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13:4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3……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2002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只有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争取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

[3]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者:朱爱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教学现状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不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且还不时产生误评,因而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生源背景

近年来,我乡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乡。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绝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来都自于山区,另一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孩子,这些学生诚实而又朴实,但基础等问题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困难。这在客观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用正确的策略,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行正确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重点,在数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对不同性格、程度、背景的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找回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2、研究的内容

《课程标准》倡导——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促进教师反思与提高,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是要借鉴相关研究理论为铺垫,联系我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开拓思维,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在研究、实践、再研究、提炼中充分运用各种可操作的相对科学的手段,改变我们的陈旧的评价体系。在前期对课堂评价范畴课题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并联系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汇总报告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确定我们研究的内容为以下两大方面:

(1).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模式。

(2).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的评价模式。①课堂上针对能力较强孩子的一般评价方式;

②针对能力薄弱孩子的评价方式; ③针对特殊群体孩子的评价方式。具体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目标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深入学习(书本、各项培训、网络资源学习等)更深入、准确的把握小学数学课堂中积极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让老师能及时反思自我,发现一节课中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

目标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利用恰当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体验,充分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不再把考试分数看作唯一。让学生在老师最优化的评价中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目标三:利用在一线课堂研究中提炼出的对学生的评级初级体系,运用到我校的数学课堂中不断的检验,从而让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发挥出课题研究、教研工作的作用,提高我校乃至我学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1.主要研究方法

闽侯县竹岐小学学区部分教师参加本课题研究,课题组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聘请教科研专家担任顾问,由赵坤书记全程跟踪,指导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本年段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数学课堂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自己的教学为研究主体,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2.主要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一)教师和学生两头进行调查分析 1.教师调查分析

课题组成员对现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认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对本课题的研究,为此我们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在问卷也凸显出一些课堂常规中的问题,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通过自我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和举行一些沙龙活动等,努力提高新课程理念,为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调查分析

学生学习的状况,对我们实践新课程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针对五年级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

从调查表上我们可以看出:更新教学理念迫在眉睫,一是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标的需求,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二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学会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学会利用各种资源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确定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可行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指标 ,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在研究初期依据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 ,充分按照发展性、学生中心、全面性的评价原则 ,将教学评价的内容 ,以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 确定了以下六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课堂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

(三)定期沙龙活动

每月进行沙龙活动,共同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也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方式方法等,为课题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教学研讨

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都制定教研计划,我们课题组结合教导处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教研活动,积极评议研讨课,评价整个课堂的得与失,在评议中每个课题组成员积极探讨,在探讨中成长。

(五)不定期当堂反馈练习

当堂反馈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措施,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事先设计好练习题,在下课前马上发给学生完成,我们对教师把握教材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和学生掌握知识及学习能力、技能的培养和发展作出评价。

四、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研究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1)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阅读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6年2月——2017年1月)

(1)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健全可操作的实验措施。

(2)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观摩研讨,结合课题,撰写案例与反思,努力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3)做好实验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研究工作,制定对策,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4)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和研究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的结论。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3月)(1)收集有关资料,整理研究成果(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3)申报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途径和方法、策略和原则等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结论,分述如下:

(一)理论成果

1、确定了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就是发展,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认为,评价是‘泵’,不是‘筛子’。通过教师的评价不是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激励全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2、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下,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速算比赛中,获奖学生全是实验班的。

3、学生文明礼貌习惯逐步养成。在老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增强,实验班级学生的班风好,学风浓。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作业书写工整,受到各科教师的好评。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对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理解,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和谐、融洽;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倾向、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践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例如2016年3月31日我区举办了闽侯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暨竹岐学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题研究活动,赵坤书记指导陈娥老师执教的《用估算解决问题》一课在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给课堂注射了生机。在活动的过程中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带来的不同的课堂效果。论证我们的课题猜想,提升了我们的评价理论,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借鉴一切能借鉴的能量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服务。抓住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引进新的评价理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服务。2015年10月10日朱爱香老师参加了闽侯县实验小学举办的省级课题《第一学段数学趣味活动县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16年3月31王秀锦副校长参加了闽侯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暨竹岐学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题研究活动; 2016年5月10日她还参加福州市幸福教育专项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模式研究》中期成果展示暨课题研究培训;2016年5月20日她又积极参加鸿尾奎石中心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同时,我中心校李新刚校长和教导处肖祖锋主任的安排下“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了课题研究的交流力度。2015年11月13日我区安排了台江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暨竹岐学区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活动。展示我们在研究中的评价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2016年4月14日还安排了实小与竹小开展校际交流暨市级“幸福教育”专项课题教学与校本研训活动。用不同的评价带来不同课堂效果的交流研讨课堂。同时,我们还鼓励课题组老师积极撰写相关论文,2016年6月,陈允波老师撰写的论文《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发表在CN刊物《西部素质教育》上,雷义平老师撰写《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朱爱香老师撰写《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评价》,6

黄家清老师撰写《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在县级论文评审中获得二三等奖,从而使得本课题的研究也带动了我全学区数学课堂评价方式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在近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当中,我们觉得课堂教学中评价的途径和方法难以进一步丰富,评价的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如何开展多层次的课堂评价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开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之后,如何解决造成学生只爱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问题,如何把握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度的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现代教育评价》主编沈玉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

4、《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主编李志宏、王晓文,开明出版社

5、《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资料》四川省广播教育学校教学科编

6、《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7、《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改革学生学习方式

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自2004年元月,我和我校王红军、黄亚云三人承担了漯河市科研课题:《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作以总结。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时代和学习社会。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实施了宏伟的课改工程,其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改六大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数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不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向。因此,我们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对“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进行为期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并构建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以教学创新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理论依据

《走进新课程》明确规定: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有五大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三、研究目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合理转变。

四、研究措施和过程

课题立项后,我们当作教学研究的主题来实施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

为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教研组长王晓涛为首的研究小组,成员由王红军、黄亚云组成,为了完善课题管理,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二)建设文献资料和提高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对年青教师来说都是起步的阶段,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三人研究小组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进行系统的理论水平,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1、建设文献资料。我们小组购买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我的教育观》,《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互助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许多与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相关的书籍,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坚持两周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期初以理论学习为主,研读书籍,报刊,观看教学录像,并作好记录,期中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公开课,进行评议,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因难,总结成功经验,期末以理论学习,交流各自心得和撰写论文为主,使我们把实践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再研究,并进行总结。

3、走出去,请进来

学校组织我们先后到江苏泰兴洋思中学调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到河北衡水中学学习,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课改经验,从而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感受深,受益匪浅。

另外,我校还有幸邀请中央教科所教研员江明老师和省教育学院数学系齐教授来校作讲座,他们的专题讲座,给我们点明了科研方向,使我们课题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的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们采取了以“展示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的进行学习。实施“学法指导”策略的一般步骤为:揭示学法——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或把教法转化为学法,即教师由“扶——半扶半放——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定理推论等的论证的过程,变式应用,并仿照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反思。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方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给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的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采用分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形式,从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合作学习”教

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出示自学题——小组学习(小合作)——集体交流(大合作)分组时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自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合作相互促进,这样,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指导学生开展“召开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的一般步骤有:

1、提出问题,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教师,教材或结合起来产生的,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使他们研究问题更为集中深入。

2、收集数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分工合作,通过走访、咨询、测量,查找资料,上网等途径获取有效数据和信息。

3、形成解释:将收集的与探究问题有关的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综合研究,解释数据及信息,形成一般结论,验证假说或预测,并将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篇论文,完成一份报告等等。

六、研究成效。

通过半年半扎扎实实的研究,本课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切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水平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以往教师都害怕教导处、教科室领导到自己课堂中听课,而现在,正好相反,老师平常经常邀请或预约教导处、教科室或校长室领导到班听自己的课,希望领导提建议,以至于教导处等科室忙着到处听课。

2、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现在课一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多富有特色,课堂教学质量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想象”策略、“质疑问难”策略、“学法指导”策略、“活动参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时

展示在听课老师面前。各种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时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着学习生活的快乐,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在自学中找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3、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比以往高了。以往,教导处布置撰写论文任务后,总是收不齐稿子,甚至有个别老师还有抄袭现象。可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现在,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导处、教科室布置的论文撰写任务,有许多教师还能保质、超额完成,一学期撰写多篇的教师已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还能主动向外投稿,不少论文已获得省级奖项,甚至在国家级公开刊物上发表。

⑵公开课、评优课情况:

课题研究的蓬勃发展,真正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作为“科研兴校”的主阵地,广大教师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大胆实践。2004年四月,我校数学教师黄亚云代表漯河河参加“河南省初中数学说课大赛”并获一等奖;王晓涛、王红军老师在“漯河市初中数学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我们辅导的学生常庭瑞、郑聪等学生在“河南省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有多人分获二、三等奖。赵东明等同学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页》报社举办了“全国初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中获金奖,并有十多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王晓涛

王红军

黄亚云

漯河市郾城实验中学

二00七年七月

第五篇:结题报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

崔东东 寺耳中学 中学历史

关键词 : 自主学习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 :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题的概述

(一)课题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还课堂与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只重视语数外,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教学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匮乏,历史教学成绩非常差。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这一课题,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历史课堂教学出发,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我校历史教学成绩。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在学习伙伴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学习动机上自己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创设学习的环境。初中历史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题的价值

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使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新课程实施落到实处。首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其次实现历史教师由说教者向讨论者、商谈者转变。达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想学习、会学习、坚持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积极探索解决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力图唤起本学科教师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得以升华。在教学中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下几点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1、引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3、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质量。

4、体验成功,保持学生创新的动力。

5、应用媒体,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引导实践,鼓励大胆创新,拓展思维空间。

(三)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在课堂中精巧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2、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坚持高效课堂教学。

3、适时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程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撰写有关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摸清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展思品教学实践;探索和开发有利于我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利用多元评价,对历史教学进行监控,提高教学评价的能力和水平,改进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查阅准备资料,利用一切有效地方法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调查法:设计调查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行动研究法:将实验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从中找出实验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再继续投入实验,反复进行,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3、文献法:查阅有关初中历史考试改革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文献,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内涵精神,探讨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搞好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用上网查阅资料等帮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进行课题论证(2012年11月——2013年2月)。第二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013年3月——2013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3年6月--2013年12月)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侧重于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整理加工、提炼概括,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用推广。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准备结题(2014年7月--2014年10月)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申请结题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为现代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取得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经验。

3、获得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

4、建立起了新的课题工作评价机制。

5、形成了较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6、学校科研工作得到了加强,构建了全新的育人网络。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论文:

在2013年,论文《放飞初中历史课堂 开辟自主学习天地》荣获创新论文区级贰等奖。

五、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和谐的因素: 第一、教科研的氛围不够“浓”。主要是由于年龄、知识、自身素质、新的课改和各种压力的问题,从本校来说,目前中老年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参与度不明,认识程度不到位,成绩不显著,研究与思考的意识不强,这是今后校本培训的着力点所在。第二、缺少专家的强有力的指导。第三、缺少足够的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第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中考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中考学科相比地位低,学生不重视,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理想。

六、今后的设想

1、我们继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灵活应用科学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及时总结初中历史先进教学经验,推广实用科研成果

总之,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历史教师一直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努力追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了我校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在课题活动中,大家得以取长补短,得以共同提高。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新的教学理念、追求高效历史教学模式不应该随课题研究的结束而停止,而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永恒地追求。主要参考文献:

[1]彭明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2]刘佳.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3]田文红.论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4]邓璟生.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下载《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张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结题报告

    宜阳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宗伟(***) 所在单位 :宜阳县白杨镇第一初级中学 通讯地址 :宜阳县白杨镇第一初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卢林艳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

    小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总结 小学课题组 201 年4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 一、 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复......

    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步步高点读机:http://教育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着重于继承和传播现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传播方式封闭、单一,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4417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研究的结题报告如何调控小学生的情绪 ——小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研究的结题报告贵阳市省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