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

时间:2019-05-15 15:1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

第一篇: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 摘 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部分。本文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源流谈起,明确现代教育管理应遵循的准则,提出了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的思考幷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冲击;引导大学生生理敏感性问题和完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连续完整性等。同时提出几点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教育管理;法制化;职业化;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增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环境市场化、社会因素复杂化、学生思想多元化等问题都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浮出“水面”,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应遵循的准则

1.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有两个源流

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学诞生于西方,在20世纪100年中,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巨大发展也得益于西方。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有两个源流,一个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源流,一个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源流,东西方两个教育管理源流的差别,从根本上说是两种文化的差别,西方文化主“理性”,强调效率和理性计算,强调“理智化”和“效率化”。东方文化主“情理“,强调“情”与“理”的汇融,强调在事物两级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惯性的作用,才导致了现代教育管理的许多思想都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德治”是我们的优秀教育管理传统,在当今时代应该创造性的发扬,但更应把我们相对缺乏的“法治”作为中国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克服传统路径的惯性作用。

2.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中“刚柔并济”模式的实质是树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和教书育人的功能,并能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新的思维,从而真正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高校外部的各种挑战与内部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贯彻教育管理的自主化、多元化与人性化,有张有弛,有理有度,采用理性而又平衡的“刚柔并济”教育管理新模式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

2.1管理制度上的“刚性”原则

大学之大不在于其高楼大厦,而在于其学术之气魄让人心神向往。我国高等教育对这种端正严肃的学术氛围缺少一种正确的态度,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套理性、可供选择的教育管理制度。高等教育课程应汇集人类各类精神成果,学生能广泛涉猎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有选择地安排交叉学科的研讨,真正沉淀知识,而不应一味地单独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能。有了这套完整的培养课程,我们还要严格和认真地去执行它。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攀爬期,一些重要的理论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在此时定型的。

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其领路人,要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的学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学生在大学里真正学有所得。当然除了合理的课程安排、培养方案和严格的学业管理外,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学科建设委员会的建立理应让一些传统的体现大学学术凝重氛围的事物得到延续,并让高校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其现代化建设,从而突出当代高校发展的开放性、务实性和包容性。

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党政联席制度等制度,完善高校管理体制,严防贪污腐败现象地滋生和多头管理地时有发生,理顺管理体制上的隶属关系,通过定编定岗等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使高校管理上水平。

2.2管理层面上的“柔性”原则

大学生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进入大学后一般都有明确的学业动机。高校教育管理所要进行的管理应定位于“柔性”服务层面,任何生硬的惩罚性管理措施都是不合时宜的,只会增加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因此高校管理要发挥人性化管理的一面,凸显教育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管理意识。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平衡学业和生活的关系。“柔性”管理不是家长式的管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融入学生这个群体,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保证良好管理效果的实现。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决策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学习方面,“柔”体现在管理规章的制定上,以学生自我制定为主,充分给予学生自身约束、自我管理的权利,使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遵守。在生活方面,要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教育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文化活动方面,教育管理者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尝试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并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总而言之,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生活选择的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和批评者,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与生活自由,才有利于迸发各种思想的火花。

二、当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心理亚健康的个体比例在总人数中比例日益增大,这种态势突出地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统计,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低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自杀率和美国高校的自杀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昌兵指出,2009的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在2.3%左右,2010年该比率上升至近3%。尽管有预测称到2020年,抑郁症很有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广大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状况、生理状况、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职等重大的人生课题的考验,心理上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都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异常行为方式。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心理因素影响。高校部分学生的厌学倾向、孤独倾向、个人主义倾向等消极情绪逐年增加,大学生极端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有些既自卑又自负,不善于与人沟通;有些悲观厌世,少有激情;有些既空虚又困惑,等等。有专家认为这是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渴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副产品;有专家认为主要是性观念开放和就业压力加剧等问题所致;还有专家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造成的等等。因此,探索不同问题成因,做到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是学生教育管理者最伤脑筋的问题。

2.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走进校园,整个学校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改变着学校内部的学习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样式,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网络文化生态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网络信息数量巨大,互联网上经常冒出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让大学生想入非非。这些不健康的信息进到这些崇尚个性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危害更甚,使学校教育管理者传达给学生的传统美德被学生们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那些玩游戏、看电影和上网聊天的大学生因自控能力不强而

沉溺于网上世界不能自拔。另外,网络上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煽动性,使得大学生难以甄别和抵御而上当受骗,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教师如何让大学生放眼天下、关注社会,将网络新技术运用到成长成才过程中,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自律能力,在网络时代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积极承担起引领网络文化方向的使命和责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应对这些“电子海洛因”。

2.引导大学生生理敏感性问题

高校存在性教育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性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身心需要和社会文化的开放性,高校的性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恋爱和性的问题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大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产生爱的需要并尝试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原本是正常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恋爱和性的教育都非常匮乏,由此导致的管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目前少数高校学生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法纪意识较差,道德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极其淡薄,对交往中的友情与爱情的认知缺乏理性。恋爱性问题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状况与恋爱性问题所具有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生理敏感性问题的教育管理值得重视并亟须解决,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整体教育管理的效果。部分教育专家分析指出,应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并充分利用家长、社会、宣传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和爱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学生对性狭隘、错误的认知。

4.完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连续完整性

高校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让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管每日上课,下课后转身走人,导致现在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直不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部分教师课堂上缺乏约束力,纵容了少量学生的短视行为,为学生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教书、不育人,甚至对学生的迷惑反应置若罔闻,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教师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政工干部的事情。教师的这些行为对于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也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运作。教学者与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未能很好接轨,使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不具有连续完整性,未能达到全程育人的目的。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策略

观念对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必须要树立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制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才能推动现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法制化

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享有概括性的教育和管理权力。同时,行使教育管理权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民事和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地位,决不能任意漠视甚至加以侵犯。权利是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逻辑起点。学生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智商高,知识面广,观念更新周期短,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者应该做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宣传、贯彻,严格、公平、公正执行各项制度。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差学生、犯错误的学生也要采取尊重的态度,处分学生要带人情味,不能当对立面对待,绝不可把纪律处罚这一手段当成目的。事实证明正面的事件鼓舞人,反面的教材同样教育影响人。

2.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职业化是加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

证。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任务,还承担了许多非本职工作,整天忙碌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手续的办理,从课堂到宿舍,从卫生检查到安全巡视,从关注大学生精神压力的疏导到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学生个人问题的解决到班团集体建设等都靠辅导员一手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辅导员根据不同对象扮演不同的角色,身心投入极大。过多的角色占据了辅导员很多的精力,整天疲于完成繁冗的事务,没有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学术性和职业性,没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科学去研究,弱化了工作的实效和职业化程度。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可见,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管理手段和设施的网络化

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管理师一种全新的管理,而学校管理走向网络化,实现网络管理也是一个趋势。

3.1教学管理网络化

教学管理一直是校园教育管理的一项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实现便捷,准确的管理,是一个新的问题。首先,校园网的普及为各单位之间的管理实现的迅速、准确的效果,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得到班里的最新通知和动态,学生和教师通过学校网站获得学校的动态及各项通知,获取有效资源和信息。这些都将以前人工化的方式取代,而且更具时效性和完整性。

3.2日常生活管理网络化

现代高校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智能化管理,相对于以前吃饭、洗澡、借书等要通过校园网络实现打卡操作,现在学生公寓的智能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出入门都要打卡,有力的杜绝了学生夜不归宿的不安全因素,也为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一张卡,走遍校园都不怕!“这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现代化的总结。

3.3双向沟通网络化

当一个人的心理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对立的情感、欲望、行动倾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时,就会引起心理矛盾,这个心理矛盾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就要形成心理问题,从而使厌学情绪、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等问题转变成孤独倾向、个人主义、自闭倾向等消极情绪。于是,生理敏感性问题在这些消极情绪中抬头,非理性成分占据了上风。而这些学生愿意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以陌生人的身份求助于专家来改变他们的苦闷与彷徨。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快速信息反应机制,加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首先,在校园网络上设立热点问题版块,发挥学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促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其次,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页和师生交流的阵地,通过谈心的方式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和隔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加强学生工作网站的建设,利用“班级QQ 群”、飞信等形式开展诠释、渲泄引导,使这些学生摆脱苦闷、焦虑与恐俱的氛围,重建信心。在学习与交流中学会用理性克服非理性,用理智控制情感。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是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4.尊重主体,让学生从参与管理到实现自我管理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大学生已具有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他们自信、好胜,向往独立、自由,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根据笔者的经验,那些选派做辅导员助理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班委会、校社团、学生会、党校及校卫队的成员,自律意识、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较强。这种参与管理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考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既要掌握大学生思想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学生自我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是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化、经常化的保证。可以设立如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召开商讨决策班级大事的班级大会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这样,大学生在参与管理、自我管理中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目标与追求,排除了个人主义所带来的空虚与困惑,提高了能力,增加了才干,在实践交流中潜移默化,让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 面向21 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 曾彩茹.辅导员“职业化”工作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法制与经济,2009,(9).

[6] 杜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7] 张亚志,杨大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须引入心理教育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1).

[8] 潘晴雯.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9] 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高教探索,2003,(5).

[10] 何天淳.围绕中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云南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云南教育,2004,(12).

[11]孟祥林.“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内涵新解[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12]许青云,陈建.浅谈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09,(35).

[13]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14]陈观权.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新挑战、新理念、新手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15]张宝君.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16]赵志军.管理思想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7] 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与策略

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与策略

摘要: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环境的人文化的显著特征,昭示着高校教育管理在本世纪的发展趋势。探讨在这些特征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功能、理念和策略,对我们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高校;管理;特点;策略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理论、管理水平、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代表了现代管理的新走势,推动了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本文试就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谈谈我们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管理涉及教育行政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问题。校本管理是一个外来语,在国外,校本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决策权由学区向个别学校的一种转变,或管理权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区或校董事会转移到学校自身。

国外用以表征这种含义的术语,还有分权化管理、参与或决策、学校自治、校本决策、校本统辖等。尽管表述不一,但它们却共同意味着教育管理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的一种改革趋势。

2.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其目的也是为了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事实上是把人的因素当做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因此,学校发展中的人本管理。就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通过一些好的方法使教师各方面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各项管理活动中都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管理中的全体成员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3.流程管理论。流程管理论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管理理论。流程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人本思想;充分相信人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的。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有序”——要求在管理中达到时序和空序的高度一致,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的完美协调,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4.权变领导论。权变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管理学界的一种主流理论取向,在企业和工商管理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正在形成。

概括上述教育管理理论,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管理的内涵是通过管理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人活得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的统一。尤其校本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是当今高等学校管理的主流理论。

结合国外校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我国推进校本管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1)校长管理观念由操作管理转向战略管理。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基本属于“操作管理”的范畴,实行的是外控制性管理,即上级机关高度集权,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令,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得不到重视。校本管理实行战略管理,校长必须由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和环节,转向更加注重管理的全局性;由注重规范,转向讲究谋略;由着眼于学校本位转向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由注重常规奖惩,转向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学校成员。(2)建立董事会。这意味着民间力量进入学校,以股份的形式共同发展学校,采用董事会制来管理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3)把教学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实施校本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4)实施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中教育教学自主权主要是课程设置权,它涉及课程门类与教学时间分配规范(教学计划)、学科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范(教科书)和课程表4个层面。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可以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包括设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的类型和结构,落实课程计划,进行课程评价等。实施校本管理将极大地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激活办学思路,拓展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3级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增加学校各方面自主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我们应多研究国外一些校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当今,网络技术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人类迈入了新技术时代。如校园网络、校本办公系统等在学校开始使用,排课、查堂、考试、档案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引起了学校管理的巨大变化。过去那种职责、规章制度、上下级关系、安排课程、教学常规检查、组织考试等“形式约束”型的传统管理,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管理手段所替代。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后,学校要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技术时代的需要。“教育的网络化使学校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对接点,各种思想和价值也会蜂拥而至,多元的、多极的、多变的教育思潮将伴随着学校发展的每一个进程。”学校在网络世界的对接点中,虚拟的、物理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灵世界相互交织融合,改变了过去校园中“人+财+物”的单一存在方式,使教育管理内容愈来愈复杂。随着新技术进入校园,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形象思维、理性思维开始走向两者融合的网络思维。它涵盖了人的思想、行为、手段等多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学校管理的职能。

网络技术时代学校管理应追求“实质管理”。“实质管理”就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管理。它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唤起人的主体能动性,利用财、物、网络等资源,实现各种管理目标。学校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实质管理”,其管理职能的定位表现在:一是态度和价值观。新技术时代,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开放性的网络良莠并存。因此,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每个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健康发展。二是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新技术时代,学校管理会受到多元化思想、社会欲求、发展思路的干扰和冲撞。学校要保持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随波逐流。管理的职能是要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吸收别人好的思想和经验,策划发展思路,制订具有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三是建立和优化办学机制。机制和规划是管理的核心,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首要职能就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应新技术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机制和规划。如构建校园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自己的网站、备课系统和学习资源库;建立教育资源评估体系。四是关照师生的要求。缺乏人情味的现代管理技术,教师在工

作中的“神交”机会减少了,容易造就“闹市中的孤独者”。因此,学校的管理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感、所求,帮助他们排除思想障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三、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管理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格得到提升,使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自我约束”。校园文化的类型有如下几种:一是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雕塑、长廊、假山、水榭、草坪、绿地等优美的校园文化,使师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增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意识,形成了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行为更自觉。二是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校训的大理石雕刻,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具有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对与本校有某些特殊关系的知名人士的怀念之情的纪念性雕塑,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建人约翰·哈佛塑像;清华大学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蔡元培、李大钊的雕像;复旦大学毛泽东、鲁迅的雕像等;具有该校特色和特殊意义的象征性雕像,如中国医科大学校园里的李时珍、华佗像,他们是医学的鼻祖和象征,南京铁道学院铁轨的雕像等,作为创造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往往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构成了一学校所特有的标志,成为校园环境最久远的象征纪念物。这些雕塑使教师与学生不论是目标,还是价值都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它产生出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它可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增强整体合力。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催人奋进,不断进取。三是规范、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橱窗、宣传栏、墙报、校报、名人塑像、花草树木等物质环境,像空气一样让师生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师生从理智上受到启迪。在整洁优美,绿草如茵的校园里,在宁静安谧的图书馆里,环境的无形约束使人的举止行为得到收敛,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觉自律替代了三令五申。高尚和智慧、文明和修养就这样在校园这块神圣的土壤中孕育、诞生和成长起来了。

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体系中,绿色管理是其中之一。绿色管理的实质是追求校内外环境的和谐。外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搞好与学校外

部有关机构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内环境的和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1)整体规划学校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洁净的校园。(2)促进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不仅领导、师生员工之间,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当建立互助和谐的关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来说,追求内环境的和谐更为重要。

因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教育管理中,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日益凸现,它的功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前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这些管理功能,为育人工作服务。一是建立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校园环境建设要以弘扬民主优秀文化为立足点,在校园中推荐蕴含学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二是提高校园文化层次。高校特定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化修养,决定了校园文化地位高于社会。要想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必须倡导较高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物质设置上应增加文化含量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两个方面。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是学校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因此,学校领导要对环境文化育人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物质文化环境,因为校园内自然物质的组织、改造、利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是必要的物质条件。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能达到环境文化育人的目的,起到环境文化育人的作用。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人事处 周瑞枝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第三篇: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1、全球化

全球化使世界市场融为一个整体,组织需要面对更大范围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争夺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和留住优秀人才,是组织,特别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2、迎接新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组织能够获得信息激增带来的优势。在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下,大量的数据可以不受限制地储存、恢复,并广泛地使用在各个领域,从简单地记录、保存到控制复杂的设备。现在,很多组织都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相关的操作与管理,谁掌握了新技术,谁就可以取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从而吸引和留住人力,提升组织竞争力。

3、变化管理

现在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诚如GE总裁杰克韦尔奇所指出的:“你站在变化的风口浪尖,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有些人总是带着其他产品从其他国家来,或者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或者成本结构发生变比,或者他们的技术有突破性的重大发展。如果你不能很快地适应种种变化,你就容易被淘汰。这对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的每一项事业的每一部分都是真理。”作为组织战略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面临着应对变化的挑战,需要让组织员工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存在,并参与到应对变化的活动中来。

4、开发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就是对一个组织来说有经济价值的个人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组织的“人才竞争”概念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功越来越取决于该组织管理人力资本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一个概括性术语,用于描绘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总价值,虽然并没有在组织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但是对于一个组织的绩效而言,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5、成本抑制

投资与再造、全面质量管理、智力资本、技术、全球化对于组织竞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也给组织在降低成本以及改进生产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效率最大化)方面增加了压力。对任何组织来说,人力资源并不仅仅是创造新价值的源泉,还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因此,如何尽可能抑制人力成本是组织面对的巨大挑战。在现代服务型和知识密集型组织中,组织可能采取的包括裁员、外包、员工租赁以及提高生产率等成本抵制政策,都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

您当前查阅的文章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挑战》,本文在qiye10000.com发布,转载请备注本文来源。

第四篇:教育如何迎接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教育如何迎接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四川大学 卢铁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课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现在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如请最有经验的教师授课,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受教育的人数原则上不受限制;采用影视和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过程,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住处量等,而且,还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学生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员方便,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这就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国家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创造了空前机遇。

长时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由围墙封闭起来的校园内进行教育。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首先需要增加教师、教室和宿舍,也就是需要增加教育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不足,使高教发展迟缓。而科技和人才的落后,又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能在宿舍、家里或办公室,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开展学习,这就完全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使学校教育能面向全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使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再受校园硬件设施的限制,为高校通过网络开展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过去,普通高校主要任务是搞好主管部门所规定办学层次内的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现在,随市场经济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强烈。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为了学校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发展,除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外,还举办了脱产和不脱产的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硕士生课程进修班(周末、晚上)、函授、夜大、自考助学班、专题研讨班等。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拓宽教育功能提供了条件。教学制度正从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向着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年制,或以学分为点缀的学年制。要求全年级学生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培养,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这种做法,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考虑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也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权利。显然,现行的学年制,和大学生缴费读书,毕业时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存在明显矛盾。借鉴国外著名高校成功经验,大学正在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制度。学生在各院(系)有关规定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有权跨院(系)自主选修所学课程,选择主讲教师;按学分缴纳学费,修满规定学分,可获相应文凭;可以提前也可迟后毕业,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也可暂离校工作一段后再继续学习。显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早出人才和培养尖子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

当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会增加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

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籍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可以享用终身。但处在当今的所谓“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技术的陈旧老化速率大大加快,人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知识,往往不是教科书上所学到的东西。学校教育只是交给了学生进入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每当实际工作岗位上需要什么知识,就知道到那里去找?怎么找?找到后能通过自己学习、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它。因此,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接受教育。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和坚持终身学习的勤奋程度,将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大小。

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校园网、Cernet、Internet 等),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为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然而,信息网络只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技术支撑条件,如何针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需求,策划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学计划(Program),筛选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考核和发放证书等这一系列教育工作,仍然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只是高校要自觉地去适应,并主动去占领终身教育的制高点。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统一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

高校使用统一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但统一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到试用修订再到被确定为统编教科书,必须经过若干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科书中的很多陈旧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而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却进不了课堂。当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个行业,如CAD/CAM/CAT和CIMS渗透到制造业,正深刻

地改变着制造业的传统内容,这也必然影响到我们制造学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内容汰旧更新。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教授们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和准备讲稿提供了极大方便,激光照排系统在出版业的普遍应用,大大缩短了书籍出版发行的周期,降低了出版成本,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高校功能正从单一的教学育人功能向着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大功能发展。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继承和传播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培育人才,成为各类专门人才的摇篮。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研究型大学新的社会功能,不仅要继承和传播知识,而且要创造和应用知识,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即不仅要搞好教学,成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而且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还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多学科的共存、交叉、渗透、融合和合作,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的渗透和合作,加之,随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集聚了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的中青年,这些正是高等学校的独特优势,也是研究型高校能够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原因所在。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高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校-院-系-室和班四个层次的固定树状一维结构,在管理体制上采用按校-院(系)两级管理或按校-院-系三级管理。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研室(教师)和班(学生)。教研室是院(系)按照承担教学课程的需要而建立的教学组织,并把教师按讲授课程组织到相应教研室去。教研室对于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起过重要作用。学生班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形式,在学年制情况下,对于加强学生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集体活动和同学互助等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任务的加重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上述单一化的刚性基层组织形式对师生具有一定束缚作用,不利于原课程的淘汰,新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不利于教师参加跨院(系)合作的科技项目;也不利于学生跨院(系)选课和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新情况,探讨教学基层组织的新形式,一种意见认为,应按教学和科研两类任务对教师加以组织,实行教学、科研二维矩阵模式管理,一个教师既根据承担一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参与(或隶属)相应的教学组织(如教研室),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参与某个科研组织(如研究所或中心),教师属于哪个组织,可以根据承担任务的变化而灵活组合。学生管理工作则在实施年级(班)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各种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和宿舍文明建设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管理正从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着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高校是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传播和应用、推广的主力军。然而,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如人事、学籍、排课、财务、科研、房产、水电气、图书馆、外宣等,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方法上,这样,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导致管理水平不高,缺少全面、精确的定量统计与分析,使决策缺乏科学依据,资源利用不充分,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各校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但往往网上内容贫乏,使用不便,学校管理

工作中的办公自动化程度不高。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的电脑化和网络化。网络大学的出现,即使传统的大学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又使大学更需要相互协作,实施资源共享。

传统的大学,各自在校园内开展教学,彼此间可以较少往来。然而,网络教育突破了校园的限制,每个大学都有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把自己的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地方。目前,世界上和国内一流大学,不仅利用校园网络给校园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甚至向国外提供各类大学教育。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对于文、史、哲、经、管、法等人文社会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不需太多实验教学的学科,在网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一流大学正凭借他们的品牌和拥有著名教授的优势,努力发展远程教育网,扩大校外教育规模,抢占教育的生源市场。显然,各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网络教育,需要制作大量的高水平的课件,靠单个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各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而通信网络的建设,投资巨大,既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大力支持。高等学校只有自觉地在教学中大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的协作,尽力创造本校办学特色,才可能在高校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实现教育的一次革命。

第五篇: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李军

内容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恋爱发生问题等心理误区,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认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明确分管领导体系、转变观念、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开展形式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引进新技术,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是目前强化高校综合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管理策略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受人们关注。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首先需要对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分析,从而对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是目前强化高校综合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各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挫折就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困惑、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情况。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1

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迷茫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三)就业压力巨大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

(四)恋爱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大的发展,但这项工作离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不同层面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然而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部分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不少老师和学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普遍重视招生、就业两个层面的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许多高校实际上并没有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到位,大多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只在学生思想品德课中加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开必修课的很少,教材普遍理论性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欠缺,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正在建设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心理辅导员,而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过于简单

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关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看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轰轰烈烈的开展,但实际上多半有其名而无其实,在搞形式化。一些学校号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其实多为虚设,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层面

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层面缺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足够重视和正确理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展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经常作为学校整体管理的附带工作,或不闻不问,或流于形式,或忽冷忽热,难以形成常抓必管的常规工作项目,缺乏管理的持续性、专业性和有效性,造成较多的失误和弊端。

(二)社会环境方面

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来就比西方落后,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等很多心理概念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制约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速度。社会虽然提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真正对这方面的支持和投入还很不够,重视不够。

(三)学生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他们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有的学生不认为或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没有意愿通过心理途径帮助自己恢复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无的放矢,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一)转变陈旧观念,切实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人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针对出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身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还有些人认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才有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仅仅是个人问题,与社会学校无关。这些片面的认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处于从属地位。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补救的消防员,高校要在健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他人,能

够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关心社会,富有创造性并懂得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走向自我实现。

(二)学校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关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实际上一些学校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因此需要站在学校的层面来抓这个问题,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有保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加强对专业老师的业务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的品德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做好这份工作,除了掌握专业技术及工作经验方面知识外,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学等大学生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心理诊断、咨询、个别指导和课堂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我们可以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渠道,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编写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和生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早预防教育和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五)通过网络途径巩固学生心理健康

出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和学生自我心理的封闭性,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有勇气向老师、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网络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匿名性、隐蔽性可增加学生安全感,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所用。若将网络作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隐蔽、虚拟的网络空间,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六)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运会、文艺晚会、社会调研等形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交往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愉悦,感触时代的脉搏,开阔眼界、培养情趣,学会相互协作,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并培养出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中的学生有大部分在毕业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如果不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在职场上很有可能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因此,作为高校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保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玲,《职校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2009年第4期。

2、张卫斌,《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研究》,《时代教育》,2011年第2期。

3、陈珩,《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管理策略》,《素质教育》,2009年第2期。

4、李冬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纪桥》,2010年第3期。

下载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铁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铁路运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铁路是我国最为主要的货物干线运输工具。但由于铁路运输无法进行“门到门”服务,使运输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难点与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指导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学生的行为状态反应出了辅导员工作质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本文首先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难点,然后讨......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内容摘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改革工作有利于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关键词】普通高校;......

    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

    思考题: 企业具有哪些特征:经济性、社会性、独立自主性、能动性、竞争性 公司制企业有何优点:1,降低了经营风险,承担有限责任2,可以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3,有利......

    《周易》与现代管理

    《周易》与现代管理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

    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20 9:54:26 点击: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十分关心和重视少T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为了提......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论文

    一、研究生的教育管理第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平衡院系间的双重管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应首先明确院系的职责,对所属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划分,将院系......

    高校节约型校园基本建设的管理策略与实践论文

    摘 要:作为高校的基建管理部门,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基本建设管理环节薄弱的现状,提出了节约型校园基本建设管理策略,指导长沙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