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明明八年二
班集体是师生共同学习、一起生活的家园,它应该成为孕育快乐、创造快乐、凝聚精神的一片乐土。班集体是否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是否快乐。
让班集体成为师生互动发展、快乐成长的亲情家园。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注重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风貌和精神力量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推进师生个体精神生命的相互创造与主动发展。
班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课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而是形成使人向上、向善的积极氛围。风气是无形的力量,它能引导人、陶冶人、教化人,塑造美好的人格。学生在班级里,通过集体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养成行为规范,积累社会经验,逐步培养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班级可以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场所,同时班级也是学生个体与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转换社会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是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可通过班级小干部的培训和大力
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来强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有了这种生命沟通,教育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维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是自我的主体,具有自觉能力。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首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生命性,承认他们的差异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促进自我教育。
总之,班集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程,也是我们班主任的一项永久性课题。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努力营造鲜活的班级教育氛围,只有在这块主阵地上做文章,学生才会长得茁壮,长得健康。
2013年11月28 日
第二篇:让学生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
仪阳乡一滕小学
袁广 让学生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
袁
广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有目的地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逐步使学生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
一、在制度建设中体现“主人”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现代班集体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处于主体位置,进行自主管理。建立和健全班规制度,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有“法”可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制度是班级全体学生在充分民主、自由讨论的基础上,从品德、纪律、学习、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把班规转化成行为,班主任要健全外在强化监督机制,使学生行为由监督到自觉到自我教育逐步过渡。
首先,在班干部竞选时可采用“优胜劣汰制”。班干部队伍是集体的先行部队,核心力量。学生干部由自荐到民主选举到聘任,在队伍渐渐趋向稳定的同时,从全班学生中不断选拔后起之秀,补充队伍的“新鲜血液”。其次,还可根据班级实际,丰富班级中的管理角色,让更多的学生担任集体职务,服务于集体,为学生获得管理班级,成为小主人的积极体验创造条件。在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这是一种岗位上的自我激励。在班级管理中,实行一人一岗制,班主任不是指定某学生任某岗位,而是让学生发现岗位,引导学生设立岗位。如:课间巡察员、讲台美容师、个人卫生督察官、桌椅整齐挑战队、黑板报设计师、各科作业收发员等。岗位定位后,半学期再实行竞选上岗,能者上,弱者汰,使全体学生都长期保持竞争意识。角色互换,换位思考,提高了学生自我约束的自觉意识。实行“值日 班长制”,用班长职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按学号轮值,设“值日班长登记本”,对当天情况进行书面填写,并在全班述职,自我总结,谈当天工作体会及存在问题,全班评出值日班长当天优良中差等级,并把值日优秀者作为下一任班干部聘任的参考,形成竞争机制。通过角色体验,班级人人都是主人,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主体性、自主性大大增强。为更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定期评出“优秀值日班长”、“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爱心小天使”等。平时,还利用“悄悄话信箱”等阵地来广泛采纳队员们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建议,健全每两周班干部会议及小组会议,由班长主持,班干部讨论存在问题,班主任背后点拔,听取意见,肯定并采纳一些别出心裁的建议,逐步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通过晨会、午间活动、班队课等,为学生创设施展个性才华的大舞台。
在民主、平等的班级管理氛围下,班主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合理的管理方法,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管理模式,使学生乐于成为班级管理中的小主人。
二、在班风创设中贯穿“主人”意识
良好的班风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知道,竞争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没有竞争,无以求生存,没有竞争,无以求发展。竞争也告诉我们,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唯一的目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经常为他们设置竞争的班级氛围。现在的多数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在生活上他们不用主动去“竞”,去“争”,因而竞争意识相对薄弱,有的只是短暂的好胜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在班级中创设主动竞争比拼的氛围,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显得十分有必要。比如班级结合学校活动向学生提出“学习进步我能行”、“遵守交规我能行”、“互相合作我能行”等倡议,让学生在比赛中你争我赶,在竞争中争做班集体的主人。从多种角度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他们树立竞争目标,帮助他们确立竞争对手,让 学生生活在竞争的环境中,时常有急迫感,逐渐主动地参与到竞争中去。在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关键。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班集体主人的价值。对班级有突出进步的同学记功,在家长会上集体表扬,你一“评优”,他去“创”;你一“记功”,他去“争”。小主人翁的身影不断涌现,榜样不断树立,事事讲集体,人人是主人,自我激励真正调动学生竞争,迸发个人力量,争做小主人。
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每时每刻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它发扬光大,成为主流以驱除、克服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学生的思想上贯彻“我能行”的教育,逐步提高主人翁的竞争意识。有些同学由于成绩不好、纪律较差、自制能力不强而经常感到自卑,不敢参与竞争,更别说树立主人翁思想了。因此,他们自信心极差,性格也变得冷漠、孤僻,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及其他同学对他们身上的长处予以充分的肯定。以坚定其信心,大胆参加竞争。对他们在竞争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也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同时指出其不足,以利再战。思想上的矛盾解决了,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慢慢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学生敢于面对竞争,把自己当作主人,才会有班级之间的力争上游,才会有同学之间的你追我赶,“竞争意识”才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才会真正懂得“我是班集体的主人”。
三、在日常小事中渗透“主人”意识
“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在日常的小事中,渗透着无限教育良机。学生也更容易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现在,班级中的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宠爱,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不少学生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因此,不难发现,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往往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让班主任十分头痛。这时候,学生如果把自己当成班集体的主人,遇到这样的事,问自己:“我是班级小主 人,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为好呢?”有了这一种意识,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解决。效果也截然相反。我们实践以后的结果也正是如此,让学生时时处处有一种以班集体利益为重的意识,才能形成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具有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人具有主人翁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知道了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互相宽容和谅解;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同学相处,由于个性、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不一样,矛盾纷争在所难免。因此,一旦矛盾产生,教育学生即便错在对方,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情势,多问问自己“我如果是他,我应该怎么做”,而不应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更要学会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哪些行为触犯了对方,然后主动承认错误消除隔阂。总之,以小主人的身份看待自己,同学之间就能相互宽容,就能增进团结,促进班集体建设,使班集体到处洋溢着美。这时候的小主人意识,更是一种宽容,一种换位思考。实际上,给予这样的主人角色,很多学生都会欣然投入其中。
四、在班级活动中强化“主人”意识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培养主人意识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能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能为学生之间架起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起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有些学生自身能力不是很强,对集体活动中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信心不足,尤其是面对难度较大的任务畏缩不前,不敢承担;还有些同学受社会影响,存有“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想法。对这类学生,在布置任务时宜采用“点将法”,即直接指派某同学完成任务。点将时,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肯定该学生的能力,完成该任务的有利条件,甚至可以夸大他的能 力,使其认为非己莫属,以增强其信心,使其心情愉快,信心十足地接受任务。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既解决了学生自身乐于取得成绩又不愿付出艰苦努力的矛盾,同时也避免了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百呼不应的难堪局面发生。学生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但由于社交范围狭窄,遇到一些抛头露面的机会或偶发事件便措手不及,神情慌张,心情郁闷。针对这种情况,班集体搞一些诸如水果拼盘比赛、诗歌朗诵赛等活动,让一些胆小、害羞的同学担任主持人或组织者,把深藏在他们心灵深出的能力挖掘出来,让学生成为自己班集体的主人,按照自己的心愿点缀自己的业余生活,让一些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同学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保持自我独具本色,不为别人指责而感到不快。在轻松的心境下,学生更容易打开心窗,增强进取心,逐步增强“我是生活的主人”的意识,消除心理障碍,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班级建设与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自主成长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受做一个班级小主人的自我满足与幸福。而每一个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学生在班级中必然健康开朗地成长、成熟,真正能成为一个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新一代接班人。
第三篇: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2019年“教育家型”校长高端研修培训项目返岗实践指导阶段培训发言材料
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镇第二小学校长
**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镇二小创建于1985年,学校现有76个教学班,学生3738名,182名教职工,在历经近30年的风雨历程后,学校凝炼出了二小独特的学校文化,以“责任担当”为学校精神,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核心理念,孕育了二小优良的传统。在不同的办学时期,二小均以“让每位师生都成长,使每位家长都满意”为办学的总目标,几代二小人在传承与创新中铸就了自己的教育品牌。现作为二小的现任校长,庆幸自己可以在这样重要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之时更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和使命的光荣,这也是教育局党委对我的信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为二小的发展奉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办学理念,它既表达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也表达了我们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更是“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这一江华民族教育梦的最好体现。因为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前提,教师爽朗的笑声,向学生传递的自然也是幸福与快乐的信号。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我校实施这一办学理理念的做法。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
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坚守这样的办学理念,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在学校,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为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承载着学校教育观念和文化,是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思想的观念基础,没有清晰鲜明的办学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和优质的学校。然而面对当时的学校现状:校园环境与学校不配,学校经济状况让人堪忧。。这些都让每位教师深感失落,践行这一办学理念何从下手?唯有改变学校面貌、提升形象,重塑教师对学校的认同,于是学校行政一帮人首先借势唐局长提出“美丽校园,幸福师生”江华民族教育梦和城区学校“扩容提质”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两年后,随着学校扩容提质工程的推进,校园环境不断优化;省级安全文明学校和第一批全国体育工作示范校的取得,学生阅读成果展示的成功举办,每一次教学质量刷新,每一次学校社会声誉提升,对老师们都是一次感动,一次激励,老师们对学校对校长认同感在提升,凝聚力在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提高。用老师们的话来讲,就是“能在这样的学校工作好,跟这样的校长干事值”。期间工会在各种节假日定期组织形式多样团体活动强内部凝聚力和谐同事关系,如爬山徒步、体育趣味比赛、郊游、文化活动等等。这些小活动不仅密切了同事关系,更增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学校充分利用QQ群、微信、教师例会等高调弘扬正气,抑制不良风气,使正气上升。对于对增强团体团结有利的人和事,大力进行宣传;对于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予以揭示,防止形成不良思潮,坚决杜绝小团体、小圈子现象出现。最后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让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上来以增强学校管理的共识。2014年来学校重新组建职代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制定学校各项制度和办学方案,这些制度和方案的实施都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支持,杜绝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体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关键是看一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落实。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往往是靠学校开设的课程得以体现,孩子们在不同的课程中会获得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体验到不同的愉悦与快乐,养成求知、求真、求善的习惯。因此,我校十分注重课程的开设。在课程开设上,学校特别强调“全课程”。具体做法是:
1、确保计划课程
①学校坚决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计划课程。学校每门课程都要求扎扎实实上好,教学目标都要求落实到位,一是按课程计划开足课时;二是抓好音、体、美的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每学期末各学科均要举行考试,有书面的也有非书面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核,也是考核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最主要指标。
②在课程落实上,我们一是特别强调“全历程”,即每学期初,要求上课老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学期末,所有学科都要进行期末考试。二是特别强调“全过程”,即要求教师扎实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特别是课后辅导这四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地发展。
2、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丰富孩子的知识,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打造学校特色学校专门开设了以下两项校本课程:
①阅读课(每周1节,全年级统一);
②晨诵、午读课。(每天早晨15分钟诵读国学经典,每天下午30分钟课外大阅读(低年级以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课外读物为主))
具体做法是:
①节约各项开支建设开放式的阅览室,增加图书藏量、征订大量的期刊。
②全天候开放阅览室,学生们可随时走进阅览室看书看报。
③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三种类型的阅读课,即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读书成果汇报课。利用“阅读课”这一阵地,老师们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了阅读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一般方法”等等。为此学校还专门设计和印制了学生专用的“阅读笔记本”,期末作为评选“阅读之星”的依据之一。
④学校规定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生既有任务性的阅读内容,也可以自由选择其它的阅读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向学生每月推荐一本好书,并张贴好推荐海报,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推荐自行购买或由学校图书室购买。
⑤广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低年级段开展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活动,中高年级段则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并辅之于朗诵会、佳作欣赏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跳蚤书市等。
⑥大力开展“中华儿童背诵经典”活动。我校从2015年上期开始开展了“中华儿童背诵经典”活动。学校要求就读于**镇二小的学生在小学六年内必须背完《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和《声律启蒙》六本书,使孩子们系统地直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每学期的经典背诵,学校均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有考核。
另学校下期将开设每天中午15分钟的写字课和每周一节的书法指导课
3、着力活动课
为了张扬孩子的个性,拓展孩子的素质,学校着力搞好三大活动课程:
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坚持开展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太极拳、舞蹈、跳绳、书法、绘画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和开展活动。
②艺术体育节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体育”节。以“我自信、我能行、我参与、我快乐”为主题,开展校园歌手比赛、文艺汇演、小书法家、小画家评选、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与体育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展示孩子们的个性风采。
③实践课堂
我校经常开展实践课堂活动,即组织学生到农村、到社区、到野外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一是学校每年都开展了“城乡学生手拉手,心连心结对”
活动,从而将课堂搬到农村学校与大石桥中心校的学生结对子手拉手,了解了农村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了解了农村孩子身上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学会了怎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也与农村孩子结下了深厚友谊;
二是学校每年开展两次“走进大自然的春游和秋游”活——以拓展了孩子们的素质,激发了孩子们的热爱家乡之情,培养了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识,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虽然,实践课堂活动做起来非常艰难,如:管理工作难度大、安全工作压力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难度大、要花费教师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但是我校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下来。如2015年上学期,一年级在**镇舒家山的舒翼烈士墓举行了“缅怀先烈,光荣入队”活动;二年级开展了“走近春天——参观县园林苗圃”活动;三年级、四年级开展了“野外生存能力考察”活动;五年级、六年级开展了“九龙井文化考察”活动。每个年级的活动都是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其意义深远,极大的铸就了我校孩子的全面发展,也提升了我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品位。
三、实施这样的办学理念,少不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个孩子将来的发展能力大小,发展空间大小,生活品质如何,幸福指数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孩子小时候(尤其是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古人说过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学校一直致力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制订了具有“二小”特色的《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内容及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文明守纪”、“爱心”、“责任心”、“诚心”、“自信”、“自控”、“自主”七个方面。每个方面又都提出了非常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具体要求。如“知道庆祝父母的生日”、“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嫉妒别人,乐于赞美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等)并在每年的新学期进行强化培训,平常坚持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评价,学校每学期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至少两次以上的“行为与习惯”全面评价。学期末,每班均评选出班级和校级的“美德少年”、和单项明星(如爱父母明星、讲卫生明星、自理明星、自信明星、守纪律明星、礼貌明星、作文明星、写字明星等)。在一次又一次的评价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孩子的良好品行习惯在一天天地养成,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在一天天地提高。
四、实现这样的办学理念,还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保障。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现行仅靠行政管理学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新的办学形势。为了使决策更科学,目标更切实,管理更到位,责任更具体,学校管理的支点急需前移,于是我们就建立年级组管理与德育、教学、后勤、工会、党建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分线与分块相结合的年级组管理模式,这一做法,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设置年级组工作(中层兼任年级组长、另选2人担任副组长)并确定有效的工作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爱岗敬业的情操,高雅整洁的工作环境、浓厚的年级组文化)。
(二)切实做好年级组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四个结合”。
1、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年级组长(中层管理员)认真做好本年级教师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力争让每一个教师都得到快速发展。
2、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年级副组长1协助抓好本年级组的班主任工作,了解、掌握年级学生管理动态,督促班主任加大管理力度,改进管理措施,增强管理实效。持之以恒地抓好本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及时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对本年级楼道楼层安全、区域卫生打扫与保持、室内公物保护等进行管理,检查督促教师按时打扫好办公室清洁卫生,让教师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3、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年级副组长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要勤于巡视本年级两操、晨读、课间、自习以及平常上课情况,对本年级教师不遵守教学常规和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予以批评、指正,并及时做好记录,并对评优选先活动提供考核依据。
4、与学校财务管理结合起来。(1)学校每月下拔年级组办公费、教研费、班级活动费(其中各自比例为3:4:3)。年级组经费由年级组正副组长每月按相关的财务规定报批支出(单项开支在500元以上的须提前请示分管副校长),并定期向本组教师公示;(2)协助总务处做好本组学校财产的登记、检查、修理、赔付等工作。
当然,关于年级组管理模式,我们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也还有许多困惑的地方,现在我们所做的,只能说明我们愿意不断向困难挑战,正在向一个方面不断前行而已。或者说是想通过一种新的管理体系去改变一些观念从而达到促进学校工作不断发展而已。
五、这样的办学理念的背后,还要有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
一所学校的办学,不光要让全体师生员工了解、理解之外,还必须得到全体家长的认同,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必须让家长清楚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杯,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家校联系,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交流与合作。具体做法是:
1、在沟通内容上,力求做到学校的工作向家长全面开放,如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规章制度、节假日通知、办学成绩、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表现情况等等。
2、在沟通方式上,充分发挥电话、手机、“移动家校通平台”、校园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现有1200多人关注)、校报(我校每期校报均做到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并让学生带回去给家长阅读)、家长会的桥梁作用。可以说,能采用的方式都利用上,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通知,为确保通知到位,学校既会发文字通知,也会发“家校通”信息,还会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公布。
下一步就是要建好家长学校,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如今**镇第二小学办学声誉与日俱增。近两年曾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优秀英语教研组”“**市安全文明校园”、“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县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县第32届中小学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会第三名”“县少先队‘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学校师生先后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以上是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实践和体会。当然,二小在办学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和不足。作为学校的校长,我经常也会为日常的繁琐工作而烦恼,也会为学校还有着这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而忧心,也会为有着许多的无奈而无奈。但是,我时常告诫自己,一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我是一位教师,我还是一位校长。也许,除了能当一名教师,能当一名校长之外,再没有哪一门工作能更适合我。二不要有太多的埋怨,不要有太多的等待和依赖。
总之,办教育,一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幸福负责;二要对教师负责,要对教师的事业和人生负责。教育也需要坚守,“板凳须坐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因此,我校将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目标的高远,关注管理行为的文明,关注课程设计的厚重,关注教学质量的有效,关注师生生命的质量。进而使学校的育人模式、课程体制、社会口碑更为大气高远。一个学校只有高远大气的教育,才有高远大气的未来。
谢谢!
20**年8月14日
第四篇:于丹:让西部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doc
于丹:让西部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 记者李满福 稿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4-01-07 07:36
甘肃省“富民兴陇”系列讲座二零一四年第一讲
让西部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于丹
我身在此地,感慨万千。每一次到甘肃,我都满怀敬意,在这里首先不是我来讲什么样的文化道理,而是向这块热土深深致敬。在这块地方的中国文明有我们致敬的理由。
看到“富民兴陇”这四个字,我就想到,这陇原大地就是当年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处。这条路,从西安、洛阳开始,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沿着绿洲一直向西。在班超的时候,这条路终于第一次抵达欧洲。
在甘肃,我们追溯文明的辉煌。有多少人的梦想,跟今天的中国梦一脉相承。如果说中国梦的核心,我的理解是,每一个百姓的“家国梦”汇聚在一起,才是今天这个“国家梦”。那么,我们还有多少雄心壮志能像当年的这些人?公元73年,能够重新接续这条丝绸之路的班超,在当年是什么样的家室,什么样的梦想?作为班彪之子,他和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这样一个史官世家出生的子弟,要投笔从戎,从他进入西域,出使鄯善、于阗,一路走过去,出入22、23年间,在他手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汉。其实,一个人到底能为国家做多少事?这就是一个人为这个时代承担起来的使命。我们今天仍然叫做汉民族,我们使用的是汉语,书写的是汉字,但是,大汉雄风,今天还能触摸到吗?大汉,它是家国一体的梦想,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不能辜负那个时代。
玉门关这个名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就是从汉武帝开始的。那个时代的一个个关口,从地理环境上讲,比现在不会好只会差,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萧瑟。但是这里的物资出入,得益于一条璀璨的丝绸之路。那个时期的甘肃,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军事上,是何等重要的地方。
今天,我们重新来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我觉得现在这个战略定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去,我见过很多地方建设华夏文明示范区,但是咱们叫传承创新区。有传承,有创新,它意味着我们仅仅复制一些化石和保留了一些文明遗址、遗迹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民族真正的灵魂,是要靠创新燃起一种蓬勃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在想,像班超那样一个文人,心中仗的是什么?那是有一种笃定不移的信念。所以在今天,怎样去完成一种创新,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认识脚下这片热土。
我每一次到敦煌,都会感慨万千,流连忘返。从20多岁到40多岁,我一次次到这个地方,20多岁看见的是生命的震撼,我可以涕泗横流,膜拜在这里。但是在40多岁时,在这里看见的是慈悲。我已经不敢大呼小叫,只是静静地倾听千年之声。想一想,敦煌,何其大也,何其盛也!历经十个朝代,留下的这492个洞窟,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身彩塑,我们曾经用心去一一地摸索。每一次进敦煌,都觉得似乎来过,又从未抵达。2013年8月,我又去了敦煌,后来写了一篇小文章,我说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相逢,大家总是感慨相逢恨晚,但其实也有一些相逢是相逢恨早。我曾经在20多岁就以为我到过了敦煌,但是,当一个人年龄渐长的时候,却发现生命还没有准备好与它相遇。所以,不可能真正懂得它。那里的慈悲,深度融合的信仰,我们静下心来看过吗?
大家都会记得涅槃佛的那个洞窟里的壁画,我们都记住了涅槃佛,那种法相,那种庄严,但是仔细看过涅槃经的故事吗?自印度开始,涅槃经的故事里,只有在这里多了一段,就是佛祖涅槃升天之后,他的母亲赶来了,哭着,觉得儿子为何就这么走了。于是,佛祖复苏,醒来为母亲讲经。安顿了母亲之后,再度涅槃。两次涅槃的故事,其实融合的是中国人的孝道。本来印度佛经中没有的故事,却在我们的壁画上,它活着,它传下来了。什么是中国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不是照搬,也不是固守着原来的东西。中国文化真正的生命,就是创新。为什么华夏文明在今天传承之后还要创新呢?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融合,在于不同文明在这里焕然一新,生机澎湃。所以我在涅槃佛的故事面前,唏嘘不已。什么叫“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从文字的演化,从甲骨文开始,孝就是孩子的背上驮着老人,“子承老也为孝”。所以,孩子一定是在下的,老人一定是在上的,孩子要侍奉老人。而侍奉就够了吗?孔子的学生,当年就问过他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老人活得没有尊严,没有敬意,你能叫“孝敬”吗?孝敬,是内在有敬意,外在有孝心。我们的孝心能到什么份上,能让涅槃的佛祖醒来把母亲安顿后才升天?这是什么,这是中国文化的创新。所以我现在进敦煌的洞窟,总是希望在里面待的时间长点再长点。那里不许照相,我只能用眼睛和心记下越来越多的故事。
我过去没有在壁画中发现那么多人惟妙惟肖的神态,比如说维摩诘辩经,这样一位辩才无碍的人物,辩得佛祖前弟子们纷纷不敢来接招。最后,只有大智文殊菩萨来了,大智文殊在他面前稳稳地举起两根手指。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各个题材,各个不同洞窟里的辩经故事,能看到的维摩诘,倾着上身,看似言辞咄咄。我们就想,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很多机会证明、辩解的时代里,有多少人都是维摩诘的这幅面容。但看一看文殊菩萨,端坐狮子座上,一言不发,不二法门。你会发现,佛陀的真正智慧是跟中国文明中的很多道德融合为一的。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不一定要辩才无二,一个人也不一定非要急于证明和言说。有的时候,你的端庄仪态,透露出来的就是最大的智慧。所以有人曾经跟我讨论过,说你那么喜欢敦煌,总爱讲里面的佛家故事,可他们都是教人消极的东西,对现在来说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守着敦煌,真的应该想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就说我们了解的四大菩萨,在敦煌壁画的经变故事、彩塑中,为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大智文殊,第二位是大行普贤,第三位是大悲观世音,第四位是大愿地藏王。仔细想想这个排序,像不像我们一生或这一年遇到的所有事?一个人面对一个变化的时代,社会结构在变,周边环境在变,自己心里的很多选择也在变,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这里为什么有“富民兴陇”的大讲堂,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人最需要的首先就是智慧,不明辨是非,就不可能有行动。看大智文殊为什么排第一,为什么受到恭敬,就是因为他的智慧,是给自己开清了是非之路。有了智慧,接下来就需要“知行合一”。所以,排第二位就是大行普贤,是需要行动度众生的,光有智没有行,只是一个空想家,当梦想成为理想的时候,才接上了地气。如果只停留在天边,那只是幻想。
当然,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挫折。当千难万险,挫折、委屈、苦难、不公平全压在你身上,你还行动吗?这个时候,四个菩萨中为什么老百姓最认可的就是观音菩萨了,就要有慈悲之心。大悲恰恰是基于人生的悲怆,他的悲悯之心以包容开启我们向前走的力量。所以人的这种真正佛陀慈悲,是为了让我们往前,去走到第四个菩萨那儿。地藏王是大愿,再去发宏愿,在世界上再给自己一个新起点。你需要新的智慧,让你看清新的道路,需要新的行为,建立新的功勋,在苦难面前需要更博大的慈悲,安顿自我,平衡世界,再去发下一个更伟大的宏愿。
我们怎样理解佛陀世界,也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沟通的主题,就是我们的创新。
什么才是我们华夏文明真正的创新,我看到了创新区的十三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各式各样任务的分解。我们做了这么好的战略,板块落实到了单位,落实到了项目书,而我们每个人的头脑在板块中是什么位置?可以说,在这个使命面前,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其实都是创新的发动机。今天我很荣幸,面对的都是甘肃各级的掌门人,我们这么多领导,我们的头脑都变成创新发动机的时候,我们能做出多少业绩呀!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年,班超也是一个人,玄奘也是一个人,有多少历史的奇迹就在这一个一个名字之上。中国人爱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立志要高。眼界越大,起点越小;目标越远,动手越近。这个远近大小,形成的就叫格局。我们在今天总说,谁谁工作有局限性,思想有局限性。什么叫局限,局限就是自我的格局太小,为其所限。我不认为局限性是领导找麻烦,或者是同事跟你竞争,我认为局限就是自个儿的“局”太小了,自己困住自己。
如果说,我们今天真正站在创新的角度上,向这片文明致敬,那么我们有理由重新去绵延当年文明从这里发轫的时候它的那些灵魂和精神。当文明发轫的时候,我们的西部,就在我们周边,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可以说,当“两河”流域文明最早成长起来的时候,它是一种典雅的文明,但缺少一种彪悍之风。但是我们这里的文明从最早成长起来到如今,是一个英雄气概一直都没有断层的地方。今天的中国人,提起东部,想起的是发达的经济,提起西部,或许在经济上乏善可陈,已经不复丝绸之路当年的辉煌。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西部仍然是中国人,特别是英雄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永远的精神家园!
提起东部,你也许知道的是小桥流水,杏花烟雨;提起西部,你想起的是大漠孤烟,想起的是那些戍边英雄们留下的夙愿。有多少人像陆游那样临终时候感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一生想的都是那些“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他的匣中宝剑,空空有声,他最后只能留给孩子一句话“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什么,这是不老不死的英雄魂魄。
西部的风物,没有小桥流水的优美,但是这里有过多少奇观!我们想一想岑参写的送武判官的诗,想一想这个地方那样一种“胡天八月即飞雪”,那样一种“北风卷地白草折”,想一想“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大如斗的石头乱走,除了在西部,还能在哪里见这样的奇观。那样一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想一想压在人心上的家国责任,想一想这个冰天雪地里冻不住的英雄魂魄。这个地方连红旗都可以冻住,“风掣红旗冻不翻”。其实这一切一切,我们今天心里还去追慕吗?
中国的文人,都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文人一直希望用手中的宝剑去干什么,“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诗。李白从十几岁就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都没有讲他是书剑飘离,他甚至连书都不带,但是他是“仗剑去国”。大家看中国人说“剑啸长空”,说“琴心剑胆”,他们的宝剑一直都是我们精神上闪着凛凛寒光的一个装饰。中国人这种彪悍的英雄之气,是从西部来的。多少文人说出李贺那样的话:“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原来没有几个人是愿意做书生的。像班超那样不甘的人,转身就成为武将。所以想一想,中国过去的能耐。我有时候读到这些人,总是想,我们的精神真的比他们成长了吗?我们今天的人都越来越细分化了,我们干每一行的人都在专业技能上越来越精细了。但是,我们今天流行一个词叫“跨界融合”,今天跨界的都是企业家,我们有多少文人,有多少官员,在自己家国建业的浩荡时代里,能够像他们一样跨界呀!所以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我一直觉得从西部带出了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这就是我说西部的边塞诗一直都是中国一个不老的大诗派。
边塞诗里,人打仗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真英雄可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走出去,就没有想着再生还。因为他们还有比生命更尊贵的东西,那就是名誉、尊严,和他们的家国梦。所以我一直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也许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这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能不能把这个地方开发成每一个中国人寻根的地方?
我们今天说,什么叫故乡?故乡不一定是你的出生地,也不一定是你的籍贯地,苏东坡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看看这7个字说得多好,一颗心能够安定的地方就叫我的家乡。苏东坡这一辈子很倒霉,一直都在被贬官,他到晚年的时候说“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就一直流离失所被贬官,但是每贬到一个地方,你看他那个“此心安处”的日子是“菊花开日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今天地上开菊花了,说明是重阳,大家可以去登山。今天挂圆月了,说明到中秋了,大家可以出去喝酒了。所以,有花、有月是人间好时光,哪怕它在穷乡僻壤。这才是孔夫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心能安定了,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们今天,城乡的变革是历史上空前的变革。其实每一个人,所谓的故乡,不过是你祖辈的他乡。
我们真正的故乡是什么地方,是“此心安处”这四个字,是我们能够从心理上真正认同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不可以把甘肃这个地方,当作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为这个地方还有豪杰气,还有英雄梦,还有诗魂,还有美酒,还有在所不惜一切的那种坚韧!无论班超为了他的家国,还是玄奘为了他的真理,所有从这里上路的人,走过的那不是一条抵达欧洲大陆的道路,他们走上的是以身殉国的殉道之路。
什么是“道”?这个字有意思,里面是一个“首”,外面是走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脑袋决定了的那条路才叫大道。所以,脑袋决定了的那个理,叫道理。中国人为什么认“天道”,就是因为脑子和脚是一体的。人如果不用脑子,光靠脚去走路,就算是公路好了,高铁通了,其实你也快不到哪儿去。关键是我们还能让这个脑子在吗?我们的脑子回到哪里呢?
在这里,我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有这么多足以致敬的理由。我一次一次地回来,总觉得到这里有一份安宁。不管是我在鸣沙山看见大漠孤烟的时候,还是随便在哪里捧起一碗牛肉拉面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是温暖、朴素、天真,生命的那种澎湃,在这里永远都能保持着它的温度。那样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应该是这个世界上的风景。在充满雾霾的都市里,我们谁还能真正看得见朗朗的日色、浩瀚的树木?这一切我们不希望体验吗?
我特别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多到这里来举行成人礼。就是得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一个人的生命长大了。大家看看“人”字,一撇一捺,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字,大家也有说这是阴阳相生,上面加一横就为“大”,说明人长大了,强大了;“大”字上面再加一小横,就是“夫”,这一小横,就是男孩20岁头发上插的簪子,也就是说“加冠成人”。八寸为一尺,八尺为一丈,丈夫顶天立地,这就是中国的成人礼。就是你的身量长到了一丈之夫,头上加冠了,你对这个社会就要作出承诺了。所以,孟夫子才会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今天,大官很多,大商人很多,大学者也不少,但是中国有几个大丈夫!
所以,西部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精神家园呢?如果让中国的孩子都到这儿来做一次成人礼,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是说无病呻吟、会买奢侈品了就叫成人了。怎么样才能够顶天立地呢?人总得有点心中秉持的比他生命更加尊贵的信仰吧!其实,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哪些是在今天照样可以应用的?首先我认为“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的观念。刚才我说了,“人”加一横是“大”,加两横有俩字。加一小横是“夫”,加一大横那就是“天”。“天”和“人”合的是“一”。《老子》中说的好,万物都要找到“一”就平衡了,正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个“一”是天地万物融合的“一”。所以,这个“一”里面有“合”的思想,这一点我今天特别要讲,是因为我们从历史坐标来讲,正处于都市化的进程中。对于这么古老的农耕文明来讲,都市化是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它不仅仅改变着社会结构,而且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伦理信仰。我们的“天人合一”,说白了是在我们的农耕土地中,藏着我们的伦理信仰、文化信仰,用来替代西方的宗教信仰。
人不可没有信仰,但是西方人老是说“你们怎么没有信仰?”“我们从小就上教堂,我们信上帝,你们有什么信仰?”我在西方讲学的时候,经常跟他们记者开玩笑,我说你们信上帝,我们信伦理呀!西方记者不信,说你们的伦理能有我们的上帝管用吗?我说,如果咱俩都摔个跟头,你本能地喊“ My God!”,我就说“哎哟,我的妈呀!”为什么中国人摔个跟头不喊“我的神”呢?因为他从小就不喊“神”,你也没见到西方人摔个跟头喊“妈”的,因为他从小也不依赖这个。所以,中国人喊事儿喊得最多的是“哎哟,我的妈呀”“哎哟,我的天呐”,你再想想看,喊“天”说明我们信天理,喊“妈”说明我们信伦理。守住“天理”和“伦理”,就是中国人最大的“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守“底线思维”,我认为在文化传承上也要守住“底线思维”。我并不认为,都市里识文断字、有高学历的人,文明水平一定比农村里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就高。文明,有时候不一定就表现在知识上。你看,农村的老奶奶,她怎么敢和街坊的邻居大打出手呢?她怎么敢让自己的孩子偷东西、撒谎呢?那绝不敢,要被人笑话的。不要以为农村妇女文明程度低,她们不懂多少知识,但懂得“天人合一”,也懂道理。你看看,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这样的女人开始,到岳母给儿子刺字“精忠报国”,到咱们看老戏里的“三娘教子”,这些女人,守住了中国人的门风!从家门出去的孩子,是有规矩的。再看看现在城里的恶性事件,我们不再历数这些恶性事件,最让人痛心的,不是恶性事件频发的数量如何,而是它的性质的恶劣,这个性质在挑战我们承受的底线。怎么样让中国更好,我想当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人的伦理信仰的时候,我们是会懂一点敬畏的。西部,提起西部的人,普遍的感觉是厚道,朴实,仗义,豪爽。所有这些气质是从哪儿来的?我说这就叫“天人合一”。我今天早晨过来,从飞机上往下看,大片的黄土,连绵的土地,我脑子里就出现陕北的“信天游”,咱甘肃临夏的“花儿”,你听这些曲调,一定是和这样的山峦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悠扬,跌宕,绵延,它一直是在讴歌着这样的土地。你到江南小桥流水的地方,不可能是这样的音调。所有的艺术,其实都是它那块土地的灵魂。
“人者,天地之心也”,这是《礼记》中的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咱们养育的人,不能因为都市化,就远离了我们原来土地里所埋藏的规则。所以,中国在都市化进程中,如何把农耕文明的伦理性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想这是当下一个大命题。这种融合,是每一个人自觉地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水乳交融,是一种化合反应,而不是把几个名词堆在一起的物理式的叠加。
农耕文明里面到底有什么是我们要学习、融合的?《周易》上讲,圣贤要做到“四合”,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与天地合其德”,一个人自己的道德能够与天地相合吗?这是我们要问自己的。什么才是天地的道德,《周易》上六十四卦,第一卦是乾卦,讲天的,第二卦是坤卦,讲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天德。正是由于苍天周而复始,所以一个真君子,你到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有这样一种尊贵,有这样一种担当,就要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现在要教给孩子的。
从内部打破,是一件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大家看看,给你个生鸡蛋,从内部打破,出来的就是生命;从外部打破,它就不过是个食物。人也是一样,从外部打破,带给你的就永远是挫折、否定和怀疑;从内部打破,带来的是生命的成长和一个人的自信和尊严。如果你想清这个道理,自强不息的人其实不吃亏。
孔子曾说“君子三省吾身”,《论语》中确实说了三件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今天话讲,为别人、为社会谋差事,今天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不管是和朋友,和亲人邻里之间,人与人的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外在传播来这么多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通过学习把它变成自我的内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重人格,第一是职业人格,让你有职业的担当;第二是伦理人格;第三是自我人格,最难了解的是真自我。我们能给自己一个底线吗?在职业人格上守住一个字的底线,就是“忠”,伦理人格上守住一个字的底线,就是“信”,自我人格上要守住一个字的底线,就是“习”。这三点,到今天,也是我们自强不息,修养自己的好方法。
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地大物博,有黑土地,有黄土地,有盐碱地,有沙土等,中国神奇的地方在于,任何地形地貌都能养育生命,这就叫“厚德载物”。所以,我们要向中国的大地学这种东西。你的团队里,不可能人人都是攥一把都流油的“黑土地”,难道就没有“盐碱地”和“沙土”吗?大地都包容各种生命,何况人呢?融合是什么,融合是一种真文明的融合。和大地去融合,就要跟着不同的理念去走。刚说了一个“忠”字,还有一个“恕”字。简单地拆这两个中国字,中心为“忠”,用现在的话说,忠诚最大的准则就是心中的底线,最大的文明准则,不是分解的任务书,不是外在的上岗打卡的制度,而是心里的良心,什么时候我们的干部把工作内化成精神自律,那他就真忠诚了。“恕”字,是如心为恕。人和人,环境不一样,想事方法不一样,有很多时候是个善意的误解,不一定是恶意的冲突,你能不能冷静一下,和他换个位,当他人心如我心,将心比心想想事的时候,摩擦就能少一些,宽容自然就到来了。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古人还说,近己为“忠”,推己为“恕”,所以这四句话是相连的:“中心为„忠‟,如心为„恕‟;近己为„忠‟,推己为„恕‟”。也就是跟人要“恕”,遇事要“忠”。
“与日月合其明”,就是人要和日月合上光明。我喜欢《老子》中的四个字:“光而不耀”。说的就是要有光明,不需要光芒。真君子的人格就是有内在的光,但其表面谦逊儒雅。所以说,中国文化中所提的人格,是一种光明人格,提倡的是“大光明”,是日月的光明。我们要向日月学习,是因为日月中包含着世界上最大的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中最大的“道”就是阴阳平衡。中国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想想这些道理,真是应该让我们的小孩都明白。如果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中国的孩子们上甘肃来举行一次成人礼,听听中国这些简单功课和朴素的道理。不行走你哪来的见识,没见识你哪来的胆识,没胆识怎么去做英雄。
“与四时合其序”,四时,指春夏秋冬。中国人最大的秩序感,就是我们的节序。中国人对四季有个说法,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说的是大地的农作物,也说人的养生。至于“与鬼神合其吉凶”,我给大家举两个字“贪婪”,“贪”怎么写,下面是一个贝,就是钱的意思;“婪”,上面是“林”,下面是“女”,本意是自个儿能占领的女人和树林子一样多。大凡“贪”的人,很少有只贪财不好色的,也很少有只好色不贪财的。自古以来,“贪婪”两字是在一起的。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卷帙浩繁。今天我在这里传递的主要不是内容,而是一种态度。如果你信任它,你自己去提取有效的成分,并且用你的生命把它激活,这就是我们所完成的创新。所谓创新,是在传统的基因中找到我们走向未来的依据。
咱们甘肃的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把自己的头脑作为创新的发动机,这是创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今天不能仅仅沉湎于重提丝绸之路的辉煌,古人博大的学问,我们还能不能激活。如果这一切都做到了,那我们才站到一个起点上。只要信任,并身体力行了,那么,传承就一定是创新的起点。所以,中国的西北,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能不能让今天的中国英雄主义不死,让今天的中国理想主义还能作为创新最重要的动力?用爱去改变它,这就是我们的“知行合一”。只有大西北的人,爱自己的热土,对自己的文明有信念,在自己的传承之中有创新,那才能让中国人更信任这块热土。
我相信,当这块地方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的时候,我们重振丝绸之路辉煌的起点就已经来临了。当我们的信念能够凝聚起来的时候,甘肃好了,中国的未来也就好了。
(本报记者李满福根据讲课记录整理)
于丹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掀起了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教授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地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第五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
比如,我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如我在一节班会课提出:“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拿了别人的铅笔,你会怎么办?”“你看到别的同学在吵架或打架,你该怎么去做?”“操场前的水龙头没有关,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发言、争论,达到共识。因为这些事情确确实实会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踊跃发言,作出是非判断。他们从而得到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
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此看来,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要及时地表扬,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很多老师都会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对他进行表扬、奖励,但他们往往会忽视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进行教育,没有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
例如,当我发现一件好人好事时,我往往不急于给他表扬、奖励,甚至不判断他的行为得失,而是先集中所有的同学,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判断、评价,也让这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时接受教育,也会使受表扬的同学更有荣誉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更能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规范
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只是从提高认识入手,讲明为什么要表扬,以增强受表扬者的荣誉感、上进心,促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使之产生带动他人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
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比如,有时我发现某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在我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去体会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
四、要注重德育主体的“个性”。
坚持“个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与老师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体。
当今学生的越来越有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前不久有报道称,某大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特地购置了大批军大衣免费发放给贫困学生,但几乎没有贫困学生去领、穿这种军大衣,原因是穿上了军大衣就等于你时时刻刻向其他同学暗示你是贫困生,这就是当今学生个性的体现。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坚持个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正确关系的体现。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给思想上“松绑”,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
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有了缺点要自尊、自重,遇到困难要自信、自强,犯了错误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少年特点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另一方面,从学生来看,也只有在多种活动中才能提高认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感、磨练意志、锤炼性格,实行在教育者指导下的自我管理。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卢秀安.《现代心理学纲要》广州出版社1994/7
[2]李方,叶瑞祥.《教学与班主任技能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3]华南师大教育系.《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好范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