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

时间:2019-05-15 15:1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篇: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一、一组可取的课堂教学视线

1、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永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前用充满磁性、富有激情的男中音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张芳老师的《大江保卫战》,带领学生扎实地朗读,充分的与文本对话;而周靖侠老师的《蘑菇该奖给谁》注重教学细节,能够通过角色互换,链接儿童生活和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课上得十分成功。

2、课内拓展练习设计科学,有利于课文的延伸解读:周靖侠老师的《蜗牛的奖杯》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蜗牛:你好!我想对你说”帮助学生深度地与文本对话;胡彩玲老师的《赶海》,课末让学生回忆发生在童年中的趣事,并用课文中的方法(运用语气词,把动物当成人来写)把它与下来,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张芳老师的《大江保卫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感言没有?有想说的话没有?有佩服的人没有?说一说,写一写,结合中心进行拓展,既深化了主题,又进行了小练笔。

3、精心设计课堂激趣点,把握学生课堂关注度:小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四十分钟一节课,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设计课堂中的激趣点,将避免学生的课堂情绪疲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把握较好的有周靖侠老师的三个激趣点:揭题时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森林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然后读一读,找一找,哪些词语说明蜗牛能得冠军;如果你是获胜的蜗牛,你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吗?学生说出来以后,用“小蜗牛可不是这样做的”过渡,引起了孩子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最后进行拓展,看到再也不能飞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

4、巧妙引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缺陷

尽管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上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缺陷。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问题设置过大,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如教《赶海》时,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像这类问题,在学生尚未进入体验、感悟阶段就让学生思考显然过大。

2、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

3、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如教《赶海》一课,我们的老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读起来这么有趣?”,然后老师开始就课文中的字词句及语气来解释这一问题,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就是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学生真的感受到了“亲切”么?答案是否定的。

4、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教《清平乐》这首诗,教师一口气列出了这些问题:“全诗从哪个字展开来写?这首诗一共写了几层意思?那些写实景?那些是想象?”。这样的设计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我们说,古诗应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由形象感知到理性的感悟理解,循序渐进。

5、课堂气氛沉闷,不善于综合运用教学语言。大面积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同样木然的表情及语言,偶尔夹杂个别学生“间或一轮”的眼睛,维持课堂浮于表面的井然秩序。

6、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所有类似的热闹讨论,其内容是歪曲的,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看似热闹,师生互动,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7、各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深怕学生遗漏了该学的知识点,于是在本已设计好的一堂课的各环节之间,会常有一些“兴致之笔”,强加进去,如《赶海》一课,为了不让学生丢失“修辞”的运用这一要素,马上转到修辞的表达效果,给人以突兀之感,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反而达不到效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为了照顾到新课程理念的各元素落实,将一堂课由传统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段论变成了“导入——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新五段论。由一个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模式。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原则。

8、中心不明确,因为教学目标设定过多、过大,使得课堂教学闲散有余而凝炼不足。

9、学生参与面不广,违背“两全”

教师往往是重视了程度好的学生,而忽视了程度差的学生,没有鼓励,没有顾及,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值得广大教师的思考。

三、对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一门素养课,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是“引导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要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观点,教师可以也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的这种评价、分析、批判,学生也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

我们曾经听完一节课后直接问老师:你同意学生的观点吗?他回答,不同意。那为什么不进行评价,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为要激励学生,再者,我说了,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教师地位观。

2、小组讨论不宜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致过程,“串讲(满堂灌)——问答(满堂问)——讨论”,时下最流行的是课堂中的讨论,如何正确把握“讨论”,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①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

②需不需要讨论

我们要明确,讨论就是交换意见,而之所以要交换意见就是为了互相启发,互相说服,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但很多情况下,有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解、认识上的问题,不是一个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比如“鲁迅出生于哪一年?他的代表作是哪些?”,这样的问题、查资料、阅读即可解决,独独不需要讨论。

③有没有条件讨论

有的问题虽然需要讨论,但因问题的设置过大,学生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中国最博大精深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哪一部?”就这一问题没有几十年的文学功底是不可能的。

3、注意课堂互动的建立

时下很多教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间的有问有答,这是片面的。其实,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动作,只要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氛围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都是互动。教师只要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充分把握各种有效的“互动”,对课堂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4、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课堂各环节的科学运作

一堂课,大致可包含四个环节:营造氛围(即导入),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对文章的理解度),情感升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综合各类教学语言(包含行为语言),对以上几个环节进行科学运作,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意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学生是充满个性、灵性的学习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想不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内在素质,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关注每一个生成性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生成问题,备课时是不可能想到的,我们的教师能就这一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最后得出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老师是不闻不问,甚至简单地回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将要打击了学生多大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那么,在今后的课堂上,还能出现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精彩吗?

6、关于课堂拓展练习的设计

好的课内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如教学《三顾茅庐》,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理解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我喜欢(刘备、张飞、诸葛亮),是因为他,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教学《燕子》时,设计的拓展练习,“用课文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有一学生答出了:“春天象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从中也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而有的拓展则是无边际、无效的,比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负荆请罪》一课,任课教师别出心裁把家长请来一起上课,首先是请一位学生把负荆请罪的故事说一遍,然后匆匆进入拓展: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不是犯过错,然后请家长说说为孩子是怎么做的,接着大家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最后还请一位专家发言大讲了一通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把好端端的一堂语文课折腾成思品课。

7、课堂中学生激趣点的设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有意注意是受时间限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有意注意的时间更是十分短暂。要想让学生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都高度关注,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堂课中,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心、设计两至三个激趣点,用以激发学生新的关注度,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这点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举了一些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8、科学运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但不应该盲目的鼓励,不是什么都好,对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偏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你也很棒”,“声音很大”,“很有勇气”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当然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学生之所以回答是错的,在他的思索过程中,肯定有一处或两处的思维障碍,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走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障碍点,学生必然会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这显然比简单的肯定要好得多,也有助于学生今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信心及准确度。

总之,“教为了不教”,“教无定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生气、多一些人文的气息,在每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上,本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原则,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出会思考、懂学习的学生。

第二篇:金融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

1.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

2.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包括加强窗口指导,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支持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

3.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银行监管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理念,坚持探索逆周期监管实践;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初步形成,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方面

2010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金融业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货币存量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2006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就突破万亿大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 年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 亿美元。

2.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1)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10 年7 月,农业银行挂牌上市;(2)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3)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改革与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跨区域发展;改革重组和改制上市,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竞争能力。

3.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到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及发展,至2010 年4 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 多家,贷款余额超过1000 亿元。

4.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依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5.保险业改革不断推进。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完成重组改制及整体上市,2009 年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已达138 家。

6.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快速发展。

7.金融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1)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2)证券业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3)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保险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4)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货币当局签署了6 份总规模为6500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开始后顺利扩展到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9 年底,5 个试点城市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 笔,金额35.83 亿元。

(三)金融业专业就业现状

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

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

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据说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等。

二、如何推进金融业改革和发展

(一)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

(1)我国间接融资比重高,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全社会的融资风险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2)资本市场仍具有“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值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高。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够成熟,中长期投资者比重依然较低。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3)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障功能发挥不够。我国GDP 世界排名第2 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 位。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3.25%。人均保费,世界平均为512 美元,我国仅为105 美元。

2.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需要加强与完善

(1)从组织体系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开放仍有空间。

(2)从服务领域看,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小银行少,微型金融机构刚刚起步,而大银行又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小企业的作用,贷大不贷小,造成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不足,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3.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一些金融改革偏重于机构的增减和人员变动,对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不够重视。

(2)银行业战略规划比较薄弱、竞争同质化、考核机制和经营模式科学性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有待规范,实际运作效能尚需进一步提高。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立健全仍需一段时间,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和有效经营模式仍在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还不完善。

(4)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比较传统,创新能力较弱。

(5)一些保险公司内控和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行为仍不规范。

4.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巨量信贷增长存在风险隐患,贷款集中度风险日趋突

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所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加强。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1.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完善市场机制,为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最终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改善汇率管理和调控方式,增强主动性。

四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作用,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加强信贷政策宏观指导,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促进信贷资源合理配置。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2.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但金融监管结构与金融市场结构、鼓励金融创新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不协调日益显露。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金融体系存在顺周期现象,加大了系统性风险隐患。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空白与监管交叉并存。我国应充分借鉴并积极执行国际金融标准,推进相关改革,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一是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抑制货币信贷顺周期波动。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牵头和主导作用。

二是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位,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

三是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可由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建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

四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重大破坏,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在化解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1)继续深化已改制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坚持推进改革与加强经营管理并

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夯实金融微观基础。

(2)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按照“一行(司)一策”的原则,继续推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改革,按照两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明晰业务范围、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控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合规经营和监管部门有效监管,不断提高其服务对外贸易和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银行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其继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做好准备。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是加快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

(4)推进证券期货机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督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改善公司治理与内控水平,提升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

(5)推进保险机构改革与发展。努力巩固改革成果,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上市、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增强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

4.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1)加快推动货币市场发展。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汇票市场协调发展,拓宽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

(2)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进公司债券发行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探索研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市场约束;丰富债券品种,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

(3)稳步推进股票市场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并购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继续推动重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稳步发展股指期货。

(4)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建设。继续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交易方式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交易产品日趋丰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的外汇市场体系。

(5)推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整合优化配置黄金市场资源。加强黄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交易、运输、仓储、交割和黄金账户及清算服务。

第三篇:学生语文现状调查分析及教法策略

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及解决薄弱高中语文教学与教材冲突的实施方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村学生语文水平较低,尤其是我校收取的学生,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与新课标下的教材知识层级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不高,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很差,我们的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状——“教者费力,学者吃力”,双方都吃力不讨好。针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上报了小课题研究,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截至目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教学实践,研究我校学生在新教材下的语文学习现状,得出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好,可大多数学生懒惰成性,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即使老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学生“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自欺欺人的情况。

其次,少数学生性格太胆小、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沟通很是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极不如人意。

二、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是语文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学生学语文只盲目地学“课本”,课外阅读极少甚至没有,许多学生甚至连课本知识都不能完全理解。如此情况,加之积累太少,不能见多识广,课内外知识不能很好结合,语文科与其它学科也不能有机融会贯通,语文与生活脱节,这种种狭隘的学习方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背景中,学生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况。

三、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学语文的机会,也缺乏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因为学生家长常年忙于务农或者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自小就缺乏来自父母的细微关注,再加上祖父母辈落后的教育方式和娇惯溺爱,给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同程度的“放养式”家庭教育环境,最终造成学生几乎都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部分学生甚至几乎没有了学习能力。

四、学生心理负担很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面对升学压力,想学又学不懂、1

学不动,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更加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成绩也不可能显著提高。

五、外界诱惑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生活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人们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时不时有辍学情况。由于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的辨识能力不够,所以当学生跟外界打工赚钱的朋友交往时,有意无意地在被“赚钱、自由”等社会因素所诱惑着。此外,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抱着考高校的意愿进行高中学习,本地许多家长早就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高中毕业后的生活工作方向,这无形中给学生留了至少一条“后路”,学生抱着不重视知识和成绩的态度来学习,自然动力大大不足,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和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面对这样严峻的学情现状,该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着来解决薄弱高中语文教学与教材冲突的问题。

一、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这是最根源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方面。态度决定一切,相信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了,再难的知识也会被解决。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有了兴趣,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再难的教材和知识对学生来说,都将只不过是纸老虎!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得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动转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其一、加强教师自身语文水平和教学技术的提高,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知识丰富,语文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引入知识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加强对学生的熏陶,诱使学生学好语文。

其二、基于上一条,老师要多挖掘新课程教材中适合于我们学生学情的兴趣点,所以,备课环节至关重要,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能有效地运用于此。其

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背诗歌比赛、成语接龙、对联搜集、谜语猜测、板报比赛等,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养成勤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在竞争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学语文。

其四、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闪光点,为学生每一个优点喝彩,为学生每一个进步叫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信心。其四,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名歌词,让学生领悟其中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与其“绣了给人看”,不如“更把金针度与人”。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地域的约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并适当要求学生长期坚持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诵读文章的习惯。只要学生坚持做到多听、多看、多说、多读、多写,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一定能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只这些,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改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想、联想等思维扩散和知识迁移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语文知识重在灵活运用,切记让学生生硬地背诵古诗文和枯燥地讲解大量习题。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扩散思维,并慢慢锻炼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因为它们能让学生迅速地联想旧知识,拿所学技能解决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发挥这一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答题技巧,一定会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这无疑是最适合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迅速、更精确的解决每一个问题。

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语文课堂。

面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较差,又要完成语文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还要参加各类考试,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语文课堂。而本学期我校“课堂教学四点基本要求”就是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薄弱、自觉学习习惯差、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它是我校特色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下面谈谈“课堂教学四点基本要求”在语文课上的运用。(1)打造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用激情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就会因自己出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望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用于实际,有助

于智力的发展。(2)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打造生动的课堂。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这种教学法旨在调整学生中“失败者”的心态,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学生对教学材料产生了兴趣,激情,生理上往往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能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活动整个神经系统,能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3)适时补充基础的语文课堂。每节课专门开辟15分钟进行学生“语文要害知识学习基础”补充。“要害知识学习基础”是指多数学生不会的,暴露出的学习基础问题,具有统一性。这样坚持下来,学生语文基础提高较快,也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4)竞赛式的语文课堂。充分运用“竞速两测”和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不断的鼓励学生和肯定学生,给学生以积极心理暗示,间接性地减轻心理负担,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用“竞速两测”的方法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程,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五、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首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鼓舞士气,并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生动的学习表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想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

1、以长辈般慈爱的胸怀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要教导学生相互尊重和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如此,学生与老师之间亦如此。

2、于细微处减轻学生心理负担。高三学生学习任务繁多,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思想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缺乏生动的表情的时候,当学生对课堂问题答不完整时,教师千万不要讽刺、训斥或冷淡学生。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直至完全理解,这其实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消除心理负担的方法,进而会很轻松的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拥有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机会,要善于激励学生,让学生积极进取,增加学习动力。比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小段能激励学生的话语,而且这些话语还要有“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作用,然后全班朗读,振奋人心。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不错。习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即可。

这项工作是需要每一位学生轮流参与的。

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周敦颐告诉我们,学习中学和思的结合非常重要。作为高三学生,必须要独立自主学习,并要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还要有勤于整理、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就是对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能力,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很好方法。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少不了老师的引导帮助。我们要善于揭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科学地、艺术地进行评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对完成任务迅速,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思维迟钝,不善于讨论,不爱发言的学生则可采用激励方式,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一些这样的活动和评价,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业上,会越来越有兴趣,会越学越有成就感,这样,学生在充分认可老师和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心理“负担”也就减下来了。

五、学校努力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政策多向条件薄弱学校倾斜。

面对时代严峻的挑战,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用自己更多更先进的方法,激发农村学生禁锢的热情,激活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

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

① 重内容 轻意蕴 :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② 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③ 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5.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驻颜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充实体裁: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以及简短的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②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读读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欣赏朱自清的《春》后,读读顾春的《迎春乐》等。)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③ 科学排序: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少至多,由短及长,由浅入深,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力求序列科学,循序渐进。

④ 丰富形式: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材,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材,甚至立体的情境型教材。力求形式多样,乐而习之。如,我们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碑文楹联、诗篇词章佳作如林,数不胜数,完全可以将此开发利用起来,在游览考察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4.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人────教法改进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①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②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③课堂开放 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④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水浒》施耐庵)中的“但凡客人来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文)句表达情感,还有“见物吟诗”、“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文)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评价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

中石油广安希望学校 黎冠萍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课上固步自封,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 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

1、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学校经费紧张,造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也成为一句空话。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四)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

2、新课程实施以后,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许多实验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3、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案。

下载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小学语文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热点则集中于课堂教学创新。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智、有效的选择......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难在哪里? 叶......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篇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一、前言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思考

    我校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思考 楚州中学高一 吴上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听课及对教师和学生个别访谈的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与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王祖亮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

    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曹杨职校徐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理念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维度极大地......

    当前我国养老院现状调查及分析

    忆百孝心网关于我国养老院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正在快速的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000万。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

    小学生劳动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小学生劳动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前,在中国有将近3亿多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中国的希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有这么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