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点(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3: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考点》。

第一篇:心理学考点

心理学考点

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是指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所作的解释。

创始人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由于脑,我们的思

维理解看见听见知道丑美善恶。

(2)行为的观点:是指把个体所有的行为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关

系。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认知的观点:就是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4)精神分析的观点:是有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依德提出的,在他看来,潜意识是

精神活动的主体。

(5)现象学的观点:即是探究个人对各种事件的私人观点。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人本主

义的观点。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建立假设 搜集资料 分析资料 作出结论

4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质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选择题 P24)

5人格的整体性(选择题)是指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6气质类型(选择)多血质: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

胆汁质: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出 不均衡性,他们的工作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到细小事物

7三种性格类型(选择)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的行为模式,主要特征是:时间有紧迫感,做事快,长期处于亢奋状态,总想着同时做几件事情,争强好胜,对他人怀有戒心,缺乏耐心和容忍。B型行为模式:悠闲自得,不爱紧张,不争强好胜有耐心,能容忍。C型行为模式,即癌症倾向性格,这类人不变现愤怒,把愤怒藏在心里加以控制,在行为上表现为过分与人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8动机在人的行为生活中具体的可分为四大功能(选择)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功能

9(选择)人的需要时多种多样的,有关需要的种类划分,在心理学界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

10(填空)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11(选择)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是是由个体内部需要与需要之间以及需要与外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可以归纳为四类冲突情况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12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升内驱力

(3)亲和内驱力

(4)自我价值感内驱力

13(论述题)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答:具有学习动机,并保持一定的强度是学生得以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倘若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几时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任然无法应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创造了激发的内部条件,后者又为前者发挥了进一步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既不应该不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割裂。下面是分别提出相应的措施,都是相对而言,彼此有交互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并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学习行为,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2: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社会活动范围日益增大,社会联系日益增多,他们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成熟度也日渐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着力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使他们的学习动力带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

3:发展学习兴趣: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

4: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心理,旨在培养直接的或近景性学习动机。

5:促使动机迁移:发现学生原有的某一方面的强烈的动机把他与当前的学习环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P114)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的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为学生学习提供诱因。

2明确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具体目标。总的目标要高一些,使之不乏挑战和刺激

3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

4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提供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良好的氛围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选择填空)P120

15简答题自我评价的途径

答:(1)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3)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4)通过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16填空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

17选择 几种常见的元认知元注意,元交流,元记忆,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

18选择,填空,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尝试错误法,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 19选择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呈现刺激模式问题的表征定式功能固定酝酿效应

20论述题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P194)

答: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做一下几件事: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创造

性的看问题,要让学生有时间酝酿和讨论,教师要创造一个接纳学生意见的氛

围,对于学生个别间的差异给予注意

(2)仔细的界定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确的理解问题。

(3)表演如何分析问题教师通过表演给学生示范如何分析一个问题,教会学生区

分重要信息与不重要信息

(4)提出假设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头脑风暴法,即鼓励两个或更多的人尽可能提

出许许多多不同的主意,而不对他们的价值做评判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从多角

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先让学生考虑或者提出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几种假设的意见,然后教师自己把这个过程表演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决定哪一种是最好假

设,让学生知道他们选择的不一定是最好的(6)考虑影星问题解决的因素教师应告诉学生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让他

们知道遇到这些障碍是正常的,只要他们认识到这些障碍并加以克服就会是好的问题解决者。

(7)运用类比运用类比有助于学生把新的信息与先前具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这种

整合有利于从记忆中唤起更多信息把解决相似问题的成功经验用到解决当前新

问题上,从而减少错误与所需时间

(8)提供练习解决问题的并给予反馈教师可以介绍自己解决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问题的经验,也可以用有问题答案的书籍让学生练习解决问题,还可以鼓

励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可供全班同学来考虑的问题,可以建立问题解决学习中心,奖励学习问题解决成绩优秀的学生以鼓励学生正确有效的思维。

21创造性的评定表现有以下三个特征 流畅新 灵活性 独创性(选择)

22增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思维的独特训练思维的辩证性训练

23填空智力也称智能,一般人认为智力是指个体聪明的程度

24选择

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世界的事实知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让去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

25简答题

如何进行早期教育(P261)

答:1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3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活动

第二篇:教育学心理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

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 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4.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迁移与教学的关系。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3.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地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说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④关系转换说

(2)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提示

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难点: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念、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7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5.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②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与模象直观)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1)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到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的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 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 ②干扰说 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知识学习的类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遗忘进程特点及遗忘原因、记忆规律的运用。难点: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心智技能的形式。知识点梳理 1.技能的概念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3.技能的作用

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第八章 学习策略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基本概念、典型的几种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训练。知识点榜理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2.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与批注。(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3.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4.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6)自我效能感原则

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Preview)、提问(QLIe x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Review)六个步骤。(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2至5尧-k-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训练法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以及创造性及其培养。知识点梳理

1.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3)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3)个性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7.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问题解决的含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妁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Z-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③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得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重患难点提示

重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难点:依从与认同的异同。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知识点梳理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D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5.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6。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7.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全身松弛训练。②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即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难点: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知识点梳理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2.教学目标的分类(1)认识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2)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阶段目标。3.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加涅提出的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6.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 ④视听辅助。7.课堂教学环境 8.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①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②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③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3)个别化教学 ①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教学方法的类型以及三种教学策略。

难点: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课堂管理的基本概念、课堂群体的管理以及课堂纪律的管理。知识点梳理

1.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5.群体动力的表现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①吸引与排斥 ②合作与竞争

6.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7.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8.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群体规范、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第三篇:《变态心理学》考点总结

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3:(对应课件上的7条英文)1.痛苦 2.适应不良

3.不可理喻或非理性的 4.不可预测或失控的

5.在人群中是少见的,统计上少见 6.可观察到的不适

7.对道德或理想标准的背离

盖伦Galen将变态心理学分为三类:感觉错乱、记忆错乱、心理错乱

变态心理学史上的四次变更:

1.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Pinel时期(人们从这个时期才开始对精神病人改变态度)。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Kraepelin时期(开始给精神病进行现代的分类)。3.从精神病人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之父)。

4.从医院走向社区的阿尔比Albee等人的现代变更(精神病人的病要在大的地方做治疗)。

变态心理学的现代分类:

1.ICD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2.DSM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4 3.CCMD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课件上“陈仲庚张伯源的分类”一部分

神经症又叫焦虑障碍,即轻度心理异常。CCMD3中将神经症分为五类:焦虑症(无特定对象)、强迫症、恐怖症(有特定对象)、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诊断分级时,神经衰弱最孙子,焦虑症次孙子、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以及不是由于焦虑抑郁造成的社会性退缩和紧张症性行为。一旦有这些症状,就要建议做精神病诊断。

自知力: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辨认与识别能力。是否有自知力是区别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重要依据。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

定向力: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别能力。有病的人先忘记时间-地点-人物,康复后的病人先记起人物-地点-时间,时间最早忘掉,最晚记起,以为时间最抽象。出现定向力障碍与两方面有关:与脑损伤有关;与酒精吸毒有关。

DSM4的五轴诊断系统:(可能出简答,对应课件上的5条英文,其中2和3本课上没讲)1.主要临床障碍及其它可能引起临床关注的状况(DSM各章节的名称)。2.人格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3.一般医学状况(与理解和控制其精神异常有关的)。4.心理社会与环境问题。5.适应机能的整体评估。

变态心理学各个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可能考选择题)1.个案法

优点:资料细节丰富;擅长对个体独特经验的研究;允许个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关注比较少见的问题;有助于提出先观点、新想法、新思路。

缺点:不易复制,难以推广;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个被试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样;来访者和研究者在自我报告时是带有偏见的。2.相关研究(很多做纵向研究)

优点:更多关注真实世界,有良好的外部效度;纵向研究可以看出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不但可以研究短期反应,也可以研究长期反应。

缺点:相关研究不能得出因果结论;错误的时间安排可能错过人们观察反应的最佳时期;费时,不经济;不易排除影响因变量的无关因素(难以排除第三方变量)。两种研究取向:

科学取向:优点=严谨,易做重复研究。

缺点=创新能力不够。

人文取向:可以作为实验法不给力的一个给力的补充。3.实验研究

优点:易控制;可随机分配被试;合适的控制组可以有效排除无关变量。缺点:不易推广;会出现伦理学的问题。4.疗效研究

优点:为焦虑患者提供帮助并以此作为研究。缺点:很难说该方法中的哪一种因素对效果产生了影响;让有病的患者当控制组和实验组中的被试可能并不适用该疗法,等待组和安慰剂组这些分配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外部效度不确定(结果的推广度不确定)5.动物研究

优点:跟人相比,可以对实验对象有更多的控制;伦理上对人不行,对动物可以。缺点: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不人道;不确定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是否一定可以推广到人身上。6.跨文化研究

优点:承认并检查文化间可能出现的差异现象。

缺点:进入某些文化可能是困难的;某些概念和理论在跨文化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某些评估和测量手段的翻译会出现问题;在交往中会产生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

熟悉掌握课件上“鲁利亚”一部分,“大脑三级投射说”可能出简答。

催眠时相: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度的一种机能状态。

孤立病灶:又叫病理惰性或病理性兴奋、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它高级神经机能仍属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精神创伤的结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课件上“神经递质”一部分

课件上“实验性神经症”部分,对理解神经症非常重要。

儿茶酚胺CA: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内的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一类重要生化物质。

情绪障碍的儿茶酚胺假说:内源性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而躁狂症则是由于交感中枢机能亢进,儿茶酚胺的机能过盛所致。素质:会增加一个人发展出疾病机会的任何特性和一组特性。拥有一疾病的先天素质会增加个体罹患疾病的危险性,但并不代表该疾病必然发生。

自然疾病单位:有同一病因、同一基本心理结构(基本症状),同一病程、同一转归和同一病理解剖所见。

气质掩蔽:个体有某种气质,早期的成长经历掩蔽了这种气质,一旦环境撤掉,这种气质就会表现出来。

文化精神病学:研究文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文化与精神卫生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精神活动的异常和正常,研究精神病理现象的规律、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未找到“社会文化适应综合征”)

与文化相关的综合症:只出现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难以按西方精神疾病分类系统归类的特殊综合症。

课件上“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部分

应激:(必考,答全)

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一个人能产生影响的刺激和情境,被其感知到了并作出主观评价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心理生理变化,从而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了一个人所能分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即应激。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心理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应激源分为四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应激是人或动物对其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为了适应环境的刺激因素,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而能引起紧张状态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变化,成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即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课件上一般性适应综合征4里“一般性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一部分(可能会出简答题)

课件上“应激理论.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一部分很重要 课件上“动机冲突”一部分

应激相关障碍下面亚状态的诊断标准、如何鉴别的相关内容会考,定义不考。

木僵的分类:

紧张型木僵:精神分裂症 抑郁型木僵:抑郁症

反应型木僵(又叫心因型木僵):急性应激障碍 器质型木僵

临床最常见的是视错觉和听幻觉。错觉和幻觉一般都带有恐怖性性质。错觉:张冠李戴

幻觉:无中生有(无对象的知觉)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

表象:曾经感知过的东西再被拿出来就叫表象。

区分心理异常和心理正常的两条标准:现实色彩和道德色彩。

内感性不适:内部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度或难以忍受的异感。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造成的,原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外伤、内分泌异常及缺氧。

神经症这一讲的内容是重点,任何字都会考。课件中“神经症的概念”、“神经症的特点”、“神经症性焦虑”一部分

两条标准必须同时符合才能诊断成神经症:

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型不安。

焦虑的两个特点: 指向未来 没有现实威胁

心理异常的分类: 神经症 人格障碍 性行为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严重异常与轻度异常的区分:病程(严重:3月以上;轻度:较短);心理冲突的性质(严重:变形;轻度:常型)心理冲突的内容(严重:出现泛化;轻度:尚未泛化);问题严重程度(严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轻度: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第四篇:心理学考点总结(长江大学)

1> 什么是心理学?#1P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 什么是心理过程?其由那三部分组成?#1P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 什么是意志过程?#2P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苦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4> 什么是个性?主要包括那些方面?#2P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他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5>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那些?相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14P 1> 观察法;2>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 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4> 测验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观察者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的等待被观察者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6> 心理学的起源?#16P 1879年,冯特教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7> 神经细胞的功能?#21P 神经细胞具有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功能。8> 脑干包括那几部分?#28P 脑干包括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9> 注意的功能?#62P 1> 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10>注意的起伏?#72P 注意的起伏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感觉不到刺激或刺激变弱。一般每次起伏的周期平均约8-10秒,注意起伏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觉性短暂的下降。实验表明:声音刺激的起伏间隔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的时间最短.11>注意的分配?#77P(选择题)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12>感受性的正反比关系 #90P 感觉阀限分为绝对感觉阀限和差别感觉阀限。绝对感觉阀限又称为绝对阀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通过绝对感觉阀限的测量来了解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绝对阀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关系,绝对阀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用S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阀限,两者关系S=1/R.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K=△I/I 13>视觉适应 #98P 视觉适应是指视觉感受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暗—>亮)和暗适应(亮à 暗)。14>闪光融合 #102P(名词解释)

每分钟多次连续闪光达到一定频率,人眼睛无法分辨出是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的现象,称为闪光融合.刚好产生闪光融合的闪光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人闪光频率越高,其视觉分辨能力越强.15>视觉后像 #103P 视觉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停留片刻的现象.一般分正后像和负后像.16>知觉组织原则 #117P 知觉组织原则分为: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和连续原则 17>运动知觉(名词解释)#131P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18>错觉(名词解释)#133P 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19>内隐记忆(名词解释)#139P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又称自动无意识记忆.20>艾宾浩斯曲线(选择题)#150P 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是人类记忆和遗忘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探索记忆后保持量的变化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逐渐稳定的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在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遗忘规律“先快后慢”。21>干扰抑制说(选择题)#154P 干扰抑制说包括前抑制和倒抑制,人类记忆东西前后记忆好,中间记忆差,就是受干扰抑制的影响的结果.22>记忆系统的阶段#160P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他们在信息的持续时间,记忆容量,信息编码方式以及信息存储和遗忘机制方面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并不是非此即彼关系,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23>表象特征(2题)#170P 直观性和概括性是表象的的两个基本特征,直观性反映不象感觉和知觉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他不能反映事物的全部特征,而且不稳定,比较模糊,但是他反映的一些主要特征显得突出和直观;概括性反映的比知觉更概括,是多次知觉为基础信息加工产生的概括形象,被看成感知到思维过程的中间环节.24>梦境出现的时间段 #182P 梦境多半出现在快速眼动的睡眠中,大量梦出现在无快速眼动睡眠中生理上看作睡眠障碍反映,快速眼动被梦活动的一种标志。25>什么是思维? #185P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他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况性是思维过程的两大特征.26>概念的内涵 #192P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用词来标识的,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少.27>问题空间(名词解释)#199P 问题空间又称状态空间,是问题解决全过程的三种状态,它们是初始状态,中介状态和目标状态。

28>言语种类 #215P 语言的种类分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两大类,而外部语言又分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29>布洛卡区、威尔尼区、角回三区作用,受损后会产生什么样伤害?#221P 布洛卡区:口头和书面理解相对保留,但含有语法词的句子和需要维持次序的句子理解困难.言语不流畅,朗读和书写苦难.理解但不会说写

威尔尼区: 作用分辨语音,形成语义。语言生成流畅,节奏和语调正常,但是言语理解受损。有书写和阅读障碍.口头会说不理解

角回:能说话,对口语也能理解,但看到字型却无法理解意义,和逻辑语法关系理解遭到破坏.口头会说也理解,但不识字,不懂语法逻辑.30>情绪和情感的作用?(问答题)#242P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有: <1> 适应功能;<2> 动机作用;<3> 组织作用;<4> 信号作用.31>情绪的状态包括那些? #252P 情绪的状态包括心境(即心情:得意、忧虑、焦虑)、激情、应激.32>产生应激的原因?#254P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用适应性反映.应急产生的原因:1>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2> 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33>意志的品质 #275P 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他们在人的行动中贯彻始终,并构成人的意志的性格特征.34>需要的分类 #315P 人的需要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并且重叠交叉。根据需要的起源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人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5>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论述 #318P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首先他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需求。这类需求和人类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 人的健康状况相关,缺少他会引起疾病,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二类是成长的需求,它不受本能所支配,满足人产生最大快乐。她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类需要根据对人直接生存的意义及生活意义的大小,呈阶梯状排列。并且这各种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他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将人类需要概括为三个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动机需求理论是以他对人类需求的理解为依据的。他认为需求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求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以及一些研究证明人类需求之间确实存在着层次关系,但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抽象的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36>什么是兴趣? #336P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37>兴趣的品质(填空)#338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38>体液说提出人 #349P “四液说”(体液说)古希腊著名医生 希泼克拉底 “四根说” 古希腊学者 恩培多克勒 39>人格五因素模型 #391P 人格五因素模型开始于诺曼,到20世纪90年代观点趋向一致:人格结构由五大因素构成,即所谓的“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FFM).珀文和约翰主编的《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将五因素名称和符号等定义为: 因素Ⅰ: 外向性。活力、热情(E)因素Ⅱ:宜人性。利他性、爱(A)因素Ⅲ:责任感。克制、拘谨(C)因素Ⅳ: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N)因素Ⅴ:开放性。独创性、思想开放(O)他们指出:从因素Ⅰ到因素Ⅴ的序号,表示了这些因素的词汇研究相对大小。因素Ⅰ和因素Ⅱ在词汇中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因素Ⅲ,因素Ⅳ和因素Ⅴ的比例最小。因素Ⅴ最容易引起争论,部分研究者试图用智力等来标记.

第五篇:教师资格心理学考点:教学设计

江西教师资格心理学|常见考点十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估;(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3.教学目标的分类:(1)认知目标;(布鲁姆)(2)情感目标;(3)动作技能目标。4.认知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5.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6.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7.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8.行为目标具备三个要素:

(1)具体目标: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2)产生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3)行为标准: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9.任务分析: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一级地揭示其先决条件,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方法、媒体、课堂教学环境)10.教学中的九个事项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11.教学方法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常用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12.教学媒体:(1)非投影视觉辅助;(2)投影视觉辅助;(3)听觉辅助;(4)视听辅助。13.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联系;(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1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情境教学。在应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3)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15.发现教学设计四原则:

(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6.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实施五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17.个别化教学及其基本环节。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教学材料,加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18.个别化教学的经典模式:

(1)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

(2)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以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3)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

——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下载心理学考点(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考点(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3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梳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梳理第一章绪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研 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的学习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的学习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含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技能的形成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概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学习的迁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迁移:学习(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质)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

    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整理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年) 中学生的心......

    优秀高考考点汇报

    市级优秀高考考点 工作汇报 我校是我县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全校四十六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近四千人,学校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自1984年以来,年年被指定开设高考考点。近几年来,考点常......

    优秀高考考点汇报

    聚精会神谋国考 一心一意抓规范 ——2015年高考考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是城区非寄宿制独立初中,全校三十二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近两千人,学校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作为高考考点,2......

    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教育学易考点

    心理学 一、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只能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