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造快乐的地理课堂
营造快乐高效的地理课堂
所谓“快乐”,指的是感到幸福和满意。人,一旦处于快乐情绪之时,对凡事都充满着美好的情感,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快乐的情绪对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更是深远的。如果学生能以积极快乐的心态融入课堂当中,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学习效果更是事倍功半。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新时期的地理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课堂,才能上好地理课。如何让快乐的音符洒满我们的地理课堂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学生“乐学”
我经常这样想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多好啊,我的教学效果将会更高效,学习效果更是事倍功半。如何做到学生“乐学”呢?
1.学生心情好
中学科目多了,学生精力分散,难免疲累分心。为了调节好学生上课状态,排除干扰,让学生愉快地上地理课。每次上地理课前我播放与本课有关的优美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愉悦。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后,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好点。一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讲长江内容时,播放<<长江之歌》,讲亚洲内容时,播放《亚洲雄风》。
2.学生“真的心情好”
播放歌曲只是放松学生心情,调节好上课状态。只是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真的心情好”。这就要求老师下功夫。首先老师要做“快乐老师”。要让学生快乐,首先老师要快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老师在授课中的情绪和语言尤其重要。积极上进、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学习状态进入课堂;老师授课中的语言幽默、诙谐,易于近人。会让学生会心的笑,感受到开心,身心放松,愉悦。例如学生发言不错,我会说:
你真有才。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老师要常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和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们能感受到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学生受到关注就能感受得到被尊重的愉悦感。
我认为“真的心情好”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功的喜悦感。现有些企业组织员工把优秀的员工围起来,然后对优秀员工报予热烈的鼓掌,以此举激励员工。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对提问的学生也报予热烈的鼓掌。或老师表扬学生说:你很聪明,你很棒。或说:请坐,你真是我的骄傲,答得很好。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真的心情好了”,你会发现学生活跃多了,自信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教学效果也好多了。
二、学生“乐动”
我认为光心情好还不行,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学生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如能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该多好呀。如何做到学生“乐动”呢?
1.乐于动口
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注意不要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发言有成就感,有发言的喜悦感,有争先发言的欲望,只要学生乐于动口,既锻炼了学生,课堂教学又优化了。例如在讲中国地势时,提出如果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对中国又有什么影响呢。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准备材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逐一发言展示成果,正面评价,课后把学生的成果贴在学习栏,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学生发言踊跃了,自信了,探究更深入了,教学效果也好多了。
2.乐于动手
地理学科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地图。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观察地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习惯。而引导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乐于动手。当然注意不要打击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动手一样有成就感,有动手的喜悦感,有“动手”的欲望。首先老师要擅于“动
手”。我经常在黑板展示地理简图,如用三角形画七大洲的简图,用线条描绘出中国轮廓简图。鼓励学生画简图,例如画日本国土轮廓,画澳大利亚国土轮廓,画美国国土轮廓等简图,并把好的简图展示在学习栏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的印象,学习效果也好了。
3.乐于动脑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能是空洞的。应引导学生有学习的方法。如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乐于动脑就好了。乐于动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动脑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如对长江、黄河进行水文知识的对比归纳。如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的对比归纳,如对纬线、经线的对比归纳等等知识进行对比。当然也要学生展示比较归纳的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在对比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两者的共性、特性。从中获取地理信息,更有利于深入探究。
方法二: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如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如中国大江大河为何大多数向东流等等。乐于动脑要教会学生会动才会乐动,否则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打击了学生积极性,不利于自主学习。
构建快乐的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学生快乐了,老师享受了课堂,也有幸福感了。
第二篇: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快乐地学习英语
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快乐地学习英语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使英语成为学生快乐的伙伴,而不是学习生涯的拦路虎。那么,英语教师应该怎样营造生动、轻松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一、教师应该是英语教学中一名乐观,热情的引导者。
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教师如果是一名乐观向上,热爱英语的人,就会用心体会到这门语言的内涵,才有可能把对英语的热情传递给学生。
凡认识获得过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马老师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她对英语的热爱,这种热爱转化为她对学生的热情。她参加优质课竞赛时,第一次听她上课的学生即使基础最差的学生都会踊跃发言,英语成绩最差,讨厌英语的那个学生不但大胆用英语发言,最后竟然感动得落泪了,坐在后面的外教老师也禁不住翘起大拇指。
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语言的主要是用于交流和沟通。学生十分敏感,教师的语言、动作、眼神等等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和感觉。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把很多信息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是否学习积极,来自于所获信息是否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教师传递了积极,乐观,以及对英语的热情,就会赋予语言以生命,让学生爱屋及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作出积极的回应,自然学习任务可以轻松完成。
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底蕴丰厚的文化人
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交流意识很强,而这些欲望的实现就需要丰富的内容作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精心备课,不仅仅把英语当作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来看待,而应该从文化角度去思考,不断的充实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情感,思想各方面理解这种语言。
初中英语的内容不多,但其中的内涵很丰富,一句简单的交际用语,也可能折射出英语国家的人文、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而且教材摒弃了糟粕,吸取了精华部分。如果教师对教材充分挖掘,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可能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走进课堂,生动、有趣、新鲜的信息让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可以从英语文化中体会到乐趣,增进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里更为主动。
三、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者。
善于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老师,总是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选择合适的方式,照顾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愉快学习。比如生生互动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等。
初中学生越来越害羞,不爱在众人面前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又渴望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同伴和老师认可,容易形成群体。由于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大量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同时,只要他们觉得内容乏味,他们就没有兴趣参与和接收,比如成绩好的学生会因为活动难度低不愿意参与。
所有的同学都喜欢在交流中学习。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情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伙伴意识,也满足了部分优秀学生追求挑战,渴望新鲜事物的要求。进行小组情景表演时,小组长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把表演的机会让给组员,当表演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时,小组长会有成就感,而组员也因为参加表演而自豪,这些积极的情绪都会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带动一个组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因年龄带来的不利于语言学习的因素,由点到面,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生生互动式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而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更能让学生获得快乐学英语的享受。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如果老师主动把学生当作可以共同探讨各种话题的朋友,英语学习气氛就会自然轻松起来,语言的交际本色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由于是老师和学生交流,因此,交流的难易程度,老师更好把握,就容易照顾到层次不同的学生。
总之,英语教学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师的勤于思考,精心备课,用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并因材施教,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会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领会英语的语言本色,提高个人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的三面镜子
摘 要: 如何营造高效课堂,这固然是一个不小的话题,但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我必须要面对的话题。纵然不能一步登天,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阅读,分析和学习能明确方向,充分实现课堂的价值,提高课堂实效。本文要阐述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所需的三面镜子——中国传统、西方理论和自身实践。借此寻找出路!
关键词: 中国传统
西方理论
自身实践
如何理解“高效课堂”?我看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老师在四十分钟里面,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把要讲的内容讲完了,把要做的练习做完了,学生要做的笔记也写得满满的了。总而言之,应付考试绰绰有余。另一种的理解是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原则,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提高学生素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它有自己的节奏,热烈而非浮躁,苦思冥想而非死气沉沉,每双眼睛闪烁的是智慧的光,是灵动的光。如此的课堂都是我们心所向往的,然而这作为一个理想,并非能轻易实现。让我们张开眼睛,借鉴中国传统、西方理论和自身实践三面镜子,看是否有所发现,可否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勤诵、好读、巧对、多写,这几个词大概能归纳。这看似简单易懂的模式,但只要细细思考品味,我们会发现其中还是有不少精华的。所以我们怎能随意丢弃呢?中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先祖非常重视诵读。特别是一些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性的书籍。这是起步阶段,待识字量足够时便开始诵读四书五经了。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文豪苏轼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小时候也曾多次听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熟读并背诵经典可以让学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积累语汇,了解市井百态,甚至感受文章的气势、节奏,培养语感和审美鉴赏能力,掌握文章的谋篇构思技巧。然而,现状又是如何呢?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都有一个观念,背书是为了考试,背书是为了填空时不要失分。许多人诵读就像报“流水账”,没有一点美感,只要字没读错音就算过关。这样的诵读是毫无价值的,是难以真正积累下来的。这种现象与教学评价考查的方式有关,也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联。无论如何,我们作为师表应该做出正确引导,让诵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能力。当今的语文课堂主要是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是学生自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古人也是非常看重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并非夸夸其谈,常言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识音。”提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欧阳修不是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吗?现在的学生阅读量,阅读的经典太少,有几个爱读书的也都是爱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书籍,还有一些所谓的“校园小说”。更加上平时学业较重,所以更难有阅读名篇的时间和兴趣了。有不少学生甚至连语文书上的课文都顾不上一读,实在可悲。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老师的讲解上的,有不少学生连课文内容都不清楚就匆匆记下了老师的“答案”。这样的的阅读教学有多大的实效。我们应该知道,课堂上重要的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了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解决的办法除了老师适当安排讲与读的时间之外,还需引导学生理解阅读之法。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读书之法的精髓。今天的学生缺少的是“用心”二字,只有用心读才有独到的见解,才有引人思考的问题,才有独特的感受和有趣的发现。这是老师不能代办的,他必须经历这个过程,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述。我们更不能舍本求末,为了“节省”时间,跳过这个过程,到头来“欲速而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课堂的高效就会变成“搞笑”了。现在再看看“多写”。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古代写的机会是很多的,现在科技进步,直接说就可以了,“写”似乎可以退居二线了。但“说”能否代替“写”呢?“说”,大多情形下只是简单的口语,对小学生来讲,说比写简单多了,也随意多了。因为说在布局谋篇,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似乎都没有太严格的要求,老师也不会像改作文一样“精批细改”,更何况写还得认字,不认字只能说而不会写,眼高手低,这又是写的一个“麻烦”。“多写”真的只是一件苦差事吗?非也!在我教的班级里经常写的学生语文素质普遍都不错,她们往往喜欢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我建议每位学生开设一个随笔本随时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或一时的感悟前,她们早就这样做了!但大多数人还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行动,所以在课堂上也可制造更多写的机会,以此训练学生写的能力,使他们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鲁迅先生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为什么要多写?因为“多写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是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但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这方面,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可以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我们必须再三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我们在课堂上务必顾及学生的感受,留意其心理变化规律。首先我们不要做一个唠叨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作出尖锐的批评:唠叨“是一种教师以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增长学生淡漠与消极的情绪的管理课堂的趋向。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里流行,学生的趋向是对真正重要的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师过多统治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必须学习如何遵从、听命和按照指示办事,但他们很少可能学会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的方法或是将概念的技巧应用到课堂以外的情境中去。”由此可见,唠叨的老师往往好心办坏事。诚然每个老师的风格或许会不同,但唠叨绝非其中一种。现在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语文,对老师,对课堂的冷漠,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对他们的冷嘲热讽对课文的一知半解,所以无论对学生,对文本我们都必须懂得尊重,相信最终我们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参考文献: 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
第四篇:快乐地奔跑
快乐地奔跑
昨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不顾一切地奔跑,满怀着激情,梦想与疑问。我穿过丛林,穿过草地,穿过麦田,穿过玉米地,穿过人家门前的小路,即使遇见阻碍仍旧一往无前,哪怕将要把我撕成碎片。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不停地奔跑,我没有回答,要知道世界上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原因的,有些事情只是内心的感觉而已。奔跑是年轻的特点,我们应当去不断地前进。奔跑就是我们不断地前进,奔跑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让现在人依赖交通工具所形成的毛病得到改善。奔跑有助于排汗,释放我们心中的不解与烦恼,让我们在奔跑的路上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我们平时无暇思考的事情。
奔跑是一种人生态度,不狂躁而又努力拼搏,不张扬而又默默奋斗,一个人可以奔跑,一群人也可以奔跑,在马路上,在宁静小巷里,都能找到我们的身影,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各异的风采。看吧,公园里的是锻炼身体的,健身房里是练肌肉的,运动场里是竞技拼搏的,没有一处不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奔跑,我的青春,我们的logo!
第五篇:论课堂活力的营造
论课堂活力的营造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升,当然教育也在跟着进步。教育也一直在改革,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因此这也给了我们新一代教师巨大的压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我们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要求我们的课堂上的生动形象,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问题原因 名师案例 解决方案
这个学期,我经历了一次实习,面对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了迎接这次实习,我做了很大的准备,每天会待在图书馆看有关小学语文类得杂志。生怕自己经受不住这次考验,教不好他们,这样责任就重大了。看了小学类刊期杂志之后,心情稍稍有了平静,从中学到了一些教学教法的技巧。于是就这样上战场了。在实习期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麻烦,压着你喘不过起来,每天都绷着紧张的心情度过的。指导老师给我的评价一般是说需要结合文本来上,加强语文基础锻炼,纪律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但是让我心寒是,我的搭档给我的评价,她跟我说班里有几个学生说我上的课非常的枯燥乏味,一点意思也没有。当时,我真的懵了,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那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回忆着自己上的课我给自己总结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而且经常会出现课堂上的死气沉沉,气氛沉闷,由于紧张急躁,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少了学生闪闪发光的眼神,少了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
一、出现课堂乏味的原因
为什么我的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真让我很着急,于是我就对自己进行反思了:1.备教案的时候虽然我有考虑到学生,但是我考虑的比较浅显,根本没有把一些实质性问题考虑进去,导致我和学生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我在设计小学四年级《词语盘点7》的时候,非常苦恼,给我一个单元的词语,要给学生上一节课,这要怎么上呢?《词语盘点》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写记住并会运用里面的词语,我苦思冥想了很久决定这样设计教案:首先让学生读一遍词语,然后让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在对词语词性方面进行分类,然后罗列几个词语让学生在词语盘点中找出与这些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最后让学生任意挑一到两个词语说句话。自己想着学生应该会怎样怎样回答,但是在真正执教的时候,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不屑我提的问题,也许我们班的语文功底比
出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动人景象。
二、活力课堂来自哪里
这是一种多么高的课堂教学境界啊。是每个教师心中梦寐以求的课堂。1.产生于教师的亲和力。孙老师在上《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语言亲切、随和,加上热情的鼓励,产生一种磁性,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上孙老师的课不要拘谨。”“大胆说,老师喜欢不同的声音。”“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大名,这是你的知识产权。”“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呢?看看谁给我出出金点子。”“听他读的这么好,我的心里也痒痒的,你们想听我读吗?”......孙老师的话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这种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他的“生本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和“活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的爱学生,才能真正的亲近学生,欣赏学生,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花开的声音”;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师生才能相吸、相耀、双赢、双长。
2.产生于问题吸引力。孙老师以学生在阅读中的障碍作为教学的起点,他让学生读书寻疑,从学生视觉建构“问题群”:扫路人是谁?天游峰的好山好水不写,为什么去写那个不起眼的扫路人呢?游人感到累了,为什么老师却说“不累不累”呢?等等。面对学生的问题他不急于表态,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一定把它作为座右铭。现在孙老师好象到了南极,这么多 问题,还没有备好课,怎么上呢?谁给我出金点子?
生:让同学们解释一下,你再点评一下。
师:什么点子?
生:银点子。
师:谁说金点子?
生:你和我们一块儿解答。
师:什么点子?
一生:馊点子。
师:你一个点子也没出,叫人家的馊点子,你来出一个。
生:是老人的自信。
师:老人能活到100岁有三个原因:
一、锻炼;二环境好;
三、自信、乐观的心情(师生接读11、12段)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生:能!
在教师创造性点化和引导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创造性碰撞,涌动出无数的“思维泉”、“思维流”、“思维河”,课堂成了无线扩张的思维大场。在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中,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学生构建的“文本意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有的显得稚嫩,有的很有见解,有的灵光闪现。在逐步形成和深化“独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最有效的积累,习惯方法得以最有效的习得,心灵和精神得以有效的充实!
4.产生于情感感召力。孙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多情”的,通过设计“议题”、朗读和读后交流,师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和细处,一步一步地“逼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实现作者情、教着情和学者情得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因而时常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激荡。课文学到最后,孙老师巧妙设计“给课文换个结尾”的办法,浓缩体验,尽情释放情感: 师:根据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笑声怎么陪伴我回到驻地呢?
生:笑声留在脑海,忘不掉,自信、爽朗的笑声刻在了我的新里。师: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这句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吗?(生写)
生:我把句号改成了省略号。因为我不论什么地方都会记得这笑声。改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到永远。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师:这笑声永远藏在所有人的心中。扫路人是不是普通的人? 生:是。
师: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人。回去后,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写下你的感受,作为你的名人名言。让你们的语文老师寄给我。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它的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