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工业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河南省工业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类园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园区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工业园区相比,河南省各类园区在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园区基本情况
据初步摸底调查,目前河南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75个,占地面积为3028.91平方公里。通过国家核准并公告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共2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包括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合计规划面积31.99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23个(包括1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合计规划面积180.46平方公里。
截止2006年底,全省275个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17302家,园区生产总值达到2953.02亿元,占全省23.7%。其中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568.74亿元,占全省4.56%,有 23个开发区实现产值超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18.75亿元,占全省6.9%,有10个开发区超10亿元;财政收入20.71亿元,占全省3%,有6个开发区超亿元。2006年经济总量排前10位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依次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漯河经济开发区、濮阳经济开发区、安阳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经济开发区、濮阳工业园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马店经济开发区、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园区已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河南省各类园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注重围绕特色产业、龙头项目进行产业链招商,依托以商招商,强化对现有企业的跟踪服务,使新进园区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2006年,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批准外资项目129个,合同利用外资额9.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开发区有6个,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截止2006年底,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引进企业8034家,其中外资企业620家。共引进省外资金260.63亿元,各开发区实际进区内资额均超过1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5个,商丘经济开发区实际进区内资超过50亿元。
在今年由河南省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各类园区的招商引资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签约外资项目24个,合同外资95573万美元。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加拿大J&J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签约的河南安大略红枫工业园高密度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投资总额6450万美元,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开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深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签约的沃尔玛百货项目,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商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澳门纺织品有限公司签约的纺织服装项目,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河南新乡小店工业区与泰国华彬国际集团签约的红牛食品生产基地项目,合同外资19230万美元;河南鹤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澳大利亚客商签约的年产5000吨硅晶环保涂料项目,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等。
2006年,全省各类园区出口总额23.1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1%。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出口10.6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6%。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开发区达到15个,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昌经济开发区的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
(三)园区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园区,特别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着眼于持续发展,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逐步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濮阳经济开发区内的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省级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品12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9亿元,出口1038万美元,利税856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综合实力位居同行业首位。新乡市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200多家,其中有30%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区内有9家企业获全国著名品牌企业称号,6家
企业获省、市著名商标企业称号,15家企业获省、市AAA级信用企业称号。平顶山郏县广天园区作为全国最大的铁锅生产基地,成立了中国郏县铁锅研究所,实现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品不仅打进了大城市的饭店、酒店和居民的厨房,还大量出口海外。平顶山市汝南工业园区以龙头企业天瑞集团为主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预计到2009年,天瑞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4500万吨,巩固了全省第1、全国10强的行业地位。
(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协作配套能力增强
近年来,河南省一些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园区稳步发展,特点逐步凸现,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聚集群体。南阳市西峡县汉冶钢铁工业园区轧钢厂、球团厂、石灰厂、喷煤站等工程项目布局有序,齐头并进,形成了集制氧、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一体的钢铁生产联合体。濮阳县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商招商,设立了两个台商投资工业园区,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并不断增加投资,现已成为全国新兴的玻璃及电光源产品生产基地。邓州市穰东服装工业园区现已拥有3座服装城、8个服装市场,年可加工服装500万件(套),销售额达12亿元,市场辐射周边5个省的12个县(市),被誉为邓州市的“小香港”。巩义回郭镇的铝工业园区,铝精深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市场的40%。荥阳市的建筑机械工业园区,现已人驻企业280家,所生产的搅拌机已占全国市场的48%,初步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集聚效应。
(五)园区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效果突出
近年来,各地在新建园区中坚持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园区建设思路,科学布局入园企业,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集和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少园区在设立伊始,为减少公共成本,节约用地,就对园区内公用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建设,使入驻企业减少了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节省了生产成本和资金投入。一些园区还充分利用园区产业聚集的优势,集中组织进行污染治理,不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还降低了企业环保成本。平顶山石龙区通过集中发展洗煤、炼焦、化工、煤气发电产业,转变了过去单纯采煤的经济增长方式,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变废为宝,有效节约了煤炭资源,保护了环境。镇平县工业园区把热电公司的煤渣直接运到水泥厂循环使用,就地转化,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降低了材料成本,减少了环境压力。登封市阳城工业园区在龙头企业登电集团的带动下,已形成了煤变电、电变铝、粉煤灰变水泥的产业链。巩义市豫联工业园以河南豫联集团为龙头,初步形成了电-铝锭-碳素的产业发展链条。
二、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工业园区相比,与中部地区其他5省相比,在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园区”是指政府或企业在划定的区域内,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园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园区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最为集中、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最具活力、投资环境最完备、运行体制最新、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从河南省来看,园区和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尤其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快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对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差别,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多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作用,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园区开放型经济对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实现全省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园区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数量明显偏少
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222个,省级开发区1346个。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23个,仅占全国总数的1.8%和1.71%。而山东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1个、江苏有136个、浙江有116个、广东92个;在中部省份中,湖北有134个、江西有92个、安徽有89个,湖南有72个。就开发区地域布局延伸看,很多省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省级以上开发区已达到每个县(市)均有一个以上。
河南省园区尤其是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严重偏少,不仅压缩了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制约了园区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园区规模小,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
2006年,河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7.8%;出口10.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7%。而在同期,江苏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8.8亿美元,出口达到1138.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9.6%、70.9%。2005年,湖南省的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8463、13417、4545万美元,合计达到2.64亿美元,出口达到7.49亿美元,而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才8961万美元,不及湖南1个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占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33.9%;河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计出口4.43亿美元,仅占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的59.0%。2006年,河南省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出口10.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而广州经济开发区2006年出口就达到了75.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92亿美元。与中部地区相比,今年1-5月,江西省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而同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只完成4900万美元,差1倍以上。可以看出,河南省园区经济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园区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影响功能有限。
(四)缺乏统一有效管理,职责不清,情况不明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各类园区,迄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既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也没有一个部门掌握准确、详实的全省园区基本情况,仍存在园区管理混乱、情况不明、家底不清的问题。在园区自身管理体制和内部运作机制方面,职能授权大多不到位,其授予的权力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相抵触。有些园区被当地政府设置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行政管理机构按照政府机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不活,机制不畅。有的园区,包括个别国家级开发区,多种类型的园区分别设置,机构并列,各自为政,难以集中有效管理,再加之一些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五)土地制约,矛盾突出
河南省园区发展缺乏前瞻性,全省最大的鹤壁经济开发区规划批准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大多数只有3—5平方公里,起点低、水平不高,预留发展空间过小。目前,全省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用地基本用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已无法及时补充入园项目建设所必需的土地资源,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河南省园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用地指标不足,供需矛盾大,不少地方已出现了因土地紧张而导致项目无法进区或正常施工的情况,如在刚刚举办的第二届中部博览会上,某市签订了总投资8.6亿美元的利用外资物流业项目因土地问题已经搁浅。
(六)科学规划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
河南省大部分园区前期规划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论证,功能区分不明确。一些园区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园区选址缺乏多方案的比较和分析,园区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有的市县设有多个园区,各园区紧靠相连,相互越界,园区密集和交叉发展,造成无序竞争。同时,为尽快启动建设项目进而形成经济效益,一些园区没有把握好规划定位与项目引进的关系,项目进区门槛低,类别分散零乱,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多数属空间聚集而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的组合,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建立,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无法培育产业群,难以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链,发挥不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人才集中的带动优势。
(七)部分园区投融资难度大
园区一般是按照开发土地、举债经营、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支持,融资渠道不宽,导致开发经费不足。特别是县级以下园区,自身可用财力很小,资金来源渠道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企业、新项目的入驻。资产负债
率高、土地开发成本增加、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资金极度紧张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入驻园区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八)园区产业雷同,产业链短,结点少
园区之间产业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县级以下园区,由于外来资金大都来源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小资本以及沿海地区的被转移产业,其项目也多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项目,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组装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河南省23个省级开发区仅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国家级开发区仅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广州、江苏、天津等国家级开发区入区世界500强企业都在100家左右,安徽省合肥市的两个园区已进入27家,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进入13家。有的园区片面追求进区企业数量,忽视项目规模和技术含量,进区的项目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是污染环境的项目,专业性和特色性不突出,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
三、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河南省正在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取尽快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作为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园区,如何在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情况下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园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承接转移、聚集生产要素的最佳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的主要手段;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乎中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河南省园区发展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对外开放、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营造和利用各类园区已有的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投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着眼于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着眼于壮大经济总量,强化园区功能,创新模式,优化结构,努力增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建立统一的园区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园区的管理。
为解决河南省园区管理职责不明晰的问题,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省政府建立全省促进园区发展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搭建相关管理部门共同促进园区发展的平台。联席办公会议由省政府领导牵头,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省园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全省园区的调研,统一指导协调全省园区发展。要明确各类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发展方向。要建立园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鼓励产业特色突出、带动作用明显、集聚效应强的园区发展,对乱占基本农田、落户企业少、产业层次低、无序开发的园区,大胆引入退出机制。各省辖市政府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采取“授权委托、备案监督”的方式,明确园区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构建“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园区运作机制。园区管理机构自身要精简机构,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中介服务,延伸政府服务职能,推行项目代理制,推行“保姆式”服务,真正做到园区内的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零接触”。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原则,建立园区开发体制,探索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协作园区运行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业主开发、以商招商”的办法,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法规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层次,为兴办实业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现有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三)有计划、有组织的广泛开展调研,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通过发放统计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细致的对河南省园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当前河南省园区的类型、发展总体水平、影响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有关人员赴沿海及周边园区发展
较好的省份调研,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省内外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出台《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河南省园区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园区开放型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把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认真努力抓好、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出载体和平台作用。
(四)研究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为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园区发展要求,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议尽快编制《河南省园区发展规划》,对全省园区布局进行调整,明确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用规划规范和指导园区建设和发展。要结合各类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和培育。对省级以上开发区,按照“转型、提升、优化、创新”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功能和“孵化”功能,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以外资带动内资,以区内带动区外,着重提升规模和水平,推动“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对各省辖市工业园区,要以吸收国内外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加强规范性管理,围绕培育科技创业园、台胞投资园、产业转移园等特色园区,优化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壮大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和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县及县以下工业园区,要按照“规划、整合、培育、提高”的原则,重点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办成特色小区。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好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园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首要环节。建议建立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园区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地方财政获得的园区工商税收增量分成部分,划出一定比例集中用于园区,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加大对园区重点投资项目的产业指导,对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投资地区(区域)总部和高新技术产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减免税、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适当放宽。
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园区土地开发要由外延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项目投资密度和产出率。在统筹使用土地的基础上,应建立必要的土地储备和科学用地机制,省、市两级计划用地指标要向成长性好的园区倾斜,同时预留一部分用地指标集中用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成长性工业项目。搞活用地,节约用地,要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倡导园区工业项目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单层厂房和绿化面积;加大土地置换力度,对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项目进行清理、调整和收回。
建立和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特色产业群核心项目,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强势产业发展;支持园区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建具有投融资功能的开发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资建立投资创业基金,鼓励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
(六)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本着积极、务实、负责的态度,通过委托、下放权限等办法,理顺关系,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园区管委会在规划、项目备案和核准、环境保护等方面经济管理权限的落实。园区管理机构应积极做好行政环境创新,切实改善公共服务,减少管理层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和完善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保障外商投资者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维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园区生活、生产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服务机构和生活配套设施;大力构建诚信环境,园区要率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要一诺千金,以行践诺,示信于民,取信于商;对企业和个人要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形成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营造园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二篇:外经贸局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县“两年”活动,以项目为抓手,以提升引资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强外贸、做优外经、做大外资,大力实施招商选资战略,实现我县开放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现将我局工作汇报如下:
外贸工作:全县自营出口实绩2.5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完成市下达目标的104%,其中三资企业出口额为9373万美元,同比增长7.1%;生产企业出口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63.10%。按照行业分类来看,医药化工行业自营出口实绩8392万美元,同比增长72.03%;工艺美术品行业自营出口实绩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6%。今年全县新增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6家,累计达164家。
外资工作:全县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新批外资增资企业9家,合计总投资3558.3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59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3.6万美元。协议外资、实际外资分别完成市下达全年指标的133%、101%。
外经工作:审批境外办事处2家,实现外经带动创汇622万美元,分别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指标的100%和124%。
招商引资工作:全县已累计备案引进项目22个,协议引进资金4.7亿,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其中实际利用外资603.6万美元)。
一、外经贸、招商工作运行的主要特点
1、外贸出口总体水平稳步增长
全县自营出口实绩2.5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完成市下达目标的104%,其中三资企业出口额为9373万美元,同比增长7.1%;生产企业出口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63.10%。按照行业分类来看,医药化工行业自营出口实绩8392万美元,同比增长72.03%;工艺美术品行业自营出口实绩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6%。相对于去年人民币继续升值,出口退税继续下调及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价值大幅上升的严峻形势下,新农化工自营出口飞速,竟增长了158.48%。司太立、鸿燕医药这二家企业的自营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20.26和203.67个百分点,乐企业自营出口增长220个百分点,琚制药业再接再厉增长率达到57.03%。工艺美术行业虽然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欧美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提高等贸易壁垒的多重压力,增长速度虽有所放慢,但还是在困境中曲折前进。今年全县新增自营出口企业16家,累计达164家。自营出口突破400万美元以上企业已达到13家,其中车头制药今年已超过一千万美元的出口额。
2、招商方式进一步创新,项目涉足领域逐步拓宽
为了加快我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方位提高我县招商选资力度和引资质量,我局的选资目标由原来的“单向选择”慢慢的向“双向选择”过度,既考虑到引资的数额,又兼顾到引进企业的质量,既要选择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又要把企业的节能降耗及环保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引进的项目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领域上来说都有所拓宽,从行业上来说,今年在谈的项目不仅仅是工业项目,还包括了农业项目、旅游项目。从招商领域上来说,今年引进的项目不仅仅来自温州、南面较发达县市区等地,还拓展到丽水等地,极大的拓展了我县的招商领域。
3、外经带动创汇进展稳健,企业境外投资仍然比较单一
全年实现外经带动创汇622万美元,带动创汇额完成县里下达指标的12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单一,现阶段我县企业缺乏到境外办企业的优势,境外机构局限于设立办事处。我县的企业以工艺品生产企业和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缺乏到境外创办生产型企业的优势。
二、外经贸、招商工作措施
(一)、外经贸工作
1、积极抓好外贸队伍培育建设,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年全县新增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6家,累计达164家。
2、积极组织出口企业参加春交会、秋交会、华交会、义博会,宁波消博会等一系列国内展销会。在第101届、102届广交会期间,全县每届平均获得馆内外近400多个展位,300多家企业参展,平均成交总额4000万美元以上。比100届秋交会同比增长7.69%。在第17届华交会上,我县共有10家企业参展,争取到13个摊位,其中两个特装摊位,比去年同期企业增加2家,摊位增加2个。在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展会的同时,也积极向企业提供国外参展资讯,帮助企业寻找适合企业产品、销售对路的展览会,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3、积极鼓励开展加工贸易。1-10月份我县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有8家,审批通过加工贸易合同3票,合同进口原料总金额为30480美元,合同出口成品总金额为645024美元。实际进口原料总金额为60504美元,累计出口额为1111414美元。下一阶段我们通过加强引导,选择一批重点加工贸易企业加以扶持、培育,形成示范,以点带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注册企业或者设立办事处。全年我县批办境外办事处2家,实现外经带动创汇622万美元,分别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指标的100%和124%。
5、积极开展自营出口海关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为更好地了解掌握我县自营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今年配备了海关数据分析系统,完善了系统内容。根据商品出口类型、出口市场、行业等划分方式,分别制订了完整的数据统计表,每月及时报出全县的自营出口具体情况,以便上级领导决策参考。
6、积极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参加国内展览会,为企业积极向上级争取到国际比较热门展会摊位,积极推动全县中小企业争取上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补助资金及优惠政策,今年已经完成了年第二批中小企业开拓资金的拨付申报工作,申报拨付金额45.35万元。我县申请企业共20家,申请项目25个,申请批复资金37万元人民币。上报省扶持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59个,申请企业45家,上报申请资助资金172.83万元。同时也完成了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政策的申报工作。为杨眉争取获得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农轻纺产品贸易专项资金,推动我县林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有效促进我县农林商产业链的发展。
7、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做好服务工作。局机关科室人员陆续分期走访了50多家企业,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中邀请12家企业进行“面对面”座谈会,专门了解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7月1日出的新的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提高,贸易壁垒等热点问题。我们积极与企业联系,及时走访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掌握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反映有关问题及情况,摸清我县自营进出口疲软的原因,并引导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料上涨的形势下,理清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二)招商引资工作和外资工作
1、加强项目包装,夯实招商基础。一是加强项目包装,调整重点招商项目库,对农业、旅游和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强势推出。二是极力构建招商信息平,建立境内外客户信息库,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投资商信息库,如等地20多万家重点工业企业法人联络库,大量收集潜在的投资商信息。三是筹建招商引资网络,充分发挥招商网站等信息交换平的作用。
2、坚持内外资并举,着力做大外资。一是扩大引资领域。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拓宽外资投资领域,对农业、旅游和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强势推出,努力开创我县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二是突破要素制约,加快招商平建设。重点跟踪已审批项目的资金到位工作,及时了解企业投资进度,努力开创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
3、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一是积极开展驻点招商,强化宣传推介。以等地为重点招商区域,在度向这些地区的重点工业企业有目的、有选择地邮寄宣传资料3万余份,并首次向上海市及金华永康市寄发了宣传资料。根据客商的反馈情况,以小分队形式开展驻点招商,采取重点地区蹲点,重要客商上门拜访的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投资客商纷纷前来实地考察。今年以来共有100余批次,400多客商前来投资考察,特别是10月下旬以来,经过洽谈有5个项目确定落户工业集聚区,2个企业决定落户现代工业集聚区,已签订了用地协议书,5个企业已经按基准土价的20%预付了土地款,目前正在等待我县推出相应地块进行土地招拍挂。已签约的企业涉及数控车床、电机、汽摩配等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此外,白塔谷岩工业集聚区已经有4家企业已进土地挂牌并已落户。二是积极开展节会招商,以洽会、投资说明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为平,抓好“节会搭,招商唱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在洽会上我县推出6个招商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会上共签约项目两个,即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增资项目和君业药业有限公司增资项目。三是实行重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各种形式,开展招商活动,提高招商成效。四是充分利用各种机构开展招商。招商局作为专业招商机构与政协、统战、外事等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利用外资的招商活动,这些部门在与境外的联系联谊活动中始终把宣传推介吸引外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吸引了不少境外人士前来考察。五是利用中介经纪人开展招商。如旅居瑞典的李谷先生作为经纪人带来了瑞典的一批客商前来考察农业项目,对杨梅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扬眉饮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六是利用侨眷开展招商。如旅居美国的方明博士通过家乡亲人的介绍,表示要在投资医疗保健项目。七是以企引企。做好对投资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如落户的合资企业山水工艺公司,因为资金问题,企业运行困难,我局一得知消息后,就积极为其与银行联系,解决了山水的资金问题。又如丽水丽人木业集团,原计划落户官路镇,后因为土地问题难以落实,我局积极为其协调,最后使其落户现代工业集聚区,目前已经与园区签订了协议,土地已在挂牌,企业已注册,部分资金已到位。
4、推进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招商服务平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范和完善全程代理服务机制,全面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继续加大对隆胜特艺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服务力度和深度,对于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局会派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二是局办事大厅窗口全年受理全程代理项目21个,它们是大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县永固投资有限公司、联盛文具有限公司、鹏程文具有限公司、双优文具有限公司、艾凯汽摩配有限公司、丽荣木业有限公司、海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县君业药业有限公司增资,博润电器有限公司,汇正电机有限公司等项目,其中大卫、永固、联盛、鹏程、丽荣、君业增资项目等相关手续已办理完毕,其他项目正在办理之中。我局会对上述项目提供全候的全程代理服务,主动帮助投资者解决建设、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三是坚持以“工业服务年”为载体,局干部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呼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努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及时跟踪落实有投资意向的项目,促进已批外资项目资金早日到位及已引进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五是做好县委、县政府部署的机关单位行政职能归并相关准备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外经贸工作存在的问题
1—11份我县外贸自营出口2.27亿,同比增长32.3%,全市平均增幅为34.3%,相差2.0个百分点。医药化工行业自营出口实绩7513万美元,同比增长71.03%,增长幅度强劲。工艺品行业自营出口实绩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增长幅度较为平缓,主要原因为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美国、欧盟新的技术壁垒,对工艺品、玩具等商品检测进一步提高。
2、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区位优势不明显,用地价格偏高。我县的区位条件虽然随着两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尤其是与丽水等投资环境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而且由于我县对工业用地地价定位较高,即将出现的交通优势难以抵消高地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外商投资始终难以形成规模,只有零星企业前来投资。
二是土地政策变化影响我县引进外资工作。随着去年国发[]31号文件的出,规定了今后工业用地必须实行招、拍、挂这三种方式出让,而利用外资不能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限制条款,导致无法保证外资企业的用地,企业对引进外资的积极减弱,这也是我县引进外资工作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缺乏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除了国家规定的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我县在招商引资上基本没有优惠政策。新的税收政策出后,原来的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也将在1月1日取消,这直接影响我县私营企业嫁接外资的积极性,使我县引进外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不能出对外资企业有吸引力的政策,我县的引进外资工作面临的局面还将进一步恶化。
四是缺乏好的有实力的国外投资主体来我县投资。我县目前的引资规模较小,基本上都是贸易客商投资,外商投资呈现散、小的特点。
3、投资软环境及审批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审批环节全程代理过程中,运作程序不规范,审批环节繁杂,审批时间较长。在操作过程中,少数部门并未真正做到自行协调办理,在一些跨科室手续审批上还是要由我们招商局窗口代为业主去办理,目前的全程代理充其量只是由原先的企业跑变成现在的由我们招商局在跑,不利于全程代理工作办事效率的提高。
二是窗口授权不到位。有些部门没有协调好窗口与单位、窗口与科室的内部关系,只是把窗口当作收发室,办理一件审批事项仍需到窗口和单位两头跑,影响了全程代理工作的进程。
三是前置条件不明确。一方面少数窗口在审批过程中没有一次性明确告知该项目审批各环节所需的前置条件、收费标准和办结时限,另一方面个别窗口单位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增加前置条件,给全程代理工作人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四、努力作好党建工作、“作风建设年”活动、“人民满意机关”活动、及综治创安工作
1、党建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党员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首先是完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党建工作的正常展开。其次是按照县委和机关党工委的要求,重视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干部学习计划,坚持每周半(一晚)学习制度。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重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活动。
2、“作风建设年”活动
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县各机关和乡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人民满意机关”评议工作的指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强化务实作风建设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在局党组的重视下,全局干部职工从自身实际出发,查找问题、寻找不足,组织学习,为了加强学风建设,我局把每周二晚上作为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日”,分别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主讲本科室的职能、相关法规政策以及近期工作动态,要求全体人员认真做好笔记,强化学习,从而更近一步地提高全局同志的业务水平。
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学习。为了能更好地遵守干部作风八项承诺、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和下村“五条禁令”的规定,局党组不定期举行全局专题警示教育研讨会,会上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观看和学习《预防职务犯罪警示片》等一系列警示教育片及陈XX案件等一些教育材料,并组织讨论。通过认识,全局上下干部职工自觉提高了防腐能力和廉洁从政的意识,也深刻领悟到反腐工作严格执行的重大意义及警示教育在单位内部开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由办公室分管领导带头,对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一次梳理,查漏补缺。制订出新的单位工作规范制度,新版单位制度在对旧版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同时,增加了新的规章条例,健全了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组织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所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贯彻和落实党的大会议精神,学习新党章的各项内容,并做好一系列会议笔记。同时在我局公告栏等显要位置设置格言警句,起到警示作用,从而影响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开展政务礼仪知识培训,营造文明向上的机关氛围。
五是加强内部协调,提高运作效率。各科室确立全局观念,加强相互协作配合,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服务制,科室之间工作不推诿、不扯皮、不拖拉。团结一致,争取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3、综治、创安工作
我局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综治创安工作,在年初就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综治创安领导小组,并且充分利用每周半(一晚)的学习时间,向本系统的干部职工传达贯彻县有关综治创安工作会议精神。在综治创安工作中,我局坚持综治创安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我局本业务工作没有发生任何责任事故,同时也没有出现系统干部职工违纪违法行为,工作思路
明年全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和解决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从量变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加强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果,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目标:全县争取实现自营出口额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报批境外经营性机构1家,拉动外贸出口500万美元;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取得新突破,争取协议利用县外资金4.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
明年工作重点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做稳、做大外贸出口
1、积极培育和扩大外贸队伍。努力培育外贸出口主体,抓好外贸队伍建设工作,要推动更多的生产企业获取进出口经营权,特别是要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扩大自营出口。要继续完善出口企业跟踪服务制度。要进一步将参展摊位、融资、贴息以及其它政策性优惠措施向重点出口企业倾斜,推动和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要继续加强对自营出口企业的培训和分类指导工作。要积极组织自营进出口企业参加各种培训,抓住自营工作中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定期邀请海关、商检、税务、外管等涉外管理部门进行政策法规宣讲,促使企业自营工作进一步走向正轨。
2、抓好出口品牌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商务部“中国名牌出口商品”和省外经贸厅“省出口名牌产品”,争取更多企业的出口品牌列入国家、省扶持培育范围。扶持企业从贴牌生产逐步转向创立自主品牌,鼓励企业赴境外注册商标、开展各类产品认证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战略推进和品牌建设,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名牌出口商品经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继续扩大工艺美术、医化产品的出口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着力培养我县机械、橡塑、银加工制品行业的出口,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出口比重。
3、积极搭建平,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洽会及各类国内外展销会,提供各类外贸交流平。坚持开拓和占有市场并举,大力开发新兴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开拓资金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工作力度,有效调动我县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和增强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比重和力度。在积极争取资助力度的同时,也要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同时跟踪企业,了解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拨付情况。
4、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这次的商检**中我们要意识到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发展的关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配合、互相协调,帮助企业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特别要强化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全过程监管,强化生产经营者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完善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玩具质量安全水平。同时企业要从自身抓起,按照进口国的不同标准(欧洲EN71,美国ATSMF963标准),进口国没有要求的,按我国技术法规的要求进行检测;对已获出口玩具质量许可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从源头抓起,严格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油漆、涂料,将不合格的油漆等涂层材料及时撤出生产现场,严禁使用。同时要制订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加强生产现场的控制,明确和完善工艺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污染。并在今后的生产中,严格按照控制程序作业,确保产品质量。
5、宣传和提高企业防范意识,做好反倾销工作。一是针对出口企业公平贸易意识淡薄的问题,积极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发放上级关于反倾销文件和材料。
二是协助并完成省厅,市局关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调查问卷工作。对上级发送的反倾销调查应诉企业进行家家落实,并帮助企业做应对措施。建立预警及快速反应信息通道,做好进出口商品信息跟踪和早期预警工作。
二、做优、做新外经工作
1、搞好调研工作,扩大宣传创氛围。一是继续整理我县历年来出国出境人员情况,建立在外及出国人员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动员。二是摸清我县企业在国内没有审批而在境外设立销售窗口及其境外机构情况,做好政策宣传,有重点地动员企业完善审批手续。三是对县内有意向赴境外发展的企业摸底调研,找出重点对象,建立境外投资意向信息库,根据企业产品与实力,结合市场利益与风险等情况,逐一加以指导分析。帮助企业查找境外所在国家的法律政策及产业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使企业在赴境外前尽可能掌握更多外经方面的知识。四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更好地带动我县的出口创汇。五是宣传国家出的有关外经扶持政策。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工作举措,加深企业对“走出去”发展的认识,浓厚外经工作氛围。
2、扩大合作渠道,做好基础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境外投资说明会,使企业能更多了解境外投资信息。加强与省、市、兄弟县外经公司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外经合作渠道,加强外经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做优、做强外资和招商引资工作
工作重点仍然是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尤其是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具体措施如下:
1、夯实招商基础,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一是修订完善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册,在原有的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包装,除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等产业外,包装整理出一批具有市场开发潜力和成本竞争优势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旅游业、农业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强势推出西区改造项目、东区开发项目、雪洞旅游项目和东线旅游开发项目,努力开创我县利用外资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加强与市驻外办事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平对外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发达地区如宁波、温州地区行业协会的联系,通过他们向业内企业宣传推介,推进招商选资工作进程。三是建立专业化的招商队伍。明年在我局继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企业走到招商引资工作的前,发挥它们的主体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和扶持中介招商组织,并使之规范化,加快对各乡镇从事招商的干部及县在外企业主进行招商知识普及,为企业招商提供人才支持。
2、突出引资成功率,瞄准重点区域,创新招商方式。一是继续开展驻点招商,强化宣传推介。以重点招商区域,以小分队形式采取重点地区蹲点,重要客商上门拜访的方式,积极开展驻点招商。二是积极开展节会招商,以洽会、投资说明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为平,抓好“节会搭,招商唱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展招商活动。三是实行重点招商、网上招商、联姻招商等各种形式开展招商活动,同时实施“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以企引企”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招商成效。四是继续与国外投资中介机构保持联系,争取通过他们进一步打开招商局面。
3、突破要素制约,加快招商平建设。要突破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园区功能,为今后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招商引资高潮的到来。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招商的主载体作用,加强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理顺关系,突破难点,强化和规范项目包装,完善招商项目库和客户库建设,努力做到项目推得出,客户引得进,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一是严格企业用地管理,对引资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的税收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出相应的文件,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充分盘活土地存量,对原来已征用但还未供应的土地进行分析,加快供地速度,对已供地但围而不建的企业用地,相关部门要按规定督促其抓紧建设。
4、进一步提升理念,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搞好安商、扶商、富商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全程代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无偿帮办制和失职追究制”这五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二)深入基层,为外来投资者排忧解难。对一些重点外来投资企业和项目,我们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积极开展现场办公。
(三)延伸服务领域。我们对外来投资者不仅在事业上支持和帮助,而且也要在生活上提供方便,促进投资者在我县安心创业。
(四)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投资前后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把服务窗口前移、触角延伸,贯穿于外(客)商来考察、项目建设、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二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程代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学习,在本窗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与投资项目手续审批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和自身岗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为各类招商引资企业提供全候服务。三是加强工作力度,加大对项目审批手续的跟踪服务。强化督促检查工作力度,建立手续办理进度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对审批项目各个环节跟踪服务,加强责任意识。盯牢在谈项目争取实质性的突破。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改善我们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力争是在谈项目早日签约,从县域经济的发展大局出发,共同探讨、合力破解项目审批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摒弃互相推诿扯皮的不正之风,确保全程代理工作各个环节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进行,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经济发展步伐。
第三篇: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渭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调查 第32期 总第305期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撰稿:渭南调查队 张建录 肖茸 刘小兵
第四篇:2020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0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全国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内外融合、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开放X”的步伐,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一、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定位及政策
(一)我市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
国家层面,X是国家级X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省级层面,X被明确为“X开放合作试验区”,省级有色金属进口交易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金铜冶炼加工基地(简称“两平台一基地”)。
(二)我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支撑
省级层面,争取省委省政府赋予X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X”条、全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市;
市本级层面,我市成立了X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开放型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X年X月出台了《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外经合作考核指标列入了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签定《发展外向型经济目标管理责任状》。
年初定任务、定目标,年底进行全面考核,每年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承接配套政策,同时市财政每年还安排X万元承接产业转移专项扶持资金。
二、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X年,我市开放型经济总体较好。全市新批准外资项目X个,实际利用外资X.X亿美元,增长X%。
新批内资项目X个,实际到位内资X.X亿元,增长X.X%。对外贸易有所放缓,实现进出口总额X.X亿美元,下降X.X%。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问题和差距依然明显。
一是政策优势效果不佳。
近年来,我市争取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但对比周边城市,政策虹吸效果不佳,X市、X市直接享受省X-X年财政统筹安排支持X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X亿元扶持资金,X市、X市还分别由X市、X市对口帮扶,建设了X(X)产业转移工业园、X(X)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对口帮扶工业园,“拦截”了大部分转移企业。
X建有X(深圳)工业园,市财政每年安排开放型专项扶持资金X亿元以上。XX市叠加原中央苏区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双重政策优势,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企业减按X%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
二是转型发展步伐不快。
“十二五”期间,我市开放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内资总量、外贸总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加工贸易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加工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X.X%,接近沿海地区水平。
但我市大企业、大项目不多,战略新型产业项目较少,缺乏像富士康电子信息产业这样具有带动效应的大产业。对外贸易结构不优,对外贸易产品中有色金属比重达X%以上,加工贸易中贵金属加工比重达X%以上,电子、机械装备制造出口比重不到X%。
三是配套服务功能不强。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开放性平台建设,完善了海关、检验检疫、公路口岸等开放平台,铁路口岸开放、铁海联运开通,申报进境水果指定口岸、X铁路口岸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化了以“两集中、两到位”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了“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前置审批”为“后续监管”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但是还存在着人员出境审批,金融支持政策等审批手续复杂、时间长,导致一些项目贻误最佳投资时间;未建立起有效的服务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着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三、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X作为X内陆开放型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必须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扩大内外开放,以新的视角综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创新开放模式,拓展开放领域,集成开放优势。
(一)建设好“三大平台”,夯实发展基础。
结合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突出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平台、通关平台、物流平台的功能,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提质通关平台。
争取X海关驻X办事处升格为X海关,加快将X融入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积极对接广东陆路跨境快速通关、闽赣湘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行“一地注册、多地报关”等一体化通关便捷措施,全力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作业。将我市纳入关检合作“三个一”试点,实行“一次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通关效率。
支持X省外贸综合服务体企业XX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口个人物品服务系统、海外商品线下展示中心、中港直通车集货中心、冷链物流服务及快速通关系统等平台建设,推进X个人物品为主的快件业务向跨境电子商务转型,加快融入粤港澳快速跨境通关体系。
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要求,放宽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限制。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政策。
二是提升口岸平台。
以建设完善“无水港”为核心,整合提升现有口岸资源,拓展口岸功能,规划建设以湘南国际物流园为核心区域的口岸经济区。力争X公路口岸列入“十三五”国家口岸开放规划,挤入国家一类口岸行列。重点建设X口岸国际物流中心、X铁路口岸配套功能设施、X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往来港澳公路跨境快速通关、X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项目和发展铁海联运。
推进铁路口岸监管场所信息化联网管理,打造“湘域通”监管作业平台,实现监管场所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完善跨关区转关监管协作机制,畅通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实现多式联运货物互联互通、自由转换和快速衔接。
积极支持X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开办个人物品清关业务,试行国际快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争取申报设立X进境水果、肉类、药品指定口岸和高铁X客运口岸(国际旅客上落点)。争取上海、前海自贸区政策首先在X出口加工区复制和运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在我市的发展;进一步提升X口岸对湘南三市的辐射作用,把X打造成我省对接粤港澳、迈向国际的桥头堡和一类口岸城市。
三是做优园区平台。
坚持规划引领,精心谋划,做优做实园区平台,合理布局园区功能,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把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发展、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园区的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和要素,集中力量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引进一批产业项目,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鼓励以“园中园”、“飞地经济”等模式推动资源跨区域整合发展。鼓励我市园区与沿海地区园区结对发展。推动园区“三规合一”、“三区合一”,科学布局园区产业、管理、商业、居住等区域,完善园区教育、医疗、文化、商业、体育等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园区财政支持力度,盘活园区存量土地,保障园区用地供应。继续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抢抓创业创新园区发展“X”工程机遇,加快推进我市园区“X”工作计划。积极争取X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动X经开区、资兴经开区等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为国家级经开区或高新区。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行园区法人资格制度,大力简政放权,赋予省级产业园区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完善园区目标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
(二)对接好“三大发展战略”,合理科学定位。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发挥X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推动我市向南深度融入珠三角地区发展,向北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向东对接海西经济区,向西连接北部湾城市群,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一是重视向南开放战略。
目前,珠三角的经济总量与全世界排第十五位的国家大体相当,我省与珠三角经济圈毗邻,经济发展历来与珠三角联系紧密,接受辐射带动的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资料显示,长期以来X内联引资的X%以上来自珠三角,同时,珠三角也是我省主要的旅游客源地。
要充分发挥X比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广东自贸区和“X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X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强两省高层对接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两省协商和沟通机制,务实推进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劳务、园区、边界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二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积极对接省“一带一路”装备产能出海、对外贸易提升、引资引技升级、基础设施联通、合作平台构筑、人文交流拓展六大行动,形成全方位对接新格局,打造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目前,X铁路口岸(铁海联运);X市交通综合物流和信息平台项目(项目用地面积X亩,设计货物到发量X万吨,其中外贸X万吨,集装箱X万标箱)已列入X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优先推进的重大开发平台项目。
三是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提升“引进来”水平。突出优势产业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外资企业来郴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引导我市产业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用足用好国家外贸出口包括加工贸易的支持政策及措施,支持X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支持X等电子信息企业积极争取海外订单,支持X等农业品牌及特色农产品打入海外市场。
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支持X等有实力的企业及个人配置海外资产、资源,开展投资合作,支持郴建集团等有资质、有经验的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三)用足用好政策,强化政策支撑。
一方面,积极争取相关政策。争取省委、省政府将X列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重要一极,研究出台支持X打造全省发展新增长极的政策措施。
从开放型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住国家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机遇,发挥X比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广东自贸区和“
X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力支持X打造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之一。
一方面,落实好现有政策。全面落实中省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政策,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机遇,推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创优服务环境,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办制、限时审批制、服务承诺制。
提高审批效能。加大对湘政办发〔X〕X号文件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出台具体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创造政策更优、办事效率优于周边的环境。
第五篇: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7月7日)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大会、统筹科技资源动员的科技大会,今天又专门召开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这三个大会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都是围绕“十二五”的主题、主线而展开的,都是为实现“三个上台阶”目标、解决好经济发展中“三低”问题的重要举措,希望大家认真贯彻、抓好落实。刚才表彰了“十一五”时期我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他们在我省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对外开放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68.2亿美元,年均增长23.5%,世界500强企业已有54家在陕设立70家独立法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已有200多家来陕投资。对外贸易稳步增长,累计突破400亿美元,是“十五”
时期的1.6倍,重型载货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及零部件和苹果汁四个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值已居全国第一。“走出去”战略迈出较大步伐,对外投资已达到2.1亿美元,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营业额达30亿美元。对内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引进外省投资去年达到2414亿元。
但总体上看,由于地理、历史、观念、体制等多种原因,我省去年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引进外资企业和外贸依存度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开放型经济总量小、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之一和经济的短板。一是导致了经济增长拉动力单一。“十一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83%,而出口和消费不足17%,特别是出口总值仅占全省经济总量4%,比全国低20多个百分点。这种现象表面看是外贸依存度低,本质上却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打产品少,生产标准不高,开放环境不优,融合市场不够。就我省而言,虽然投资拉动增长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出口和消费贡献偏低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买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打不开国际市场,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也不能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制约了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去年我省经济总量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的2.5%,排在第17位、西部第3位,但外贸依存度只有8%,却排在全国第25位和西部第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即使开放水平最高的
关中,外贸依存度也不过12%,仍比全国低3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仅相当于杭州市的一个萧山区。这种状况,与建设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差距很大,与我省经济实力在全国的位次极不相称。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经济总量在我省前面的安徽、黑龙江和后面的广西、江西等省区,进出口总值都是我们的1.5—2倍,外贸依存度也要高出4.4—8.6个百分点。所以,陕西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就一定要以高出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经济外向度,使其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相当。三是影响了我省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经济外向度低,就难以跟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进不来,企业和产品出不去,只能走出售原材料、搞初级产品加工的低端发展路子。目前我省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总量的0.8%,能源化工产业近十年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不到百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主动顺应国际产业分工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也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否则就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也没有新兴产业的话语权。从今年1—5月的数据看,我省进出口总值为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31.5%,依然排在全国第24位,西部第6位。特别是西安占全省进出口总量的83.3%,主要是出口加工区和高新区挑了大梁,而其他市如汉中、安康、铜川、延安等占比都不到1%,总之,形势严峻,令人堪忧。根据著名的“木桶理论”,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经济外向度低就是目前陕西经济结构的一块短板,陕西经济发展的容量取决于这一短板的拉长,我们必须在稳
定投资、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拉长这一短板。
之所以这样分析,就是要提醒大家务必对我省经济外向度低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决不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中陕西受到的冲击比沿海省份小,就忽视经济外向度低对我省经济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决不能因为近年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而看不到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调整对我省扩大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决不能把扩大内需与促进开放对立起来,忽视开放型经济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作用;决不能只看到我省地处内陆的不利条件,从而对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求进取、不求作为。当然,与沿海地区相比,我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确实面临着很多先天不足,但随着东部地区在资源、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日益增多,我省资源、科教、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愈加凸现,而且近年来交通、通关等设施也有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服务外包、文化创意、IT服务等产业已完全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这方面我们可以说与东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一定能够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目前,国内新一轮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沿海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在调整中壮大,内蒙、新疆、广西、云南等沿边省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就会被置于开放型经济的锅底,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
当前我省发展开放型经济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深刻认识发展开放型经济对我省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坚持对外、对内开放并重,坚持外经、外企、外资、外贸并重,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活动,大力促进产品的出口和装备、技术的引进,努力消灭对外开放空白县区,推动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力争“十二五”完成进出口总值1000亿美元以上,引进外资185亿美元、内资2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外向度进入全国前20名,大体与经济总量位次相当,西安市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找准着力点,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
第一,把引进外资、外企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引进资金的质量和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大力引进外资、外企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是招商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一定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招大引强”,进一步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实现结构调整与开放型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要突出重点区域。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遵循规律、互利共赢的原则,认真研究相关因素,盯住重点国家、地区和企业,在继续加强欧、美、韩、日、东盟等地招商引资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积极主动承接区域性转移项目和
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和产品。把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庆市这几年引进电脑生产而成为重要生产基地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能源化工产业,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引进世界顶尖企业和技术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于技术创新和扩大应用,引进大型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借助国际创新平台带动技术攻关,迅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主要是吸引境外专业性文化公司和一流文化创意、经营领军人才,加快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国际文化品牌。三是要持续创造环境,增强吸引力。现在全国各地都处于招商引资的竞争状态,我们不能坐等上门,而要登门招商,不能关门“剥皮”,而要开放包容,不要官僚十足,而要躬亲服务,这样才能招大项目、招好项目。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在于环境,环境是人打造的,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建设好发展环境。各地都要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好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当地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要加强同台商协会、港澳贸发机构和江苏等兄弟省市、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共同搞好引进企业的服务,以促进外资、外企、外商、外贸有一个大的跃升。
第二,把做强市场主体作为扩大开放的根本举措,夯实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基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是我省经济外
向度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省进出口贸易超过一千万美元的企业仅相当于四川的四分之一,大宗产品、高技术产品等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竞争力强的商品不多。我们必须在壮大企业规模、培育拳头产品上狠下功夫。一是要采取“百企百策”的方式扶持骨干企业做大规模。围绕我省优势主导产业,选择一百户企业分别施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率先外向发展,鼓励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外向型合作,加快我省产品出口和引进先进设备、技术,推动我省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目前,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的新亮点,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区位等优势,催生和引进一批服务外包企业,支持其进入西安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发展并享受相关政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离岸外包服务。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100家外贸骨干企业中有10家企业的进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二是要坚决消灭外资外贸外经空白点。目前全省还有50多个县区既没有外贸企业,也没有引进外资,有6个市的进出口额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改变。各市县区必须千方百计“攀龙附凤”、“嫁接”和“引枝”,引进外资、外企,扩大进出口,省上将把市县经济外向度列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考核内容,对各市县政府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企及重视外事人才等进行考核,并排出名次,空白县区要尽快实现零的突破。三是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外贸主打产品。我们将建设汽车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机床、输变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服务外包、太阳能光伏、鲜果等10大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对进入基地发展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打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话语权的优势品牌。同时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加强标准管理,省级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标准、联合授牌,对按照国际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给予奖励,力争“十二五”末各市都有一两个外贸主打产品。四是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走出去”,开展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劳务、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等多种业务,带动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原材料、生活物资、技术和服务的出口,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协同效应,实现外资、外经、外贸共同发展。要鼓励省内企业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借助央企海外网络在周边国家和海外承包工程、投资兴业。近年来延长、煤业、有色等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稳步发展,拓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走出去能力的企业,力争“十二五”末有5家企业海外营业额1亿美元以上。
第三,进一步加快运输、物流、通关等设施建设,优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环境。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的60—70%左右是流通运输费用,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而我省的出海物流成本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我们一定要在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道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交通管理,合理调配运力,尤其要下决心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出入境高速公路不畅、大件设备运输时间较长等问题,最大限度
地满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同时要着眼长远,围绕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盟等经济区合作及“向西开放”的需要,立足于破解企业运距长且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加快建设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营造快速畅通的交通环境。要加快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空港新城等七大物流园区建设,建好基础设施,打造信息平台,加强资源整合,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要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启用为契机,尽快开通“五定”班列,并把国际货运业务整合进来,为大物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推动物流业发展问题,出台了降低物流企业税负、清理收费公路等8项措施,有关方面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要进一步扩大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规模和容量,加快建设以机场航空口岸和西安国际港务区陆路口岸为重点,以汉中、榆林、延安口岸为两翼的口岸服务新格局,为出入境货物、运输工具和人员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通关服务。当前,要抓住西北唯一的国家批准西安综合保税区的重大机遇,支持更多企业进入保税区,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促进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把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作为关键,不断强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智力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各项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我们一定要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更加重视开放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可靠智力支持。要抓紧培养一批通晓外语、熟悉外经工作、精通
国际规则、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眼光的企业家队伍。同时,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团队,全面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由几名归国留学人员筹资创建了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百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成立仅两年时间销售收入就达两千多万元,而且以企业为龙头组建了激光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事实说明,引进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还可以催生一个全新的产业。因此,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结合实施我省的“百人计划”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坚持重在使用的原则,将人才吸纳到能够充分发挥所长的岗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要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居住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条件
三、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 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是开放的前提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激发创造创新的活力。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
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积极培育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让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向我省聚集。需要强调的是,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积极扩大对内特别是对民营经济的开放,认真落实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意见》,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总量的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二是要完善政策措施。已明确的各项优惠减免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不适应发展的政策规章要坚决清理,在用地、税收、环评、信贷等方面要积极推进政策和工作创新。省政府设立了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和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长,下放了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权限,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市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由省财政承担,发展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该配套的资金要足额到位,能减免的收费必须减免,可下放的权限要坚决下放,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展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比如在吸引外省发展“飞地园区经济”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合作模式和收入分成办法,和合作方互利共赢,真正使东部地区的优秀人才、管理模式和经验能够为我所用。会展招商方面,要在做精西洽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展会品牌的同时,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机制,推进招商方式的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提高会展招商的质量和效益。在支持“走出去”方面,要进一步简化国有企业公务活动的出入境审批手续,对有诚信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要尽可能提供便利。
三是要切实改进作风。下决心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办事效率低”的“四难一低”问题,在合法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重点企业和项目上门办公,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要继续完善各级政务大厅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其成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务信息咨询、政务监督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厅。要严查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完善投诉案件处理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加大对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的惩处力度。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契约经济,必须以打造“信用陕西”为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各级政府要把信用政府建设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一些地方因为领导调整就随意改变或不兑现已做出的承诺,这既是不依法行政的表现,也极大损害了投资环境。各级政府一定要恪守职责、信守承诺,规范行为,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以实际行动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同时,还要做好社会信用的引导、监督、管理、宣传等工作,强化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和市场规范,建立健全守信收益和失信惩戒的良好信用环境。
四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开放型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对外开放“一盘棋”思想,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形成高效通畅的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领导体制。特别是对外开放空白市县的党政领导,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敢于负责,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突破措施,尽快推动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省上将加强对开放型经济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协调委员会,统筹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希望各地也要这样做,切实做到履行责任到位、组织协调到位、推进措施到位。
同志们,陕西有过领先世界的国际贸易的辉煌,大唐西市记载着丝绸之路的鼎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没有扩大开放就没有陕西经济的发展,而今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更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加快陕西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