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f1初中数学1.3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课型:新授课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索结论的思考方法,理解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3、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1、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索结论的思考方法,理解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教学难点
学习探索问题的思考方法,理角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回忆已探索过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打“√”
二、探索活动
问题一:你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可以考虑先证哪个性质?尝试说明证明思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问题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你能说说这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吗?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引导学生画图,写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求证:AO=CO,BO=DO
C
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与表达方法
三、例题教学
例1 已知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四、巩固训练
课本P15练习1,2题
1、证明: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与AD、BC分
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C
五、体会与交流
我们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这是研究四边形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即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P25习题1.3第1,2题
课外作业:补充习题和学习指导书相应的练习
第二篇:数学f1初中数学运行说明.doc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软件在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下运行
第三篇:数学f1初中数学【教案一】6.5垂直[范文]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6.5垂直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掌握垂线的性质。
3、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教学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方法:使学生从生活中垂直入手,通过“画画、议议、想想、试试”实现教学目标。
2、手段:课件一套,投影仪,实物展示台,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垂直)
1、观察润扬大桥图片,说说哪些是互相垂直?
2、说说扬州市区的哪些道路是互相垂直的?
3、在看看周围(教室、书本等)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4、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块折叠长方形的纸(横竖各叠一次)同学们量一量折痕与折痕、折痕与边所成的角的度数。
你是怎样理解垂直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图形,并规定表示方法。
另外,强调直线与线段(射线)垂直就是与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垂直,并画图说明。
二、画一画,议一议(使学生再操作活动中探索、体验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画一画
1、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议一议
1、你是用何工具如何画垂线的?
2、你画出的垂线有何特点?
3、经过石塔寺且与淮海路垂直的是哪条路?你还能再设计一条吗?经过四望亭且与汶河路垂直的路是?
三、想一想、议一议(使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1、如何测量跳远成绩?
2、过马路怎样走最短?
3、测量图形中PA、PB、PC、PD的长,比较哪条线段最短?(其中PA是垂线段)
4、你得到什么启发?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你觉得如何规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合理?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拔,并且让学生比较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试一试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1、如图,已知直线AB、CD和AB上一点M,过点M分别画直线AB、CD的垂线。
2、如图,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短,试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
3、如图,P是∠AOB的边OB上的一点。
(1)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2)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 比较PH与PC、PC与CO的长短,并说明理由。
4、如图射线OC是∠AOB的角平分线,M是OC上任意一点。
(1)画MP⊥OA,垂足为P(2)画MQ⊥OB,垂足为Q(3)度量点M到OA、OB的距离,你发现什么?
5、如图,已知∠AOB,画射线OC⊥OA,射线OD⊥OB;你能画出几种?观察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独立画图,然后利用实物展示台汇报,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2、如图,某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折断,请在剩余的板材上画一直线,以便截出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木板。
第四篇:数学:1.3证明
证明练习
【知识盘点】
1.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
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
2.证明几何命题时,表述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一般为:(1)按题意________;(2)分清
命题的________,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______,在“求证”中写出______;(3)在“证明”中写出______.
3.命题“两边上的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4.已知∠A=(x-20)°,∠B=(80-3x)°,若∠A、∠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则
x=________.
5.在△ABC中,∠A+∠B=110°,∠C=2∠A,则∠A=______,∠B=_______.
6.如图1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110°,∠2=________.
(1)(2)(3)
7.如图2所示,AB∥CD,CE平分∠ACD并交AB于E,∠A=118°,则∠AEC=_______.
8.如图3所示,AB∥CD,那么∠1+∠2+∠3+∠4=_______.
【基础过关】
9.如图4所示,a∥b,∠1为()
A.90°B.80°C.70°D.60°
(4)(5)(6)
10.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11.如图5,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A.1个B.2个C.3个D.0个
12.如图6,△DAC和△EBC均是等边三角形,AE,BD分别与CD,CE交于点M,N,•有如下结论:①△ACE≌△DCB;②CM=CN;③AC=DN.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3个B.2个C.1个D.0个
【应用拓展】
13.如图所示,已知AC∥DE,∠1=∠2.求证:AB∥CD.
14.如图所示,CD⊥AB,垂足为D,点F是BC上任意一点,FE⊥AB,垂足为E,且∠
CDG=∠BFE,∠AGD=80°,求∠BCA的度数.
15.如图,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 △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1)当∠ABC=60O,∠ACB=80O时,求∠BOC的度数
(2)当∠A=40O时,求∠BOC的度数
(3)当∠A=100O,120O时,求∠BOC的度数
(4)当∠A= X时,求∠BOC的度数(用含X代数式表示)
【综合提高】
16.如图所示,AB∥DE.
(1)猜测∠A,∠ACD,∠D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点C向右移动到线段AD的右侧,此时∠A,∠ACD,∠D•之间的关系仍然满
足(1)中的结论吗?若仍满足,请证明;若不满足,请你写出正确的结论并证明(要求:
•画出相应的图形).
第五篇:数学f1初中数学【教案】2.3绝对值与相反数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2.3绝对值与相反数(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距离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实际问题,引入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2.探索活动
(1)给出相反数的描述性定义后,要让学生大量举例以巩固概念.
(2)围绕“只有符号不同”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搞清它的意义是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相反数的需要,要及时肯定学生中的较好的解释,如:
“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
“除0以外,绝对值相等的数有两个,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它们仅仅是符号不同.”
“写已知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一个负号.”
“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如果改变有理数的符号,那么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就从原点的一侧变到另一侧.”
(3)通过“议一议”,归纳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一个数的绝对值时,要紧扣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