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3:2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

第一篇: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

巧对课堂机遇,绽放精彩瞬间

——对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机遇的几点思考

慈溪市崇寿镇相公殿小学 朱孟迪-

[摘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不期而遇”的状况,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作为教师又该何去何从?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机遇谈谈自己的思考。[关键词]课堂机遇教学机智把握机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设,也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常带给我们众多机遇。“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教师如若能把突发的、不期而遇的、不利的事件转化为难得的、恰到好处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把课上得使学生恍然大悟、悠然心会,这过程不正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育机智吗?诚然,教师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利用教学机智借它山之石,借错发挥,或许还能绽放更多精彩。

一、善对“节外生枝”,聆听精彩描述

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接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但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生成的课堂,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它呼唤我们更新理念,挑战我们的教育机智,考验我们的教学底蕴。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用简便方法计算”时,碰到这样一道题:

[案例一]

20052005÷2005 2006

学生练习后,发现有许多错误。抽生将错题一一展现后,我依照原来的思路,认真地讲解起来:

20052005÷20052006

2005×2006 + 2005= 2005÷带分数化假分数 2006

2005×(2006+1)= 2005÷分子用乘法分配律 2006

2006= 2005×根据分数除法的性质,再约分 2005×2007

= 20062007

演示完之后,我还补充道:这才是用简便方法计算,题目是在分子中简便,即局部简便。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但还有极个别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正当我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位平日里默默无闻的男同学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我的方法比你更简单!”由于这个环节花时较多,还有一些教学内容没上完,本想让他下课后与我单独交流,可看他如此积极,听一听也罢。没想到他的发言让我为之一惊:

20052005÷2005 2006

2005= 1÷(2005 ÷2005)运用倒数的原理。2006

= 1÷(2005÷2005 +

= 1÷(1 +

= 200620071)20062005÷2005)2006

厉害!真是聪明,他竟用“倒数原理”这个词来解题,真是让人敬佩,我不禁为他出色的表现叫好。执果索因,探寻这种解法背后的故事,发现这种方法其实跟 “商不变性质”类同,即2005÷20052005 的两边同时除以2005,如果这样的话就更为简单,2006

更好理解。我暗自窃喜自己没有因为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阻止他精彩的发言,不然定会错失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还会伤害一位勇于思考的睿智少年。

一位拥有丰富的教学机智教师,就能化课堂上的种种意外为难得的发展契机,使学生经历跌宕起伏、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活,收获独特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老师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善待孩子们的“节外生枝”,我们不妨等一等,听一听,想一想,或许精彩即将展现。

二、巧借“它山之石”,诱发精彩思考

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在教学四下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跳出了我原本的预设,带给课

堂难得的机遇,也让我这个“学识浅薄”的数学老师受益匪浅。

[案例二]林氏解法

36.5千克=()千克()克

分析:把单名数化为复名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更何况这里是第一次出现,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课前我在备课时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般有两种策略:其一,36千克=36千克,剩下的0.5千克=500克,再得出为36千克500克;其二,36.5千克=36500克=36000克+500克=36千克500克。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麻烦便是好多学生不理解这两种解法,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明了的事,可在学生眼里为何变得如此费力?思来想去,换位思考,还走访了一些学生,终于有了些许眉目。学生对策略一的最大困惑是为什么要把36.5千克换成(36+0.5)千克?对于还未学习过小数加减法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策略二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要把36500克换成36000克+500克?对于学生的困惑,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无奈只得求助于学生,试图用“它山之石来攻玉”。此时,林沈佳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

36.5千克=36.500千克=36千克500克

她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而36.5千克只有一位小数,我在它的最后加上两个0,此时,大小不变;接着整数部分36千克与小数部分500克就很清楚地看出来了。”听了她的解释,许多学生都心领神会,不自觉地鼓起了掌,看来这种解法才是适合他们的。有同学建议干脆取名为“林氏解法”,以铭记此解法的开创者。师生以极其热烈的掌声一致通过。

无独有偶,在练习中学生又遭遇了时间问题的进率转换,显然此解法不能单靠小数点的移动来解决,于是乎,一系列新解法便运用而生。

[案例三]阮氏解法

教师出示:30分=()时

生1:1小时=60分,30分就是半小时,即0.5时或 2时。

生2:画右图。把1小时平均分成60份,每份就是1分,30分就是60 时。

生3补充道:也就是 2时嘛!

这时,阮双帅同学站了起来: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是通过除以进率来解决的,那么此题可以这样思考:

30÷60=30÷6÷10=5÷10=0.5130

1„„

说实在的,阮双帅这种独特的思维令我震憾万分,我从未想过此题还可以这样解,这种方式很好地诠释了进率换算的真谛,还利用了简便方法中“除法的性质”,无疑是一种创新。当然,这种解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遇到除不尽时,此法便行不通,如40分=()时。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的思维有时只是灵光一现,稍纵即逝,但是,如果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都能更新理念,把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装进心里,就能把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机遇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巧借他山之石,攻课堂实效、学生发展之玉,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妙趣横生。

三、妙在“阴差阳错”,引发深层思考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上一味追求“对答如流”、“天衣无缝”的效果。可这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学生的出错,老师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甚至教师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课格外精彩!而教师对课堂错误的矫正,则是一种很机智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课堂会因错而精彩!如,我在教学下面这道题时,尝试了一次“假错”,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批判、反思、质疑的机会,效果显著。

[案例四]

一种商品现价200元,比原价降低了50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下面算式中正确的是()

A、50÷200B、50÷(200-50)C、50÷(200+50)D、(200-50)÷200

(分析:从统计数据看,此题的错误率竟然高达96%以上,其中选择A的约占8%,选择D的约占38%,选择B的竟达50%左右。于是我便顺应了多数同学。)

师:下面我宣布正确答案是B。

(多数学生欢呼雀跃。此时,平时表现活跃的生1高高举起了手。)

生1:老师,我觉得B是错的。

众生:啊?

(个别还在嘀咕:老师怎么会错呀?是你错了吧?)

师故作惊讶状:啊?那我到要好好再看看。

(我请生1坐下,故意转身看题,实则是引导全体同学再去审视这道题。教室里变得特别安静,看着大家一股子认真劲儿,我心里暗自窃喜。不一会儿,便有几位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

师:可我觉得没错呀?

(看到一位习题中答案选B的生2也举起手了,我便请他上台讲述。)

生2:根据“一种商品现价200元,比原价降低了50元”,可以知道原价应该比现价高,即要用“200+50”来算,B显然是错误的。

师挠了挠头皮:好像是,大家觉得呢?

众生点头表示认可。

师紧紧地握住了生2的手,诚恳地说:不好意思,老师错了,谢谢你的指点。师:那么应该选什么呢?

生3:应该选C。因为“求降低了百分之几”就是用降低的钱除以原价。(看到大多数同学都认可了,心里甚是开心。)

„„

任何人都会犯错的时候,老师也不例外。在大多数学生眼中,老师似乎是神,不可能犯错,说出来的都是标准答案。我们老师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生怕出错,更怕出错后被学生笑话。其实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唯上,蹲下来平视学生,跟学生一样也会犯错,无疑拉近了师与生的情感距离。本案例中,我假错一回,给学生一次思考、讨论、质疑的机会,学习气氛相当浓郁,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后,我还主动向同学们认错,承认自己不该犯错,反而博得了大伙儿的理解与尊重,这不正是因“错”而美吗?

有人说,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但是这些错误如果能被老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它能发挥独具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错误”而生成精彩。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

值的生成,即:“非预设生成”。而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换个角度来讲,这些“非预设生成”中往往蕴藏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灵光闪现的精华所在,更是充溢着丰富的教学机遇,作为教师应该巧对课堂中的种种机遇,借用教育机智把握机遇,让课堂处处绽放精彩。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今年的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面对千年交替百年越迁的新世纪,追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伟大祖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一部美不胜收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生动的历史画卷中,寻觅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6位,名副其实地跨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及国际竞争力跃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已从温饱跨入了小康,中华民族世代梦想的小康之梦得以变为现实,这是历史上任何贤能君主所无法实现的事业;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商品短缺这一长期困扰中国人的历史性难题已得以解决,国内市场出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标志性转变。„„透视这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取得,关键是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与时俱进,通过党的代表大会,集中群众智慧,科学分析形式,明确党的任务,确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共产党,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取得。

面对新世纪,当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来畅谈祖国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新世纪。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一个交流全球化,操作现代化,竞争白热化的世纪。为了跨入21世纪,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就纷纷探讨、研究如何跨入新世纪,并为之做了许多准备工作。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先进,综合国力是否强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落后,综合国力薄弱,就要被动挨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面对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新世纪,为了在21世纪里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对我国来说,21世纪前一、二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此,我们党必须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就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使我国能够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新跨越。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应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这就要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更要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结构的升级,以使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的需要。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使用资源,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在更宽广的领域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便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及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任务,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变化更为突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目标。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一条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华、规范化、程序化。

社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新世纪,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命题。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昂首阔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在新世纪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地应率领中国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了承担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出新的党建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在新世纪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崭新的风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发展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努力完成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切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将掀起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新时期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我们企盼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地投身于推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

吉大马列部: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盛海英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三篇:巧对对联

巧对对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数学魔术家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第四篇:《巧对印》教案

《巧对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能大胆尝试多种对印方法,主动探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学生准备:底版、水粉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中,常会有一些美丽的纹理引起我们的兴趣和遐想,你知道这是什么的纹理吗? 那这些实物上的纹理是怎么复制到纸的上呢?

二、讲授新课

1、对印:

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2、折纸对印: 学生讲解制作要点。

3、单纸对印:(1)欣赏书中的作品。(2)介绍单纸对印的方法。

(3)出示所形成的图形:像什么?变转角度像什么?

(4)展示有新意的作品,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之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分析画面构图方法。

四、展示、小结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没有形成具体形的同学,看看你的画面有没有可取的部分?不能和小组同学组合出一件对印作品?

看课件,猜想。思考,讨论。小组研究后回答。

欣赏后研究对印方法。大胆尝试。谈一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比较单纸对印与折纸对印的异同。观察。

看教师完成的图形展开联想。到前面添加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事物。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结合想象出的内容适当添加。展示,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一件新作品。

第五篇:巧搭“支架” 激活课堂

巧搭“支架”

激活课堂

《骑桶者》作为卡夫卡表现主义作品的代表作,对于初次接触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中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卡夫卡的人生经历与个性心理等,都是解读作品的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内扫除这些障碍,聚焦要点、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共享思考的快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对此,笔者设计了“学历案”,并以此为“支架”,帮助学生利用助读提示及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当堂建构新知,不断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案例描述

“支架”一:课前“学历案”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及存疑情况,这是对学情的观照。对学生初读问题的梳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笔者在设计《骑桶者》的课前“学历案”时做了阅读卡片,表1所示为阅读卡片及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回答。

“支架”二:课中“小助手”

为帮助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笔者在课中“学历案”的设计中请来了几个“学习小助手”,为学生的研读搭建有力的“支架”。

1.译文比较

(1)“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VS“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

生1 前一句中的“已经”说明骑桶者去煤店老板那里借过很多次煤了,老板的“麻木不仁”是个事实;后一句中的“一定”应该是骑桶者主观地认为老板“麻木不仁”。

生2 已经麻木不仁了,那就意味着“我”用通常的方式借煤已经借不到了,所以“我”要想一种新奇的方法。于是“我”就“骑桶去借煤”了,这就使“骑桶”成为一种可能了。

(2)“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VS“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

生1 “‘像骑士那样”说明借煤这件事像是很正大光明的样子,还有一种比较威武的感觉;如果“像骑桶者那样”,会有点狼狈。

生2 “像骑士那样”更能表现出“我”骑桶飞翔时的自我陶醉般的“骄傲”,而这“骄傲”的背后恰恰是“我”对现实的恐惧与逃避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VS“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生 “浮升”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爬上”是一种主观的描述;“让自己永远消失”比“永远消失”更具有主动意识。所以后者更能表现出骑桶者身上那种可怜的自尊,以与世界相隔离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的心理。

2.改写比较

(1)[原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改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飞翔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生 “飞翔”是一种轻盈而自由的快乐感觉,“漂浮”则有一种不能掌控的虚空感,从后文“我”无法降落可以感受到这种虚空与不自由。

(2)[原文]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改文]她马上看到了我。

生 “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臆想或猜测,从中可以感觉到“我”与世界的交流存在一种阻碍――“我”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自以为是地看他人、看世界。

3.朗读比较

(1)“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2)“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3)“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4)“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4.虚构比较

[虚构一]我一个筋斗就到了煤店,敞开大袍,一下子就把煤店地窖里的煤吸了过来,老板居然一点都没察觉,仍伏在小桌上写字。

[虚构二]我拎着空荡荡的煤桶,抖抖索索地挪进煤店的地窖,怯生生地说:“老板,请您行行好,再赊我一点煤吧。”我低垂着头,不敢正眼看他。老板好像没听见,仍伏在小桌上写字。我提高音量:“嘿,老板!我绝不会赖账的,一有钱就给你。”老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我:“这话,我的耳朵已经听出茧来了。”

生 “虚构一”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荒诞的虚构,所表现的是一个超能力者,不符合卡夫卡笔下骑桶者自尊怯懦、敏感脆弱的个性心理。“虚构二”表现的只有人物的可怜与可悲,引发的是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据此,情节的走向及主题的表达无外乎:一是老板借煤,表达人性的温暖;一是老板不借煤,表达人性的冷漠。而卡夫卡的虚构则更能带领读者接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及主题,更能体现“我”的一种飘的状态,突出一种恍惚游离之态,更好地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引发的不是感性的同情,而是更理性深沉的思考。

5.知人论世

(1)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奥地利]卡夫卡

(2)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不出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奥地利]卡夫卡

(3)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4)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生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整合,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身上有“骑桶者”的影子,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孤独感、疏离感,进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虚构可以使小说的主题更多义、更深刻,并了解卡夫卡小说的母题――现代人的困境。

二、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从真实的阅读出发,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及能力,并以任务型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率,为课堂学习的展开做好准备。

通过“我的初读体验”,笔者了解到学生的疑难主要集中在“骑桶”。据此,笔者将学习的内容集中设计为两个问题:(1)“我”为什么骑桶去借煤?(2)作者为什么让“我”骑桶去借煤?前者指向文本,后者指向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我”的个性心理,使“骑桶”这一怪异行为成为可能;引导学生结合助读材料,走进作者的内心,理解虚构的意义。

2.教学“语文”

课中“学历案”的“小助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语文”的方法走进文本,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译文比较”与“改写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用词、句式对人物及主题表现的影响。这在训练学生咬文嚼字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慢慢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的个性心理,体会“我”的自尊与怯懦,从而进一步体会“我”与世界的疏离与隔膜,为骑桶找到“合情”的理由。“朗读比较”,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我”之所以“骑桶”更多的是因为自尊而非可怜。“虚构的比较”是本课研读最重要的“支架”。理解虚构的特点与作用是解读这一文本的钥匙。虚构有两种:一是超现实的虚构,是对虚空的虚构;一是现实主义的虚构,是对现实的重组和改造。“虚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虚构之间的区别及所形成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中“小助手”的设计集中于学习“言语形式”。通过多种比较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用词、句式、修辞等小的内语境,而且要结合文体关注小说的构思、叙述、写作目的、读者意识等大的外语境,从而拓宽小说研读的角度,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领悟。

3.突出重点

常见的小说教学一般遵循的是“三要素”解读思路,即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概括主题。课堂一般采用对话式教学,所呈现的方式就是学生和教师“聊天”“散讲”,与一般的阅读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文本作为教材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就被忽视了。利用“学历案”进行教学便于集中学习的重、难点,突出言语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体现“语文味”。小说教学不只是读懂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个精彩的语言材料,在学习欣赏中形成一定的言语能力,进而获得小说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语文课堂小说教学的要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方龙云)

下载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握机遇 求真务实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把握机遇 求真务实 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杨新方 (2010年8月25) 同志们: 为了更好地做好下半年无线电管理工作,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会议刚刚召开之际,经厅领导集体......

    巧抓机遇 趁势而上[五篇材料]

    巧抓机遇 趁势而上 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柞水县凤凰镇妇联换届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请允许我代表凤凰镇妇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敬请......

    星期天日记:巧对陌生人

    星期天日记:巧对陌生人作者/王雷啊哈!又过星期天了,这个星期天我很快乐!因为爸妈不在家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一天啦!但是我自己在家有点害怕,后来我一想:我是男子汉,应该勇敢些!我先坐......

    四招巧对领导批

    四招巧对领导批——武汉人才沙龙 有些人很容易将批评解读为针对个人的不满。其实应该抛弃这种想法,以正面角度转化,并找出对方批评的目的,才能解决问题。以下为4种碰到老板批评......

    巧对戒酒美文摘抄

    从前有所私塾,先生姓周,饱读诗书,很有才学,就是命运不济,运气不佳,屡试不第,只好靠教书为生。他对学生很严,书也教得认真,但有一个缺点老改不掉,就是常常借酒浇愁,喝一次醉一次。学生们......

    巧解课堂意外,生成和谐课堂

    巧解课堂意外 生成和谐课堂 壶山小学 徐美方 【内容摘要】: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面对活生生的学生,我们不可能一味按计划教学而不顾课堂的实际。课堂教学是教......

    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

    巧借“80-15-5”,优化课堂管理 丰泽区实验小学 郑玲玲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

    课堂导入巧设问(xiexiebang推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导入巧设问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富有趣味性的新课导入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虽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先声夺人。课堂导入的形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