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钱爱萍
“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苏州市教科院专家的带领下,吸引了一大批学校积极参与实验,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对构建
具有苏州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2
年6月,公布了第二批中小学实验学校,又有61所学校加盟实验研究。第二批实验学校认
真学习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学习第一批实验学校的经验,分析把握校本教学实际,制订学
校的实验方案,以期在新的学期开展研究行动。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兴致盎然,因为大家对
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认同。在此项改革实验走到一个新的高的时候,关注细节问题,观察微小的变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进一步
提高指导自主学习操作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古语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细节做起。细节不
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一位初中校长带领老师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附属学校听课学习,发现现象: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室拉着窗帘,前面最亮堂的就是银幕,黑板上也只是淡淡的光亮。在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后,老师及时地打开前面所有灯光,然后
开始讲评;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坐下后,老师一边引导全班议论,一边缓缓地向教室后面走。
大家一起找到正确的结论后,老师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顶道:“你几乎完全正确!”。
在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一次微笑着抚摸下学生的头顶,赞许地离开。校长感
言:“多么亲切温馨的一幕!也许这些细节并不起眼,但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性化!”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惠普创始人戴维·帕长德)只有对细节的深层的关注,即追问与反思,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一丝不苟、精细严谨作风,这也是卓越品牌铸造者们的共同体会。“我要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
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麦当劳创始人克洛克)。
追问一:教师是否真的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象:一位中学名师上完课,主动和学生交流,问学生学会没有?学生纷纷表示学习很轻松。
老师刚一转身,一学生嘀咕了一句:前面两个步骤不讲,直接从第三步开始学习,我们也会。
一位小学生给小学老师的启示:“老师,我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指着课外书籍上的生字对我说。我看了看学生指着的生字,的确一个动词“摞”只要查一下字典就明白了。但是,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主动去学习生字的音、形、意是一件很自主的学习行为,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的位置。于是,我便问:“你查字典了,对吧?”“对!”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老师,我还知道,‘南方的八月,骄阳似火’中的太阳和《谁的本领大》课文中‘发出强烈的光’的太阳一样,因为它们都很晒人。”听到这里,我仔细看着眼前这位小男生,平日不算积极,课堂上不是最活泼,但却是如此会学习,不得不让我深思:每一课,他到底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多少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对于班级的其他学生,他们又是怎么学习的,多少是自主学习,多少是被动学习,还真没调查过,这位小朋友无疑是送给我一个启发:我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了?
反思: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的起点是学情。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已经得到老师的普遍认同,但是大多囿于日常琐事,不经意间忽略这一深刻的教育准则。“教学始终从第一步开始”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现象,“不了解学生到底已经会了多少”凭着经验走进课堂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虽然认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行动上却表现出“不放心”“不放手”,甚至“忽视”“漠视”。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如婴儿学步,谁都不怀疑,孩子终究是要站立行走的。谁都不怀疑,孩子学步,总要跌倒,正如不喝水就学不会游泳一样。但是大人的行为方式却大相径庭,一种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就让他在哪里爬起来,大人装作没看见;另一种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大人在哪里弯腰,赶紧扶起孩子,还要教孩子恶狠狠地踢地球母亲一脚,因为她的脸长得不够平坦,绊倒了孩子;还有一种是大人在孩子身上拴上布绳,像遛狗一样牵着孩子走,减少孩子跌倒大人弯腰的次数。“放”、“扶”、“牵”不同的方式,反映出大人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不信任,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消减,学习注意力分散,探究动力不足等后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应遵循“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之道,在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指导儿童、发展儿童。其次。自主学习不是“被学习”,也不是“自由化”学习。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关系,理解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志力,给予自主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追问二:预习作业,是否真的发挥了指导学生自学的作用?
现象:为了指导学生预习,老师们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书面作业居多,大多是关于新知识的练习题。学生完成作业时这样做,看一道填空,翻一下书,找一个词语填上去。
预习作业和课堂作业形式一样,学生自然凭经验答题,见一个消灭一个,一道一道往下做。结果是,作业做完了,兴趣也消失殆尽。
反思:预习作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学习的开始。
预习作业和课堂练习、课后复习巩固作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其形式和内容也应不同。
课前预习作业就是“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作用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目的是通过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明白了预习作业发挥“引导性材料”的作用之后,我们来分析预习作业在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的细节问题。
一是内容设计。预习内容设计不能“全面化”。在预习阶段,学生普遍在乎的完成老师的作业,知识检测性质的预习作业还能设计成是对新知的“全面预习”吗?“一览无余”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学生初次学习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课堂学习的探究欲怎么激发和维持,马上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知识检测性质的预习设计不能全面化,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理清哪些知识需要课前学,哪些课中学,哪些课后学,然后再开始设计,不要把所有的学习内容全部展现在预习作业上。其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资料的检索、知识储备的补充完善也是要考虑的,还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写下问题。这样做的,一方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学习疲倦。
二是预习形式。学生预习活动的形式不能单一化,不是只有看书做练习一种作业形式,可以大声读书,体会函咏背诵,可以安静地阅读,圈圈画画写写问题,可以查阅资料同伴交流,也可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一份好的预习指导,能指导学生动静结合开展预习,并把注意力、兴奋点集中在有意义学习上,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
追问三:教学情境,是否真的给了学生适合的自学方法?
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通过放电影《地道战》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急于读书了解冀中地道战的兴趣。在学《草原》前,先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带,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无边无际、一碧千里,从而激发阅读《草原》的兴趣。在学《二泉映月》时听四遍乐曲。
反思:自主学习的方法要适合个体、适合学科。
经验表明:讲课当中过分激动人心、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会是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学科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反省:给了学生适合学科自学的方法了吗?当前,文科教学理科化现象普遍存在,训练、分析,用学习英语的方法来学习母语,分析了构词特点、逻辑修辞,就能学好语文?语文学习真有那么简单?不重视言语能力的培养,高频度使用现代媒体,如果在语言学习课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了音乐、画面、情节方面,而非语言本身,那么语文课和音乐课、自然课又有什么区别呢?《红楼梦》的价值永远在文本而非其它。仅仅凭借语言,能否上出精彩的语文课?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习惯的养成等。语文老师,使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努力让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天然的、没有受到污染的语言文字的味道。
当然,教给学生适合的自学方法,不要抹灭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思路,学习思路可以是A型B型C型,只要学会,没有理解错误即可;不要强加于学生成人的思考方式,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思考问题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要得当、适合学生自己,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追问四:合作学习,学生是否真的在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现象:合作学习养懒汉。合作学习不合作,变成少数人的“一言堂”,多数学生只是复议、等待。探究学习不探究,只有“言”,没有“论”。
反思:合作学习,没有自我就没有合作。
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平等的讨论。合作学习开始之前,尊重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要急于开展合作学习。如果学生个体自身不够强大,在合作中就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要高度警惕“越俎代庖”现象,尽量避免“鹦鹉学舌”现象。
没有智慧的交锋,就没有个性的发挥。怎样的学习最有创意?适度竞争。藏獒是怎样训练出来的?不要总是按照“互补互助”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强强联手,高峰论坛,才有高峰的体验。分组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没有观点的整理,就没有思想的升华。合作学习结束前,让课堂安静,每一个人都要做总结整理工作。合作学习要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追问五:问题质疑,是否真的提出了想自主探究的问题?
现象:教师或者学生连续发问,课堂上出现大量的伪问题:应景提问、明知故问、按照套路问。五年级语文课教学片断,课文“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里,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短短54个字,老师却提出了“从这里看出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17岁、教四个班级,说明了什么?”“作者不由得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这是个怎样的学校?”等30多个问题。在喋喋不休的提问中,一篇情感真实细腻的课文活生生地被肢解。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另一种更为糟糕的情况是: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如:可以针对课文题目发问,对不懂的词语提问,对词语用法提问,针对文章内容的提问等等。但事实上,学生套用技巧问了很多问题,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真的想探究的问题。
反思:怎样发现学生真想探究的问题?
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似乎和教学内容无关就不作呼应。听一位老师谈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①李燕娥的婚姻有什么不幸?②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为什么不葬在南京中山陵,而是葬在宋氏陵园?③李燕娥比宋庆龄小,宋庆龄为什么叫她李姐?④为什么说宋庆龄的生活是波澜壮阔的?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题目下手提问题,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偏离本课内容,这节课暂不讨论,留给同学们课后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教师只能偶尔为之,经常这样学生就不愿提出心中的问题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重视,并且认真对待,认真解答。
教给甄别问题的方法。教师倾听学生的问题之后,课堂上示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问得准”“问得精”,如瞄准教学目标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爱之链》,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课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塑造乔依、女店员、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师只提一个问题帮助阅读理解:“文章哪几处描写让你感动?”围绕问题,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自主学习、探究、交流,体会到了文中每个人身上的爱心,感悟到了语言描写的魅力。除了示范让学生感知,面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追问”或者和学生“聊”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时间许可,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甄别出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真正“授之以渔”。
追问六:是否真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现象:教育上频频出现高效、快速、海量、疯狂等词语。看到学校实验方案中的目标设计:通过1-2年的课题研究,快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反思:习惯的培养要打持久战。
想到一只鸡的成长周期。一只鸡的“科学”一生和一只鸡的“自然”成长一生,生长期为分别为22天和180天,最终的鸡的品质终究是不一样。口感好又健康的鸡,生长的时间恰恰比较长。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用自然健康的方式获得“高品质”,遵循自然之道,教育之本,还是尽可能少用激素刺激等手段获得所谓的高效率。
习惯培养确实重要。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但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不是哪一位老师、几位老师的事情,不是一节课、几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快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坚守”才是更为客观的态度。在“习惯培养”的问题上,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把“自主学习”的种子种植在孩子心里,所有老师共同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小心翼翼呵护种子发芽成长。让孩子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酸甜苦辣,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长大。
看到一幅漫画,在一个匆匆行走的人面前,矗立着一块大石头。漫画下面有一行文字:“不知道转变的人走不远!”。关注细节,实践叶圣陶先生“知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的教育改革思想,祝愿“指导学生自学教改实验”走得更高、更远。
第二篇: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浅议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浅议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成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评价、纠错,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放手教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首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做好准备,多准备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要点,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学习。最后,通过以上的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悟,结合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自主练习。
二、及时捕捉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性点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优点和错误,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多运用肯定、表扬、鼓励性语言,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在改正错误时,可通过同学们互相学习来纠正。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锻炼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评价、纠正错误,实施分层教学。
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效果进行评价。使之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理解别人。学会在练习中互相帮助、互相质疑、在合作中学习,在交往中进步,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指导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进行锻炼。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发展。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学习
牛首中心小学
汪萍
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是全新学习方式,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规范者、促进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自主学习的实质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究新知,成为主动建构和发展的主宰者,并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以“学会学习”为最终目标。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探究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产生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先导性条件。一节课开始,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激活学习动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奇妙有趣的实验,生动逼真的教具,熟悉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
二、尝试自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他们渴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问题答案的探究。自学、自主探究环节就是为迎合学生这种心理而设置的自主学习空间。
比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我让学生6人一组,课前准备好圆形纸片,剪刀,尺子等一些用品,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把一个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如何把圆形纸片剪开,这样拼成平面图形,拼成的平面图形形状是怎样的……的探究问题,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拼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通过探究学生学会了求曲面图形的面积展开成直线图形来解决。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不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
三、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知识。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生存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和谐的发展。
1、提供操作的机会。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
让学生动手的,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操作,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惟有如此,自主学习才有效。
2、创设交流的机会。当学生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都会千方百计寻求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对问题真相进行大胆探索。这时教师须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以支持他们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
四、提倡合作学习,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预先分配的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得以优化。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
生关系,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课堂上的充分交往,营造一种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相互交流,一起进行讨论。
五、通过反思建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
反思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学生可更好的了解自己实际,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化知识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反思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反思自己是否已把握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2)回忆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如自己在哪些地方走了弯路?什么地方是这次探究的思维的关键?这种关键思路在什么条件下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什么类型的问题?(3)反思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好的解决办法?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寻找学科知识的交叉点,总结、理解、概括思路,形成知识的迁移性。在学完一个章节之后,可对本章节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也可以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建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的奇妙和伟大,并在反思中提高、发展和创新。
实践证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既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融洽师生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指导者,是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四篇: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框框,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把书读活,自主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主动意识 教学方式 理解感悟 思考质疑 求异思维 大语文观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习应该是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和自发行为,主动性是学习行为得以贯彻的原动力。身为老师,我们的职责是协助学生而不是判断和决定学生。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与同仁商榷,敬请志同道合者给予斧正。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健康健全的心智模式。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抓住问题的根本。是我们的学生太笨了?我们的学生太贪玩了?太不听话了么?除了常年累积的低分记录,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商不存在问题,低分不等同于低能力与低素质,它不是致使我们的教学成为困难的绝对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健全的心智模式。
消除学生对自己的成见首先要从老师做起,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学好,你们原本都很优秀,差只是你们的某个方面。不要对学生抱有任何成见,充分肯定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让学生看到成绩,听到老师的赞扬,尝到努力后的成功和喜悦,让他们时常为自己的小收获洋洋得意,让他们之间争相比较谁的作品更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嘉赏。教师和学生自身都调整一下看问题的方式,也许会获得全新的体验和结果。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次,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为使命而生存,以目标为向导。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让他们好好地去思考在家庭、学校以及踏入社会后所扮演的角色和那些能给他带来最大成就感和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去思考关于你是谁、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做什么样的人、想要实现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往往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事实上一旦学生开始琢磨这些他们暂时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会发现他们已开始转变。思维的转变具有惊人的力量,学生会逐渐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杠杆支点,借助自我暗示、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手段,进行自我超越,具备了一种实现生活中既定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创造性张力”。
著名的个人与组织学习设计师罗伯特〃弗瑞兹在《最小阻力之路》中提出了“创造性张力”的概念:一种强大的核心结构可以实现你生活中的转变。它的工作原理是当你开始明确你的愿景,并同时了解你目前的状况时,差距便产生了——你的现状与你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这个差距形成了张力,因为张力的自然倾向是需要得到解决,这个差距将自然地试图缩小——就像一条被拉长的橡皮筋——将你拖向你的目标。很多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创造性张力,需要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具备这种创造性张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目标挂钩。明确课程目标和方向,不妨给课程赋予“功利性”的目标,即让知识成为学生谋生和娱乐的手段,成为达成梦想的途径。让学生知道通过我的课他们会获得的收获和转变,把知识技能与日后学生希望从事的工作、感兴趣的事情挂起钩来,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存需求市场需求挂起钩来。比如你的理想职业是室内设计师,那么你有必要学好3DMAX等三维工具,因为在你以后的工作中你要时常与它们打交道,你要用它们设计效果图,用它们建模,用它们赋材质打灯光,用它们渲染出图,用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用它们来赢得老板和客户的认可,同时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无穷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乐趣;如果你希望自己做平面设计、VI、网页、包装或者相关设计你必须能够轻易驾御PHOTOSHOP及相关平面设计软件,对一个设计者来说,你还需要有扎 2
实的造型功底、敏锐的色彩感觉,开阔的创意思维,出色的设计能力。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告诉他们课程的核心思想而非章节性的具体内容,明确他们的努力方向,使其对课程本身形成认识的雏形,以作用促成目标,赋予知识以“功利性”,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纠正学生对课程以及教师不合理的期望值,达成明确而全面的认识。
二、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老子说:“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老师口头上常讲:“备课是在备学生,讲课是在讲方法”,照本宣科的意义仅止于重复,教给他钓鱼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悟性、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而不是每天喂他们鱼。因此,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务必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过程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
1、教师要备好课,深琢教案,深厚阅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台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同样具备舞台的性质和神圣。课上的成色,可以见得教师课下的工夫。认真备课,重视每一堂课,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体现。
2、教师要在情感上贴近学生,用爱心组织教学。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促使师生之间主动靠近。多对学生微笑,没有微笑解决不了的事情,即使真的有,也尽量使用适当的方式给予解决,尽力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镇静地应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能迅速而妥善做出处理,把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到课下。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的饱满精神会使他们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平静、专注,会使他们受到影响而集中注意力;教师进入意境,感情充沛的讲授,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肯定和热爱,会被学生所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3、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用目光环视组织教学。随时控制整体授课的进程,用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眼睛,时时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信息的传递,这往往胜过生动的语言,便于教师把握整体学生的 3
情况。慌乱中的、走神的学生,一旦看到教师注意自己了,会迫使自己迅速地平静下来。用目光环视全班,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目光的注视之下“一览无余”,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目光的亲切关注常常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根据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反映,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更强烈的学习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反馈情况及时强调或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4、教师要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教师的语言具有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作用,从组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效应。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幽默感的语言来“俘虏”学生,使学生感动,不要给学生唠叨、语无伦次的感觉,让学生感觉听你讲课如沐浴春风、不是受累而是解乏。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
5、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灵活变化授课位臵,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讲课中来,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讲台不是教师的私人空间,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对学生开放,如初中语文中的二类课文、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语文课本的附录部分等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道备课,然后由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学生讲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鼓励学生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是学生求索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把书读熟、读透。并在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而且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些句子,紧扣“草塘怎么会像大海呢?”这一点,进行边读边思边想象,再读再思再想象.这样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悟,终于明白草 4
塘无边无际,苇草在微风吹拂下,此起彼伏的动态美就像海浪在翻滚。尤其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自己真正领会到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患无疑。“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火攻曹营分几步进行一环节时,同学们通过读书分析,很快知道分四步,而且四个步骤缺一不可。同学们都为完成了任务答对问题而高兴,可一个学生却面露难色。突然,他站起来问:“老师,黄盖怎么知道哪一天刮东南风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当时已有了天气预报。”有的说:“不对,因为黄盖聪明,会算。”有的说......这时,一个学生站起说:“我看过《三国演义》,是诸葛亮知道的。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他能算出哪一天有东南风。”这时,我及时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个同学学习,同学们积极效仿,读到后面曹操从华容道逃跑时,同学们不禁提出了结果怎样的问题,老师因势利导,要知详情怎样,请读《三国演义》,同学们兴趣马上高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
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统一的思维方法,统一的认知过程,统一的认识结论。“统一”掩盖了学生个性认识的差异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学中,学生只能迎合教师的品味,察看教师的眼色,顺应教师的需要,教师则千方百计引出自己早已预设的答案来,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像郭沫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学中,就应该屏弃教参的禁锢,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完课文,我问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人?”大多数学生回答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人,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当今社会,做一个像花生一样有真才实学 5
有内在美得人固然好,但如果只会踏实工作,不会推销自己,也是不行的。所以,我要做一个既有本事又会展示自己的人。”说得多好啊,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学生的独特感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老师一定要珍惜和呵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等于说学生所有对文本不同的理解、感悟都是正确的,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认真分析,正确引导,对于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及时指出并纠正。比如对于诸如像xxx学生说:“多么美的花儿呀,如果我是蝴蝶,我会说,你那么漂亮,给我当二奶好吗?”这样的说法,我们决不能说你真聪明,你太会想象了。
六、鼓励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教育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所以,光凭课堂教给读书方法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
1、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引伸,拓宽知识面。比如学习《望天门山》一首诗时,学生一时搞不请“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后半句“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至此回”到底怎样理解,有的说“又向北流去。”,有的说“江水向东流遇到天门山就又流回去了。”众说纷纭,我并没有马上告诉他们正确的说法,而说这个问题老师一时也搞不清,鼓励学生通过读书、上网查资料、向别人请教等不同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请小老师再讲给大家。结果,第二天一到学校同学们就抢着给我讲解。通过自己学习,他们不仅弄懂了诗句意思,还知道了水流方向及天门山有关情况,从此还慢慢养成了上网学习语文的习惯,知识面越来越宽。
2、鼓励学生勤读书,多积累,勤练笔。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在于会写多少字,不在于能读几本书,更重要的是要把平时学到的语文知识用来指导阅读和写作。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所以一定要多读多写,一定要做到读写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读
一、两篇自己喜欢的两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每天摘抄几个好词佳句 6
或写一篇日记,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比如一次课堂习作《我惹大人生气了》,40分钟完成作文,全班49人,作文各有特色,令人十分满意。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工作,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但会读书是根本,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总之,学习是一种不断的提高个人创造力、思考力、举一反三和采取有效行动能力的行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主体找到学习目标、学习的动力及行动的始发点。刺激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学习意识的觉醒,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他们受用终生的好事,也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字数:5181)
【参考文献】
1、万里利《关于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2、武芳华《教给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3、雨林木风《自主学习》
4、谭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自主学习时间指导
关于自习课指导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应该每个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做过的一道数学题,一只羊,一根绳,一个桩,绳长若干,羊能吃多少草?现在我们学生所面临的处境,就象这只绕桩的羊,怎样能吃更多的草?一成不变当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一步变到割断绳子好吗?未必见得,一只被拴久了的羊,能辨别方向,能逃离危险吗?这是需要考虑一番的。所以最好的答案,就是换一根长一点的绳子,这样活动的范围增大了,可以吃到更多的草,羊也不至于有误入狼群的危险。因此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增加绳子的长度。
从自习课有老师跟着布置任务,悉心指导,到现在突然的完全自由支配,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不适应的,大部分在学习上要求进步的同学,心里面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忐忑不安,因为绳子没了,他们有一种失掉了依靠的感觉。那怎样让他们从没绳子的感觉改变到长绳子的感觉呢,四个字——“有纲可依”。
“纲”首先是学生心理对这个事情的正确认识。以前我们的老师在布置任务时,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真实差异,对全部的学生都提相同的要求,结果有些同学疲于奔命的应付,有些同学早早的就无所事事。现在同学们正好有条件来改变这种局面,因为可供大家支配的时间毕竟是多了,学生可以拿出时间做自己设想的工作,所以没有必要感到心虚和茫然。这次的改变,会打破一些旧的习惯,甚至是陋习,而带来更多的是机会,学生完全能够以此为契机养成全新的、更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和个人规划。
其次便是制定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尔基也说“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在以前,学生上自习的主要工作就是做作业,对主动学习毫无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一份好的学习计划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进行自我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能有的同学没有想过我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问题,因此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应用效果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比较快,有的记忆力好,公式定义记得比较牢;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在图形变换中找出规律,所以几何学习比较好„„你可以全面分析。
2、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一是和全班同学比,确定自己某科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还常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某科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
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适当,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明确,就是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怎样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进步?如果必为:“数学课语文课都要认真预习。数学成绩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就明确了,以后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了。
具体,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做几道选择题,几道填空题,几道解答题,每个数学公式都要准确无疑地背出来,等等。
三、科学安排时间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使用时间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全面,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合理,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因为每天都会有各科的作业,所以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会有很多,而一科的学习往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状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宜频繁交换学科,以二至三科为宜。
高效,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三段:早上起床到上午上课,上午放学到下午上课,下午放学到到晚上睡觉。同学们主要应在这三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尽可能细分到某一科占多长时间。
在进行时间安排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突出重点,也就是说,要根据自我分析中的学习特点或针对比较薄弱的学科在时间上给予重点保证。
2、要有机动时间,计划不要排太满太紧,贪心的计划是难以做到的。
再次便是执行计划。定了计划,一定要实行,不按计划办事,计划是没有用的。为了使计划不落空,要对计划的实行情况定期检查。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表,把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进度,列成表格,完成一项,就打上“√”。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保证计划的时间和实际完成的时间误差不能太大,也不能让某一项任务占据过多的时间,使计划越定越好,使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越来越强。
但计划的执行可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干扰,就是所谓学习效率的问题,尤其在晚自习时。内因的困扰每人可以自己调整,一是勤锻炼,因为白天学习了一整天,晚自习难免会感觉疲倦,有时还会犯困。为此,大家必须养成午休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锻炼不宜时间过长或活动过于剧烈。如果还是觉得效率不高,可以打开窗户透气几分钟,或者用凉水洗洗脸,还可以休息一下换做另一门功课。二是别分神。需要提醒的是上晚自习的时候同学们最好不要干别的事,听音乐、吃零食都不是好的选择。三是注意整理。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四是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外因的困扰实际上就是班级纪律对每个同学的影响,这当然首先是班主任的工作。在自习课上比较让人讨厌的几件事情:说话、传递东西(包括纸条)、随便进出、喝水和吃零食,而往往学生在做这些事情时都有充分的借口。说话是因为讨论问题,传递东西是因为借笔记,进进处处是因为老师找。等等。在这个问题上,班主任老师必须强调清楚:自习课没有老师在,在思想上,大家一定要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能讨论问题,不能向别的同学借任何东西。总之就是各写各的作业,各看各的书。因为没有老师在,如果允许讨论学习问题,就会有很多不是讨论问题的同学讲起小话,会有一些同学讨论完后就是说小话,还有就是一讨论就是一节课,学习效率低。要讨论,可以,下课后讨论吧。因为很多同学都是不自觉的。
关于自习课的纪律,魏书声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讲过一个办法,就是说话接力本。每天在连续的自习开始时,先由班干部保留这个本子,发现有人说话,就轻轻走过去把本子给他,并要求他写上自己的姓名、时间,然后还需要完成500字的说明书——注意:不是检讨书。该同学保留本子,一直到他发现下个人说话,再由他传出。我在网上看到有不少班主任都在推荐这个办法,效果不错,可以一试,当然不局限于说话,可称为“违纪接力本”,总之,在自习课纪律上,一定要达到“静、精、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