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课程心得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一班
李飞
201230710110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课程心得
中国哲学经典是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与沉淀而留下的精华,内容海纳百千,包罗万象。而《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这门课从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角度为我们讲解了哲学经典,联系实际生活从而使我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初选择这门课也是想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哲学经典,或者说便于我课下学习、理解。还好,我学到了一些东西,也许它的作用还未体现,但我相信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古人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人常说,读书或者旅行,心灵与身体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而读书,又以读经典最为困难也最有裨益;而旅行是一个体验大自然与生活的过程,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相通的。都是从自然或者生活中学习和感悟,不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会得到益处。
在讲到自然哲学经典与天地境界时,我都有一种特别想去旅游,看看世界的冲动。古人于自然之中悟人生,感天地境界,《易经》与《庄子》就是代表,无论是《易经》中的‚八卦‛与‚象‛还是《庄子》提到的‚物‛,无一不是来自于对自然的领悟。说实话,我以前总认为《易经》讲的那些卦象很不靠谱,是迷信,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是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而且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因为总有人提到它)。仔细了解才发现,其实它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一班
李飞
201230710110 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相生。这三大理念是道、儒、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源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性格。《易经》的出现,迄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涵盖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活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庄子》说自然的物我两忘之道,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安贫乐道,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人评价说:‚《庄子》,堪称中国第一绝妙好书,它兼具深刻的哲思、辉煌的文采、灿烂的诗意、审美的境界,是哲学、文学、美学共同尊崇的经典。庄子,当为天下第一旷达大师,他兼容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灵性、隐士的飘逸、仙家的风骨,是道家、道教、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的确,古代先贤的智慧让后人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哲理,更要培养一颗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心。也许不久之后,我们能更加从容面对一切,即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一班
李飞
201230710110 使达不到是非无定,物我齐同之境,也要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牢记在心。儒学大家郑玄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也告诉我们想要学好,看透人生不容易,但是看透了也就那么回事,所以诸位......努力吧!
学习人生哲学经典与礼乐情怀时,讲到了熟悉而陌生的《论语》,为什么这么说?论语我们经常说,但也就那几句经典或者像‚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总结性的概括,说起系统的解读,印象中比较少,而且也很少主动去深入了解,《论语》是儒家的礼乐文化的系统性经典,又对礼乐文化的基础——人我情感及其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有着细致的理解。今天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与精神的建设却显得十分不协调,从经典联想到实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社会总需要秩序与自由,孔子的‚仁‛与‚礼‛正是对此的有力阐述,如今大范围的提倡读国学,研经典,复兴儒学,国家也帮助别国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这些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于文化的尊重,还反映出政府与社会对于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视,这是身为中国人值得欣慰的地方。另一部经典——《心经》是佛教流传广泛的修身养性的经典。当初在课堂上朗读了《心经》全文,不多,但是蕴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一班
李飞
201230710110 不净,不增不减。‛课下我反复品味了多遍,我现在虽说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但我能感受到那种空明的心境,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对于我们调节自己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帮助,就像老师说的,静下来认真的读一遍都会感觉身体轻松了很多。‚息脑运心,返尘归根,泯识显智,明体达用‛这是后人总结的心经纲领,如果人的一生经过这些层次的修正,相信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与社会哲学经典与处世智慧有关的经典老师似乎没讲到,其实前面这些经典都有相通之处,也算略微涉猎吧,老师布臵了抄写经典的任务,课下我就顺便看了看《道德经》,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针对人性欲望与事物运行规律的关系,提出因势利导,克制欲望,顺应规律,从而处理好社会各领域的事务;《论语》讲到‚礼乐制度‛——秩序,《易经》讲到宇宙演变的规律,也许看法不尽相同,但总有相似之处。看到‚无为‛总会想到现在的‚无作为‛,其实截然相反,无为是指要顺应规律做事,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就像现在中国频出的社会问题,就是有一些人不知道‚无为‛,却‚无作为‛才搞出来的,‚无不为‛就是在‚无为‛之后,一切问题解决产生的效果,故‚无为,则无不治‛,这不仅是对个人来说,更是要让政府明白,这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构想。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一班
李飞
201230710110 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老子的‚道‛似乎很深奥,其实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他自己的‚道‛,至于你想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一边要靠经验的积累,一边也要学习一下老子的‚道‛。也许有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有一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但他们所阐述的哲理也是极为深刻与有理的,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于是不断于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如今的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果我们看看老子,再想想自己,如果我们不那么过度的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停下来思考一下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一班
李飞
201230710110 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或者说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让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没有生存的土壤,也许太过理想,但是一点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像老子一样期待着......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都本正常,但总会因为一些过度膨胀的私欲,不适当的行为而破坏,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三省吾身‛,才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对于经典我总是抱着崇敬的态度,而那些相对陌生的文言文又增加了距离感,有时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而如今老师通俗的讲解让我看的明白一些,也许我看到的是皮毛,但总归增加了兴趣与勇气,以上这些‚皮毛‛只是个人一点浅显的理解,错误一定有,但是我现在还找不出来,不过我希望若干年后的我能够找出并纠正这些错误并且能够将某些问题看得更加透彻。
第二篇:中国哲学经典导读之课程心得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之课程心得
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万事之作。哲学,简单来说,可看作是使人聪慧之学,而中国哲学,则是我们这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古圣先哲思想智慧之结晶,是前人对生活的看法,质疑,反思,领悟。在我看来,这门学问高深而又易懂,因为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或许长久未思通的一个问题却又在日常某时刻所参透。它所传承的思想也应当是我等所想,继而升华。
能够选修到这门课程说来也是在机缘巧合只下,自第一次课起,老师的讲解都深入我心。
“自气,自结;自结,自解”这简单的八个字却不失为修养身心的好办法。而老师阐述的如何由“自爱”再到“爱人”的道理更是与我产生了共鸣之处。自爱,懂得爱自己才能体会别人也会爱他们自己,这些爱的相互之间就会让人明白当你伤害一自爱的人就像伤害了自己一样感同身受。从更深的意义上而言,自爱也是种境界的提升,从一种动物性的自爱升华为一种为己也为人的爱。爱人则是自爱的具体表现,更是对自爱的补充、延伸和升华,因为自爱得来的喜悦迫不及待想要与人分享而表现出的感情。爱,在发芽。
对于《周易》的理解,它包罗万象,囊括万物,是真真的集大成者,在这上面,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取向思维”这样以认识事实来领悟事理的思维方式。“圣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通过以确立“象”的方式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并推论出更深刻的义理。将抽象的思维以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生动又容易让人理解。而相较于《周易》所展现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图景,《庄子》则描绘出物我两相忘的自然规律。静静去感知书一词一句中的含义,闭上眼,仿佛就能感知到由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
至儿时口中便朗朗上口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再读论语,竟已是不同的感受。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阅历也在不断地累积,使得每个人对生活都是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阶段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体会,所以,我觉得诵读经典,并不是读过便是了,这件事应当是穿插在我们的一生当中的。儿时,它教育我们应当如何成长,是老师;少年时,我们开始懵懂迷茫,开始叛逆,它教我们如何正确的成长,变成了路标;青年时,初入社会,我们开始四处闯荡,开始接触社会上的各种风象,它便成为了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是一把戒尺;中年时,也许我们站在社会的顶峰,也许我们碌碌无为,埋没在人海里,也许我们跌落在谷底日复一日地过着无力的生活,但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它都会是作为一个心灵伴侣存在着;老年时,人生路即将结束,一路走了看多少风景,又收获到多少道理,体会了多少酸甜苦辣,称得上是领悟了人生,而这时,再读它,或许就像一本日记,但这记录的不是生活的点滴,而是通过这些点滴所品尝到的人生。
听老师讲解了《论语》之后,我便萌生了重读经典的念头,但读经典在与领悟它的含义,不需讲求速度而要专注于精读,我首选了《论语》作为读物,因为它谈树人,讲修身,说教育,论安邦,更传达了一种仁爱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但事实上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在利益冲突、矛盾和纠纷面前,人人都想要成为所谓的“大赢家”,最后却落得个不欢而散,输赢又何惧,伤了和气才最不应该。如果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思想,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那些问题,我们的社会怎么能不和谐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就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更难全面的领会知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汲取前人留下的经验,却不懂得总结,不懂得思考为什么,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就会僵化。思考不仅仅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学习到的知识,而更多的应是在这些基础上寻求一种提升,再来便是前人的并非就一定是正确的,完整的,思考了就能够发现问题,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但若仅会思考而不去学习,又会受自身思维限制,也是无法成长的。所以,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论语》能带给我的远远是讲不完的,细细品味每一部经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譬如《心经》。
《心经》深奥啊,愚笨如我无法感受到其全部奥义的。但不得不说在诵读或是倾听别人颂唱时,我能体会到那种澄澈的心境,犹记当时老师在领着全班同学一起诵读时,感觉自己的心灵别那一字一音涤荡着。在选写的经典中,我特意选择了《心经》,或许是我的心灵比大脑能更快地接受到来自它的讯息吧。其实,能从“此岸”到达“彼岸”谈何容易?但如果真的能看破红尘,又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答案,我也无从知晓。
接下来要说的是在礼乐。忘不了宏伟的宫殿之前端庄淑素的女子,她踏着沉稳的步伐缓步行进,肃穆庄严,齐平双臂,躬身施礼,朱唇轻启,天籁绕于耳际。曲调平缓不急,让人感觉就仿佛有一双大手在抚慰着你的心,连呼吸也变得沉稳下来。不论是优雅的茶艺,飞舞的书法,抑或是那悠扬的古琴,我所感受到的,都是中华民族一种礼仪至上的情怀。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传统礼仪都在流失,似乎在如今的社会更在意的是形式化,而不是当真传达它曾有的真正的情怀。当戏谑的把传统当做表面功夫来做,我们的民族究竟还剩些什么?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这些能带来的情怀?不过我还是得庆幸并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至少它还被人所欣赏着。
读完经典,恍惚如世,重新反省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人格品行,这未尝也不是一种醒悟,但圣人的境界实在是太高,我自然是无法触及的,不过,做不了圣人却无法影响我向圣人追赶的心。如何明理豁达,如何修养身心,我无法到达“彼岸”,但也不代表我在“此岸”便无法活得痛快。读经典可以束己,但也不是每一词每一句都适合自己,择善而从才是最正确的。就如之前所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了要思考,思考了再去补充学习,要知道,知识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完的!每一部经典都像一个不同的老师,能教给我们不同的知识,但都在告诉我们要用心体会生活,因为它们都是源于生活的,因为生活而又感触才能领悟,所以我们也要热情而有态度的去体验人生,认真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篇:孔子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
A.孔子言语门师徒言语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 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正确
D.王阳明 B.雅斯贝尔斯 B.雅斯贝尔斯正确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论语》中谁说的?()
A.孔子B.曾子 B.曾子正确
B.孔子
C.子贡
D.子路
7.孔子之于《论语》就如同()之于《新约圣经》。
A.耶稣 A.耶稣正确
B.曾子
C.子路
D.子贡 9.司马迁对孔子评价极高,以下哪一句是他对于孔子的评价?()
A.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B.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C.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C.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确
1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是()所发表的异端性言论。
A.吴虞B.李贽 B.李贽正确
C.孝
D.忠
13.孔子没有像穆罕默德、耶稣等宗教圣人一样把日常生活的情感导向外在的事物或神秘的境界,而是()
A.要求通过教育来培养束和导向
B.认为这是人天生所具有的C.归结于礼的约D.内向消融在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人与人的情感团契之中 D.内向消融在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人与人的情感团契之中正确孝和悌C.礼D.„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
B.15.在《论语》中孔子述及了自己的志向,是使()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幼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D.大道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确17.孔子的成功是有赖于()
A.神启或神佑正确
B.年岁增长
D.对于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C.生而知之D.多闻多见 D.多闻多见正确节而不可夺也。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孔子在此强调的„不耻下问‟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A.明知故问B.无知故问
C.一种知又不知的中间性状态 C.一种知又不知的中间性状态正确显示答案揭示答案
您已经使用了2次中的 2次提交
实践式C.渐进式D.学习式
第四篇:心经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1、以下不属于《心经》中重要概念的是()
A、无明B、五蕴
C、色界
D、缘分 D、缘分正确戒定慧悟
3、下列不属于六根的是()
A、眼B、耳
C、舌
D、心 D、心正确
C、恶鬼
D、阿修罗
5、佛教中坚决反对的行为是()
A、禅定B、慧悟
C、自杀
D、作恶 D、作恶正确D、龙树菩萨
7、关于“舍利弗”说法错误的是()
A、是佛的一个弟子
B、智慧第一
C、胸怀广大
D、对人死后身体
B、地藏菩萨
C、文殊菩萨的总称 D、对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不正确
B、繁多
C、深奥
D、智慧
9、关于“波罗蜜多”解释恰当的是()A、到达彼岸 A、到达彼岸正确
B、指我们的思想
C、指处于核心地位 C、D、指我们的感悟
11、下列关于“涅槃”说法错误的是()
A、只有达到涅槃才能灭苦有苦正确
C、三学
D、六度 B、诸法无我C、究竟涅槃 C、究竟涅槃正确
B、戒
C、定
D、慧
15、下列不属于修成正果“果”的范围的是()
A、罗汉果B、辟支佛
C、菩萨果
D、阿修罗 D、阿修罗正确
C、佛
D、道
17、隋唐时期最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几个()
A、11个B、6个
C、8个 C、8个正确
19、禅宗和净土宗最终流传下来的原因是()
A、其他佛教宗派有问题禅宗和净土宗要求比较严格
B、其他佛教宗派注重学理研究,太难懂
C、D、禅宗和净土宗注重修行更贴近人民群众 D、禅宗和净土宗注重修行更贴近人民群众正D、何处染尘埃
第五篇:老子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单选题
(19/20 分数)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
A.司马B.礼官
C.祭司
D.史官 D.史官B.恭宽敏惠
C.清虚卑弱 C.清虚卑弱正确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
5.“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
A.指地位微贱的人游正确D.天之道,利而不害
7.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 A.为而不争弱胜刚强 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 C.哀兵必胜正确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韵之离骚”
9.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怀疑论正确
10.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
A.有所不为B.不妄为
C.不作为 C.不作为
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中国
D.“史家之绝唱,无11.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善利万物而不争正确
12.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
A.《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D.《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13.动善时的正确意思是
A.海水宽广、清澈
B.水给予人好处、利益的同时给人以尊严
D.水能容纳万物
C.水善于掌握机会 C.水善于掌握机会15.下列与“反者道之动”无关的词语是
A.大巧若拙希声
16.以下关于儒道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魏晋时期以道家为末流 A魏晋时期以道家为末流正确
D.大音求治国方略 B道家追求精神境界,道教追求治国方略正确C好的政府应该公平
D好的政府应该清廉
B政善治就是政清如水19.下列对《道德经》中的“道”和“德”解释正确的是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正确地上
水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B水至清尽美 从
D冬季来临水化作雪覆盖在大
C时行时止 利人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