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工程实践经验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基于此,针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在土木工程教学中,提出从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促使我国高等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6-0
1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高校忽视了成人函授教育的质量管理,导致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
一、教与学脱节、教师辅导环节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合理等问题,[1]使得成人函授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和影响力急剧下降。国外对成人教育比较重视,这是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和所需产业工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木工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生源正好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特别是施工实践经历。如果能在成人教育函授的过程中培养这些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很有帮助,而且对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普通教育学科优势以及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为兼职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其时间和精力有限。甚至有部分院校临时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代课。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教学内容滞后,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一般借用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东西少,极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点要求。[1]
3.教学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多是分为自学、集中授课和考试三个阶段来实施的。成人教育的学生平时都要上班,自学的时间少;集中授课时,短时间内要给学生灌输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考试时仍然是采用“教考合一”的闭卷笔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在面向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的在职成人学生存在诸多弊端,学生为应付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学得快,忘得快。
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体系
1.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充分挖掘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虽然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大都将其特色定位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上。他们都是通过受训有工作经验的成人,提高其职业技能、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技能来满足国家的需要。[2]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让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制度灵活
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制度应灵活多样。培养制度可以像研究生的培养那样采用导师制,重视导师和学生沟通,要求导师负责成人学生的入学指导、课程学习计划的修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工作内容,推荐其阅读一些与其工作相关的文献,并指点学生按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一些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较特殊的施工方式或技术手段,如果学生写的内容很有意义又具有创新性,导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投稿发表,为日后学生的职称评审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方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就业技能的提升。
3.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土木工程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方向很多,有工程造价、施工、监理,还有房产开发等。理论课和基础课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而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里,应该设计一些具有很强职业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写一些工作中的体会或一些较特殊的工程案例,并上台给其他学生讲解,这个过程学生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把它们搞清楚,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向其他的同学传授了知识,这种互相学习的效率很高。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建立针对土木专业的面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新型课程体系,对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孙明磊、刘志春、朱桃杏.高等工科院校成人函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105~107王启云、陈二柱.国内外成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99~101 http:///
第二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研究
来源: lunwen88.com
一、关于教学管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曹静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性、科学性、民主性、向导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监控、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环节关系密切,只有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韩朝春总结了成人高教教学管理施教形态的多维性、教学资源的依附性、教学时段的非常规性、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提出了成人教学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苏伟从当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及特点人手,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不少高校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这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静等人认为,建立成教特色的师资库、不断完善教学督导体制、创造良好的教师工作条件,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周跃利等人指出,由于普通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成人教育面临生源竞争,甚至削减必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傅晓敏分析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情况、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黄曙林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安良指出,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管理不正规、监督体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不深人等问题。李颂文分析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保证教育质量、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服务理念的建议。冯金萍指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意识淡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教材相对滞后教学设备老化等问题。贺红等人针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体系。王超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形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面授到课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从课程改革、教材管理、评估体系、教师队伍、网络管理以及教学点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晓昆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丁连猛围绕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办学水平,已经成为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
三、关于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
彭清认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确立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构建统一、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监控系统。
陈丽华指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生源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行政管理质量监控、毕业生信息反馈分析体系等,实行目标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许美坤指出,适合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罗永彬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树立全面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陈湘芝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控制与管理的原则。杨月兰提出,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合理安排面授与自学、建
立学员沟通网络、加强自学监督检查,是提高成人函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丁进波认为,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信誉和社会认知程度,是成人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可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四、关于弹性学分制管理的研究李艳红、何林、宋立平、白俐嘉、罗华毅、钟璞、朱志梅、占小华、赵跃强等学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分制管理不仅在学习年限上没有僵化的限制,而且在学习内容上也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代表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施瑜玲等指出,成人教育学分制主要包括制订模块式教学计划、建立选课系统、实行免修课程制度和多维考试制度。仲兆宏、孙飞龙等人指出,现阶段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面临教学成本增加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学员管理、教学组织难度增大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其灵活、多样、开放的特点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相适应,是社会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五、关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李剑英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钟良才介绍了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这一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用户管理、档案管理和教材管理等模块。
单永志、刘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已经42成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东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崔爽认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助于真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徐天士指出,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张养力分析了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学习资源陈旧匮乏、用户规模固定狭小、运行成本及维护风险较高等问题。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关于校外教学站点建设的研究
邢红等人从校外站点评估指标体系、办学现状及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成教评估对进一步规范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的思路。周跃利、王春梅等人指出,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日益增多,教学过程不直观,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应加强教学点的管理,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我管理,以保证办学质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是在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扩招而出现教学资源的短缺,需要统筹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校外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督和控制,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七、关于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研究
蒋国涛指出,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探索迎合时代潮流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思路。陈永华、马玲从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管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
创新的基本策略。陈虹指出,应进一步深化成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李薇菲、谢俊杰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冯金萍认为,要从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管理督导等方面进行成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新形势下,高校成人教学管理应从管理机制着手,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与实施,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更加明确,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实行学分制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实证性的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从师资、教材、考试、制度等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三篇: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学前教育专业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基本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考试要点
1、幼儿教育机构建立的时间、创办人。
2、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儿童发展的含义,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及其各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4、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5、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实际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变策略。
6、现代儿童观和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对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意义。
7、教师与幼儿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
8、如何理解正确的相互关系是教育活动的体现、9、在不同的控制方式(直接控制方式、间接控制方式)中教师和幼儿的地位
10、幼儿园课程的含义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础。
11、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百度文库
12、运用课程编制的原理,学会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把握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注意事项。
13、结合所学的活动设计理论和活动评价要点,评析一个教育教
学活动。
14、《纲要》中的教师观、评价观、儿童发展观。
15、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能运用《纲要》的精神对幼儿和教师的行为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样卷例题
(一)判断改错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在错误处划上—
—,并将正确的改在括号内。)
1、第一个提出“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的是亚里斯多德。
()
2、《幼儿园教育纲要》是于2001年正式颁布的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
(二)活动设计题
1、设计中班主题活动“桥”的主题网络,并预设该主题活动的总目标
2、设计一个领域活动设计题,要求设计出规范完整的幼儿园教
育活动计划
(三)案例分析题
运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和所学的课程理论,对案例中的教师行为进行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四)活动评析
结合所学的活动设计理论,评析一个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Review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姓名华涂兵
学号
130310432
指导教师舒予
二Ο一六年四月二十日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Review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华涂兵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
摘要: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任务,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选文的范围及依据
根据在CNKI上的搜索,结果是比较庞大的,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献就又有十多万,期刊,博硕论文等都是相当多的。这说明大学生创新能的培养是受广泛关注的,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作者主要是提出了问题和改善方法。选择几十篇专业的研究文章,以及专家和学者的书籍、看法等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是大学生重要的能力,不论是在什么时代都不会减少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人才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在进入社和会之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当然,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从当今大学生创新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面分析探讨。
二、研究现状
1.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1998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7]、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国内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性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的研究。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的研究也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在方式与方法上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例如,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单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难免有片面之嫌。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改善的方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理念观念的束缚
(1)教育理念僵化。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9]。
(2)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彭旭、胡弼成等曾提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等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11]。
2.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指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2],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接受“式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13],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技术落后
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15]。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17]。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等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18]。王辉、程建军等则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19]。
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20]。通过大量考察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22]、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23]、“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24]。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成效。
3.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26]。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59-60.[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2):75.[5]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7]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8]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9]彭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65-66.[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 策[J].湘潭大学学报,2003,(2):140-143.[11]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 2001,(6):7-9.[1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13]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3,(5):926-927.[1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15]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5,(4):56-57.[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17]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5-47.[18]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 教育探索,2005,(4):28-29.[19]王辉.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3.[20]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7):22-24.[21]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 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0):3-8.[22]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模式[J].价值工 程,2006,(3):39-42.[23]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94.[24]杨胜刚,乔海曙,等.!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 建与实施[Z].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研究报告,2006:42-63.[25]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 究,2004,(3):76-77.[26]傅广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政策环境分析[J].理论月 刊,2003,(8):137-138.Sum up the Training of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QIAO Hai-shu,LI Yuan-hang(College of Finan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training of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in three aspects:the ideological origins and connotation of creative ability,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ability and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creative ability.Then it prospects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第五篇: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专业编号与学制
专业编号:080703
类别:工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2.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具有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具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
(3)了解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4)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制图、数学、力学、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
(5)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的初步能力,学会一种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技能。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能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考试。
(7)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能从事本专业专门技术工作;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规范和规程。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科技动态,具有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和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9)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身心健康,能适应野外艰苦的工作环境。
3.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体系中保证“厚基础、宽口径”,保持原有建筑工程优势,完善与发展岩土与地下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学生能力结构和毕业生基本规格上,要求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设计与施工、管理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上设置与我国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构成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加强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及结构设计、土力学、基础工程、钢结构、抗震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程序设计、桥梁结构、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结构等。
毕业合格标准
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2.按培养计划应修完20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4学分,实践环节45学分,综合素质7学分。
3.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