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

时间:2019-05-15 15: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其出现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是不一样的。但教师往往出于对教学流程及任务的实现,总是极力回避学生错误,把学生的出错现象简单理解成由于知识掌握而引发的能力、技术障碍。不光是在“公开”、“示范”课上,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常常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当某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提问其它同学,直至得到教师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为止;

(2)当大部分学生出错时,教师总是用示范的方式给出正确答案或再讲一遍,而很少去分析学生为何错,如何错。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问题分得很小,很碎,让学生在教师用碎石似的“问题”组成的跑道上小步走,以求步步不出轨,尽量不出错。

教师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主观上认为答案是唯一的;其二教师认为客观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也不容许对每个学生的错误答案作出解释。

教师回避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这种看似“合理”的教学行为和认识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背离的,它带来的最大后果是教学丢失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学习中,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学会找出原因,改正错误,真正把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另外,教师因为有了预设的答案,有了规定的思维行进路线,还可能把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一些创见当作错误而抛弃。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已有不少教师逐步意识到回避、防范学生犯错,本身是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因此,我们以“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为主题,试图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挖掘和利用错误资源,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清问题背后的障碍,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第二篇: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

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

一、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学习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记忆,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课。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第三篇: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学困生的减少和教育转化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我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自身心理障碍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心理的形成又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此针对学困生的自身不良心理特征,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在数学教学中减少和转化学困生有以下对策:

1、分析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2、减少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

3、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教学对策;

4、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通过对策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潜能;对策

学校作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培养机构,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曾有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是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确实产生了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就从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数学学困生的减少和转化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数学学困生的出现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逐步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水平,教会他们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十分必要的,是刻不容缓的。

二、分析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对学困生的理解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要想解决数学学困生向“中等生”、“优等生”的转化,首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数学的思维障碍,不灵活,效率低,效果差。

(1)、理解题意的能力非常差。数学学困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语句的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说的话,这可能跟现在的老师与父母、长辈或者学前教育时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有关,也可能是孩子年纪尚小,语言思维模式还不成熟,这就出现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2)、思考的表面性。由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

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3)、过分依赖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没有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低。

(4)、思维定势。轻信于解题的经验,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5)、运算推理能力差,解题步骤不清晰,不会合情推理,由条件不会发现与之相关的结论,导致解题过程错误。

(6)、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没有把握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2、个人在学习数学的心理上出现偏差,导致在数学学习上出现许多非智力障碍,影响数学学习,具体又有如下几种: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经常尝试着学业上的失败,导至对自己失望,索性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

(2)、从众心理。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老师同学帮助和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满足固有的思维模式,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作业和提问中很容易接受别人暗示,缺乏自主性,最终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3)、焦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常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人变的胆小孤僻,在学习中不能大胆的冲破阻力去设想、去探索、去克服困难。同时也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常对客观情况做过分严重的估计,使自己在学习中常感到无名的恐惧。

(4)、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缺乏必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上不去,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渐渐思想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不恰当的提高教学要求,超过了学困生心理接受能力,使其对学习悲观失望。

(5)、厌学心理。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

三、减少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

学习困难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症状,如:知识基础差、学习技能低、习惯不良、态度不端正,或者还有人格适不良和行为问题。每个学生的问题各有侧重,抓住主要问题,找到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主导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干扰方案和教育教学策略,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策略障碍”,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还没有一个定势,学困生的界定不能立刻确定,那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做好学习的诊断,做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从而形成对策,减少学困生的形成。

(一)、认真分析教材,基于知识点的教学

低年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年级,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基础的年级,所以教学一年级的老师往往要更细心、认真的解读教材。

1、全面理解教材

全面理解教材就是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首先,每位教师都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其次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老师必需要清晰、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最后还要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而且目标要明确、易于操作、并体现三维。例如我设计的《百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际的情境、小研究,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在小研究中培养创新的意识,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从小组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此目标不仅切合生本教学的理念,更是因我所教学班级而定,其目标就主要还是让学生能正确计算“进位加”这一知识点。

(二)、做好学习诊断,基于错例的分析

学生在数学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困难现象,从认知结构角度和解决,一般都不是很复杂,但是,从传统的思维品质训练观出发,往往把事情解释得非常严重、复杂和难以解决,还会导致许多不堪设想的消极后果。所以要做好学习诊断,基于错例的分析。

学习诊断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学习的情况,知识点的教学等,其过程是:找出致困知识点——分析错例——学生学习诊断——重新教学设计及练习——后测情况反馈等。其实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有学生出错,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这个知识点错了,并不代表其它知识点对他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错得特别多、而且是同一知识点出现较多不同错例的情况进行知识的诊断与分析。我在教学“左右”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如: 错例一:

此题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没分清“几个”还是“第几”,导致题目做错。错例二:

学生对“左右”不理解,既没分清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所以不懂做相关的题目,可重组知识点对他进行教学。

通过错例的分析后进行了学生学习《左右》这一知识点的诊断与分析:左右这一知识点的引入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左右”这一知识点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难解决的,学生既没分清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经常左右不分,又没弄清清“几个”还是“第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求初步认识、掌握左右的相对性即可,具体地说:只要能够正确分辨自己的哪一只手是左手,哪一只手是右手,并能判断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就足够了。其实,从教学左右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通过发展学生的方位知觉来帮助学生认知物体的相对位置,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针对学生出错的情况,我重新设计了有关《左右》这一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再一次巩固此知识点,并对后续的练习题进行“后测情况反馈”平时反复强调“左右”,如做好题目的举左手,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此知识,理解此知识,不在这一知识点上导致致困。

(三)、反思教学方法,基于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做数学”、以贴近生活动实际来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跟进时代的脚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学习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而且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反思,另外再配合自己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相信这样的教学,可以减少学困生的形成。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用小研究的表格写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汇报,最后小结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由于我当初目标设计过高、难度过大,要让一年级的孩子用小研究的表格写出来是不可能的,只能让孩子去说。而且在设计研究目的的时候不够明确,应在教学前给学生指明方向:你可以从观察边、角,或者进行六种图形的分类来进行研究,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研究的目的,还知道怎样去把图形分类。总之上完课后学生对这一课时的知识不理解,我马上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设计的反思,并在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后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重上了一节课,及时的进行补救措施。最后,这一单元的评研是全册成绩最好的、学生学得最扎实的。可见,课后的及时反思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致困因素的形成。总之,“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抓准致困的知识点,充分做好致困知识点的分析与诊断,并及时地突破致困知识点,这样学困生还会存在吗?

四、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教学对策

(一)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包罗万象,丰富之极,它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但是这种数学知识潜在的美、含蓄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体验它的美。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升华它的美。用美的力量去燃烧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现代数学绝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的计算,不是束之高阁的性质、定理、法则,更不是虚无飘渺的推理判断,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孩子们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爱上数学,可以持久地集中精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创造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三)加强教育培养,调整心理状态

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因发挥程度,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和激发,千方百计地燃起学困生内在的求知欲,不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多途激励,调整学生心态

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利用多种途径,来调整学生的不良心态。

(1)、情感激励。“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有着较强的情感依恋,尤其学困生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清楚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把教师的爱撒向全体学生,并始终明确的表示对学困生寄予厚望。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同学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学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积极性。

(2)、目标激励。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学困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引导帮助其设置合乎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并努力为其创设这种学习目标情境,唤起学生追求实现目标的欲念和情感。

2、激发兴趣,形成心理动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与成败。我们根据心理学原理,通过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来充分调动学困生潜在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爱学,形成心理动力,提高学业成绩。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望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需,无处不用数学。”我在教“比较数的大小”这节数学课,借鉴一位老师用生活的数据来切入。我让学生写出一个接近6000的数并问:在生活中有什么接近6000的数?

出示:长江全长6300千米

黄河全长5464千米

学生自主比较长江黄河的长度。师:长江是我们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它在世界上也是数得上的。

接着出示世界上最长的四大河流: 亚马逊河

6440千米 长江

6300千米 尼罗河

6695千米 密西西比河 6020千米

师:长江排第几?学生比较得出:排第三。

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国还有很多排在第一的。老师听到新闻,青藏公路贯通了,它具有世界上的9个第一。

师:给你们课后留个作业,找一找我国的世界之最,找一找青藏公路的9个第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老师跳出教材,选择了这样一组让学生知道后油然而生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的数据,让学生在比较中不但获得数学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惊讶与赞叹中获得一种知识的力量。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这节数学课的内涵和趣味,把生活中的内容赋予了数学的灵动,又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老师驾驭的数学课堂,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更包括心灵的点拨和生命的润泽。(2)、巧妙灵活地引导“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仅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动力。

以《圆锥体体积计算》为例。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探究的背景并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学生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提出猜想,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小组里个个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大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多次的实验中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不确定的;当它们存在着“等底等高”关系时,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同学们并没有因得出结论而满足,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3)、及时反馈矫正,扫除认知障碍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的成败。如在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要求的练习,使学困生适应其“现有发展区”逐步向“最近发展区”过渡,并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当堂进行批改矫正,对典型的错误大家一起会诊,进行分析,使学困生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与不足,而且从中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3、培养良好意质品质,提高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困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质的保证。我在实践中主要对学困生进行了三方面的培养:

(1)、自觉性的培养。教学中根据学困生心理特点,在学习新知前要把每一单元每一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向学生讲清楚,增强学生的目的性、自觉性。

(2)、自制力的培养。我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增强学困生的自控力,改变学困生那种出现思维受阻就烦躁不安,一尝试失败就情绪混乱的现象。如针对学困生对四则运算计算没有耐心,经常出错的现象,让学困生按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步一步一回头的方法来自我调控计算过程。

(3)、自激力的培养。学困生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的去挖掘知识提供的信息,不愿深究剖析,而是期待得到问题以外的暗示。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以突出知识的内化环节,训练学生建立“依靠自己是获取知识最可靠的力量”的观念,使学生多成功,从而激发内在的潜力。

(四)优化教学过程,顺应心理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顺应学生心理,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来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1、优化提问手段

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那么课堂提问对学困生问些什么?怎么问呢?在课题实施中我的做法是:

(1)、注意提问的时效

数学课堂提问中,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课堂环节,设计不同的问题。

(2)、注意提问的技术

对学困生的提问我力求做到:首先,问题应表述正确,通俗易懂,对一些难理解的术语,可适当的用方言解释。其次,提问中应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自我补充自我修改的时间,降低其焦虑程度。再次,提问到的学困生不能回答时,我采取适当的回问,保护其自尊心。(3)、帮助学生质疑

学困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不能或很少提问,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取问和不会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想方设法的帮助学生敢问、会问。

2、优化作业手段

(1)、改革作业布置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①、保质完成a类基础题。基础题是教材中应该掌握的双基要求,难度较低,学困生通过主观努力能够完成。

②、积极探索b类基础发展题。基础发展题是例题的变式和深化,或是学生在理解知识基础上的自编和自练,这类题允许学困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主选择。

③、兴趣尝试c类发展题。发展题多为开放题,无固定解题策略或无固定答案。学困生通过直觉思维和实践操作,也会有所发现。(2)、改革作业评价方法

对学困生作业的整体评价一律使用优秀,即正确完成a类基础题的给优秀,做错订正仍给优秀。对多完成作业的加一些激励性评语。如“真棒”“这次作业和前次比,进步很大”“再努力一把,就成功了”。

(五)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困生学会学习。

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指导学困生预习,首先要从自学课本开始,指导预习课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的是什么内容,题目怎么做,为什么是这样做,还可以怎样想。通过预习使学困生对新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知识有困难的地方学困生可注上记号,在课堂中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困生听课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

(2)、课后整理:要培养学困生先复习当天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2、学习方法的指导

(1)、操作方法的指导。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直观学具入手,加强操作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看、想、说等过程指导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思考方法的指导。学生肯于思考问题要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思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明确要找能被2 整除的数的特征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先写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什么特征,最后归纳: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再通过枚举,确认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当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就放手让学困生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时还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的策略实施,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矫正和预防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主体意识,形成了乐学氛围

策略实施后,极大的改善了师生关系,使教师乐于指导,善于指导学困生,学困生主观上也乐于接受指导。同时本研究立足学困生,面向全体,使教学更适合每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困生在学习上较易获得成功和自信,激发了其积极性,使其学习更主动,更轻松。

2、增强自主意识,培养了良好的习惯

①、改变了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学困生走上自学的行为。

②、学困生能主动交往,提问数量显著增加。

③、自主选择作业,提高学困生的作业欲望,作业质量都的较大提高。

3、学困生学业成绩普遍提高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思维的训练和学法的指导,学困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展。总之,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一)从学生方面讲:

(1)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而缺乏学习自觉性。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形成自觉索求的信念,因此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学习数学习惯差而缺乏学习的持久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学习毅力差,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寻找致错原因,因此常常犯重复错误。

(3)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而感到枯燥无味。这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学习无劲头造成厌学情绪,很少有兴奋和较高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从教师方面讲:

(1)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较少。学生被动吸收的现象偏多,且集中复习多,穿插复习少,结果重现多,过程重现少,造成学生知识遗忘快、知识保持时间短。

(2)在布置作业时,关注学生知识应用型训练,缺少知识形成型训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机械记忆、套用现成的方法,缺少积极有效的思维。

(3)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缺少必要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链接,缺少与学生必要的情感沟通;在数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的梯度与密度,缺少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设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怎样讲,很少关注让学生“怎样想”。时间一长,容易使部分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关爱和赏识并重,重拾他们失落的自信。

学困生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如果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很小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困”上加困。因此,转化数

学学困生首要的工作是尊重他们。

1、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2、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二)辅导与优惠并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1、鼓励大胆提问

学困生虽然知识缺失多,存在的问题多,他们“帐多不愁”最不喜欢提问,或许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倡句号少一点,问号多一点。教学中,我提倡不懂就问,问者最光荣。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有这么一个女生,四年级末数学考了34分,被许多教师宣判“死刑”说她肯定考不及格。在我的鼓励下,她不懂就问,如:怎样用量角器,怎样通分,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等,凡是她在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她都会问且执意要我出题给她练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终于以67分的成绩打破了“预言”,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奇迹。从这位学生身上,我更加坚定了使用“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的教学策略。”每新接一个班,都会提倡多问,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在全班掀起“问潮”。

2、落实辅导工作

(1)重视学法指导,不让新知变疑点

对学困生的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提倡“笨鸟先飞”。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同样的目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个纠错本,将错误的作业再做一遍,学会对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清,决不留下后遗症。

(2)手拉手,向前走----“疑问消除法”。

实现一个优生带动一个学困生的帮扶活动,为其命名为“手拉手,向前走。即为每位学困生找一位小老师。首先,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具

体情况与学困生一起整理自己知识的断层,形成若干个细化的小问题,罗列在一个表格中,让小老师为其辅导,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注明时间和日期,由教师出题检验后写上评语,及时评价和鼓励,启发学习的动力,使问题由多到少,逐个解决。由于优生与学困生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能使学困生的问题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相应的辅导和帮助,增强辅导的时效性。

(三)对学困生实施“优惠”政策。

1、作业上的“优惠”。

学困生由于负担过重,基本上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为了更好地实施转化,在作业难度上宜浅不宜深,作业量上宜少不宜多,对学困生的作业批改上力争采用优先批改,当面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堂上的“优惠”。

学困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作为教师应创造条件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首先,回答问题优先。课堂上,只要他们举手则优先请他们回答,答对了及时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也决不责骂他们,维护他们的发言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其感到成功的体验。其次,操作活动优先。在学习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我选择学困生优先操作的策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自参与,他们也能准确地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他们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再次,优先板演。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会做的题时,让学困生优先板演,且要求他们板书完整,书写规范,完成后还得把道理讲给

全班同学听。这样,锻炼他们积极参与的胆量,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强化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3、评价上的“优惠”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作业上都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鼓励学困生战胜自我,只要与以前的我相比有进步,就给“优”并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学习上就更有动力。

三、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转化学困生有下面几点的思考:

(1)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造成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因素上,更不能把学困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差异的结果必然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成绩好的学生常常一次能前进很多,成绩差的学生则需要以较小的步子前进,且需要经常复习。这种差异会随着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间的增长会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的任务并不是经过几年的教学,使每个学

生的数学成绩都达到优秀水平,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由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学习困难多数是暂时的,如果给予及时补救,学生是可以继续进行数学学习的。

(3)教师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讲课的速度是否太快;在教学前是否忽视提出具体的要求;是否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具体感知活动;制定的目标是否太难;是否注意学生原由的基础;教师是否只顾完成教案,没有注意到各个环节的教学效果等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努力为每个学困生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 2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

研子小学陈么春

我通过向学困生问卷调查、访谈,再结合平时的观察,总结出学困生形成的表现和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困生的表现:

学困生往往表现思想上有惰性,不肯动脑动手,逃避回答教师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等。教育者希望学困生能转变,能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充满期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以爱心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偏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为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有关研究表明,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同龄儿童比较,他们在身体发育、心理成熟、认知策略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距。具体到每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某一方面占主导因素。以下作具体分析。

(1)统觉失调。统觉失调即感觉统合失调,也称感觉统合障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之一。个体的感觉统合能力,是在后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体需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存在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并形成各种形式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本性觉等等。个体为了对外界的复杂刺激作出进一步的反应,需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对各种感觉进行组织与统合,从而使个体形成对外部环境的完整的知觉,并与外部环境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有统觉失调障碍的学生,往往不会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投向某一特定的活动,经常显现出笨拙、手忙脚乱的现象。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或外界的刺激过多时.由于他们接受的各种刺激不能得到适宜的反应与释放,从而使他们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并通过一些多余的动作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肌肉张力明显不足,外表显得懒散和虚弱,活动时动作不自然、拙笨,手、眼协调能力差。

(2)注意缺陷。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正是由于这

种对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个体才能清晰地反映某些事物。学困生却常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注意缺陷

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前者中有学习问题的人显著地多于后者。至于讲到学困生具体的注意缺陷,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在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能力上,学困生与正常学生相比无显著缺陷,但他们在注意分配能力上则有明显的缺陷,其注意广度与正常学生相比,有明显偏低的倾向。学困生突出地表现在注意集中时间短暂,缺乏坚持性,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陷入多动和冲动状态。

(3)认知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学困生的阅读、书写、计算、语言表达、聆听沟通等基本认知能力存在某一方面不足,严重的学困生会存在多方面不足。在学校学习中,他们用词贫乏、说话含糊、词不达意;阅读时,经常跳字跳行;写字时,经常搞混字的上下或左右结构;抄写时,经常漏字漏行,甚至漏段。计算速度慢,计算错误多,经常遗忘基本的计算规则,如进位、退位、借位、乘法口诀等,计算时不停用橡皮擦涂算式。与别人交流时经常使用单字、单词,无法使用复杂、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经常用表情、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语言思维混乱,或不顾及别人的反应,自言自语。课堂上无法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思维,常常走神。

(4)知识结构零散无序。学困生的认知结构难以有效地唤起相关知识,不能有效地利用已唤起的知识。教育研究专家采用考试后让学生自由回忆和提词回忆的方式进行考试,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唤起大量的知识并能有效地利用之,而学困生不仅唤起的知识量少,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利用之。学生不能够回忆起已有知识的这种状态,破称为“唤起失败”。唤起失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学生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激活知识结构中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唤起相关知识失败,被认为是导致成绩不良的普遍原因。二是学生唤起了相关知识,却不能有效地应用它,这说明学困生的知识是零散的、其知识结构是无序的。

(5)学习加工类型表浅。学习困难学生与学习优秀学生在学习加工类型上有很大差异。优秀学生比学困生更注意应用深加工手段而较少运用表浅加工手段;学困生多注意描述性知识,而优秀学生则注意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学困生在学习中不注重知识(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分类,而只注重机械重复学习内容,这就导致学困生在学习上仅仅能达到对学习内容的了解、领会和识记的水平,而不能深入学习和领会。

(6)习得性无能。习得性无能是目前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归因研究领域之

一。它是指个人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坦格曼于1967年用狗作实验发现,当动物处在无法避 开有害或不愉快的情境时所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动物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他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表现出习得性无能。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困生常常表现出习得性无能。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学习。这些学困生往往把学生习成绩差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这些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甚至放弃了努力。

二.产生原因:

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大多都是从厌学开始的,而学生的厌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情感。现实中,我们给与学生多少尊重?给与学生多少参与的机会?给与学生多少思维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多少感受成功的渴求?学生的潜力创造力又有多少得到我们的充分发掘?

知识的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他需要付出心血和努力。同理,未成年人由于他们自身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业上的学习之外,更多的是对教育者自身的关注,常常由于教育者缺乏敬业精神或人格魅力,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关怀,缺乏对所从事专业的潜心探索和研究,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影响,导致厌学情绪的滋生。具体分析如下:

1、家庭的原因。一是家长的娇惯和放纵;二是现在30%以上的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疏于对子女的管理,不少“留守学生”逐渐养成了任性、自私、懒惰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三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样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家长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更不必说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了。

2、智力的原因。个别孩子智力确实较差,但这毕竟为数不多。

3、学校的原因。不少孩子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确实与我们的教育方法、与我们的教师素质、与我们的教育管理有关。

(1)教师对学生过高的要求,导致学生心理上的过分焦虑,造成厌学情绪滋生;

(2)学业安排过于紧张,学生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造成思维抑制,产生厌学情绪;

(3)教师对学生心理缺乏了解和掌握,不经意中伤害了学生,使学生由厌烦教师迁移至厌烦教师所授学科造成学生偏科现象出现,厌学情绪滋生,学习成绩下降;

(4)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过低,缺乏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亦造成学困生的形成。

4、社会的原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确实也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少学生因此而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的大多数人就都是因厌学而辍学的学困生。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不合拍。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要拾金不昧”,家长教育孩子说“捡到钱就是自己的”;学校教育说赌博是社会公害,学生出校门后看到农村街边院坝到处都是茶馆,人们都在打牌。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错误处理不当成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记得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分米的认识”感触颇深。“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

    数学课堂中学困生成因的分析及转化策略

    数学课堂中学困生成因的分析及转化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决定人的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情商而不是智商,智商仅占20%,情商占8......

    中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四大表现及成因

    中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四大表现及成因---- 孩子上初中以后马上面临着青春期,青春期的特点就是逆反,你想让他这么做他偏不这么做,初一、初二的孩子是“油盐不进、刀枪不入”,几乎无......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题名称:微型课题研究 授课者:史芸 班级:3016 姓名:周奕新 学号:100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

    剖析高中生学习方法不当四大表现及成因

    剖析高中生学习方法不当四大表现及成因 孩子上初中以后马上面临着青春期,青春期的特点就是逆反,你想让他这么做他偏不这么做,初一、初二的孩子是“油盐不进、刀枪不入”,几乎无......

    剖析高中生学习方法不当四大表现及成因

    孩子上初中以后马上面临着青春期,青春期的特点就是逆反,你想让他这么做他偏不这么做,初一、初二的孩子是“油盐不进、刀枪不入”,几乎无法教育。但是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将来可能就......

    小学数学课堂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中。对小学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而言,如何充分地挖掘互联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