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5: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

第一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各种现象,同时也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

活及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我们每天都可以在报上或电视里看到“天气预报”。从六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起,笔者便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记录,并希望他们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反映它们的变化。一个月后的实践活动课上,我看到有的学生将数据记录制成了表格;还有的学生预习了折线统计图

后将月平均气温描绘成了一张折线统计图。

再如,实践活动课上,布置任务:“调查一下你跑步后的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从事这一活动时将体会到数据能使自己了解到什么;将考虑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图表来展示数据。另外,由于选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当解决问题的主角,学生体会到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滋味。经过这一实践活动的磨练,统计图表在学生的体验过程

中增加了感性认识,这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结合小学三年级下册谈谈看法:

这一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推理。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让学生经历实例了解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统计结果,进一步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为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形成初步掌握统计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篇: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山丹县南关学校 杨兴义

新课改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会数学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从而掌握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环境,把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数学真正为生活、学习服务。例如教学测高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利用比例的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电线杆、教学楼的高度。

二、“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适度的引入和再现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把“发现数学过程中的数学”返璞归真地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以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 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进行引导:妈妈带了165元钱去药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爸爸补身体。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

(165元-100元),营业员找给她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所谓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拼摆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组内进行分工,分别有一人进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的拼摆,一人完成拼摆结果记录(填卡片)。先组内比一比,谁拼摆的图形多,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在组内交流。通过分工整理、研究,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学生对转化法的思想方法有了较深刻的感知。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而且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主动的“学数学”。

四、“主动探究”要开放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数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应受到尊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的图形,并对每一个学生所拼出的图案认可。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成就感,从而获得了主动探求新知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性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地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

欲望。当某位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氏解法”。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产生创新的热情。

课改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数学应用的成功,追求创新的价值。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

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的 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发现。”猜想既是科学知识发现的先导,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数学思维,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

类比就是把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由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由已有旧知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合理猜想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它激发了学生想学的兴趣,在一步步类比中猜想,最后揭示了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掌握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分析中引导学生猜想。

在分析中猜想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出大胆又有创新的结果假设。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没有分析问题就不可能解决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师:一副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生1: 90°,60°,30°.生2: 90°,45°,45°。师:你发现这两个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生3:这两个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度数和都是180°。师:你对其它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有什么想法?生4﹙猜想﹚: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等于180°。学生动手验证猜想,师:除了用量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来验证吗?生5﹙猜想﹚: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拼到一起,可以变成一个平角。学生动手再验证猜想。在分析中猜想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在知识迁移中引导学生猜想

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性的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定势中猜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的力度与广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批判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首先有目标地提问一个学生家的电话号码并写在黑板上:6742710。接着提问:

1.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2.这个数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 同学们熟练而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于是,我又问:“你认为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结果大多数学生说它不能被3整除,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表态。“那好,就请你们猜想一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不少学生很爽快地回答了:“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此时,我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他们,过了一会儿,就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好像不行呀?”“为什么不行?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学生说出:13、19、23等数就不能被3整除。猜想被自己推翻,学生们不知所措了。于是我接着说:“那你们动笔算一算。”结果让学生感到有些疑惑。接着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黑板上,并提出与学生比赛看谁能先判断出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结果自然是我快速地做出了判断。这时,个别性急的同学忍不住地问道:“老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啊?”“是啊,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此例中,教师围绕本节的学习重点先让学生做出了一个猜想,学生们因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凭借直觉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老师又没及时给出结论,再加上学生又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教学悬念,这样就为后面的探究、验证、释疑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准备,同时猜想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也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四、在操作中引导学生猜想。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际去验证,加强操作活动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内容时,首先复习什么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猜一猜:给你任意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结果大多数学生凭借直观感觉判定为可以。此时,教师不作任何表态,组织学生分如下三步进行操作验证:

1.学生拿出1号学具袋,从里面任选三根小棒动手操作围三角形﹙内装6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但小棒长短差距不大,因此从中任意选三根出来都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们经过操作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学生拿出2号学具袋,利用里面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里面装着7㎝、2㎝、4㎝长的三根小棒﹚,结果一操作学生就发现大问题了,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3.我又让学生再打开3号学具袋,也利用里面的三根小棒去围三角形﹙里面装着5㎝、5㎝、10㎝长的三根小棒﹚,结果同学们经过一动手也同样发现了问题。经过这一猜想和操作验证的过程,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原来的猜想和第一次操作后的结论全盘推翻。水到渠成,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接着我就让同学们总结概括三角形三条边必须具备的长短关系,这样同学们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不但理解透彻而且印象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出的猜想可能对、也可能错,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做出的猜想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泼,更能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和不当的思维定势。这些都有利于老师更加有效地把握后面的教学环节,找准着力点和及时改变预设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注重多媒体在数学教学的实用价值

注重多媒体在数学教学的实用价值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于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记忆的保持率也会不同。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只靠听,3小时后还能保持70%;只靠眼看能保持72%;视听法并用,则能保持85%以上。如果过两天以后再测查,只用听的方式能保持20%;只靠看,能保持30%;听看结合,能保持70%以上。由此可见,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比单一感官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供了平台。多媒体技术是解剖抽象数学知识的有利手段,它能形象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使呈现的数学内容形式更加灵活,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述教学信息。做到从过程到结论,从现象到内在规律,做全面详细的描述。而且能提供多种教学实验难以再现的资料,生动、形象、直观、准确,使静态信息动态化,强调了图表与色彩,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做到了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发现与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环境。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它可以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也可以是教师兼顾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既可以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其取向的结果,决定于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认识的提高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熟练掌握的同时,能否恰当、科学、合理选择媒体应用的时机。只有科学、合理、有效不失时机的运用多媒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认知、理解、思维及创造力。收到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学方案的设计所达不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避免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实现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一)重视多媒体运用的目的性,做到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我们在看到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表现(精彩的视听效果、丰富的内容、变化多端的动画)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更不能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简单相加。为用而用,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例如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就在屏幕上显示了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并且对学生说:像这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老师放大图形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但学生看到的1平方厘米却比手掌还要大,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错误的表象。

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在观察的模糊处,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对人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在需要模仿、练习的环节,可以创设供学生仿真、学习的“虚拟现实”的机会;利用不同文字、图片的对比展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演变”和“操作”过程;利用模拟的声音、鲜亮的图画来创设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声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二)突出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媒体、教师、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虽然教学的手段变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在课堂上真正唱主角的还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多媒体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找准教学切入点,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服务。在教学中,我们不应一味地照搬例题,而是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发挥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优势,结合学生熟悉的绚丽的生活,创设趣味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化难为易。如:在圆的面积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米。求花坛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利用计算机科学创设和发展这个教学过程,在屏幕上首先呈现一个美丽的,而且中间有一个雕塑的圆形花坛,(不附加任何已知条件)。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一图激起思维的波澜,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学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方法不胜枚举。有的学生说量出花坛的半径;有的说不行,没办法找中心点;有的说量出直径;有的说量出周长;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与其说一道平淡无奇,毫无生机的题,让我们用多媒体计算机给“激活”了,倒不如说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让教师给“激活”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技术,较多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数学教学中,再好的多媒体课件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参与,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凸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性功能。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几乎无所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只追求表面的新颖、直观,就会忽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追求节奏快、容量大,就会造成学生被太多信息所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学生深层思维活动;如果教师把电脑当作活动的黑板,把现成的结论投映到屏幕上,没有真正揭示教学知识产生发现的过程;没有处理板书与屏幕显示的关系,就会使学生缺少感知、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处理好多媒体技术“用来干什么”与“怎么用”的关系,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要进行选用,使多媒体技术成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周密的思考,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根据授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适合实际和有特色的课件,选准最佳作用时机,讲究实效,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使制作出来的课件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充实的教学内容与完善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创造个性化学习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优势,才能让学生保持永久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化。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应用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时,教师采用动画的形式开头,让学生跟着动画走进学习中。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两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播放图片并伴有音乐)在美丽的小河边,喜羊羊和美羊羊正在花丛中嬉戏!喜羊羊看到河对岸懒羊羊在睡觉,他立刻跑到河边的小船上,坐在了船头。美羊羊也上了小船,坐在了船尾。同学们,小船出发了,可是当小船到岸时,他们两个谁走过的路多呢?这个问题可难不住聪明的喜羊羊,你愿意跟他比一比吗?这图文并茂的开场,在不经意中就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给他们大脑里了留下疑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通过多媒体设置的疑问,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迷茫,探索的兴趣顿时而生。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数学概念形象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让整个知识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数学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问:你能说说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吗?紧接着画面展示:一个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地行驶在道路上,慢慢地轮子变成了椭圆形,这辆汽车继续跑着,可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圆的轮子跑得可快了,汽车也“嘀嘀吧吧”地唱起歌来了。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圆的特征的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或用动态的画面,配上和谐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为牢固。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利用交互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键盘或鼠标操作,进行交互学习,在这一方面,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幻灯、录相更胜一筹。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难点简单化。

传统的教学“粉笔+黑板”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板书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规范,而多媒体教学通常采用的是“课件+讲稿”的方式,把一些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心理内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再把两个半圆4等分,拼接成近似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充分体验。接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分离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组后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演示与动手操作的优势互补,通过形象的手段画龙点睛,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启迪了学生思维。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颇感棘手,而教师使用教具引导学生理解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计算机技术,把这道题制作成课件,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采用动态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感知,扫清学习的障碍,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的演示,可以化抽象为直观,通过诱导、点拨,可以使教学难点简单化,便于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突破思维障碍。

(四)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可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多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它使学生的视野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已溶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取得信息的资源库。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的优势,设计出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的各类问题,从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到能力拓展题,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信息反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的疑问,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拓展性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电脑查阅资料。如在教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找这样一个问题:大自然中,为什么树木的枝干都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正方形?学生对于这个现实、有趣的问题很感兴趣,通过电脑查询、演算推理,终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中以圆的面积最大。树干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地成长。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探索,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下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陈建军 (此文于2006年获镇海区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镇海区教育局环保论文评比二等奖) 【摘要】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教育势在......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济管理类院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 21世纪掀起的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使各行各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个漩涡之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世界的每个层面都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社会的急遽变革,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最终定稿]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通过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把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模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语文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双岔河小学李树恒背景: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