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流生的问题与对策
学校流生的问题与对策
4月19日下午学校召开全校班主任大会,会上朱校长针对我校流生问题发表了看法,主要内容如下:
1、一年来学校流生总量比较大。
2、班级之间流生差异较大,即使预科、3+2专业流生相对较少中职班流生较多,个别班级流生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3、全校教职工都有义务做好防流生工作,班主任是防流生工作的中坚力量。
流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校的老大难问题,没有生源我校将难以做大做强,减少流生等于招生,做好防流生工作已经成为我校一项重要工作,要解决流生问题首先需要分析流生的原因有哪些?
我把流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因厌学而引起的流生
我曾在自己班里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68%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流生中有90%以上有厌学因素在里面。很多学生表示如果自己能做主早就不上了,还留在学校的原因是迫于家长还有招生老师的压力,有的可能就是纯粹来混张文凭,但是想到要在学校读上两年很多学生最后还是选择放弃。
二、因家庭经济原因而引起的流生
以我校为例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季度困难,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减少家庭负担他(她)们选择了退学而外出打工,因经济原因退学的女生比例要高于男生。
三、对学校失望而引起的流生
我们在招生宣传的时候一些老师迫于招生的压力将学校的某些方面夸大其词,让一些学生来到学校后有了一种失落感,再加上我们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后勤服务没有完全跟上,导致这些原本信心满满准备好好学点技术的学生萌生了退学的念头,这些学生往往在第一个学期会坚持下来,第二学期就不再来学校报到,这种学生有自己主见,班主任和招生老师很难发现他们的流生迹象。
四、因违反校纪而被劝退的流生
这些学生在校没有好好读书,三番五次的违反校规校纪在老师和同学当中影响极差,经学校再三教育无效后被学校勒令退学。对于这部分流生我个人很有必要。
以上几点是本人班级管理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原因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学生都是相同而又不同的,每一个班级都有每一个班级的特殊性,在把握共性的同时一定要尊重班级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的管理好学生,管理好班级,也就能最大程度上的杜绝流生现象。
做好防流生工作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师自身需要钻研适合我们学生教学法,让学生喜欢听你上的课,面对这群学生就需要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循序渐进的引导太闷满满学习逐步调动课堂气氛。
二、切实帮助困难学生
国家从2012年下半年起免除中职在校生学费,这项政策对于广大中职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大大减轻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此外还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学生奖学金的力度让更多学生找转努力的方向,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来。
三、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1、教育启迪中心把好门卫关
许多同学可以随意进出校门而学校门卫和部分老师可以熟视无睹,进出校门须出示校牌现在成了彻头彻尾的一句空话。教育启迪中心在关键的时间段需要派相应的教师和学生会人员检查校门口外出情况。
2、资产管理中心须及时修理门窗
许多教室、寝室发生财物的丢失都是源于门窗的损坏,如果是修理以后而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如果是报修以后修理不及时那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效率问题,此外除了平时报修以外总务还需要经常去教学楼、寝室看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班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待问题学生
班级里面许多问题学生的家庭都有问题,特别是单亲家庭,家庭问题也是诱发学生流失的一大原因,对待这些学生也是很多班主任很头痛的问题,特别是如果问题学生较多的班级,会产生多米诺骨牌现象,一个不上就会一片不上,所以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安抚,即使他们做出一些偏激的事,也不能一味批评,只有平时深入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能够接受老师,老师的话才能有效力,不能对待问题学生问题对待,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要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改掉陋习,可以建立一个量化考评,对班级里的学生的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量化记录,对进步特别大的同学要在全班表扬,建立许多问题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当学生因为家庭出问题不想上,老师才能把学生拉回来。
4、学校需要制定出具有执行力的学生规章制度
目前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不具有执行力,简单的说就是执行不下去,举个例子:对于学生旷课21节以上就可以勒令退学的这么一条规定,学校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去执行过,班主任也没有底气说这样的话,如果制度不能被执行那还不如不要制度,如果觉得旷课21节太少了可以增加到42节甚至63节,总之需要一个底线,目前我们班主任迷茫的是制度上没有底线,一旦没有底线也就没了执行力。
四、有限的流生是为了防范的更大的流生
以我班为例(12汽车营销2班),原本班级人数46人,插班生16人,一学期下来流生12人,流生率19.3%,流生结构如下:军训结束以后就没来的2人(严芝梅、曾丽芝)她们都是严重厌学我还没来得及了解她们就莫名其妙的走了;兰翁珍(严重厌学)拿着自己的行李执意要冲出校门最后通知家长带回家反省两星期后选择了退学;毛海霞(旷课70节)、胡佳琪(旷课75节)、王超超(旷课80节)她们的经常旷课给其他同学树了不好榜样最后让家长带回家反省,第二个学期未来报到,吴晨(屡次被班里同学打,学校未将打人的学生开除最后选择退学)黄芩(留校察看后累计旷课50节)、廖诗洋(留校察看后累计旷课48节)、吴宁颖(留校察看后累计旷课52节),最后上报教育启迪中的勒令退学。周小梅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退学,蒋淑月对学校教育教学不满意退学。
以上十二位同学有三位是必须要流的她们是廖诗洋、黄琴、吴宁颖,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才使得我在第一个学期耗尽精力才处理她们所犯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我恨的是没早点把他们劝退掉,她们就像癌细胞一样在班里扩散让很多同学都受到了她们的负面影响,庆幸的是她们没有继续留在班里,不然本学期还得焦头烂额。
五、有条件的招生
现在的有条件招生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更多的生源,无条件招生只会让我们学校走上一条恶心循环的道路,一些品德恶劣的学生来到我们学校不仅让一些原本想读点书的学生放弃了学习,而且间接的造成了许多学生的退学,他们给学校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和给学校带来的收益是无法成正比的。
流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不能都怪在班主任身上,我们工程学校班主任只有能力上的差异没有责任心上的差异。要做好防流生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第二篇:中职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职生顶岗实习的历史追溯
顶岗实习是中职生三年学习过程的必需途径,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很好地解决中职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乡镇集体企业的存在,中职生顶岗实习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当时城镇的技工学校、商业学校几乎与各乡镇的集体企业建立了非常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在学习中期、毕业前的实习都能够妥善解决,究其原因,当时的集体企业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解决职业学校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是一项必然承担的工作,在行政手段下,中职生的顶岗实习既规范、又高效,技工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鲁宏勋、许宏智、李斌等高级技师都源自于技工学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集体经济解体,民营、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提升,对职业学校而言,既有利又有弊。
利: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技工人才作为支撑,所以,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憋: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打破了集体经济体制,也使职业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这种行政资源从此丢失,企业主的现实主义思想使更多的他们希望不花成本即可招收熟练技工,企业主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又使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培养中职生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社会状况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尽管当前各地的职业学校都竭力与区域内外企业挂钩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是,“校方热、企业方冷”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使中职生顶岗实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中职生顶岗实习的现状
根据本人与兄弟学校同事的交流,并结合自身实践研究,中职生顶岗实习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顶岗实习的计划执行困难
中职生参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周密计划,通过多方面途径保障实习计划得到严格执行。但是,企业方对中职生实习工作的消极态度,较多地安排实习生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流水作业工作,根本不可能按照校方的实习计划来组织实习生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因此,校方的实习计划执行非常困难。
2、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度低
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与职业能力,但是,对一些实习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反映,许多实习生到企业从事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一些流水作业,很多实习岗位根本与学生学习内容毫不相干,专业对口度非常低,且严重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
3、顶岗实习的保障体系欠缺
顶岗实习是学生学习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实习生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学生的社会保障责任,一些最基本的实习津贴有时都很难保障。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在统计本校学生的就业率时,往往将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作为就业率统计,而这些学生从事的岗位根本文不对题,这种顶岗实习充其量是企业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种变相方式,对于实习生切身利益的保护极为不利。
4、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困难
顶岗实习必须有计划、有实施过程的监控,而这些管理工作没有企业配合是极难实施的,况且,在学校加强对实习生进行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反对学校教师进入企业走访学生、督促学生的实习工作,从而使实习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无法开展,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失真度很高。
综上所述,如何加强顶岗实习规划、实施、监督、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这样一个教学体系如果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学校方面势单力薄,健全地动作此机制几乎不可能。为此,此问题是当前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出口决定进口,而且,中职教育与
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将中职教育纳入其中,并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推动,只有这样一个健全的体系才能推动中职教育健康发展。上述认识是本人个人成长历程与06年赴德国学习后的切身体会,在去年的博文《就德国职业教育谈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已经作出预测: 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问题,这一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将成为今后中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瓶颈。顶岗实习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保障,就必然出现前述的四大问题。
因此,解决中职生顶岗实习上述问题的根本对策——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唯一的选择。
【摘 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顶岗实习的意义及目前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 顶岗实习策略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中职学校学生培养成高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中职毕业生能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近年来提出的“订单式”培养、“半工半读”、“2+1”等,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顶岗实习”是这些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顶岗实习的依据和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由此可知,“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是学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是以企业岗位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实训教学。
第三篇: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
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控流、就业工作都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更是我们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关键词】:中职生 流失原因 控流对策
俗话说:“职业学校招生难、控流难、就业难。”招生难不言而喻,能把招进来的学生留住,也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研究的一个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流失率高,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声誉,而且给国家财政投入和教育教学资源带来严重浪费。流生问题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控流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工作。笔者通过多年职校教育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分析流失成因和对策。
一、中职生流失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1.家庭经济困难导致部分中职生流失原因之一
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憧憬着能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前途,把孩子送进学校。中职生在学校里除了能得到国家、省补贴的部分资金外,每学期还需承担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书本费、杂费、住宿费和每个月三四百元的生活费等开支。而这些开支对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是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家长只好选择让孩子辍学打工,导致部分中职生离开学校。
2.父母的短视行为亦是导致部分中职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在对待小孩读书问题上,只算眼前经济帐,缺少长远目光,致使部分中职生流失。例如,受到周围外出打工孩子现实状况影响,看到他们一般状况下每年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赚着,听他们谈论着打工的经验,在打工时不需要证书,相反在校读书时还要浪费几千甚至上万元,算来实在不划算。再加上部分外出打工同学回乡时的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及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宣传等。一些学生、家长就经不住着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就纷纷辍学加入打工洪流。
(二)学生方面
部分中职生流失从学生自身方面看也有一定的诱因。
1、认识偏差。部分同学受到错误观点的干扰,无法认同中职较,认为中职校不是什么正规的学校,在那里只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东西,早日离开学校就早日解脱。
2、心理承受能力差。现在有些中职生本身成绩较差,心理承受力又不强,再加上部分同学任性,所以一旦在学校遇到挫折就逃避,有些学生就选择离校辍学。此外,还有部分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良表现心存畏惧而辍学,所以中职生的心理引导非常重要。
(三)学校方面 1.中职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模式死板。笔者从事中职教育多年,所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职校教育普高化,课程设计依然是普高模式,把职校办成对口高考校,让职校学生和普高学生拼刺刀、进大学,并引以为荣。考核老师和学生依然以分数为准绳,所以课堂上不停的灌输知识,不停地进行周练、月考。随着知识越深越广,学生越考越没有信心,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辍学。2.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实训资金投入不足。最近几年,省市县虽有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形式的补助,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技能培训资金投入依然显得不足,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部分是从文化课转行过来担当专业教师的,很多教师自己本身就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很难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很难担当起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学生的技能实训水平依然较差,缺少一技之长,毕业后便不能适应企业需要,进了学校却不能学到就业对口的技能,一些中职生选择离校。
3.学校就业出口工作不力。中职学生实习后被送进企业,学校缺少横向联系和跟踪记录。对送进企业后的学生状况不闻不问,有些学生呆的时间很短便被辞退。学校很少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更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的人才,缺少和企业的交流沟通,所以学生也很难在企业生存下来。当然对学校的招生控流就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四)社会及政府方面
1.社会及政府的导向依然不力。政府依然没有从法律层面上重视起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承担着社会功能,一方面部分差生一旦流入社会他们本身没有技能,不能谋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职业应有行业准入资格证而国家并没有监督、执行到位,现在不管有无资格证都可进入,甚至有些企业在招收未成年人就业,导致国家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变得可有可无,导致中职教育在部分家长和学生那里失去魅力。
2.政府资金投入依然不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仅仅投入资金建校舍,发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便行,如果政府投入不足,还可以以各种形式集资、借资、自费弥补不足。中职教育,学生本身家庭条件差、成绩差,学校不可能指望从学生那里借资集资。因此需要政府更多投入,不仅基础设施、人员工资要投入,还有机器设备、人员培训、技术引进等,而现实中这些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硬件软件跟不上,制约职校向前发展,可以说这也是学校留不住学生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生控流的对策
如何有效预防中职生流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关注,特别是政府与学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为本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一)强化政府和社会导向功能
1.政府和社会导向力度需加大。政府和社会应严格实行行业职业准入制、资格证制、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企业用工要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从下游堵住企业用工不规范的现象。2.政府资金投入亟需加大。政府在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前,应首先将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源头上减去学校、学生负担。对困难学生,优秀学生实行助学金、奖学金、伙食补助制。对学校资金实行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特别是实训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改造和引进资金不能被挤占和挪用,确保学校学生实训有一流的设备和人才。
(二)及时推进中职校自身改革
1.改变传统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及传统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考评考核机制。由于中职生来源复杂与特殊,成绩相对较次。学校应以技能课与综合素质为主,文化课为辅。少考试多实训,少见较次的成绩,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立于主人翁的地位,重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学校有认同感。
2.开设多样化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多样化。这些课程可以涉及法律、近现代史、乡土地理、礼仪、军事知识、急救知识、应用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财会税务常识、棋类、球类等等。这些课程可以用必修课形式,也可以用讲座等选修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途径可以有:一是从企事业等单位选调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二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三中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双师型 ”、“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4.加强学生心理引导、德育教育。学校要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时要改进思想教育方法,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或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讲究工作方法,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决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严防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学校必须对不服管教、屡教不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典型学生给予严肃处理,以净化校园环境,确保学生在校园有安全感。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班级每周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年级部之间可以组织定期的球赛、棋赛等各种活动,学校还应该从大局有计划地安排每学期的法纪教育大会、运动会、国庆晚会、元旦师生联谊会、校园艺术节、专业技能展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展示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增强对学校的凝聚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帮助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7.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应该实行与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可以以通讯的形式,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以学生表演为主的班会、艺术节、技能展示会等,从而加深家长对学校的全方位了解。让家长知道小孩在学校的能力成长,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8.千方百计的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本人更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学校不仅要与当地企业、外地企业搞好横向联系,还要确保学生送得出留得住,更要搞好跟踪记录,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需求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素质的人才,才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当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学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这种教育最好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灌输培养。
三、做好控流工作的意义
中职生的流失问题是各中职校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校的高度重视,还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些流失群体如不及时疏理,必将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还会为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做好中职生控流工作,才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中职生的流失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 [J] 教育与职业,2001.1 【2】陈水生.职业教育研究[M] 天津:《职业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10 【3】张明.沿海企业与科技[M] 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 2005.12 【4】周倩.论高校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5】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 江苏高教,2005.2 【6】邵振丽.关于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第四篇: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自去年九月以来,我对我校1200余名师生,就道德教育问题,采用了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查。师生们积极配合,热情高昂,表现出了对道德教育的高度关注和良好的期望,充分体现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师生们对道德教育的渴望和健康向上的心态,表现出了德育工作的旺盛人气。
一、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通过汇总问卷、归纳座谈和访问意见,可以看出,中职道德教育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发展是乐观的,师生们充满自信。主要表现为:
(一)教师及学生对德育的感知
1、对道德能力建设的关注程度。80%的师生比较关注,20%的师生很关注,其中高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很关注的比例较大;
2、对德育适应程度的认识。70%的师生认为比较适应,15%的师生认为不太适应;5%的师生认为不适应。其中低年级的学生认为不适应的比例较大。师生们认为,比较适应是因为德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评估系统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发展阶段;不太适应和不适应是因为德育的知识系统、对学生的评估操作与现行主导趋势(结果定终身)不配套;
3、对德育的感受。师生们认为,实施新德育大纲后,教师的理念、德育方法、知识系统、进取精神都发生了悄然变化。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困惑是现行的教育评估系统仍是应试评估系统,导致家长、社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不能理解德育工作;
4、师生对德育的评议。90%师生希望德育要有新知识、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性;认为最需要的是在新环境中将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估系列;认为最受欢迎的德育模式是对话和交流式,集中教育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二)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看法
1、基本情况。所调查的教师第一学历专科占40%,本科占10%,中专占50%;每周教学27节课以上的教师占17%,19-22节课的教师占30%,15-18节课的教师20%,其它为3%;担任班主任教师占60%,一般教师占40%;对德育工作认识很满意的占30%,较满意的占60%,其他占10%;感到德育工作压力程度很大的占30%,中度及较大的占35%,其他占10%。其中感到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学生学习成绩每年排队);认为工作中的主要困难是,工作任务重的占80%,德育经费短缺占70%,工作条件差的占71%,其他占30%。
2、参加的德育项目及看法:100%的学生参加过德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81%,其他为19%;100%的学生参加过各个项目的德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97%,其他占3%; 100%学生参加过习惯养成教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98%,其他占2%;50%学生参加过道德骨干性教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占95%,其他占5%; 40%的学生参加过德育观摩活动,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80%,其他占20%。对德育的总体看法很满意的占20%,满意的占40%,一般的占10%,不满意占30%;认为德育效果与期望值之间差距很大的占23%,有一定差距的40%,其他占37%。
3、参加德育活动的动因:90%的教师认为是:听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为教学服务,保持教学稳定,其他动因占10%;90%学生认为是迫于学校和老师压力;其他动因占10%。
4、参加德育的收获:80%的教师认为,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素质;其他占20%;75%的学生认为,学会了生活,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5、认为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70%教师认为,德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课外),没有专门的德育时间;形式单一,强调学科渗透,往往难于落实,流于形式;德育教师地位不高,工作得不到肯定(不计于课时),无德育经费;60%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水平水高,缺少一线教学经验,师生互动、案例分析,教材、资料缺乏;其他占40%。
6、认为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80%教师认为, 教学人员紧,任务重,不好安排德育工作,学校不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资料,缺少德育激励机制;德育老师无对口培训(更新学习)机会和管理;其他问题占20%。
7、希望参加的德育形式:90%学生希望参加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观看、评析名家课堂实录型,实地考察、观摩型,同学介绍经验、反思、研讨型,课题研究型的德育形式;其它类别占1%。
8、对当前德育现状看法:60%的教师认为不容乐观;30%的教师认为较乐观;其他占10%。其中认为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德育环境差、授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模式相对落后,学生德育意识和习惯没养成;其解决办法有:加强德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地位;更新理念,从体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做到与学科课程一样同工同酬;了解学生的困惑,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交流沟通,对他们的品行实际予以切实有效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德育环境;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和提供更多相关的书籍。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有些是深层的,而且是制约全局发展性的。具体为:
一是机制问题。现行的德育责任人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出台的措施是清楚的,但是需要全体参与,共同执行和落实,才能形成灵活有效的促进机制。但由于目前德育职能在建制中隶属于职教科室(无单列的德育主管职能科室),且目前的职业技术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往往是以学科教学和事务管理等为主体,对德育工作不管不问,因此,中职德育沦为附庸地位。有的学校迫于中职生的素质才设立德育处(有的学校没有这个机构);在管理及评价考核上,这样一个处室人作为学校的教师的组成部分,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受到不等质的待遇,和一般任课教师一样纳入管理(只认定他所担任的学科工作),由此在德育活动中,尤其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及德育系列活动方面,不能计于正常的工作量,工作得不到肯定, 教师没有积极性,所以无力也无法配合机制的运转;作为教师任职单位(学校),因现行评估机制仍以学生课业分数的高低作标准,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所关心的是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因而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如何,以及在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等方面,在执行政策、态度方面,有时是被动应付而已。所以,目前中职德育机制仍不是资源整合,力量集中,高效统一的机制。
二是保障问题。首先是政策保障。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工作,但政策在落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全面得到加强德育的实惠;其次是时间保障。由于德育地位不高,所有的课时都被学科课程占得满满的,唯有的课外时间也被 “特长”训练占领, 学校没有固定的德育时间;班主任只是维和部队,只管学生生活事务,教师忙于教学,不顾学生品德养成;所谓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很难兑现和落实,不仅是其他学科教师难于做到,就是政治学科教师也不能完全落实。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师,长年时日在本学科教学中,关注本学科的知识系统,很少关注德育系统;由于非正常、非系统的德育,学生往往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其效果很不理想;第三是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每年都对教学(业务)进行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定额支付;而在德育方面,不仅没有经费预算,就是基本的支出费用也不能保证。德育资料少,学习条件(无相关设施、设备)差,德育工作往往难于落实,致使德育不堪重负而苦不堪言;第四是学术保障。由于德育工作者无培训机会(如前的陈述),德育很难得到个案指导、现场指导、情境指导,缺乏学术点拨,所以,德育的效果并不太明显。
三是资源问题。(1)人力资源。如前所述,现行的县级中职学校(职业培训基地),所关注的是学生职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德育只是附庸,没有相应的位置,因此,既无固定的编制,也无固定的队伍,由此无相应的精神和相应的专业,管理尚可,业务相对缺乏;“德育成员”大多是兼职构成,由于他们在自己工作岗位(所在学校)上,一切管理考核及待遇,依赖于课业成绩,尤其是以“现岗工作(所任课程)”为中心而争取个人地位的牵引,他们无屑于德育的工作(好坏与尔毫无干系),因此,缺乏相当的研究,难于形成“针对性,实效性”德育的学术氛围,更难说“德育的行动研究”了,基本上有名无实;同时,在评价考核上,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的德育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他们与其他教师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评价,形成了“工作不同,评价一样,荣誉无缘”的局面,难以激发工作积极性;(2)课程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缺乏,德育课程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尚无系统的课程建设规范,另一方面尚无课程开发计划及行动,由此,“针对性,实效性”的本地特色德育体系尚未形成;(3)设施资源。“一心一意搞教学,全心全意为升学”,仍是教育界的主施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边缘地位,因此,德育设施差,可用、可支配的的硬件资源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德育资源的开发了。
四是理念问题。德育牵涉经费投入,时间保障、政策兑现等诸多问题,由此,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还认为德育是附带工作,“只问课业,不管德育”是目前的通病,因此,“建设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工作,往往被认为是多余的,想办法整人的,被视为是边缘的工作,无聊的工作。所以,一部分领导不管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一部分教师被动应付,冷然视之。
三、中职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职德育存在的种种困惑,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既要强化,又要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以解决问题。
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
这个机制包括建设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
1、建设机制。德育是一个政策性强,业务水平高的事业,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运作灵活的责任机制,形成一个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等院校专门研究,各学校业务部门(德育处)操作的德育网络,这样,既保证了政策的兑现与落实,又保证了学术水平高的引领作用。
2、保障机制。德育关乎于整个民族的兴衰,教育事业的成败,要保证她的常青常新地位,必须给德育相应的时间、经费支持,给从事该工作事业的机构相应的地位、编制,建立稳定正常且能专款专用的经费投入体系,保障其研究、培训、学习、工作的设施设备条件,以求德育(培训)的正常维持、开展。
3、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德育专业的机构评估达标、创优机制,包括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师晋升、评优彰先考核评估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及资源整合制度,以拉动和促进德育机构的建设,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
二要系统构建一体化的德育绿色通道组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加强德育工作,必须构建道德教育——人网系统、卫星电教(天网)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地网)系统相融通的“三网”合一的德育网络,形成上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下联中小学、覆盖城乡的现代高效的德育资源网络体系,“人网”乃是其中的主导和统领。按照《意见》精神,在“人网”建设方面,要真正形成上下连通、步调一致、规范统一的德育体系,必须实行 “一条边”办法,建立健全德育专项资金制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以防止各地截留和挪作它用;建立健全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人员统一调配使用,保证人才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学术交流共进,以防止地方不建设培训队伍;建立健全业务统管制度,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人员调配等方面,统一部署,真正联结学历教育,以防止德育的随意性;建立健全德育认证制度,德育信息、过程统一管理,德育绩效统一认证,以防止各校标准各一,导致德育重形式、无效果,不能真正发挥功效。
三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不仅是技术高地,更是育人高地。因此,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应按“五化”(革命化、知识化、学术化、专业化、学习化)标准,经过严格考试考核来组建形成一支稳定的 专业化的(主要是专职的)德育教师队伍,使德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团队,以引领学生终身修炼,以德立身;整合现有的资源,形成一个以高校德育科研为龙头,学校(职业培训基地)为基层的统一、全能的德育网络,以有效地用学术研究来解决中职德育问题,以全面促进学生不断修身习得,更新自我,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四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德育落到实处
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道德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为了祖国的未来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要组织教育界的领导和同志们学习有关德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借助学习型、和谐型组织的建设与评估,以促进广大教师及校长们对德育的认识,形成一个人人都关注、个个都主动参加的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时,将德育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系列,切实地在每一对德育的课时、内容、考核等进行正常的督导评估,真正提高有关部门的认识,把德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在手上。
第五篇:工业园区问题与对策
工业园区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临泉工业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升级开发区。经过几年的而发展,园区经济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产业链短、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废物利用率低。伴随着生产的集聚,随着带来了大量资源的集中小号,目前园区仍旧存在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和布局,由于前期规模缺少前瞻性,造成生产、运输等等环节上资源的浪费,物质的体积和循环利用尚存在较大差距;能量利用率也有待提高。园区的高速发展,也对区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生产的集聚带来了污染排放的大幅增加。
(一)工业园区面临的交通问题与对策(1)工业园区的交通问题
1、对外交通通道等级较低,联系不便。现状开发区对外公路及航道S102为临泉城市主要对外通道,其运行能力有限,但交通量大,高峰时段接近饱和。高等级货运通道的缺乏,与开发区大量的货物需求存在根本性矛盾。
2、S102线形不利于园区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临泉对外交通设施充分考虑贴近城市、为城市服务的原则,造成S102斜向穿越规划区。随着铁路支线和阜新高速连接线的建设,开发区南部地块经济效益极大提高,现状S102线条不利
于地块的划分利用,也不利于企业厂房的布置,对于园区的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
3、道路网络系统不完善,结构失调、密度不足,主次干道建设不足,一方面造成现状建设区路网总体规模偏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带来道路网络的架构性矛盾、功能性缺陷势必造成交通流分布的不平衡性。园区企业出行可达标性的降低。同时,对土地开发价值和效益也十分不利。要建设一流的开发区,基础设施不应当是与企业同步建设,而应适度超前建设,筑巢引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停车设施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开发区企业货运需求较大,但区内现状无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货运车辆停靠在临化路两侧以及道路交叉口附近,对于城市整体风貌及道路交通产生不良影响。合理规模的停车设施是良好交通运行秩序的必要前提,必须予以重视。
(2)工业园区交通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交通布局,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解决交通运营能力薄弱的问题,适当扩大临泉工业园区的交通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便于生产顺利进行。第二,重新设置交通线路,避免交通路线对建设区路段的分割。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提前建设于企业起步之前,预防生产矛盾发生。第
四,建设合理规模的停车设施,改善安徽临泉工业园区交通风貌。
(二)“三废”处理中的问题与对策(1)“三废”的处理问题
临泉工业园区现有一座城东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万吨/日,占地4公顷,主要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尾水排至泉河。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排水量每天约8000吨,尾水排入于王沟,再进入泉河。临泉工业园区现状污水主要以自然排放方式处理。现状雨水沿道路自然排放,就近排入水体。目前临泉工业园区由于城市用地性质逐渐转变,原有河道功能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加上内河淤积严重,水系未能贯通,需相应转换功能、提高建设标准。
工业废渣会破坏环境卫生,污染水和空气等。同时“废渣”是一种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利用,以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废气如果未能合理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
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2)“三废”处理问题的对策
规划在现状安徽文王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的基础上,扩建城东污水处理厂,位于临泉工业园区北部,泉河南侧、于王沟东侧,集中处理泉北片区的综合废水,考虑到周边地块污水接入,以及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规划建设规模18.5万m/日,分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5万m/日,污水处理厂尾水需全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泉河下游。
1、依托现有污水处理厂,自建环保墙砖厂,在不断增大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污泥,构建“污水处理—环保墙砖”联合体。
2、依托现有热电厂,在园内的水泥厂,在不断增大发电、供气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燃烧后的煤炭、煤渣,构建“发电供汽—水泥生产”联合体。
3、生产方式的优化和转型也是企业今减轻或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如鼓励医药中建企业向下游成品药缓解延伸,逐步简称和完善生态循环链。
(三)工业园区循环改造不完善(1)工业园区循环改造的不足之处
3安徽临泉工业园区内,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临泉县化肥厂)根据国家提倡的能源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结合企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较好地实现了全厂废渣、废水、废气的有效利用,大力节约能源,推行清洁生产。不足之处是,在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水、蒸汽和渣等方面的治理基本实现了封闭循环,但是在生产中产生的CO2仍没有完全回收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
从整个工业园区来看,工业循环模式还仅限于安徽临泉化工有限公司内,从长远角度来看,安徽临泉工业园有必要扩大循环改造范围,使园区的经济与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尽量减少污染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