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鞍山市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鞍山市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06-12-26信息来源:
来源: 科技日报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结合鞍山的实际,在服务政府、服务企业,促进“官、产、学、研”结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得力助手;在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服务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展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其他同类机构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服务平台。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服务老企业的改造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为己任,积极整合地方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优良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搭建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当地企业搭建了“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在当地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鞍山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这些特色服务平台成为校企合作的技术中介桥梁。政府通过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内重点高校,让众多的中小企业以最低的投入,得到最适用的技术和高水平服务,形成了“技术资源全国化,技术服务本地化”的运行模式,这些都为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扶持一个中心,服务一片企业”的良好社会效益。
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在市政府和科技局的重视和支持下,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满足于只为少数企业做点简单的服务,而是始终站在推进区域技术创新的高度,围绕着促进全市生产力的发展来开展工作,在服务上下工夫,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使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他们创建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互助基地、全国首家“虚拟专家开发研究院”,这些科技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为组织社会科技力量开展中小企业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探索。
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科技中介服务大有可为,服务也需要创新,服务就是生产力!
第二篇: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调研报告
产学研合作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我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了不断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我局一方面深入园区,对区内企业进行了需求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企业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如技术、人才、项目等);三是企业需要科技部门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带着课题主动拜访市内各高等院校科研处和科研院所,积极寻求结合点,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请来与我区企业家面对面共商合作事宜。为使座谈会真正取得实效,让专家学者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向专家学者们出了七个方面的提纲供参考,分别是:①如何围绕我区支柱产业抓项目;②如何围绕推进科技创新抓项目;③如何围绕做强实力板快,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④我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定位;⑤高校与我区合作,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⑥校企合作成功典型例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好的做法、建议;⑦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大科技园、南大科技园建园的经验,本园有哪些好的做法、政策,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分别与南大、师大、财大等八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区内2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有46个项目的合作。9月份,我区举办了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邀请了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会上有八家企业分别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同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将在昌东工业区共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基地创建目的:整合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集群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功能定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创业服务,集科研开发、产学研为一体。建设内容:科技交流、科技培训、科技研发、成果展示、科技孵化、引进先进技术(中介平台服务)等六项。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新的动力,今年5月,我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县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心以孵化企业、孵化技术、孵化人才为功能定位,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导,以科技中介服务为手段,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构建了一个民营科技企业落户、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我局正与南大、师大商谈,将在创业服务中心内设立南大科研室、师大科研室,针对性地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为加速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我们还与深圳清华技术转移中心、深圳力合创投有限公司接洽,希望与之合作挂牌成立深圳清华大学技术转移服务基地,服务基地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技术对接、技术转移嫁接等,充分运用他们的影响力,为我区传输更多的科技信息,整合科技资源,为我区有条件的企业融资、上市提供帮助。
总体而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区产学研合作呈现四个特点:
1、产学研合作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产学研合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人才智力的交流;
4、产学研合作加大了技术开发投入力度。
尽管如此,我区的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产学研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一些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对技术商品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导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向我区企业转移率较低;
2、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影响合作的“分力”,如高校的科研是以知识成果为导向;而企业的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
3、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如我区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创新的活力、动力、实力明显不足。
二、建议
产学研的基点在于结合,难点在于如何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无缝链接”。目前我区企业吸纳技术的动力和能力不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薄弱、相关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仍是制约产学研结合的障碍。为做好此项工作,建议:
1、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互利双赢。产学研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①加快我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的,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资金,并优先支持研发的科研项目。
②支持我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重点扶持。
③在区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设立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集中围绕我区支柱产业中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每年重点扶持3-5项的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
④启动区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工作,在我区优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其试点、示范,带动全区企业创新,在全区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兴,企业兴,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要发挥政府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调查发现,我区企业最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三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
①成立区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②在区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设立**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库。
③完善和落实好现有的《**区引进人才若干意见》。
3、积极探索合作新机制。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第三篇: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 要:在当下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十分的严峻,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了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困难的问题,应当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下是本人对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的一点建议和看法,希望能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出一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就业形式
引言
就目前来说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于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够树立一个远大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整体上能够起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的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能够有效防止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寻找工作无望,从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各个高校只有将每个创新创业中的环节具体化付诸于实践中,再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教学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才能够成功完善的构建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解决当下大学生的社会工作就业问题。
一、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其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即为创新教育体系,第二个部分是创业教育体系。这两者关系密切,虽说相似但却并不相同,他们而这合二为一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两体系分开又是不同的侧重发展。创新教育体系对于创业教育体系来说,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创新教育体系来说,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创新教育体系好坏。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创新教育体系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将来的长远规划,创业教育体系偏重于在校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所以总体来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其主体目标是为了能够锻炼在校大学生,指导他们朝着拥有创新个性和创业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更多的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学会自主创业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1]。
二、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学里对于学生们未来的自主创业等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系的发展构建,所以在大学里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对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能?蚱鸬街匾?帮助。
1.对于课内自主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是我们在实行实践教育的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下课堂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旧存在着差距,需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将原先的纸质传统的书本授课模式改变,创立一个以分析身边案例为主,讲解实践过程会碰到的问题为辅的新模式教育体系。当这样的教育体系构成后,就业指导的老师将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扮演者,更多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拥有新的方式方法来看待将来的生活。
2.建立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标准,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构成一定的联系,加强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性,令课程与思想相结合,加强相互间的联系。逐步将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2]。
3.对于课内教学来说,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业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课外教学就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课内教学仅仅只是教师告诉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而课外的创新创业教学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自主创业能力的实践过程。可以采用兴趣调动大学生来参与课外实践,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实践教学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学生以传授知识为真正核心来进行的,把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付诸到实践当中,令学生能够自己主动自发的去探寻问题,进行实验。这便是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
4.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先建立一个仅对大学生开放的创业基地。这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创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基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个平台首先可以锻炼大学生们自己的创业能力,其次能够为本校的大学生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课程案例的平台。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还是非常鼓励各大学这样的做法的。设立一部分启动资金,来给在校大学生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进行创业,这是学校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在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力量帮助,例如将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主管等等,社会各界创业发展迅速的年轻有为者请到学校开办演讲活动。或将一些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计划分享给学生实行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能够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一个人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十分系统的环节是我国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于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了详细的解答,主要是为了能够给予当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构建创新创业体系一点帮助。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需要挖掘的,是需要去引导的。即使拥有再优秀的自主创业能力的毕业生,都是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支撑。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渐渐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应当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兴辉,王克太,王全胜,师海雄,李姗姗.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1):103-106.[2]陈颖,李永能,葛长荣,杜彬,刘鸿高,李杰庆,袁远,胡先奇,李树坚.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5):72-76.[3]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罗煜,李高申,樊继轩,汤保梅,王军胜,时会永,李艳杰,董黎丽,褚清源,冯玉荣,陶继新,刘万福.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1(06):1-36.
第四篇:关于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王学春,石运芝,马敏,韩子强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271016)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主旋律,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育理念
1.高度重视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时代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主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践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实验教学。有学者呼吁要“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已不再单纯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而是和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等,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而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从本质上讲,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未知、检
验假说和证实真理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医学实践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自主设计、亲身操作实验项目,才能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涉及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课堂内外、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
1.校、系层面,加大对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为建立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保障。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医学实践教学队伍中来,目前我校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超过50%。设立“责任教授岗”,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投入到医学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科研研究所等,设立责任教授岗位,给予责任教授岗位补贴,要求有较高学术造诣,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践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我校现有山东省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泰山学者岗”特聘教授1名,校级“责任教授岗”17名。已实现“责任教授”进驻实验室,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了践实验教学水平。同时通过举行践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实验教案评选活动和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普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实验教学能力。
以学生为本,构建“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将过去按照单一课程分支结构划分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转变为方法多样化、高技术化、有时代特征的专题结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每个专题把理论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其分割成内容相对独立、互相联系的模块,形成内容统一、前后呼应、上下贯通的结构化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将全校42个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有效地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和实现了资源共享。各实验室又按照“基础演示实验室、综合和设计实验室、课题研究型实验室”进行了分层次建设。新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更易于实现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使实验课形成一个从浅到深,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能力的多层次、逐级提高的课程体系。学校将所有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资源向学生实
行了全方位开放,学生除完成必修的实验课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层次高的实验课程或参加创新基地的各种实践活动。各教学院部系还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付实验室开放带来的计划外材料费用和给予教师指导学生开放实验室相应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发和提高实验室人员以及指导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制约实验室开放中的难点问题。
优良的实验设施与教学条件是实施高水平实践实验教学的坚实平台。学校先后投资建立了九个现代化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和35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增加实体标本、数字标本和模型等实验用教具和仪器设备。仅我校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就拥有包括荧光实时定量PCR仪、多功能荧光酶标仪、美国Bio-Ra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美国B-D公司流式细胞仪等在内的价值2000多万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
2.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医学实践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多个方面[1-2]。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创新医学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②创设和谐、自由、平等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③不断改进和优化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情境式和PBL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切实履行本科生导师职责,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如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校级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等)的全程指导。从查阅文献、课题立项、课题实施、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⑤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部分科学实验,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等形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⑦改进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增加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成绩在学生成绩中所占的权重;⑧设立学生“创新学分”,学生根据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成绩获得相应学分,并记入个人成绩档案,作为学年评优、评奖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的参考,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1984年美国高质量研究小组就发表报告,提出了“学生投身学习”的概念,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外因最终都要通过“自己”这个内因发挥作用。21世纪医学模式发生根本转变,未来所需求的医生是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开始,就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志趣等具体情况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创新活动中硕果累累,获奖层次和获奖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均位居首位。如在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管理学院赵帅等同学的作品《岱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王丽杰等同学的作品《天成绿色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一等奖;在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我校共有10件作品进入决赛并全部获奖,其中马建等同学的作品“山地救援担架”、田忠洋等同学的作品“应急逃生防护网”分别获得一等奖,李霞等同学的作品“视力适应仪”、陈毅哲等同学的作品“家用太阳能辅助供暖系统”、唐志华等同学的作品“背部按摩式多功能椭圆护理床”、张笃光等同学的作品“简易救灾帐篷”分别获得二等奖等。另外有多名同学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通过专家鉴定,其中97级影像医学本科1班刘海宽同学的《星形测试卡测试屏片系统MTF的研究与应用》,被泰安市科技局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我校已有数百篇本科生科研论文在国内正规期刊上发表。
总之,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加强师资培训以使实践实验教学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科研动态、掌握最新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方面;加强对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研究、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开展有效教学方面;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个体性、主动性、内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福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南平师专学报, 2002, 21(4): 93-95.[2]岳娟娟, 李碧元, 刘卫东, 等.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7): 136-138.[作者简介]王学春,男,医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和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项目号2009075)
第五篇: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15
关于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
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意见(2009年12月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昌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昌平正处于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建设品质的关键时期,在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和走出北京、融入全国、面向世界的进程中,必须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调结构、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这是昌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用足用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所蕴含的重大科技创新机遇和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良好契机,从全区发展战略重点和迫切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区位、空间、科教、环境等诸多优势,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教机构为依托、各类实验室为平台,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做强做大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提供坚实支撑。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京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最具活力实验室经济区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到2015年底(即“十二五”末),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市前列,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区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保持全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投入强度达到2%。承接一批国家和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掌握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10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0家。科技辐射和扩散能力明显增强,技术交易额达到62亿元,其中技术输出成交额达到55亿元。
——实验室经济要素充分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全区发展主要驱动力。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多数工业企业具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100个,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趋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未来科技城基本建成,中央企业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度聚集,逐步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科研中心和创业基地。昌平园东区、生命科学园三期、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全面建成,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小汤山现代农业园以及其它重点园区和专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沙河高教园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全面跟进,对推动科技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学习、全民创业、全民健康、全民绿色”行动深入开展,各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大量涌现,各种智慧、创意和活力充分涌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重奖发明创造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二、紧紧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方向
立足昌平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
4、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全区产业发展特点和高端发展趋势出发,重点要在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优先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深入开展产业化研究,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此来做强做大一批企业,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
5、围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加快全区城市化、信息化实际需要出发,重点要在城市网格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应急指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科技创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监测、森林防火等领域,集中支持一批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改善民生的项目研发,集中推动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使昌平成为集中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和窗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6、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社会宏观需求和全区生态建设实际出发,重点要在能源节约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支持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特别是要在攻克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节能、城市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生态恢复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昌平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供支撑。
7、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一批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实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重点要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集中支持一批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包括特色农产品培育和加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节水节能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新农村的水平。
三、牢牢把握知识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两个环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8、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力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创新活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昌平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通过共建实验室、人才交流、研发外包等形式,进一步凝聚创新资源。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9、发挥驻昌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探索建立科教资源整合机制。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对接,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积极争取一批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昌平。对落户昌平的重大项目,在政策、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好服务。
10、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共性平台,完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按照“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的思路,探索实施开放实验室工程,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开放式实验室。对建立开放式、专业化、共性化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将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选择与昌平主导产业发展关联度大、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以打破条块分割、用增量带动存量、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途径,采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的机制,组织和集成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信息、研发设施等创新要素,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共性创新平台或产业联盟,为推动昌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服务。
11、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完善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以金融服务中心、创业风险投资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为主要形式的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鼓励中介机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促进投资融资、科技研发、技术扩散、成果转化、信息交流、人才培训、创新资源配置等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北京市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和“全国专利交易中心”为契机,积极联络一批具有技术转移功能的地区性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要素和技术产品的流动、聚集和合理配置,使昌平成为技术交易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
四、加快建设高端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高端产业功能区是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要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工作,全面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努力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支撑,成为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引擎,成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12、高标准推进未来科技城建设。未来科技城是中央企业建设人才基地的重点,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入探索未来科技城建设模式,明确职能定位,完善空间布局,健全运转机制,加强企地合作,全面推进规划和建设工作。以神华集团项目开工建设为基础,积极协调其它有入驻意向的央企项目尽快落户。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具有雄厚研发实力和在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向上相近的优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成为实验室经济集中发展的示范基地,全面展示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13、做实、做强、做大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关村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昌平园东区、生命科学园三期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科技辐射扩散、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加大对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空间、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14、加快推进其它重点园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全力支持和推动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有序推进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宏福创业园、国际信息园、昌平物流园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示范区、咨询产业集聚区、十三陵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集聚区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集群,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5、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依托高校聚集优势资源,支持和引导建立多功能、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全面推进沙河高教园区建设,在实现五所大学全面入驻的基础上,集中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其它大学建立科技园,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五、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保障措施
16、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资金,并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采取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两类人员、三类组织”(即科研人员、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开展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活动。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7、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吸引投融资中介机构入驻昌平,支持企业采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直接融资形式,获得国内外金融组织的投资和贷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整合区域内银行机构和担保机构资源,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提升区金融服务大厅的融资服务功能,加快形成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集贷款及融资担保、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和并购重组为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18、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的政策措施,依托“未来科技城”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昌平创新创业。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人员给予奖励。推进青年创业园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昌平创新创业。着力改善教育、医疗、市政等条件,提升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9、强化政府采购政策。认真落实政府采购范围和适用领域,在行政类办公、市政设施、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工程养护等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中,通过采取首购、订购、推广应用等方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获得市相关部门批准的本辖区内企业自主创新产品。
20、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规范化和层次化的、适合昌平特点的科技政策体系。改进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完善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为企业在银行信贷、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税收管理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互访活动或联盟活动,定期举办科技项目对接会、技术交易会、科技创业者大赛等,并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收集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科技需求信息,实现产学研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协会、学会、企业联盟在推动自主创新、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企业、科研机构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执法协调,提高执法能力,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首善之区。
2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有关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统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科委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组织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全区发展所面临的科技创新具体问题和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奖的评选表彰活动。各镇(街道)、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相关工作任务细化分解,逐条落实,并纳入绩效考核。
发表时间: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