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

时间:2019-05-13 09: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

第一篇: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

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

示范园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境内(北纬18°15′,东经110°13′),属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热带特征,光照充足,光合潜力大,雨量充沛,空气湿润,自然生存条件适宜,土壤肥沃,园区基础设施、灌排水设施条件良好,发展热带作物条件优越。园区建设面积42公顷,规划为6大功能区,包括科技研发区、试验示范区、植物观赏区、立体种养区、生态休闲区和接待服务区。

园区的运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技术为依托,立足自身、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推进、滚动发展,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种质保存、种苗繁育、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产品开发、产业经营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实现园区快速、良性发展。

为了确保园区的快速、高效地营运,本着改革要求和自身实际,不断创新管理思想、方法、方式,对生产要素、条件、组织进行重新组合,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业科技园管理系统。

一、示范园管理创新做法

1.管理思想创新

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从园区整体出发,提出“发展是前提、管理出效益、监督是保障”的治园思想,并加以有效实施。这种观念把国家、园区和个人紧密联系一起,只有在政府创造优良环境,促进园区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才能更好地实现效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利益循环。该经营思路使园区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管理行为统一协调,提高管理工作效能,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持续提高的最终目标。

2.管理机构创新

根据开发与发展实际情况,推行研究所和科技园“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园区通过注册企业,实施企业化管理,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园区管理组织机构实行园务委员会决策制、总裁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咨询制。园区不断改善组织机构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实行一体化管理,设3个办公室,包括综合办公室、科技办公室和旅游办公室。各办公室分工明确、权限分明、职责量化、协调得力、有效运转,有力地保证了园区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3.管理方法创新

一是推行以人为本管理。注重统一和谐“感情管理”,密切园区中人与人、农户与园区的感情关系,树立群体精神,激发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员工参与决策、集思广益,开展管理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为园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强化园区文化管理。建立“以园为家、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园区文化,依靠自身科技成果和优势,从实际效益出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滚动发展,推进园区持续发展。

三是注重园区资本运营。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注意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园区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用最少的资源、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科研、开发、旅游多元化经营,实现资本多元化,减少经营风险。四是运用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统计分析、库存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改造园区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推进园区有效整合资源,产生更大效益。

4.管理模式创新

(1)决策机制。按照分权管理的原则,建立由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园区决策管理机制。决策系统负责对园区经营方针、目标、计划、重大投资、建设等问题决策及宏观控制;管理系统对决策系统负责,对管理目标负责,抓好计划实施管理;执行系统负责计划的实施,按照决策系统的要求按时、高质量、低支出完成计划;监督系统负责对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督促检查,行使监督的一票否决权。

(2)运行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新的、高效的运行机制。从园区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采取系统化策划、实施、控制和反馈,不断地对园区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使园区从人力、研发、生产、旅游、采购、销售、财务、物资、质量、生态、环保、安全和后勤保障等各环节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保证各项工作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竞争需要。

(3)竞争机制。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实行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和末位淘汰,提高园区生机与活力。推行部门聘用制,管理职务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上能下;实行岗位目标考核制,对各类人员按照不同量化目标、指标进行管理;建立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依法自主决定园区用工数量和招工时间、条件、方式;实行自主设岗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和岗位待遇。

(4)激励机制。改革分配管理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突出知识创新,向贡献和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资本纳入园区分配范畴。建立绩效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与工作职务晋升、经济利益挂钩,奖优罚差。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的三元结构工资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分配形式,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要激励方式,绩效工资与园区经营效益挂钩,按照责任大小与贡献率大小原则分配。

(5)约束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对涉及重大规划、计划实施过程、重要工作操作过程和人、财、物方面的管理实行公平、公正、公开,促进民主化建设;强化内部控制,建立财务收支监督、公开采购、对外合同、质量验收、人员聘用等方面的约束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加强外部监督,严格按照市场大环境要求、上级方针政策开展工作,及时获取、评价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信经营,防止出现偏差和违法行为,主动要求上级和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

(6)发展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积累与储备,实施全员培训,加强员工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水平,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加强技术积累与储备,重点加强新型实用、适用推广的科技成果和能迅速转化为产品的科技成果积累与储备,为园区技术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证;加强资金积累与储备,不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和事业发展基金、风险基金、专用基金的积累,提高园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5.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构建一整套具有园区自身特点的、科学实用的、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政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管理、分配管理、资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生产管理、旅游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党群管理等13个管理体系的管理制度250个。

政务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标准化的办公总务管理制度,包括文件管理、公章管理、记录管理、信息交流、会议管理、保密管理、档案管理、车辆管理、电脑网

络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使园区各项管理工作简单、有序、高效。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建立各项人事管理、用工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和员工培训制度,提高群体素质,培养员工献身科研、开发、旅游事业精神。分配管理制度。制定体现技术、营销价值的公平、科学的奖罚机制,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良性开展。

财会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经管程序,收支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统一监督,防止收入流失和开支浪费,对全园资金形成、分配、消耗、补偿进行计划、组织、核算和监督等工作,保证科研、开发、经营需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的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监督管理,优化资产配置,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挥资产最大使用效益,预防浪费,促进园区良性发展。

营销管理制度。根据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管理制度,改进供方和经销方的伙伴关系,形成战略联盟,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园区经营目标。

科研管理制度。按照大科研思路,建立符合园区的研发制度。包括科技情报管理、科技计划立项、项目实施的管理、项目的鉴定与验收、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科技项目的开发、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促进园区协调发展。

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中试基地和中试工厂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各项操作规程,使园区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能够紧密配合,组成一个平衡衔接的实施系统,达到人、财、物的最优组合。

旅游管理制度。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质量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要求,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营销管理和旅游接待、卫生、安全、购物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名牌景点。质量管理制度。按照国际标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园区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及有效运行,保持园区持续增进业绩,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创建一流品牌。

环境管理制度。按照国际标准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园区环境管理体系,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及有效运行,保持园区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建设生态家园。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形成一套完善的应急及响应机制,以实现单位职业健康与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有效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二是适应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地修订、补充和优化原有的规章制度,使其日臻完善,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利于监督的制度规范。同时促进各管理体系间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管理,以适应园区科研、开发、产业的协调发展。

6.管理形象创新

一是加强形象塑造,形成并保护园区自身的品牌,树立独特鲜明的产品形象和良好的视觉形象。现已在5个类别43种商品(服务)进行“兴科”牌商标注册,从而体现产品(服务)的个体和消费者的认同感,提高园区的信誉和竞争能力。二是突出园区管理重点,加强园区战略管理、现场管理、员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服务管理和营销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质量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促进园区健康稳步地发展。

7.管理人才创新

一是选好的园区带头人,培养有领导能力和管理才能,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新精神的园区带头人。建造一个坚强团结、精干高效、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领导班子。

二是加强研究人才战略决策,营造人才成长环境,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善于发现和合理使用人才,激励和保护创造性人才和人的创造性精神。

三是加强人才的开发培养,特别是增强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速度,为园区的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奠定人才基础,使园区在扩大和前进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示范园管理创新成效

通过对兴隆热带植物园管理系统创新,提出新的经营思路,转换新的组织机构,运用新的管理方法,设计新型的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塑造新的管理形象,培训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建立起农业科技园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系统。形成了我国热带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型样板和热带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示范基地,实现了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系统化,科技、经济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997-2003年,园区年均投入产出比(投入产出)为0.67,投入产出效益良好;销售(营业)增长率为26.4%,成长状况能力较好;营业利润率为32.1%,经营获利能力较好;总资产报酬率为24.1%,资产运营效益和获利能力较优;净资产收益率为24.3%,资本经营效益极优;总资产负债率为7.9%,资产运转良好;总资产增长率为30.0%,经营规模总量不断扩大;资本积累率为21.7%,发展潜力较好;资本保值增值率132.3%,持续健康发展;直接提供631个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园区富余人员及周边农业劳动力就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35万元/人,产品生产能力较高;土地生产率72.8万元/公顷,生产力水平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7.1%,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62倍;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园区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成果7项,科技成果转化奖6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5项,开发新产品32个,获取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9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37亿元,产生农业、旅游业社会效益11.44亿元,带动相关产业生态效益5.87亿元,有力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动海南热带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该园区管理系统的创建,为我国部分农业科技园内部管理较差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借鉴和范例;为我国广大农业科研机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

第二篇:琼海市农技中心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效

琼海市农技中心农技中心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效

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方式转变。改变了过去由技术人员单独操作的形式,加强了与企业、农户的联系实施,使其对农民群众的培训指导更加直接。真正做到了由老百姓他们自己去传播先进得农业技术成果,避免了过去空头理论说教,数字推广,从而使之更具直观性,让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

二、小面积试验转变为小面积试验示范与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步伐。如实施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和蔬菜标准园创建连片1000亩活动,并组织大规模现场观摩和技术咨询指导。

三、改变单一的理论传授技术措施,实行与技术结合的物化补贴技术推广模式。提升农民理解接受程度。如在实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采取了实施生物有机肥料补贴推广的方式,使农民在使用新技术中加深认识。

四、转变过去传统栽培模式为现代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如我们在开展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中,从育秧到插秧等环节开始引进先进的工厂化标准化育苗技术和标准化插秧技术;从育苗营养基的高技术抓起,配套以优良农艺手段使得水稻生产从苗期就能达到标准化营养基、标准化水肥管理、标准化育苗库的多项标准化水平,以确保生产出标准化秧苗的目标,为优质、高效、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作者:欧阳欢 邬华松 鱼欢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摘 要] 本文以香料饮料研究所探索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为例,总结其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的做法和成效,以更好地为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低碳旅游

一、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概念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农业试验、农业展示、科技培训及成果转化,实现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现代农业由“点”向“面”扩展,推动整个农村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品质[1]。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为一种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农业的一种新的模式。

低碳科技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低碳农业与低碳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是指以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和旅游景观、销售、物流、服务等过程,通过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精心营造科研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的综合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2-4]。

二、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提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为农业部属科研机构,自1957年以来,为了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和典型热带经济作(植)物的科学研究,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所部、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60hm2。1997年,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香饮所建立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0年,香饮所被科技部列为“分流调整、机构转换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探索“以市场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尝试以产权为纽带,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为目标”的试点方案,促进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推广,推进自身的壮大和发展,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年开发收入5000万元以上,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5]。

近两年,香饮所根据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低碳海南、生态海南、休闲海南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和特点,探索一条以基地为平台,以旅游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发展道路,建立起集种质资源保存、科研、试验、示范、科普、观光、生态为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该园区的建设和示范,对加快推进现代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发展,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科技、旅游、文化、生态、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地区休闲产业效益,引领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优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以香饮所万宁市兴隆(兴隆热带植物园)、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4个试验基地为基础,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料饮料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一是建设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有应用前景的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加大作物遗传基因和品种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展示。二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选育、繁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品种,加大高产高抗主导品种展示与推广。三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高效优质栽培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节水栽培模式、节能栽培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病虫害生物安全防控模式的试验与展示,促进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香饮所现己建成标准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0hm2,其中种质资源圃6.7hm2、种苗繁育基地(农业部南亚热带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0hm2、试验示范基地43.3 hm2(胡椒6.7hm2、咖啡

4.7hm2、香草兰20hm2、可可5.3 hm2、苦丁茶4.7hm2、糯米香茶2hm2)。在海南各市县主推“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粒种咖啡标准化栽培技术”、“香草兰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草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可标准化生产技术”、“糯米香茶高效生产技术”、“热带经济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等低碳种植技术,以及印尼大叶种胡椒、8个无性系中粒种咖啡、墨西哥香草兰等主导品种,提高技术和品种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程度,解决了种植产量低、效益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示范地区作物单产与海南平均单产相比,胡椒提高38%、咖啡提高25%、香草兰提高29%,可可提高50%,苦丁茶、糯米香茶提高23%,平均增收60240元/hm2,并且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近两年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增和改造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面积

1333.3hm2,推广林下间作模式80hm2,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观念,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以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茶叶、香水、巧克力、青胡椒等高附加值的系列科技产品,提高产品低碳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已有的传统加工工艺,降低传统焙炒咖啡、胡椒等旅游商品生产、保质过程中碳排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与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热带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等产业升级。

香饮所开发的香草兰、咖啡、胡椒、可可、苦丁茶、椰子、糯米香茶、玉兰花等8个系列科技产品,拓展海南特色农业市场发展空间,丰富海南省旅游商品内涵,提升海南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兴科牌”兴隆咖啡系列产品、香草兰茶叶系列产品被授予“海南省名牌产品”。与海南彬村山华侨农场、海南国营东昌农场、海南文昌天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近10个企业,联合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热区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

3.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

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海南农业科技110香料饮料服务站为平台,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一是建立国内专题网站“特色香料饮料网”,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低碳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二是设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和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围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及时为农户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三是开发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智能专家系统,集成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等低碳技术成果,构建覆盖海南网络化的产业科技信息化体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

近两年,香饮所结合“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十大科技活动”、“百名专家兴百村,千项成果富万家”和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投入经费180多万元,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救灾活动37次,累计派出专家13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户及技术骨干34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小册子7种3万多份、VCD光盘400多张,免费赠送种苗4.6万多株,以及化肥、农药、遮荫网等农资,农业科技110共接农民求助250多人次,电话解决200多次,为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4.建立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平台,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特色水果、功能性植物等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一是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质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开展园区运营管理工作。二是营造生态农业等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完善现有旅游交通、游览、接待、卫生、安全和资源能

源供应设施等低碳农业旅游设施,集成绿色建筑、电动游览车、八国语言翻译系统、直饮水系统、环保厕所、垃圾生态化处理、节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捕虫灯、控温控湿智能温室等10多项低碳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三是开展植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向广大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普及热带农业科普知识,展示热带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兴隆热带植物园低碳热带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建立,已收集保存有热带作(植)物2300多种,培育出具有特色的热带观光农业产业,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了海南特色农业新功能和市场发展空间,带动热带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氛围,推进了植物园的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了展示窗口,为海南科学普及提供了特色平台。近两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8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园区较好地解决周边居民6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

四、结语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拓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功能,促进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拓展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功能,促进其发展低碳休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统筹农林、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快形成低碳技术集群,普及低碳旅游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低碳休闲农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休闲农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参考文献

[1]洪再生,朱凤杰,连东军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初探—以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0):33-35

[2]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J].湖南农业科学,2012(8):50-54

[3]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12(3):1-7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5]赵溪竹,邬华松,刘爱勤等.休闲农业在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探索与实践[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1):82-86

第四篇: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

社区“和”,社会“谐”。

43个街道、421个城市社区、283个农村社区——合肥今年初的数字。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变成了“社区人”——正在演进的趋势。两者叠加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社区服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凸显。合肥勇于破题、善于解题。

作为首批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合肥在社区服务管理中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网格化、组织化、信息化、服务化,步步铿锵,让大湖名城荡漾和煦之风,为创新高地增添熠熠光彩。

网格化

细致关注每个社会基础细胞

镜头一:谁家办红白喜事,他总能第一时间知晓;政府推出一项惠民利民的新政策,他总会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宣传……家住安农大第五宿舍的吴祥安老人是该小区的网格长,他的任务就是了解小区的基本信息及居民的需求,然后反馈给社居委,同时还承担着低保办理、征兵等信息的宣传任务。居民们说:“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网格长是我们的好邻居、好帮手。”

借力顺势划桨,开创管理模式先河——我市新老城区探索出的“大社区”和“街居改革”管理新模式,以十足的“双驱马力”,驱动社区发展之舰劈浪前行。

目前,我市三大开发区和滨湖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大社区”模式,撤销或不设街道办,共设14个“大社区”,辖区平均面积达1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约5万人。

与“大社区”模式相呼应,老城区“精街道、强社区”也颇具成效。2008年,蜀山区在全省最早开展“街居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以来,老城区深入开展以“街道社区整合”为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

街居体制改革,旨在打破原先格局,对街道和社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去年3月份正式启动改革的庐阳区,今年3月,不仅对辖区街道进行了整体调整,还将老城区6个街道整合成2个,并重新在北部地区增设2个街道。6月份,庐阳区的社区范围也重新划分,从整合资源、便民服务、提高效能出发,将原来的84个社区整合成56个。按照“精街道、强社区”的理念,服务、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力量,实现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让城市管理更高效,网格化则让管理细致到城市的每一个基础细胞。2008年11月,蜀山区在全省率先推出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的规范化和高效化管理。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职责交叉、“身兼多职”的情况,而且大幅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

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网格化细分,城市管理更精细化。“如果将网格化比作一张大网,那么,网格长就是大网上的各个节点,他们让社区管理这张大网疏而不漏。”市民政局负责人如是说。

2009年,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同年4月,全市网格化引来民政部调研组的专题调研,这一创新思路和成效受到充分肯定。

到2011年底,我市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共设立4166个网格,网格责任人5060人。到今年年底,预计县域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将达到60%左右。

组织化

专业的人提供专业社区服务管理

镜头二:随着包河区望湖社区增设“社工服务站”、一位专业社工在社区“扎根”,社区老人享受到专业的社区服务:周一,有社工上门探望;周二,有社团的文艺活动可参加;周三,有每周一次的健康检查;周四,还能享受到免费的按摩推拿服务。最近,该社区推出社区食堂后,社工们还计划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聘请专业社工驻点,根据居民需求“量身定做”服务,针对性提供专业化服务,这一做法不仅望湖社区开始尝鲜,我市已有多个小区也正在推广。

为居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和管理,组织队伍是保障。试点“两委两站五中心”组织新模式,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合肥创举之一。

今年以来,我市在包河区、蜀山区分别选择部分街道,建立社区工作站,承接政府主导的公共行政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服务的效能化和专业化;建立社区服务站,借助志愿者、社区组织等社会资源,承接居民个性化、社会化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服务项目化、品牌化;成立社区事务受理、综治、卫生、生活、文化五大中心,将社区各类服务集中整合到五大平台。同时,向社区输入专业队伍,打通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间的对接;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打造一支立足于社区服务平台,依托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政府与社会支持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我市在《关于印发“百人计划”工程等6个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列入“六大”人才队伍范围。下一步,还将启动“社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社会工作领军人物,为社区服务管理提供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对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我市也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合肥不断拿出社区岗位向大学生公开招考,吸纳更年轻、更有创造力、知识面更广、素质更高的力量;完善“上升渠道”,2010年,全市共有9名社区工作者提拔到街道负责人岗位;2011年,在全国首开“绿灯”,招考10位社区工作者进入市直公务员队伍。作为省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合肥唯一试点城区,包河区从今年起,开始尝试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提供相应的岗位补贴。截至目前,已有62名社区工作人员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随着社区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数量逐年增加,到2015年,45岁以下持证上岗率将达80%以上。

基于职业化的社工、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2支队伍,我市还不断壮大充实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我市计划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并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服务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及其他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

信息化

高科技打造高效管理服务

镜头三:怎么才能知道小区里的住户构成情况?在数字平台上点一点鼠标,一秒钟就能看到;办理一张证件,需要带齐哪些材料?同样也只需要点一点鼠标,一串办事流程图、所需资料列表很快也能列出。这样一个方便高效的数字化平台,是合肥社区服务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实践证明,信息化为加强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中,我市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借助手机、GPS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将全市5060位网格责任人采集的动态信息录入信息化平台,从而使得基层动态及时掌控,社区管理更为精细,社区治安显著提升,办事效率明显增速。

作为合肥推进信息化的试点,庐阳区从去年启动,目前已经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网上系统。各网站根据居民需要设置相应服务模块,包括“城市服务110”、“便民在线办事大厅”

等内容,方便居民进入服务平台申报各项事务,反映各种问题,寻求各种帮助。同时,区、街、社区也以一个平台,进入工作内网,与区直有关部门共享数据和信息。信息化的试点,让社区服务管理在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的基础上高效运行,让居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社区办事的便利。

目前全市已有180个社区建立起社区网站,庐阳、蜀山、经开区等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其他部分区、街道也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合肥将建起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服务化

打造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

镜头四:让老人单独在家没人照顾,怎么办?通过社区的智能呼叫系统,在家按一下按钮,叫餐、按摩、洗浴、理发、家政、问诊等一条龙的居家养老服务就能送上门;担心孩子课后少人看护,怎么办?社区内不仅设置有“四点半课堂”,还引进了艺术培训中心,平均每天都有免费课程供孩子们拓宽视野。这些已在我市诸多社区成为现实。

社区建设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如何改进社区建设,激活社区活力,形成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社区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合肥社区建设中,居民需求一直被摆在首位。近年来,我市不断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化、标准化、信息化、项目化建设等四种方式,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形成,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数字让人感慨,数字让人奋进。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我市社区服务化快速推进的轨迹。——2009年6月,合肥市出台《关于开展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意见》,全面启动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2009至2011年,我市共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64个功能完备、服务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示范社区和15个农村标准化示范社区。

——2009年以来3年时间,市、区财政直接投入社区建设经费超过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600多万元。在去年编制完成的《合肥市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中,对社区管理、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福利、社区文体五大类配套服务设施的面积、功能等做出详细规定。目前,我市城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537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6倍;我市已建有区级社区服务中心6个,街道(大社区)级社区服务中心61个,社区工作站3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3个,社区警务室348个,社区社工服务站20个。

——2011年,在18个街道140个社区推广居家养老服务。今年,市委市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将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和“智能化便民服务亭”两项社区服务项目列入“33+X”项民生工程,计划用2-3年在全市建起400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和800个“智能化便民服务亭”。…………

不久,全市将逐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居民遇到难题,在社区里不出15分钟都能解决。社区管理服务,归根结底就是服务第一,居民满意度是其核心衡量标准。今年上半年,市民政局对全市100个社区进行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管理措施的满意度高达95%。

十五分钟服务圈,“织”起的是老百姓的方便圈、幸福圈;社区服务管理,筑就的是“大湖名城”的幸福根基。

成效虽已初显,探索仍在进行。合肥还将继续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不断继承发扬、提升创新,继续探索破解社区管理服务的难点问题,全面提升我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和谐之风洋溢在每一户社区家庭、每一位居民心间。

第五篇:强化管理 创新机制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强化管理 创新机制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民勤县农技中心2010年工作思路打算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推进,我县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农业生产手段正在由以手工劳动向现代技术应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分散粗放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由依赖资源型向依靠科技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正在由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转变,这是我县农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农业科技服务提高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农技中心将围绕三项制度落实,强化管理,健全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一、落实三项制度,强化人员管理

一是技术服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单位和技术干部、技术干部与乡镇分别签定技术承包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按照“一包一”的服务方式,县级技术干部包乡蹲点,负责所包乡镇日光温室技术服务,同时重点抓好一个50亩日光温室建设示范点,并承担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乡镇农技人员要包片(村)片蹲点,负责该片(村)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二是实行技术服务承诺制。包乡、包片(村)的技术人员要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坚持随叫随到,随到随服务,为全县日光温室建设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服务;要及时、准确 的提供技术指导,决不因为技术服务不到位而影响日光温室建设进度。

三是实行定期研判制度,县技术员对所包乡镇每半月巡回指导一次,乡镇技术员对所包片(村)每周进行一次。针对日光温室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会商解决,对不能解决的,要及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和磋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启动三项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利用中心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启动土肥化验室,为全县提供土肥样品化验服务,解决农民什么土壤能种什么作物,什么肥力水平的土壤施什么肥料,什么类型的土壤如何进行改良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启动病虫实验室,通过保温培养、光电显微镜镜鉴等手段,提高对病虫害的诊断水平,搞好全县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三是启动农技流动服务车,切实解决技术服务行路难的问题,为技术干部安上飞毛腿,做到哪里有问题,农技服务就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全县农民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

三、制定两个规范,强化技术培训

为了进一步规范日光温室和大田节水技术指导,经过精心谋划,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制定编写了《日光温室技术规范》、《农田节水技术规范》。两个规范出台后,首先对县乡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技术服务全县一盘棋,培养一大批业务精通、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骨干,然后由县乡技术干部对全县 农民开展拉网式技术培训,做到技术培训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抓点包乡,搞好日光温室、农田节水技术服务。县乡农技人员每人抓好一个农业示范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典型带动的作用。

一是结合区域特色,抓好6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即抓好三雷镇中陶村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区、三雷镇下雷村日光温室综合技术示范点、薛百乡张麻村日光温室高新技术示范园、张麻村工厂化育苗中心、河南安莎蔬菜品种示范园及新品种研发基地、泉山镇西营村拱形日光温室万元田示范点。围绕日光温室建设重点乡镇,全方位开展日光温室技术服务。

二是围绕我县主导优势产业,大力抓好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全膜垄作沟灌、标准小畦灌溉、地膜再利用免耕等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抓好7个农田节水示范点,即抓好薛百乡小坝口农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园、重兴乡红旗村玉米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昌宁永安村食葵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大滩乡下泉村食葵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夹河中坪村食葵膜下滴灌技术示范点、红沙梁乡高来旺、孙指挥村棉花膜下滴灌集成技术示范点、西渠镇板湖村地膜再利用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点。通过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15%、亩节约用水达到80-120方。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是突出阶段性培训重点,五月底前培训内容侧重于日光温室建造技术,确保墙体建设质量,六月份侧重于土壤改良、地力配肥、有机肥堆制、材料购臵规格及温棚搭建,七月份以后重点突出订单农业生产、作物茬口安排、育苗定植,九月至十二月以定植、管理等为重点逐村逐户逐棚开展服务;二是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培训专业大户,使之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召开现场观摩会,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和技术指导,手把手培训;四是利用县电视台《科技苑》栏目,讲授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五是利用《民勤新农村资讯》刊登种植业实用技术;六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送科技信息;七是利用“4312316”、“4133544”等热线电话,接受电话咨询。八是设立技术咨询服务处,接待群众上门咨询;九是利用科技直通车,开展快速、准确、及时的服务。

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〇一〇年一月三十日

下载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兴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创新与成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摘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是国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而确定实施的农业项目。......

    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

    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学生管理方法与思路,在健全学生管理措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在薛国强博士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得......

    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

    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学生管理方法与思路,在健全学生管理措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在薛国强博士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

    创新业 抓管理 提质量 争创市级示范园

    创新业 抓管理 提质量 争创市级示范园 ———王圪垯幼儿园创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园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阳城县交警大队创新管理抓预防彰显成效

    交通事故预防实现1+1>2的管理效能近年来,石泉县交警大队立足社会化“大交通”,牢牢抓住事故预防“牛鼻子”,针对山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实际,创新性开展事故预防,推行社会化管理,实......

    延吉市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百姓显成效(★)

    延吉市社会管理创新 服务百姓显成效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直是延吉谋划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延吉市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201......

    规范管理 创新发展 -申报市幼儿园管理规范示范园自评材料(精选)

    规范管理创新发展 -申报连云港市幼儿园管理规范示范园自评材料 我们六一幼儿园始建于1958年,在县教育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依靠全体教职工兢兢业业的工作,幼儿园迅速发展起来。目......

    变革与创新管理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案例:三个和尚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