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

时间:2019-05-14 01: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

第一篇: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

近年来,**区社会闲散青少年(本文所指的闲散青少年是14-25周岁处于“三失”的群体,即失学、失管、失业状态的青少年,包括在京住半年以上的来京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认真剖析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原因,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预防和遏制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区实际,就全区近三年来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以探索规律,寻求对策。

一、我区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规律特点

2003年至2005年上半年,全区涉嫌犯罪人员总数为3272人,涉案青少年1306人,占39.8%。其中女性111人,占涉案青少年总人数的8.5%;男性1195人,占91.5%。近三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区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发案人数比例看,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03年全区青少年涉嫌犯罪479人,2004年全区青少年涉嫌犯罪520人,同比上升8.6%;2005年上半年全区青少年犯罪307人,比2004年同期(213人)上升44.1%。

(二)从作案形式看,团伙犯罪比较突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社会闲散青少年在社会上容易形成“小团体”,相互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犯罪能量大,活动范围广,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从犯罪类型看,主要涉及盗窃、抢劫、敲诈勒索、伤害、寻衅滋事等罪行。在2003至2005上半年的涉案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案共424人,占32.6%;抢劫案共225人,占涉案总数的17.2%;伤害案共145人,占11.1%;寻衅滋事案共121人,占9.3%;敲诈勒索案共52人,占4.0%。这五类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74%。特别是侵财类案件比例高,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53.7%。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用于挥霍。

(四)从涉案人员的职业分布看,无业人员和农民所占比重大。2003年至2005上半年,涉案的1306名青少年中,无业人员668人,占总数的51.1%;农民518人,占总数的39.7%;学生58人,占4.5%,其他职业62人,占4.7%。无业人员中多为失学又找不到工作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在多种因素的诱惑下,往往从事抢劫、盗窃、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进行绑架、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

二、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社会危害

社会闲散青少年处于家庭不管、学校不管、没有工作单位的“真空状态”。其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上的,又有客观上的;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经过分析,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一)家庭结构失衡、教育方法失当。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常常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漠视,而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正确的管教和引导,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削弱了家庭的教育职能。父母离异、家庭不和或对儿女缺少爱抚和管教,都可能会使青少年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吃不了苦,其为生活所迫或为享乐而实施犯罪,或者成了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司法实践证明,单亲家庭或不和睦家庭子女的犯罪概率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甚至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

(二)学校法制教育滞后、管理不善。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双差生”的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过早地步出校门、流向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有些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对外界不良影响缺乏识别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除此之外,有的学校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素质低下,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闲散青少年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社会闲散的青少年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价值观产生扭曲,当他们的欲望因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时,又不能用理智去调整和控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一是媒体和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大众传媒、非法出版物以及网络所描述的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已无形中起到了教唆青少年犯罪的作用;二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情况大量存在,给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帮教和管控工作带来被动和难度;三是就业压力促使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成为了社会闲散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失学青少年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大多数从事的也

方位的监督网络,使各个职能部门都置于全面而有效的监督之下。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

近年来,**区社会闲散青少年(本文所指的闲散青少年是14-25周岁处于“三失”的群体,即失学、失管、失业状态的青少年,包括在京住半年以上的来京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认真剖析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原因,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预防和遏制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区

实际,就全区近三年来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以探索规律,寻求对策。

一、我区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规律特点2003年至2005年上半年,全区涉嫌犯罪人员总数为3272人,涉案青少年1306人,占39.8。其中女性111人,占涉案青少年总人数的8.5;男性1195人,占91.5。近三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区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发案人数比例看,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03年全区青少年涉嫌犯罪479人,2004年全区青少年涉嫌犯罪520人,同比上升8.6;2005年上半年全区青少年犯罪307人,比2004年同期(213人)上升44.1。

(二)从作案形式看,团伙犯罪比较突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社会闲散青少年在社会上容易形成“小团体”,相互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犯罪能量大,活动范围广,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从犯罪类型看,主要涉及盗窃、抢劫、敲诈勒索、伤害、寻衅滋事等罪行。在2003至2005上半年的涉案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案共424人,占32.6;抢劫案共225人,占涉案总数的17.2;伤害案共145人,占11.1;寻衅滋事案共121人,占9.3;敲诈勒索案共52人,占4.0%。这五类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74%。特别是侵财类案件比例高,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53.7%。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用于挥霍。

(四)从涉案人员的职业分布看,无业人员和农民所占比重大。2003年至2005上半年,涉案的1306名青少年中,无业人员668人,占总数的51.1%;农民518人,占总数的39.7%;学生58人,占4.5%,其他职业62人,占4.7%。无业人员中多为失学又找不到工作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在多种因素的诱惑下,往往从事抢劫、盗窃、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进行绑架、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

二、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社会危害

社会闲散青少年处于家庭不管、学校不管、没有工作单位的“真空状态”。其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上的,又有客观上的;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经过分析,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一)家庭结构失衡、教育方法失当。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常常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漠视,而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正确的管教和引导,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削弱了家庭的教育职能。父母离异、家庭不和或对儿女缺少爱抚和管教,都可能会使青少年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吃不了苦,其为生活所迫或为享乐而实施犯罪,或者成了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司法实践证明,单亲家庭或不和睦家庭子女的犯罪概率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甚至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

(二)学校法制教育滞后、管理不善。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双差生”的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过早地步出校门、流向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有些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对外界不良影响缺乏识别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除此之外,有的学校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素质低下,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闲散青少年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社会闲散的青少年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价值观产生扭曲,当他们的欲望因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时,又不能用理智去调整和控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

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一是媒体和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大众传媒、非法出版物以及网络所描述的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已无形中起到了教唆青少年犯罪的作用;二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情况大量存在,给社

会闲散青少年的帮教和管控工作带来被动和难度;三是就业压力促使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成为了社会闲散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失学青少年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大多数从事的也是体力劳动,一般收入也不高,很难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物质享受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失学青少年成为失业闲散人员,他们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在社会上游荡,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隐患。

(四)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社会危害。社会闲散青少年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已走向社会却又游离于社会组织之外,城镇几乎没有什么组织去管教他们,尤其是外来人口中的闲散青少年更是如此,形成了管理教育的空白点。而且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极不平衡阶段,其认识结构、情感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他们模仿性强、自控力差,抵抗不良诱惑的免疫能力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举动,实施违法犯罪。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再不重视对这批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很可能成为犯罪的“后备军”。

三、预防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社会闲散青少年涉嫌犯罪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有效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经提到了我们的工作日程上。

(一)第一道防线:把好家庭关。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任何一个青少年犯罪,家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遏制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教育这个堡垒;同时,健全对父母或监护人处罚的法律规范,加大力度惩处行使未成年人监护权不力的父母,以督促父母(监护人)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二)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防范作用。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普及高中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初中升高中的失学率,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在适龄阶段更广泛的被纳入教育系统,接受学校的教育,而不是被排斥在学校外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二是学校有针对性的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设心理辅导教师,结合常见多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从而使青少年在校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三是投资建造一些特殊学校,诸如少年管教所等,对一些失足少年,家里无人管的孩子进行封闭式的教育。犯罪青少年一般不宜关押在看守所或劳动教养所,而应在特殊学校里进行封闭式教育。实践证明,青少年一旦涉嫌犯罪被关押在看守所,不仅不利于对他们扭曲的幼稚心灵校正,反而适得其反,凡是少年时在看守所关押过的,以后非常容易成为看守所的“常客”。

(三)第三道防线:加强法制宣传。根据当代青少年学习各种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多种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控能力。公安、司法机关应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青少年保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采取派出所领导或民警担任部分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上法制教育课的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继续发挥公安机关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时期抓好法制的宣传教育。2004年,我分局共有31名派出所民警在中小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授课67次,其中6名被评为2004优秀法制副校长。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公安局要求内保处、各派出所要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法制副校长制度,每月到学校讲一次法制课,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法制意识。

(四)第四道防线:加强帮教工作。一是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争取将有偷窃、打架斗殴、淫乱、吸毒等不良行为和经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青少年全部纳入帮教范围,消除空白点,逐人落实以社区民警为骨干、社区居委会、学校、单位和家庭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帮教力量,开展法制教育,力促转化。要充分发挥和拓展少管所和劳教所的职能作用,对失足青少年坚定不移地进行教育、挽救和感化,要依靠多方力量,把打击犯罪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惩办与教育结合起来,有效防止他们向惯犯、累犯和重刑犯发展。二是强化重点人口管理,服务现实斗争。在工作中,重点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存在变故及在学校内学习成绩较差或辍学在家,日常主要在网吧、游戏厅等地成伙活动的青少年建立起规范的档案记录,以录入人口信息、清理整治娱乐场所等方式,将该部分重点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信息录入数据库中,建立情报资料人员档案,一旦发案,立即进行查询比对,缩短侦办时间,及时有效进行打击。三是加强暂住人口管理,特别是要加强暂住人口子女的管理。近年,随着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增加,而其对子女教育很少。因此加强暂住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新的课题。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的统一管理,对居住集中的流动人口定期上门开展法律咨询,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应将暂住人口子女纳入教育的范围,降低适龄青年的辍学、失学率,使他们向良性教育方面发展。

(五)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理作用,达到标本兼治。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预防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核心,是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逐步形成五个方面的合力,实行综合治理。一是形成教育和保护的合力,把对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提高教育和保护的效果。二是形成优化社会环境的合力,整顿社会风气,最大限度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活、娱乐环境。三是形成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的合力。四是形成严格执法的合力,各职能部门严格执法,对违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不作为的职能部门要严肃处理。五是形成监督的合力,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畅通监督渠道,形成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察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使各个职能部门都置于全面而有效的监督之下。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社会闲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管

理对策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就业压力增大,我市闲散青少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大量闲散青少年的存在给社会就业、社会治安造成了较大压力,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为了掌握我市区域内闲散青少年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区闲散青少年的特点、产生原因、社会影响,找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为我市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团市委采取走访、座谈、下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我市闲散青少年的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召集相关单位和各市区、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召开了“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专题研讨会,特形成此报告。

关键词: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分析、管理对策

一、我市闲散问题青少年存在的基本情况

1、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定义

社会闲散青少年是指已经终止学业不在学校接受教育,无固定工作和收入,年龄在16—25周岁,游荡在社区,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学业失败的经历,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职业技能比较差,由于他们缺乏约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从而危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幸福,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2、主要组成人群

(1)由于自身原因或家庭困难,辍学在家的青少年;

(2)中学、高中毕业后,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无一技之长,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少年;

(3)中专、中技毕业,找不到满意工作,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少年;(4)不从事农业劳动,赋闲在家,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青少年;(5)无固定工作、居无定所、流动性较大,处于弹性就业状态的来京务工青少年;

(6)处于城市边缘的流浪青少年。

3、主要特征

(1)学历较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闲散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劳动技能,这是造成闲散青少年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2)家庭贫困,家长素质相对偏低。在闲散青少年当中,家庭贫困的占大多数,一般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部分家庭是低保户,少数家庭属于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有残疾。

(3)性情懒惰、生活不规律。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反映,闲散青少年比较懒惰,闲散成性,受不了约束。还有一些高中、中专、中技毕业的学生,对择业标准期望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又怕吃苦,找工作比较困难。闲散青少年在家无所事事,生活极不规律,往往晚上上网、看电视,白天睡懒觉,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4)容易扎堆,喜欢在特定场所聚集。由于无事可做,没有精神

寄托,闲散青少年更容易互相扎堆,相似的生活状态让这一群体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为了打发时间,大多数闲散青少年喜欢在游艺厅、网吧、台球厅、录像厅等场所逗留,其中部分闲散青少年长时间泡网吧、录像厅,甚至彻夜不归。

二、闲散青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闲散问题青少年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原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闲散青少年的增多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技能和就业信息的匮乏是造成大量闲散青少年存在的根本原因。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地现象逐渐增多,造成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同时,农闲时期隐性闲散青少年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随着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快,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市,由于缺乏技能、工资待遇低,老板克扣工资等原因,其中部分青少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处于弹性就业状态,这些青少年急剧壮大了闲散青少年的队伍,并且给社会治安造成了较大压力。

2、家庭因素

闲散青少年个体的存在与家庭教育不当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闲散青少年素质偏低,存在性格、心理、习惯等方面的缺陷,成为就业的障碍;另一方面,家庭贫困、父母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能力为子女寻求就业门路。

3、教育因素

由于学校教育失当,或者因为家庭贫困,造成的适龄青少年辍学,流入社会,成为闲散青少年,这种情况在我区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另外就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学科设计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造成职高、中技毕业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刚毕业就失业,只好待业在家。

4、组织因素

闲散青少年处于社会边缘,社会照顾不上,家庭管理不了,组织网络不到,使这些青少年处于教育管理的空白点,没有相关部门和组织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帮助,这也是造成闲散青少年大量存在和逐年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5、自身因素

以上原因都是闲散青少年产生的客观原因,对于个体而言,闲散青少年的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视,懒惰、怕吃苦、好逸恶劳、不求上进、好高骛远等恶劣习气和心理因素是造成闲散青少年不愿就业和不易就业的主观因素。

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闲散青少年无学可上,使他们成为文化上的“小盲人”;无业可就,使他们成为经济上的“小穷人”;无相应的社会组织去关爱,使他们成为政治上的“小矮人”;游离于社会边缘,使他们成为社会上的“小病人”。

大量闲散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和影响。首先是对就业形势造成了很大压力,对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挑战,成为社会的沉重包袱;其次,闲散青少年素质低、性情不稳定、反社会倾向严重,再加上游手好闲、喜欢扎堆、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等特点,最容易感染各种社会病毒,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的安全稳定;再次,闲散青少年的存在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幸福,对社会教育和管理提出严峻挑战。闲散青少年不仅破坏家庭幸福,危及社会稳定,如果教育管理不善,可能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危害到整个青少年群体,危害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管理对策建议

闲散青少年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定要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协同配合、综合治理,多方面加强教育和管理,整体推进,才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1、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工作队伍,提供资金支持。

闲散青少年始终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管理的盲点,没有明确的组织和人员对这些人群进行重点管理,是造成闲散青少年失管失教的重要原因。鉴于闲散青少年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危害,应该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镇(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由综治部门、劳动部门、公检法司部门、工青妇组织、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各司其职、整体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另外应健全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确立专兼职人员对闲散青少年事务进行管理。另外应划拨专项资金,对闲散青少年 的教育管理、技能培训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2、提供岗位、加强培训,解决闲散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劳动技能,是解决闲散青少年就业难的关键。劳动部门、工青妇组织、各基层单位与闲散青少年群体之间应建立起畅通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多渠道、全方位为闲散青少年寻求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鼓励入区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对于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入区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另外应鼓励闲散青少年创业致富,对那些有一技之长,没有资金基础的闲散青少年提供小额贷款,提供创业的启动资金。

3、加强普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应加强义务教育,保障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青少年都享有受教育权,减少来京务工青少年群体和本地青少年群体中辍学现象的发生。对于考上高中、中专、中技或者高等院校,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青少年,相关部门应给予帮扶和援助,多帮助一名青少年就学,就可能减少一名社会闲散人员。另外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区闲散青少年中职高、中技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占四分之一左右,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综合素质偏低,技术不过硬,这与职业教育不够发达、学科设臵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投入和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4、群防群治,加强基层组织对闲散青少年的帮教管理。

闲散青少年分布在各个村镇、社区,基层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监督管理。首先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辖区内闲散青少年的情况要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及时与学校、用工单位建立联系,准确掌握辖区内闲散青少年的情况。应建立专兼职工作队伍,发挥社区治安协管员的作用,对闲散青少年的状况及时了解,发现不良行为,或者违法犯罪迹向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对于辖区内的闲散青少年应给予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对家庭相对贫困的闲散青少年要经常走访,多提供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社区要把闲散青少年组织起来,鼓励闲散青少年多参加社会活动,对具有不良行为的闲散青少年进行帮教矫治,预防闲散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做好基层征兵工作,尽量推荐符合条件的闲散青少年入伍服兵役,运用征兵优惠政策,帮助闲散青少年解决出路问题,缓解闲散青少年的就业压力。同时,要多为社区闲散青少年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

5、加强对来市务工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在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外来青少年占40%以上,这些闲散青少年流动性强,难于管理,是社会治安的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公安部门、基层派出所、各用工单位应加强对这些外来青少年的管理,及时登记,掌握底数,多开展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外来青工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对拖欠工资、侵害外来青工权益的用工单位应加大处罚力度,缓解外来青工弹性就业问题。另外,对于出租房屋户,房管部门、派出所、社区应加强登记管理,对于租赁房屋的来京人员,出

租房屋户有监督责任,要核实情况,对具有不良行为迹象或者从事非法活动的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避免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发生。

6、打击犯罪,对闲散青少年聚集的重点场所加强监督管理。

网吧、游艺厅、台球厅是闲散青少年经常聚集的地方,建筑工地旁、胡同里弄内隐秘的录像厅成为外来务工青少年的扎堆场所,这些场所同时也是违法犯罪现象滋生的温床。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应加大整治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执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违法犯罪行为。

7、开展多种活动,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普法宣传教育。

闲散青少年是违法犯罪的高发人群,也是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闲散青少年缺乏法律知识,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要求各基层单位、工青妇组织、劳动部门、用工单位对社区闲散人员、来京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应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预防误入歧途、触犯法律。另外还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继续发挥家庭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职能,教育家长对闲散青少年切实负起监护责任,不可放任自流。

第四篇: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社区闲散青少年这一高危人群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区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区团委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和实现“平安奥运”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深入调研全区闲散青少年基本情况,探索具有**特色的区——街——社区三级闲散青少年教育服务管理模式。

一、**区闲散青少年基本情况

1、**区闲散青少年的界定(根据**市标准)。**区区域内14到25周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或失去监护的失业、失学、失管的有**户籍的青少年。其中“没有进一步就学”是指没有全日制读书或辍学在家,“没有固定工作”是指没能从事签订劳动合同的雇佣性工作,“失去监护”是指没有监护人或者监护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监护责任的情况。

2、**区闲散青少年的基本概况

**区闲散青少年主要包括1)由于家庭困难或自身原因,辍学在家的青少年;2)初高中毕业后,未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无一技之长,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少年;3)职高、中专、中技毕业后,找不到满意工作,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少年;4)家庭条件较好,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逃避社会现实,不愿就业的居家青少年;5)有犯罪前科,受不良社会组织影响的叛逆青少年等五大类人群。

(1)闲散青少年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我区闲散青少年共有215名,其家庭大多为老城区平房户,生活环境较差。

(2)男女性别比例。我区闲散青少年中男性142名,占闲散青少年的66%,女性73名,占44%。综合比较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3)受教育情况。我区闲散青少年除部分智力身体残疾者教育程度较低外,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中专、职高等中等学历为主,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的仅24名。

(4)健康状况。我区闲散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在该群体中,自身患有严重疾病、或身残、智残、有精神性疾病的也占21%的比例,可见身体残疾也是造成青少年闲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5)劳动就业状况。我区闲散青少年大都在家待业,但63%的人有工作欲望,有过工作经历的占43%,但多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性工作。另具调查显示,有17%的人准备或正在参加培训,谋求就业。

(6)家庭关系情况。我区决大多数闲散青少年家庭处于完整和谐状态,仅有32名闲散青少年生活在单亲或者父母再婚的家庭。

3、我区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基本特点

(1)缺乏必要技能,自立能力较差。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谋生手段单一,缺少社会竞争力。而有部分职高、中专毕业的学生,对择业标准期望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又怕吃苦,找工作比较困难。这些情况是青少年赋闲在家的直接原因。

(2)性格缺陷,生活不规律。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懒惰是造成闲散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青少年闲散成性,受不了约束,社区帮助找到一份工作,坚持不了多久就辞职不干了。而长期在家又使孩子增长避世情绪,为了打发时间,往往晚上上网、看电视,白天睡懒觉,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

(3)容易扎堆,喜欢在特定场所聚集。由于无事可做,没有精神寄托,闲散青少年更容易互相扎堆,相似的生活状态让这一群体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多数闲散青少年喜欢在游艺厅、网吧、录像厅等场所逗留,其中部分闲散青少年长时间泡网吧、录像厅,甚至彻夜不归。

(4)无所事事,易发犯罪。我区闲散青少年存在一定集群现象,有不良结群、夜不归宿、参与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从罪错记录上看,共有12名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记录或犯罪前科,尽管其犯罪表现多为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治安犯罪,但如不加强管理,就有可能发展成刑事犯罪。

(5)家庭教育缺失。在闲散青少年当中,家庭贫困的占大多数,一般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部分家庭是低保户,少数家庭属于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有残疾。父母文化层次偏低,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占18%,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给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均有一定缺失。

二、**区闲散青少年问题的根源探究

虽然社区闲散青少年在全区青年中仅占极小比例,且当中存在违法乱纪行为的更是极小部分,但作为特殊群体,由于他们游离在正常组织之外,处于社会边缘和失控状态,其存在难免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产生较多负面影响,同时从长远来说,也为危害社会稳定留下隐患。因此立足客观情况查找社区闲散青少年问题的根源,对于实现对他们的规模控制和有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区闲散青少年产生原因:

1、青少年思想认识偏差。全区215名

闲散青少年中,自身存在智残、身残、聋哑等身心疾病的仅45名,占21%。这部分青少年如不借助外界帮助很难改变现状。但更多身体健康的闲散青少年还是由于其主观消极因素对当前现状无动于衷。他们没能够正视现实,在就业选择方面,“职业标准”趋向多为“工作轻松”、“有权力、有地位”、“很自由”,他们或者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缺乏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或者因为家庭贫困、社会压力大等原因,产生了自卑、自闭、厌世的性格缺陷;或者就业观存在偏差,片面追求体面、稳定的工作而无业,还有少数文化较低且好逸恶劳,盲目追求高消费,久而久之变成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走向犯罪。

2、家庭教育缺失,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一是家庭教育不力,职能履行能力欠缺。一部分青少年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而父母本身素质不高,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二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甚至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

3、法制教育滞后、管理不善。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双差生”的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过早地步出校门、流向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有些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对外界不良影响缺乏识别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甚至有的学校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素质低下,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4、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青少年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社会闲散的青少年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价值观产生扭曲,当他们的欲望因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时,又不能用理智去调整和控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媒体和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大众传媒、非法出版物以及网络所描述的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已无形中起到了教唆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5、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据调查,21.6%的闲散青少年的诱发原因是因为“中途辍学或退学没找到工作”,就业压力促使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成为了社会闲散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失学青少年很难找到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首都高校集中,首都各行业就业门槛逐年提高,而这部分青年因“家庭贫困”和“技能层次不高”,导致掌握的社会资源不足,一旦处于“闲散”状态就难得到改变。

(6)组织网络覆盖存在盲区。近年来,我区共青团、少先队等社会组织先后开展了“阳光.成长”行动、“团旗飞扬.青春闪耀”和“星光青春自护”等多种主题活动,均取得了较好实效。但由于闲散青少年处于社会边缘,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长期游离于各种社会组织之外,因此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而因为人户分离等原因,增大了对他们的管理难度。

三、开展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社区闲散青少年失学、失管、失业的现状,与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以及其自身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管理与服务青少年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尽管近年来我区闲散青少年管理与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首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比,此项工作还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现有工作组织机构承担职能较多,影响服务管理作用的持续有效发挥。目前,我区没有专门负责青少年管理与服务事务的工作机构,仅是成立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两个协调性机构,由区、街道和社区的各级团组织承担办公室职能。而青少年实际管理和服务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政府的诸多部门,如辍学问题、再教育问题、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问题、罪错青少年帮教问题等等,都不是单个部门能够自行解决,但未委会办公室和预防小组办公室都集中在共青团组织的权益部门,协调力度相对较弱,且团区委统战权益部身兼统战、权益两大职能,工作人员兼职较多,因此面临着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协调难、人员少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存在势必影响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是资源经费保障有限,影响服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闲散青少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等不同的层面,需要不同层面之间、同一层面的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来完成。区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和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是全区青少年保护的领导机构,统筹了全区资源,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形成了合力;但从性质上来讲,预防小组和未委会仅属于协调机构,不具有执行能力,各项工作仍需委员单位具体落实,协调力度不够。尽管我区将相关工作纳入街道综治的考核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青少年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主要是结合自身职能、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开展工作,且在考核时更多注重的是工作结果,定性的较多,定量的较少,缺少对工作过程的考核,很难调动相关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形成合力。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就有限的工作经费更显不足,而没有经费又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

三是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偏重教育管理,服务功能尚需完善。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社区闲散青少年加强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减少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措施多为防控监管,教育服务职能欠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功能和能力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服务青少年形势死板、对青少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对青少年学习的指导和对生活的服务功能还不够突出和完善,无法有效的把青少年组织起来,缓解减轻青少年厌世情绪,疏通社区闲散青少年出口。

四、开展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1)摸清底数,动态管理,建立社区闲散青少年管理工作台帐。依托全国社区青少年管理信息系统,区、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三级底数完备、事项明确和动态更新的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管理台帐,并针对我区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具体情况、犯罪的成因、现状、不良习惯和行为、心理成因等特点,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危险度评估。台帐应包括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分布情况、基本情况、特征信息、活动规律、风险评估程度、责任部门、责任人、重点监控时间、监控措施等内容。根据闲散青少年成因、现状等情况,全面推行“一人一档”制度,把他们纳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范围,消除工作盲区。同时,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明确具体责任人负责社区闲散青少年工作,并组建由社区民警、社区主任及楼门(平房)院长参加的专门工作队伍,根据工作台帐逐一落实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监控防范和帮助教育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实施扶助型、引导型、监督型、帮教型等分类管理,并对其活动范围、交往对象、居住处所、言论动向、情绪特征等实行有效监控,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2)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必须实施综合治理,优化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第一、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狠抓思想宣教活动。深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和“法制校长”长效工作机制,应用“以案说法”、“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大讲堂”等形式进行青少年普法维权教育,保证在校生学期受教育率100%,提高青少年知法用法的能力。第二、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净化成长环境。一方面,通过建立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联合文化、公安、工商、妇联等部门加强学校周边不良“网吧”的清理整治工作。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网络征文、知识竞赛等健康向上的网络交流活动,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络法规安全常识教育。另一方面,集中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商铺、网吧、歌舞厅,封堵有害卡通画和淫秽“口袋本”的流通渠道。大力开展“青春红丝带行动”和“青少年远离毒品”、“反对邪教”等活动。同时,深入开展各类阳光文体活动,通过青年才艺风采大赛、歌咏比赛、青年足球联赛等活动,丰富广大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发挥优势,重点防控,有效控制社区闲散青少年规模。控制社区闲散青少年规模务需避免青少年陷入“失学、失管、失业”状态。第一要加强学校教育,面向全体,不失一生。通过“阳光.成长”基金等扶贫济困工作载体,加大对因贫困、残疾等客观原因而失学青少年的帮扶力度,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依托“蓝天工程”、“工读学校”等有效措施,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避免问题学生进入闲散状态。第二开拓渠道,控制入口,避免青少年陷入闲散状态。积极统筹教育、劳动等相关部门,加强职业教育,提高社会闲散青少年边缘人群就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为他们畅通就业渠道,避免青少年毕业即失业,陷入闲散状态。第三创新思维,疏通出口,引导闲散青少年摆脱闲散状态。依托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青少年大家乐等活动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改变闲散青少年不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为就业创造可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闲散青少年创造就业机会,并发挥街道大团建的优势,发挥辖区单位团组织、特别是两新团组织的作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就业岗位。

(4)增设载体,拓展功能,提高闲散青少年社会化服务能力。针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情况的多样性,在依托未委会和预防小组成员单位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同时,借鉴党员服务中心工作模式,在街道成立青少年社会事务工作站,并按照该街道青少年人数按一定金额划拨经费,引入青少年事务志愿者。通过协调社区机构、结合社区资源,为青少年设计多样的活动,有效服务于闲散青少年社区生活。共青团组织加强对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培训、专业督导和专业考核,由指导青少年事务志愿者运用专业理念、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法去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保证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日常化和持久化。

第五篇:宁德市司法局开展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工作总结

宁德市司法局开展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

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局根据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增强未成年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取得明显工作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充分发挥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的主导作用

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紧紧抓住学校这个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战场,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不断深化校园法制教育。我们一方面督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落实”,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法制讲座、法制演讲、模拟法庭、法制教育巡回展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学法积极性和守法自觉性。柘荣县楮坪中心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省教育厅、省公安消防总队主办的网上消防知识竞赛活动,有2位同学获得二等奖,4位同学获得三等奖。福安市在实验小学开展的“雏鹰三色”平安行动,使小学生学法、普法教育活动,收到明显成效。二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校园”活动。我市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在多所中小学校举办了“学法用法、构建和谐校园” 1

专题法律讲座,并派出律师担任这些学校的法律顾问,还向中小学生发放了维权联系卡,认真办理有关青少年学生维权案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到定点中小学校,开展以青少年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教育为主题的法制报告会120场次,受教育学生达10万余人次。三是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福鼎市开展了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活动,组织了精干力量,对市区所有的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多次拉网式的文化市场大检查,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行动,建立起依法打击网络制黄贩黄的工作机制。并在学校周边张贴举报地下网吧、游戏机通告,公开举报电话,接受广大学生举报投诉,为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了努力。周宁县开展了暑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召开了专题暑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会议,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论坛、宣传车、宣传栏、手机短信、标语、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宣传载体与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暑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宣传活动,使暑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并组织公安局、文体局、工商局等单位不定时对建筑工地、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开展拉网式清查活动,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以上场所,加强社会治安管控工作,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到了实处。四是抓好试点培育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今年以来,我局在原有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进社区、单位试点单位基础上,又在各县(市、区)

增加了试点社区数量,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有力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二、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及时为青少年提供有效法律帮助一是充分运用法律服务体系和网络,热情主动向青少年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让青少年在接受法律服务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今年以来,我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未成年人维权案件22件,受援青少年31人,涉案类型有人身伤害赔偿、交通损害赔偿、追索抚养费、变更抚养权、校园伤害投诉案、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代理等。二是热情关心特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去年5月份以来,我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了全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服刑人员或是刑释解教人员的未成年人子女,从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现状,认知法律,鼓励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摆脱家长犯罪带来的阴影,自强自励,健康成长。三是积极指导基层组织做到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联合社区干部、包片段警、学习老师以及家长等共同对失足青少年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如屏南县法院刑事庭法官深入该县监所对3名判决后留所服刑的未成年罪犯开展送法和帮教活动,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并向他们发放了《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和印有该院“青少年维权岗”法官联系电话的帮教联系卡,及时为失足青少年做好思想和法律服务工作,为进一步促进

违法青少年努力改造,争取重新走向社会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市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呈下降趋势,其中青少年重新犯罪率更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在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将再接再厉,在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工作,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宁德市司法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七日

下载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闲散青少年现状调查和教育管理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柳州市开展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工作总结

    2010年柳州市开展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工作总结 闲散青少年是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主要包括既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又没有固定工作,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 作 者梁嘉威 周梓健 马建桃 指导老师冯桂泉 审稿李南萍 摘要本文通过对横沥镇各村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问分析当地农村生活污......

    浅谈创新加强闲散青少年管理服务工作

    浅谈创新加强闲散青少年管理服务工作加强闲散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全......

    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

    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本世纪科技更加社会化, 社会更加科技化。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智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 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未......

    泸州市公证行业现状的调查和对策建议

    泸州市公证行业现状的调查和对策建议近年我市公证行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由服务民事领域为主向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领域全面延伸,积极发挥公证沟通、引导、预防......

    关于开展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共5篇)

    南长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共青团无锡市南长区委员会 南预青联„2011‟1号 ★ 关于开展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

    弱势青少年生存现状及其对策

    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其对策2009年11月15日 随着我县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劳务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虽然有力地促使“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