第一篇:复旦09中国哲学考研心得[大全]
作为一名已经被录取的09复旦中哲考生,我对后来人有几点建议:
1,哲学是一门非常困难的学科,其关于宇宙社会人生方面的众多理论,是天才们艰苦的思考和生活的历练的结晶。所以,想要真正的理解,除了努力和才气外,还需要漫长的生活过程,需要让这些理论与你的生命真实地发生联系。因此,作为一名初学者,你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多的了解哲学家们在不同问题上各自见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做到这一点,对于考研,已经足够了。
2,对于是否读中哲原著的问题,我现在的看法是:读,但不要盲目地看。说实话,我考研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读哲学史和研究性论著上,因为这样容易总结观点。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对于原著的基本了解是必要的。所谓基本,具体指,大体内容,重要观点,关键语句。有人可能说,这三点在哲学史中就可以获得,尤其是关键语句,复旦的那套古代哲学史中所引原文已经够用。我承认这一点。然而,仅仅通过哲学史了解原著,你所得到的都是经过多重处理的观点或材料,并且都是片段的,零散的。任何哲学史都不可能完全涵盖原著的全部内容。只有读过原著,才会有真切的感觉,才会发现经典与后来的论著之间的张力,才真正可能入门。当然, 这是比较高的要求。对于考研,我认为,读一遍四书就够了,但要带着目的去读。目的有三:一是把握大的框架,二是感受古人的思考行文风格,三是印证哲学史或论著中的观点。
3,复旦的哲学综合知识科目,考的就是中哲,西哲和马哲。这一点,知道临考前一个月我才知晓,差点措手不及。并且,今年的题型改为了材料题。这一点其实也无需过分紧张,材料所显示的理论观点都是很基础的,只要把握了观点联系材料论述就可以了。
4,推荐几本中哲方面的书,仅供参考:陈来,《宋明理学》,《有无止境》,《朱子哲学研究》;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转变》;王博《庄子哲学》;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姜广辉,《走出理学》;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5,好好学英语。
我写的很粗糙,亦很简略,未尽之处甚多。
推荐阅读:
复旦大学各院系招生目录
复旦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及专业录取比例
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复旦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备考手册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第二篇:考研心得 北大中国哲学 重要(模版)
考研心得(北大中国哲学)
考研加油站 咸鱼啊 2004-10-10 答应过不少一同考哲学的朋友说五月份会写一个自己考北大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也算是为以后考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毕竟去年考前,很多师兄和研友也给了我许多的建议和帮助。首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本科并非哲学专业,也不是北大的学生,这次考北大中国哲学,算是“双跨”,准备的时间从去年八月某日开始,大约持续了五个月,大家在阅读帖子的时候,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加以体会。而最后的考试成绩专业课平均分过了130,这点论坛里许多的朋友也知道。所以我想我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中,或许有和北大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相符合的地方。
下面说一下复习的主要情况,我大致看了一下我的考研备忘录,专业课总共是过了7轮,后面几轮我就不说了,关键打根基做笔记是8、9、10三个月。
在参考书目的选择上,这里要多说几句。北大历来给人的印象是参考书比较繁多,8月份我们在他们研究生院主页上看到的书目比较多,论坛里也有朋友转载了。(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200485&bp=1&bt=2)
当时我还不知道其中的门路,结果一直到11月份,我还是按那个书目来复习,结果在西方哲学现代部分等不需要准备的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提醒大家,在考研信息的收集上,一定要作到十分的准确。
下面我大体列一下我第一、二轮复习时选用的书目。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这书大家普遍用新版的,我也推荐新版的)中国哲学史(1-4册)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哲学史 张文儒 郭建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 人大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明理学 陈来
理学范畴体系 蒙培元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复旦版)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这书也有新版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象学运动 施皮格伯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史 梯利 商务印书馆(增补修订版)西方哲学史 罗素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大辞典 冯契
以上是凭记忆写的大概,下面具体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取舍的原因。首先在中国哲学参考书的选择上,北大哲学系自己编写的那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本,这点已经被许多研友所认可,希望大家在复习的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本教材。而任继愈或者肖捷夫的哲学史,大家可以作为北大版的补充,毕竟人家北大的就一本,任老的有四本,肯定要详尽一些的,而且有一些知识点和人物任老的书里写的稍为多一些,时间允许并且希望取得高分,同时又老是对自己没信心的朋友,可以花一定的力气去读任老的四本,但最好以北大版为核心。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明确。至于我没有选择的中国哲学资料选辑,有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曾经花过不少时间去读四书五经诸子等等,所以自己感觉还好,而且我复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宽余,所以放弃了这本。另外,北大版的教材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原文,大家对这些原文一定要好好掌握。就我个人的感受,纯粹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北大版的原文已经差不多够了,当然如果大家时间比较宽裕,而且希望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些,那去读读原文一定是好的。
而中国哲学的现代部分,尽管理论上是要考的,但实际看来,考到的概率比较低,据说只是在某年考到过冯友兰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的朋友,可以考虑放弃这部分,但时间宽裕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毕竟人家没说不考。而如果要考,最可能考冯有兰、熊十力、金岳霖三位先生,其他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大家可以注意到,北大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是参考书中没有的,但当时一个师兄曾经告诉我,这本书是他们考试时非常强调的。现在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理学是中国哲学中的重点,而北大版在一些方面论述的不够详尽。比如曾经考过的“孔颜乐处”和“程颐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 两题,北大版教材中说的不是很多,但陈来的宋明理学中都有独立的小标题来阐释。而且理学的不少范畴比较复杂,区分也不是很明显,陈来老师的这本书,在阐释上做的很不错,读一读可以加深理解,加之陈来老师现在是北大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老师,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
至于蒙培元的理学范畴体系,这本书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我大二时老师让我替他讲朱子哲学时使用过的一本书。蒙老师本身是现在做宋明理学比较突出的一个学者。他的这本书和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来是以人为纲,而蒙的书是以范畴为线索,对于理气等几十个核心的理学范畴,往往就其因循沿革阐释的比较清楚集中。大家可以对比着陈来的书看。当然时间不够的也可以不看。而中国哲学智慧,我的一个老师是其中的作者之一,所以当时他给我们上课就是使用这本教材,我不向大家推荐,毕竟北大没有列它为参考书,而且这本书也确实写的简易了些。当时我看的时候也是出于休息,而且一些问题这本书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读了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么说的意思是,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见得要盯住那些教材,有时候休息的时候,翻翻一些简易的哲学简史,里面或许有那么一两句话,就能加深你对某个哲学家或者范畴的理解,至于这样的书的选择,可以随意些。最后要强调的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就是中国哲学大辞典。当然,这本书并不容易找,我自己也是托的旧书商才给找到。推荐这样一本大砖头,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费力不讨好,对应试不见得有效果。但考过北大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北大的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偏,而作为一本大辞典,搜罗的词条自然比较广,我对比过以前的一些试题,比如“五德终始说”“天爵”“三理”等等,教材都不是很重视,而在辞典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条。就我自己的使用来看,可能我从小就有读辞典的习惯,所以这本书用起来很顺手,前后大约看过四遍,状态最好的时候,大约能有四五百条的词条我能大体背诵下来,因为里面最核心的词条我都摘录到我的笔记里,所以读的次数可能更多一些。能借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看看后面的一个索引,即使不完全看这本辞典,也可以借后面上千个词条来检验自己复习的全面性,如果里面大体的词条能说个大概,那说明复习的比较全面了,如果看到基本或者大半不清楚,就要加快进度和调整复习范围了。但这本书确实不容易找,我后来三月份的时候,才替一个安徽研友找到第二本,而且里面有800页,复印起来又不太方便,所以一般的朋友可以考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来代替。下面说说西方哲学部分,一开始我并不清楚报考中国哲学方向的考生并不需要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当然如果从学习的角度而不是应试来看,收获还是很多的。先说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尽管很多人对其学术价值有看法,但从应试的角度看,非常重要,而且赵老师现在是北大的系主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而且这书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小标题,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按这些小标题进行掌握。但这本书也有不足,就是太过简略。前边古希腊部分的还好,到了后边德国古典哲学,就明显不够了,所以这时候大家要正确找别的哲学史著作来加以补充。当然,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这个补充的范围也不需要太广。以黑格尔哲学为例,历年的考题中,直接考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某一大块的概率不高,倒是屡屡考到黑格尔哲学的几个特点。毕竟从应试的角度看,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太方便出题目。
至于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本,今年的考题虽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本书在复习中的作用,但我曾经问过靳希平老师,他就非常强调在复习的时候要抓紧这本书。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些哲学命题的阐述,可能一些教材的思路和原著有所区别,大家就要多进行补充和综合了。这书可能一般的书店都不见得有,北京倒是在个别小书店里能见到,现在开始准备复习,时间还是比较宽裕,大家最好能抽空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原著选读,这对大家以后入学也有好处。
苗力田老师的西方哲学史新编是我当时针对赵版的不足而读的,在国内学者写的西哲史中,苗老师本身的学问根基恐怕是最深厚的,这是我当时选择这本并不在北大范围内的参考书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哲学史(复旦版)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一些“政治”色彩,所以并不重视。而这本书有他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很多哲学问题,或许在别的书里阐释的很晦涩,但这本书里就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尤其是其现代部分。当然,这本书里对某某哲学家的评价和生平,大家可以不用费时去看。至于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个人觉得远比赵老师那本好。实际上我在复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赵版、复旦版和刘版同时比对进行的。因为中哲方向并不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剃利罗素等人的哲学史,从应试的角度,并不是很突出,但可以考虑作为补充。而我买西方哲学大辞典,其用意其实和反复阅读中国哲学大辞典一样,就是图个全,而且一些词条解释的很权威和简明,但这本西方哲学大辞典,使用起来并不如中国哲学大辞典好,至少从应试看来是如此。所以大家可以另外选择别的西方哲学大辞典。下面提一下历年试卷的问题,建议大家尽自己所能去收集三年以上的试题,这个对一些尤其是考过两次的朋友来说,不是很难。一定要仔细分析。比如大家看中国哲学的考题,就会发现每年的试题分布是有一些特点的。比如几乎每年都会考一道佛教的题目,而佛教可以出题的时期又只有两个时期,人也是那么几个反复考过的,如果大家把那么几个点掌握了,就能确保这个分数了。相应的,其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教材要看几遍。其实教材是不好按遍数来计算的,有时候你复习的第一轮就能看几遍,或者你可能某一个章节看了好几遍。但一位师兄曾经告诉我,哲学复习必须超过五轮。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尤其是前三轮,一定要十分的扎实。同时,北大和其他学校哲学系入学考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北大喜欢出偏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考察面比较广,大家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要轻易放弃某一块,尤其在时间允许的时候。这点只要大家看到往年的试题,就能很深刻的体会到。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总结和比较,这点在中国哲学的复习中尤其突出。
第三篇:复旦金融801考研心得分析(精选)
单纯的执着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11年中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毕业那年考五道口金融,未进复试。后参加工作,准备二战。第二年准备考复旦金融学硕,没考上。12年9月份离职准备13年复旦金融学考试,现在已通过复试。
复试那天,天气很冷,很多准备考14年复旦经院的同学早早到那,很多人等候一天,只想从我们过来人这边取点经验,那份用心让我感动。记得那天我和很多同学说了话,也重复回答很多问题,到后来嗓子都有点哑了,我也答应一些同学复试成绩出来后我会写点东西,让大家看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初原因。
这些天一直在酝酿这篇文章该如何去写,中间也有一些纠结,担心自己想写的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想要的我不想写。但最终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写这篇文章,也是对自己这些年的一个回忆与纪念吧。望能惠于有缘人。
由于好久没写过东西了,文字可能有点晦涩,望见谅。另外有些东西不是文章能写出来,也不是能通过看文章能体会的,所以我的很多想法也只能止于文字,更深的东西需要大家在生活中去体会,我自己也要继续修行。本文的第一段写的很简单,但其中很多很多事我无法细说,只能说我的经历和经验有很大的特殊性,我的经验对于大家的可参考性有限,我也不希望大家能完全参考,三战本身不应该成为膜拜的对象。
写到这,我决定将本文的题目定为单纯的执着,以下是正文。
关于历程
先说说这些年我的经历吧,可能有点说来话长了,大家可略过不看。从小到大我的数学一直不错,也很喜欢,高考时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南大学(我也是高考填志愿时才知道母校的)统计学,生物技术是填在后面(听生物老师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呵呵),但最终还是被调剂到了生物技术专业。
高考结束时我偶然(纯属偶然,也没有人推荐,主要是看那本书顺眼)买了一本书《伟大的博弈》(the great game),那可以说是我金融的启蒙读物吧,开始对于金融经济有了一些淡淡的冲动吧。
入大学后,第一学期是真心好好学习了,结果也很不错,当时想着既来之则安之,好好继续学习,争取保研出国之类的吧。但由于大一下学期个人问题,影响了心情,自然影响了学业。另外也发现自己对于生物科研难提起兴趣,所以开始有了换专业的想法,但终未换成。大二以后就将学业放下了,做了很多琐碎的事,各种活动,家教,兼职,创业等等,着实很累,像大学时一个英语老师说我叫瞎忙,也对。但现在回头来看,用心经历过都会有收获。生活中每一种尝试都是在扩充认知总计的信息集,也可以说是熟悉自己的效用函数和比较优势,为之后做选择做准备。
大二快结束时,自己开始有想法考金融,当时简单的动机还是想去挣钱,以后能回到生物做点事情再当官啥的。当时彪哥(松韵辩论协会其他的很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这些年给了我很多支持与感动,在此谢过)也跨考金融,他当时就和我说人行(五道口)很不错,我也没多想,我是一个很骄傲的人,觉得要考就考最好的,难度不是问题,现在想来,那时还是太单纯了。
定下目标后,我就没有多想,一心准备考试。那时五道口还没有并入清华,考的专业课那个多啊,现在想来是有点后怕。所以大三一年我基本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看了很多很多的书,基本上是与金融有关的我都看。很多同学让我推荐书,我觉得没事的时候去逛图书馆吧,挑顺眼的书看就好,多看书是有用的。我想我的经济金融的基础应该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到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针对性准备考研。在自习教室遇到了一个同考五道口的研友(超),他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们之间会有很多思考的交流,学社会科学的一定要有独立思考以及思考的交流。另外受他的影响我开始看《读书》(一本很好的思考读物),基本上每期都看,应该说对于我的社科思维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起复习直到考试。第一年考试总分是385,未过复试线,后来总结主要原因是最后一个月的复习状态没有保持好,心态还是不够稳定,后来者需引戒。
由于单纯的骄傲,没去想调剂的事,直接找工作了。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最后一份工作)是关于碳资产开发的,主要负责项目投资分析,复习期间金融的学习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体会到用心学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三月份就开始上班了,毕业季基本上没有去享受,现在想来有些失落。
工作后我的想法是先好好了解行业,学点东西,后期离职二战。那一年五道口要并入清华(现已并入),培养模式将转入专硕。另外一年多的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工作中对于这个社会的一些了解,发现自己可能对做学术的兴趣大一点,因此我准备转战复旦(基本上是金融学硕还招考研学生的唯一名校)。
工作后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准备,但工作后没几个月,由于意外因素再战的想法被迫推迟(考研的放弃对于住在一起准备考研的学弟瀚应产生了负面影响,至今任感到愧疚,好在结果终究是好人好报),甚至有段时间放弃了考研的想法。之后我一直安心工作,本来没打算12年考,也基本没准备,在大学室友兼好友(中)怂恿下还是报了名,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多了次考试经验。
进入2012年,上半年基本上读研还不在计划范围内(生而在世,责任应在理想之前),好在生活境况好转,加上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所在行业的不景气和公司晋升的不顺(减少了考研的机会成本),我在2012年9月份决定辞职考研,最后与公司协商后,于9月下旬开始请假三个月考研。之前我也还一直住在母校,所以考研准备也自然还在中南。
总的感觉工作之后,知道了学习的珍贵,学习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另外有很多朋友(中,邱,赵,杜,武,孙,陈等)的陪伴,所以并不孤单。我很幸运的在一个考研氛围很好的教室里找到了一个固定座位。考研的这100天生活规律大致如下:
早上7:15起 洗漱 早餐
7:45 看政治半个小时
8:15 一套数学题
10:30 看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政治或做题 11:15 午餐 午睡
13:45 政治15分钟左右
14:00 英语(真题或长难句)或专业课 16:30 政治半小时 17:00 晚餐
18:30 专业课或英语
10:00 回宿舍 收拾11:30睡觉
以上是大致的生活规律,这100天中基本上有85天达到了上面的要求,中间也有休息,爬山,睡觉,电影,中国好声音等。基本上我每天都是和中(他考的是本专业)在一起准备,应该说他对我帮助也很大,幸运的是他也以专业第一考上了(不过他们专业就他一个人考,呵呵)。
由于中南政策安排,我不能在中南参加考试,最后只能在长沙市考试院报名考试,最后考场是安排在长沙一个中学(记得那天中南负责的老师说,你在中南考了两次都没考上,说不定换个地方就考上了,看来是借他吉言了)。由于自己估计不足以及信息滞后,最后在考场旁边租房子考试问题上遇到了麻烦,附近好的房子被考生提前在定完(类似后来者需注意)。好在高中同学海后来帮我订到了如家的一个房间,这对我考试的发挥有很大帮助。考试那几天长沙下了大雪,好在那几天我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比较好,加上海的房子的优势,我发挥得很好。考后自我感觉也比较好。
考完后的第二天我就会公司上班了,工作了一个月,年假后便来上海等成绩了,并在上海过的年(爸妈在上海闵行郊区打工)。记得成绩出来那一天,老爸和我一起打电话查分,并且打了两次以确认,成绩是431.电话查分很紧张,这个成绩对于我来说在意料之中,但当成绩真达到自己预期时,还是很惊喜的,当时和老爸相拥而庆。
成绩出来之后,我就搬到复旦来了(感谢鑫的帮助),一直旁听经院研究生的课和一些讲座,途中遇见了同来准备复试的沐,基本上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一起学习、交流、打球,反倒没怎么有针对性为复试准备(就最后两三天用以往复试题练练)。之间每周去参加了复旦外院几个美女弄的英语角(叫思语堂),这应该说对我的复试口语有一定帮助,之前我英语是开不了口。
顺便说一句,复试排名出来之前,我基本上每天逛论坛,想了解一些排名情况,也参加投票之类的,事实证明论坛的排名很不可靠,大家以后别轻信。
之后便是复试,基本上都很顺利和幸运,就连我最担心的英语口语都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应该感谢沐和外院的几位美女。
现在官方正式的预录取名单还未出,但我想基本上算是尘埃落定了吧。实话说,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以及幸运,初试和复试发挥都异常好,最近自己都感觉有点飘,也有些膨胀,也许这篇文章中都有些得瑟的影子,如无意间让人感到不适,在此歉过。
关于选择
这些天,甚至这些年很多人问过我关于考研选择的事。实话说,这个问题真心很难回答,毕竟人生而不同,不可能像经济学假设中简单假设那样有同质的效用函数。我的选择是基于我自身的效用函数,而为他人提供选择建议是需要去理解别人的效用函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真的很难。还是先说自己吧。
我事后分析自己考研选择最终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兴趣和理想,想法也很单纯,一是喜欢,二是要考就考好点的。当然我的兴趣和理想都有变过,好在关注点都还在金融上,所以就坚持了下来。另外大学的充实忙碌以及工作让我对自己的认知相对提高,这对于我做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是一个在抉择上相对果敢(当然需做好充分的前期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转换角色较快,选定后基本上不怎么徘徊,这种性格应该对我考研帮助很大。
接下来是我对于人生选择的一点想法,主观性可能较强,不一定对,大家批判地看吧。
经济学上的选择一般而言在既有约束下的实现效用最大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认识清楚自身的既有约束和效用函数,也就是认识自己。当然对自己完全认知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选择都会有一点风险,有时候感性的选择未必不是最优,我考研之路也有很大随性而行的成分,但不管如何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去考虑:
1、是否喜欢或者说爱吧(效用函数)。
2、是否擅长(比较优势)。
以上两点的不同排列组合决定了选择的不同等级,也取决于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比较。我的排序是:
最好:自然是爱且擅长,这也是经济学想要达到的最好境界,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并以此为乐,有一点马的自由王国的意味。
次之:不擅长但爱。这种选择意味着价值性选择,享受的是过程本身而而结果(如金钱)或结果带来的其他享受。或者说是为爱而工作本身带来的效用可以去弥补放弃自己擅长工作而带来的损失。有点马的劳动是第一需求的意味。
再次之:不爱但擅长。这种选择是一种工具性选择,有点曲线救国的意味。没有享受过程本身,甚至过程带来的是负效用,通过结果带来的衍生效用(用钱去享受其他消费)来弥补奋斗过程中的效用损失。
最差:不爱也不擅长。这种选择基本上是自虐。这种选择一般不是主观意愿,一般是由于自身分析不足,选择上一种的后果。也就是你认为你选择了一件你不爱但擅长的事,但后来发现这事其实也不擅长,那就悲剧了。
所以我一般不会去选择第三种,也就是我不会去做自己讨厌的事。当然没得选择时候也没办法了。另外我固执地认为你不喜欢一样东西活一个人,你有多大可能喜欢它或他(她)给你带来的生活?!
当然第二种也有风险,那就是一开始喜欢后来发现自己不喜欢。这种情况主要是不清楚自己的选择东西是什么导致的。所以在选择之前,对于选择标的(金融和金融行业到底是怎样的?)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其实我自己也感觉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分析好那两样是很难得,需要很大的信息收集成本和分析成本,而且人是会变的,所以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清楚自己约束的条件下(责任和经济支持)跟随自己的意愿,选择之后就单纯的去坚持吧,除非你确定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坚持现在是最好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路径依赖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做法,也就是不知道干嘛时,就该干嘛干嘛。
就我看来,选择金融一般有两种动机,一是能找好工作;二是喜欢。我是经历了从一到二的转变,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还会转回到一,但当下我是二(呵呵)。当然可能在潜意识里因为有一作为保底,所以更加勇敢了,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但不管如何,我觉得对于要考金融研究生的后来者来说,应该需要认真思考着两个动机的理性程度。
喜欢本身是很主观的,所以我不多置评,我只是感觉莫名的喜欢可能才是真正的喜欢,因为别人喜欢而喜欢是较差的喜欢。
关于工作,金融的高薪是大家都看到的,但是人们总是关注一个群体中金字塔顶端人群的光鲜一面,很有可能会造成信息失真。我现在还未没有踏入金融行业,所以还没有发言权。但就我工作的经验来说,市场是很公平的,想要多大收获就必须获得多大付出,除非你天生异禀或者有很强的继承资本。另外我认为一般热门事物本身都有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至少其应该不会是被低估的。但不管怎么说,中国金融(其实是几乎所有行业)高端人才应该还是很缺乏的,所有事做到极致了都是稀缺的。
再说说兴趣和比较优势是否可以培养,我觉得是可以的,尤其是比较优势,时间换空间的,我的考研结果应该也是用青春换来的。至于培养兴趣,应该来说也是可以,但总感觉培养兴趣总有点怪怪的感觉,就像那句感情是可以培养起来的一样,关键是你得想明白为什么要去培养。另外兴趣和擅长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擅长了一样东西的人一般会喜欢上它,喜欢一样东西的人也愿意为去努力地擅长它。但我的感觉还是兴趣的内生性强一点,有可能是天生的,擅长这个东西可塑性相对会高一些。所以我做选择时喜欢还是放在第一位。
上面零碎的说了很多,关于选择总结一句就是,了解自己选的是什么,喜欢就好。
关于心态
关于选择,大家的异质性很强,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价值标准。但当选择已定,或者有明确目标且准备为之奋斗时,好的心态应该有相对一致的范式。我也真心觉得心态是考研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如下: 专注;
经济学中的一个定理叫做一个工具难以同时实现两个目标,除非巧合(就是两个目标线性正相关)。放到考研上说就是,一心难二用,所以考研时尽量让自己有独立的时间去准备,准备时就安心看书,学习,啥也不要想。对于那些在职考研的,这需要异常强大的定力,需要在学习时将工作甚至生活完全抛开,心无旁骛。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离职了。复习期间电脑基本上可以闲置,上自习时手机可以不带或者飞行模式。我是一个自制力比较差的人,我的经验是当自己主观不能控制自己时,就创造客观约束来控制自己,让学习成为唯一的选择,那就不会纠结了。坚定:
很多人在准备过程中会动摇,个中原因很多,这也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必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走到最后,因为一开始本来就有许多人就不该踏上这条路,只是他在中途才发现而已。但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选择时,还是坚持吧,尽管可能不成功,但用心付出总会有收获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我认为这个世界做所有事情的最好的状态就是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考研也是一样,也就是说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咬牙坚持,但这需要很高的境界,我未达到。考研本身就是一种选拔考试,选拔本身就有一定压力测试的成份,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在考研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类本身对于透支性压力的本能反应就是身体懒惰性休息和胡思乱想(基本上是再选择考虑或恐惧)。胡思乱想在潜意识里就是在为自己放弃或懒惰找合理的解释。如何克服胡思乱想可能决定了考研成败。我的经验如下:
1)保持身体良好状态,要有放松和锻炼的计划。考研是个长跑,节奏很重要。
2)至少有个大致计划,写出来也好,尽量让自己学习充实一下,不要给自己留时间去胡思乱想;
3)学会屏蔽噪音,考研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无关信息(如不考研同学的娱乐、工作等)引起胡思乱想。每当自己胡思乱想是就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否是个问题,是否有思考的必要?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放到考研之后去思考?如果现在考研是我必然选择,我想这个问题何用?
4)找一个足够坚定的研友,相互鼓励。乐观
我本身是一个乐观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人,自认为比较幸运。一个朋友说我乐观自信的人无法理解悲观忧郁人的心态,所以关于乐观心态的保持可能有点天生的成份,我关于乐观一些看法可能有人不会认同,大家可跳过。
另外说一下,乐观和悲观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这个世界是由乐观者推动前进的,但需要悲观者的警惕和提醒以保证不至于失控,当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都过度乐观时,金融危机也就不远了。
但就考研过程来说,乐观的心态是比悲观心态要好,因为只有乐观才有前进的动力。我对于保持乐观心态的经验如下:
1)学会自我满足,要去想能够有机会去考研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很多人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当你认为幸福是捡来的或者事情本来可以更糟时,你将倍加珍惜现在。接受平淡追求卓越才是最好的乐观。
2)自我暗示,保持对成功的憧憬,天天想着自己能达到的最佳成绩,并为之奋斗。这个有点意淫的成分,但我在考研过程中我就一直暗示自己可以考460(并想着每科能考的最高分),最低也能考400,最后的成绩就是这个的平均。经济学告诉我们,预期是能够自我实现的,所以很多事想多了就会心想事成。
关于学习
我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巧办法,所以也无法传授什么捷径。
自己觉得学习这东西来不得取巧,取巧的风险很大,出来混的迟早要还。有价值的东西(政治可以除外)都应该扎扎实实的学,不要老是想着捷径什么的,再说别人的捷径也不一定适合你。
我本来这一部分只想写一句话,好好学习,多看书。但感觉还是应该多写一点,毕竟很多人是冲着这一部分来得,接下来还是分科写一点吧,但估计还是会让大家失望,我的经验参考性不强。
专业课:
我的经济学基础在第一年考研时打下的,所以很多具体的学习过程也忘了,很多同学问我看哪些书,我真的记得不是很清了,只知道自己是看了蛮多书的,个人觉得书这东西特别是教科书,只要没错,基本上都差不多,只是内容深浅多少的问题。
这次考研我学习用书如下:
指定教材:基本每本书都看了三四遍,习题指南做了两遍。我是按照真题的权重分配看书仔细程度的。翔高的复习指南:除了货银都看了一两遍,这个是第二次考试时网上买的,第三次考研时才去看,感觉还行吧,但还是指定教材最重要。
小川行长的文章和经院老师的观点收集了看了一两遍。小川的文章真心很不错。
真题做了两遍多吧。包括之前856的题。如果就考试而言,真题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其他的零碎的记不清了。
另外,经济学的学习一定要去思考,没事的时候拍拍脑袋,想想一些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对于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刚接触经济的跨专业学生来说,一开始要好好看书,别想着什么新闻之类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瓶颈的感觉,但不要怕,要继续坚持看书,瓶颈过去后你会发现你对经济学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每一次纠结都会是一次涅槃。
大家毕竟是要考试,所以还是多看指定参考书吧,专业课要拿高分需要时间积累,所以不可定太高目标,110就好,如果科班出身的可以追求高点,但注意边际效益,拉分还是在公共课。
数学: 这个网上经验太多了,很多考满分的,所以我就不多说了。只提一点,数学一定要奔着150分去,在基础打好后,多做套题,每套至少两遍(真题和模拟题);
英语: 背单词(推荐一个手机软件:我爱背单词 我是从高中单词开始背的)长难句(到爱问知识人里面搜搜,每句要琢磨两遍以上,要看懂)真题(15年的真题阅读部分至少5遍以上,多多益善,总结出题人思路)
其他的我没什么经验了,阅读好了,完型和翻译自然就好了。写作我心中的痛,我没有发言权,我想背点文章如真题阅读或新概念应该是有作用的。
政治:
这门科目就是一纯应试科目了,几乎无营养。大家要想高分的话,大纲解析8遍以上,做做真题和一点选择题吧,也不要太多(什么2000之类的就算了),关键还是看大纲解析。后期模拟题出来了,看到就做做吧,另外对照大纲解析看真题的出题点。不要寄希望于押题,可能会悲剧。
关于报班:
我只能说我没有报过任何班,但也许我要是第一年报班就考上了呢,谁知道呢,所以我没有发言权。报的话一定要报一个口碑好一点的。如果自己自学效率高的话,不报较好。
关于二战或三战
由于我是一个三战的考生,我在这说一说的心路吧。
1、我第一次和第三次考的时候没有想过考不上怎么办,第二次没想过考上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考完有的是时间去思考;
2、我每次考都会和家里商量好,我会和他们说的心底的想法,也会努力地让他们理解我的想法,也就是统一家的效用函数或幸福取向吧。父母的支持和理解真心重要。
3、选择前把所有物质准备都做好,我第三次离职之前准备8000的备考资金,让我能在准备时不用为钱烦恼。(不过现在是要开始烦恼了,有需要家教的没?嘿嘿)
4、选择后就不要去想自己是否是二战或三战的了,一心准备就是,把每次都当做自己最后的奋斗,不要在意结果以及别人的眼光,要知道家里人在支持你就好。
5、对于要不要二战或三战,我觉得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因为理想坚持到现在的,为理想而奋斗真心会很幸福。可以参照选择篇。
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以后有想说的再加吧。文章有点长,也写了很多天,希望能有点社会价值吧。
最后说说题目,在单纯与执着之间我更喜欢单纯。单纯才会勇敢,执着放得始终。
2013 04 05 爽
第四篇:山大中国哲学考研经验分享
很高兴收到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从2011年冬天决定考山东大学中国哲学研究生那一天起,我经历了世界末日并和大家一块活了下来,我经历了山大初试、复试,这一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下来,而活下来的,必然经历了火的淬炼——百炼成钢。
我其实很想考山大的企业管理,但是因为无法面对数学的惨败经历(高考数学76分),最终决定舍弃此专业,曲线救研。新时代,西学东渐,洋车、洋房、洋奶粉、洋节日、洋管理......置身西方的文化影响下,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我坚信具备一定国学功底的人是值得企业追捧的。本人经历了专科(威海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三本(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三步迈越,其中冷暖,我自知。下面我总结一下我的考研经历,望能帮到的有梦想的学弟学妹们,也算是回报考研论坛对我的帮助。
首先上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招生简章以及专业目录,在专业目录里面有每个专业的推荐书目,中国哲学的推荐书目是:《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西方哲学史》(谭鑫田)。专业课就这两门,其中西哲市面上已经买不着,属于旧书,在师哥师妹之间薪火相传。买来课本后,先快速过一遍,不认识的字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这三本书,第一遍一般用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抄笔记,我的笔记也是买的学姐的,用前人的笔记会给自己节约很多时间。不能光看别人的笔记,必须落实到笔下。抄一遍笔记后,对专业课的整体框架有所了解了,此时已经站在高屋建瓴的位置了。接下来就要重新细读课本,第二遍是没有重点的,要做到所有内容都是重点,不留任何盲点。中哲中有很多原著,不用太纠结于古汉语,看懂作者的解析就好了,但是以后随着复习还是要最终搞懂的。西哲逻辑性很强,初接触会很绕,我推荐大家结合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的精品课程来复习,他讲的深入浅出,弥补了谭鑫田不详细的缺点。大家还可以从网上下载他讲课的讲义,我就把他们打印出来,代替西哲笔记用,获益匪浅。接下来是第一遍背诵,背什么?背前人做的笔记。我的笔记是在学姐笔记的基础上用电脑敲出来的,之所以用电脑,是因为笔记需要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笔记的内容就是最终考试时试卷上的答案,纸质版的笔记是不方便一遍遍修改的。西哲直接背邓晓芒的讲义,中哲背我整理的笔记。这么快就开始背诵的原因是通过背诵先在大脑中形成第一层固化的哲学素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术语储备才能为接下来的延伸阅读打基础。背一遍笔记后就是要做延伸阅读了,考题是不局限于指定书目的,常言道“举一反三、一以贯通”,那是建立在“一”绝对充实完满的基础之上的。延伸阅读就是为了建立“一”之道,哲学上称“皇极”。我为大家推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提纲挈领,然后再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西哲我看的赵郭华的《西方哲学简史》以及邓晓芒教授的西方哲学史教学视频。既然是延伸阅读,目的是开阔眼界,补全知识点,抓住中心主旨即可。此外,我还仔细研读了在指定教材中作者文章片段的原文,比如《道德经》、《孟子》、《不真空论》等。看这些原文是为了透彻的理解指定教材中作者的只言片语,以便在考试的时候有所发挥。前面的工作属于高楼大厦的地基,真正的大厦是考研真题,说白了,复习就是为了做题,所以我们要充分整理已考过的题目的答案,充分预测没考过的题目以及整理这些题目的答案。这些答案就来自于已建立的地基(指定教材、前人笔记、延伸阅读、原文选读),再补充一点,相关题目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不再延伸阅读阶段看,而是放在准备真题、准真题答案时作为参考文献看。整理真题、准真题答案的过程就相当于整理属于自己的笔记的过程,我说过,笔记就是考试时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接下来就是背诵自己整理的笔记或者叫真题答案的阶段了,背它是为了先让你吃颗定心丸。背完一遍后,就到了2012年冬天了,这时,英语、政治的复习也已经全面展开了,我们需要分一半的时间在英语、政治上了。这个时候需要一遍遍的过专业课指定教材,延伸阅读中的中心主旨,以及自己整理的笔记。我的指定课本过了不下10遍,都已经翻烂了,用胶带重新糊起来再看,上面至少有5种颜色的笔迹。每个人都会遗忘,所以翻书这个工作需要一直翻到考试前10分钟进考场。
翻书过程中夹杂背诵笔记,背笔记是硬干粮,是保命用的。翻书是软实力,是为了胡吹海吹的,是求高分的。我就是直到进考场前10分钟还在翻书,顺便消化喝掉的两瓶红牛。我还不属于非常用功的,我每天在自习室坐9个小时,通过以上工作,我中哲考了134分、西哲考了117分,总分376。这还不是最高分,但是我把这段经历写出来,真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哪怕是一点点,我也没白费力。
就这样,我顺利进入了山大的面试,都说山大面试黑,我是三本院校,一股屌丝范,真心害怕被黑掉啊,结果也是差一点就被黑掉,所以下面这部分,仅供大家吸取教训,选择性借鉴。面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部分是近代中国哲学,面试就是英语口语以及自己所选方向导师问几个问题。先说笔试——近代中国哲学,看指定教材,延伸阅读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简史》。其实这部分的重点无非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总共三道题,基本上每年在这三个人里出一个。初试到面试,时间很充足,不说什么方法了,把课本死记硬背也得背过,而且也能背过。再说面试,你会不会感觉穿正式一点表示对老师尊重?我就是这么认为,可是面试当天我就后悔了,因为现场只有我穿着西装并且打着领带(真tm囧),我瞬间明白,呃,原来,这真的不是卖保险。所以便装即可,莫装X,装X遭枪毙。面试时是一个一个的进,屋里坐着10多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瞬间把你秒杀的能力,若是被他们看不顺眼,会死的很快,他们没有问题问不是你的万幸,而是你的不幸,因为他们连张口的欲望都没有,那你还有戏吗?无论多么紧张,一定要和颜悦色,也就是面带微笑,即使僵硬也要笑,最起码很萌很天真。在外面等候的时候,千万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果身边恰巧经过一位面试老师(他出来上厕所),而你又不认识他,还和他瞪了个眼,然后继续滔滔不绝的讨论,我告诉你,你离被毙不远了,所以不管那天你有多激动,尽量保持低调,我就是因为和别人滔滔不绝的讨论问题而差点被毙掉,没死成,是因为我的初试成绩和复试时的笔试成绩有点优势,所以暂时苟且偷生。愿你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都能顺利过关,最后祝愿所有2014年考生,金榜题名。
推荐阅读: 山东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 山东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山东大学大学各学院真题汇总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录取人数统计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第五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体会
11071107
冯剑波
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
“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不管是从开始领悟自然即能逍遥,在无边虚无中体会有限存在,还是时代让他们感觉理想和现实差异很大,变的不愿留骨而光,但这种无拘无束融入自然的生活能够让人回归原始那份本性,回归豁达的率真。
这种与积极入仕对立的老庄思想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出路。进则儒,退则道;顺则孔孟,逆则老庄;进而得天下,退可居田园。这两种思想构成了知识分子主要的精神境界。
感悟: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晶,无论是胸怀天下的儒家思想,还是追求中庸无为的道家思想,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