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课堂教学的六个“度”
把握课堂教学的六个“度”
信阳一小
王丙慧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的意义,更具有生活的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应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理应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书的作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所以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1/2,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老板着一张脸,“过于严肃”,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这只会拉大学生与自己之间的距离,造成隔膜。我们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不容忽视自己的人加以尊重、加以理解和爱护,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去感染学生,营造欢乐、友谊、合作、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
三是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在这个定义上,我主张课堂都能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自由讨论、自由组合辩论、自己动手操作等。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放到整框、整课乃至整个课本的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每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课课文要进行课文总结。
五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教师应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延伸、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尤其是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灵活地穿插时政,介绍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也可以把学生身边的人、事、物“请进”课堂,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六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程度。根据维茨果基的理论,学生们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但这绝不是鼓励搞“题海战”。“题海战”无疑只会打磨个性,窒息创造,固定思维方法、而我们所追求和提倡的是学生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采用学生“自我编题、自我批改、自我评价”的“自主演练法”,既能让学生练习和实践,又不陷入“题海战”。
第二篇: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节奏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学的节奏调控得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共鸣,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非常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低效率的现象。
如: 现象一:头重脚轻。生怕学生不明白,课堂引入内容繁多,不能很快切入主题,一直在引路上兜圈子,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时间,等到去讲重点内容时,时间已经来不及。
现象二:头轻脚重。一心想在重点内容上多花一点时间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为学生一定能理解,没有由浅入深,直奔难于理解的内容,接着反复在难点上讲解,殊不知学生第一步就没有跨过,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也就一头雾水了。
现象三:扎乱无章。对教材分析不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把学生搞得不明不白,不知所措。
现象四:宣宾夺主。总想多讲些内容,不顾学生理解了没有,接受了没有,抱着传统教法不放,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整堂课老师是主体,学生犹如摆设。
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首先需要把握教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承上启下地熟知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定要了如指掌。
其次,把握学生,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十分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要把握教法,教学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根本,教学节奏完全是由教学方法来主宰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进而决定一节课采用哪种教法,哪个为主,哪个为辅。
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往往可以加大了解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把握时间,要跟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分配,要遵循“主多次少”的原则,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花时间,次要内容少花时间。最好在讲课堂前,在头脑中先给自己上上课,划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变。
第三篇:如何把握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度”(秦付香)
新课标下如何把握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度”
秦付香徐雷英
(广西临桂县会仙镇初级中学541103)
作为教育第一战线的我们,每天与课本和学生打交道,熟悉教材,研究教法,传授知识,都是我们每天的必要工作,所以如何把课本的知识由易入难,由浅到深,驾奴课堂,就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度”。教学中的“度”主要指教材的难度,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等,它由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但教材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因此,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就必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
1、研究知识结构监控教学难度
新课标在知识结构上的安排,更考虑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注重联系实际,体现数学的直观性和应用性,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难度的设定上要注意下列问题。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纵观新课标,不难发现各单元在引入知识到形成结论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思考,探究等提出问题,让学生经过简单抽象、概括,再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尽量克服因追求纯理论上的严密性而使数学显得抽象和枯燥,甚至使学生望而生畏;新课标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和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培养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上,通过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暴露,把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复现出来,进行“拟真性”的教学,作为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借鉴。降低纯理论的难度,转向思想方法的渗透,研究方法的积累,切实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不可否认,教材上的知识很重要,但其程度是不等同的,教学时需张驰有度。
2、提高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时间利用程度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例如:利用导数讨论函数单调性一节中,先让学生求函数y3xx3的单调增区间;再让学生求函数f(x)ax3x在区间(,)内是减函数时a的值。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4、运用恰当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讲概念课时,运用背景归纳讲授。讲解含有公式、定理的新课时,运用探索、发现、应用法。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推导证明。讲习题课时,采用点拨讲授法。特别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教师恰当的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有些习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 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5、记好课堂笔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及整合度
课堂上学生光听不记,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数学基本概念、数学用语、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等内容。即使记忆能力强的学生,随着时过境迁,这些内容会逐渐被遗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记学习笔记,本身就能增加信息强度。经常整理课堂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课堂笔记的梳理的过程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所记内容的整合编码。这个过程起到了巩固记忆、强化认知、发散思维的作用。进一步清理自己的知识库,弄清所学知识及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并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联起来,既便于知识的贮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应用。
记数学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思路,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用何方法解决的、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二是记纲要,以提纲形式记录课的主要结构和逻辑线索;三是记要点,记下重要的定义、定理或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要的举例、结论以及注意点等,对教材中没有的补充内容更应注意;四是记问题,记下课堂上来不及弄懂的问题以及准备在课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记数学笔记的习惯和技巧,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当然,课堂还应以听课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应详略得当,简明扼要,突出学生自身的学,要让笔记在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上以及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对新课标的使用,对于不同的版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于使用过几个版本的教师,无形中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挑战,所以把握好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的“度”是每个数学教师每天的开始,我们还要不断的探索,研究。为用好新课标努力,也为自己和学生议定共同的目标,为如何教得顺心,学的开心,一起努力。
第四篇:宣传工作要把握好“度”
宣传工作要把握好“度”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不把握好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新闻媒体作为宣传主阵地,正面报道党的政策方针,积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给读者积极向上和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但如果宣传失“度”,可能带来对成绩的夸大,对成就的溢美,对工作的拔高,导致宣传工作的失真失实失效,让宣传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宣传工作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把握好宣传工作的尺度。
一、宣传工作谨防“过度”
当前我国宣传工作存在一个较大问题是时常出现宣传过度现象。比如媒体在树立正面典型时,无限赞美某英雄只顾集体不顾家,只顾工作不顾人,实际就是将英雄形象树立在丧失人性的冷血基础上,读来让人觉得虚假且心寒;又如宣传某领导多次到同一基层单位指导工作,实际说明前几次工作效果不明显,便有了否定领导能力之嫌;还有某台宣传“走基层”,为突出采访的深入细致,大量报道某地非常愚昧落后的一面,实际上就从宏观上否定了党的伟大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如此等等。仔细分析此类宣传有以下三类特点。
溢美过度夸大形象
正面报道与积极宣传,从选题立意起就融入了诸多的主观因素,报道者的方向性、目的性都比较明确。事实上,溢美之词与言过其实的报道时常出现在关于地方形象、工作成绩与部份领导的电视专题节目、报刊专题报道中,摆拍的镜头和图片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觉。原本有质量问题的工程,却被渲染成巨大的建设成就;原本给老百姓送温暖活动,却被突出报道成领导关心群众的高大形象。一些通篇过度渲染的报道,言过其实而且毫无新意的夸赞,还往往会造成大家的反感和排斥。
虚假宣传断送新闻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但不少宣传中却包含着成本极其低廉的造假。2010年12月,某记者采写的新闻中,有30余条内容是以家人为采访对象,其中不乏大量正面宣传,如《冰城儿童在话剧院博物馆里“过大年”》、《城里人到乡下办年货成为时尚》等,当新闻当事人被细心的观众“识破”后,宣传内容不仅没有营造出和谐的节日氛围,反而让人觉得滑稽和可笑,更引发广大读者对于记者职业操守以及新闻行业的质疑,造成了正面宣传的负面影响。“马屁新闻”适得其反
在新闻的正面宣传中,无限夸大的正面宣传看似在宣传领导的正面形象,展示领导的发展成果,但是从读者角度来看,这类新闻的价值却有适得其反的效果。一篇《某领导急救落水女童》本末倒置地将在岸上指挥救人的领导作为主角,而真正下河救人的群众则一笔带过,结果新闻成为网友炮轰的目标;事实上,随着读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增加,当媒体把此类新闻再当作吸引读者眼球效应的“法宝”时,“久经考验”的读者已经产生了免疫能力,从而容易对这种新闻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怀疑。媒体的正面报道便会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二、宣传工作如何“适度”
近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既朴素又深刻,既平实亲切又充满力量,凸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肩负历史重任、脚踏实地奋斗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个成功的报道。把握好宣传工作的“度”,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组织新闻宣传,要充分考虑到事物的正和反、主要和次要、局部和整体以及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新闻传播者应该自觉按照“三贴近原则”要求,科学分析各种舆情,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基调要平实、亲切、可信,受众才会信服;宣传报道要讲究辩证法,不要拔高,以免造成浮夸。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宣传工作要有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是从宏观把握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多层次的、能动的、历史的自觉意识,充分认识、正确理解、认真把握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形势,把新闻宣传工作置于大局的统率之下,才能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才能努力做到“在大局下规划,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大局下调控”。如某地努力宣传一个人“拯救”了一个麻风病村,客观上就否定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甚至说明当地政府不作为,说明政府不关心群众疾苦,说明政府不如个人,这就是缺乏全局意识的表现。传媒环境的大变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新闻事件置身于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中,从地方发展、国家命运等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扎实开展宣传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宣传工作要做好“三贴近”
老一辈著名新闻记者穆青在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采用大量贴近百姓生活的事实作依据,充分展现和印证焦裕禄的光辉事迹,成为新闻采写中的经典。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辽宁日报做记者时经常深入基层,才能采写出了许多真实反应群众生活的优秀的稿件。这启示我们,记者编辑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展现人物特色,也才能让新闻宣传得到群众欢迎。
传递正能量要留有余地
传递正能量是新闻媒体不可回避的责任。但在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媒体记者和编辑一定严格把关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个人主观情绪,宁可说得不足,也不要说得太满。尤其是在成就性工作报道上应格外注意,不要好大喜功,搞注水浮夸,慎用“跨越”、“辉煌”、“给予高度评价”、“给予充分肯定”等全面性评价的词语,对一些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竣工的宣传,更要把握分寸,切不可“献礼”而失真。要将党和政府的主张同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统一起来,将正面宣传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收形式统一起来。
正面宣传不回避舆论监督
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新闻宣传的政府主导,网络媒体的崛起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及时、丰富的信息来源。因此新闻从业者需要把握好正面宣传与负面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展示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回避对社会负面的现象的监督,努力从负面监督中凸显出正面宣传的价值。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宣传工作的开展能为时代发展提供进步力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必须着眼提高科学化水平,不断改进提高,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度”,让新闻宣传在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导向力量,成为民意、民心、民愿的表达渠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状况的重要展示窗口。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中“度”的把握
班主任工作中“度”的把握
班主任管理学生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柔和是似水的智慧,那么,班主任怎样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
一、树立威信与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更是严得有理、严得有度、严得有方。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
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充满信心与过高的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悉心教育与过细指导
面对被喻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们,班主任的工作任重道远;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责无旁贷,而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字当头,这样班主任就会耳聪目明,工作中才会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谈到“勤”字,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也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培植爱心与过分的关心
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喝酒、打架、劫钱……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方法改变之后,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