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式回火炉在工业电炉职业中现状
井式回火炉在工业电炉职业中现状
一、全球的环保现状需求井式回火炉要改动开展形式
工业开展和环境保护看似是一对对立,可是跟着社会的进一步开展,在工业上的环境保护作业其实却能够推进工业的开展。
井式回火炉对环境的影响首要出在燃料的挑选上。煤、油、气三大惯例燃料的运用,大气中CO2、SO2 No2 及ROx 等有害废气物其数量不断加重,这对咱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形成极大的损坏。
实际动力疑问日趋严重,节省动力遭到大家的遍及重视。对井式回火炉出产公司来说,节能降耗,下降出产成本,前进产物质量,已成为公司前进和技术创新的作业重点。井式回火炉能够选用领先的隔热保温材料,那么必将节省很多动力。节能降耗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不亚于惯例动力的开发和运用。
二、井式回火炉面临新局势要走的开展路途
井式回火炉的出产公司面临环境的恶劣局势,要首要确保在燃料的挑选上要挑选优质燃料,来满意环保节能的需求。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洗动力,井式回火炉对天然气的运用能够有用改进环境疑问。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井式回火炉的开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开展机缘。一起,跟着交易全球化的深化,许多国外的领先井式回火炉设备的引进,对我国井式回火炉的出产公司来说是极大的应战。我国井式回火炉出产公司要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优势,在产物技术上要不断移风易俗,招引很多的人才致力于井式回火炉的产物升级和改造来前进产物的竞争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井式回火炉的开展会在新局势下抓住机缘迎接应战。
第二篇:形成性册式-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例如,你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表现出肯定得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
兴趣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主要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你所喜欢的职业知识,启迪智慧并创造地开展工作。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就能积极的感知和关注该职业知识、动态,并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就能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就能增强记忆效果,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反之,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当然也就很难在职业上发挥个人优势、做出巨大贡献了。
2.兴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才能。一个人对某一方面工作感兴趣时,枯燥的工作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兴趣使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兴趣可以调动一个人的全部精力,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促进你能力的发挥,兴趣和能力的合理结合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曾有人研究:如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则能发挥你全部才能的80%-90%,而且长时间包吃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所从事工作没兴趣,只能发挥你全部才能的20%-30%。
3.兴趣是保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某一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孵化器”。兴趣是工作动力的主要源泉之一。对一个人来说,对工作感兴趣,就愿意钻研,就会出成就——者正是兴趣的作用所在。一般来说兴趣是你职业生涯适应的一个基本方面,可以为职业生涯选择提供有效的信息。兴趣主要用于预测你的工作的满意感和工作的稳定性。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但让你感到满意,而且能够让你的工作单位满意,并由此导致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第三篇: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在问题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通过学习和分析,我有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把教育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其次,探究式学习实践,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的个性至关重要。现今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还大大高于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及个性潜能的发展。
为此,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一、研究实践过程
(一)将“问题”当作课程 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应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堂教学探究主题和教学重点的意见;其次,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实践”,供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堂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即时兴趣做出及时的调整。
在阅读教学探究中,我采用课前预习性质疑、解疑——课中深入学习性质疑、解疑——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解疑的三环节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课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归类,请学生相应做出评价。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不同的处理:和课文有一定关系且内容简单的,由学生互相解疑;与课文重点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就纳入教学活动 “重敲猛打”,以此,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例如:《林海》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有以下几个:(1)课题为什么叫“林海”?(2)课文三次提到“亲切与舒服”,每一次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3)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作用?”这三个问题的确都问到了点子上。其中,第二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始终,这个问题学生解决了,其他两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
王玲:黄城根小学语文教师。邮编:100034
引导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拎”出来,统领全文的学习。
带着重点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在语境中品读,在多层次的感悟中解决问题。把学生的质疑统一到教学过程中来,就是将教师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转化的过程。例如《林海》一课,在全班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感受三次“亲切与舒服”的不同含义;利用课件、录像,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至此,学生质疑中的三个问题,也水到渠成地在全体学生的探究中解决。
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质疑阶段。例如《林海》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两位同学延伸性的质疑又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一个学生提出:“老舍先生并不是东北人,他为什么对大兴安岭的林海那么熟悉、那么有感情?”还有学生提出:“我想知道,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哪些?他的作品有哪些风格?”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在三周后班里召开的“走近作家”的文学欣赏主题班会上,我们师生共同交流。
(二)以探究式学习架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在进行一种心灵与思想的沟通,三者都会实现一种新的意义上的建构。教师可能在学生的启迪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更是在与同学、教师、文本的对话中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而文本自身的意义也在教师、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与思想碰撞中得到一种新的提升。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有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对文本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的理解是自然的、正常的。当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意义发生冲突时,需要的正是对话与交流。
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创设宽松的对话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概念,消除学生“怕错”的障碍。要允许学生回答问题时出错;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观点提出疑问,鼓励有理有据地挑战老师、同学、作者的观点;提倡有创意地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微笑,多提供善意的、积极的有效的帮助。
其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对话情境。在探索式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利用阅读期待,创设对话情境
对话,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我们就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初读,对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了解,在深入学习中,又出现了某些困惑与难点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伴的对话。
《仙人掌》一课,学生对“落地生根”的理解出现了困惑。于是,老师创设对话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感悟语言,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同学们,瞧!老师这儿就有一盆仙人掌。(教师从讲台下端出一盆一片“绿色的手掌”顶端又长出两小片嫩叶的仙人掌)大家知道吗,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呢!
这花原来长得很高。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连花带盆从阳台上刮下来,花盆摔得粉碎,花也折了,断成了好几截。我母亲跑到楼下,捡回了其中的一片,把它重又插在了花盆里。没想到,过了些日子,这片显得已经干枯的仙人掌上,又先后顶出了两小片嫩绿的叶片来。
请你们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教师端着花盆,请学生亲手摸)
生:新长出的叶片嫩嫩的,像婴儿一样。叶片软软的,上面还没长出刺呢!
生:叶片绿得可爱,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感受到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
生:仙人掌对于生活环境从来就不讲究,它一扎下了根,就繁荣生长。
生:老师,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落地生根”!
师:是呀!同学们,面对着眼前的这盆仙人掌,我的心中多了几分感动。这片折断了的仙人掌,又培育出了青春焕发的新的生命。它坚韧的性格、顽强的精神,怎不让人心生敬佩呢!
此时,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学生个人读、男女生对读,读得非常激情、非常投入,由衷地表达了对仙人掌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成为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成为一个人与人思想交流、心灵碰撞的场所,成为一个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学生才能消除学习中的畏惧、爱面子等心理障碍,真正在课堂上敞开心扉,表达出个性化的感受。
2.活用教材,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李正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着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而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生命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体验文本,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力量。
《梅花魂》一课的课题教学研究中,教师将师生对话的情感功能充分彰显:
师:“回国的那一天,泪眼朦胧的外公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又有了什么问题?又有了哪些更深的感受吗?
生:这只是一块普通的手绢吗?为什么不说“红色”而说“血色”?
生:我读懂了,这血色的梅花代表的是老人的那颗心。
生:这血色的梅花也是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深情。
师:此时,离别的船就要开了,望着大洋彼岸的祖国,老人的心中翻动着感情的波澜,他有多少话想说呀!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老人心中的话写下来吧!(学生写下心声。)
生:“祖国啊,几十年的别离,几十年的相思,千言万语,这一切都化作我的心,伴着我的魂,回到我魂牵梦绕的祖国去吧!”
生:“莺儿,你现在还小,长大后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明白,它代表的是一个身在异乡,有家不能归的老人的心啊!再见了,莺儿,你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也不负当年我教你的做人之理呀!”
我们常说,阅读应该有四个境界:阅读出兴趣与感情,阅读出意义与启示,阅读出品格,阅读出人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情的对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阅读的较高层次的境界。
二、效果与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前预习性质疑、解疑——课中深入学习性质疑、解疑——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解疑”的三个环节,并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三个有机的步骤展开教学,不仅使教学的重点得以突出,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实践中重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如今,学生对许多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进一步的探究,他们才能亲身发现自己已有经验的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重新构建起更为科学的新认识。
第三,阅读教学中,对话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平等的、互动式的交流形式,它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它改变了过去那种枯燥、单一、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而浓厚的兴趣。
结论:通过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得以转变,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我们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时,课堂教学一定会成为师生一次生动的人生经历。
第四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第五篇:IT职业经理人:在摸索中前进
职业经理人出现的历史在我国不过10年左右,其茁壮成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国门敞开,一大批著名的外企在中国扎根,尤其是在IT行业。IBM、H P等一大批极富包容性的IT巨头为本土经理人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茁壮发展也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极富挑战与诱惑的舞台。
职业环境造就经理人
据报道,中国已经成为职业经理人升迁的宝地。有具体数字表明:排除所有因素,仅按市场成长对经理人的升迁影响计算,中国要快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快于欧美地区一年左右。
在过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国有身份,其管理者与行政官员的身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样导致了企业管理行为的扭曲。而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时,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改制、私营经济的日渐活跃,尤其是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IT业,为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打造了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IT企业最主要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知本家创业是IT企业的基本模式,公司的所有者往往是技术拥有者,在创业初期许多IT企业是仅靠四五个人扯起了大旗,但是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但是高端的技术,而且还要有战略化、全面化的经营。因此,就出现了IT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各自独立、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了职业经理人行业的飞速发展。
业绩提升是硬道理
2002年,在全球IT产业大调整的影响下,中国IT业随之起落。在这种被称做“IT也进入冬季的时刻,原来风光无限的许多IT经理人纷纷主动或者被动离职。面对一方面乐观的职业环境,另一方面确是如此起起落落的现状,很多人都开始关注起职业经理人现象。
董事会要求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对于国内的IT企业而言,一般衡量职业经理人职业能力的方式主要是,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企业的效益、扩大企业的影响,虽然很多人认为仅通过这些并不能体现出经理人的真正价值,但是,对于各大股东来说,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判断标准。
清华管理博士杨宏儒曾被业界寄予“重组四通、理清‘扯不清’的产权关系、并领导新四通摆脱陈腐习气厚望的新锐,但在2002年春节前后,杨宏儒正式告别了四通。
对于杨宏儒的“出走,有舆论认为,他本身缺乏足够的企业家才能也是其重要原因。事实上,无论在担任“新四通总裁之前还是之后,杨宏儒都没有太多的业绩来证明他有能力操持四通的未来。没有足够的业绩和威信,也就不可能受到董事会的青睐。
同样的,2002年3月15日,微软(中国)公司总裁高群耀自微软辞职,当时有人猜测,高群耀的离职是受内部排挤的结果,但实际上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微软急于改善在中国的形象,急于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像它在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成果一样。然而无论是以前的杜家滨、吴士宏,还是后来的高群耀,所取得的成果都没有让微软在海外的大老板们感到特别满意。
相反的,此前曾有香港报纸报道的被用友软件以500万元重金“掳获的何经华,凭借用友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但让用友老总王文京暗自欣喜,庆幸当初“八顾茅庐的求贤纳士之举事实证明并没有“看走眼,也让圈内人士刮目相看。尽管何经华坦言:我不是一个魔术师,在一夜之间把用友的业绩带上去,但是,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把骄人的业绩与何经华联系起来,毕竟,成绩才是硬道理,是衡量一个职业经理人最直接的标准。
职业道德渐受关注
一般来说,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源自资本和经营的分离,也就是说,与职业经理人相对的创业者是从一而终的,而职业经理人大可不必有这样的真诚度。近几年,职业经理人炒老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职业经理人拿着原有企业的商业机密、关键技术、客户资源等到竞争对手那里要高价,包括要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帮助竞争对手打败原有企业;有人利用上述资源,自己办同样的企业,与原老板进行竞争等等。这种状况对于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
因此,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董事会要求其除了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对股东、对公司绝对忠诚,把维护公司利益、实现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惟一目标,一切经营决策、管理行为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应该知道自己做事的空间和界限。有些时候经理人可能不一定赞同股东的观点和做法,但他必须能够保持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并能很好地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很多时候需要的是“顾全大局、委曲求全,而不是一出现与股东意见相左的情况,就轻易地提出辞职。何经华就曾经
说过:职业经理人应该有一个无私的胸怀,在所有的决定里面都要没有“我的因素,你能做的决定必须没有你,有你的决定由你老板来做。
另外,对公司的忠诚不仅仅是指在职的时候,也包括离职的时候要保守公司的商业机密、维护公司的形象等等。
卓越网“美女CEO王树彤2002年8月份宣布辞职。据认为,王树彤辞职与公司业绩增长不够明显、和董事会在公司发展方向上意见相左等有关。令人尊敬的是,王树彤充分表现了经理人的职业素质,尽管有很多流言,她却从未出来对老东家说三道四。然而,从护士到IBM勤杂人员,再到微软(中国)公司的总经理、TCL集团副总裁及TCL信息产业公司总经理的吴士宏,她的情绪化也许是她最大的缺点,当被问到是否考虑过让吴士宏加盟时,联想某高层一本正经地说:“不会,当初她甚至著书说老东家微软的不是,这样的经理人谁敢用她?
在压力下成长
目前,国内IT业界的职业经理人面对的种种压力,概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类: 其一,为了提升业绩而拼搏。很多经理人风光的外表后面,掩藏着极大的惶恐与不安:即使你今天能拿到50万元的年薪和得到相应的头衔,那么明天呢?即使不奢望自己年年都能百尺竿头,但是看到别人都在努力,自己稍有松懈,目前的职位就有可能难保。这也许是很多经理人的真实状态,但却没有几个人敢对他们的老板讲。曾经有一位万科经理的妻子通过万科的网站质疑王石:“自从我先生到万科工作以后,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他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回家总是显得非常疲劳。难道万科的职员就不配享受生活吗?其实在现实条件下,这种超负荷并不是企业的单方面选择,也是经理人们“自找苦吃的结果。在一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加班加点成了一种具有安全感的“发泄,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化解对于竞争的恐惧感。
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经理人痛苦指数的调查显示,经理人在工作环境方面的痛苦主要集中在预订工作目标过高、公司发展不明朗、人才流失严重以及付出与收入比例失调上,这几方面的痛苦指数都比较高。大约32%的经理人普遍感觉工作超负荷运作,大约48%-53%的经理人觉得前景不太乐观,有一部分甚至会感到焦虑不安,备受痛苦煎熬。
其二,职业经理人的个人信念与公司的文化尤其是公司所有者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是由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教育背景、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目标和对未来的理解的差异引起的。这种冲突是深层次的冲突,更具有持久性,也更难以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具备职业道德的经理人,更多考虑的本不应该是“一拍两散,但在实际中,由于国内IT企业私有化的普遍性以及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约束的松散性等等问题的存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志不同不相与谋,互相“厌弃。
昔日出任实达集团经理人的贾红兵,也被传因为董事之间意见难以统一而离开。对于这一传闻,贾红兵一直避而不谈。但是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经理人与董事之间的关系时,贾红兵表示,当经理人的志向与董事会愿望相左之时,如果继续在职,对于双方来讲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除了应付外部的种种竞争压力之外,如何理顺企业内部的关系也给了经理人不小的考验。
经理人市场期待完善
面对种种压力与诱惑,IT经理人也主动或者被动地做出了种种不同的选择,近来发生的一系列职业经理人下海创业事件却似乎正在宣告着这样一种趋势:职业经理人正在告别“金领时代,走向“创业时代。这其中的缘由不外乎以上说到的两种压力:一是由于公司效益得不到显著提升而被股东炒了鱿鱼,再一个就是与股东意见相左而“不相与谋。这种状况让处于成长期的职业经理人行业发展陷入了低迷。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分析经理人现象时说,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育目前还很不完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不够,这与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密切相关。目前,规范发展职业经理人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钟朋荣认为,股票期权激励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与年薪制相比,股票期权具有长期报酬的特点,不但可以激励经理人员,加大他们的竞争压力,而且高收入可以激励更多的企业家积极加入到职业经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过高的收入又会引起其他有志之士对控制权的争夺,对经理代理成本起到抑制作用,这将有效推动我国职业经理市场的发展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因此,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的股东,使双方由打工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似乎是职业经理人发展的新方向,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个拥有公司股份的职业经理人,他自己必须明确分清自己的双重身份。作为股东,他有权享有股东的一切权利,但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必须按职业经理人的准则行事。事实上,国外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都通过各种形式成为公司的股东,但董事会并不因此就放低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要求。在王志东事件中,尽管公众可能认为王志东是称职的,但只有董事会有决定权,这就是职业市场的现实。
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的确不易,不仅要求你在岗位上能够职业化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还要求你在企业经营发生变化时能够以职业化的态度来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后者不仅是挑战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挑战自我永远无法职业化的本性。只有这样,职业经理人阶层才会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也会真正从中受益,从双赢走向双败的悲剧将不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