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5: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

第一篇: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

乔丽珍北京市延庆县教科研中心102100

提要: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课改大潮的日趋涌进,教学方法改革十分活跃,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广大教师都探索和创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不少教师在新方法的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发挥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实现其终生教育奠定其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主题词:发挥双主体作用

一、问题的缘由:

当今,人们都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努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是否体现的充分、效果如何?请看两个教学片断:

事例1:我在某小学听了一节一年级美术课《吹泡泡》,教师也力争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空间。为此,一上课教师便用简短的语言向学生说:“请同学们拿起吹泡泡的工具放开、大胆地吹,看谁吹的泡泡多、吹的泡泡高”。教师启发性的话语结束后,同学们却悄悄地将小瓶从桌子上拿起来,弯着腰在桌下吹,老师便大声地说:“站起来吹”。学生站起来后,还是不敢放开的吹,我问几个学生,为什么不站起来使劲的吹?这几位同学一起小声地说:“我们不敢,老师太厉害”。事例2:有一位老师在上一年级美术课《看谁的风轮转的快》时,老师把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分析各组风轮的制作方法和转动原因。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马上活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透过“热闹”场面的背后,发现有的小组为了玩,抢夺风轮,在抢、夺过程中发出的争吵声;还有的小组各自为阵、各干各的事,草草看完后,有的就呆呆的等待老师下一步的教学,有的就谈论与本题无关的内容,还有的小组只有两个学生始终在观察、分析,不让别人动,其他同学就成了他们的陪衬,当观众。只有一两组学生在做有效活动,相互观察、讨论。其他小组表现得如何?有什么问题?老师无动于衷。

通过这两个事例,我想了很多,如果我们的老师都像这样,或做教学的主宰、居高临下、严厉对人或者放开手脚、对学生的活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求实效或思想僵化、包办代替,这样的教师和教学,怎能符合当今课改的需要,将课改落到实处,为此,笔者结合这些现象提出几点建议和想法。

二、想法与建议: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

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现在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唤起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必须摆正自己位置,和学生建立起人格上平等、学业上指导、情感上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自己当成活动中一员,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具体做法:

1.加强师生情感教育,把微笑送给学生。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实施美育就要融情于 1

教、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教师动用真情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鼓舞,是教育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为此,教师不但要有过强的知识、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用教师的爱去感染学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走进课堂就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慈祥的目光面对每个学生,使学生消除怕教师怕参与教学的心理障碍;然后在以充沛的精力、生动的语言、深切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把学生带进愉悦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热情,为学生自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创设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有关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温床。学生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要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当好学生的良好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空间“秧田型”改为“半圆型”或“圆桌会议型”、“马蹄形”、“小组合作型”等多元化空间;教学还可以结合美术的不同学习领域,设置各种不同活动区如:“工艺制作区、绘画实践区、欣赏探讨区”等等,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研究、探索、实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也促使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稳定性。

(二)更新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的更新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掌握技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以发展。为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课件、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还可以通过老师创设的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如:游戏、成品的“拆和恢复”活动进行实践探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竞争中去探究;通过网络查询进行自主探究。这样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又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创设自由表现的环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静止”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现实践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做,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拼拼、摆摆、折折、剪剪、摸摸、做做、画画等活动中观察、思考、体验、切磋、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创设小组学习情景,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术的特质在于其可视可感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性便成为

区别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正因美术有这一特点,学生通过集体合作,更容易从可视的作品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在美术“四个领域”学习中,进行自由评述、辩论、质疑,让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见解、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启迪、相互学习;在合作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主体发挥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要以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以信息诱导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使学生敢于提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知识的发现、创造与分享。

2.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容易出现“乱”的现象,我们要把握时机合理调控,使活动“乱中有序,动中有悟。”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①.在学生合作或探究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安排恰当的时机,提出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一年级《多彩的拉花》一课,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拉花的不同剪制方法,我们可以在此设计一个小组探究的形式,找出这些折剪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活动中举一反三进行探究。

②.在学生合作或探究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把握节奏,放得开、收的拢,不要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关键处结束讨论,造成学生兴趣未尽、讨论问题不够深入或者时间过长不收场,使学生的讨论和探究的兴致点丧失。

③ 在学生合作或探究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组的学习情况,在个别组、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时,教师要注意询问、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的关键处要加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有序活动。

④ 教师的引导要把握个“度”,不能搞成问答式,按教师的思路去交流。只要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意对于学生的观点,不做更多评价,多给鼓励,重在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总之,只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参与权、质问权、方法的决定权落到实处。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起主导作用。⑤

2005年2月 ⑤参考文献:

1. 周玉森 《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试教通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9期 26

页。

2. 白彬华《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实验论坛》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一级 4页。

3. 张毅 《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思考》《北京教研》2003年1期14页。

4.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第一版105页。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郭店镇小旗务小学康永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重要阶段,而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这一点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出示了一个铁环,问学生:“根据我们对‘圆的周长’的意义的了解,你觉得应如何去求这个铁环的周长呢?”学生一听到问题,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一会儿,就有很多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我们把铁环剪开、拉直就能量出铁环的周长了.”又有学生接着说:“这不行,铁环剪断就不能再用了,我想把铁环在地上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铁环的周长了。”还有学生说:“我想用透明胶带绕铁环粘一周,然后拉直再量的结果会更准确。”„„学生的方法多准多样,学习热情非常高。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指着黑板上的圆问:“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运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还可以吗?能不能有一种更快更便捷的解决方法呢?”学生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又纷纷投入到了新的探索之中。通过大家的共同研究,很快就总结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2πr或 c=πd。可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能力。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动手操作是通过实物、图形、表格和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它能促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出新知识、新体验。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根木头锯了3次,用了6分钟,那么将它锯成5段,应用几分钟?”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6÷3×5=10(分钟)”我没有否定,让学生动手来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条代替木头,按题目要求动手减一减,剪完后,学生红着脸笑了,应是8分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学生的主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同学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让学生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需要已知那两个条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然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所需要的条件,学社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多种数学关系式:“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吨化肥×12个月”、“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上半年的产量+下半年的产量”、“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吨化肥×4个季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进而我再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进行扩充,编出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全班六个小组一共编出十几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来。生与生之间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不仅亲身参与了研究活动,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生的主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性习题,锻炼学生主体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习题的设置,我觉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完“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式“某工厂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通过思考后,就很快说出下面的观点:(1)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1/4);(2)男工人数是与女工人数的比是5︰4;(3)女工人数是与男工人数的比是4︰5;(4)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5)男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5/9;(6)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9;(7)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4„„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将比与分数融会贯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第三篇:政史课堂如何发挥双主体作用

政史地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双主体作用”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个性,更能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那么,政史地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双主体作用”?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要解放思想,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充实自己,才有可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的主体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两个主体要相互配合,教学相长。

二、了解学情,充分备课,做教学的有心人

学生主体参与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事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传统模式下,课堂上教师讲的太多,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担心漏讲或多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的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时间空间太小,很难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参与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合作交流探究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备课中,教师要备学生—了解学情、备课标、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备知识结构,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在教学案上有所体现,学生不知怎么读书,因此,教师课前帮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读书生疑、质疑、析疑、释疑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大字部分和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显然尤为重要。教师要用好教材,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引导学生多思,生疑,质疑。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释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学会生存,重能力,重发展创造。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由于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组织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汇报的学生又要把本组的意见加以综合,有条理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在交流中,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自己想办法解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角色要重新定位。教师由传授者向参与者转变,教师中心位于学生中心,教学方法更注重于师生互动,注重启发探究,激发学生求学兴趣,注重于隐性目标,创造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生疑,析疑,辩疑,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刺激。教师作为导航者,设计者要精心备课,从备教案转向备学案,从备教法转向备学法,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处理教材,进行创造性劳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格局。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教学成绩提高走向减负提值的良途。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历史教学新课堂。

五、教师讲解到位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生成的新问题及课本的重点、难点,知识体系的整理、归纳,知识技能的提升,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的指导。

六、练习作业批改

政史地练习作业,文字阅读量大,学生写,教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无论怎样批改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交给学生评改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业批改的主人。在评改中,每次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评改体制和要求,将参改后印发给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其次,将班级优生均衡的分配到各组(一般每组6人)进行合作交流,所以问题能在组内解决的当场解决问题,并准备好组内需提交的共性问题;再次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各小组提交的共性问题,教师及时通过变式练习加以巩固。这样,学生才是真正的评改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学生通过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真正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政史地教研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作为研究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自身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优势和不足,认真撰写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以及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不单是指课堂教学,广义的看应该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包含了五个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效的,才能得到教学的高效。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只有课备充分了,才有可能上好课。作业通常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精心进行作业设计,才能保证学生知识的巩固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我们着重关注备课与上课环节,在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过程中,要求我组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适当的读书、作笔记、写读书心得。在备课过程中重点从把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综合分析学生,精心设计过程,注重培养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控制环节节奏,采取有效反馈等方面去思考问题。在作业环节中重点思考明确设计达成目标,把握批改评价过程,注意批改反馈形式。在课堂改进计划的实施进程中,要求我组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其一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其二是强化在上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意识。

对此,我组根据学校要求,特制定一套初步的实施计划: 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审视自己的教学,拟订改进计划。(9月—10月)审视自己在备课、上课两个环节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对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计划。【第二阶段】学习、实践阶段(10月-12月)。

有目的的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带着问题去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课例研究,撰写案例等形式做好改进记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2月-2011年2月)

成果展示: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课展示,并通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组员名单

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技能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课程的教育来完成。作为中学基础课之一的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仅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的思想感情以深刻的影响,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他们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倾向和良好的品德。历史的这一价值说明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爱国主义既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图克服应试教育给历史这种“副科”带来的消极影响,将爱国主义教育溶于每一节课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风云叱咤的爱国主义史诗,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从点(落实关键点)、线(捋清基本线)、面(广铺知识面)这三个方面改进教学,再现历史的情景,突出情感的作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点”,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概括说来,就是要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的“点”上。首先,我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说出重庆人民怀念邹容的方式(今渝中区的邹容路和南区路上的邹容烈士纪念碑),通过设问,引出了邹容从小立志,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在介绍完他的生平事迹后,我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中的一段:“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通过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最后,我以“风雨巴山遗恨远,至今人念大将军”来结束对邹容的讲述。这样,避免了教材上的简单评说,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原来在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就有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在介绍陈天化时,我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2个点:一是他“闭门疾书”大声呼吁炎黄子孙要救亡必须反帝,反帝必须推翻这“洋人的朝廷”,他用血泪凝成《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通俗酣畅,言词悲壮,每写到辛酸处,竟是泪珠与笔墨齐下,因而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二是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为维护祖国尊严,他主张立即回国,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我在叙述陈天华以笔作刃,以身殉国这两个细节后,再叫学生齐声朗读教材上摘录《猛回头》的部分内容,从中体验他的拳拳赤子心,一个反帝爱国的勇猛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顿时丰满起来,给学生以强烈感染。正是由于抓住了邹容、陈天华这两个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点”,才使这节课渗透了爱国情,较好地做到了寓教于史。课后,学生们都反映他们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刻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震动,激发了他们立志勤奋学习、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线”,指的是历史的基本线索。我每讲完一章节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后,都要围绕其基本线索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线”是由“点”连接起来的。由落实关键点到捋清基本线,可以使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中理清爱国主义这一主线,真正懂得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史。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同时,我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此,我还进行了专题讲述。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功不可没。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一是创立兴中会时期,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建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二是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表现出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三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探索真理,以俄为师,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当然,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聚点成线,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面”,指的是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丰富的物产等,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如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还通过北京大学的百年华诞想到一百年前的京师大学堂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维新志士,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总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落实点线面为寓教于史提供了具体形式。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历史课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情渗透到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当中去,这样就能避免空洞说教,真正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然而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与初中生年龄、心理有一定差距,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使他们乐于学习,喜欢思想品德课堂。如何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在课堂中成长呢? 通过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加上自身的不断学习,我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有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案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知识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法。如,在讲九年级第一课《不经历彩虹,怎能见彩虹》一课时,我导入时采用录音机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的方法,使学生在激动人心的音乐旋律中体会对待人生风雨的正确态度。再比如,我在讲《面对生命的思索》这节课时,我采取让学生朗读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人生的一段精典名言的办法引入,对这节课知识进行了讲解。我根据每节内容的不同特点,通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增加了课堂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在课堂中得到了成长,提高了课堂效果。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衡量一堂优质课的标准很多,但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能否成为优质课的关键。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的质量如何。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老师设计问题情境要富有趣味性,以便调动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编制教学课件,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将小品、诗歌等搬到多媒体课件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学习效率随之提高。如:我在进行初二年级第十四课《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的教学中,适时播放海湾战争中的视频片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维护国家主权、领土、政权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三,课堂情感化,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师生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树立“师生平等”的师生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就会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所以我们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平时,在课堂上、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谈心,交朋友,以诚相待。向学生谈自己学生时代学习思想品德的感受。对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给予了帮助,开导。结果,学生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向我诉说,愿意跟我接近,对我所教的思想品德也有了兴趣。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演讲、写小论文、知识问答等、记忆比赛都适合开展。我采用比较多的是知识竞赛,上课前由学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上课时先由老师准备好竞赛题目或者学生相互出题,以必答题或抢答题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自觉地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比赛时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当然比赛时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五,恰当地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年龄增长,初中学生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激情,通过讨论、辩论、发言等,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如我在讲解初中九年级第七课《公平合作》时就以“不良竞争的严重危害”为题,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各种图片、资料,上课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通过讨论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竞争合作”意识,从而自觉地按照公平合作的要求办事。

第六,转换师生角色,激发学生兴趣。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掌握如何将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主持上课,而老师则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比如我在上九年级第四课的活动课《追寻伟人的足迹》时,就在班上推选了两位同学来承担上课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说了说如何上好课,如何准备,准备什么素材。上课时我坐在讲台下,听他们讲述名人的故事,并讲解伟大源于平凡的道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七,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位名人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教师幽默有趣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做诚实的人”时,内容较枯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哄然一笑,激发学生兴趣,避免沉闷的学习氛围。

总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成长,对我们的教学非常重要。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月清

[摘 要]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兴趣;主体;实践;质疑;素养;

一、变“教”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对雨中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的雨中纸船》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张岱先生描写的雪中的乐园——湖心亭看雪这 一优美雪景“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快乐的享受。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雨中生活,与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四个一”所描写的雪景。“上下一白“的“一”壮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一痕”、“一点”、“一芥”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一”字境界出矣。同时“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造性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醉翁亭记》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环滁皆山也’难道滁州城真的是在山谷吗?有那么小的城吗?我没到过重庆,都说重庆是有名的山城,‘环滁皆山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和重庆山城一样吗?”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到过这重庆,我们同学中谁到过重庆,见过这样的景象?”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是说滁州城的四面都是高山环绕,并不是说在山谷。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考文献:

[1]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引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3]引自《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作文批改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尝试

作文批改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尝试 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普遍的问题: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厌烦作文。这种心理导致了作文的草率和质量、能力的低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头脑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时常处于被动的一面。命题、评判、讲评等环节,无一不是教师“一言堂”而为之,完全抹煞了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普遍腻烦作文的心理。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本人从训练学生自改作文(本文着重于“批”的角度而言)这一步切入,作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过程、方法和体会叙述如下: 一、统筹安排,制定计划,确定自改的训练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调动作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作文的质量,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各年级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教师首先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拟订出与之相应的学期自改训练计划,然后确定好每一次自改训练的“点”。如:对初中记叙文的自改训练,我安排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材料与中心”、“详略与中心”、“描写的方法”等自改的点;对说明文的自改,则设计“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等点。这些“点”的设置,既要使它与其他各“点”保持有机的联系,又使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既体现学期自改训练计划,又必须是本次训练的重点。当然,这些“点”的设置,在难易程度上,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渐次推进的顺序。总之,计划的拟订和训练点的确定,使学生练有方向、有目的,改有重点、可以避免自改活动中面面俱到和无所适从的现象。

二、设置自改导向题。教师制定了计划和确定了自改的训练点,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比较棘手的。对此,我采取了围绕自改训练的“点”,精心设计导向题的做法。如:我在要求学生自改《童年时代二三事》之前,根据“围绕中心选材”和“详略和中心”的训练点,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文章选择了哪几个材料?是否紧扣了中心?②材料的详略怎样?与中心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和这样安排详略?然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导向题分组批改(以4——6人一组为妥)。从批改的情况来看,各组讨论热烈,气氛异常活跃。他们各抒已见,互相交流,收到了位较好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自改活动我们欢迎,它不但使我们弄清了“材料与中心”、“详略与中心”的关系。还培养了我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学生自改前设置的导向题,实际上给学生确定了批改的重点和标准,规定了自改活动中的思维走向,使批改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的现象,显然这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师的示范批改。学生根据训练要求和导向题进行修改的初期,教师的示范性批改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选择一篇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按作文要求和导向题进行预批,然后选择几个程度较好的批改组长发表评改意见,让学生共同评议,再由教师运用多媒体设施进行现场批改,亮出自已的意见,让学生在批改对比中领悟。这样的批改,实际上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批改,所不同的是,教师的示范,是与学生的批改对比中显示出来的。这样的批改,避免了说教式的示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有效的把他们分散的、零碎杂乱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批改和作文的方法。这种示范性的批改,在训练学生自改的初期,是十分必要的。它提供了给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范例,当然,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的这项工作也就可以省略了。

四、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自改作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互批互改,或互批自改,或只批不改、只改不批,或分组集中批改等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教师的组织与指导都是必要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中说:“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初一学生来说,互相对批有较大的困难,对此采取分组批改的方式比较合适。这样安排,有利于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相互搭配,使之在批改运作中各有所得,达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之目的;同时也保证了批改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学生自改的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点仍然不能忽视。由于学生受自身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知识功底、生活经验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在自改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及时地加以指导,尤其是对教师末作过示范批改的一类文章,学生碰到的疑难会更多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整个自改过程中,始终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五、教师的复改。学生的自改作文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集作文评述与欣赏、作文训练、体验生活于一体的多元性活动,但是学生由于受自身的思想认识、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批改终究不能与教师的批改划等号,不可能像教师那样高层次地、深入地批改,既教书、又育人的全方位的批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中说:“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学生自改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再批改,并把复改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反之,教师如果不作再批改,学生就无法知道自己批改的得失,最终就会丧失自改的积极性。但是,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就不必对全体学生的作文作再批改了,只要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习作作抽样批改就行了。

六、两种批改的对比。教师的复改及时地反馈了作文批改的信息,此后必须及时地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批改与教师的批改进行对比,让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批改对比中找出差距,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领悟作文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七、认识和体会。学生自改作文的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批改的主人,这是教学中尊重主体的举措。叶圣陶先生早有强调,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已改的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7页)把批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写作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原则,是值得加以宏扬的。自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实绩,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自改作文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作文的质量和能力。以前,我们的习惯做法是包办批改,但教师的辛勤劳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少学生只重教师的评判分数而不琢磨教师的批改,因此这样的批改收效甚微。采用自改方式后,学生普遍重视了自已的作文,养成了认真负责的精神。不少学生对草稿一改再改,或互相对改,或请优秀者帮改„„学生作文态度变了,听作文指导、讲评也认真专注了。有的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后,总是细细品味别人对自己的评改,有的还与批改者交换看法(我规定批改小组执笔者要签名),议论得失,有的甚至主动提出重写的要求„„总之,作文中,教师“要学生写好”的外在要求,变成了学生“我要写好”的自觉心理和主动的行动,作文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自改作文的活动,还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活动开展以来,学生更重视了对课文的讲读,听课更专心、发言更积极、课内气氛更活跃。他们自觉地把“听读”与“说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日见浓厚,借阅书刊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也更加积极了,也注重了平时的观察和生活素材的积累。这样,提高了课堂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自改活动与费时多效率低的教师垄断批改相比,更见它的许多优点。开始阶段,教师是比较辛苦的,但从长远看,它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使教师从繁琐而低效率的包办批改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探索教法、提高质量和效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功夫;而最主要的是可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增强作文的兴趣、注重作文的质量、从批改中学习作文,调动学语文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水平之目的.(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许登利 邮编315327 邮箱;nbxdl1957@126.com 电话: ***)

下载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发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练习”的做用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体会 语文组:李成珍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内容摘要:怎样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每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本人认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

    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班风,就是班级的作风、风气。良好的班风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论文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党坝中学教师李静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 本斋小学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

    要发挥耕地保护中的农民主体作用

    谁让耕地保护中的农民“消失了”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张德元 据报道,自2009年以来,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相继成立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