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智慧的花朵在思品课中绽放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把这句话应用到教学中,能否这样诠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锁,老师就是那开启每一把锁的钥匙。如何打开那一扇扇心灵之窗呢?我想,这要靠教师的智慧,也就是说,要用智慧去开启,思品课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
一、要学会用无限的爱去感染学生
古有云:“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思品教师威信形成的保证,一个品德好的教师才可以塑造一批好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教师的一举一动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高尚的品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思品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思品课教学的灵魂。同时,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思品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中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要学会用心去与学生沟通
新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的,没有沟通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教”的信息流向学生并不意味着这一过程的终结,“教”的这一方还要从“学”的方面获得反馈信息以了解教育效果。我们学校《教师成长档案袋》中曾经要求教师写过这方面的体会,要求是“我们教师要学会沟通,请你认真思考并且付诸实施,同时记录下你认为最为成功的一次。当然,这可以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课下的”。我在当时曾写下了以下的记录:
与学生沟通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渴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厌学心理很严重,所以就造成了课上沟通的困难,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会把话题转移。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课前沟通就显得很重要:要启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蕴藏着这种可贵的积极性。比如,前几天,我们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演讲活动,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穿插几首爱国歌曲,目的是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七年四班演讲前,我说:咱们班是最后一个进行演讲的班级,前几个班,有的演讲很成功,但有的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朗读也很平淡,所以效果就不好,我希望咱们班:虽然是“最后一个演讲”,但我们要做一流的演讲者,就象参加演讲比赛一样,鼓足勇气,和对手较量并战胜他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高声回答:“有!”在这里,我首先祝愿大家演讲成功!顿时,掌声响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又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整堂课我都在积极地鼓励他们,这就使学生以非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演讲中。在临近下课时,我们师生合唱了一曲《歌唱祖国》,使主题得到升华。这堂课对我震撼很大,我觉得,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许多。这也对我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沟通会产生理解,沟通会产生爱。当然,沟通更会产生信任。三、要学会赏识与激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自私、任性,所以很多老师常常感慨:现在的学生跟以前的学生没法比了,你用强制的方式对待他们的错误,根本行不通。看来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真的该改变了,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是的,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独生子女等诸多问题的反复出现,我们真的该换另一种教育方式了,换个方式,呈现的是教育的智慧。
我在学习《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时,曾经设计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内容包括:你希望听到表扬吗?你最希望得到谁的赞赏?你希望家长或老师表扬的事是什么?听到表扬后,你会有什么感想?你对得到表扬的期望值很高吗?你对思品课有什么看法?虽然是简单的几个问题,但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填写得很认真。经粗略统计,有95%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表扬;有80%的学生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爱、朋友、快乐和烦恼;听到表扬后一般都会很高兴,会更加自信。他们还给我举了很多受到表扬的事例,并说:表扬是对我们的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被表扬时我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回避老师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有错误时,当然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但老师要讲究方法,强制、攻击、嘲讽会摧毁我们仅有的那点自尊,我们喜欢给我们鼓舞和鞭策的老师。的确,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需要学会满足,需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应该去挖掘他们身上最不易发现的闪光点。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许就是那么一句话,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学会赏识。赏识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动力,当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时,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就会得到充分的表现。事实证明: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力;赏识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赏识也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在愉悦的课堂上才会达到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我们要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这样,他们就会变得更聪明、更充满自信。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励和唤醒。”事实上,强制、攻击造成的后果只能毁坏——不是肉体上的,就是心灵上的,甚至是肉体和心灵上共有的。但当你给予了他们温暖,就等于是在激励、鼓励和唤醒着他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让智慧的花朵在思品课中绽放(定稿)
文章标题:让智慧的花朵在思品课中绽放
让智慧的花朵在思品课中绽放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把这句话应用到教学中,能否这样诠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锁,老师就是那开启每一把锁的钥匙。如何打开那一扇扇心灵之窗呢?我想,这要靠教师的智慧,也就是说,要用智慧去开启,思品课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
一、要学会用无限的爱去感染学生
古有云:“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思品教师威信形成的保证,一个品德好的教师才可以塑造一批好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教师的一举一动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高尚的品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思品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思品课教学的灵魂。同时,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思品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中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要学会用心去与学生沟通
新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的,没有沟通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教”的信息流向学生并不意味着这一过程的终结,“教”的这一方还要从“学”的方面获得反馈信息以了解教育效果。我们学校《教师成长档案袋》中曾经要求教师写过这方面的体会,要求是“我们教师要学会沟通,请你认真思考并且付诸实施,同时记录下你认为最为成功的一次。当然,这可以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课下的”。我在当时曾写下了以下的记录:
与学生沟通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渴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厌学心理很严重,所以就造成了课上沟通的困难,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会把话题转移。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课前沟通就显得很重要:要启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蕴藏着这种可贵的积极性。比如,前几天,我们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演讲活动,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穿插几首爱国歌曲,目的是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七年四班演讲前,我说:咱们班是最后一个进行演讲的班级,前几个班,有的演讲很成功,但有的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朗读也很平淡,所以效果就不好,我希望咱们班:虽然是“最后一个演讲”,但我们要做一流的演讲者,就象参加演讲比赛一样,鼓足勇气,和对手较量并战胜他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高声回答:“有!”在这里,我首先祝愿大家演讲成功!顿时,掌声响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又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整堂课我都在积极地鼓励他们,这就使学生以非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演讲中。在临近下课时,我们师生合唱了一曲《歌唱祖国》,使主题得到升华。这堂课对我震撼很大,我觉得,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许多。这也对我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沟通会产生理解,沟通会产生爱。当然,沟通更会产生信任。
三、要学会赏识与激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自私、任性,所以很多老师常常感慨:现在的学生跟以前的学生没法比了,你用强制的方式对待他们的错误,根本行不通。看来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真的该改变了,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是的,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独生子女等诸多问题的反复出现,我们真的该换另一种教育方式了,换个方式,呈现的是教育的智慧。
我在学习《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时,曾经设计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内容包括:你希望听到表扬吗?你最希望得到谁的赞赏?你希望家长或老师表扬的事是什么?听到表扬后,你会有什么感想?你对得到表扬的期望值很高吗?你对思品课有什么看法?虽然是简单的几个问题,但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填写得很认真。经粗略统计,有95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表扬;有80的学生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爱、朋友、快乐和烦恼;听到表扬后一般都会很高兴,会更加自信。他们还给我举了很多受到表扬的事例,并说:表扬是对我们的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被表扬时我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回避老师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有错误时
第三篇:让语文课绽放花朵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
____ 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语文学科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形成了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
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二、在习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我们教师在作文讲评时,不能光找优秀作文,还须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三、在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培养健康心理有好处,比如我班在下班学期开了一次“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最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而她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不健康心理也消除了,现在这位同学的成绩已居班级中等。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它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又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语文科进行德育渗透的写照吗?
第四篇:让思品课在反思中增效添彩
让思品课在反思中增效添彩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初中 丁文龙 王炜林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宝塔松路95号 电话:*** 邮编22561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优异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孜孜追求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思品课亦然!然而在思品课堂中,虽不乏精彩的瞬间,但总体上,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看客、道具、附属品。老师讲,学生画,注意力涣散,缺乏学习激情……过程决定结果,低效的课堂必然导致低下的教育教学效果。对此现状,我们思品课老师,常常是抱怨学生,抱怨学风,抱怨学校……在抱怨中教书,在指责中育人,在无奈中徘徊。“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杜郎口春风扑面而来,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质量令人称道,但杜郎口鲜活的课堂教学更是让我们心中怦然!杜郎口的老师还是那个老师,杜郎口的学生还是那类的学生,缘何面貌一新?杜郎口的校长崔其升告诉我们一条不是秘诀的秘诀,那就是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常态。教师要养反思意识,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培养反思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得到成长,课堂教学得到增效。
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我们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我们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效度。反思应成为教师每天的必修课。如何反思?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做到每课必“三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一 课前反思 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
首先,我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杜郎口的成功告诉我们,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平等的课堂。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老师与学生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人格是平等的。课堂上,我们既要尊重师生差异,更重要的是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在个性发展、学习基础、思维品质、家庭条件等诸多方面有差异,我们应承认差异,并立足现实,在尊重的基础改差变优,促优求进,切不可粗暴或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学生。我们要常常反思自己,对学生有没有嫌贫爱富?有没有因为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遵守纪律缺乏自觉性、错误不断反复性而疾言厉色,甚至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权?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如果课堂上师生平等友善,处处流淌着亲情,学生则亲师信道,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则能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功效。同时,我们还该给学生一个民主的课堂,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我们不能再霸占讲台,垄断话语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发动学生、组织学生、发展学生。要从教材、生活、社会、学生出发,巧妙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打开学习的新天地。
其次,我该怎样上这堂课?这是课前反思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二者在平等对话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课前反思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精心设计,才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除了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备课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要实现教学目标,已有的东西是什么?最欠缺的是什么?学生会 产生哪些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人是生成性的存在,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丰富性、不确定性、不可限量性。同时,思品课教育要注意与生活密切联系,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密切联系,体现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如在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教师可以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说他们都知道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收入来源。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由学生说会更富代表性、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无须越俎代庖。所给的空间越大,课堂资源的生成也就越多,政治课堂教学也更具时代性与生活化。
再次,我应该如何运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教教材,只能是以本为本,目中无“人”,教师为中心。用教材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与挖掘,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准备,从而使教材鲜活起来,使教材为我所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趣味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用教材教,需要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愉快、轻松。用教材教,需要我们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的选取相关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点。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关于多种所有制经济时,我联系学生生活,让同学们说出身边一些著名企业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了解所有制有哪些形式,不同所有制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差异。这样做,让学生明白,我们不是为考试而读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课中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思品课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反思,需要教师“耳听六路,眼看八方”。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 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 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不断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意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反思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3)反思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4)反思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5)反思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6)反思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三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后要对教学目标反思:如目标的确定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否得到有机统一;能不能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关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落实。
要对教学内容反思:如课堂教学中能否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是否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的选取相关德育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是否注意把握教学要点,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等。
要对教学结构反思:苏教版思品新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编排,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和遵循问题解决方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把握思品课的学习规律。
要对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是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要注意是否做到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俗话说,教无定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对于像《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些内容,我们要选择接受学习,对于《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我们宜选择探究学习,当然,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实际、生活经验实际、学习能力实际等把二种学习方式统一起来;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统一,是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要对教学媒体配臵与使用反思: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优点也各有其不足,媒体使用有没有根据教学的需要,扬长避短,是否存在为用媒体而用媒体。
要对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用时是否恰当?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效度如何?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所选用的例题是否典型?问题设臵是否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设臵是否合理?
“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反思不能只停留在思。反思中所得是宝贵的财富: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应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使用;不足之处,要加以回顾、梳理、并剖析、探究,使之成为今后的经验教训;要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教学中的瞬间灵感,不让教学机智烟消云散;整合上述的得失,在写“再教设计”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攀登高峰。
“三思而后行”。杜郎口的成功告诉我们:通过深度反思课堂教学,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充分感受教学设计的变化,及时捕捉瞬间实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反思,教者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就能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角色,就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改变课堂面貌,实现有效教学。
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认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思品课老师应该学习杜郎口老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教学,在教学中反思。愿我们在反思中脱掉“匠气”走向“大师”,实现自我成长;愿我们在反思中促进和优化我们的思品课教学,让我们的思品课高效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让思品课动起来
让思品课“动”起来
青原区值夏小学刘桃英 段学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在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解放学生的身心。我们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通过动脑、动口、动身,多种感官参与自主的学习活动。问题在于我们任教的老师,没有真正舍得用上备主科的时间去备品德课。有的认为,一周就那么两节品德课,干脆走马观花让学生看完就算了,有的则想:一周两节,时间不够,再花心思搞一些活动,哪能上得完?所以,品德课基于这样的心态上,怎能令我们的品德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呢?要真正让学生能“动”起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对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学有所获。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诱学生心“动”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的图片,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秀丽风光,在视听的同时刺激下,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为我国有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感到自豪,此时,教师以低沉而缓慢的语调说:“同学们,现在这一切已不复存在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里时,已是一片荒凉的情景。”教师出示另一图片。此时,教师的声音戛然而止,留出空白。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便会有深深的遗憾各疑问,教室里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而后的学习中,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清政府无能的不满。由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原来学生不很感兴趣的事例有了情感的印染,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了。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教师选取生活场景,结合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心动起来。在《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平时相互合作的事例。让他们回忆合作的情形并谈具体的感受。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要自立首先要学会独立。如此循环使用,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阵地,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提升生活能力、并创造和体验生活的土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下子接受了合作成功的原因,并对自觉地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反思,在学生强烈的成就感的驱使下,相信他们会不停地进步,会认真的对待他们今后所遇到的一切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地挖掘富有生命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全力追求的教学真谛。
二、促学生脑“动”
所谓脑动,就是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上《不打扰别人》一课,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又如上《为集体多做好事》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个学生扮演冬冬。放学了,冬冬的语文书忘带了,他又回到教室,发现垃圾很多,卫生工具也放得很凌乱,值日生和老师都回家了,于是冬冬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学生们纷纷认为冬冬应该做好值日生没做好的事。接着我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演演该如何做,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引学生手“动”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往往在“动”中开发智力,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茅塞顿开,对前面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从动手中发现了新知识,提升了思想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生活,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深化教学,让学生的手真正的“动”起来。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教学《打扮我的小天地》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布置自己的小卧室,然后用照相机把你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拍下来。下一节的品德课时,同学们都拿来了印好的照片,互相传阅。“真漂亮啊!”“这里挂一盏灯笼,和我想的一样。”“太棒了!”同学们不时的发出感慨声。最后学生们还评出了最漂亮的卧室一、二、三等奖呢。
总之,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真正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品德教学就会告别“万马齐暗”的局面,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