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研活动应关注常态课教学 文档 )
常态课指教师在自然教学状态下进行的、能真实反映教师常态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常态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改善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为目的的教研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才能更好地聚焦问题,体现教研活动开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一、在教研活动中引入常态课的价值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虽然教研活动需要示范课和优质课的引领,但实质上更需要常态课的参与,因为真正对幼儿、对教师乃至对整个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起作用的是教师的常态课。将常态课引入教研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常态课教学包含着教师最为自然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儿童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教师的常态课进行研讨,有助于揭示教师深层次的缄默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地发现教师的发展困难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多为精心演练、多重把关、展味颇浓的示范课。在这样的课上,“有的教师出于展示自我的目的,总是避开困难和问题,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内容或已有的成功教案;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好评,甚至选择具有表演性质的内容,使观摩活动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无法使教师从中获取到‘真经’,也不能激励教师的‘真学习’和‘真投入’”。[1]可见,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一线教师而言,观摩和分析来自身边的、真实的常态课更有价值。
其次,常态课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示范课,是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开展形式和内容上更贴近教师、贴近儿童、贴近现实,因此教研活动如果能将常态课作为研讨对象,将更能发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真实问题。相对于示范课来说,鲜活而真实的常态课或许少了一份精致与完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或者能激发师生的智慧成就课堂的精彩,或者能引发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究,生成教师研究的课题;或者能反映出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问题,或者能揭示同一园所文化氛围下幼儿教师的共性问题。无论哪种情况,对常态课进行研讨,都会与教师的关系更紧密,也就更能直击教师的心灵,从而有效调动教师学习和研讨的积极性。
二、如何研讨常态课
(一)悬置判断,发现问题
理念指导实践,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许多幼儿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既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可以归结于他们持有太多陈旧的教育“理念”,以习惯性的思维范式思考日常教学活动,必然会对本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无动于衷。常态课作为师生合力建构、共同成长的互动平台,需要师生共同面对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最能彰显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力与专业功底。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害怕常态课出问题,其实“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2]因此,教师要实现理念的更新和转化,必须在观摩常态课时,首先“悬置”自身有关各种课堂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不要急于对问题作出解答和分析,而是要关注常态课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和现象,并对问题保持一种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才有
可能发现理念与实践的契合点。如在一次名为“我们爱劳动”的常态课上,当活动转入交流总结环节时,课堂出现了“失控”。一个埋头于修理三轮车的男孩丝毫不放弃手中的工作,对老师的启发诱导不闻不问,甚至对班主任的劝说与“命令”也不理不睬,送教的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将孩子带到自己的面前来,反而把一部分孩子又引回到自己未完成的工作中,课堂上一片混乱。在这一无法顺利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显然包含着某种值得关注的“问题”,折射出了在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新理念向新行为转化的艰难与矛盾,这正是教研工作应面对和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教师观念与行为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深度汇谈,聚焦问题
对常态课的观摩使教师对其中存在的、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的兴趣。但这时的问题往往是模糊的、不具体的,要想以鲜活的案例为载体,进一步界定和明确关键问题所在,以引发教师多样性的思考,让教师教有所感、观有所得、学有所悟,成为教研活动的真正受益者,就有必要在观摩之后开展开放性的深度汇谈。所谓深度汇谈是指在群体中让个体自由交流,以发现更深入的意见,它旨在让团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摊出有关问题的假设,并对此进行共同的思考和讨论,因此,深度汇谈的目的是要超越任何个人的见解,而非赢得话语权。[3]针对上述观摩课,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请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后,让所有教师都重温案例,并激发她们抛出关于活动的各种问题和假设,然后就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诊断和研讨。针对案例中的“失控”场面,教师们最终将问题聚焦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不同认识上,并进行了追根刨底式的追问: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教师还是孩子?为什么?孩子的行为是固执还是坚持?孩子为什么“固执”?“固执”的背后有哪些行为品质需要我们去支持、理解和尊重?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等等。
在这种开放性的研讨活动中,没有执教与观摩的区别,没有嘲笑与壁上观,只有困惑的倾诉、思维的碰撞、合力的展现与顿悟的产生。大家带着共同的目标、不同的经验与视角,对师生的行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研讨,并就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如有的教师认为“坚持”是幼儿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意志品质,应予以支持;有的则认为孩子有点固执不要紧,可以淡化处理,不要管他,不要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有的认为尊重孩子就要在行为上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愉快地学习;还有的认为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来调整教学方案和指导策略,应允许幼儿将自己的工作完成。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就会适得其反。通过这样的交流与研讨,当教研活动聚焦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时,就会引发教师深入的思考、共同的研究和主动的学习,实现从静态的观摩到思维的碰撞,从理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认同,从经验的共享到理论的提升。
(三)批判反思,解决问题
教研活动作为引发教师思考与实践的平台,还需要从教育现场的观察记录中收集活动的资料,以帮助教师通过交流和沟通,逐渐内化各种正确的教育理念。这也就是说,根植于常态课教学,并就其中存在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开放性思考,通过课后的深度汇谈和“临床”诊断来透视现象背后的问题及其教育契机,还只是实现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学会借此对教研过程中多样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关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以彻底打
破教师思考问题时所持有的陈旧的思维范式,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时存在的认识问题。因此,教研活动要达到实效,关键是一方面要借助相关理论工作者,在教师教学实践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引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教育教学;[4]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的教学来聚焦和透视具体的实践问题,要提供给教师充分的话语权,让教师通过自由表达、深入沟通来对自身有关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进行质疑、批判,最终形成一定的自觉意识,构建起教师的个人理论,并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
总之,教研活动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就是要让一线教师的案例、问题和需要成为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支点,让更多的幼儿教师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引导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稳步提升。
第二篇:关注常态课上好常态课
关注常态课上好常态课
——与玉溪山水小学交流学习心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课。怎样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玉溪山水校区的老师们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常态课的教学:是朴实的、精彩的、也是高效的。三位老师的常态课是朴实的,摒弃了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没有因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学生情况,使教学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二、常态课的过程: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思考的问
题之一。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下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她们都能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发言和见解,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民主保证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常态课的教师: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如:在执教的《角的认识》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哪里有角,有几个角;动手操作——摸一摸角的边,画一画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做一个角;动脑筋思考——想一想角的特点;合作交流——比一比角的大小,说一说角的特点,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学然后知不足。面对三堂优质课,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才发现,自己一直感觉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低效,是多么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几年来自己是多么的疏于学习,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陈旧,自己的能力是多么的低下。
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第三篇:关注常态课追寻高效率
关注常态课追寻高效率
我们这里指的“常态课”,和“公开课”、“展示课”是不一样的,它是指那些没有人听课,完全由自己操作的一堂课。上好常态课就是指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平时工作繁重的“常态”情况下追求“不平常”的效果,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每天要上课,每节课要象观摩课、竞赛课一样去群体研究、反复推敲恐怕不太现实。因为我们一学期的课中大部分课都属于这种常态课。而我们的时间又有限,所以只有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提高课堂效益。那么还是让我们现实一些,不妨反思:平时的好课着力点在哪里?每天的常态课怎样才能上好?
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许多专家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特征,总体上就是理念新、目标明、方法活、内容实、重过程、强思维、生成妙、效率高。这么多要求都是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然而,教师们的工作负担很重,天天面对课堂,怎样把常态课上出味道与效果呢?我的观点和许多同仁一样,就是随堂下的数学课首先要抓住一个“实”字。即“真实”、“朴实”与“扎实”。离开了这个“实”,其他的方面再好,也是无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实”具体表现在:
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2、学习主体的落实。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重点。
3、教学内容的充实。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在目标的指引下有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4、教学目标的落实。我认为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相应的知识,要让学生相应的能力有所提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达到全体学生基础性目标、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发展。
5、双基训练的扎实。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反思: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训练是否到位?
6、教学手段的朴实。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的。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7、学生体验的丰实。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反思: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
8、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适教。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在交流时学生能无顾虑的进行交流,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练习时能得心应手。在质疑时能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节好课的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如何上好常态课,在有限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进行研究与探讨。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把准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臵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可以扎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桩,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1.设计简洁而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中,教学情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最好能直奔主题,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并能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2.充分预设操作活动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学生操作的学习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最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这比做成课件,或者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但操作活动比较难调控,这需要教师课前充分预设,才能达到有效。
3.科学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练习作基础。科学的、一定数量的数学练习能促进理解,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单
一、重复的练习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以达到高屋建瓴,有效训练。最好能做到一课一练,真正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三、善于调控课堂实施,为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不管教学目标定位多合理,教学设计多优秀,如果无法调控好课堂实施,那么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精炼的数学语言、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往往被我们的教师所忽视,当然其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公开课的效果了。
1.不断锤炼课堂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数学课堂中,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精炼。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会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往往会不断重复,直至学生生厌。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应注重锤炼自身语言的准确和精炼,特别是要做到精讲。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2.适度运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但我在平时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却了解到,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甚至批评多于表扬,这就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评价的方式不能太单一,除了语言评价,还可以运用肢体评价如翘一翘大拇指,表情评价如给一个鼓励性的微笑,物质评价如奖励一颗“数学星”等,这些都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3.养成及时记录课堂实录的好习惯。
教师每天上完一节课,都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的得与失,及时记录下来。尤其是执教两个班数学的教师,在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哪些地方时间控制不当,哪些地方讲得不到位,哪些设计很出色等等。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前进行微调进行教学,然后上完课再反思,把出现的各种情况记录在备课笔记中。长此以往,下次教这一内容时心里就有了数,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这样教学能力也就提高很快。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 “心态和责任心”。
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做一行爱一行,既然我选择了教书,我就要为学生负责,以研究的心态迎接每一节数学课,有好的心态、明确的目标,才能有积极的行动,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我想只有增强教师自身的内力,才能克服无效的忙乱。如果课堂效率不高,天天炒“冷饭”、课后补,你累学生烦。故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优质教育”。
我的观点是:只有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让理念静默,让行动见证”,我觉得她提的很有道理。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这应该是我们提倡“常态课”研究的意义所在吧。
第四篇:常态课的教学
常态课的教学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常态物理课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整节课围绕课题没有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学得愉快、充实。
2、师生的互动活动有价值、有意义,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3、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想得多、说得多、动得多,而听得少而又精。
4、教学是由我们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授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教学不是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感受,更有我们在创设教学活动中环境与氛围上做得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与帮助是否恰到好处、是否有效的反思。
6、学生的学习是否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能积极投身到教学中。
7、在教学中,有教师、学生双方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既有认知的生成与发展,又有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有相互讨论,有思维的碰撞。
8、常态课的教学,总有些缺憾,有些地方还可做得更好。
9、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尽可能做到了通过一些实验、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去化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了物理学知识的博大与多姿。
10、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有冲突,又能和谐共存,各得其所。我认为,有以上几个方面特征的教学,才是一节有效的常态课堂教学。
第五篇: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我校当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应该说新课程经历了初期的迷茫,注重形式,步入更加关注内容,关注实效,实现了更深意义的本质回归,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已进行了七个年头,它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加以改进。
我们通过组织年组共研、协同教学,主讲共评等专题研讨,关注常态课的教学,开展各种语文教学的基本功竞赛活动活动,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语文教师能力。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有低效的行为:
课前准备不够精心。现如今网络资源发达,资源共享已蔚然成风,各种目标同异的教学设计辅天盖地,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利用网络上的优秀教案不加修改,照搬照用。
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能恰当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忽视了学生的智慧生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牵引”上。
低中高衔接不畅。
不知自己的教学状态,困惑所在,认为自己多少年就是这样教的 ……
思考与行动:
配合贯彻落实省常规指导意见活动,围绕着高效教学这一主题,关注常态课程,组织了本次关注文本细读。重视读写训练教学活动。
(一)继续梳理课堂。
谈有效,我们就得现梳理梳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低效的行为,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包括教材的解读,课后练习题的处理都要成为我们研究的话题,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们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要求背涌的篇章都要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课堂作业也要尽可能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任务留到课外。力求把课外的时间(包括早读课)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比如我们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读与听)、理解(字词句篇)与鉴赏的基本能力,丰富最为基础的语文积累。因此,必须明确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和重点,形成低、中、高衔接,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目标体系。
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要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的(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朗读(诵读)课文。
(2)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课课都要落实到位的教学重点。
(3)要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读懂浅近童话、寓言、故事的基本能力。
(4)要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加强有关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积累。
2、中年级阶段的三个加强点
(1)感受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积累拓展:继续增加有效积累,为课外阅读示范、引路。
3、高年级阶段的三个延伸点
(1)感受能力:继续坚持抓好朗读,学会浏览,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与鉴赏能力:一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切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提高对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的阅读能力。
(3)积累拓展:增加积累量,拓展积累的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感受、理解、鉴赏、积累的基本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既重形式,又重内容,既重视吸纳,又重视表达的目标体系。
我们要研究在三个年段上阅读目标的达成上存在哪些问题?上下联动,做好衔接。
(二)研究各年级各类课型需要注意的环节。
如,我们语文中高年级第一教时教学目标: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读明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设置疑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在所有环节中,把课文读通,读顺是最基本的,是第一课时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听课时,我们有的教师沉不住气,可能是怕影响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设计环节的展示,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迫不及待地带着学生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上去,我想,学生不把课文读通读顺,又怎么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呢?不妨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组织一些恰到好处的展示性阅读,在学生读得不顺畅的地方,不惜花时间花力气反复指导,直到读正确读顺畅为止。
再如低年级的词串教学,不仅要把识字教学的目标落实到位,教会学生读词识字,还要识用结合,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各类文体的课文教学也存在差异,要恰当处理好教材,特别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动力。
(三)继续关注习作教学。
课堂上我们要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有效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听说读写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加强积累,读写结合。
这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活动将作为学校常年的校本教研内容,要作为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正常内容,每次教研课都要进行充分的集体备课,要深入探讨各种课型的常态课,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形成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些经验,特别要重视课后的反思环节,反思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即使是一个细小的环节,成功之处要认真总结完善,不足之处要认真分析、完善。要认真执行组内听课评课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