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2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2---P3
答:1.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
5.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二、自由人联合体
用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强调要达到的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们直接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中,更简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主要形式?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主要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它既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也可以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但是最终日的都是为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它既可以由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也可以由国家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形成,还可以由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总体上说,这种结合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难以解决、需要由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的问题。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现实经济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
四、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四个服从的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民主选举的原则: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定期报告的原则: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相互沟通的原则: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5、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6、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以上六条基本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体现了党内广泛的民主性,又体现了党内高度的集中性,是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有机统一,也是我们党近90年实行民主集中制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处理党内关系的最高准则。
伍、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答:第一,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主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第三,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六、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第94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第96页:(1)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八、毛泽东等领导人对正确处理和少数民族关系论述的基本精神 对于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等领导人有过很好的论述,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也作过一系列正确的规定。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应该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建国初,为贯彻中共中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同各族人民的联系,中央人民政府派出4个访问团,分赴西北、西南、中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向各族人民慰问。
民族团结问题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都要反对。
第二,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了政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别设立省、地、县、乡各级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自治。所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执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
第三,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与汉族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一些少数民族在事 实上难以完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改变,必然会对民族团结构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帮助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少数民族以切实的帮助,使他们尽快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它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 利,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以上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也有的称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各项基本制度。但无论是那种组织形式,其组织原则都是民主集中制,换句话说,民主集中制是我门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九、毛泽东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黄炎培跳出这个支配时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一、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民主的关系
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167页: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三者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起核心地位的作用,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运动,体现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有哪“三大基本”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十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由于我国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是基本国情,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是多方面的,但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
3.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纠正了长期以来以具体模式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其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事实,同时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5、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第三篇: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们对这种必然逐步认识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保障的真正内涵及其社会经济功能,也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在创立和发展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教训。
生、老、病、死、残、失业以及各种天灾人祸,是人类不能规避的风险。当这些风险的一种或几种降临到个人头上的时候,怎样设法维持正常生活,减轻乃至消除身心遭受的痛苦,是人类久远的梦想,也是古代思想家们设想的理想社会应当具备的重要职能。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贤渴望建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这一美好梦想一直只是梦想,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人们在遭遇各种人生风险时,只能依靠家庭提供保障。但是家庭保障不仅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非常有限,而且很不可靠,受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责任心与亲情感的制约。
直到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尤其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得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让位于以工厂、农场、商场等为单位的商品经济。这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1)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积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用于救助那些因遭遇各种不幸而陷贫困的人们;(2)家庭的社会经济职能极大削弱,人们不再被束缚在家庭这一狭小范围里,不再什么都依靠家庭,而是纷纷涌进工厂、矿场、农场等社会化生产经营组织,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家庭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3)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过去高度分散的众多个人风险聚集了起来,使其无数倍地扩大,就像无数的小水滴汇聚成了万顷波涛,变成了一股巨大的破坏性力量;(4)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这股力量随时都可能爆发,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由社会提供一种保障,使人们在遭遇各种风险时基本生活能够得到维持,就不仅仅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愿望,而且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客观需要,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在经济急剧动荡以后才得以建立和迅猛发展,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A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B?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C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D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E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 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F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G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丛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目前,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对象: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重庆工商大学100名同学。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64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62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38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而言,其活动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实效。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二是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三是组织层面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
四是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
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此,必须做到:一要树立大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应该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实践的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二要纳入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规范化。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的。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就能加以科学的管理,确保师资的健全、时间的合理、评定的规范、经费的专项。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三要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要广泛赢得社会支持,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四要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五要丰富思想内涵,使社会实践功能化。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在实践的各个环节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随时都可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思想,接受教育,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六要完善活动机制,使社会实践持续化。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的长期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就必须遵循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下,应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潮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和毒害着人们。为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树立不唯书、不唯上、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持久深入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使成才教育收到实效、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克服那种不拘小节,不注意基础文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所调查问题
1、你是否赞成大学生实习、打工或是兼职 很赞成(38%)在不影响学习的概况下赞成(62%)不赞成(0%)
2、你参加实践的目的 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12%)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64%)赚取生活费(20%)其他(4%)
3、你会在何种时间参加实习或是打工
假期(%)没有课的时候(%)周末(%)其他时间(%)
4、你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
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52%)打工或做兼职(40%)三下乡支援农村建设(0%)其他(8%)
5、你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
是(90%)否(10%)
6、你参加过何种实践
兼职(56%)暑期工(20%)实习(14%)从未参加过(40%)
7、你参加兼职或打工的类型
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派传单 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餐厅服务员(8%)其他(36%)
8、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 完全不符(40%)不相符(36%)基本相符(12%)完全相符(12%)
9、是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能(38%)不能(62%)
10、在实习或工作中是否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
满意(66%)不满意(34%)
11、你认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 实习机会(56%)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22%)素质拓展(12%)职业生涯规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