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咖啡厅市场现状的分析
咖啡厅市场现状的分析
一、咖啡厅快餐化 目前许多咖啡厅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商务套餐和各类简餐,许多促销广告内容也是每份商务套 餐送咖啡一杯,甚至是送果汁一杯,根本看不见咖啡的影子,毫无特色可言。顾客在选择的 时候第一考虑的是便利,然后就是考虑哪家的味道好,那家价格实惠了,和选择一家快餐馆 基本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咖啡厅基本上已经做成茶餐厅了,而哪间茶餐厅没有一台简易的设 备在为顾客提供咖啡呢?
二、咖啡厅茶楼化 经常去咖啡厅的朋友门都有这样的经历,下午闲来无事,邀上三朋两友到某咖啡厅,点 上一壶茶(往往人参乌龙之类比较耐冲的茶最畅销),接下来就是天南地北的侃大山,当然 了,期间需要不停的续水和上卫生间,差不多晚饭时间到了,高呼买单,往往 20 到 50 元不 等,超值啊,想想要是在自家客厅打一下午空调也要十多块钱电费,还得搞卫生。老板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来壶咖啡呢?理由很简单,反正是磨时间,一杯咖啡最多十分钟就喝完,接下 来的时间总不能干喝水吧。搞个最低消费吧?想法真不错,不过很快连往日喝茶的那些老主 顾也不上门了,哎!人家只是冲着你豪华的装修和舒适的环境才去的,至于你什么时候收!回投资那就不是顾客要考虑的事情了。
三、咖啡厅普及化 咖啡厅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不陌生了,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洋味十足的咖啡 厅门前霓虹灯在闪烁。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追求时尚的年代。当你走进这些大小不 等风格各异的咖啡厅(馆)的时候,当你看见那些在翻阅着时尚杂志的红男绿女的时候,当 你的同事拿出 20%的月薪为女朋友送去一份哈根达斯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相信,谁能抓住 这样的一群人就等于发现了一座金矿,谁能引领时尚他也将引领财富。
四、咖啡厅专业化 在台湾,许多咖啡行业的老板已经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什么我们的咖啡厅装修豪 华,员工训练有素,收费低廉却门庭罗雀,而辛巴克那种简单装饰,只有几个应届毕业生当 服务员的小店却生意红火呢?原因只有两个字“专业”。当你在做简餐外买的时候人家在为 需要外出的顾客用一次性纸杯冲咖啡,当你在琢磨如何把牛排做得更可口的时候人家在考虑 如何拼配出口味更独特的综合咖啡,当你在促销广告上打着餐后免费送一杯咖啡的时候人家 在告诉顾客如果喜欢的话可以把咖啡杯也带走。20 年来他们的专注与专业浓缩成“喝好咖 啡到辛巴克”,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把他们推上了世界 500 强。试问各位前辈,当初我们在做 的时候难道没有过这样
的机会吗?是什么促使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呢?答案是眼光与战 略,当我们的眼睛瞄准顾客今天中午的一餐饭钱的时候,跨国公司看到的是 10 年后 500 亿 美金的市场。
中国咖啡市场分析
一、主流产品——速溶咖啡 数据: 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的人喝过速溶咖啡,这个比例高达 92.2%,过半数者(58.4%)喝过三合一袋装咖啡。16.8%的人喝过焙炒咖啡,29.4%的人喝过其他咖啡饮料。在问及被 访者对于某一类咖啡的消费频率时,每天喝速溶咖啡的为 6%,经常喝的为 38.4%,在“偶 尔喝”的咖啡种类中,三合一袋装和速溶的消费频率已很接近。而表示经常喝三合一的则只 占 13.1%。分析:喝过速溶咖啡和三合一袋装咖啡的百分比最高,在“偶尔喝”的调查里这两者 的百分比也是最高的,这说明速溶和三合一咖啡在初级消费者领域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目前市场上的咖啡饮料尽管具有口味纯正、饮用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饮用 时亦缺乏咖啡文化所体现出的高雅、温馨的情调,因此,绝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偶尔喝一喝。
二、主要人群——中青年人 数据:各年龄段对咖啡的喜爱程度不同,其中表示非常喜欢咖啡的人群中 41~50 岁占了 24%,20~30 岁占了 18%。进一步调查表明,喝咖啡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比例。在所有受访者中,喝咖啡的男性为 55.1%,女性为 44.9%。分析:咖啡作为一种口味独特的饮品深受青年消费者的喜爱,中年人和青年人是咖啡 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同时男性消费者的人数远远超出女性消费者,购买者中也以男性居多。其原因在于咖啡属烟糖类产品,更多为男性所关注。而且作为一种嗜好品,更易受到男性的 青睐。
三、主要因素——味道诱人 数据:消费者在选购咖啡时哪些因素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呢?本次调查采用 10 分制 让消费者对各种购买考虑因素打分,分数最高的代表其重要性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味道以 8.3 分位居第一,其次是饮用方便性,为 7.4 分;保存期、品牌知名度等各项分值也较高。分析:消费者对于咖啡的味道是极为重视的,毕竟咖啡是一种饮品,好味道的咖啡才 会广受欢迎。同时作为一种饮品,饮用的方便性与否对消费者来说也是购买时考虑的一大要 素,咖啡的生产厂家在生产时可以多考虑如何不断改进其味道和如何使咖啡更便于携带,使 消费者在饮用时更方便。
四、主要信息——电视广告 数据:在众多获得咖啡信息的渠道中,电视广告以 86.4%的比例成为消费者获取咖 啡信息的首要渠道。另外,以促销活动、广播、杂志、报纸等一系列的传播渠道也是消费者 获得信息的
重要来源。进一步调查消费者想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咖啡的信息,发现有 37.3%的 人想通过传媒报道来获取信息,免费试用、传媒广告、朋友推荐等几项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分析:电视是众多媒体中传播覆盖率最广的一种,电视广告属于立体广告,而广播、杂志、报纸等一些媒体则属于平面广告,两者相比较,后者不如前者生动、形象,不易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为何消费者普遍认为电视广告是获取咖啡信息的主要渠道的重要原 因。促销活动是许多商家都喜欢用的一种宣传方式,也成了消费者了解咖啡信息的一个渠道。从数据来看,免费品尝或者适用这一类的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很受咖啡消费者欢迎的。
结论及建议 : 速溶是目前咖啡的主流,口味是咖啡的关键。目前咖啡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速溶 咖啡和三合一咖啡,它们以方便、经济等一系列的优点成为新兴阶层的主要选择。对绝大多 数消费者而言,口味是选择咖啡的主要依据,在此方面速溶明显优于三合一。值得注意的是,三合一咖啡的主流消费者不是咖啡的稳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应该 兼顾速溶咖啡和三合一咖啡的两大市场。广告起着影响消费的重要作用。广告对于消费者选择咖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调查结果显示,咖啡的价格、原料产地、工艺技术并不为大多数消费者看重。消费者一方 面认为咖啡的口味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却并不理解决定咖啡口味的因素有哪些。这种认 识欠缺对于厂家而言是一种市场机会,在广告策略中既有渲染情调的内容,也有宣传产地、工艺等决定咖啡口味的内容。建议两种内容应在不同主题的广告中出现,但共同点是强调品 牌,以形成广告优势。瞄准都市上班族。中国咖啡市场的升温源于一定的需求空间。据调查,咖啡的主要消 费群体为都市上班一族。这部分消费群体也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他们对外国的饮食文化感 兴趣并易于接受。就经济实力而言,他们也能够承担这部分花销。伴随着咖啡消费,咖啡文 化也应运而生,而咖啡馆则成了咖啡文化的孕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咖啡文化也促进了咖 啡消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因此,生产企业的目标应该瞄准这一主要市场。咖啡产品的推广应该富含“文化气息”。咖啡作为一种舶来饮品,对中国人来说,每天 饮用的人毕竟还属于少数,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新兴消费阶层(如 年轻白领、学生)对其有很大的兴趣,但他们属于消费较不稳定人群,也就意味着不太会构 成持久的消费能力。咖啡的稳定消费
者主要还是以中年男性知识阶层为主,但他们的品牌忠 诚度较高,对新品牌的选择机会较小。事实上,对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咖啡的饮用并 不是作为一种饮料,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因此,针对国内咖啡市场的消费者更 应该耐心进行咖啡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宣传咖啡的历史文化,才能在国内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咖啡市场表面上看似稳定,极少出现大的变动,而事实上,这一市场不仅存在行业内部各咖啡品牌的竞争,还面临着与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 相关产品的竞争。在大型超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咖啡专柜上只有雀巢、麦氏、摩卡、哥伦比 亚等几个国外品牌,相比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专柜的庞大阵容显得略为单薄。另一方面,市 场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咖啡的销量。我国咖啡成品 90%是从国外进口的,需交纳进 口关税,而剩下的 10%的国内生产的咖啡由于种植面积少,总产量很低。这些因素无形中
提高了咖啡成品的市场价格。据调查,三合一咖啡平均每消费一次最低需要 1 元,速溶咖啡 最低需要人民币 2~3 元,至于炒磨咖啡,最低也要 10 元。在高档咖啡馆,一杯咖啡最少也 得近20 元。而果汁和碳酸饮料价格相对于咖啡要便宜得多。所以,对于相当一部分消费人 群来说,可乐、果汁和茶饮料就成了他们的首要之选。因此,要提高咖啡的市场竞争力,价 格也是一个因素。
中国咖啡市场前景
专家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费国,到 2020 年中国人人均每天喝一杯咖啡 的话,仅咖啡豆市场每年将达到 500 亿美金,整个产业链将产生上千亿美金的市场。咖啡行 业无疑是投资者的乐土,创业者的天堂。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状大起来,中国咖啡市场也迅速活跃起来,各种经营主题 不同的咖啡厅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咖啡连锁市场的不断壮大,经济的提升带动了中国的旅游 业的发展,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观点更加快速,这也给中西结合的咖啡餐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 空间。在咖啡市场的发展中,一部分企业长盛不衰,一部分企业时间不常就倒下,这是 普遍业主更改不了的事实。人们看好咖啡业的发展,说明咖啡市场的份额较大,但如何突破 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瓶径问题,却不知何去何从,以下为咖啡业发展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国外咖啡品牌在中国 人们接受新世物的观点加快了各种咖啡餐厅的迅速发展,不同风格各异的咖啡餐厅应 运而生,尤其中、西餐结合类。国外的咖啡餐饮的进入占据了一定的餐饮市场且效益很好; 这就说明了国内咖啡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国
外品牌固然知名度较高,进入内地市场后,尤 于多种原因开始都比较火爆,但时间一长却都冷却下来或者是加入国人的消费观念,才能适 应国内人群的消费需求,归结原因: 首先,国外的咖啡餐厅进入中国市场后,没有更好的进行市场调研和结合国内人的消 费观念; 其次,国外的咖啡厅太正统化,不能适合国内大部分人群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再次,是大品牌的原因收费价格不符合市场的消费能力,这也就促使了中西结合的适 合于国内人群的咖啡厅的迅速堀起。
二、国内连锁咖啡市场 在人们普遍看好咖啡餐饮市场的同时,许多人都想在咖啡餐饮市场中分一杯羹,迅速 投入,每天都有新的餐厅开业,又有许多餐厅迅速倒下,没有更好的发展下去。究其原因: 其一,由于对咖啡餐饮市场的不熟悉,盲目的投入,定位不清。其二,企业主抱着迅速在咖啡餐饮市场里快速赚钱迅速抽身的心态,没有发展观。其三:国内的咖啡餐饮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没有一定的核心竟争力。其四:咖啡餐厅在经营管理中疏忽了细节操作,没有科学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方法及 顾客维护系统。其五:各种咖啡连锁企业没有统一标准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参差不齐,同时有部分
连锁企业抱着大赚加盟商的加盟费心理,根本不管加盟后加盟店的经营效益,致使许多加盟 店不能赢利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综上:咖啡行业因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高额的利润,已成为众多商家抢战的又一块阵 地,各品牌咖啡馆也成为都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开发商、加盟商也几乎各个赚得盆满罐 满; 但纵观当今诸多已经耳熟能详的和未成熟的众多咖啡品牌其经营模式几乎毫无二致,都 是以餐点配以咖啡,跟风无异于自断后路,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给我们的商业忠告,即使 再庞大的市场,相信也会有成熟饱和的一天。我们预知:谁先创新、谁能赢在起跑线、谁能引领未来咖啡文化,谁就是这一领域未 来的领航人!
中国的咖啡文化
传统的咖啡文化源于欧洲,体现了欧洲数百年来对咖啡研究和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咖 啡市场刚刚兴起,中国的咖啡文化还有待于建立。就在中国的咖啡文化还没有真正构成的时 候,外来的影响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中国咖啡文化的建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外来的咖啡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来源,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内涵。在中国,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 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 系在一起。遍布
各地的咖啡屋成为人们交谈、听音乐、休息的好地方,咖啡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无论是新鲜研磨咖啡豆,还是刚刚冲好的热咖啡,都散发出馥郁的香气,令人沉醉。口味这 一沉醉的方式很多:意大利特浓咖啡、卡布其顿咖啡、拉泰、风味咖啡;它们为北京、上海 以及中国其他大城市经常光顾咖啡 屋的人们提供了各种选择。中国人也逐渐喜欢自己做咖 啡了。用焙炒过的咖啡豆和渗滤壶、滤纸做一杯新鲜的咖啡,也别有一番滋味。咖啡文化总是使人联想到文学,感情,心情,甚至失恋。也许咖啡的苦让很多人联想 到失恋,也许咖啡的香让人联想到幸福和生活的甜蜜,但是这些并不是咖啡文化的本身和本 质。咖啡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因为咖啡的种类繁多,制作方法独特,在社会和生活不断地发 展过程中,咖啡也随着人们的认识逐步地发展。除了原始的土耳其咖啡之外,过滤咖啡曾经 一度是世界大多数人的饮料。咖啡文化包含了对咖啡的认识,特别是各种分类,以及不同类咖啡的特点和可能的用 途;还包含了咖啡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标准;还包括各种咖啡饮料的制作技术,以及如何才 能够作出真正好的咖啡,和各种各样的花式咖啡的制作技巧。随着咖啡这一有着悠久历史饮品广为人知,咖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有 数据表明,中国的咖啡消费量正逐年上升,而有望成为世界很需要的咖啡消费国。而今,出 产在中国自己土地上云南咖啡,以其高贵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将推动这一潮流,引导这一 时尚,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咖啡品牌,从而拥有中国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
第二篇:红酒市场现状分析
一、葡萄酒市场分析:
葡萄酒是国际酒类市场中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流行饮料酒,但在我国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仅是当前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5%。这样看来,我国的葡萄酒市场的大门尚未完全打开,甚至可以说,它现在只开了一条小缝而已。
现在,我国葡萄酒市场小,人均消费水平低,较低的消费基数与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决定了我国葡萄酒行业会保持快速增长。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我国葡萄酒市场消费潜力的释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及我国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等配合,因此,我们认为寄希望该行业出现“井喷”现象也不现实。
在政府公布金融危机之前,高端葡萄酒就已经明显下滑。金融局势对葡萄酒行业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尤其是高端葡萄酒,预计下滑了40%-50%。但同时也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性价比高的葡萄酒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从之前闭幕的广州国际名酒展上的热烈气氛不难看出,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葡萄酒商看中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试图通过人民币较为坚挺,出口风险更低的中国市场来减弱金融危机的冲击。
而在现场,不乏比国产酒价格更低的原产国进口酒。这也不难看出外国酒商对中国的促销力度正在加大。实际上,尽管中国不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但绝对是最牢固的市场。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对于红酒而言是一块尚未被切割成功的巨大蛋糕。对于它,我们不能坐观其成,那样的话在蛋糕切割完成后可能已经没有我们的份额,当然已不能胡乱下刀,那样,我们也许会破坏原本可以享受到的那一块(让我们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难以转变的不好印象)。在这块蛋糕上找到合适的下刀之处,分得尽可能大的,适合我们的蛋糕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此外,消费者热烈追捧性价比高的产品的消费心理可以成为我们营销的有力突破口。
并且,由于葡萄酒的消费群体本来就主要是城市中高收入阶层,而且平均单价也较其他酒类要高,因此葡萄酒的消费价格敏感度不如其他酒类,而对品牌的敏感度较高。根据有关调查,消费者挑选葡萄酒最看重品牌,然后是价格。
而这些年来,拉菲酒庄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成功建立起红酒高端品牌的概念的已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我们采用合理的营销手段,将这两款产品打造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优质品牌,让我们的消费者相信,我们所提供的产品绝对是物超所值。那么,让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让此产品成功进军中国市场就绝非难事。
而这些,可能需要通过概念营销的实现来将其达成:将乐古堡和法兰西小木屋的特点及独特魅力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融合,通过推出一个特定的概念,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认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萌发对产品的需求。而这个概念将在日后的市场调查中具体提出。
从中国消费者本身的特点来看,近几年来,随着国人饮食健康观念的增强,葡萄酒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倍受青睐起来,其消费骤然升温,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宠。1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洋品牌和400多个国内生产厂家和品牌在我国市场汇聚,一竞风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综合以上各类信息,红酒的消费在中国尚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市场不是不存在,而是尚未开发出来。而且,这个等待开发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国内的众多消费者们,他们并非拒绝红酒的消费,只是少有机会而已,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对于红酒并无太多的了解,又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他们只是在等待一款优质的产品,来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来打造一种有关于红酒的新兴的惬意的生活方式„„
我们相信,乐古堡和法兰西小木屋未来可以成为这样的一种产品,它们将能够在中国掀起一种以优质红酒为代表的舒适生活的新浪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并热切盼望着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自己的努力,看着它一点一点地得到实施。
二、竞争者分析:
目前,国内葡萄酒生产年产量达万吨的企业已经超过20个,而称得上葡萄酒生产巨头的企业有张裕、长城、王朝3家。据统计,实力雄厚的3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张裕19.35%、长城16.09%、王朝15.57%。消费者对3个品牌的熟悉程度分别为张裕73%、长城35%、王朝30%;消费者最常喝的葡萄酒品牌张裕占43%、长城占19%、王朝占15%。其中我国驰名商标张裕葡萄酒是消费者最熟悉又最常喝的品牌。
现在,我们对于红酒的主要竞争者——张裕进行一定分析。
作为我国红酒市场的龙头,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已做了如下努力并取得一定成功:
在长年的成长、发展中,它由“做买卖”转变为“做市场”,从“推销”变成“营销”。这两个转变使企业的经营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和推销问题,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调研、决策、实施、监控的有机结合,在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佳效益。在正确营销观念的指导下1997、1998连续两年产销量、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均高居同行业榜首;在1998全国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查中,荣获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实际购买品牌和1999年购物首选品牌三项第一。
从1998年起,张裕通过一个声势巨大的全国性活动,为其找到了很多新生性消费者:这就是它近两年在全国各地举行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展”。百年张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合璧的张裕在市场开拓中越来越强调一种文化认同,即强调自己的东方个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展”,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史实,详细介绍了中国葡萄酒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2000年张裕的营销策略中,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培育市场,培养消费者,且一如既往“用心良苦”。
为了培养消费者,张裕着力于“沟通”。受价格因素限制,经常性的葡萄酒消费者,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另外,行政管理层人士也是不可忽视的主流消费群;偶尔性消费者,则以年轻人为主。张裕沟通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人,即将经常性消费者巩固下来,让偶尔性消费者逐渐转向经常性消费者,同时开拓新的大量新生性消费者。针对不同的消费层次,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对经常性消费者而言:
张裕通过一系列目标明确的整合传播,主要展示葡萄酒的健康、自然及其文化内涵——葡萄酒的品味和格调。它们通过对经常性消费者主要的信息来源,如高品位杂志、体育节目、酒店等,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提高葡萄酒在这些消费者心目中的亲和力,同时通过一系列品牌策略,树立起张裕东方红酒经典形象,以“传奇品质,百年张裕”作为主题,也使对葡萄酒的系统传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偶尔性消费者而言:
张裕则侧重于诉展葡萄酒本身的时尚色彩,通过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性传播,传达各种葡萄酒的时尚资讯,营造出一种氛围,即把葡萄酒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进行推广,使其成为时尚潮流中一部分。如在报纸上开辟醒目的葡萄酒消费专栏,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葡萄酒的各类专题,举办各种葡萄酒知识讲座等。通过日积月累的渗透式传播,让消费者开始树立这么一种心态:选择葡萄酒就是在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事后的调查表明:很多消费者都受到了这种传播的影响,并逐渐喜欢上了葡萄酒。
我们应该对张裕的这些举措引起思考,对于消费者而言,红酒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它应该是一种优质的生活状态,以及某种关于生活态度的追求。
张裕的成功经历向我们证明,要想把握消费者需“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消费者,抓住其消费心理,迎合其生活态度,充分展示产品优势,使产品与消费者的生活相融合。
产品营销早已不是过去简单的将产品推销出去,它应该是在消费者的心中建立起一定的产品意识,让我们的产品变成一种理念,在消费者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形成稳定的品牌忠诚度。
通过对张裕等主要竞争者的分析,找出它们的营销薄弱点,已一个最佳的角度将产品渗透市场。具体方式在之后的网络营销等介绍中将做具体分析。
三、概念营销
概念营销源自于现代营销适应消费和创造需求的功利主义本质,在攻城略地抢占市场的竞争中发挥着先锋和号角作用。
1、观念促导,先声夺人
在产品正式上市之前,提早进行营销宣传工作。首先为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观念、变化趋势和生活标准,推出即将应市的两款产品的信息。消费者未见产品,已闻其声,在有意与无意中获得了新的消费动态,了解了先进的商品知识,这有利于形成对我们的产品销售有利的产品概念及品牌概念。这就为买卖互利交换准备了顾客基础。
2、加大投资回报率
从产品的新、奇、美、特、便利等特征宣传入手,适应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为消费者提供新的选择及其时间上的决策余地。消费者可以在理性思考之中接受新的消费观念,动摇原有的消费习惯,建立起新的消费倾
向或心理定势,产生对新产品的心理期待。
这样,一旦我们的产品上市,潜在需求很快会转化为现实购买活动。这就大大缩短了新产品拓展市场的时间,加快了利润回报的速度,切合了产品经济生命周期缩短的要求。
四、市场定位
年轻白领
五、营销4P:
1、价格
通过初步定价:乐古堡(120元/瓶)和法兰西小木屋(80元/瓶)来运行撇脂定价策略:
其一,红酒市场较为广阔,而红酒的消费价格敏感度也不如其他酒类,而对品牌的敏感度较高,较高的价格不会造成消费者的大量减少。
其二,高价会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但这并不致抵消高价为我们带来的利益。
其三,我们的红酒价格虽然稍有偏高,但在大的红酒市场背景下以及品牌支持下单价仍然是比较低的,这样的定价会使消费者认为我们的产品更加优质,加深对产品的好感。
2、产品
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产品
3、分销
4、促销
第三篇:通用耗材市场现状分析
通用耗材市场现状分析
2004年3月15日 《中国计算机报》
老张在中关村中发电子城卖了三年的电子元器件,这几年的生意,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去年年底柜台到期,他就寻思着要改卖其他赚钱的产品,一位铁哥们拍着胸脯告诉他如今最赚钱的是耗材,并跟他一再灌输“现在村里开宝马奔驰的都是卖耗材起家”这样的致富经。于是老张一咬牙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租了一个新柜台捣腾起了耗材的买卖。
刚开始在自己哥们的帮助下,老张取得了一家南方通用耗材小品牌的代理权,用他的话说就是“原装的咱做不起,假冒伪劣的更不能做,做通用耗材好歹也算半个‘正规军’。”不过这几个月来老张发现这夹在中间的半个“正规军”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原装耗材对其完全封杀,原先想顺带卖些原装耗材的梦想落空了;由于自己没有什么行业资源,只能做些终端销售,可老张发现,夹在这么多卖通用耗材甚至是假冒伪劣耗材的柜台中间,自己很难让过往的消费者相信,他卖的耗材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所以从年初到现在生意一直毫无起色。
“一心要买原装的不会嫌贵,想买便宜的又嫌我的价钱还不够低。”老张在销售碰到的苦恼,可以说是目前通用耗材厂商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当初“以原装60%的价格,让消费者获得原装级别的品质服务”的豪言壮语,不料到如今还是一个没太多人喝彩的尴尬局面,假想中通用耗材的春天迟迟没有到来,据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耗材分会秘书长龚滨良介绍,目前国内耗材的市场格局依然维持在“原装∶通用∶假货=5∶1∶4”的水平。
三年前,通用耗材厂商一位代表曾提出一句很有名的宣言:“通用耗材非常希望得到原装厂商的合作,向共同的敌人假冒伪劣耗材开战,如此,进则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退而能割据耗材市场。”不过到了今天很多通用耗材厂商却尴尬地发现,假想中的援军和敌人似乎都没有出现,自己像是走入了一个没有对手的战场,最终却是在与自己进行结局难料的抗争。
新的利润源泉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3年中国打印机耗材(硒鼓和墨盒)总体市场容量已达131.4亿元,销量共计5812.7万个。其中,2003年喷墨打印机墨盒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实现年销量4358.4万个,同比增长28.9%,年销售额达58.9亿元人民币;激光打印机硒鼓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3年销量为1454.3万个,同比增长37.8%,销售额达72.5亿元人民币。相对2002年,2003年耗材销量同比增长了31%。
如果说这样的增长还不够招来眼球的话,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就是,就通用耗材的厂商数量而言,已经从几年前做通用耗材的国内厂商还只有一两家,激增到现在的超过了两百家。用清华华丰耗材总经理殷宗明的话说就是 “每个月有几家进入市场,同时有几家死去。”
耗材曾一直被认为是IT市场中的配角,但现在小小耗材似乎成了很多商家的救命稻草,龚滨良对记者表示,一些国际打印机巨头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利润甚至80%的利润都来自耗材,以墨盒为主的原装耗材的销售收入是这些打印巨头最赚钱的产品线,已经不是什么行业机密。“可以说,打印机上的利润率不断地下降,而耗材的利润在打印机厂商的全部利润里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不过一些厂商的耗材价格5年不变,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是IT行业最后一块利润制高点”殷宗明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讳,与其他厂商在具体利润上模糊的表态不同的是,殷宗明很明确地向记者透露,例如一款标价150元的原装墨盒,如果除去研发、市场成本不算的话,其制造成本只有8元钱。
这种巨额利润率的存在,使得各喷墨打印机厂商竞相低价销售打印机,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然后依靠耗材的销售获取利润。这也就是所谓打印机厂商的“耗材战略”。而对于很多曾代理原装耗材起家的经销商而言,由于深谙其中的奥秘所在,实力强的找到一家代工厂做自己的品牌,实力不行的干脆凭借着简陋的灌装设备甚至就一大桶、一高压锅就能制造出大量的耗材。所以在近两年来一下冒出如此多的有名或是没名的耗材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
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
一般来讲,目前打印机耗材市场上的产品可以划分为原装耗材和通用耗材。所谓原装耗材是指由生产打印机的厂商供应的耗材,包括墨水、碳粉、色带和纸张等物品,而通用耗材是指由专业生产打印机耗材的厂商提供给用户的打印机耗材产品。至于假冒伪劣的原装耗材产品,则很难将其归到哪一类的门下。
不过,就是这“无门无派”的假冒伪劣产品,在整个耗材市场的占有率却超过了40%。从根本上说,它的确是目前原装耗材和通用耗材最大的敌人。不过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通用耗材厂商都不将原装厂商当作自家的竞争对手,而提出要跟假冒伪劣的品牌进行竞争。可很多原装厂商却将通用耗材当作最大的敌人。
“原装耗材拿我们作为最大的敌人,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如果我们成长起来,给他们将带来很大的威胁;而我们将假冒伪劣产品视作目前最大的敌人,原因是我们发现,在一些场合下,通用耗材被错误地划入与假冒伪劣产品同列,某些假冒伪劣产品就是出自一些生产通用耗材的小作坊之手,这对发展通用耗材非常不利。”天威耗材北方区经理于卫无奈地表示,正是有了这些“害群之马”,搅得通用耗材厂商苦不堪言。而要想跟原装耗材厂商联合打假,几乎也不太可能。
“最好卖的就是名牌墨盒的假冒货!”一位原装耗材店的店主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好卖的原因是买的人多,“有些顾客指定要假货,而且量一般都较大。”
这可有些令人费解——按常理,我们对假货都是避之惟恐不及,为什么有些人知假还要买假呢?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非招标采购。据介绍,许多企业对购买电脑相当重视,往往采取招标,而对电脑耗材的采购却少有价格监管办法。由于电脑耗材是低值易耗品,一些单位每年花在这上面的钱要几十万元甚至更多。一些销售商正是看中了这点,拼命抬高耗材价格,由于电脑耗材品牌、种类、型号繁多,如果不是行家,就很难发现假冒伪劣产品。
这种现象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假冒伪劣耗材领域。正因为原装耗材利润有限,而通用耗材市场份额较低,大部分的耗材品牌为了方便暗箱操作,都不愿公布真实零售价。主要也是因为他们认为,耗材价格不透明,方便经销商操作,对零售客户时,可以好好宰一刀,而对行业客户,价格不透明便于给回扣。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很难有什么名气响亮而被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品牌。
尚待细分的产品策略
在原装耗材市场上,一个常常被人诟病的现象是,并不存在着根据用户高、中、低的消费能力和需求而进行的产品细分。产品没有细分带来的价格“一刀切”使普通消费者陷入了“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境地。其实这对于通用耗材厂商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突破口,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看到这一点的通用耗材厂商,却是少之又少。
原色耗材总经理聂运昌在谈到这种一刀切的模式时,曾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像同为家用和商用的原装墨盒,需求显然是有所差别,但在价格上向来一视同仁,这明显有悖于成熟市场的特点。
对于不久前表示要做通用耗材市场领军厂商的紫光来说,在进入市场之前,就曾花了整整20多个月的时间来进行这样的产品细分调研。其通用耗材事业部总经理刘燕跟记者表示,紫光相信在市场成熟的时候,低、中、高端产品都有需求,“比如有些就要求低价,他对打印质量要求不高,而且自己会维护,所以就买便宜的,还有就是对价格不敏感,就要高品质,省心省力,那就买高端产品了,还有更多的用户需要接受所熟悉的品牌,价格适中、售后服务也满意的产品,这也是紫光追求的方向。”
不过这样的产品细分策略仅仅是从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思路上考虑,离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细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在通用耗材市场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天威而言,这样的产品细分很早以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了。于卫告诉记者,广告行业是天威很大的目标客户群体,所以天威就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以满足这一行业的产品需求,效果非常良好。
2003年1月1日起我国执行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优先考虑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这也被国内通用耗材企业视为一个极大的转机。在殷宗明眼里,清华华丰目前制定的计划就是要主攻办公打印耗材市场,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办公打印赤字堵漏”的口号,将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办公领域,并推出了一系列符合日常办公打印特点的精品打印耗材。“我相信,只要好好去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做好产品的细分,通用耗材的春天必将为时不远。”
拓展渠道拒绝“墙头草”
面对大市场的机遇,原装耗材的打压,众多通用耗材厂商很现实地选择以渠道利润吸引经销商加盟,拉拢人心。一位早先经营原装耗材,如今转做通用耗材的代理商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加盟原装耗材的放心店,虽然可以使我们拥有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但是原装耗材价格几近透明,随着耗材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原装耗材的利润率已经从2000年以前的高达5%降到了现在的不足3%,现在通用耗材给的利润要高得多,换作你,你会选择谁?”
不过这正应了“利来两边倒”的渠道“墙头草文化”俗训。“渠道商销售哪家的产品无非就是一个‘利’字,谁能带给他们利益最大化,他们自然就跟谁。”一位业内人士很直白地指出渠道商的心态。
所以,依靠相对高额利润吸引渠道商加盟是第一步,如何维护好这种合作关系甚为重要。在兑现承诺之上,通用耗材厂商也着手为渠道提供包括各种培训活动和广告、促销活动等全方位的扶持,安定吸引过来的渠道商。所以,现在大多通用耗材厂商更注重给渠道输入品牌营销行为,对宝贵的渠道给予全力支持。格之格副总经理孔德珠谈到这一点时表示:“人在追逐利润之外,还有事业成就感的需求,我们制定的经销商合作政策中,把经销商纳入利润分配体系,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挖掘那些有着成就事业愿望的合作伙伴。这是格之格所需要的。”
而清华华丰殷宗明更是提出了“做耗材而不是卖耗材”的口号,立志把耗材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在很多地区和二三级市场,原装耗材厂商鞭长莫及,渠道和专卖店分布点不多。现在殷宗明更多的是在这样的二三级市场穿梭,向经销商灌输他的“快速行销法”。最主要就是为了让产品快速地从厂商到渠道,再从渠道销售到用户手中。
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服务是制约通用耗材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在2004年及其未来5年中,耗材产品服务将逐步实现服务的当地化和服务的前端化。“服务当地化”是与各区域经销商开展紧密合作,“服务前端化”是将服务从售后提到售前,通过经销商向用户提供专业的打印耗材咨询服务。通用耗材厂商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成为是否能推动这一市场取得更大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通用耗材也要讲技术创新
做通用耗材,“软肋”也是明显的。天威董事长贺良梅承认,“通用耗材厂商实际上是很被动的,因为只有当打印机生产商将产品摆到市场上,通用耗材厂商才知道自己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才好为之配套。”
而且据贺良梅介绍,小小的打印机墨盒,有些国外厂家竟然会申请成百上千个专利。“想和我兼容吗?要么付费获得我的专利授权,要么自己加大研发的投入。”在付费的道路未必能行得通的情况下,通用耗材厂商加大自己的研发投入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去年十月记者在参观天威耗材在珠海的生产基地时,也了解到作为行业龙头,天威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在国内申请专利108项,在国外申请专利30多项,已有59项专利申请获得了专利权。对此贺良梅的解释是:“专利的事情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的结局就是大家互不起诉。否则天威会非常吃亏的。”
对已有的成果,贺良梅并不满足,“下一个目标是把‘天威’建成为‘信息耗材’中的名牌。”所谓“信息耗材”,是指所有与“信息”打印、输出和存贮有关的产品。这个耗材王国在近年不断拓宽自己的产品线,实现产品多元化,旗下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打印机耗材”,品牌内涵日益丰富,已经向更深、更广的“信息耗材”领域延伸。
很多通用耗材厂商也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基础有实力的通用耗材厂商也应以技术研发和本地化优势来推动兼容耗材发展,服务于广大消费者。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内的耗材市场带入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耗材分会秘书长龚滨良认为,要想发展中国的耗材产业,打破原装垄断,让广大消费者都得到实惠,就要进行技术创新,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近几年,不少企业在投资耗材生产,但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只着眼于制造业,在设计、研发方面少有提及。
龚滨良还透露,在公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64项电子信息产品目录中,与打印耗材相关的项目就有:激光打印机制造、喷墨打印机制造、普通纸传真机制造、喷墨打印机用墨水的生产等,为我国的耗材产业指明了重点,明确了打印耗材本土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图1 2001~2003年中国打印机耗材(硒鼓和墨盒)市场销量情况
图2 2001~2003年中国硒鼓市场销量及增长情况
图3 2001~2003年中国墨盒市场销量及增长情况
(原标题为《通用耗材:进退之产的竞争迷局》作者:覃特)
第四篇:瓷砖市场现状分析
国内瓷砖市场现状分析
1.瓷砖整体市场供大于求:目前我国的 3000 多家瓷砖生产厂家,每年以 43.1亿平方米的数量生产,其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其中30%出口
2、工艺先进,设计水平低,缺乏个性:在国标高于欧标的建材产品中,瓷砖是为数不多的建材产品之一。比如在表面平整度、边直度、直角度和耐磨性等参数当中,国标都比欧标高 2 倍以上,尤其在抛光砖的质量 上,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由于国内厂家大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企业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设计研发上投入的资金少,在新产品的开发和个性产品的设计上,远远逊色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3、营销水平较低,盲目的多品牌策略:近年来,多品牌战略似乎成为了陶企发展的流行趋向,手里不握上几个品牌仿佛已经落后于别人。但企业都没有真正适应多品牌战略实施的策略和要求,只是同样的产品换个 名字,最终还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4、瓷砖行业正处于低层次的竞争。例如某企业秘密研发一种新产品刚上市,即遭到众多同类甚至超类产品的跟随、模仿,短短数月沦落为大众产品;模仿和追随是当前企业生存的状态决定的,行业处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这种显现暴露了企业缺乏营销创新,陷于习惯性思维的缺点。
未来发展趋势:
1、陶瓷产品的质量差异逐步缩小,而陶瓷企业为顾客服务的差异性
1.树立优质服务品牌成为将来成功的关键: 却越来越明显,用户以服务优劣来选择企业和产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强化服务观念,打造优质服务品 牌,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提高效益的有力武器。2.对瓷砖风格需求多样化:随着消费者的生活不断变化和人们对审美的多样化要求,市场上对
大砖,小砖,亚光、仿古,艺术等存在多种需求 3.终端制胜,专卖店的成为大势所趋,销售模式向“顾问型”转变:当消费者来到建材市场后,往往在同质化 的产品面前变得无所适从,经过反复比较,进入“临界购买”状态,售点产品展示与销售人员的专业推介,能起到“临门一脚”促进成交的作用。4.增强企业设计研发能力,创新产品是制胜的法宝:面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等瓷砖强国的竞争,国内企业如果增强竞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增强设计研发能力至关重要。5.丰富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打造瓷砖文化。高档的国产品牌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销售网络等全方位的竞争,主要市场集中在家庭市场。
中国瓷砖的三个主要产地:
1、佛山区域瓷砖鹰牌、东鹏、蒙娜丽莎、、新中源、新明珠、欧神诺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均为佛山陶瓷品牌。该区域的企 业在品牌传播上,宣传力度比较大,加之其优良的品质,使佛山陶瓷产品在建材市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佛山陶瓷”这一区域品牌,有着很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区域特点:虽然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当整体企业规模还是偏小。
2、华东瓷砖 华东瓷砖的著名品牌有亚细亚、冠军、马可贝里等台资瓷砖品牌,当前市场销量也逐步上升,虽不及“佛山陶 瓷”,但在高端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份额。该区域特点: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
3、山东瓷砖以淄博临沂为中心的山东陶瓷工业,是全国闻名的陶瓷主产区。在淄博有陶瓷企业600多家, 2003 年形成 1000 多条生产线,有知名的皇冠陶瓷等。该区域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而对于砖坯市场,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但可以想象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这就是现在陶瓷市场的情况。
第五篇:交通运输市场现状分析
运输经济学
运输市场现状分析
交通运输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国家社会经济的公用服务设施,尤其是现代经济中地区分工、国际分工的趋势愈加明显,对运输市场的以来也日益增强。历史经验表明,生产水平发展越快,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市场的现状有着严格的要求。下面就对运输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一、运输工具
运输市场中,主要分为水路运输工具、公路运输工具和航空运输工具。
1、水路运输工具
a、集装箱船
集装箱最早用于陆上运输,最运输史上一大技术革命,很快便成为船运的一种有效形式。集装箱船装卸速度高,停港时间短,大多采用高航速,通常为每小时20—23海里。近年来为了节能,一般采用经济航速,每小时18海里左右。在沿海短途航行的集装箱船,航速每小时仅10海里左右。
b、油轮
油轮是主要用来运输原油、原油的提炼成品(如动力油、燃料油等)、石油化工产品的船,油轮也可以用来运输其它液体比如水等。c、杂货船
载运各种包装或成件货物的运输船舶。杂货船应用广泛,在世界商船队中吨位总数居首位。在内陆水域中航行的杂货船吨位有数百
吨、上千吨,而在远洋运输中的杂货船可达2万吨以上。杂货船通常据货源具体情况及货运需要航行于各港口,设有固定的船期和航线。
2、公路运输工具
a、卡车
卡车的正式名称为载重汽车,是运载货物和商品用的一种汽车形式,包括自卸卡车、牵引卡车、非公路和无路地区的越野卡车和各种专为特殊需要制造的卡车(如机场摆渡车、消防车和救护车、油罐车、集装箱牵引卡车等)。
b、汽车
主要用于运输一些小型物品,轻巧方便的东西可以用汽车来运送。
3、航空运输工具
a、飞机
飞机不仅广泛应用与民用运输和科学研究,还是现代军事里的重要武器,所以又分为民用飞机和军用飞机。飞机的发明也使航空运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许多为工业发展所需的种种原料拥有了新的来源和渠道,大大减轻了人们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特别是超音速飞机诞生以后,空中运输更加兴旺。那些不宜长时间运输的牲畜和难以长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飞机而跨越五湖四海,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赏共享。
4、铁路运输工具
a、火车
火车不仅运输大型货物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成本较低,也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铁路运输方式。
二、运输里程(单位:公里)
随着年份的增长,运输里程逐渐增加,到2011年以后公路里程已经接近10万。
三、从业人员数量
截至到2011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为563.4万人,必原先同比增长了9.96%。
四、市场运输结构及比例关系
1、水路运输
以水运基础为江河湖海等“天然航道”,投资少、能耗省、条件便利、通航能力限制小。以内河运输为例,其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1/3。水运可以实现长程、巨量运输,一次性成本投入,非常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在开展国际贸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沿海国家经济往来的主要载体。主要分为沿海运输、内河运输、远洋运输。占市场总体运输比例的5.3%。
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是现代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公路货物运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从运输能力形成和市场供求关系上讲,公路运输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运输生产力结构,二是运输供应结构,三是货物运输量结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的公路货运
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不仅成为地区和国家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成为决定地区和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公路建设与管理体制重大改革的进展,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占市场总体运输比例的31%。
总结:这几种运输方式相互制约,相互发展,不仅在运输市场中缺一不可,而且对于市场结构也起到了相互平衡的作用。
五、供需状况
不同状态的运输市场,供需弹性差别也是较大的。在运力紧张的运输方式中,运输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状态时,运价弹性明显较小。运价的变动,即使是大幅度涨价也难以压缩庞大的运输需求。而运力富裕的运输方式,运输线路和方向,运输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状态。运输需求对运价的变动则反映敏感,运价弹性大。
六、政府作用
运输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要维持运输的高利率水平,创造稳定而有效的运输环境,促使经济能持续增长。稳定而有效率的商品经济需要有竞争力的运输服务。与其他商品企业相比,许多政府更多地干预了运输活动,这种干预往往采取规章制度或经济政策等形式。比如,限制承运人所能服务的市场或确定他们所能收取的价格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政府通过支持研究开发或提供诸如公路或航空交通控制系统之类的通行权等等。在欧洲等地,政府对市场、服务和费率保持绝对的控制,这种控制将使政府对地区、行业或厂商的经济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国,为了保证运输市场协调稳定发展,政府主要是在客观上对运输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政府以管理、监督、调控者身份出现,有效的解决好运输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当运输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时,运输资源配置才更好的得以优化。政府应该起辅助市场运输良好化的影响,明确在运输市场的作用定位,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好运输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