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研究(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9:4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研究》。

第一篇: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研究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畅通国土资源违法线索举报渠道,规范本厅受理和处理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工作,确保及时有效执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厅执法监察局监督指导室负责国土资源违法线索的受理工作。

第三条 国土资源违法线索,是指通过上级机关交办、有关机关转办、下级机关上报、媒体反映、电子邮件、举报信件、12336电话举报和其他形式获取的各类涉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信息,主要包括:

(一)违法占地;

(二)破坏耕地;

(三)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

(四)非法批地;

(五)非法勘查、开采;

(六)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

(七)非法批准探矿权、采矿权。

第四条 下列事项不属于本办法所称的国土资源违法线索,接办人员应当向举报人作出说明并为其提供反映问题的路径:

(一)国土资源权属纠纷;

(二)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中涉及的环保、安全、信贷、工商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生的行政纠纷;

(三)与国土资源有关的人身伤害;

(四)政务公开类事项;

(五)行政许可的有关事项;

(六)国土资源信访事项;

(七)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违纪问题;

(八)房屋拆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问题;

(九)承包土地调整方面的问题。

第五条 执法监察局监督指导室受理违法线索后,对违法线索提出拟办意见,报领导批示。

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由分管厅长批示,由厅派员直接查处,但是不需要反馈结果的可以交设区市国土资源局查处。有关机关转办、下级机关上报、媒体反映、电子邮件、举报信件、12336电话举报和其他形式获取的案件由执法监察局局长批示,交设区市国土资源局查处,但是重大案件或者设区市国土资源局上报的案件可以由厅派员直接查处。

第六条 厅派员直查的案件,承办室要按时报告调查;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需向作出批示的分管厅长或者执法监察局局长报告。

交设区市国土资源局查处的案件,设区市国土资源局不得向下转办。市国土资源局应当在15日内向省厅提交查处情况报告;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要向省厅书面说明情况。省厅执法监察局监督指导室负责督办。

第七条 执法监察局监督指导室应当在一个工作日内将违法线索信息录入国土资源违规违法线索管理信息系统。

涉及保密的违法线索,不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处理,内部流转仍使用纸质文件。

第八条 执法监察局监督指导室应当在一个工作日内转办。

第九条 厅派员直查的案件由厅各有关处室局会审,督办案件由执法监察局各有关室会审。

第十条 结案后,案件办理人应及时将查处的相关信息录入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线索管理信息系统,将卷宗按要求规范整理后交厅档案室存档。

第十一条 案件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可以通过12336电话查询。

第十二条 对不按时提交案件查处情况报告的,省厅定期通报。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

案件查处规定》的通知 

冀国土资发[2000]24号

各市、县土地局、地矿局,唐山、秦皇岛、沧州市海洋局: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已经2000年9月29日厅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年十月十一日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保证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全面、准确实施,正确、及时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法追究国土资源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照本规定执行。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件。

 第三条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以违法行为发生时已经公布生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结束的时间即为发生时间。 第四条 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

辖 第五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违法行为指向的国土资源所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由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除外。

第七条 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下列案件:

(一)跨县级行政区域的违法案件;

(二)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三)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查处的其他案件。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管辖下列案件:

(一)跨市级行政区域的案件;

(二)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三)省国土资源厅决定查处的其他案件。

 第九条 涉及地方人民政府违法批地或者违法批准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 第十条 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应当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一条 两个以上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案件,由最先受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管辖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

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自己管辖的案件,认为需要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四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交由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案件,应当督促办理。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的案件不查处或者不及时查处的,可以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令》,责令其限期查处,必要时也可以自己直接查处。

第三章

受理和立案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应当受理下列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一)本机关依法监督检查发现的;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的; (三)其他部门移送的;

(四)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指定查处的; (五)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查处的; (六)其他应当受理的案件。

第十六条 举报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电话、音像制品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举报人可以签名、盖章,也可以匿名举报。

对口头方式的举报,应当详细记录,经举报人审阅无误;电话举报的,记录人应当向举报人宣读记录内容。

 对不属于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案件,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将举报材料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

 第十七条 受理案件应当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受理登记表》,案件受理登记表应载明案件线索来源,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或者地址,主要违法事实等,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内的监督 检查机构负责人。

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应当指定两名以上的监督检查人员作为具体承办人,负责对案件进行初审。

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立案:

(一)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二)有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事实;

(三)依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 第十九条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初审人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立案。

第二十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立案查处的重大案件,应当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立案的案件,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应当及时指派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具体承办案件的调查。

 第二十二条 承办案件调查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被调查的违法行为人也有权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近亲属;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承办人的回避,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提出意见,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在回避被批准前,承办人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 第二十三条 承办人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承办人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收集证据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式,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情况下,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二十四条 进行抽样取证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承办人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抽样取证通知书》或者《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证据先行保全通知书》并附清单,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送达当事人后施行。

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当场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由调查人向其宣读,确认无误后,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六条 承办人认为必要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勘检,也可以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派或委托专门人员或者单位进行勘检。

勘检可以邀请有关组织或人员作为见证人。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勘检笔录》,由勘验人、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第二十七条 对专门问题,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派或者委托有资格的单位或人员进行鉴定,并由其提交《国土资源违法案件鉴定书》。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二十九条 案件调查期间,违法行为仍在持续的,承办人应当及时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条 调查结束,承办人应根据调查的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写明调查的主要经过、违法事实和主要证据,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条款和处理意见。

涉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人员发生执法过错的,移送有关机构追究责任。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复,由部门领导办公会议审议。

 第三十一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最终处理决定,实行集体审议,行政首长负责制。

审议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审议笔录》。审议中的各种意见,应如实记入笔录。

 第三十二条 调查终结的案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情况,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一)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或者违法事实显著轻微,依法不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做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撤销案件决定书》,决定撤销案件;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议定处罚决定,待履行告知或者听证程序,并再次审议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三)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本部门有处分权的,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本部门无权决定处分的,发出《国土资源行政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移送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四)对违法情节严重,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之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或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 第三十三条 前条规定的《撤销案件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由案件承办人根据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的决定制作,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本部门主管领导审定后,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签发。

移送有关部门或者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应附主要案件资料。 第三十四条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做出处罚决定,复杂案件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行政处分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行政处分建议书,复杂案件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五章

告知和听证

第三十五条 行政处罚案件,经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议定处罚决定后,不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被处罚人陈述、申辩的权利,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被处罚人申请听证的权利,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被处罚人。 第三十六条 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陈述、申辩或申请听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被处罚人送达处罚决定书。

 第三十七条 不符合听证条件的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陈述和申辩的,承办人应当对陈述和申辩进行审查,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陈述和申辩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或者虽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但对法律责任没有影响的,建议向被处罚人发出处罚决定书;

(二)陈述和申辩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影响的,建议对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重新调查核实。 重新调查核实后,应重新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履行审核和审议手续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 第三十八条 符合听证条件的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举行听证,并在举行听证7日前,向听证申请人、第三人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通知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听证通知书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签发。

 第三十九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指定1至2名没有参加本案调查的法制机构人员作为听证主持人和书记员。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书记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回避。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听证公告。

 第四十条 举行听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清点听证参加人是否到齐,宣读听证会场纪律; (二)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三)案件调查人就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指控; (四)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五)第三人陈述;

(六)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就违法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辩论。(七)当事人最后陈述。

 听证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笔录》,并由当事人、委托代理人、案件调查人、听证主持人签字。 第四十一条 听证结束,听证主持人应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意见书》,报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批。

听证主持人,根据听证情况分别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当事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或者虽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但对法律责任没有影响的,建议向被处罚人发出处罚决定书;

(二)当事人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影响的,建议调查人对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重新调查核实。

 重新调查核实后仍认定违法的,应当重新制作案件调查报告,履行审核和审议手续后,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六章

送达和执行

第四十二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文书,应当在批准后三日内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第四十三条 送达有关法律文书,一般应直接送达。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委托送达、公证送达等形式。当事人拒绝接受有关法律文书的,可以留置送达。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在法定期限内自行履行。 违反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当事人依法受到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处罚拒不执行并继续施工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查封、扣押其实施违法行为的设备和建筑材料。 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当事人因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采矿许可证期满后不换证继续采矿、擅自进入他人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采矿,受到责令停止开采而拒不停止开采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强行封填井口、查封或者没收生产设备或设施。

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承办人制作《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书》,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

第四十六条 承办人在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结案。

结案后,承办人应当将所有文书、照片、图纸、录音录像等资料,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 第四十七条 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和上级指定受理的案件,结案后,应当报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文书格式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定。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由省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处商执法监察处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清远违法建设认定和分类处理暂行办法

清远市违法建设认定和分类处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清远市违法建设认定和分类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违法建设的处理。违法建设是指违反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条 按照“属地管理、依法依规、分类处理、联防共治”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时间、土地属性、建设性质、安全状况等因素,采取整改、罚款、没收、拆除等方式,对违法建设进行科学认定、分类处理。

第二章 违法建设的认定

第四条 下列情形属于违法建设: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下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失效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相关经审定的附件、附图上规定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的建设;

(二)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未按照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用途进行的临时建设或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届满前未自行拆除的临时建设;

(三)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项目分解施工的建设;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处理办法

第五条 对违法用地、违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由国土、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涉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由河道主管部门、防汛部门负责依法查处。

第六条 对涉嫌违法建设的不动产,经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政机关核查认定后,书面通知不动产登记机关暂缓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转移登记(继承登记和生效法律文书转移登记除外)和抵押登记,直至行政机关依法查处执行完毕后,方可办理。

第七条 对不符合规划的违法建设,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区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八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建设规划许可情况进行核实,并对违法建设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影响等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意见。

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改正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改正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第九条 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依法查封施工现场;

(二)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对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同时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对按期改正的,违法建设面积在三百平方米以下,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6%以下的罚款;违法建设面积在三百平方米以上一千平方米以下的,处建设工程造价6%以上8%以下的罚款;违法建设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处建设工程造价8%以上10%以下的罚款;

(四)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自行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清城区、清新区根据省政府授权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本条款的实施。

第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该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

(二)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等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的;

(三)侵占现状及规划确定的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四)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五)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以及配建的停车场地进行建设的;

(六)在已完成规划条件核实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擅自新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

(七)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第十一条 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依法查封施工现场;

(二)对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依法下发限期拆除决定书;

(三)对按期拆除的,不予罚款;对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四)对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不能拆除的情形,是指拆除违法建设可能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清城区、清新区根据省政府授权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本条款的实施。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违反临时建设规定的行为之一,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清城区、清新区根据省政府授权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实施本条规定。

第十三条 对于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者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项目分解后擅自施工的单位或个人,由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对建设单位或个人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2%以下罚款;对施工单位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5%以上10%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对违法建设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四)通知当事人到场;

(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七)制作现场笔录;

(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 对妨碍、阻挠违法建设查处工作,或者威胁、侮辱、殴打行政执法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理;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在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依法行政。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行为,由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并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编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8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至 年 月 日止。

第四篇:宝安区民办学校(幼儿园)违法违规招生处理暂行办法

宝安区民办学校(幼儿园)违法违规招生处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深圳市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和《关于开展民办学校综合管理及办学水平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深宝教督〔2006〕5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违法违规招生行为的界定

民办学校(幼儿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于违法违规招生

1.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开办学校(幼儿园),非法招生的;

2.经审批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超过批准的办学层次,非法招收学前班(幼儿部)、初中等其它办学层次的;

3.经审批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幼儿园),超过核准的办学规模,超额招生的;

4.经审批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不执行《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办法(试行)》,招收不符合就读条件的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及其它年级插班生入学的。

二、违法违规招生处理办法

1.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非法办学(园)的,由所在街道负责即时撤销,并在有关媒体曝光。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2.经审批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幼儿园),超层次、超规模招生,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并报物价主管部门依法进行价格违法行政处罚。所招学生由所在街道负责分流、安置到依法开办的民办学校(幼儿园)就读。

3.民办学校(幼儿园)有第一条2.3项违规招生行为之一的,区教育局将视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2)取消当年学校(幼儿园)先进单位评比资格,责令学校董事会辞退校(园)长;

(3)整改不合格的,在民办学校(幼儿园)综合管理及办学水平专项督导评估中评定为“不合格民办学校(幼儿园)”,并在有关媒体上公告;

(4)在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中出具“督导评估为不合格民办学校(幼儿园)”的意见;

(5)评定为“不合格民办学校(幼儿园)”的办学许可证不予延期、换证;

(6)两次公告为“不合格民办学校(幼儿园)”的,责令停止招生;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4.经审批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不执行《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办法(试行)》的,由所在街道教育办(社会事务科)负责督促限期整改。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有责任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当地计生部门进行督办和查处。

三、实施时间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特点及违法用地的处理和预防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法律 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材料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特点及

违法用地的处理和预防

郎溪县国土资源局

一、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概念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国土资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执行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活动实施的行为主体是依法设立的代表国家行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权的各级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即县级、市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机关和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对象,是在我国行政辖区的一切与国土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使用与管理等行为发生联系的单位和个人,既包括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代表本级人民政府行使管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坚持“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坚持依法、及时、准确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地位和功能

1.执法监察的地位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责,是实现我国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贯彻中央“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总方针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现国土资源优化配臵、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从任务目标的提出到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决策、执行、监督等重要环节,执法监察是监督环节的核心所在。因此,执法监察对于保障国土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实现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化的重要途径。法律、行政、经济方法手段是各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执法监察是依法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各种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不断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破坏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给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有效防止和坚决打击各种违法活动,对于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执法监察的功能

(1)防范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一种动态监察,贯穿于国土资源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并且始终在国家强制力保障下进行,它通过事前监察、事中监察、经常性地巡查,产生一种威慑力,使相对人不敢贸然违法,从而收敛其不规范的行为;②执法监察的活动过程,也是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过程,通过宣传和查处相结合的方法,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对相对人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特别是公开披露、处理一些重大违法案件,能起到一种生动、现实的法制教育作用。

(2)补救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执法监察及时发现问题,在相对人发生偏离法制轨道的行为时,采用制止、纠正、惩处等措施,使其终止违法行为,从而达到减轻危害、减少损失的目的。

(3)反馈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执法监察及时反馈有关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发现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本身的不足之处,为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修改、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三、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权

(1)执法监察职责:①监督检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执行和遵守情况;②受理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③监督检查下级人民政府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④调查处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⑤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2)执法监察职权:①检查权,即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组织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情况行使检查的权力;②调查权,即依法对监察对象就特定的事项所具有的开展调查活动的权力;③制止权,即依法对正在实施中的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制止的权力;④行政处罚权,即依法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人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制裁的权力;⑤建议权,即依法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给予违法者以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建议的权力;⑥行政处分决定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赋予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应予行政处罚而不作为的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予以行政处分的权力。

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内容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内容包含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各项:

1.土地利用、使用行为的合法性

(1)土地权属取得、变更和登记发证行为;

(2)土地规划行为;

(3)土地开发利用行为;

(4)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行为;

(5)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行为;

(6)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行为;

(7)建设用地行为;

(8)土地征用行为;(9)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10)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行为的合法性

(1)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登记、发证行为;

(2)矿业权流转审批、管理行为;

(3)矿产资源勘查行为;

(4)矿产资源开采行为;

(5)矿业权流转行为;

(6)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行为;

(7)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行为;

(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行为。

五、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特点

(1)、对象的广泛性。从土地方面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对象的分布的地域上讲,我县110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可能发生用地问题。因此,地用到哪里,矿开到哪里,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就必须延伸到哪里。二是从对象的层次上讲,一切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都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因此,都属于被管理的范围,其中包括管理者自身,即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

(2)、执法的艰难性。国土资源执法难,其重要原因是负有执法责任的政府违法,成为一种较普遍现象。而政府违法往往与发展地方经济、与局部利益有关。人们对于这种违法行为不但恨不起来,而且还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3)、案件查处的及时性。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由国土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二是由实施处罚的艰难性决定的。

六、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土地执法形势不容乐观。土地违法反弹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形势仍很严峻!经过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尤其是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各地政府依法行政意识有所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也有了提高,最形象的说法是从“三不”到“三会”,即“从不认识你这个部门、不理你这个部门、不怕你这个部门”到“会主动认认你这个部门,会主动要求上门说说情况,会请求你手下留情”。

政府主导是这些土地违法现象的共性。土地违法屡禁不止,根源还是在于地方政府的用地冲动。现在普遍的用地模式仍延续过去那种“需求冲动”主导下的被动供地方式,仍然是“土地围绕项目转”。尤其是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项目,你就得千方百计尽快供地。以土地供应引导、制约需求,以土地供应数量和结构调整、引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虽然把住了非法批地的闸门,但没能把住非法用地的闸门。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公开、直接违法的情况已不多见,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出政绩,背后支持、默许土地违法的现象大量存在。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处在十分被动、尴尬的位臵上,迎合当地政府及领导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部分城市卫片执法检查情况统计,违法用地平均占新增建设用地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1%和50%。大量违法现象的存在,执法工作依然面临着法不责众的局面。

应该说,执法难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主观上的畏难情绪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今后我们首先要对自身提出严格的要求,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件查处工作的警示作用。要加大直接办案的力度,将查处重点案件作为进一步强化执法监察工作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探索遏制土地违法的长效机制。应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从维护行政审批转变到维护国土资源规划、计划的实施上来。

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制度

(一)动态巡查责任制

动态巡查是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国土资源所,通过巡回检查的方式,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并制止和报告的活动。巡回检查是土地执法监察的有效形式,动态巡查责任制是对巡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重在规范巡查职责,以切实发挥巡查的作用。

动态巡查的内容是:检查拟建、在建、新建的建筑物是否存在违法用地行为;检查和发现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擅自在耕地上挖沙、取土等违法行为;发现占用基本农田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等行为;检查和发现没有勘查、采矿许可证进行非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的具体内容:①实施主体②巡查区域③巡查周期④巡查方式⑤巡查程序⑥制止⑦报告和通报⑧考核⑨台帐登记

(二)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审制度

(三)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错案追究制度

(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报告制度

(五)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督办制度

八、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一般规定

一般程序即普通程序,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处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常用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般程序包括:受理—审查—立案—调查取证—审议—处理—结案归档。

(一)受理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受理。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填写立案审批表,经主管负责人审批后立案调查;处理的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在立案后三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在结案后一个月内将处理结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二)审查

由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行政违法案件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三)立案 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填写立案审批表,经主管负责人审批后立案调查。

(四)调查取证

乡(镇)国土资源所应协助配合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取证,调查取证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自己身份。询问当事人要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以违法方式进行询问。询问应制作笔录。询问笔录交被询问人核对,并允许被询问人补充和改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被询问人拒绝盖章的,应在笔录上注明。需要现场勘测的,应进行现场勘测,形成勘测图和勘测笔录,并由当事人、勘测人和被邀参加人签名(盖章)。复杂案件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可进行鉴定,并提出鉴定结论,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签名(盖章)。调查取证时,所收集的证据类型包括:物证、书面证据、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调查笔录和勘测笔录等。

(五)审议

案件调查结束后,承办人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提出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对违法案件的处理,应当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进行首长负责制下的集体审议。审议应制作笔录,由参加审议的成员签名。

(六)处理

1.告知和听证

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包括裁决过程中的陈述和申辩权、要求举行听证权。对于查处中,处以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止违法勘查或者违法开采行为、吊销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应根据当事人要求组织听证。

2.送达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处罚时,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作出,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三日内送达当事人,并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3.执行

当事人自觉履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终结。《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被处罚人既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则行政处罚决定就发生强制执行力,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行政处分 对国家公务员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还应根据《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5.违法案件移送

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应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2001年第310号令)。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批。批准移送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

(七)结案

承办人在违法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填写《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结案。

九、土地违法行为类型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概念和特点

土地违法行为是指单位和个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即不履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或不依法行使权利与职权的行为。土地违法行为具有违法行为的一般特征,构成土地违法行为的要件有:

1、土地违法行为必须是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土地违法行为必须是侵犯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所保护的土地关系和土地管理秩序,对社会造成了某种危害;

3、土地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即主观方面有过错;

4、土地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土地违法行为的分类

土地违法行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各种分类。以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从法律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土地民事违法行为,土地行政违法行为,土地刑事违法行为。

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的外在表现划分,可以分为非法转让土地行为,非法占地行为,破坏耕地行为,非法批地行为和其它土地违法行为。

1、非法转让土地行为。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从转让土地使用权的类型看,可以把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归纳为三种情形:一是未经批准,非法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否合法,其法定要件是要经过批准。经过批准,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就是合法的,未经批准,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就是非法的。如果受让方不具备直接使用划拨土地的条件,经批准后,应补办出让手续、补签出让合同、补交土地出让金;如果受让方具备直接使用划拨土地的条件,经批准后,可以不必补办出让手续,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使用划拨土地。二是不具备法定条件,非法转让出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时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必须交齐全部土地出让金,必须取得土地使用证,必须对土地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开发,必须按批准的用途使用或转让土地。三是非法出让、转让集体土地。

2、非法占地行为。是指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构成非法占地,需同时具备两个法定要件:一是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二是占用土地。

3、破坏耕地行为。是指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占用或使用耕地并且造成种植条件破坏的行为。

4、非法批地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非法批准征收、使用或占用土地行为。从广义上讲,由于出让土地实质是政府供地行为,所以违法出让土地一般也纳入到非法批地的范畴。能够作为非法批地的主体,一般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5、其他土地违法行为。是指除上述四种类型之外的土地违法行为。如破坏或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依法应当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而不划入,经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等土地违法行为。这些土地违法行为由于不具典型性,所以很难将其作为某种类型而加以归纳。

(三)、土地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事由,依法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要件才能成立。这些要件有:一是行为人主观上要有过错,二是必须实施了某种违法行为,三是必须有一定损害后果,四是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土地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其中土地民事违法行为和土地行政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包括:

1、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实施条例第38条:非法所得的50%以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三条】(案例分析一)

2、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实施条例第39条:非法所得的5%以上20%以下)。【第八十一条】

3、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第七十七条】

4、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实施条例第40条: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四条】

5、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可以处以罚款(实施条例第41条: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第七十五条】

6、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实施条例第42条:每平方米30元以下);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六条】(案例分析二)

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7、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七十九条】

(四)、土地违法行为刑事法律责任:

第二百二十八条:(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第四百一十条:(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四十二条:(非法占用耕地罪)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案例分析三)

十、矿产违法行为的类型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1、采矿中的违法行为:①无证采矿②越界采矿③破坏性采矿④其他违法行为

2、勘查中的违法行为:①无证勘查②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滚动勘探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③其他违法行为

3、非法转让行为: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矿产资源②未经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

4、违反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的行为:①采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或未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的②采矿权人采取伪报矿种,隐匿产量、销售数量,或者伪报销售价格、实际开采回采率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矿产资源补偿费③采矿权人未按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5、违反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行为

①未按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②伪造地质资料或在地质资料汇交中弄虚作假

6、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行为

7、违反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矿产违法行为法律责任

1、警告

2.责令限期改正、限期补交资料

3.责令停止开采、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停车整顿停止借阅地质资料

4.责令赔偿损失 5.没收违法所得 6.罚款 7.吊销执照

8.矿产资源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措施还包括拘留、没收印制、伪造的证件、通报等处罚

(三)矿产违法行为刑事法律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文,对以下几种情况,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1、盗窃、抢夺勘查单位财物的;

2、破坏采矿、勘查设施的;

3、扰乱矿区和勘查作业区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的;

4、擅自印伪造或者冒用勘查许可证的;

5、无证采矿的;

6、越界采矿的;

7、擅自印制或伪造、冒用采矿许可证的;

8、违法收购和销售国家统一收购的矿产品的;

9、采取破坏性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

10、利用职权违法批准和办理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

11、阻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十、土地违法行为的预防

当前依然严峻的土地执法形势要求我们构建共同监管的责任机制,探讨强化土地执法工作的出路。这一出路可以用“预防、严查、改革、共管”来概括。

(一)、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强化土地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基层土地违法行为。

1、加大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守法意识。我局开展的聘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村级信息员工作,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监察网路,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减少国土资源案件查处的社会矛盾,也是当前国土资源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在基层。基层既是中央宏观大局的贯彻者,又是地方具体政策的执行者。一方面要对村干部、村民进行国情国策和依法保护土地的教育,重点宣传和普及与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警示教育,进行广泛而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讲述基层经常发生的各种国土资源违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通过各种形式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帮助基层干部了解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坚决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帮助基层干部认识违反国土资源法规的危害性,提高执法守法、依法行政的自觉性。通过广泛宣传教育群众,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常识,依法确保农民群众土地征用中知情权和参与权,进一步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抓日常预防,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和监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执法监管网路,建立“定人、定向、定责”的执法监管责任制度,形成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全员监管的格局,将违法用地行为发现在动工之前(初),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村级执法监察信息员的前沿哨所和桥头堡作用,实行用地监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报告违法用地线索和苗头;建立奖励群众举报和信访快查机制。抓制度创新,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情况,建立用地预报机制、动态巡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用地需求和用地动态;建立批后监管制度、建设用地核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用地和批少占多行为;建立执法监察全员监管责任制、监管责任追究制,对监管不力的人员实施监管责任追究,增强基层执法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3、抓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察力量。实行执法监察的集中统一管理,强化自上而下的执法监察管理体制。当前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主动与当地公安部门协商,可先在国土资源部门设立公安局驻国土资源治安办公室,这样将会对土地执法工作起到极大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4、抓大案要案查处,依法执行及时到位。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督工作,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对典型土地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罚,公开追究,公开曝光。对非法批地和暗中支持导致土地被违法占用的人员,坚持既查处事,也查处人,要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和完善国土部门与司法机关联合办案机制。

土地违法成本低,但查处土地违法的社会成本较高。因此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要贯彻预防为主,预防、教育与查处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前面所说的长效机制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司法机关土地违法联合办案机制,包括调查和处理机制、会审机制、移送机制和申请法院执行机制,这将对严厉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起到震慑违法犯罪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政府是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人,但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并没有强制拆除权,行政处罚措施最终要依赖法院才能最终得以执行。

档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shownews.asp?id=1900

下载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研究(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线索处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研究(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违法建筑的认定与处理

    浅析违法建筑的认定与处理 长期以来,“违法建筑”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执法部门在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理时,也常常面临各种疑问,而行政相对人也容易因“违法建筑”的处理问题提......

    河北省监察厅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共五篇]

    河北省监察厅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8日 河北省监察厅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保证行政效能投诉得到正确......

    贵阳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暂行办法(本站推荐)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贵阳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暂行办法 贵阳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暂行办法2011年08月23日 17时01分54 [ 相关资......

    我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办公室文件 地大校办字〔2009〕18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 关于印发《我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修订版)》的通知 各学院(课部)、各处(室)、各直属单......

    学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定稿)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 (讨论稿) 为进一步贯彻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不断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保证稳定的教学秩序,推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特制定......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设计与研究(含5篇)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设计与研究 摘 要: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为了解决国土资源信息共享以及网络化的社会服务。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技术的进步......

    高速铁路防洪的研究与处理

    摘 要:防洪工作以“全员防洪、科学防洪”为指导思想,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力抢修,当年复旧”的指导方针,执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制度。实现杜绝高速及城际列车......

    奉新县中医院医疗纠纷(事故)防范与处理暂行办法

    奉新县中医院医疗纠纷(事故)防范与处理暂行办法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医疗纠纷或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医疗纠纷与事故的损害,加强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特制定以下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