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环境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化环境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溧阳市燕山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对传统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策略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尽管传统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如今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孩子的求知欲望,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的误区的反思
随着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然而我们看到,由于缺乏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一些误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不适当的过度开发使用,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其他媒体(言语交流、课本等)的作用,以致造成高投入,低产出。
2、在应试教育观念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学比较强调书本知识,不少课件仍以展示和呈现知识为主。由于软件缺乏灵活性,许多老师在教学上难以体现自己风格。课件内容完全重复材料内容,环节固定,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3、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展示各种用常规手段难以表现的现象,帮助学生获得直觉经验。计算机具有交互性的本质特点是多媒体技术优于其他媒体最突出的特点。但目前演示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居多,计算机的交互性运用不足。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新策略的提出。
1、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已成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但计算机及网络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只是为了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提供了一种基础、一种可能。要使计算机及网络在教育领域真正发挥促进作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
2、当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
3、我校是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98年开始学校一方面花巨资投入完善现代教育硬件设施。到目前为止,我校拥有交互型的电脑室二个(含94台多媒体电脑)、语音教室一个、讲授型的多媒体综合教室1个。另一方面同步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几年下来,取得了一些成果,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可观的变化。近两年,学校硬件条件正发生质的变化,对现代教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展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已迫在眉捷。
二、研究的几个概念和实验因子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既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归宿。其实验因子: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性功能有机结合,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能立即反馈,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运用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促进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说明运用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功能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多媒体技术能看见、听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的多,通过讨论、交流、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可以按教学目标要求把不同的媒体信息和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按学生的个体之间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及调整,便于因材施教。
4、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容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学生在交互式环境中学习,不再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而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练习等。
(二)现代化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现代化课堂教学策略应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成效最大化。
1、教育思想现代化,关键是教师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1)新的学生观。教师应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上进心、自尊心、求知欲,都有独立自主的要求,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新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3)新的教学方法观。学生是索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识工具。
2、教学过程最优化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知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
(2)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嘴上而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
学生为主体之事。
3、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1)最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络,搜集所需的资料,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参与面进行反馈交流。学生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形成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渠道,且可以人人参与。CAI能提供及时的反馈,这些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不能及的。
(3)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学生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进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培养。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策略的理论假设。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构建新教学策略”研究的假设是:通过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正确而充分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逐步地丰富和完善以计算机为技术核心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新策略,最终全面实现学生素质的更优的发展,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目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一)多媒体展示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
1、研究的起讫时间:从2000年9月起,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引入课堂,以多媒体展示型的教学模式为重点,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
2、多媒体展示型课堂教学策略基本格式及特点。
多媒体展示型课堂教学策略的格式如图所示:
本策略是指教学中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来传递教学信息,呈现与阐述教学内容,学生同步学习。
其特点表现在:
(1)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通过制作的课件更好地表达了教学内容,呈现了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
(2)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为形象丰富。
(3)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特点看,媒体创设了良好情境,提供集声像,图文并茂的更为直观,形象的信息。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产生情绪体验,增加感染力。
(二)多媒体交互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
(1)究的开始时间:2002年5月,在已有的展示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基础上对交互型策略进行研究。
(2)硬件、软件准备。
硬件:学校加大硬件建设投入,争取全校每个班都成为多媒体教室,建设几个人机交互的网络班,在网络教室中安装视频信号传输网络实现联网教学,并在校内基本建设成一个点对点形式的对等网络。
软件:教学使用的CAI课件具有交互性,教师要熟悉网络教室的功能,并会控制教室网络系统。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会使用CAI课件。
多媒体交互型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格式,如图所示。
本策略是指每位学生一台多媒体电脑,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并通过多媒体
教学网络及其有交互功能的课件实现点与点间的通讯。教师通过网络,利用媒体的交互性程序设计间接控制教学过程,学生根据课件的指导及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异步学习,实现人机对话。
其特点:
(1)从教师角度看,通过制作好的课件表达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过程,创设一个交互性学习环境。
(2)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接受的信息形象而丰富,学生之间利用网络进行集体的交流,同时学生一人一机,个体在集体环境下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
(3)算机提供的信息的特点看,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同时备有大量的资料以拓宽思路。在交互型课件中设有练习题库,能作出智能判断,具有辅助功能。
(三)多媒体网络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
(1)研究开始时间:2003年5月。学校校园网的不断完善,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学校开始涉足网络化教学的实践。
(2)硬件、软件准备
硬件:构建一个100兆接入,百兆到桌面的大网。新建IBM网络教室,通过ISMDN的接入将电脑教室及全校电脑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加速学校发展的数字化进程。
软件: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负责建立校园网资料库,全体教师接受校园网络平台的操作培训。实验班学生能自如登陆校园网,并利用搜索引擎浏览、搜集信息。
(3)多媒体网络型课堂教学策略。
本策略是指教师利用网络教室与校园网、广域网相联,将三种资源即交互型课件,校园网资源,英特网资源实现同时共享,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等。进行生生、师生交流,从而实现网络化学习。
其特点:
(1)从教师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探讨。
(2)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且接受信息的来源更为广阔,学生个体不但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进度,还可以自主支配时间,选择地点。
(3)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特点看,媒体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并与局域网、英特网的相联结,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学生的网上学习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研究成果的形成成果的形成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教研组等结合实际建立子课题开展研讨。
第二阶段:中期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评比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通过结题鉴定并推广成果。
成果形式:阶段性成果为科研论文、调查报告、音像资料。最终成果为结题主题报告或著作。
五、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是在我校原有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研究》(报市立项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前期的研究、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关成果及论文在省地市级以上多篇发表。我校已建成多媒体演示教室,网络教室,绝大数教师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了证书,具备了初步的操作运用能力,多数教师已具备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能,并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我们将请上级有关专家担任顾问,直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我校与有关电脑公司广泛联系,并能随时获得他们的硬、软件等的技术支持,为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
六、课题组成员结构和分工情况:
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给予充分的时间,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职务姓 名职 称分 工
顾问黄虎松中学高级指导督促课题研究的实施
组长钱腊彬中学二级负责课题研究过程的全面工作管理,总体组 织管理,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副组长管春军中学二级课题实施,负责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 研究成员
研究成员
研究成员邱静中学二级陈粉庆中学高级彭瑛中学二级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 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 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
第二篇: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研究
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科学的课外阅读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如何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呢?这就需要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加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是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是教师改变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审定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在七—九年级阶段,即初中学段,阅读量应在260万字以上,每学年至少要阅读2—3部名著。还列出了学生应当熟读背诵的课文,并附有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课外阅读除了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产生促进外,而且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国内,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对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也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教育专家霍懋征认为: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学生所阅读书籍的深浅与内容偏重也要有不同。而阅读那些童话故事、优美的诗歌、容纳了大量的成语与谚语的知识性图书对孩子来说永远大有裨益。
2.是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需要。
《决定》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就是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而进行的。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作为农村的初中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虽然渠道也有,但较城市学生来说还是显得太少,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恰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有不少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导致了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以现行的教科书人教版为例,除了课内教材外,另外配备了补充阅读教材,但是很少有教师或家长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他们只是一味要求学生重视课内课本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成了真正的“书呆子”。其实课内课外是个互相补充的过程,所以对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研究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4、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目前教师发展的实际现状是教师的实验操作在黑板上,活动体验在口头上,社会实践在教室里,综合考试在分数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的推进已经
成为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要想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自身必须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本课题的研究,也尝试在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水平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上进行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 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中学生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
完善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农村中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④为创设中学生阅读心理学,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结论,实验对比结果,以及相应的理论框架。
2、实践意义:
①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
力,促进他们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②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③促进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生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农村中学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知识的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把社会臵于个体之上,是在社会水平,而不是在心理水平谈社会交
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认为知识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社会。它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方式解读文本的意义,彻底抛弃了二元论的思维传统。认为个人所拥有的主观知识,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商、相互批判等一系列交往过程,最终获得知识的合法性,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社会建构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对话。课外阅读培养就是实现这一理论,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大师交流。
2.阅读理论。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这个过程首先是满
足阅读对文字信息及其他符号信息的识别、筛选、区分和判定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审美的需要。课外阅读恰好满足了阅读者的这种心理过程。随着信息革命和阅读带来的天翻覆地的变化,我们必须依据阅读目的、阅读方式、学生现实及未来的阅读需求,重新调整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抓住阅读能力这一制高点,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达到“自会阅读”(叶圣陶语)的能力。把阅读变成学生创造的空间。
3.接受美学的理论。
接受美学这样描述阅读的过程:作品——传播——接受——创造——变形
(读者对文本的超越),所谓超越,就是扩大了学生创作的空间,启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的神经,学生变成了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和改编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建议”部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所在。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推荐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阅读文本,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课外阅读,注重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使每一次,每一天的阅读都有真正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家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包括:
(1)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
(2)研究新课改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要求,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及补救措施。
2、深入研究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迁移,探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过程各方面的积极影响,推动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健康开展,切实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课文阅读的要求。
3、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出开展课外阅读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相关建议。
包括:
(1)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
(2)读写互动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3)课外阅读的时间、地点、方式对阅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阅读形式、过程的监控的研究。
(4)学校图书馆及班及、家庭图书对课外阅读的促进方面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广泛地开展家访及问卷调查,对本地区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准确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2、个案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
七、课题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1月)
1、课题申报。
2、确定课题组成员。
3、明确具体的人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7月)
解读课标,确定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课题行动研究,构建读书型校园。
1、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培训和课题理论学习。
2、进行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3、探索尝试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方法。
4、反思、完善课外阅读方法。
5、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结题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2月)
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结题,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课题实验的效果,申请验收,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推广积累经验。
八、研究的成果形成1、研究报告
2、论文
九、相关措施
1、发现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实施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2、结合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订诗教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力争形成校园人人读书之风。
3、课题研究成员定期交流讨论。
八、研究的组成与领导
组长:姚绍明谢伟
成员:李耀东冯宏杰胡欢欢
具体分工:
姚绍明课题管理课题指导
谢伟课题材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公开讨论的组织与安排
李耀东组织调查问卷负责搜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冯宏杰课题编排策划整理课题资料
胡欢欢课题编排策划整理课题资料
第三篇: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社会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站在时代的高度,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善于终身学习,善于获取信息,善于知识更新,而要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旨在克服单纯接受学习弊端的研究性学习,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学校背景
我校是一所刚刚合并三年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学校拥有标准化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有46个教学班,教职工130多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5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2名。学校共有学生2000多人,要让这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成长为个性特长鲜明的一代新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探究一种能张扬学生个性,能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是从教师本身看,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一部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二是从“教”的过程看,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缺乏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三是从“学”的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显然,这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提出的,它的提出正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变革学习方式的新举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学生独立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即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成立以校长为主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究体系;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举办研究人员培训班;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重点查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管理》、《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等资料,制定实施方案。
(二)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我们坚持每周一下午一次研究情况交流,每月一次成果汇报。这种活动形式,有利于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有助于研究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坚持了定期与不定期、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和锻造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同时我们还从不同的班级实际出发,制订每个小阶段的实施计划,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做好阶段小结。
(三)通过实验,我们要确立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课堂效果显著。
七、探究性学习的预期成果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探究性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1.实现了师生关系的转换。在课题实施中,破除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2.实现由“传授”到“指导”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课堂上问个不停,讲个不停。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教师要亲身感受到学生隐藏着的巨大潜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可能性,因此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与态度上,也向尊重学生差异、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变为一位“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过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知其所以然,为了促进理解或掌握结论。而探究性学习对过程的关注,就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还在于过程的本身。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任务驱动的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尝试、纠错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的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和思维策略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们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注意力集中,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准确了,已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学会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能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特别是当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就更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4.培养科学态度。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科学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学生尽管都乐于参与探究,但在探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学会了从实际出发,通过积极尝试探究,认真验证,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态度,并且在这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那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发展。
第四篇:4教育研究课题的信息化支持环境
教育研究课题的信息化支持环境
谢非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实验是一个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各种形式的支持是必不可缺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总课题组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平台和软件,为课题开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测量、教学资源管理等构建了系统技术环境,成为科研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平台。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站和软件共同构成了跨越式项目的系统技术环境,已在140多所学校广泛使用,有力地支持了教师们的实验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课题开展的效率。多种技术形式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1.跨越式实验项目门户网站
跨越式实验项目门户网站(图1)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活动公告、课题介绍、学习资料、活动掠影、优秀论文、优秀课例、教学资源、常见问题和在线培训等内容,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课题组各项活动公告、活动总结等通知以电子公告的形式下发;(2)提供所有课题学习材料的下载,为新老教师提供随时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3)展示和共享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优秀教学资源及教学反思,展示各区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的风采;(4)展示项目的部分成果;(5)开辟论坛与广大实验教师进行互动,对常见的技术问题、教研问题进行解答等。
图1:跨越式实验项目门户网站 跨越式实验项目门户网站积累着跨越式项目的各项过程性成果,展现着跨越式项目的发展历程,是总课题组和实验教师信息互动的窗口,也是简单的教师培训网站。
2.VClass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VClass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图2)主要支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该平台的设计考虑了课堂教学的特点,照顾到多学科中的常见活动,并利用不同的技术形式来支持这些活动,使师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技术形式的优势来促进学与教,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虚拟的课程空间,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授课、上载资源、布置作业、出试卷和就某些问题进行调查,学生可以做
作业、通过讨论组进行网络作文、记笔记、考试,师生可以进行讨
图2:Vclass教学平台首页 论、交流等;平台提供资源在不同教师和课程之间的共享,计算机自动对客观题目进行判卷,并分析学生成绩,让教师第一时间得到全班的知识掌握情况。
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支持很多课外学习活动如作业、答疑、讨论等等,是支持混合式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该平台可以通过学校管理员进行制定,对中小学显示不同的界面,特别在供网络写作使用的讨论组模块,如果是小学,则显示出更加简单的功能和更加卡通化的界面。
3.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图3)专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网络环境的支持。该平台的设计以研究主题为切入点,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打破传统班级为学习团体的界限”、“强调过程性”、“基于丰富的非良构材料”、“以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交流”等特点,是中小学开展多层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支持平台。
该平台提供从区域研究学习系统中心到各个学习再到各个年级、班级、课题、小组、个人研究者的七层架构的集中式管理环境,能够有效地支持基于跨学校(区域性)研究
图3:“海伦凯勒”人物专题研究空间 课题、跨年级(校级)研究课题、跨班级(年级)研究课题、以及基于班级的多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对于教师来说,该平台从研究课题的设计、开展、追踪和评价都进行了支持。进入一个研究课题,教师新建课题,对学生分组进行管理;当学生开始研究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过程报告、上传的资源、参与学生的在线讨论等形式督促研究过程,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辅导。平台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过程评价方案制定功能,教师可指定学生的开题报告、研究方案、过程评价、研究结果在评价方案中占据的比重,当教师分别考查了这些文件或过程的分数之后,平台会自动得出最后评价的数据,简化了过程评价的数据计算。
对学生来说,利用该平台,可以完成计划、过程记录、交流共享、互评自评等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共享资源、撰写报告、提交小组作品等活动来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最后还可以撰写自我研究心得,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以获得更大的提高。学生开展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小组成果共同评价以及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个人的参与度、个人的提高进行评价。
4.发展性评估平台
发展性评估系统(图4)是结合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推出的专门性评价工具包。结合目前我国中小学评价方式的混合现状,它主要包括测试、问卷以及档案袋三种测试工具。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却能够对各种评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定期生成评估报告。
发展性评估系统支持多主体参与的评价,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还有学生和家长。教师可以出试卷组织考试,通过手工录入、利用题库自动组卷多种方式组卷;可以为学生创建档案袋,收录学生的作品集、获奖记录,对学生进行跟踪考查;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 方式搜集学生的反馈,掌握学生情况;最后,还可以借助该平台的图4:发展性评估平台登录页面 辅助,汇总档案袋,观察学生的成绩变化,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追踪。相应地,学生可以参加考试、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收录进档案袋,参与调查等,并可以看到自己的各项评价信息,以及看到自己的成绩变化、成长轨迹,自己进行评价和反思。
发展性评估涉及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能力素质、行为层面的考查,可以为全面评价学习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将发展性评价中涉及到的大量数据和繁复的工作电子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评价工作的效率。
5.新课程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群
新课程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群(图5)是Web版的资源库,是一个方便实用的学科资源互动园地。它可以完成上传、存储、下载资源的功能,每个学科一个资源空间,达到跨区域的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同时,教师平时制作的点点滴滴的资源通过该网站群积累起来,形成宝贵的资源库,减少资源建设的重复劳动,并将教师资源建设的工作成果最大化。
一方面,教师可以它可以将自己制作的主题资源上载到相应的目录下,这样,就通过技术手段将各区实验教师的资源自动收集起来。另一方面,课题组在平台工具的帮助下对这些资
源进行一定的管理,使它们可以按照主题和教材版本册数编图5:新课程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群首页面 排,就得到适合综合查询和适合按照教材目录检索的两种目录结构,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检索到想要的资源。该网站群还提供高级搜索的功能,可以完成多种条件的复合查询,使教师能够准确定位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那个资源,在获得丰富资源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每个学科开设交互社区,课题组人员、各区的该学科老师都可以参与,互相交流资源设计与制作方面的经验和问题。
6.《教育技术通讯》在线杂志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电子杂志
《教育技术通讯》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免费在线杂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图6)是以光盘形式免费发行的内部电子杂志。它们发布和展示跨越式实验以及另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项目——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文摘型的一些理论文章、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优秀多媒体资源、包含视频的优秀课例、技术技巧、实验学校风采等。《教育技术通讯》还重点介绍教育技术领域内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其中不乏丰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材料和最新进展,具有学术性、创新性、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和交流性。这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的学术内容,能开阔视野、启发思考和新思想的产生。两杂志一方面为广大跨越式实验人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科研文献材料,也为他们提供了发表、展示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的空间,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促进了跨越式实验研究项目的深层次发展。这个电子杂志为 广大实验提供了成果展示的空间,反映着实验最新的进展图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电子杂志12月号 和成果,不仅加强了跨越式实验13个实验区之间的交流,更和其他的项目结合起来,把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里进行的研究和实践的互相借鉴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
7.知识媒体实验室blog群和实验教师blog群
跨越式实验开辟了中学资源建设小组的blog空间(图7),这里成为中学资源规划和建设的公告牌和交流园地。还为实验教师开辟了“跨越式发展心路历程”的空间,实验教师们可以记录和发表他们在跨越式里的一路走来的成长或发展历程,为教师反思结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快速而广泛的途径,也促进了课题组成员与实验教师的交流。还有的教师接触blog之后开始在课题组人员的帮助下尝试利用blog进行网络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想写、能写、写得好”,该尝试正在进行中,做得有声有色。
以上几个主要的平台、网站和软件,和非常常图7:实验教师blog群 见的E-mail、网络聊天工具等,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的信息化支持环境,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多种技术进入教学和课题研究,关键不在于技术多么先进、功能多么完备、界面多么花哨,而是技术要适合教学的实际需求,适合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习惯和工作量,简单易用,技术能实实在在地为教学和科研提高效率、增强效果、带来便利。只有在实际教学中被接受、被广泛并经受住教学实践检验的技术,才是真正有用的。无论是总课题组成员还是实验教师,都在使用、改进这些技术工具的同时,不断地思考着技术在教学中、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在技术与人的不断交互中,不断开发着技术形式和人的潜能,在这样的相互促进中,我们的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都不断进步,朝着更适合信息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五篇: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九年级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关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的重点。
在我校化学教学中,教师们能有意识地将主题性教学理论,构建成学习理论运用于化学教学,探索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多、周期短,施教于能力一般和偏低的学生尤其困难,九年级化学教学究竟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什么?作为我校研究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其实践价值在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重能力、以学生为主、重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向发展,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逐步建立“探究—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注重化学与STS教育的实践。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3)找准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进一步密切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4)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化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其中包含“探索—发现—创造”三个核心环节。探究,即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现有条件,有目的地、主动地探索研究。发现,是学生探究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发现这一环节又进一步引出创造这一最终指归。化学教学中创造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小发明,更重要的是掌握能产生知识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能重新认知、重估价值等。
理论上有: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重要成果;2.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发现法”和“探究学习”理论;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5.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
四、研究的内容要点
(1)建立化学学科“探索—发现—创造”的研创式教学新模式。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探索—发现—创造各环节及其有机联系上进行深入研究,在课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分面进行全面研究、总结。
(2)密切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研究化学综合课课型及活动课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
(3)建立本课题研究信息资源库,形成化学教学校本课程。(4)注重在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社会反馈情况的研究,加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密切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并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
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日本将培养“生存能力”作为教改的基本方向。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发展、实践、创新”的改革思路。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理论学习、钻研与借鉴,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运用自己的眼光来筛选。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大面积研究我校学生化学素质,了解其特长与发展方向,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个案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方法。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认真探索、总结。建立各自研究课型的教学模式,运用方案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结题报告、活动记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交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兄弟学校的经验,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与其他没有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起始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
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和理论支撑,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论证课题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
2、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阶段(2009年9月~20010年12月)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
完成形成阶段:实验班与非实验的同类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3、结题推广阶段(20011年1月~20011年6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各子课题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并作鉴定,撰写课题论文、整理各类资料,请有关专家鉴定。
课题组成员: 蔺国松 孙奎林 唐龙生 陈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