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19-05-15 14:4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第一篇: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徐建生,吕亚清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探索全新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模式。研究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结果表明: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网上交流

高校扩招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促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创新型国家呼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必须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科学创新的人才素质,这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现实的迫切要求[1-3]。

国家和各大专院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作出了不懈的的努力,教育经费的增加、人才的引进、精品课程、优势学科的设立、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的申报评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美好的愿望和辛勤的工作并未达到或远未达到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校的主体群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现状委实令人担忧。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呢?对学习的对象不做广泛深入的了解,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等屡见不鲜。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课外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考试作弊成风,愈演愈烈。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想办法通过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了事。经过如此学习过程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成才现状可想而知。其实,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是经过十几年苦学,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好学上进的年轻的精英。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

现时,高等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上课传授,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下课完成作业,辅以实验课及课外科技活动,考试及各类设计。尽管部分教师想尽办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等等,但终究无法根治上述教学中的种种弊病。

我们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何在呢?问题在于,它缺乏一种激发机制,缺乏研究探索的环境,缺乏一个学生创新学习的平台,缺乏可供教师操作的创新教学的基础,缺乏一整套创新研究型教学的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机械设计课程为对象,研究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研究新的教学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专题研究库、自测题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试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等教学基础设施,以构建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1、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学生兴趣激发机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层次为成功需求。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性的课题,并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正确结论,使其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公布每一章节的思考题,学生预习时以此为线索,查资料、阅读参考书,在上课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一章节都设计了典型习题精解单元,学生可主动上讲台演示或讲解;对某些小节设计让学生自己在充分备课后上台讲课;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先由老师提出题目学生可作小论文,作为作业题上交,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宣讲。如此种种,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力量。

2、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结构及特征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问题是载体,精品课程网站是基础环境(本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课堂交流和网上交流是平台。在教学的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章节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一单元包含五个阶段:(1)预习阶段:每单元结束时和下一单元开始前,教师布置下一单元的预习重点、难点,要求学生上精品网站问题库中查阅该单元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览教材的相关内容,辅以参考书,必要时查阅文献。(2)教师精讲阶段: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教师用2学时介绍问题的来龙去脉,精讲主要重点和难点,而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则在自测题库中由学生自己掌握。(3)课堂交流阶段:课堂上教师对预习中的重点问题提出若干讨论题,由学生即时回答,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相互回答,其形式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分组分题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全班课堂发言,精品课程网站的网上答疑则是重要的问题讨论补充交流平台,学生可随时上网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一起讨论,每天都有一名教师网上值班。(4)学生展示阶段:每一单元最后安排研究成果展示,学生可宣讲小论文,可演示解答考研试题,教师评述总结。(5)归纳总结阶段:每一单元结束,学生对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脉络,重点难点作书面总结归纳,并作为作业上交。五个阶段中(1)和(5)为学生课下进行,总时数不小于10,其余3个阶段在课堂上进行,一般学时为6-8。

此种新的研究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3、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基础设施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需要教学大纲、讲义、多媒体课件等即可完成教学环节不同,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则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除传统教学所需的硬件以外,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自测题库、专题研究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实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网上答疑平台以及机械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4、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每届约有15个班学习同样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以任课教师处理为主,辅以平时上课和交作业的情况。此种模式对于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下由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角度来测评的学生和教师,显得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新的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则由两大部分组成:(1)所有班级统一考试,由非任课老师出题,并做出标准答案,考试前对所有人严格保密,避免了考前突击和针对性的复习等弊病。批阅试卷实行流水作业,每位教师批改一题,最后由出题教师统计出总成绩,并撰写卷面成绩分析。(2)平时成绩以学生参加讨论问题、网上提问次数、章节归纳小结等情况为主,从而对学生抄袭作业形成制约。新的测评系统对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均有较大裨益。

5、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

2008年共有六个专业15个班的机械设计课,在机电、机制(中职)、材控三个专业中作为试点,初步实行了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课程改革,而其他专业仍按传统教学模式运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基础和教师专业水平略低于其他几个专业,从试验样本上看,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的客观性是没有问题的。

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初期,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兴奋乃至庆幸,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发挥展示的平台,他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天挤出大量的时间,查资料,上精品课程网站,查问题、提问题、交流心得,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上台演讲展示,认真完成每单元的归纳总结。而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差一些的部分学生则感到一时无所适从,十几年被动听课做作业的习惯不灵了,不思考、不研究、抄袭作业不行了。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初期有近57%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示支持,26%的基本支持,17%的表示难以接受并反对。经过几轮实施以后,大部分学生逐步适应,学习主动性大幅提高,学习效果逐步显现。有位学生在网上交流时说,老师,以前我反对过,我错了,现在我觉得课程改革确实好。现在,对于实施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专业学

生,那些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考试作弊等传统教学司空见惯的弊端很难见了。学期结束时,学生问卷调查表明:68%的学生支持,28%的学生基本支持,4%的学生仍未适应。大部分学生已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并感到收获颇丰。部分学生表示:非常幸运能享受到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希望能坚持下去,并加以推广。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提问讨论的90%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将机械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看成学习、释疑、探讨问题的最好乐园。据统计:课程改革以来(半年内),本精品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达52000多人次,一学期即超过3年访问量总和的700倍,网上交流量达260多条,一学期即超过3年网上交流量总和的200多倍(改革前3年中只有一条提问)。其中,网上交流率和网上交流内容、形式及质量,超过本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和全国同类精品课程网站水平。

2008年在所有班级中实行了考试改革,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由非任课教师出卷。试卷几乎涵盖教学大纲所有内容,题量较大,总体难度高于历届考试。统考卷面成绩结果见表1.表1 新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考试卷面成绩分析

平均成绩 不及格率 优秀率

普通教学模式 71.63—61.8分 14.88—62.5% 9—1.1%

研究型教学模式 80.33—69.89分0—12.5% 18.52—4.48%

注:表中数据为专业均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从考试卷面结果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专业,其平均成绩高出10分左右,不及格率低20多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7个多百分点。出卷教师在试卷分析中作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三个专业平均成绩、不及格率、优秀率均好于其它专业,考虑到各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课程改革的试行,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潜质有切实的效果。”的结论。

6、结论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新的教学体系可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恩霞,2、应丽霞.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3、2008(11):165-1674、崔梦楼,5、徐军.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6、教育探索,7、2007(9):59-603、李家坤,袁子厚.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8):70-71

第二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周军华 于军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三方面入手,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胜任武术专业相关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对武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由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开设正是为社会提供所需求的人才。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低

据调查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不是退役的专业队员,就是来自于民间武术馆校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只是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很少经过全日制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针对这种状况,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如河南大学代表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应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源质量。河北体育学院代表也持类似观点,并且率先进行了改革,即每年以“普招”的形式从体育教育专业招收有武术专长的高中毕业生50名,放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这些学生虽然技术水平略逊一筹,但是毕竟经过了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文化课成绩相对要好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源的质量。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单靠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更主要的是依靠他们去影响亿万青少年。因此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也是保证他们今后武术教育传播工作的必备内容。1.2 培养模式思路出现偏差

目前该专业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方式进行培养,四年下来培养出来的依旧是运动员,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方向,以至于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又不知到何处找工作的现状。只有运用高等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进入大学这一综合性较强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应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特别是英语、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甚至深入其它学科的思维思路,才能不单一的用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思路看待问题。在高校的培养课程中,大多以知识理论的教授为主,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归于实践当中。在课程设计上,理论课相对实践课的课时较多,知识学到了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应增加学生实践课,如安排到中小学代课,俱乐部教学。这样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应用所学知识。1.3 整体学科研究框架构建不齐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缺乏整体构架与整体规划, 各部分研究与构建不平衡, 因而导致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多被局限于以单科建设或数科存在的情况。学科多以奥运会、亚运会或是其他形式的比赛为重点, 忽视了它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表演性并重开发的方针, 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质相脱离。运动员的特点是专精,即在某项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则要求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即在专精的基础上求广博,广泛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知识,对中国武术形成整体认识。现在的高等教育一般采用由西方引进的分科体系,即按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逐步细化,向精深处发展。如武术领域的套路与散打发展,成了几乎没有关联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这些都是受西方文化惯于分解、分析、细化、分化,进行微观层面研究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促使各学科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缺点在于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进行精细化训练和研究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1.4 就业率低

据调查,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渠道窄,就业率低,这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死存亡,相关领导必须重视该专业的存在,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的保证就业,否则就业问题仍旧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社会上不公正现象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就业歧视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大学生具有更好的人力资本供给条件,但是这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与职业本身没有必要联系的性别、户籍、身体、学历、家庭背景或其他与就业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因素,却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或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区别对待。

(2)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知。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小几个方面:急功近利,就是在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自负,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盲目的主观的自我臆断。依赖,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长的心里突出,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要素 2.1专业知识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技能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基石,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专业,更加容易踏入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现在及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2.2社会实践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它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大多数都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普通群众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因此,在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不只是一个口号,不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要积极创造有力的条件促进社会实践的实施。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自主教课,课余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教育实习工作,增加教学实习经验。2.3职业技能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武术为主体,同时又兼具养生、表演为一体,技能能力要求较高,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技能示范、动作教学都要精湛。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武术(长拳、南拳)等传统项目,眼界要开阔,着眼于大众健身养生这方面的技能,这样拥有的职业技能才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得到更多的机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增设公共教育理论课程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而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弘扬需要具体的实践载体,武术作为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载体,只有在亿万青少年中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该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该专业的毕业生肩上。但是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单靠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更主要的是依靠他们去影响亿万青少年。因此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是保证他们今后武术教育传播工作的必备内容。3.2 依据社会需求开设、调整与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开设课程的理论研究,开设社会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太极推手、太极柔力球等课程,如果条件适宜可以增加武术演艺、武术动作设计和舞台设计等理论课,提高学生的技术和理论素养。要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学时学分分配各方面的调配和完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应用与研究,建立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技术框架,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课程结构及时分,探索课程的纵向结构和深度结构。3.3 改变技术培养模式

脱离以往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员的特点是专精,即在某项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则要求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即在专精的基础上求广博,广泛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知识,对中国武术形成整体认识。只有运用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我们的生源一般都具有二级运动员资格,这已经代表了比较高的训练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进行过了某方面的高精尖训练,因此,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应该向广博的方向拓展,努力培养成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才”。3.4 多途径就业

(1)自主创业,建立武术俱乐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多数人更注重养生及健身,这就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好的前景。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日渐增多,民传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好,跆拳道、太极、搏击操等项目都能胜任,因此,可以在俱乐部当教练,进而向私人教练发展。并且,国内存在诸如羽毛球馆、兵乓球馆等体育运动休闲场馆,毕业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自主创业,几人或十几人共同建立武术俱乐部,提供包括太极拳、散打、易筋经等大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运动,既给群众提供了强身健体的体会,又学有所用。

(2)作为武术教师引入中小学。以武术师资的身份进入中小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这是武术院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向教育部积极呼吁和争取的工作。第一步是争取教师资格证,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争取武术课在中小学作为单列的必修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目前,就国外而言,韩国的跆拳道课、日本的柔道课在各类学校不仅是必修课,而且是独立于一般体育课之外,与之平行并列开设的课程。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单列,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同时也解决了大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面向国际。199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说明,目前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从没有过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这也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武术进入孔子学院、高等学府,以及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正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具体落实,这将需要大批武术师资,将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拓宽渠道。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实践一直以来不很乐观,这就要从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上来下手。果断摒弃老一套以培养运动员身份为出身的实践教学,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的教学课程,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素质为前提,提高学生正确广泛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董会芳.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3]邱丕相,杨建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2.[4]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5,25(7):53-58.[5]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4(7):66-68.[6]蔡丽娟.“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与日本近代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7(1):19-21.[7]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2):89-94.[8]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0-53.[9]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10]吴建民.跨文化交流与主流文化构建[N].文汇报,2007-01-04(12).[11]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7-50.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张雷 电话:***

arrowmoon@163.com

第三篇: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 要:在当下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十分的严峻,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了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困难的问题,应当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下是本人对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的一点建议和看法,希望能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出一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就业形式

引言

就目前来说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于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够树立一个远大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整体上能够起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的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能够有效防止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寻找工作无望,从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各个高校只有将每个创新创业中的环节具体化付诸于实践中,再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教学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才能够成功完善的构建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解决当下大学生的社会工作就业问题。

一、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其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即为创新教育体系,第二个部分是创业教育体系。这两者关系密切,虽说相似但却并不相同,他们而这合二为一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两体系分开又是不同的侧重发展。创新教育体系对于创业教育体系来说,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创新教育体系来说,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创新教育体系好坏。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创新教育体系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将来的长远规划,创业教育体系偏重于在校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所以总体来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其主体目标是为了能够锻炼在校大学生,指导他们朝着拥有创新个性和创业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更多的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学会自主创业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1]。

二、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学里对于学生们未来的自主创业等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系的发展构建,所以在大学里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对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能?蚱鸬街匾?帮助。

1.对于课内自主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是我们在实行实践教育的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下课堂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旧存在着差距,需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将原先的纸质传统的书本授课模式改变,创立一个以分析身边案例为主,讲解实践过程会碰到的问题为辅的新模式教育体系。当这样的教育体系构成后,就业指导的老师将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扮演者,更多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拥有新的方式方法来看待将来的生活。

2.建立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标准,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构成一定的联系,加强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性,令课程与思想相结合,加强相互间的联系。逐步将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2]。

3.对于课内教学来说,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业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课外教学就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课内教学仅仅只是教师告诉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而课外的创新创业教学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自主创业能力的实践过程。可以采用兴趣调动大学生来参与课外实践,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实践教学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学生以传授知识为真正核心来进行的,把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付诸到实践当中,令学生能够自己主动自发的去探寻问题,进行实验。这便是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

4.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先建立一个仅对大学生开放的创业基地。这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创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基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个平台首先可以锻炼大学生们自己的创业能力,其次能够为本校的大学生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课程案例的平台。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还是非常鼓励各大学这样的做法的。设立一部分启动资金,来给在校大学生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进行创业,这是学校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在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力量帮助,例如将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主管等等,社会各界创业发展迅速的年轻有为者请到学校开办演讲活动。或将一些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计划分享给学生实行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能够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一个人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十分系统的环节是我国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于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了详细的解答,主要是为了能够给予当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构建创新创业体系一点帮助。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需要挖掘的,是需要去引导的。即使拥有再优秀的自主创业能力的毕业生,都是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支撑。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渐渐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应当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兴辉,王克太,王全胜,师海雄,李姗姗.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1):103-106.[2]陈颖,李永能,葛长荣,杜彬,刘鸿高,李杰庆,袁远,胡先奇,李树坚.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5):72-76.[3]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罗煜,李高申,樊继轩,汤保梅,王军胜,时会永,李艳杰,董黎丽,褚清源,冯玉荣,陶继新,刘万福.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1(06):1-36.

第四篇: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探索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探索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大众文艺》

摘要:本文针对工业设计专业体系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基础教学中,所暴露的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相对困难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如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和课程考核模式创新等方式,使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符合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考核模式创新

前言从1982年我国在高校中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至今,各高

校在学科建设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多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和模式,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框架大同小异,在工业设计专业下均开设有“机械设计基础”

(部分学校设为“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旨在解决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结构问题,这是将设计概念转换为实际产品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传统教学偏于工科的理论讲授,往往使得该课程与专业框架下其他课程脱节,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产品设计中的工程问题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造成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甚至对专业的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调整,以符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或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能量传动、机构原理及零部件间的联接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是产品设计中将概念转换为实际可加工可使用的产品的关键,这方面的技能也是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时生产企业所关注的,因此该类工程类课程的开设,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之所以会造成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全面的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早期的教材编著者主要以机械学领域的专家为主,内容上往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钻床、内燃机、牛头刨床等工程机械为案例,加上部分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经验和理解不足,不能将这些机构原理与产品设计相结合,依然以传统工科模式进行照搬和对机械类教材内容的简单删减,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常以理论灌输和公式推导为主,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尤其是以文科高考入学的艺术类学生更是觉得抽象、空洞,无法转换为学生的知识构架,更无法与实际生产相接轨。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产业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对于新形势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层的反思与创新实践。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探讨

作为工业设计教学,其核心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各方面知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产品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其本质核心是为产品设计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对以工程机械为背景的现行教材进行知识点简单删减的传统模式,从教材选用、教学体验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围绕产品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创新探索。更多文学期刊到天天期刊网

发表咨询电话:***

QQ:1286503325

1.教材选用创新各大高校在专业办学中专业方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教学经验中所选用的《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等教材涵盖比较笼统,以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案例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解。

各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是不现实的,在尊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早期工作者对该专业所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课程教材的选用,应该考虑与专业实际相结合,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如更侧重于产品覆盖件的构造形式、联接方式及产品(工作过程中的)运动机构特征等,教材中的案例应该更多地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摸的着的产品,如对于在机构原理中,凸轮机构的案例,可以列举饮水机、按摩椅等实际案例等。

在目前合适教材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考虑提取该课程所需传授的知识框架,备课过程中搜集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这种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更为直观,容易理解。

2.教学体验创新如本文第一节所描述,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中,很多院校采取将课程划拨到其他工科院系或者外聘任课教师的方式,教学模式以沿袭工科机械类课程中“理论教学”加“应用题解答”为主,往往导致该课程知识框架孤立,缺乏实践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也无法通过课堂学到有实践意义的知识。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外观造型的设计与工程结构的学习,对于产品(机械)内部工作原理层面的知识点的背诵和计算题、应用题的解答均不是培养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体验放在首位,通过产品图片、动画视频以及拆卸一些实际产品直观的体现,让学生结合书本上所描述知识点进行消化理解。

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学习“机械联接”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为例,为加深学生对卡口、螺纹等联接形式的认识,并学会在设计实践运用,近两年的教学中,采取理论教学梳理后,让学生对一些废弃电子产品进行拆卸、绘制爆炸图,并在保留原电子产品电路板的前提下,对该产品的外观进行重新设计:学生在拆卸和绘图过程中,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也是一个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过程;在后期的再设计中,考虑产品的联接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动手实践,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考核方式创新课程的考核,其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工业设

计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其目的不是在于培养会对机械公式进行推导,会计算齿轮传动比、凸轮轮廓抛物线的“机械设计师”。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若任然停留在以传统的试卷为主要形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诵书本上的文字及公式的推导,而考试之后却很容易忘记,不仅无法刺激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相关知识,都起不到任何帮助。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不应该停留在“考试课”或者“考查课”上的争论,而应该结合专业实际,以及对今后产品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的支撑,从“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结构,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创新,可以考虑以命名一设计课题的形式展开,学生着重考虑如何解决课题中的产品结构及功能问题。如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酒瓶进行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考虑酒瓶的防漏问题;通过联接知识设计可便携的折叠式床垫;利用联动原理,设计趣味儿童玩具等。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既回避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归纳与整理,这些知识框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对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特点、人才培养计划及地方区域规划特色出发,打破传统理工科理论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选用、教学体验模式及考核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与尝试,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工业设计的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创新实践与总结

中,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1]叶丹,孔敏.产品构造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大康,韩泽光.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三版)

[4]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张宪荣.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赵德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8]张春林,曲继芳,张美麟.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五篇:机械设计创新课程的教与学

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新华 陈彩凤

[摘要] 本文针对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上海市和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实际教学要求,集中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优质资源,探讨“以培养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关键词] 机械创新 课程体系 探讨

一、引言

精品本科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二五”期间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国家实现“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关键所在。打造精品本科要做到六个“精”,即“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其中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关重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体系构建,淘汰不合时宜的传统课程体系,营造崭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当然,精品本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本文针对机械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和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际体会,谈谈机械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二、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思路和实施

(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有互动也是以教师讲解的概念为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可挑剔,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课程主线,结合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后作业的巩固,完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然而,对于以创新为灵魂的机械创新实践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

为适应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机械工程学院为此增加了很多与创新设计有关的课程,对大学生选课与培养目标进行导向,选拔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首先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按照指导教师布臵的选题方向进行选题,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并做成PPT进行小组汇报。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实时点评,给出指导意见,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这样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站上了讲台,教师坐在了观众席。一方面,学生上课前必须进行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设计意识,所有的创新设计方案都来自小组成员而非教师的讲授,真正发挥了每个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设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奇思妙想,从而呈现出很多优秀作品,这仅仅靠指导教师的思维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真正能够将每个学生融入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上课教师不再需要点名,学生会自觉地走进课堂,否则将会令自己很难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小组,当然自己创新、自己设计的产品必然会吸引学生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学生每堂课的讲解与指导教师的讲评,学生的创新设计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小组成员分工严密,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然也可以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自己缺乏的知识,锻炼了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二)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机械创新设计方案完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产品的详细设计与零部件绘图,而这恰恰是很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短板,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加工和装配来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前很多创新作品拿到工厂以后会发现很多作品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有些作品虽然可以生产出来,但同学的设计图纸很不规范,对公差和工艺了解不够,让工人无法进行加工。图纸不能反应出设计意图,还需要学生现场说明,大大影响了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加工进度。

为此,学院聘请了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在方案讨论阶段就融入到创新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解决,以避免后期作品无法进行生产的弊端;另外,设计工程师结合实际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要求,对学生进行加工工艺知识的指导与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设计图纸就是工程师的语言,是指导加工的技术文件,并对图纸的规范进行示范,将大学生的理论设计与生产实践真正得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走向车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也让学生走向了车间,真正见识到自己创新作品的实现过程,增强了对产品设计的感性认识。机械产品理论设计和实际产品的制造以前是脱节的,学生对产品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至于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实物,很难与自己的设计联系起来,有的虽然按设计理论设计出图纸,但产品到底如何制造却一无所知,当然会造成理论设计与生产加工的不匹配现象。

针对这种想象,学院与多家制造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为大学生创新作品的制作提供了加工设备与场所,使得大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车间,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自己的设计作品。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企业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设计工程师实时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流程规划,编制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工序卡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然后根据装配图纸编制装配工艺卡片,进行零部件的装配;最后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在车间中大学生真正了解了产品加工制作的过程,学习了零部件材料的选择应该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加工方法与刀具的选择应该与现有的设备相匹配,公差配合应该符合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这些都是理论课程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

(四)建立课程网站,以创新案例教学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实际创新产品的启发与借鉴。为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院建立了创新课程网站,开辟了互联网教学平台。网站建立了创新课程培养大纲、培养目标、创新理论课件;创立了创新案例库,将前期学生获奖作品制作成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供学生创新学习与参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联网指导与讨论。

另外,学院还和易班建立了校外互联网教学资源创新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实施之中。这样学生可以登录易班的创新教学平台,完成创新理论学习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大大促进了创新设计效率,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五)课程考核淡化知识考核,注重创新能力测试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测评。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当然要追踪整个创新设计的过程,在平时小组答辩与讨论时就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考评,整个考核是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靠最后一次的作品评估与答辩进行评分。这样的考核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实际表现能力,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为手段、产品实现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其评估标准应该贯穿于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综合测试,客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追踪和考核,全面地评估其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将考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考核,这主要依据平时的小组答辩与方案讨论,结合产品的实际制作过程。这部分可以充分衡量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第二部分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考核,这主要依据小组分工与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来衡量。这部分分数由小组组长给定,并经小组讨论修改后确定;第三部分对学生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主要依据参加大赛获奖情况与评委的打分来决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创新,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废除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基地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必然会促进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锻炼其机械产品的实际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学校精品本科建设提供一套学以致用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 [2] 2014年8月 [3] 邱宣怀 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

[4] 黄胜伟 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科学出版社 2002年

 文章发表请注明:

本文的研究受到(1)上海理工大学“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2015-JPBKY-011)精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王新华,男,出生于196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地址:上海控江路1505弄43号1301室 邮编:200093 电话: ***

下载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微时代特征的研究,分析在微时代背景下实施网络营销实践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营销......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专题报告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 专题报告 采矿工程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009年3月15日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专题报告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

    实践与创新课程总结

    实践与创新课程总结 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

    鞍山市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鞍山市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06-12-26信息来源: 来源: 科技日报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鞍......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大学实验教学向研究型发展论文

    【摘 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学员创新实践平台,探索大学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词】创新实践平台 课题研究 转化教学模式几年来,我校持续加大基础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验教学......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张丹 来源:《电子世界》2013年第06期 【摘要】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技......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对策 摘 要: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 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的实用性......

    高职会计专业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会计专业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流于形式, 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