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劳资关系内在属性与冲突处理研究
中国企业劳资关系内在属性与冲突处理研究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袁凌 李健
发布时间:2010-05-04
摘要:劳资关系的内在属性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转轨时期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劳资冲突日益频发,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研究表明,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以及确立劳资关系利益主体互动协调机制可以缓解劳资冲突,有助于形成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劳资关系,劳资冲突,内在属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时期。随着转轨时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劳资关系日趋紧张。从1996到2007年的12年中,劳动争议数量跃升了7.5倍,达到35万件;集体劳动争议也出现大幅度增长,增加了5.4倍。根据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年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多达350182件,其中由劳动者申诉的案件数占到92.98%。
在这样的背景下,劳资冲突(labor conflict)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迄今为止,以劳资关系的内在属性为视角对转轨前后劳动争议形式的对比研究仍比较少,对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缺乏整体把握,主要停留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较少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整合性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理清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中所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的内在属性
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界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不同的映射范围,即它们属于不同层次,包含不同内容。相对而言,劳动关系更为基础,而劳资关系则更为具体。限于篇幅及研究的重点,本文侧重于劳资关系的分析。纵观国内外对于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尽管由于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劳资关系的表述有所不同,但究其实质都要满足两个基本的属性,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这两个固有属性的基础上,劳资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劳资关系强调的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前提下劳动确立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联合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劳动关系不能被看成是劳资关系。同样,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没有完全分离的个体小私有制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也不是劳资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转轨初期劳动者与全民、集体企业及政府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不是劳资关系,而是一种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依附关系。在这种单一劳动关系作用下,中国企业劳动争议呈现出规模小、发案率低、对抗性弱的特点。具体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就业和基本生活几乎都由国家统一包办,劳动关系的实质构成是劳动者与国家之间的劳动行政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并不包括劳资关系中的固有属性。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劳动者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只是分工的差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由于国有企业的委托方和代理方都是政府,因此劳动关系受到国家行政强有力的控制,劳动关系中的矛盾缓和,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直接、简单、有效。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保障制度也了却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满足了劳动者需要满足自身及家庭的生存需求,降低了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劳资冲突的几率。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所有制结构由单一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单一劳动关系向双重劳资关系的转变。所谓双重劳资关系,即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下两种类型的劳资关系并存,一种是国有企业中以资本国有为主体的劳资关系,一种是在非公企业中以资本私有为主体的劳资关系。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尽管不表现为一种阶级对立的政治关系,但由于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相互利益得失上不可避免的发生摩擦与碰撞,劳资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具体说来,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尤其是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兴起,庞大的劳工阶层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机制的形成,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身份的分化,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变革现象,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企业结构。在经济体制转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也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除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外,还有股份合作制经济劳动关系、外商投资经济劳动关系、私营经济劳动关系、个体经济劳动关系等,在复杂的劳动关系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背离和谐劳动关系的现象,特别是资本追逐利润和劳动者要求提高劳动报酬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企业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相当严重,“霸王合同”、拖欠工资、拒发加班工资、忽视职工安全与健康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劳动关系矛盾激化,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压力。除了企业劳资冲突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外,中国企业劳资冲突案件数量出现逐年递增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反映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管理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
二、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劳资冲突的成因分析
劳资冲突产生与劳资关系的固有属性密不可分。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以及劳动条件最优化与资本所有者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是冲突形成的内在根源。这个矛盾在商品经济社会会长期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研究表明,劳资关系的和谐程度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劳资关系的改善可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从根本上改进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和基础。此外,劳资关系的改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本,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忠诚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表现的相当突出,劳资冲突频发,因此在讨论解决方案之前先探讨一下当前劳资冲突的成因是极为必要的。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
首先,从经济的产业结构布局来看,享有“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的外向型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比较竞争优势,不得不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就包括劳动成本。特别是资本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要素禀赋差的私营企业,为了生存自然地把成本和损失转嫁到比他们更弱的劳动者身上。在缺乏外在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这种逐利行为就会侵犯劳动者的正当权益,进而引发劳资冲突。
其次,从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来看,劳动力买方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劳资冲突的产生。依据供求理论,当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时,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相对优势地位。而在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人口禀赋的特殊性,导致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很强的情况下,资方有绝对的讨价还价谈判优势。这种状态下的劳动者,特别是缺乏一技之长、文化素质较低的那部分劳动者在与资本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与资本抗衡的力量。
再次,缺乏对不规范劳动合同的惩戒手段和较低的违约成本加剧了劳资双方的地位失衡。健全有效的契约约束是建立稳固劳资关系的基础,然而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假借各种名义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是订立十分模糊的合同条款。特别是在那些工作比较危险,安全保障措施比较差的企业,资方往往通过不签订劳动合同来逃避责任,甚至还有企业逼迫员工签订不平等的合同来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就像拖欠工资这一恶劣社会现象的形成,除了违法者的责任外,政府的监管和治理失责难逃其咎。
最后,西方资本的大量涌人造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雇佣格局。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中国累计接受国外直接投资(FDI)7,500亿美元。伴随着这些投资而来的是对廉价劳动力使用中潜藏的劳资冲突风险以及劳动力市场上劳弱资强的不平等雇佣地位进一步加剧,如图1所示。
(二)政府对劳方权益缺乏有效保护
西方劳动关系学者对于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Dunlop在其经典的产业关系系统论中将政府看作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系统的三方之一,并将其政策视为影响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Kochan,Katz和Mckemie在其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选择理论中引入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的战略选择对微观层次劳动关系的影响;Ken,Dunlop,Harbison和Myem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来研究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基本共识在于,政府应该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劳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干预。然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产业关系系统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指导,政府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劳动关系的实际控制者推行的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雇佣政策。进入转轨时期,由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剧烈变化,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使得政府以前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不可能在劳资关系中继续适用。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分税制改革留下的缺陷。地方政府往往把纳税规模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对企业纳税人的经营行为是否合理合法的监管。其次是不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传统理念指导下,官员为了任职与升迁不得不追求本地GDP的贡献。这种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取向上的偏离,导致雇主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有关劳动法规时可以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法律后果和社会责任。这样不仅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转轨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权责分配不明确,长久以来,“劳资政”三方博弈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直接博弈,扭曲了劳动者作为劳资关系中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使得政府充当起在与企业进行劳资谈判中的代言人,企业往往通过寻租求得政府偏袒以尽可能地侵占劳动者正当权益。由于政府追求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的愿望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欲望相互依赖的利益机制的驱动,增加了政府在劳资关系监管方面不作为或作为不力的倾向。
(三)企业内部劳资力量失衡
劳资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固有属性,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成为商品。有限理性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机会主义的短期行为,而企业内部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则进一步加剧了短期行为引致的劳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资力量的不对称直接导致劳资冲突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所有者运用资本所有权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由此产生冲突。究其根源是劳资双方不可调和的经济利益的对立,对此不少西方经济学家都予以认可。有学者根据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资本所有者与雇工之间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造成这种不对称关系的原因有生产资料、社会资本占有的悬殊,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组织化程度的不对称以及监控机制的不对称等,这种不对称的依赖造成了不对称性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目前频发的劳资冲突案件来看,劳资争议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包括大量农民工在内的工人在被雇佣过程中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余地,在无法忍受自身权益被雇佣方侵占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申诉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2.工会组织力量薄弱导致维权职能难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本强势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经济下政府行政权力从传统的劳动关系中退出后对劳资关系的引导、监管弱化,而现代市场经济应有的制衡劳资关系的工会组织和代表资方利益的雇主组织尚未形成对等的谈判实力。截至2006年7月中国的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已经达到117.4万多个,工会会员已超过1.5亿。但是,企业组建工会仍然是一个新课题,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至今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已建立工会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很有限。浙江省劳动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已建工会的私营企业的雇工中,回答“有事找工会能解决问题”的仅占5%。有学者认为,中国工会与政府具有天然的“亲密性”,一旦工人与雇主发生矛盾,如果工人的利益要求与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利益相一致时,工会往往会站在工人一边;如果工人的利益要求与政府不一致时,工会往往维护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有的企业中工会由资方控制或操纵,沦为企业内部的一个机构,虽然它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仍然要受到企业的影响。显然,企业组建工会的目标和行为背离了《工会法》规定的工会的基本职能,依靠这样的工会组织维护雇工的合法权益根本不可能。
3.心理契约违背加剧了劳资冲突的产生。劳资之间的契约关系不仅包括正式的书面契约,也包括没有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在劳动合同之外的心理契约。书面的劳动合同因为是劳资双方通过谈判来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它是构成劳资关系的基础,但是劳资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对一些合同之外的承诺和期望进行着持续的或明若暗的讨价还价,形成双方的心理契约,因此心理契约是劳动合同的延续和补充。受到资本追逐利润的驱使,强势资本往往漠视与劳动者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比如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迫使员工签订不完整、不规范或模糊的劳动合同,同时又没有通过心理契约来补充和协调。这样使得职工的不满长期得不到解决,即使员工仍留在企业也会以破坏或忽略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这样的情况在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在私营企业中,由于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构建上的问题,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下降,次品率和原材料损耗提高,最终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尽管心理契约的违背不会像劳动合同违背那样产生我国统计意义上的劳资纠纷案件,但会导致大量的潜在或明显的劳资冲突,表现为不满、降低组织行为(忽略)、故意损害企业利益(破坏)、申诉、离职等。
三、解决当前中国企业劳资冲突的政策建议
缓和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降低逐年递增的劳资冲突案件必须回到劳资关系的两个基本属性上加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实质是劳资关系主体双方利益的和谐,是劳资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然而通过上诉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劳动者无法掌握生产资料时,形成的是一种劳弱资强的失衡地位,在与雇主的对抗和博弈中,他们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为了实现劳资主体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和均衡化,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证劳动力市场合理稳定运行 中央政府作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扮演了为协调劳资冲突提供政策依据的角色。与此同时,国家的经济政策会在宏观层面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并左右相关产业中的劳动力价格。中国劳动人口规模大、比重高的特点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但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已经大幅度减轻。2000年以来,外出农民工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从2001到2003年的35.6%,下降到2005到2007年的8.9%,这标志着以“只有提高工资才能继续吸引劳动力转移”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已有研究表明,面对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上涨,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品使用的技术效率,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因此,出台更多调节国家产业结构、规范企业雇佣行为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从《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法规的宣传解释力度,转变企业的“规避”心态,引导企业积极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新规则。在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必须及时调整劳动力市场的雇佣规则,做好应对全球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挑战,为解决跨文化引起的劳资冲突打下政策基础。
(二)完善政府职能以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当前劳资关系中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劳动者和雇主权利义务的平衡只能建立在偏重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上。否则,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构想。值得说明的是,西方工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纷纷减少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但前提是已具备健全的劳动法律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在劳动法律方面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同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劳动监察力量薄弱,医疗保险覆盖面狭窄等等。因此政府在缺乏这一前提的情况下应增强在劳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建立、完善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关系系统。由于在目前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法规时向劳动者适度倾斜保护是一种职责,各级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应尽到监督协调职责。从长远来看,政府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职责,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劳资双方自主协商和公平博弈的机制与环境,并通过积极地、适度地干预和介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动态均衡,从而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大力培育工会力量以平衡劳资地位
集体协商是劳资关系双方沟通协调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劳动者联盟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集体议价的形式能够集聚弱小的劳动者力量以争取与强势资本的平等对话。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和改善基层工会组织,维护基层工会组织,维护基层工会的独立性,大力发展行业(产业)工会,有助于雇工劳动权益的保障。实践证明,各级工会组织不但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也是企业单位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的润滑剂和推动力。在转轨时期,对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对我国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和多项社会功能有更正确更全面的认识。工会要监督企业对《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立法的贯彻落实,把劳资矛盾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防止劳资纠纷演化为恶性事件,降低社会成本。
(四)确立劳资关系利益主体互动协调机制
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应该是建立在企业转变自身的管理思路,重新定位竞争优势,员工逐渐成熟壮大,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和能力,在政府法律保护手段以指导性和协调性为主的前提下,由劳工和企业主担当劳工权益维护的博弈双方,努力实现雇佣关系稳定、劳资高度和谐、公平和效率内在统一的动态博弈均衡过程。针对目前所出现的一系列企业劳资冲突的新形式新问题,确立劳资关系利益主体机制在调节企业劳动关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的作用过程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劳资利益主体协调机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作用过程。反馈影响A表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实现员工管理、全员激励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坚定企业平等雇佣并对员工劳动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的信心,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保持,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反馈影响B则表明,通过对劳资冲突案件及时协调或仲裁,能够促进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化解劳动者对于企业的敌对情绪,同时提高员工的组织忠诚度与工作满意度,为劳动者的联体(工会)不断成长壮大、有效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有助于劳资冲突事件的妥善解决。
第二篇:冲突处理与矛盾解决 教案
课题:冲突处理与矛盾解决 课时:1课时 课型: 分组讨论 授课老师:冯进云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处理好自己矛盾和冲突的方法;
2、能妥善处理矛盾和冲突;
3、能有效的防范冲突的发生;
4、培养学生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的修养和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
2、妥善处理好矛盾冲突。
三、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一个发言者,一个纪律委员。并从中选取几位同学做表演准备。
1、由老师主持,问:同学们生活中都遇到过矛盾和冲突吗?你们都是如何解决的?(每组讨论5分钟,给出建议,由发言者发表本组观点)(共10分钟)
2、老师对每组的观点给予表扬和指导,并给出几个不同的场景,由选出的几个同学来表演。观看的同学必须要把场景中冲突发生的原因和应该如何处理写出来,并分享给大家。(20)
3、老师总结:
冲突往往会造成不和、动荡、混乱、矛盾和误会,破坏班级的和谐和稳定。基于这种认识,大家都将防止和化解冲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能妥善处理冲突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技能之一。每种人际关系都会遇到一些摩擦和矛盾。某些人遇到的比别人更多一些。有些是开玩笑式的,有些是令人讨厌的。但是也有一些是永无休止似乎不能解开的矛盾类型。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步骤来解决:
(1).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2).用暗示、转移注意法。
(3).在冷静下来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4).化解冲动后注意提醒自己。
总之,化解矛盾冲突要明确矛盾冲突发生的原因;沟通协调一定要及时;善于询问与倾听,努力地理解别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的天性。即使没有外界的干扰,我们自己内心也会出现冲突。既然我们不得不和冲突一起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冲突,才能使冲突更加平和并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们知道,要有效处理冲突,必须做到主观态度上坦诚、相互包容,客观上依据一定的步骤来进行。一句话,就是要做到透明。
4、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采取有效防范矛盾冲突的预防策略,如:
(1).加强自我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会“合作”。(3).正确认识职业紧张。
(4).加强自身的个性修养,减轻心理紧张感。(5).积极主动,拓展能力。
(6).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积极转换角色。
(7).加强人际沟通,在群体生活中体验自我价值和生活乐趣。
(8).进行心理咨询。
(9).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工作。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交往中,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交往,和谐相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体。
第三篇:法与情的冲突与处理
法与情的冲突与处理
法与情的冲突体现在3个方面:
1.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的常态化矛盾,法制建设滞后于社会现实;
2.从情理社会到法治社会,这是传统与未来的巨大鸿沟;
3.严格遵守法律还是顺应社会呼声,这涉及领导干部的角色和思维。
法不容情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等于一纸空文。
法治的最大悲哀并不在于恶法,而在于法的边缘化。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从一种相对模糊的道德观出发来对明确生效的法律规定作出否定性评价的话,我们获得的是个案正义得以平衡的可能,而颠覆的却将是整个法治的秩序。
法本有情
作为法律执行者的领导干部应当善于倾听社会的主流呼声 如果法律丧失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良好吸收力的话,法
律的生命必将渐渐枯萎。
中国法制建设的常态化隐患——物理事实与纸面权利的不相匹配
规则设计必须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否则满纸的权利不过一纸空文
在法律的森严坐标中寻找良知的位置
从道德母体的隐性渗透到法律条文的直观存在法与情并非悖论,良法之治的逻辑起点在于遵守恶法
寻求个案正义与整体正义的有机统一,在法律的弹性内寻求个案正义,在法律的修正中寻求整体正义
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中国司法理念的重大转折)
在法与情的冲突中实现正义
个案正义的失衡总是在所难免。法律的一次失当和沉默是一种无奈,是我们选择法
治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必要代价。领导干部应当力戒因为看到法治的这种必要代价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法律规定,同时用心体察社会呼声,及
时推动法律修订。从而推动社会真正实现“法我所欲也,情亦我所欲也,二者得兼”的理想状态,走向良法之治的良性循环。
面对法与情的冲突,法律应该也一定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博弈的均衡解。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不是法律的无能,而是法律人的无能,是法治社会的无能。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法律的不适当与法律的不遵守之间的二元对立和恶性循环,从而令社会付出重大的代价。而丧失对法治的信心,更不能以法治的这种必要代价为借口攻击和否定法治。然而如果这种失当和沉默一再地重复发生,那就是一种悲哀,因为这说明我们总是不能及时从个案的代价中迅速汲取教训,进而及时修正法律,实现良法之治。
第四篇:域名与商标权冲突问题研究
域名与商标权冲突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域名这一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的知识产权―商标权发生冲突。本文从法学视角对域名与商标权的权利冲突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以域名和商标权两者各自的概念和特征为出发点,对域名权和商标权进行深层次分析,并通过对我国解决二者冲突的现行法律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探寻其冲突解决的法律途径。以期充实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制度内容,为立法和司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域名;商标权;对策
一、域名与商标权概述
1.域名的概念和特征
域名(Domain Name)是互联网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层次结构的字符标识,与该计算机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相对应。20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开始投资开发信息包交换技术和网络通讯。及至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网络一“阿帕网”(Arpanet)。后来,该网络与美国政府部门、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的其他网络联接在一起。在网络的兴建过程中,逐步产生了统管联网的主机名、网址和网上文件的机构国际互联网数码分配当局,它负责管理一个定位国际互联网上地址的国际互联网协议数码。互联网用户在浏览器地址中键入域名后,计算机首先指向该域名相对应的IP地址,每个IP地址由4个被实点分割的数字组成,类似普通的电话号码。然后在数据库中指向特定的计算机,从而了解到该网站中的各种信息。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域名是“互联网上的电子地址”,是用于解决互联网上IP地址对应的一种方法,是IP地址更形象更直观的结构化表达,具有唯一性、标识性、价值性、国际性等特征。
2.商标权的概念和特征
商标被人们誉为“商品的脸”。是一种识别性标记、商品信息载体,是一种艺术创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象征。而商标权是指一定的民事权利主体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某个特定商标的资格或能力。按照《Trips协议》第16条第(1)款关于注册产生权利的规定,商标权仅指注册商标权。我国使用商标专用权的概念,虽然其含义较商标权狭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造成什么混乱,实际的内涵仍是商标权。商标权是一种与人身有关的财产权,可以通过使用、许可、转让等形式为其所有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一般的有形财产权相比,商标财产价值主要是其收益能力。商标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二、我国关于解决域名和商标权冲突的相关立法及其评析
1.我国关于解决域名和商标权冲突的立法现状
(1)《商标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现行《商标法》中列举了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五种行为。
①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
②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③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④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⑤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这五条起到了保护注册商标的作用。而在《商标法实施细则》中,并没有涉及到域名的问题。
(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将不正当竞争界定为“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该法第五条将“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或者使用与知名商标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演造成与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和“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为认定为不正当手段。该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以下行为:“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该条同时特别规定广告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据此,抢注域名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加以禁止。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可以调整对驰名商标及普通商标的域名抢注,还可以限制针对商号等其他在先权的域名抢注。
(3)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
《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涉及域名注册纠纷的规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域名注册时,只作形式性审查。也就是说,负责域名注册工作的机关或者机构,一般不负责查询或检查注册人是否是商标或商号的合法所有人,只要申请符合法定程序性规定和极少的强制性实体规定,申请人均能取得域名。
②在纠纷过程中,如果商标所有人提出异议,则在确认其拥有注册商标权或者企业名称权之日起,各级域名管理单位为域名持有方保留30天域名服务,30天后域名服务自动停止,其间的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纠纷均与域名管理单位无关。
③禁止注册域名转让或买卖,此规定旨在阻止域名恶意抢注者从倒卖域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如果域名恶意抢注者倒卖域名,域名管理机关以及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转让行为无效,以保护有关权利人的民事权益。
2.我国关于解决域名和商标权冲突的立法评析
(1)《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适用范围过窄
根据《商标法》,对注册商标的保护,局限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主要涉及于同种或类似商品的商标与注册商标之间的相同、近似问题,但并不涉及非类似商品商标的相同或相近似问题,也不涉及商标与非商标标识的相同或相似问题,其中包括商标与域名相同或相似问题。而且就商标使用的含义,《商标法实施条例》认为,它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该规定未能明确规定将商标申请注册域名,并进行商业经营的行为是否属于商标的商业使用。因此,即使商标与域名的冲突足以导致社会公众对商品、服务来源产生误认,商标法对商标的保护也不能自然扩展至域名领域。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调整域名与商标冲突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反不正当竞争法着重保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其保护的权益具有社会性。理论上,只有在权利人证明行为人的不当行为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实际利益受到损害以及危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时,才构成侵权。即此时侵权的举证责任由被侵害的权益人承担,但权益人往往举证困难。
②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权利人除了证明被抢注的域名与其注册商标相同外,还需证明自己为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被抢注者无偿占有,或者能从反面证明抢注者通过所注册的域名无偿地享有了商标权人的利益,否则不能认定为不正当竞争。故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域名抢注行为虽有其合理性,但这种调整只能是部分的。这表明,依据现行法律调整网络时代的新问题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2)行政法规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域名一经注册成功,只要注册人自己不放弃或域名没有被依法撤销,则该域名将一直有效,这种终身制与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相同的。但是有一个缺陷,它必将导致域名囤积现象。
(3)民事程序法缺乏解决相应的救济措施
随着域名和商标权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但我国的相关程序法对如何有效的解决与商标权的冲突却没有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当域名被他人恶意注册但却找不到域名注册人时,该如何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解决域名和商标权冲突的法律思考
第五篇:市场价格与会计计量属性关系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盛世环宇集团财务分析 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 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增值税转型及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某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外贸企业的应用——以某公司为例 存货计价方式对企业利润和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研究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管理
对卫东机械厂成本核算方法的调查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控制分析 网络交易税收问题的研究
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以xx公司为例 某电力设备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金融危机下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xx公司实施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影响研究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广告业的影响及建议 某公司在供应链下的采购成本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途径 中小企业赊销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研究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问题研究
慈溪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探讨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特点及相关税收筹划探讨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盈余管理动机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价值分析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以某公司为例
基于F分数模型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银行信贷融资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以吉利公司为例 论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防范
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分析
某国际贸易公司增值税纳税筹划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会计舞弊防范的思考—以xx生物制药公司为例 社保基金入市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房地产行业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探讨
家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以某钢管公司为例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 某百货公司促销方式的税收筹划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探讨
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以xx公司为例 某通信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主要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福达电子有限公司KPI体系的构建、评价与考核问题研究 医疗行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 某科技公司信用政策设计 某公司应收帐款管理的探讨
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研究 某超市的物流采购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小型微利企业偿债能力问题研究 酒店成本控制研究 中小企业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以xx为例 增值税转变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 基于EVA的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分析
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作业成本法在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研究 企业成本控制与决策研究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以沪市A股钢铁类上市公司为例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探究 企业并购风险的管理策略分析
税务筹划与现代企业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
会计电算化对手工记账的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 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网络会计发展策略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三全食品公司的财务分析 会计寻租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思考
应诉反倾销的会计信息支持与会计维权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重构商誉会计体系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水污染治理的环境绩效审计
杜邦分析法在某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如何防范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浅析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论企业筹资风险管理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研究及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产业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互助基金融资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模式问题研究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影响
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应用问题的研究—以xx为例 基于生命周期的融资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论我国代理记账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制度现状及对策 某农行支行会计报表分析研究
某公司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企业目标的研究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案例研究 加强恒源国贸的固定资产管理 浅析我国增值税改革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财务策略
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管理研究——以碧桂园企业为例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探讨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 某科技公司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分析
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论股票筹资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案例分析—以长虹公司为例 关于合并商誉的会计思考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 某电泵公司融资问题研究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与发展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和思考
浅析中小企业项目投资中的问题与对策--投资风险问题探讨 CPI与个人投资理财决策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研究
企业并购估价过程中现金流量法的应用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
非盈利组织的和控制研究——以某福利院为例
基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库存业务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判断
某公司有机蔬菜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研究 关于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思考 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研究
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研究 企业清算所得课税:问题与对策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与预防
谈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试论我国环保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试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以苏宁电器为例 价值链会计下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成本管理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例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研究
关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风险投资及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先进制造模式下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超市存货成本管理研究 企业并购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机制研究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汽车业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
家族式企业的模式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某农业发展公司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研究 论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
中小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以某物流公司为例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某公司融资策略研究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xx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分析与完善 物业税开征的效应分析
浅谈打造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方式 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某公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探讨
某建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对策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
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之内部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及风险防范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不当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及规范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中药材加工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对增值税政策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及独立性的思考—以xx公司为例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 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