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常态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关注常态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关于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听课的几点思考
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孙建云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中心集镇的规范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城镇集中,使得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压力加大。由于布局调整,目前农村乡镇一般保留一个中心小学,一两个村完小或办学点。因此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大多面临的是辖区内各校规模不大,但覆盖面积广,且各学科师资配备不全,结构也不够均衡这一现状,所以往往出现一个乡镇内各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乡镇中心校的内部管理既不像城区学校,也不像农村中学那样,条线分明,分管领导专一化,而是要将几个分散的学校齐抓共管,因此要想理想化的同步发展,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由于所管理的教师既有中心校的,又有村校的,年龄、学历、教育教学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管理上难度相对加大了。所以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教学研讨,要“沉下心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更要走进教材,走进课堂,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以此引领学风和教风。
课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听课评课是研究和促进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抓住了它,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校长听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一文中指出:“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他还认为,“听课少的校长就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的人,在黑暗中徘徊,能听到一些,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因此,作为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要想管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上听课笔记,走进课堂,透过课堂教学现象挖掘其背后潜藏的学校教学管理问题,从而掌握第一手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引领教师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如何听课谈几点认识:
一、校长听课要以管理的眼光去发现、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校长的听课不必像教研员那样去深层次地分析教学现象和规律,但透过教学 1
现象,必定可以发现学校哪些教学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哪些管理制度还需完善。比如,当校长不打招呼走进了教师的课堂,你可以发现哪些教师课前做到了充分准备,哪些教师在常态课中体现了教改思想,哪些教师没有做到这些,这些没有做到的教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否符合或达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村级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有了哪些变化,其变化与中心校教师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凡此种种,只有在听课之后,校长才能有所思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比如我通过对新上岗教师的听课发现,很多新教师的教案、课件喜欢用网上现成的,很少有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去作调整的。因此在教务处制定的集体备课制度中,我们就作了调整,让一个年级的某一位教师主备课,贴到学校备课平台上,同一学科其他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和自己的理解跟帖、讨论,以便大家作更好地改进,至于课件可以资源共享。这一校本教研制度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2.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细节,以人为本,关注教师
校长听课,要做的除了关注师生的“教”与“学”,还要关注授课者和学生的一切言行举止,切不可放过一些看上去很微不足道的“细节”。一次听课,看到执教教师上课时有点走神。下课后我找他询问情况,得知他母亲得了重病,正住院治疗。了解情况后我及时会同工会负责人商量,及时看望了他的母亲,并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对于带病上课的教师,我每次都要了解他们的病情,并要求他们及时治疗。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那就要从小事做起。“仁者爱人”,校长更应如此,真诚关心、爱护和帮助与自己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温暖的安慰,传递给教师的是一种人文情怀。
3.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
校长日常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体现学校的特色,尤其是农村学校,要让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是困难重重。那么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给校长更多的思考空间,关键是校长如何在听课中发现。我任下蜀中心小学校长的初期,从所听的许多语文课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很窄,特别是一些经典名篇,更是一片空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与校行政班子研究决定,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申报加入“中华经典诵
读实验学校”。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学校书香氛围浓郁,经典诗文诵读特色初具规模,学校被《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和“中华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评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示范学校”,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大大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4.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在课堂上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将来走向成功的教师也必定是在课堂中磨炼出来的。校长走进课堂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从而有效地根据教师的特点调整工作岗位,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向。
二、校长听课要以研究的视角去引领、指导
1.要有目的性。
有目的,即要有准备地听课。有准备地听课才能有收获。作为校长,听课前要对所听学科的新课程要求及教学规律,对执教者要教的内容预先熟悉一下,对学生作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要利用好听课的机会,发现所听课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抓住听课前的时间,走走看看听听。可以看看班级的常规情况,可以看看班级的文化布置,可以和学生谈谈,和教师聊聊,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是了解的情况却是最真实的,你可以看到值得颂扬的好人好事,可以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可以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可以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看来,校长听课的效益不仅仅是可以把握教师的上课情况,了解教学质量,更可以全方位了解学校工作的细枝末节,由此展开,提升管理水平。
2.校长听课要有理念指导,要占领制高点。
前面讲校长听课不必像教研员,但校长至少要懂行。校长不同于一般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科,要能跳出学科,在更高层面上看待课堂教学,实现对课程的管理和引领。因此,校长的听课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新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要关注其对新课程的落实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呈现与达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师生活动的组织,教学生成的把握等问题。对学生,要关注其主体地位的落实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这样的听课,才能使校长站到教学指导的高位上。
3.校长听课要做个有心人。
校长听课要做好“听、想、看、记、动”五字诀。听:要以自己敏锐的听力,听教师讲课的语言,听学生的答问、讨论、交流,要听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听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听出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看:随时观察师生状况,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学基本功,看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情况,看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个别性;想:带着问题进课堂,及时思考教学之所得所失,多问几个“为什么”;记:随时记载所见所闻所思;动:必要时要起身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练习和讨论等情况。只有这样,校长才能真正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才能触摸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脉搏,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4.及时评议,平等交流
作为校长,听课以后,千万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而不参加评课、议课,更不可“一言堂”,不懂装懂,大话、空话、官话连篇,而是应当把握评课、议课的主要指标,树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针对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和执教教师研讨。除一般的教研组评议外,还可和执教者个别交谈,通过对话,双方沟通,深入交流;也可形成文字稿或网络跟帖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大家对这节课的感受,还可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让大家多角度谈自己的看法;更可以和相邀的专家、教研员一起对课进行“会诊”,着重找问题,提对策,帮助执教者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作为校长,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理解;应该以理服人,客观公正;应当着眼于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认真组织并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引导教师自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以教研促教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关注常态课堂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时目标文本解读学生解读
提要: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源自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源自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源自于对学生的深入解读。
4月17日—4月18日,“2008年全市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语文课,收益匪浅。以往听课无论是名师名家的、还是赛课,展现在面前的大多是精彩纷呈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而第一课时教学相对冷清了许多。(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因此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相对欠缺,教学实践中,第一课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而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的一线的语文老师如何饶有趣味地、富有成效地上好第一课时?此次活动如一缕春风,吹开心中“千千结”;如一抹阳光,照亮“常态课堂,有效教学”之路!
有效教学源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这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此次参与展示的老师大部分能紧紧围绕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案设计,将明确的目标层层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教者抓住文中的生字、新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与识记练习,抓住文中难读的长句子、重点的段落进行阅读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段读准读通读顺全文。最后感知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文章的开头),指导写字。执教《鸟岛》的盐城市一小缪老师,上出了原汁原味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的动画,听教师配乐的课文朗读,再让他们充分、自由阅读课文。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舌等感官进行充分地初读。接着是检查读。读词,从注音读、去音读到倒着读、加快速度读;读课文,从短语、长句子到小节、整篇课文。老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进行了层次分明地练读,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表现出色!不知不觉,学生就在读准读通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了课文:青海西部有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岛上有很多鸟,鸟儿很可爱,人们非常喜欢。一切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写字指导扎实有趣!因课堂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有以读为主线的理念的支撑,所以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有效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读书、写字,老师不教学生也能在课前课后去自行解决,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往往置学会生字和读通课文的“底线”于不顾,热衷于课文重点片段的梳理与讲解!热衷于为读厚文本而进行大量的材料堆积!严重偏离了课时目标。实际上,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控力较弱,在缺乏监管的课前课后他们会完成读书写字任务?况且这些任务也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的呀!学生字写不好,课文读不畅,还能对文本进行感悟?更谈不上生成!基于如此情形之上的拓展岂不是空中楼阁?扎扎实实地学习生字,认认真真地读通课文,本本分分地整体悟文,这才是第一课时的本质所在!有效教学源于教材的深度解读
关于教材的解读感受颇深的是2007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钱正权关于教师备课的三种“角色”观:首先是一般读者的阅读,其表现应当是深入其中,披文得意;第二便是教师的阅读,这是关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阅读,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第三是学生的阅读,教师钻研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阅读,“我(孩子)是什么,我需要什么”该是题中之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解读文本时,教师应集读者、教师、学生的三种角色于一身。作为读者,披
文入境,深入把握文本内涵;作为教师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深入”合理地“浅出”给学生;作为学生方面则是考虑如何“浅出”得更有趣味性,更易于接受。
笔者认为教师果真如此深入地去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阜宁师范附属小学许建华老师执教的《鸟岛》一课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字词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词语)这些词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和他们打一打招呼吧。
西部(bù)筑巢(zhùcháo)安家人类拾(shí)到
养育(yù)密密麻麻朋(péng)友玉(yù)白色
学生充分读后指名读。
师:(去掉生字上拼音)词宝宝们拿掉帽子,小朋友们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练读后又开火车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读得这么准确,如果能读懂他们的意思,那才更了不起呢!(课件突出“朋友”一词)谁来读?
学生读得硬梆梆的。
师:你的朋友是谁?他能成为你的朋友是因为——?
生:我喜欢跟他一起玩。
师:读出你的喜欢。找找课文里“朋友”躲藏在哪儿?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小朋友,还知道谁是人类的朋友?(指导学生用“朋友”说话)
学生发言积极。
师:(课件出示图片)看看这些图片,能读懂这个词吗?(课件突出显示“筑巢安家”)生:就是鸟儿做窝,并在这里睡觉,这就是他的家。
生:鸟妈妈生了这么多小鸟,看它们正在窝旁自由自在地散步呢,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师:美美地读读词语。
《鸟岛》一文描绘了鸟儿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所营造出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许老师把握住文意,并巧妙地渗透在字词教学的片段中。八个词语浓缩了课文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读词练习后,不仅要求正确认读、识记生字词,还要求读出词中意,读出词中情。如读“朋友”“筑巢安家”,这一教学点看似平常却“别有用心”。教师指导学生把“朋友”一词放到句子中去读,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指导看图片理解“筑巢安家”。然后再美美地读出来。一是体现授之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语境解词,联系实际解词,图文结合解词。二是老师能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浅出”词语的意思。二年级孩子的思维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随意性强,教者用具体的情境(语文情境、生活情境、图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设了已知与未知的桥梁,降低了理解的坡度,水到渠成地读懂了词意。三是渗透文意。学生在读懂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已充分感知鸟儿生活得自由自在,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鸟儿友好相处。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教者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设计学法,从拼音词、去音词到词意、词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正确认读、识记了词语,也理解了词意、受到了感情的熏陶。用童化的语言去串联教学过程。“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老师亲切的笑容,儿童化的语言(词宝宝,“拿掉帽子”„„),极具亲和力,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效果显著。
建湖实小王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节课相当精彩!笔者辗转找来教学案,反复阅读,感叹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者紧紧扣住题目中“学问”二字设计教学预案,分三大板
块,识字读词写字的学问,读书的学问,质疑的学问。识字读词采用同桌互读形式练习,集体交流指正,识记、书写方法灵活,趣味横生,词意通过表情朗读进行感悟。本文虽然生字词较多,但因学得扎实、灵动,有层次,实效明显。读文这一环节,依照“倾听、练读、展示”进行充分初读;再利用插图找对应小节,看图归纳小节意思,联接图意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采用分角色读、轮读等不同的形式再现插图(课文的重点段)。第三块是读出疑问。学生再浏览课文进行质疑: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除了桃树,还有哪些树需要剪枝?等等.这些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悬念,学生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平时的教学中,由于众多的原因,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不够(尤其是第二课时教学),有时偏离了文本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
前些天,我上了《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于教材中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用过。”当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师:为什么他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1:他是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
生2:不仅天鹅有这样的举动,其他动物也有。
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2: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
生3:保护环境,动物就不会消失;
生4:爱惜动物,人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
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后来,我觉得偏离了文本的意图。我查看了教师参考书,上面也强调了环保意识。我回过头来再认真推敲课文,并从整个单元设计来思考,我认为:从环保的视角来考虑,偏离了教材本身的内涵;仅仅强调环保意识,没有真正深入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
首先,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写天鹅的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才放下了猎枪。为什么连别的动物也不猎杀了?因为可能这些动物也有和天鹅一样的精神。学生的回答接触到了文本的实质内涵,但我按照教参提示,没有强调精神感召的力量,而强调了时髦的环保意识,没有顺学而导,浪费了可贵的课程资源。因此,仅强调环保,而不强调精神感召,不强调团结协作是偏离文本内涵的。
第二,教材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鸟语》、《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和环保意识有关,那么“蚁国英雄”们“致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也是写环保意识吗?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不是作了很明确的提示了吗?在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全部都是有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这难道提示还不够明白吗?
因此,这一环节这样预设更能揭示文本的内涵。
师:他为什么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他被天鹅的精神感动。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场面!(出示第5节)
生读书。
师: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下老天鹅吗?
生: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
师:再读一读第6节。
生读。
师:看着眼前这一可爱的群天鹅,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或名言或语来赞美赞美它们? 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
师:出示填空:因为他被老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被这一群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永远地把枪挂在了墙上。
生完成填空并齐读。
师:你在生活中、电影中、电视中、还看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
生回忆并交流。
有效教学源于对学生的深度解读
平时我们总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常常将名师、优质课的教案拿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结果总以失败而告终。因教案设计的无可挑剔,此时我们会抱怨学生的不行,却少有人去反思执教者的差距!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在执行这些教案时,是否深入地去了解过地自己的学生!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也好,教学设计的无可挑剔也罢,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这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也决定于教师对学生解读的深浅度。笔者认为解读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把握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性格爱好,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等。
二是了解学生的学养,即已具备的学识与学力。
充分了解学生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语言,用学生的智慧去审视自己的教材解读,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是否将文本的内涵浅出,是否具有趣味,是否易于接受。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执教《鸟岛》的一位老师设计教学预案时忽略了对学生的解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词语、课文读不起来,教学实效性差。乍一听,似乎是学生素质问题(学校领导也这么抱怨),其实完完全全是教师对学生不了解所致!我们不妨看一看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检查读生字。教师手举着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读得吃力且不准确。学生在课前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读生字,孩子根本就没有这种能耐。接着出示了无注音的九个词语,让学生练读,因没有充分地识记生字,学生练读词语也困难重重!结果词语阅读既不流利也达不到完全准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海无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我校当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应该说新课程经历了初期的迷茫,注重形式,步入更加关注内容,关注实效,实现了更深意义的本质回归,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已进行了七个年头,它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加以改进。
我们通过组织年组共研、协同教学,主讲共评等专题研讨,关注常态课的教学,开展各种语文教学的基本功竞赛活动活动,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语文教师能力。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有低效的行为:
课前准备不够精心。现如今网络资源发达,资源共享已蔚然成风,各种目标同异的教学设计辅天盖地,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利用网络上的优秀教案不加修改,照搬照用。
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能恰当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忽视了学生的智慧生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牵引”上。
低中高衔接不畅。
不知自己的教学状态,困惑所在,认为自己多少年就是这样教的 ……
思考与行动:
配合贯彻落实省常规指导意见活动,围绕着高效教学这一主题,关注常态课程,组织了本次关注文本细读。重视读写训练教学活动。
(一)继续梳理课堂。
谈有效,我们就得现梳理梳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低效的行为,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包括教材的解读,课后练习题的处理都要成为我们研究的话题,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们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要求背涌的篇章都要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课堂作业也要尽可能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任务留到课外。力求把课外的时间(包括早读课)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比如我们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读与听)、理解(字词句篇)与鉴赏的基本能力,丰富最为基础的语文积累。因此,必须明确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和重点,形成低、中、高衔接,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目标体系。
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要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的(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朗读(诵读)课文。
(2)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课课都要落实到位的教学重点。
(3)要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读懂浅近童话、寓言、故事的基本能力。
(4)要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加强有关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积累。
2、中年级阶段的三个加强点
(1)感受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积累拓展:继续增加有效积累,为课外阅读示范、引路。
3、高年级阶段的三个延伸点
(1)感受能力:继续坚持抓好朗读,学会浏览,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与鉴赏能力:一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切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提高对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的阅读能力。
(3)积累拓展:增加积累量,拓展积累的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感受、理解、鉴赏、积累的基本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既重形式,又重内容,既重视吸纳,又重视表达的目标体系。
我们要研究在三个年段上阅读目标的达成上存在哪些问题?上下联动,做好衔接。
(二)研究各年级各类课型需要注意的环节。
如,我们语文中高年级第一教时教学目标: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读明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设置疑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在所有环节中,把课文读通,读顺是最基本的,是第一课时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听课时,我们有的教师沉不住气,可能是怕影响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设计环节的展示,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迫不及待地带着学生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上去,我想,学生不把课文读通读顺,又怎么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呢?不妨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组织一些恰到好处的展示性阅读,在学生读得不顺畅的地方,不惜花时间花力气反复指导,直到读正确读顺畅为止。
再如低年级的词串教学,不仅要把识字教学的目标落实到位,教会学生读词识字,还要识用结合,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各类文体的课文教学也存在差异,要恰当处理好教材,特别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动力。
(三)继续关注习作教学。
课堂上我们要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有效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听说读写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加强积累,读写结合。
这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活动将作为学校常年的校本教研内容,要作为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正常内容,每次教研课都要进行充分的集体备课,要深入探讨各种课型的常态课,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形成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些经验,特别要重视课后的反思环节,反思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即使是一个细小的环节,成功之处要认真总结完善,不足之处要认真分析、完善。要认真执行组内听课评课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第四篇: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龙都小学 张勇
让课堂教学走向“常态”,就是要返璞归真,还课堂教学以“自然本色”,少一些花哨,少一些造作,少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少一些太过理想化的东西,从而让课堂更加实在一些、朴实一些、真实一些;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一点,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常态课更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提高
“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下面简单谈几点:
一、制定制度,加强常规管理。学校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办法》、《校本研训制度》等制度,坚持一月一次常规检查、一周一次校本研训、一天一次教学巡查,特别是要求校级领导加强“导”的功能,每周学校领导要抽一节课时间进行随堂听课,并且提前一天打好招呼,了解听课内容,做到有准备的听课,并及时交流。
二、骨干教师示范课引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列出一张课堂教学安排表,目的是引导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们通过听课、评课、仿课,在观察、对比、分析、理解之后,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为青年教师问诊领航。对于众多的年轻教师来说,仅仅是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可能关注的还只是表面现象,而对于名师们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等内在的精髓,还很难领悟得透,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针对这样的困惑,每学期,我们都以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效课堂进行研究,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有效课堂问诊,即每位青年教师汇报一节课,每位听课教师带着任务听课,每位听课教师手中有一份“有效课堂评价表”即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素养、学习状态、目标达成等几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下面留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专栏,专门分析这节课的不足,并提出有效建议,这样使每次研究真正做到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集体研课中让常态课优质化。这里所说的集体研课,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修改、再设计„„的过程。围绕学校的校本研训主题,各备课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课,研课课活动经历这样的流程:
(1)确定主题、课题、执教人;(2)每人填写自备单,分析教材,自我备课;
(3)自我说课教师(实施者)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及教学设计;(4)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会课,同组教师根据自备,从不同侧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出具体的建议;对教学设计的组织和行动策略逐一进行诊断;(5)自我修改教师(实施者)在教研组集体会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6)课堂实施;(7)集体会诊;(8)再自我修改;(9)再实施 通过研课达到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主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
第五篇:关注常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关注常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做好有效课前准备。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所需要的准备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
1、学生层面,课前准备。
我们学校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对孩子的课前准备要求十分严格和细致,比如说这节课我要让孩子在练习本上做练习,那么这些老师会要求孩子在上课前将练习本打开,垫板放好,油笔和尺子放在本子的一边,做练习时拿过来就用。而有的老师则要求不到位,教室里会乱做一团,有的孩子在找本,有的找笔,耽误很多时间。
还有低年级方面,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物体吸引,比如老师在讲第9篇课文,而孩子在看下一篇课本的图片,所以老师就要要求孩子将一些与本节课无用的东西收起来。不用课本时,让孩子把书本合上。
2、教师层面,要提前备学生,上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特别是语文课和科学课,更要提前了解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外知识,以便能够游刃有余的和学生交流。
二、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把准方向。
1、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为达到这些目标我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学生讲解)
3、采取哪些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如果孩子掌握的较好怎么办?如果孩子掌握的不好如何补救。
如果我们老师每次备课时都能把这四个问题考虑周全,我相信,你上出来的课一定是一节高效率的好课。
三、设计简洁而有效的教学环节。
有些老师上课,为了体现他教学设计的趣味性,课堂上关导入环节就接近10分种,这样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其实,一节高效的课堂中,教学情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现在听一些名师的课,很多老师都是一两句话过渡后直奔本节课的主题,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孩子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四、.不断锤炼课堂教学语言,特别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提问技巧对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听一些青年老师的课,总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整节课一直是老师在上面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就是被动的听,没有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其实这些老师也想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可问题是放手容易,收回来难。孩子总是东一头西一头的说不到点子上,没办法还的老师讲,时间长了,老师就不愿意再放了。这个问题也不
能光赖孩子,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有问题,你提的问题不准确,针对性不强,孩子自然也就答不到点子上。,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应注重锤炼自身语言的准确和精炼,特别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五、心态,领导进课堂听课就是为了帮助你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不要太紧张,不要为领导听课随时改变自己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