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常态课追寻高效率
关注常态课追寻高效率
我们这里指的“常态课”,和“公开课”、“展示课”是不一样的,它是指那些没有人听课,完全由自己操作的一堂课。上好常态课就是指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平时工作繁重的“常态”情况下追求“不平常”的效果,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每天要上课,每节课要象观摩课、竞赛课一样去群体研究、反复推敲恐怕不太现实。因为我们一学期的课中大部分课都属于这种常态课。而我们的时间又有限,所以只有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提高课堂效益。那么还是让我们现实一些,不妨反思:平时的好课着力点在哪里?每天的常态课怎样才能上好?
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许多专家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特征,总体上就是理念新、目标明、方法活、内容实、重过程、强思维、生成妙、效率高。这么多要求都是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然而,教师们的工作负担很重,天天面对课堂,怎样把常态课上出味道与效果呢?我的观点和许多同仁一样,就是随堂下的数学课首先要抓住一个“实”字。即“真实”、“朴实”与“扎实”。离开了这个“实”,其他的方面再好,也是无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实”具体表现在:
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2、学习主体的落实。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重点。
3、教学内容的充实。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在目标的指引下有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4、教学目标的落实。我认为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相应的知识,要让学生相应的能力有所提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达到全体学生基础性目标、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发展。
5、双基训练的扎实。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反思: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训练是否到位?
6、教学手段的朴实。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的。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7、学生体验的丰实。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反思: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
8、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适教。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在交流时学生能无顾虑的进行交流,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练习时能得心应手。在质疑时能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节好课的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如何上好常态课,在有限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进行研究与探讨。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把准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臵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可以扎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桩,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1.设计简洁而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中,教学情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最好能直奔主题,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并能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2.充分预设操作活动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学生操作的学习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最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这比做成课件,或者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但操作活动比较难调控,这需要教师课前充分预设,才能达到有效。
3.科学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练习作基础。科学的、一定数量的数学练习能促进理解,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单
一、重复的练习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以达到高屋建瓴,有效训练。最好能做到一课一练,真正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三、善于调控课堂实施,为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不管教学目标定位多合理,教学设计多优秀,如果无法调控好课堂实施,那么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精炼的数学语言、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往往被我们的教师所忽视,当然其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公开课的效果了。
1.不断锤炼课堂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数学课堂中,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精炼。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会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往往会不断重复,直至学生生厌。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应注重锤炼自身语言的准确和精炼,特别是要做到精讲。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2.适度运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但我在平时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却了解到,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甚至批评多于表扬,这就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评价的方式不能太单一,除了语言评价,还可以运用肢体评价如翘一翘大拇指,表情评价如给一个鼓励性的微笑,物质评价如奖励一颗“数学星”等,这些都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3.养成及时记录课堂实录的好习惯。
教师每天上完一节课,都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的得与失,及时记录下来。尤其是执教两个班数学的教师,在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哪些地方时间控制不当,哪些地方讲得不到位,哪些设计很出色等等。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前进行微调进行教学,然后上完课再反思,把出现的各种情况记录在备课笔记中。长此以往,下次教这一内容时心里就有了数,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这样教学能力也就提高很快。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 “心态和责任心”。
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做一行爱一行,既然我选择了教书,我就要为学生负责,以研究的心态迎接每一节数学课,有好的心态、明确的目标,才能有积极的行动,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我想只有增强教师自身的内力,才能克服无效的忙乱。如果课堂效率不高,天天炒“冷饭”、课后补,你累学生烦。故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优质教育”。
我的观点是:只有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让理念静默,让行动见证”,我觉得她提的很有道理。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这应该是我们提倡“常态课”研究的意义所在吧。
第二篇:关注常态课上好常态课
关注常态课上好常态课
——与玉溪山水小学交流学习心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课。怎样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玉溪山水校区的老师们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常态课的教学:是朴实的、精彩的、也是高效的。三位老师的常态课是朴实的,摒弃了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没有因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学生情况,使教学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二、常态课的过程: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思考的问
题之一。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下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她们都能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发言和见解,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民主保证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常态课的教师: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如:在执教的《角的认识》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哪里有角,有几个角;动手操作——摸一摸角的边,画一画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做一个角;动脑筋思考——想一想角的特点;合作交流——比一比角的大小,说一说角的特点,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学然后知不足。面对三堂优质课,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才发现,自己一直感觉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低效,是多么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几年来自己是多么的疏于学习,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陈旧,自己的能力是多么的低下。
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第三篇:教研活动应关注常态课教学 文档 )
常态课指教师在自然教学状态下进行的、能真实反映教师常态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常态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改善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为目的的教研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才能更好地聚焦问题,体现教研活动开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一、在教研活动中引入常态课的价值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虽然教研活动需要示范课和优质课的引领,但实质上更需要常态课的参与,因为真正对幼儿、对教师乃至对整个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起作用的是教师的常态课。将常态课引入教研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常态课教学包含着教师最为自然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儿童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教师的常态课进行研讨,有助于揭示教师深层次的缄默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地发现教师的发展困难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多为精心演练、多重把关、展味颇浓的示范课。在这样的课上,“有的教师出于展示自我的目的,总是避开困难和问题,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内容或已有的成功教案;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好评,甚至选择具有表演性质的内容,使观摩活动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无法使教师从中获取到‘真经’,也不能激励教师的‘真学习’和‘真投入’”。[1]可见,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一线教师而言,观摩和分析来自身边的、真实的常态课更有价值。
其次,常态课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示范课,是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开展形式和内容上更贴近教师、贴近儿童、贴近现实,因此教研活动如果能将常态课作为研讨对象,将更能发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真实问题。相对于示范课来说,鲜活而真实的常态课或许少了一份精致与完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或者能激发师生的智慧成就课堂的精彩,或者能引发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究,生成教师研究的课题;或者能反映出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问题,或者能揭示同一园所文化氛围下幼儿教师的共性问题。无论哪种情况,对常态课进行研讨,都会与教师的关系更紧密,也就更能直击教师的心灵,从而有效调动教师学习和研讨的积极性。
二、如何研讨常态课
(一)悬置判断,发现问题
理念指导实践,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许多幼儿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既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可以归结于他们持有太多陈旧的教育“理念”,以习惯性的思维范式思考日常教学活动,必然会对本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无动于衷。常态课作为师生合力建构、共同成长的互动平台,需要师生共同面对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最能彰显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力与专业功底。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害怕常态课出问题,其实“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2]因此,教师要实现理念的更新和转化,必须在观摩常态课时,首先“悬置”自身有关各种课堂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不要急于对问题作出解答和分析,而是要关注常态课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和现象,并对问题保持一种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才有
可能发现理念与实践的契合点。如在一次名为“我们爱劳动”的常态课上,当活动转入交流总结环节时,课堂出现了“失控”。一个埋头于修理三轮车的男孩丝毫不放弃手中的工作,对老师的启发诱导不闻不问,甚至对班主任的劝说与“命令”也不理不睬,送教的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将孩子带到自己的面前来,反而把一部分孩子又引回到自己未完成的工作中,课堂上一片混乱。在这一无法顺利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显然包含着某种值得关注的“问题”,折射出了在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新理念向新行为转化的艰难与矛盾,这正是教研工作应面对和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教师观念与行为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深度汇谈,聚焦问题
对常态课的观摩使教师对其中存在的、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的兴趣。但这时的问题往往是模糊的、不具体的,要想以鲜活的案例为载体,进一步界定和明确关键问题所在,以引发教师多样性的思考,让教师教有所感、观有所得、学有所悟,成为教研活动的真正受益者,就有必要在观摩之后开展开放性的深度汇谈。所谓深度汇谈是指在群体中让个体自由交流,以发现更深入的意见,它旨在让团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摊出有关问题的假设,并对此进行共同的思考和讨论,因此,深度汇谈的目的是要超越任何个人的见解,而非赢得话语权。[3]针对上述观摩课,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请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后,让所有教师都重温案例,并激发她们抛出关于活动的各种问题和假设,然后就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诊断和研讨。针对案例中的“失控”场面,教师们最终将问题聚焦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不同认识上,并进行了追根刨底式的追问: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教师还是孩子?为什么?孩子的行为是固执还是坚持?孩子为什么“固执”?“固执”的背后有哪些行为品质需要我们去支持、理解和尊重?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等等。
在这种开放性的研讨活动中,没有执教与观摩的区别,没有嘲笑与壁上观,只有困惑的倾诉、思维的碰撞、合力的展现与顿悟的产生。大家带着共同的目标、不同的经验与视角,对师生的行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研讨,并就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如有的教师认为“坚持”是幼儿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意志品质,应予以支持;有的则认为孩子有点固执不要紧,可以淡化处理,不要管他,不要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有的认为尊重孩子就要在行为上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愉快地学习;还有的认为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来调整教学方案和指导策略,应允许幼儿将自己的工作完成。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就会适得其反。通过这样的交流与研讨,当教研活动聚焦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时,就会引发教师深入的思考、共同的研究和主动的学习,实现从静态的观摩到思维的碰撞,从理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认同,从经验的共享到理论的提升。
(三)批判反思,解决问题
教研活动作为引发教师思考与实践的平台,还需要从教育现场的观察记录中收集活动的资料,以帮助教师通过交流和沟通,逐渐内化各种正确的教育理念。这也就是说,根植于常态课教学,并就其中存在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开放性思考,通过课后的深度汇谈和“临床”诊断来透视现象背后的问题及其教育契机,还只是实现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学会借此对教研过程中多样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关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以彻底打
破教师思考问题时所持有的陈旧的思维范式,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时存在的认识问题。因此,教研活动要达到实效,关键是一方面要借助相关理论工作者,在教师教学实践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引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教育教学;[4]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的教学来聚焦和透视具体的实践问题,要提供给教师充分的话语权,让教师通过自由表达、深入沟通来对自身有关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进行质疑、批判,最终形成一定的自觉意识,构建起教师的个人理论,并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
总之,教研活动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就是要让一线教师的案例、问题和需要成为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支点,让更多的幼儿教师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引导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稳步提升。
第四篇:关注常态课堂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时目标文本解读学生解读
提要: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源自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源自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源自于对学生的深入解读。
4月17日—4月18日,“2008年全市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语文课,收益匪浅。以往听课无论是名师名家的、还是赛课,展现在面前的大多是精彩纷呈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而第一课时教学相对冷清了许多。(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因此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相对欠缺,教学实践中,第一课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而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的一线的语文老师如何饶有趣味地、富有成效地上好第一课时?此次活动如一缕春风,吹开心中“千千结”;如一抹阳光,照亮“常态课堂,有效教学”之路!
有效教学源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这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此次参与展示的老师大部分能紧紧围绕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案设计,将明确的目标层层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教者抓住文中的生字、新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与识记练习,抓住文中难读的长句子、重点的段落进行阅读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段读准读通读顺全文。最后感知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文章的开头),指导写字。执教《鸟岛》的盐城市一小缪老师,上出了原汁原味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的动画,听教师配乐的课文朗读,再让他们充分、自由阅读课文。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舌等感官进行充分地初读。接着是检查读。读词,从注音读、去音读到倒着读、加快速度读;读课文,从短语、长句子到小节、整篇课文。老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进行了层次分明地练读,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表现出色!不知不觉,学生就在读准读通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了课文:青海西部有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岛上有很多鸟,鸟儿很可爱,人们非常喜欢。一切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写字指导扎实有趣!因课堂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有以读为主线的理念的支撑,所以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有效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读书、写字,老师不教学生也能在课前课后去自行解决,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往往置学会生字和读通课文的“底线”于不顾,热衷于课文重点片段的梳理与讲解!热衷于为读厚文本而进行大量的材料堆积!严重偏离了课时目标。实际上,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控力较弱,在缺乏监管的课前课后他们会完成读书写字任务?况且这些任务也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的呀!学生字写不好,课文读不畅,还能对文本进行感悟?更谈不上生成!基于如此情形之上的拓展岂不是空中楼阁?扎扎实实地学习生字,认认真真地读通课文,本本分分地整体悟文,这才是第一课时的本质所在!有效教学源于教材的深度解读
关于教材的解读感受颇深的是2007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钱正权关于教师备课的三种“角色”观:首先是一般读者的阅读,其表现应当是深入其中,披文得意;第二便是教师的阅读,这是关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阅读,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第三是学生的阅读,教师钻研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阅读,“我(孩子)是什么,我需要什么”该是题中之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解读文本时,教师应集读者、教师、学生的三种角色于一身。作为读者,披
文入境,深入把握文本内涵;作为教师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深入”合理地“浅出”给学生;作为学生方面则是考虑如何“浅出”得更有趣味性,更易于接受。
笔者认为教师果真如此深入地去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阜宁师范附属小学许建华老师执教的《鸟岛》一课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字词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词语)这些词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和他们打一打招呼吧。
西部(bù)筑巢(zhùcháo)安家人类拾(shí)到
养育(yù)密密麻麻朋(péng)友玉(yù)白色
学生充分读后指名读。
师:(去掉生字上拼音)词宝宝们拿掉帽子,小朋友们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练读后又开火车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读得这么准确,如果能读懂他们的意思,那才更了不起呢!(课件突出“朋友”一词)谁来读?
学生读得硬梆梆的。
师:你的朋友是谁?他能成为你的朋友是因为——?
生:我喜欢跟他一起玩。
师:读出你的喜欢。找找课文里“朋友”躲藏在哪儿?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小朋友,还知道谁是人类的朋友?(指导学生用“朋友”说话)
学生发言积极。
师:(课件出示图片)看看这些图片,能读懂这个词吗?(课件突出显示“筑巢安家”)生:就是鸟儿做窝,并在这里睡觉,这就是他的家。
生:鸟妈妈生了这么多小鸟,看它们正在窝旁自由自在地散步呢,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师:美美地读读词语。
《鸟岛》一文描绘了鸟儿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所营造出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许老师把握住文意,并巧妙地渗透在字词教学的片段中。八个词语浓缩了课文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读词练习后,不仅要求正确认读、识记生字词,还要求读出词中意,读出词中情。如读“朋友”“筑巢安家”,这一教学点看似平常却“别有用心”。教师指导学生把“朋友”一词放到句子中去读,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指导看图片理解“筑巢安家”。然后再美美地读出来。一是体现授之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语境解词,联系实际解词,图文结合解词。二是老师能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浅出”词语的意思。二年级孩子的思维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随意性强,教者用具体的情境(语文情境、生活情境、图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设了已知与未知的桥梁,降低了理解的坡度,水到渠成地读懂了词意。三是渗透文意。学生在读懂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已充分感知鸟儿生活得自由自在,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鸟儿友好相处。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教者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设计学法,从拼音词、去音词到词意、词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正确认读、识记了词语,也理解了词意、受到了感情的熏陶。用童化的语言去串联教学过程。“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老师亲切的笑容,儿童化的语言(词宝宝,“拿掉帽子”„„),极具亲和力,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效果显著。
建湖实小王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节课相当精彩!笔者辗转找来教学案,反复阅读,感叹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者紧紧扣住题目中“学问”二字设计教学预案,分三大板
块,识字读词写字的学问,读书的学问,质疑的学问。识字读词采用同桌互读形式练习,集体交流指正,识记、书写方法灵活,趣味横生,词意通过表情朗读进行感悟。本文虽然生字词较多,但因学得扎实、灵动,有层次,实效明显。读文这一环节,依照“倾听、练读、展示”进行充分初读;再利用插图找对应小节,看图归纳小节意思,联接图意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采用分角色读、轮读等不同的形式再现插图(课文的重点段)。第三块是读出疑问。学生再浏览课文进行质疑: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除了桃树,还有哪些树需要剪枝?等等.这些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悬念,学生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平时的教学中,由于众多的原因,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不够(尤其是第二课时教学),有时偏离了文本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
前些天,我上了《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于教材中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用过。”当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师:为什么他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1:他是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
生2:不仅天鹅有这样的举动,其他动物也有。
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2: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
生3:保护环境,动物就不会消失;
生4:爱惜动物,人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
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后来,我觉得偏离了文本的意图。我查看了教师参考书,上面也强调了环保意识。我回过头来再认真推敲课文,并从整个单元设计来思考,我认为:从环保的视角来考虑,偏离了教材本身的内涵;仅仅强调环保意识,没有真正深入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
首先,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写天鹅的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才放下了猎枪。为什么连别的动物也不猎杀了?因为可能这些动物也有和天鹅一样的精神。学生的回答接触到了文本的实质内涵,但我按照教参提示,没有强调精神感召的力量,而强调了时髦的环保意识,没有顺学而导,浪费了可贵的课程资源。因此,仅强调环保,而不强调精神感召,不强调团结协作是偏离文本内涵的。
第二,教材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鸟语》、《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和环保意识有关,那么“蚁国英雄”们“致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也是写环保意识吗?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不是作了很明确的提示了吗?在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全部都是有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这难道提示还不够明白吗?
因此,这一环节这样预设更能揭示文本的内涵。
师:他为什么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他被天鹅的精神感动。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场面!(出示第5节)
生读书。
师: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下老天鹅吗?
生: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
师:再读一读第6节。
生读。
师:看着眼前这一可爱的群天鹅,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或名言或语来赞美赞美它们? 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
师:出示填空:因为他被老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被这一群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永远地把枪挂在了墙上。
生完成填空并齐读。
师:你在生活中、电影中、电视中、还看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
生回忆并交流。
有效教学源于对学生的深度解读
平时我们总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常常将名师、优质课的教案拿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结果总以失败而告终。因教案设计的无可挑剔,此时我们会抱怨学生的不行,却少有人去反思执教者的差距!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在执行这些教案时,是否深入地去了解过地自己的学生!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也好,教学设计的无可挑剔也罢,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这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也决定于教师对学生解读的深浅度。笔者认为解读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把握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性格爱好,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等。
二是了解学生的学养,即已具备的学识与学力。
充分了解学生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语言,用学生的智慧去审视自己的教材解读,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是否将文本的内涵浅出,是否具有趣味,是否易于接受。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执教《鸟岛》的一位老师设计教学预案时忽略了对学生的解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词语、课文读不起来,教学实效性差。乍一听,似乎是学生素质问题(学校领导也这么抱怨),其实完完全全是教师对学生不了解所致!我们不妨看一看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检查读生字。教师手举着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读得吃力且不准确。学生在课前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读生字,孩子根本就没有这种能耐。接着出示了无注音的九个词语,让学生练读,因没有充分地识记生字,学生练读词语也困难重重!结果词语阅读既不流利也达不到完全准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海无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关注常态,聚焦高效
关于组织召开临港区小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教学
现场会活动通知
各小学:
根据教体局工作安排定于11月20 日上午在坪上中心小学举行“关注常态,聚焦高效”有效教学现场会。
一、活动目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活动内容
1、课堂教学展示。分组听课,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生(品社)五个学科,四个组听课。
2、分组评课。各组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互动交流,最后由区教研员作总结。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阶段
2、活动实施阶段
2013年11月20 日上午,早7点50全体参会人员在坪上中心小学集合 8:00—8:40听课
8:50—9:30听课
10:00---11:30互动交流(讲课人说课、议课、各镇教师代表评课)11:30-12:00区教研员传达相关市区有关教学教研精神
四、组织安排
本次活动由临港区教体局部署安排
五、相关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安排业务校长、村小主任、乡镇教研员、2010年以来参加工作的全体老师参加活动,做好记录并积极参加互动交流。
2、活动承办单位要搞好组织协调,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签到册、场地布置、平面指示图等,同时安排好活动服务人员,做好相关的组织、服务工作。在活动过程中,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向教研中心反馈。
3、教研中心要对本次活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活动结束后,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和活动所得,反思日常教学工作中构建高效课堂方面的得失,寻找整改措施,并形成书面材料,教育局也将对本次活动进行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