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3: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特别是农村小学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学生往往表现各有不同。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学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学生当教师问题提出时,看似在认真思考,却不会思考,没有答案,当然也就不举手发言。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生在农村,见识狭小,感觉低人一等,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失去了许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许多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据我观察,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几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惊讶,而且,似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反过来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发言乃至班级事务与他们似乎无关,他们已经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

(2)关键词之二:“课堂沉默”。“沉默”即不爱说笑(《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课堂沉默”是指不爱说话,不会说话和不想说话;即不发言,不参与。课堂沉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发言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胆量不足的原因。

(3)关键词之三:“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调查法进行研究。用观察法把“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区分开来,确定各类学生人数和比例。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三类学生,特别是“从不发言”的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4)“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导对策。

2.政策、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一段在《纲要》中没有找到)

(3)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思维怠惰等课堂沉默的现象。

(4)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5)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大约有8项不同的智能,而这8项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对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需要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语言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降低要求,注意引导,提供平台和机会,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后进生逐步先进。

三、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从“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四个方面把学生进行归类,算出各占比例。特别是要调查学生课堂沉默(“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同时,调查学生“积极发言”“能够发言”的学生的人数及其比率,准备分析原因,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发言提供借鉴。

2.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知识的缺少(因为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难以理解),能力的缺乏(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参与与发言),信心的缺失(对自己的理解水平、参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缺少信心,不敢参与,不敢发言,生怕被别人取笑),习惯的缺欠(主动参与和积极发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这样的喜欢,只习惯于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认识的缺憾(以为发言是那些爱表现的学生的事情,自己来学校就是为了听老师讲课的,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主导着他们)。

3.制定“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一是主体性培养,让学生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的重要意义,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二是层次性提问,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水平参差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参与需要。三是发展性评价,及时地、准确的、针对性的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围,用和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为改变“课堂沉默”营造宽松、和谐、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

4.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从不发言”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深入分析他们“从不发言”的原因,针对性制定引导措施,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从这一过程深刻了解“课堂沉默”的原因,制定对策。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7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4)总结阶段:(2008年4月-5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的选择:

(1)观察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课堂沉默的学生数量、学习习惯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沉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进而了解他们沉默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沉默严重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行动研究法。针对课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奋战在一线,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几乎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获奖。

4.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动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调查结果明确和对策具有操作性);相关论文一篇(《值得注意的“课堂沉默”》)。

第二篇:区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区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贫困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xx区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目前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难。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全区农村贫困党员的基本现状、致困原因、相关对策,我们组织专班,实地走访了全区8个乡镇36个村122名贫困党员,并召开了乡镇、村党支部

书记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认真分析、深入探讨。

一、基本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区1174名农村党员中,贫困党员共301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5.6。

(一)结构情况。全区农村贫困党员35岁以下的15人,占5,36-60岁的92人,占30,60岁以上的194人,占65;男党员266人,占82,女党员35人,占12;初中以上113人,占37.5,小学及文盲188人,占62.5;担任过村主职干部的约占20%,无职党员约占80。由此可见,农村贫困党员中,以老党员居多、男党员居多、低文化党员居多、无职党员居多。

(二)经济情况。据调查,在贫困党员中,特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73人,占25%,贫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108人,占35%,一般贫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120人,占40%。从数据分析来看,贫困党员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1)耕田种地收入占35,(2)退耕还林补助占20,(3)家禽养殖收入占20,(4)零工收入占5,(5)子女救济占5,(6)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大病救助)占15。支出情况主要包括:解决温饱占70,医疗费用占12,孩子学费占15,其他支出占3。

(三)主要心态。在调查交流中,农村贫困党员的心态主要呈现四种类型:一是朴实向上。这种心态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主流,约占70。这些党员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时时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面对困难不埋怨,身处逆境不泄气。二是失落无助。约占18。这部分党员的反映是:过去为村集体的发展作过贡献、吃过苦、受过累,现在年龄偏大、身体不好,家庭缺乏劳动力,政策好却有心无力。在调查中,部分党员反映:现在比一般群众过得还不如,党组织又慰问关心不够,常有一种受到群众取笑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到一部分老村干部在生活困难中的思想失落、情绪低落。三是消极等待。约占10。这部分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思想老化,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思想严重,有田不想耕,有地不想种,过一天算一天,不仅不能在农村发展、勤劳致富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反而是农村一个相对落后的特殊群体。四是“灰色”心态。约占2。有乡镇反映:极个别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呈现与党员标准相悖的情况。极少数党员由于缺乏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思想出现滑坡,不仅不信任共产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反而误入思想歧途。有的信奉宗教思想,有的崇尚邪教思想,有的发表有悖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论,有的误导群众思想,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权益状况。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大多数党员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证,极少数党员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基本权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多数党员反映:“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比较了解的,对目前的农村政策还是非常满意的。”特别是去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镇、村两级党组织都能把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征求意见活动延伸到基层农村党员,覆盖面达到90,同时“七一”节、年终慰问,都能通过不同形式,把党组织的温暖带给农村基层党员。在这方面,大部分农村贫困党员比较满意。在履行义务方面,农村贫困党员能积极支持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参与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开展村级集体建设,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部分党员虽然比较困难,但不轻易向组织张口伸手。

二、致困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党员致困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单一因素,更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通过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原因致困

1、素质偏低。统计数据表明,农村生活贫困党员中绝大部分是低文化层次的,小学及文盲居多,占贫困党员总数的62.5以上。由于他们缺乏文化,素质较低,本身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适应性不强。在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上,他们缺乏应有致富能力,自我创造能力较差,一旦家庭出现一点变故,生活就陷入窘境。

2、思想偏旧。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体现在老党员身上。由于年龄较大、素质不高,仅限于采用老传统、老办法耕田种地,科技意识淡薄,不善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对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的办法和途径了解不多、思考不够,经济来源单一。极少数党员还存在“等、靠、要、怨”思想,一味依靠组织救济,不愿自食其力,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

3、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年龄大,劳动力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弱;二是文化素质低,运用科技水平不

高,适应能力弱;三是农业生产收入不高,家庭不富裕,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思想守旧,观念不新,创新能力弱。

(二)客观条件制约

1、因“老”致困。全区农村生活贫困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贫困党员的65%。这些老党员,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入党,他们曾经为农村建设作出过贡献,如今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只能在每年“七一”或春节期间领到各级党组织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因“病”致困。由于年龄偏大,绝大数农村贫困党员均不同程度地患有肝、肺、肾、心脑血管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

3、因“灾”致困。这部分党员过去家境一般,因为遇到突发的天灾人祸致困。

4、因“学”致困。这部分党员家庭本不富裕,因为有子女读高中、大学,较贵的学费使家庭经济压力雪上加霜。

5、因“地”致困。这部分党员的生活来源仅限于耕田种地,其产出效益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耕地质量较差。有一半的贫困党员承包地均是岩板地,虽然有一定的承包地面积,但是只能零星间种经济作物,土地的可使用率很低;二是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耕地位于深山老林,交通极其不便,即使有一定的农副产品,但是由于运输外销不便,难以转化成一定的现金收入。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耕地种植的是苞谷、土豆,仅限于生活食用和饲养家禽,基本不可能进入市场,极少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日常微薄的经济收入仅能维持生活支出。

(三)社会因素造成。社会因素,是农村党员致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在农村特别是较偏僻农村,由于生活普遍困难,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贫困党员一般均与子女分开过生活,住的都是偏房,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基本依靠自给。二是社会救助的欠缺。由于神农架林区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村级经济薄弱,不论是林区、镇,还是村,用于社会救助的能力相对有限,造成社会救助机制尚不够完善,覆盖面尚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党员的救助机制尚未建立。

(四)其他措施缺乏。从总体上讲,各级党组织在帮扶农村贫困党员方面是比较落实的,但是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重面上,轻点上。从全区的整个面上讲,农村党员被关心关怀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但有少数的空白点和盲区,特别是少数乡镇党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农村经济上,对贫困党员这一弱势群体有所忽视,关心不够引起了少部分农村贫困党员的异议。二是重“输血”,轻“造血”。各级党组织对农村贫困党员的帮扶大部分仅停留在临时状态,很少注重培育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在这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三是重原村干部,轻无职党员。对过去担任过村干部的贫困党员关心的多一些,对无职的贫困党员关心的少一些。

三、建议和对策

(一)着眼长效,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当前,探索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保障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就在于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以经济扶助的方式,对遇到困难的老党员进行帮助。

1、确定筹集办法和使用原则。采取“三个一点”:区财政拿一点,自留党费划拨一点,发动全区党员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在使用原则方面,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救助联动、逐级审批等基本原则,建立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严格规范救助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成立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管理和监督小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帮扶基金使用。

2、建立管理台帐,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别在各党支部、基层党委、林区党委组织部建立管理台帐。台帐别人包括贫困党员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党员,担任过村主职干部的贫困党员,每月分别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解决生活困难。

3、明确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申请帮扶救助基金必须由贫困老党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通过所在党支部的核实后在支委会或党员大会进行分析评议,并在支部氛围内进行公示,然后报所在基层党委审核,基层党委必须对帮扶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逐个入户了解情况,分析党员产生困难的原因集体研究处理办法,并签署所审核情况是否真实有效的意见,并报林区党委组织部给予复核和审定。同时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财经管理要求,自上而下开展对帮扶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察,检查帮扶救助的金额和人数。对虚报、挪用和截留帮扶救助资金的相关人员按照党费管理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和责任追究。

(二)标本兼治,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

1、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实行激励性引导。对于那些存在“等、靠、要、怨”等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的贫困党员,要突出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集体谈心、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启发他们增强自力更生、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2、从解决贫困党员的当务之急入手,进行生活性扶助。贫困党员由于生活状况的艰难,生活上自顾不暇,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是当务之急。对于那些因年老体弱、天灾病痛或不可抗拒的突发性自然因素而导致一时贫困的党员,要及时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以“输血”扶贫为主,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3、从增强贫困党员的造血功能入手,开展生产性扶助。对于那些有脱贫的愿望和信心,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起步的贫困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性扶持。各级党组织、参与帮扶的党员要形成合力,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脱贫生产。

4、从加强科技培训入手,加强智力性帮扶。要针对不同情况,通过组织党员参观学习、外出考察或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利用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定期播放科技电教片等形式,确保每个党员掌握1-2项致富技术,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引导党员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特别是当前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方式,针对扶贫项目进行大范围的农村党员科技培训,通过致富技能的提高,为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创造条件。

(三)整体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

1、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各级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的形式,与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贫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致富技能,提高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要求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应为帮扶党员做二至三件实事,深入帮扶党员家中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提供致富信息,帮助发展经济。各级党组织建立帮扶工作档案,将帮扶救助基本情况、帮扶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效果等及时记录,帮扶情况纳入科级领导干部年底考核。

2、建立督查考核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督查,每年开展一次帮扶工作考核总结评比,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3、坚持党员走访慰问制度。在每年的“七•一”和春节期间,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看望慰问曾获各种荣誉称号的、担任村主职干部的贫困党员,注重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帮助。

4、建立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对生活贫困党员适时谈心谈话,掌握党员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生活贫困党员解开思想疙瘩,鼓励士气,振作精神。

5、完善党员社会救助制度。把帮扶贫困党员纳入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在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五保户供养、再就业免费培训时,适度向生活贫困党员倾斜,使党内互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生活贫困党员大救助工作格局。对重病重灾党员户,采取集体救助、倡议社会募捐等办法,筹措资金,帮扶救助。

第三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

作 者梁嘉威 周梓健 马建桃 指导老师冯桂泉 审稿李南萍 摘要本文通过对横沥镇各村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问分析当地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现状知道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实验探究了生活污水对生物的危害实验探究了用简易方法净化生活污水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及其原因提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对策。关键词 生活污水 排放 处理 危害 对策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农村污水排放量达到270亿吨。有关专家曾做过测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一天的粪便可使5吨水不能饮用而要把这5吨水净化成可饮用水需要10至12元。那么要处理270亿吨的污水需要投入多少的资金呢那将是一个惊人的数目。“环保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城市要注重环保农村也要注重环保。”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都没有排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随意排放直接进入河流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渗入地下少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所以生活污水已成为目前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使农村地区 2 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使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会直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希望为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方式减少其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尽我们中学生应有的贡献。2调查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搜集资料法 3.调查研究过程 1 2008年10月份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形成总体概念、思路。22008年11月15、16日到横沥农村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了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其原因并查找可实施的对策。2008年11 月实验探究生活污水对生物的危害 42008年12月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撰写论文。52009年1月在老师的指导下补充有关资料修稿、定稿。4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解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及其原因我们重点对南沙区横沥镇大远、义沙、前进、新兴四个村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见附录和采访农户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农民对调查内容有不明白之处可以进行当面解释。对不识字的农民我们可以讲给他们听让农民自己决定选项。本次共 3 调查了80户农民 收回有效问卷72份。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4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4.1.1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水它是从住户、公共设施和工厂的厨房、卫生间、浴室及洗衣房和酒楼等生活设施中排出的水。通过访问农民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洗刷、排泄、生活垃圾随意丢放、家庭养殖禽畜粪便排放、雨水冲刷等。这些污染物来源可以作如下分类一是农民日常生活排放的生活污水二是家庭式养殖禽畜产生的污水三是雨水冲刷产生的污水主要指雨水冲刷地面的垃圾、污物所形成的污水.412 农民日常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随便排放 在问到你们的生活污水如何处理时95的农民回答是由管道直接排放到河涌里面5的农民回答随便排放而无人回答是由专门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如图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日常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由于横沥是水乡村民住宅几乎是建在河涌两旁农村日常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禽畜养殖废水基本没做任何处理除一些家庭的化粪池外就通过简单的排水通道排放到附近的河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如下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潜在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有个别村民家的茅厕直接建在河涌上如右图。以上结果都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处于一种处理率低随便排放状态。4.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原因 从调查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 4 面 421大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在问到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危害性时有30的人认为很大65的人认为不大5的人表示不关心如右图这表明部分村民关于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薄弱这是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原因之一。422村镇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政府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入较少。在问到生活污水处理的必要性时16的农民认为非常必要40的农民认为没必要44的农民认为有必要但关心没用。如图这表明部分农民还是认同生活污水要进行处理但无能为力。在问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途径时4的农民认为是加强媒体宣传86 的人认为是需要政府投资工程加强管理 10 的人认为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污工程。如图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有部分农民希望生活污水能进行处理但由于村镇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政府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入较少使得农村缺乏污水处理系统而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4.2.3 乡村的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环保人才。在访问中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关环保方面的工作通常都由村领导代为管理由于其重经济轻环保进而导致农村环境管理混乱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4.2.4 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艺推广困难。尽管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理论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在实践方面基本上还处在试验阶段没有积极推广。现行的治理方式大都套用城市污水的治理模式未 5 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治理效果也不理想。我们发现横沥新兴村正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试点如图但是这需要进一步克服农村的一些实际困难。4.2.5 外来人口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压力加大。据调查在问到属于哪种市民时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中75的是固定居民 15外来居住人口 10的是流动人口。如图 随着南沙区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在对南沙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在农村由于外来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管理较困难且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给村镇的管理人员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外来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压力。43生活污水的危害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不但本身不能使用而且会产生连带效应无论它流到哪里都会对那里的水、泥土和物体造成污染。它的危害性主要在两个方面 43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目前全国农村每天有超过2700 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水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等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特别是人畜粪便污染。由于人畜粪便具有导致血吸虫病和钩体病等疾病的病菌其对水体和环境造成污染要比洗涤和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更为严重是导致农村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水被污染势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饮用水被带有病菌的粪 6 便、化肥、农药和工业、生活废水所污染人喝了就有可能感染各种疾病一旦超过一定的量还会引起中毒性疾病等等。预防疾病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要从治理污水抓起。432破坏生态环境 农村村民将生活中的洗涤污水和卫生间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涌。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从而破坏水中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农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多加上养渔业、养殖珍珠以及家庭加工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由此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人口密集的村、生产队的河段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影响更加严重天气一热臭气熏天蚊子、苍蝇随处可见。由此可见生活污水对水质污染的严重性。5.对生活污水的实验探究 5.1测定生活污水的 pH值 为了了解被生活污水污染后的水pH值我们分别对义沙、大远、前进、新兴四个点的污水进行了pH测试如图结果如下 地点 义沙 大远 前进 新兴 pH值 6 8 7 7 7 结果表明有的地方污水基本呈弱酸性有的地方污水基本呈弱碱性有的地方接近中性这说明污水的 pH值没有特殊规律 这是由于生活污水的复杂性造成的但污水的 pH值均在 68这说明生活污水对水的pH值影响不大。5.2 实验探究生活污水对生物的危害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生活污水对生物的危害我们进行了实验探究生活污水对金鱼的危害 我们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金鱼缸中各放入4条大小相同的金鱼1号金鱼缸放的是被生活污水污染后的水2号金鱼缸放入的是干净水都定期换水。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探究生活污水对金鱼影响的实验结果 水源 金鱼生存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1号 金鱼缸 被生活污水污染后的水 4条金鱼生活正常 4条金鱼生活正常 3条正常1条出现游动欠佳 2条正常2条出现游动不灵活 2条正常1条出现游动不灵活1条死亡 2号 金鱼缸 干净水 4条金鱼生活正常 4条金鱼生活正常 4条金鱼生活正常 4条金鱼生活正常 4条金鱼生活正常 从实验初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活污水在某种程度上对金鱼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影响了金鱼的活动性。说明被生活污水污染后的水对生物的身体会产生一定的危害。5.3 探究利用简易方法处理生活污水 为了能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处理生活污水我们尝试进行探究实验通过采用不同的净水方法并进行观察、探究哪种方法对污水是否具有净化作用 8 及哪种方法相对效果更好。5.31做实验 操作 现象观察 浑浊程度 气味 ①把污水静置1天 液体依然浑浊 有臭味 ②再把上述液体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1天 液体开始变清瓶底有很多沉淀物 有臭味 ③再把上述液体加入自制净水器过滤 液体变清但仍然有沉淀物 有臭味 ④再把上述液体用滤纸过滤 液体变清几乎看不见沉淀物 有臭味 ⑤再把上述液体加入木炭过滤 液体变清几乎看不见沉淀物 几乎闻不到任何臭味 5.32结论 1上述的净化方法中静置沉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2加入明矾能加快水中的悬浮物沉降起到净化作用 3小卵石、沙子能起到过滤作用但过滤的效果不算好 4用木炭能够去除污水中的臭味 5最好综合采用上述多种方法水质净化效果最佳。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为减少生活污水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危害我们可以从导致生活污水处理 9 现状的原因几方面着手来研究处理生活污水的对策 6.1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群众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必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广度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将环保宣传深入到农村、社区甚至每一个农民家庭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为自己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62 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各镇、村统一建立环保所站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负责辖区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各行政村委要落实人员负责本村环保管理工作。及时汇报、交流环保情况和信息。在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同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涉及很少即使有涉及也都局限于原则性的规定未把农村、农业和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建立既要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也要明确相关的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建议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63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一大难事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另外我们建议由村、镇投入资金给每户发放一个垃圾桶让农民把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每生产队有一个运送垃圾的环卫工每村建立一个垃圾堆放场每村都要有若干人员清理河涌上的垃圾每镇都有一辆运输垃圾的运输车把全镇的生活垃圾运到区 区建立一个垃圾综合处理站将区内所有的生活 10 垃圾回收、利用杜绝生活垃圾直接丢到河流里而污染河水。6.4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针对农村分布散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方式、生活习惯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专家提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对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则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建设一个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以达到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的效果。6.5利用“三级净化” 方式处理农村污水 在农村一些农户在宅基地后面地下建有一座水泥砌起的池子 每座2—3 立方米不等。该技术通过一座集沉淀、生化、清水” 三功能于一体的三格池池中分别放入小卵石和沙子明矾木炭 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池子上方栽种根系发达的花草植物 吸收污水中分解的有机物 从而净化污水 经过这样的处理 污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这种“三级净化”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特点: 一是不受地形制约 既可单独建造 也可几户联台建造 二是投资不大 三是运行维护简单 每隔2—3 年清洗一次即可四是处理后的污水可浇花种草 对分散的农村农户家庭非常适用。6.5 采用厌氧池和三级净化相结合 用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法主要原理是先将污水在厌氧池进行发酵处理后再利用人工湿地中的美人蕉等植物发达的根系来吸附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因为污水中的有机物先经过厌氧池发酵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余含 11 氮、氨的水体腐殖质、泥浆等进入湿地那里种植着根系发达、喜湿、吸收能力强的美人蕉、水葱、菖蒲等植物经过“过滤”生活污水就经能够达标排放。曾经有地方用这一方法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50余万吨处理费用很小很小。6.6将改厕、改厨、与净化沼气池建设相结合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由村级统一规划把各家各户的污水、废水用一条管道收集 使生活污水收集在一处或多处 采用①沉淀→沼气池→过滤池→人工湿地②沉淀→沼气池→过滤池→农田或果园等使用③沉淀→沼气池→过滤池→鱼塘等方式 进行厌氧发酵、好氧过滤、植物或水生动物吸收等方法处理。7收获与体会 我们经过这几个月的调查、访问、实验和写论文不但了解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活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搜集资料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活动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加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这真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值得高兴的是当我们把这份抽查报告送到村、镇的有关部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答应会积极考虑我们提出的建议促成有关建议的落实。12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73:18-22.2成先雄严群.农村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J.四川环境2005242:39-43.3秦峰柴晓利赵爱华等.粪便处理与处置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http://www.xiexiebang.com/ 13 附录农村生活污水问卷调查 本调查活动目的在于了解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及其原因并为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希望您真实填写调查内容。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1、你属于哪种市民 A固定居民 B 外来居住人口 C流动人口

2、你认为生活污水有必要处理吗 A非常有必要 B有但是关心也没用 C 没必要

3、你认为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危害大吗 A 很大 B不大 C不关心

4、你们的生活污水怎样处理 A 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B 由管道直接排放到河涌里面 C 随便排放

5、您认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途径是什么 A 加强媒体宣传 B 政府投资工资加强管理 C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污工程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对策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学生中滋长、蔓延,即便是小学,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能到城里挣钱的思想给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无用”的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旷课逃学。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在学校里的表现

当前,在许多小学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不是笨,不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懒,不学,其实这就是厌学的表现。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校比较迟。要么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要么常常迟到,这些同学起床后,洗脸、收书包、吃早点动作都很慢,出门后在上学路上也是东张西望,边走边玩。

2、到了学校也不会马上拿出书来读。而是和周围同学说几句话,即使拿出书来,也是慢吞吞地翻,边翻边看同桌读哪里,他也跟着读那里。甚至眼睛在东张西望,嘴里却在朗朗上口。

3、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易开小差。上一会就左顾右盼,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很少参与,同桌讨论他一般只听不发表意见、观点。不管老师如何问就是不吭声,布置的课堂作业要要么混着不做,要么混到下课后抄同学的,再不就是课堂上抄同学的,抄不到就乱做,测验各科几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现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家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平时观察,凡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不是这儿逗留会,就是那儿磨蹭会,回家都比较晚。

2、回家后经常就书包一扔看电视,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被父母牵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等家长问作业做完没有时,他才会拿出来做或是去问同学做哪里,甚至有时候他就说没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谎说完成了。

4、做家庭作业时如果父母在旁边监督的话,作业还基本认真,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监督的话,就一塌糊涂。甚至干脆不做。

5、老师布置的非书面作业从来不做,对父母就说没有作业。当然,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当中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家还比较听话,是个乖孩子。可是在学校表现就不怎么样。

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了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还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多没有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失败,很少成功过,他们已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是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当中。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再加上一些家长把一些家务活分给孩子。学生经常是干了这门,再干那门。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学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不是棍棒相加就是百般辱骂,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亲人”,如果反复对其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像刀一般锋利的诿化语言斫削。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诿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师不能及时因材施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发生认识论认为,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是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综上所述: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小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三、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回归正道,从而健康自信地学习、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在参与中获得成功。

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里,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智力高低范围,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激励自己,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成功的认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承认自己成功了,就会得到一种愉悦;如果教师也认为他们成功了,这种愉悦感就加强了;如果同伴也认为他成功了,这种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极为重要。它会使学生的乐学情绪明显增加。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注重分数。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总之,要使孩子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他们个性、智力发展的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三)老师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高的学习要求、过重的作业常常使学生精神紧张,身心俱疲。只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学校及家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只能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彻底转变对学习的观念,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意义。首先,赏识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笔者要说: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讲新课的头一天,先给后进生讲一遍,着重指出重难点,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能积极举手,成功回答出问题,或者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厌学现象

对策

第五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出了大学

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1.引言

自从Hymes(1972, 参见许力生, 2000)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 国内外学者(Ruben, 1976;Imahori & Laniga, 1989;Gudykunst, 1991/1997;Kim, 1992;Spit zberg, 1994;林大津, 1996;贾玉新, 1997;胡文仲、高一虹, 1997;许力生, 2000;高永晨, 2005)对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nt

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 ence)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各种交际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层出不穷, 但不管学者们如何界定与划分, 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或称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 ence)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 交际能力既包括言语行为的语法正确性, 又包括言语行为的社交得体性。而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 ion)与普通交际(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差别就在于一个/ 跨0字, 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 就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因而了解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等就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 年1 月颁发的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试行)指出: /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0提出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那么, 处于更高要求阶段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存在着哪些主要的问题? 如何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此我们在苏州大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主要对策。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苏州大学2003 级/ 更高要求0(注: /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在2004 年6 月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成绩均达74 分以上)的6 个班级(由商、法、数、理、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 个学院的学生组成)于2005 年3 月上旬在开设/ 跨文化交际0课程之前进行了调查。苏州大学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80 所试点高校之一。我们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和英语教师、教室配备等实际情况, 将60 分以下的学生划为/ 一般要求0班级, 60 分至73.5 分的学生定为/ 较高要求0层面, 74 分以上的学生定为/ 更高要求0 水平。通过调查和分析,获得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全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

状。调查和分析的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本次调查共设计37 道选择题, 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限于篇幅, 我们这里仅选择围绕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

析、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及可行性等3 大方面展开。参加人数合计264 人, 共发放问卷264 份, 收回有效答卷257 份, 回收率为97.3%。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 结果比较客观可信。

3.结果与分析

3.1 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及分析

3.1.1 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上的自我评估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以上5 张表格提供了本3.1.2 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通过上述数据归类, 对照教育部颁布的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求6(试行)中规定的/ 更高要求0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5 种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可以发现, 尽管这些学生均以74 分以上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 但是, 他们还仅仅具备了/ 应试0 语言能力,与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能力还相距甚远。首先, 这与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以/ 通过四、六级0考试为导向具有内在关系。长期来, 很多高校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定级、定岗、评定职称, 甚至是获得奖金的条件;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迫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围绕其指挥棒转, 迫使学生英语知识的框架结构与其相契合。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出现/ 高分低能0、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等现象。

其次,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 往往习惯将本专业的学习方法照搬到英语学习中, 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影响, 他们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影响到应用语言从事实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再次,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面的其一,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知识, 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拓宽知识面重视不够。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国内外的著作也汗牛充栋, 但是,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读得很少。对于西方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读得更少。在狭窄的知识结构制约下, 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 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四多四少0现象: 一是语言输入多, 文化输入少;二是课堂知识输入多, 课外知识输入少;三是抽象的理论分析多, 进行具体感悟少;四是对语言能力重视多, 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

其三, 与教学重点密切相关。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以及偏重语言交际, 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不懂得文化比语言更重要, 所犯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Wolfson, 1983), 非语言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所暗藏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深层的价值观念等道理。

其四, 与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密切相关。不懂得文化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 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获得的, 关键是帮助学生在参与交际实践中悉心地感悟和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 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

3.3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调查与分析

3.3.1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调查

表11 您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教学模式引起的30.25%

B.教师教学不当引起的2.47%

C.缺乏跨文化交际氛围引起的58.64%

D.自己不重视引起的8.64%

表12 您认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主要是?

A.出国深造18%

B.课堂教学19%

C.自学20%

D.引进外籍教师43%

3.3.2 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分析

调查发现,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58.64%)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下, / 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0 是阻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相应地, 他们当中也有近半数人(43%)认为, 要想提高交际能力, 相对而言, 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 引进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被调查者所认为的/ 引进外籍教师0、/ 增进跨文化交际氛围0的手段之外, 还有诸如掌握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培养良好态度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等。大量大学英语教改成功的实践表明, 在缺乏外籍教师的情况下, 只要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针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本土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现实的。

4.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4.1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名师出高徒 / 教不当, 师之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 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最关键的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围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采取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2 进行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一场综合性的改革和创新。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转型: 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学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使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

4.3 营造跨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跨文化的语言文化环境, 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由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带来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为此,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跨文化氛围。一是创设语境和制造情景。所谓语境和情景, 就是只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创设语境和情景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可

以使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的交际用途, 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 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 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互联网络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美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三是认真搞好校园的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一条街和英语之角等活动, 以其为载体和平台, 让学生多接触英语。四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 尤其要给非英语专业学生配备外籍教师, 让学生在直接交流和沟通中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结论

调查结果突出反映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但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高度

重视,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才能够收到可喜实效

4.结论

伽达默尔的对话逻辑和历史观克服了客观解释学对意义分析的封闭性和静止性, 也提升了译者的地位。伽达默尔虽然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但解释与对话毕竟又有所区别, 过分地强调/对话0使解释陷入/ 相对主义, 甚至滑向了/ 主观主义0的边缘。伽达默尔过分强调文本的客体主体化, 导致了对理解客体性超越的同时又抹杀了对象的客观存在。理解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理解虽然具有对话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但同时又有确定性和先在性的特点。在关联理论中, 理解就是以认知语境为条件, 以明示)推理为途径推导作者的意图, 可见在论述翻译的过程中, 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性运用并不否认理解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 也不否认译者作为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规律性的同时, 也考虑到认知语境的差异性。从这方面来看, 关联翻译理论不仅具有实践解释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的优点, 还具有非主观性的特点。翻译研究在经历了语文学向语言学的范式转换之后, 到20 世纪

年代再转向解构主义范式。语文学范式建立在古典直觉主义哲学之上, 重视译者灵感和直觉, 认为人是/ 万物之灵 和/ 衡量一切的尺度0。这样它把思想与思想的对象化为同一, 导致了理论研究上的主客不分, 给翻译研究蒙上神秘主义色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现逐渐使翻译研究脱离重灵感和直觉的道路, 转而关注客体, 视语言为理性的代表, 意在通过探索翻译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找到翻译的对等模式, 而解构主义范式怀疑意义的确定性, 把意义作为对话生成物,虽然消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逻各斯中心, 但在否定了语言的认知工具理性的同时, 又使自己陷入了反理性的困惑。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性运用0不仅是以实践为取向的,而且实现了翻译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融合, 使它避免了其他理论范式所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它的/ 明示)推理交际观0认同语言的认知工具理性和意义的确定性, 而它的/ 认知语境0观又包含了理解过程中意义的对话性和历史性, 因而能解释翻译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象, 而不像其他理论范式那样陷入/ 似是而非 paradox)的理论困惑。

参考文献:

[ 1] Gadamer, Hans2George.Tr uth and Method [M].New York: 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 1975.[ 2] Gut t, Ernst2August.T ranslat ion and Rel evance: Cognit ion and Contex t [M].Manchest 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12000.[ 3] Sperber, D.& D.Wilson.Relevance: Cogni 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1995.[ 4] St einer, George.Af ter Babel : Asp ects of Lang uage and T 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5] 伽达默尔.作者自序[ A].科学时代的理性[ C].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8.[ 6]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C].上海: 远东出版社, 1997.[ 7] 伽达默尔.洪汉鼎译, 5 真理与方法6 上卷[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8] 孔慧怡.翻译#文学# 文化[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 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0] 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林格.编者导言[ A].伽达默尔著.哲学解释学[ C].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12]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J].中国翻译, 1994(1): 6-9.[ 13] 林克难.隐性翻译不是翻译吗)))兼与张春柏先生商榷[ J ].中国翻译,2004(3): 69-71.[ 14]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6] 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 17] 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J].中国翻译, 2003(4): 15-18.[ 18]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力[ J].现代外语, 1999(3): 273-295.[ 19]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 117-21.

下载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对国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开题报告[共5篇]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开题报告 10级化学二班 施俊庆 20101042110 一、问题的提出 我是从一所农村山区小学走出来的学子,在我生长的环境里学生、家长课外......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黎城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黎城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崔亚利 摘要:针对目前黎城县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成因的基础上,从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方面、示范带......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

    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作者: 刘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2013年 摘要: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作业是学生学习状态的......

    农村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一、课题名称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二、问题的提出1、心理原因: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