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中“度”的把握
班主任工作中“度”的把握
班主任管理学生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柔和是似水的智慧,那么,班主任怎样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
一、树立威信与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得有理、严得有度、严得有方。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
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充满信心与过高的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悉心教育与过细指导
面对被喻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们,班主任的工作任重道远;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责无旁贷,而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字当头,这样班主任就会耳聪目明,工作中才会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谈到“勤”字,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也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培植爱心与过分的关心
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喝酒、打架、劫钱……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方法改变之后,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北京市东铁营一中孙 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多半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关。但有时即使前者都具备,只因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为难,甚至停滞不前,同时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颇,最终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那么,班主任怎样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
一、树立威信与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得有理、严得有度、严得有方。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当年诸葛亮力排众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服其心,而非仅服其身,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充满信心与过高的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选自《班主任之友》97.3《爱心、信心、耐心》)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我所教班上有一学生,按一般老师眼光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差生,不仅基础差,能力差,而且学习不认真,有逃学习惯,我多次找他谈话并帮助他客观分析自身优点和不足,并指明老师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充满信心,还把教室的钥匙信任的交给他,这以后他便一改往日的做法,上课以后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作业及时上交,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从不逃学,每天早来晚走,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悉心教育与过细指导
面对被喻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们,班主任的工作任重道远;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责无旁贷,而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字当头,这样班主任就会耳聪目明,工作中才会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谈到“勤”字,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也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再次,勤于调查。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只是几十个孩子的“孩子王”,这就决定了当班主任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时,只有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接触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一样表现,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培植爱心与过分的关心
“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选自《班主任之友》97.3《爱心、信心、耐心》)尤其是中小学时期儿童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喝酒、打架、劫钱„„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识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更新时间:2009-10-29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多半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关。但有时即使前者都具备,只因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为难,甚至停滞不前,同时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颇,最终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那么,班主任怎样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
一、树立威信与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 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得有理、严得有度、严得有方。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当年诸葛亮力排众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服其心,而非仅服其身,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
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充满信心与过高的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 能教的 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我所教班上有一学生,按一般老师眼光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差生,不仅基础差,能力差,而且学习不认真,有逃学习惯,我多次找他谈话并帮助他客观分析自身优点和不足,并指 明 老师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充满信心,还把教室的钥匙信任的交给他,这以后他便一改往日的做法,上课以后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作业及时上交,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从不逃学,每天早来晚走,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却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悉心教育与过细指导
面对被喻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们,班主任的工作任重道远;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责无旁贷,而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字当头,这样班主任就会耳聪目明,工作中才会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谈到“勤”字,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也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学
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
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
再次,勤于调查。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只是几十个孩子的“孩子王”,这就决定了当班主任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时,只有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接触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一样表现,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培植爱心与过分的关心
“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中学时期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喝酒、打架、劫钱„„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识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多半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关。但有时即使前者都具备,只因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为难,甚
至停滞不前,同时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颇,最终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那么,班主任怎样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
一、树立威信与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得有理、严得有度、严得有方。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当年诸葛亮力排众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服其心,而非仅服其身,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二、充满信心与过高的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选自《班主任之友》97.3《爱心、信心、耐心》)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我所教班上有一学生,按一般老师眼光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差生,不仅基础差,能力差,而且学习不认真,有逃学习惯,我多次找他谈话并帮助他客观分析自身优点和不足,并指明老师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充满信心,还把教室的钥匙信任的交给他,这以后他便一改往日的做法,上课以后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作业及时上交,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从不逃学,每天早来晚走,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第五篇:班主任工作中的尺度把握-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中的尺度把握
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本单元,班主任也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仅仅从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来说,带一个班并不是一件难事儿,但要带好一个班可能就需要很多的技巧,尤其是在一些问题的尺度把握上,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可以很好的把握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静、什么时候该动……这是一门艺术,有幸的是我身边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在我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学习了不少也体会了不少,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管与放的尺度
作为一个班主任,管理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事儿,但一定要注意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不得不承认,这种管理有其好的地方,因为你一天到晚的跟着,假如你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三年如一日的坚持,班级绝对不会坏到哪里去,但这种管理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管理,它最大弊端在于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班主任在的时候是一个样,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就是另一个样,从这样班级出来的学生在大学的发展空间不会很大。同时,这样的管理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老师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我认为有些地方班主任是必须管到的,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第一,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第二,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第三,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第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而该放的要坚决放手,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主题班会、每天的教室清洁、课间操甚至一些大型的活动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我的班级里,有几件事我是从来不具体抓的,比如运动会、科技节、班级值周这样的大型活动,我从来都只是指派总负责人,只交代处理不了的事儿找我,重大决定向我汇报,其他的决定权一律下放,我充分相信我的同学们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涉及到班级整体氛围、班风的事我是严格关注的,因为我认为这是大事儿。
总之,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二、活与静的尺度
一个班带得很活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活过了头,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驾驭这个氛围的本领和恰到好处的尺度了,常常有老师埋怨自己班上的学生不踏实,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就是一考试就不行,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必须要活:第一是课堂氛围,我的第一个班级是2003级的8班,这个班在这一点上我感觉我就是失败的,上课有点闷,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明明很多学生都知道,但就是不愿意说出来,导致老师上课的情绪也就高不起来,课堂效率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点,我在带上届2006级这个班的时候,我采用了两个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措施保证了课堂氛围,一是开始上课时的师生问好,我要求学生充满激情的向老师问好,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不难想象,高亢的问候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可以调动老师的激情;再就是建议了年级统一要求课桌上不能堆太多的书,这样不想参与课堂的学生就再也无从藏身,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一点尤其是在高三年级是非常有效的。第二点必须要活的就是各项活动一定要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胆的放手学生去完成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当玩的时间就要尽情的去玩,玩出自己的水平来,比如说在运动会时,我从来都不主张学生搞学习,我的要求是尽情的参与,没有项目的可以充当拉拉队,可以搞服务工作,实在没有事儿做,就充当观众也可以,我对学生说的是,如果你总是坐在那里搞学习写作业,往小的说你是不积极不关心集体,往大的方面说你是自私自利影响班级团结。
大型活动是检验和提高一个班级凝聚力的最好时机,所以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有意避开或表现不积极,尤其是在班级建立之初。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性格要活,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任务,而且学习成绩也一定不是孤立的,它由很多方面共同决定,尤其是班主任在宏观把握上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如果你班上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我觉得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老师会引导,及时的发现一些迹象,及时的加于解决,尤其是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一定不要开口闭口的学习学习,可以多谈谈他的特长,适当的指出他的问题,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自己只要在坚持一下、在多一点努力就可以做好了。
一个班级除了活,还离不开静,静不能等同于死,我在班级管理中一直高调的提倡两个静字(到过我们班教室的老师可能都看到过,我们班教室的两侧墙上一直的挂着两个“静”字):第一个静是学习的心态要静,人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在这方面,我一直对学生说,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自习时间,要能像僧人一样能够“入定”,学习过程中不能像一只兔子,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警觉的,这样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在这方面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很简单,就是每次在自习课时,我进教室的时候,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应该不知道我进来(当然我是安安静静的进教室),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时尤其是要注意几个重点对象,要善于抓重点,把几个重点抓下来了,整个班级的氛围就上来了。第二个静是环境的安静,虽然在强调学生的心要静得下来,能够抗得住干扰,但我们还是要为他们尽可能的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比较关注的主要是三个时间段,一个是自习时间,一个是午休时间,还有一个是课间时间,可能前面的两个时间段都比较好理解,对于课间时间,很多老师可能并不理解,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会听课的学生往往在上课的时候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认真听课上,所以笔记做得比较马虎,只记了一个梗概,在下课的时候他们往往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节课的笔记进行初步整理,有些同学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所以即使是下课时间,我也要求学生保持教室的相对安静,虽然不一定像自习课那样绝对安静,但也不能太吵,需要休息的同学尽可能到教室外面休息放松,在学习环境方面,我有一个1>59的观念,就是班上有60个学生,即使只有一个学生在搞学习,另外59个学生都要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这个学生很可能就是你自己。去年学校作息时间改了后,下午两点一十上课,所以晚自习前的时间多出20分钟来,高三有很多班级都把晚自习进教室时间提前了20分钟,但我们班没有硬性要求你什么时候进教室,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你可以提前一点来,但只要你进了教室就必须安静下来,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干脆迟一点,你可以不珍惜你自己的时间,但你没有权利影响他人的学习。
三、严与宽的尺度
严格管理是学校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贯要求,班主任往往也知道严格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严格是指在原则和纪律上面。管理过严,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时间上,在新的班级建立之初,一定要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因为开始的严格便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旦通过开始的严格管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后的管理就会事半功倍,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做得非常好的老师,就是我们组的唐敏老师,他在这方面非常有心得,他带班往往也是以严格着称,但是他投入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建班之初,用他的话说就是开始整顺了整服帖了,后面就轻松了,我也很赞成他的观点,所以也一直在努力向他学习。第二是各种规章制度觉得能执行的就制定,不能执行的就干脆不要,这样你将来的处罚才能够严格执行,不能让学生有漏洞可钻。第三就是严格的处罚也要讲技巧,班主任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的一视同仁,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惯犯与偶犯,我常给我的学生说,人无完人,谁都可能犯错,所以我允许大家犯错,比如说迟到的问题,我敢说,就是在座的各位,谁都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迟过到,所以我认为学生偶尔迟到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儿,但是一定要区分偶尔迟到和经常迟到,偶尔迟到是可以原谅的,但是经常迟到就变成了一中习惯,有迟到习惯的同学绝对不能姑息,所以有时候我们班同样两个同学迟到,但一个可以只是稍微提醒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上自习,但另一个则只能站在教室后排上完自习,有时候甚至还有更严厉的处罚,比如说跑步,甚至联合家长一起做专项治理。二是不同身份的同学的处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班级的主要班干部,在公共场合有问题一定要处罚,但同时也要爱护,你想啊,任何一个管理者都需要有自己的铁杆,如果所有人都不和你站在一边,自己不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吗,以后自己的治班思路和各项规定还怎么贯彻下去呢,所以这些同学一定要打一下还要摸一下,也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核心队伍打散了(但如果你觉得某个班干部不适合还是要果断的换掉);对于那些成绩很好的同学犯了错误,一定要敢于批评,因为往往这些同学都是班里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这些同学不能管下来,他们产生的负面作用将是巨大的,班上一定不能有特殊的尖子生;最后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要学会冷处理,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在班级舆论上孤立他,让他在班内没有市场,甚至有时候他犯了错也不理他,让他和班级的同学都感觉他是一个特殊的人,当他感觉到孤独的时候,他自然会慢慢的回到主流中来的,和这样的人对着杆,吃亏的往往是班主任,受损的往往是班级氛围,最得意的是那些想出风头的学生,除非你已经决定让他离开或者判断他可以用强硬的手段一次性把他拿下。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选择性发现来回避一些矛盾,也就是自己不太想处理的人和事可以巧妙的移开自己的视线,假装没有看见,而对于必须要处理的人和事则要明察秋毫,这也是一种技巧,也需要一个尺度的把握。最后,在原则问题面前,就没有这么多区别了,不管是谁,只要犯了原则性错误,那就是毫不客气的,比如说影响他人学习的,扰乱课堂秩序的,顶撞老师的,考试舞弊的等等。
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当然,不管是谁,处罚之后,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的三个一: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就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与学生的关系尺度
亦师亦友,是用来形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最常用的一个词,但在师和友的尺度把握上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班主任,我个人认为师和友的侧重点还是师,而师区别于友的最大特点在于严肃和权威,在教室,在课堂上,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是老师,你必须坚守你的严肃和权威,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原则性问题时,不允许学生嘻嘻哈哈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控制局面的魄力,比如说自习课的时候你进教室,里面吵吵闹闹的,你一声“安静”,教室里要立马安静下来,你在处理一个同学的问题时,他和你嘻嘻哈哈,你一声“严肃点”,他立马规规矩矩的站好,如果这个时候还和他讲什么“友情”,那就是你班主任的无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然这样的权威和严肃不是靠自己吼出来的,而应该是学生敬出来的,在关键的时候他怕你服你,是因为他敬重你,这就不得不谈到友,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学生对老师信任上,这一点的主动方还是在于老师,只有老师真正的关心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近他们,学生才会对老师有足够的信任感,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流,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友谊,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方面我觉得陈晓伟老师就做得很好,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我准备到体育馆去打球,碰到陈老师扛着一个羽毛球拍从体育馆走出来,熟悉他的老师都知道,陈老师的羽毛球技术的确算不上好,我就开玩笑说,你应该打不赢你的学生吧,他说,我是打不赢,但我的目的就是去向他们示弱的,就是这句话,让我直到今天都还在体会,真的,原来示弱也是一种技巧,也是拉近师生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向自己的学生示弱,想在学生面前充当神,我觉得这恰恰是在远离自己的学生,其实,要学生愿意接近你,首先得让你的学生认为你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弱点,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老师在生活中是完全可以接近的。亦师亦友,多么好的一种境界,但要到达这样的境界,真的还有很多去体会的,我觉得我在这方面的尺度把握上还远远不够,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也希望各位给予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