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时间:2019-05-15 14:5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第一篇: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在师德师风学习中给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 教师要有崇高的师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应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圆满完成他们的学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则必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有位教师曾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刚开始时就意味着已经结束。”

第二篇:浅议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华蓥中学 向世明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学历史教育怎样渗透德育,有多种因素,而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要想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历史教师必须遵循很多原则,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根本。贯彻实事求是原则必须做到求真、求实、求正。

一、求真,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史实要真。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这本身就违背了德育的要求,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这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笔者就此曾发生过一件尴尬的事:在一次历史课上,我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蓄意的夸张了一件史事,当时自己并不在意,还为学生的惊叹而洋洋得意,没想到第二天,一个学习比较认真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上节课你讲错了,应该是……。”天啊!大概是他太有兴趣了,回去居然查了资料,发现了我的错误。这让我尴尬极了,只得支支吾吾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扬了他。从此以后,当我再想“临场发挥”一下的时候,就回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件事,赶紧悬崖勒马。

其次,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老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这实在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

这让笔者想起了一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那是一节初二历史课,我正在讲述抗日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联系到现实中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行,我越说越激动,学生也聚精会神地听,尤其当我说到日本右翼分子关于把中国分裂成“七块”的言论时,一位学生突然大声气愤地说:“我把他分成七块!”学生们顿时哄堂大笑,我也不由地笑了,虽然他上课插嘴,但我看见的是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对祖国的一片赤忱,感受到的是师生间感情的互动。讲真史,诉真情,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情投入,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因为这本身就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二、求实。也就是说渗透德育要落到实处。

要落到实处,有两个前提必须考虑。首先是目标要定得准,不可盲目拔高。假不好,大而空也不好。动辄为共产主义奋斗,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这样的教育我想难以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什么印记。渗透德育,与其大而空,不如小而实。与其重表面文章、挂在嘴上,不如把如何做人的品质、信念从小处、实处入手。从德育角度而言,千千万万的“小德”正是构成整个德育大厦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求实先要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入手,莫以“德”小而不为。

从中学生的年龄、知识、心理特征来看,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这固然是必须的、重要的。但是,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则是爱父母、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等等。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不能说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们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做到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必须的,而且是可以达到的。也只有基础教育做实了、做好了,坚信马列主义的先进分子才会越来越多,政治思想教育才会更有效。但是这一点却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其次是实际要联系得准。历史教学必须要联系实际,这是没有疑问的,关键是怎样联系,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地拉在一起,这不叫“联系”,而叫“硬拉”。比如一讲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就号召学生大公无私,不讲个人的要求。我以为实际上欠妥,至少说,缺少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大公无私,固然是美德,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则做不到。因此,在老师尚且做不到的情况下,号召学生大公无私,实际毫无用处。笔者在这个问题上往往采取低调处理或联系自己的办法,如“无数的革命先烈为祖国献出了生命,当然现在是不需要各位去抛头颅、洒热血了,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理想和责任。求实,要紧的是依*所掌握的历史信息,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三、求正。换句话说,就是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

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对中学生,恐怕就不适用、效果不大。老师主观上想进行德育渗透,由于不够全面不够公正,学生不服,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因而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效果。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只有客观 公正地看待历史,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这也是对历史的实事求是。同时,这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公正地、辨证地看待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以文天祥抗元为例。一方面不畏强暴、不为利诱效忠南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但另一方面抗拒元朝,实际是抗拒统一的潮流,效忠南宋实际是死抱政治僵尸,不也反映出文天祥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前者确实可钦,后者却是可憾!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领悟前者,如果教师不有意识地引导,能这样思考的学生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如果刻意追求某一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另一点,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同时也是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培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各种意识形态互相碰撞的改革开放年代,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历史教师不懈的探索和发掘,我相信,只要牢记历史教学的德育使命,本着“以学生为本”的信念,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求真、求实、求正,一定能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使历史课不仅成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阵地,而且成为培养情操,启迪思想的重要阵地。

第三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

金湖枫叶国际学校 陈义霞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四分之三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而学校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生活、保健和审美达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及德育与学科学习的参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因为德育也是英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科目。然而中国的学生尤其处在相对闭塞的乡村的学生对于英语总是存在一种畏惧心理或者干脆一开始就不学有的则遇到困难就放弃。因此这里的英语学习劲头和动力不足表现为厌学、好玩有些甚至违纪捣乱对老师们没有礼貌在家里当“小霸王”。面对此局面采取传统的说教、指责或鼓励对这些孩子们是无用的因为他们的逆反心理太强了。作为他们的英语老师我们应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德育教育融进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目前学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费时多、声势大、收效微的不足。可能是德育教育本身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表达的原因加之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长期熏陶才能收到明显效果。但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越复杂的东西往往越简单化也许德育教育从学生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收效可能更快些。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尝试觉得寓教于乐言传身教自然流畅不露痕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我觉得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编写得很好有思想性有主题接近生活内容精炼语言规范随处可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们进行德育教育宜从高处着眼从眼前着手从身边做起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例如教七年级时在学生学习了Excuse me.Iam sorry.Thank you.Iwould like.....Could Ihave...May Iborrow...等这些优美的语言后我告诉他们要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语言做一个文明的青少年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通过语言美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使学生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再如在教学完七年级下册Unit12 Don〃t eat in class后我特意让平时有点调皮不太守纪律的几个学生总结这单元中所列举的校规、班规和家规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他们都很高兴我就此机会教育学生在家要遵循家规在校要遵守班规校纪进入社会要遵守国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自那以后整个班的精神面貌改了同学们团结努力最后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了优异的成绩。而且据其他科任老师反映这个班纪律不错学生教育很好„„

又如八年级下册Unit4 Self-check2中有一段关于抄作业的话内容是一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抄自己的作业而该生没有让朋友抄两人因此而吵架他本人很苦恼。阅读任务是让学生给他提建议。我在处理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Do you think what the writer did is right

2、Suppose you are the writerwhat should you do

3、Have you ever copied others’homework

4、Do you think copying others’homework is right学生在讨论之后都认为不能抄别人的作业抄作业是不对的而后我又问他们抄作业的弊端是什么学生为什么会抄作业在学生回答完所有问题后我就告诉他们要养成独立做作业的好习惯偶尔因时间问题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是不会批评的有疑问要及时问老师。从那以后班上抄作业的人少了问问题的学生多了良好的学风、班风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日趋明显。

教育学生讲卫生遵守社会公德八年级下册中的第七单元以及单元中的阅读材料都是很好的材料而第八单元则可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当然教科书中像类似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并改正一些不良习惯做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生。

可见德育要做到实处要做得自然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使之发奋图强意志同时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才是德育教育的基本意义。一位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德育教育的参透使之反作用于学生们学习学科知识的作用中来

第四篇:把高尚师德贯穿于教学始终

把高尚师德贯穿于教学始终

上海市杨园中学

金武英

培训号: 087731013 师德修养是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足以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品德修养。高尚的师德像滴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学业的长进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优化与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师德修养。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才能安心,安了心才会用心和专心,才会提高自己执著追求事业的责任心,进而尽心尽力地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为了给学生解答一个疑难将尽其所能去做。教师的职业价值在于奉献和付出,在于通过教书育人的实践去体现对事业的忠诚,对社会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只有敬业,只有乐教,才能在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到“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才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如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捧着一颗心来”,将社会责任意识、师责意识善始善终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认识到严谨治学的态度的意义。

二、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师德修养归根到底就是要“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行育行,以素质育素质”。终身做一名合格的“人师”,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对教材、教法、学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业务素质和对待教书育人的态度。常有这样的体会,教师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做到,教师不具备的人格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德化人,以智育人,以行感人,以理服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

三、严谨治学,不断创新

教书育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新人。显然,育人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对待日常具体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它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系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一个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学识渊博,热忱教学,精心育人,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倘若自己学识浅陋,对教学工作态度冷淡,敷衍搪塞,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常言道,要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勤奋的好学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产生,各门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加强,作为教师必然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不断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先进科研成果及技术信息,对本专业的知识要精益求精,对相邻学科以及横向学科知识同样需要不断了解,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爱护学生,循循善诱

爱护学生是教师特有的职业情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里活动过程,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智育的发展关系极大,只有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以成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循循善诱是爱学生的重要体现,是教育事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靠教师的耐心开导,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会发生反反复复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爱护学生还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每学期课程结束都要求学生写课程心得体会,让学生指出授课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师德要求的前提,是调解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首先,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都是依靠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热爱集体,关心、服从集体,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积极主动地相互支持、配合。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每一个教师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与每个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为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而努力,又要为维护学校的荣誉作贡献。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求全体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自有傲雪耐寒之性,雪有洁白无瑕之质,梅雪相衬并美,贵在相辅相成。这对教师自身品德修养,以及社会主义教师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师德修养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是一个永恒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题,在新的形势下,一个教师的师德、师能、师表如何将对培养跨世纪新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篇: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我们没有想明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优差”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困惑2:变味的夸奖?“你真棒”“嗨、嗨、嗨,你真棒!”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都会得到如此程式化的肯定。我们还来不及或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非规范化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评价最终演绎为廉价的夸奖,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表扬的泛滥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

困惑3:华彩的课堂?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6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困惑4:热烈的讨论?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安排过“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我也经常这样做,可随着一次次课堂实践的效果,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多的困惑。

首先,我总是感觉每次安排的讨论环节,看似课堂上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成绩一般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一般都扮演听众或旁观者的角色。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是讨论的问题难度偏大,还是讨论的问题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讨论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问题的探究性和兼顾学生的参与性上我始终无法找准平衡点,因此在效果上就大打折扣。

其次,我还对讨论的时间和过程的掌控上有困惑。一节课中频繁地出现讨论场景是肯定没有太大实效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合适。但时间上总是控制不好,时间短了,学生交流的不充分,深层次的问题挖掘不够,时间过长,又受到整节课时间的制约。另外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总觉得自己无法驾驭得住。我只能参与个别小组的活动之中,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而对于其他学生的情况,只能通过反馈了解到结果。对于他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全盘掌握,也就谈不上及时的引导、点拨了。我也曾试过各个小组都过问,但结果我觉得也不太理想,受时间的限制我只是蜻蜓点水似的问问情况,无法把握具体的问题。因此,我总觉得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的角色定位无法实现,充其量只扮演了组织者这一角色。

我也曾带着这些困惑去查阅一些教育刊物上其他同行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也留心身边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做法,虽有所帮助,但也有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具体操作,也许是我的领悟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我开始冷静反思: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也就出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追求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加之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作为仲裁者,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胆怯与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度”。我们有时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式”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有时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让 “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应答性问题充斥课堂。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还有的时候将探究“泛化”与“神化”。把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不屑一顾,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同时,教学即评价,但课堂教学中程式化的评价有时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削弱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不能对九年级的学生还是采用小学一二年级小红花张贴在学生额头,将奖章印在学生课本上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成长,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用巧、妙、抛的评价方式、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来引导学生,伴随课程成长。我们要开始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思考困惑产生的局限性问题

教学任务难完成。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目前农村小学电脑还没有普及,网络更少之又少,学校图书馆虽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图书,但这些书大多为陈旧的资料,真正能供师生借阅的书籍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搜集许多资料的科普活动和综合学习、研究学习活动的预期教学效果就谈不上了。作为学生,真正学习的资料是少之更少。条件好的只有几本习题集或者作文选。再加上很多学校老教师太多,新思想学不会,旧思想改不了,很难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教教简单的知识罢啦。

管理体制难跟上。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管理机制,但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正是农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许多学校仍以抓学校常规管理,应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的管理的局面,条条框框过多。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阅读、作文、美术、写字、自然、思品、实践活动、班队会等均要有教案。项项老师都要问津,件件都要求教师有书面文字,加之上面谈到的教案书写,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否则工作态度有待于考虑,领导的批评、惩罚也会因此接踵而来。试想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能不疲惫不堪?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的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谈。

二、对策:

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下载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中日常的视频处理

    第三课:日常的视频处理 应用场景:日常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用到视频的情况分为这样几种,第一种就是上次才艺展示前期大家准备素材,有现成的需要修改长度。第二种是没有现成的需要从......

    中学部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总结

    中学部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总结 要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处于有序的良性运行状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抓教学常规管理入手,严格教学各环节的要求,尤其是在大力加强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内在修养、思维品质、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导引,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如今,教师也开始走出了传统的教......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大的,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进步的需要。 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中渗,得病到现在的总结[范文模版]

    这年头,干什么都需要写总结。得病到现在也有大半年了,现在就把我的得病经历写下来,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也算是为其他病友积累点经验吧。 去年十月中旬,有一天突然发现看东西变......

    日常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五篇

    日常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 课题的提出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

    把“钉子精神”用于教育教学中

    把“钉子精神”用于教育教学中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着力增强党的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校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把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来

    把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来 摘 要:对联是根据我国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汲取了古代诗词歌赋对偶压韵、讲究平仄等各种修辞方法,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和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