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区商贸经济发展提质增速调查
我区商贸经济发展提质增速调查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区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三思三创”,围绕“六个加快、五大转型”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主动转变商贸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全力引导生产、锐意开拓市场、努力改善民生,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2011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19.4%,首次位列全市第一,被市府办授予商贸经济发展金奖、市场发展与供应安全铜奖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奖;区商务局被市贸易局评为市商贸流通业工作优胜单位。
一、高端定位,构建“三驱并发”的现代新商圈
按照全域城市化要求,我区坚持“中心集聚、社区配套、农村覆盖、整体推进”,推动大型商圈、社区商业、农村商网“三驱并发”,促进全区商贸流通新格局形成。
一是集聚发展,构建“一主多副”的大型商圈。全面落实“一区三城”规划,深入推进“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战略,中部城区打造核心商业、金融、商务区域,围绕富邦广场—银泰商业综合体,形成集大型商业、商务、旅游、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区核心商务区;滨海新城打造省滨海生态居住区、商务休闲度假区、海洋经济与贸易区、海鲜美食区等综合体;西片区、南片区打造新商业中心,完善商务、商业、商贸功能,加快形成融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滨海都市商业。目前区商业中心完成总投资80%,富邦世纪商业广场逐步投入运营;滨海新城商业广场加快建设,小港积极打造市级乡镇商贸中心,初步形成了“一中两副”商贸格局,不断集聚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繁荣区域经济。
二是配套发展,构建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按照“宜居宜业宜商”城区目标,大力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双进”工程,开展社区商业“八网建设”(商业服务网、自律监督网、商家共建网、上门服务网、商业文化网、社区商务网、扶弱帮困网、民间组织网),打造“5分钟服务圈”。目前我区已建成“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4个、市级13个,新建社区商业中心4个、便民家庭服务平台7个,新引进商贸业态30余种、商业网点200多家,发展“放心早餐”摊点80个,“一超一店一场”(超市、便利店、菜市场)等生活型必备业态覆盖率达100%,同时还配置了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服务型选择业态,新增了一批服务14小时以上商业网点,开展“一卡通”社区便民服务,完善81890家政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了集文化、商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商居和谐”发展。
三是统筹发展,构建安全便捷的农村商网。坚持“业态高起点、推进高速度、实施高标准、规范高要求”的“四高”原则,深入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万村千乡
市场工程”两大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工程,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经销网络,促进“双向流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使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市场,农民得实惠。目前我区建有连锁超市39个、放心店167家、农资店50家,实现连锁超市镇乡街道全覆盖,农村和社区放心店覆盖率100%;建有农家店205家,农家店覆盖率达100%,初步形成城镇10分钟、农村20分钟便利购物圈。各店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连锁经营模式,完善“三网建设”(现代流通网、群众监督网、监管责任网),使居民消费更便利、更放心。
二、协调推进,探索“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加快商贸业转型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级,传统产业、新兴行业、现代业态“三箭齐发”,探索“三位一体”推进新模式。
一是把“老”的变“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零售、餐饮业、“菜篮子”等传统支柱产业现代化改造,通过外引内联、管建结合方式,采用品牌运作、连锁经营、网络营销、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化经营手段,引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提升设施建设和行业服务水平。目前我区已引进了金汇百货、家乐福、苏宁电器等国内外商业巨头,全区经营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超市百货店4家,3000平方米以上连锁超市10家。推进“三名”(名师、名菜、名店)工程,开展餐饮企业分等定级,目前已有国家钻石级酒家6家、绿色饭店6家、绿色餐饮配送中心1个,市场消费容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实施全区菜市场“两保一稳两化”(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推进菜市场硬件升级、业务和管理方式创新,完成63个农村菜市场和4个区级菜市场改造,创建全国绿色菜场6个、三星级菜场1个,改善菜市场购物消费环境。
二是把“新”的变“大”,推进新兴商贸行业发展。积极培育商务会展、商贸物流、汽车服务等新兴行业,挖掘新的消费热点,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按照“无节造市、有节促销”原则,去年开展会展、节庆、服务等展会活动15次,其中12月份家电以旧换新促销月活动销售额达3100多万元,有力拉动城乡消费。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剥离,鼓励制造业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分离发展现代物流、贸易、信息咨询等生产性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目前引进以“仓库+堆场+车队”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型物流企业125家。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积极拓展汽车保险、中介、保养保修等配套服务,目前已引进上海大众、兴欣别克、现代汽车等5家汽车4S店,筹建汽车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汽车服务业发展环境。三是把“大”的变“强”,推进先进业态扩张。坚持“走出去”战略,“跳出北仑发展商贸”,鼓励本地龙头企业跨地、跨省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拓展,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目前加贝物流、海伦钢琴、永发保险、阿拉老酒、成龙经贸等在全国大中城市拓展市场,参加了成都、郑州、上海、武汉和北京等宁波名品中心,鼓励怡骥控股、加贝物流等上市,做大做强我区商贸企业,打响北仑商贸品牌。加贝物流去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门店总数达314家,位居中国连锁经营百强第83位,全国快速消费品连锁排行榜40位。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去年宁波华商商品交易所、浙江金属矿产品交易中心、宁波进口煤炭交易中心等三个交易平台陆续运作,富邦商业广场移动支付应用系统和永发保险、富邦家俱建设电子商务零售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目前我区已有中国羊绒衫网等著名电子商务平台,大型连锁企业普遍采用网上采购、结算等先进流通技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供销链条,降低了流通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三、创新创优,形成“三力合一”的推进新机制
为适应新形势需求,我区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政策牵引、市场主导、安全保障三篇文章,促进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一是优化行业服务,强化政策牵引力。我区从服务群众、便民利民大处着眼,盯住群众消费热点、重点和难点,不断完善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每年出台商贸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商贸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引导全区商贸业科学发展。去年全区兑现商贸奖励资金178万元,受惠商贸项目16个;兑现商贸流通企业扶持资金14554万元,受惠商贸企业206家。落实国家“促消费扩内需”政策,去年完成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分别补贴资金1075万元、2737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180.4万元,促进我区汽车、家电消费升级换代。树立“管理即服务”理念,落实商贸企业联系和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扩航;做好招商选资全程服务,促进项目早入建成投入使用;成立区家庭服务业协会,发展餐饮行业协会等,架起政策与企业沟通桥梁。实施破解难题行动,率先出台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意见,促进二手车市场规范发展。
二是优化市场服务,强化市场主导力。为跟上消费升级步伐,我区按照“设施完善、市场细化、专业专营”的“三层互补”策略来规划建设商贸流通设施,满足居民多元化、多样化需求。我区积极引导城区商业中心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流通设施集成在一起,提供吃玩游购一条龙服务,使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相得益彰、互促发展,形成新的商圈热点。去年我区商贸设施投资112亿元,新建商业设施面积 128万平方米,新投入商业运行面积5000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城市商贸功能。引导商贸企业研究市场,抓住市场空隙,在错位经营中谋发展求繁荣,形成了高档百货、大卖场、便利店、夜市等多层次消费格局。加贝连锁便利店安装多功能终端机,为居民提供水电气充值、飞机火车票务、快递、汇款等增值服务,便利居民消费。按照“规划先行、同业集聚、体现特色、规范建管”思路,培育商业特色街和专业市场,目前我区已创建了华山路服饰街、嵩山路美食街、漕头王综合街等
3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加快宁波华生国际家居广场等专业市场建设,为商户提供个性化经营空间。
三是优化安全服务,强化安全保障力。我区以“两保”(保供应、保安全)为目标,深入推进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肉等商贸民生工程,确保市场安全稳定。积极破解“米袋子”95%以上、“菜篮子”80%以上依靠外地供应难题,我区坚持“远交、近联、扶民”方针,积极实施“引粮入仑”、“引菜入仑”战略,通过产销合作充足市场供应,保障供需基本平衡;落实粮食、生猪等重要民生物资储备,启动中心粮库建设,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保障应急供应,去年我区成功应对了食盐抢事件和柴油供应偏紧局面。我区深入实施“三绿工程”(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流通),绘制“菜篮子”购销路线图,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构建起以区农批市场为中心、城镇菜市场为龙头、农村菜市场为基础、商场(超市)为补充的“菜篮子”商品流通网,全区规模菜场建有质量检测室、实施市场准入,建立起从田头到餐桌全程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质量可控,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卫生。
第二篇: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质增速
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质增速
我省服务外包产业日益壮大,行业协会应运而生。7月23日,省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合肥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文海英出席,来自合肥、马鞍山等市商务局、五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负责人以及120余家省内服务外包企业参加会议。文海英当选首任协会会长。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上半年,我省已有服务外包企业150家,从业人员逾2万人,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金额3535万美元,同比增长49%;接包合同执行金额2633万美元,同比增长1倍。近日,世界物流业巨头UPS亚太区共享服务中心项目成功落户,成为我省服务外包产业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我省已建成了一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两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初步形成涉及软件研发和测试、数据处理、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呼叫中心、第三方物流服务、动漫及游戏设计、数据仓储和数据模型等业务,涵盖ITO和BPO、兼顾KPO的服务外包完整产业带。
据了解,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此次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的成立,旨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我省服务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发展壮大,打响“安徽服务”的品牌,推进我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记者 冯珉)
第三篇:我区商贸工作总结
我区商贸工作总结
按照年初全市经济和商贸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区经济工作总体安排,我们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点,使辖区第三产业得到平稳发展,不仅壮大了区域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而且也增加了就业人数。至目前,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539户,实现产值5119万元,实现税收1667万元,安置就业人数达到1200多人。有关情况如下:
主要工作
一、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全力支持商贸企业快速发展
年初,区委全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商贸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并且摆上工作日程,各级领导和部门齐心协力,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制定目标压任务。我区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数量、质量等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区经济计划局、工商分局、龙凤镇、工商联等部门。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也经常过问落实
蓝岛商城正式营业了。辖区的一家商业集体企业,由于多种原因,经济效益一直不好,区有关部门征收基金时,协调上级业务部门后予以免缴,把企业有限的资金用到经营上。一年来,辖区200多家第三产业企业在得到区各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下,正在发展壮大,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积极调查,掌握情况,为商贸决策工作提供依据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发挥政府对商贸流通企业宏观调控的作用,从今年3月份起,按照市业务部门的要求,我们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对区内各类所有制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了调查。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从其他相关部门抽调同志,深入到龙凤镇、工商分局、统计局、基本单位普查办以及商贸流通企业等单位,认真询问、核查,初步掌握了商贸流通企业的情况。目前,辖区内商业网点为36个,其中批发企业为2个,零售企业为34个;粮食网点为15个;旅店网点为7个;餐饮业网点为788个。我们依据掌握的情况,编报了《龙凤区商贸流通企业基本情况表》、《龙凤区商业网点情况统计报表》、《龙凤区商贸流通企业从业人员报表》、《龙凤区餐饮业调查表》,为商贸决策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对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的第三产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呈递增发展势头,但是总体布局不是很规范有序,发展的随意性较大,行业分散且不够集中,企业科技含量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如辖区的一些贸易性的公司,在工商分局登记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夭折了,有的因经营不景气而转行,还有的企业注册只两、三个月就解体了。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真进行了研究,制定强有力地措施进行整治解决,第三产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正规。
三、加强学习,转变作风,认真做好商贸企业服务工作
我们把热情服务和宏观管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中,真正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1、创造优良发展环境。我们在区内全面推行“公示”、“承诺制”、“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的为工商户排忧解难,促其快速健康发展。于今年中旬,组织开展了集中整治集贸市场秩序活动,结合行风评议,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治理。对欺行霸市、无照经营、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进行了认真查处;对乱收费、乱罚款和勒拿卡要行为也进行了治理打击。使全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进
第四篇:我谈减负提质
我谈减负提质
老高川学校 张凯丽
大家浅显的认为“减负”就是给学生少一些作业、少一些补习,多一点玩的时间、多一点能够受他自己支配的时间。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明白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我认为,“升学竞争”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升学,教师就必须要不停的强化课本知识;加上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让子女“学尽天下能学之事,读完世上可读之书”;连有的学生也认为“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一来,辅导书也就有了销路,补习班也有了生源,“学生负担”这个大雪球自然会越滚越大。所以说,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沉淀的结果,而决非“一日之寒”。也正如恩格斯所说,要用人的需要来解释人的行为。所以说,是学生升学的需要使得“应试教育”有了其生存空间。
“减负”首先应该明确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人们的观念已有所转变,但这种转变更多的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有待于在实际操作中予以体现,而这次提出“减负”的口号就是要为学生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了。对于“减负”,有许多家长心存疑虑,就连“减负”的直接受益者——学生们都特别担心“减负”降低学习强度之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升学。人们对“减负”的普遍不理解,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其实,“减负”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知识结构要更为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更为合理。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决非肤浅的理解为只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向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改来改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是永远不会改的,“减负”也是如此。家长和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更不应对此持抵制态度。
因此,要给学生“减负”,需要在这之前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一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又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现在的情况是:既要以考试的成败论英雄,又要人们排除考试对教育目标的影响;既要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优劣,又要老师们不可一味追求升学率,这多少有些让人左右为难。所以,“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这也是贯彻落实“减负”的先决条件。
总之,“减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社会、家庭、学校要团结合作,做好“减负”工作。
第五篇: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
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
纳溪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县(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大宗农副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和“卖难”的现象,低迷的农产品价格和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大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带着怎样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的,结合我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深入我区渠坝、丰乐、护国等乡(镇)的部分村、社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召开乡、村、社干部座谈会和社员大会等方式方法,“解剖麻雀”地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困难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深入剖析,试图通过对我区农村经济情况的调查和了解,以寻求加快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纳溪区幅员面积1150.6平方公里,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辖13个乡,一个街道办事处,239个村,1844个社。全区耕地面积63万亩(航测面积),其中:农业用地54万亩,蔬菜
4万亩,用地6万亩,其它多种经营用地3万亩;林业用地80。其中 :
果园地7万亩,蚕桑地6万亩。2001年农业总产值7.8万元,粮食总产量20。9万吨,农民人平均收入2337元。从调查结果来看,其农村经济有以下特点:
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启动,经济效益明显,但传统农业仍居主导地位。
在我们走访的农户中,80%的农户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其收入主要由粮食、生猪、竹片、小家禽和劳务输出构成,其中:粮食和生猪收入约占45%,小家禽和竹片收入约占10%,外出务工收入约占35%,其它收入约占10%。在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增收难的情况下,政府积极推广花卉、优质水果种植和肉羊、肉鸽、獭兔养殖等新项目、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一部份农民在政府扶持下屏弃部份经济效益低的生产经营项目,通过转租、转包和开垦荒山荒坡,对土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发民规模种植业,增收明显。
1.2劳务输出比例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务工机会,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
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进程。为此,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劳动力约50%外出务工,2001年劳务输出收入达3亿多元,人均收入900元,劳务输出在增农民收入的同时,大量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外出,又使农业生产缺乏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生产水平难以较大提高。
2.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2.1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
2.1.1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愿人穷不愿人富的思想严重,很难统一思想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2.1.2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对现有的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生活感到满足,进取心不强烈;
2.1.3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相当一部分农民将精力和时间大量消耗在争夺“蝇头”小利上,很少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行动上,发展经济的措施、方案不是积极配合支持,而是设置障碍,谋取小利。
2.2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在:1.现有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已发挥出应有效益,无法继续深挖土地潜在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2.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相对脱节,导致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优质优价难以很好体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长缓慢,3。现有土地承包政策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但分散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使土地很难向“种田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规模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难以实现。
2.3基层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宏观调控乏力,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举步维艰,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高产、稳产无保障,滞后的农业科技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无法实现;二是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和机构雍肿,政府穷于保吃饭、保稳定,分散了发展精力;三是上级达标升级活动使基层政府只能向农民收钱收物来完成,影响季干群关系降低了政府威信。
3.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传统农业已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已成为必然,我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应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两高一优”现代农业发展垫定基础。
进一步改善现有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现有的科技服务体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结合当前基层政府的困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1精简机构,压缩财政工资和一般性支出,挤出资金用于农业发展,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上;
3.1.2因地制宜确立发展项目,在广泛发动农民自主投资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完善基础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发挥出应有效益;
3.1.3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电台、广播、互联网及农业部门收集大量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和住信息,结合区域气候、环境条件、有选择地引进示范推广,以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1.4深化农技部门机制改革,通过竞争考聘上岗,优化农技人员结构,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和水平,提高农技部门的服务职能,将农技服务职能与工资挂勾,调动广大优秀农技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投入到农技服务之中去;
3.1.5扩大农业开发投资渠道,建立最具活力的农业投资新模式,鼓励行政、事业部位及其工作人员投资农业搞开发,搞农业科技承包,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引办带动一方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3.2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增加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改变现有农业生产缺资金、缺技术和产、供、销脱节的现象,建立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3.2.1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强化各部门的服务职能,打击各种阻碍发展的吃、拿、卡、要的行为,对农村的不正之风应予以严厉打击,创造良好软环境,“筑巢引凤”,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
展;
3.2.2鼓励农民与龙头企业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化、企业化动作,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3.2.3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简单地调减部份粮食种植面积来发展经济作物,而是应根据实际情况,压缩和放弃部份经济效益低的种养植业来项目,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突出规模效益;
3.2.4大力扶持高科技农业公司、龙头企业,通过增加农产品科技附加值和加工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税源。
3.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特色和优势占领市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农产品生产除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分析本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明确发展农产品的优劣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回避地区劣势,发展特色产品,形成特色经济;二是强化加工、包装、引入先进加工设备,对优质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根据顾客需求、爱好等方面进行恰如其分处理,做到外在质量与内在质量的一致。同时要加强宣传,扩大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农副产品的优质优价;三是加强对本地区优势资源的研究、开发,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