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及对策
例谈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及对策
鲍田中学 戴小云
[内容提要]:
例谈当前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
一、教师提问缺乏耐心,缺少等待;
二、语文课成了包罗万象的“万能课”;
三、学生讨论合作流于形式;
四、“读写结合法”泛滥。并提出相应对策:一教师转变观念,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会等待;
二、加强对文本的学习和解读;
三、备课时吃透教材,具体操作时也要注意度的把握;
四、准确定位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健词]:
阅读课教学误区对策
“课堂教学是门科学,有规律可找;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有强烈的个性特点;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待于探究、完美。”这是市进修学校包哲老师在一次评课上的发言,听后颇有感触。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尽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但透过热闹的现象去冷静地思考,确实发现存在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这此遗憾、这些误区促使我们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反思,并积极思考对策。
误区一:教师提问后缺乏耐心、缺少等待。
[现象一]:一位老师教《云南的歌会》让学生速读全文,并思考概括文章写了歌会的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可当学生还未读完,甚至来不及思考时,教师就叫停,马上让学生回答。
[现象二]:有教师上《台阶》一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根据问题,概述课文内容”。课件上的问题已很明确,可当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时,教师地喋喋不休地补充概述要求,阻碍学生的正常思维。
[现象三]:一老师上《岳阳楼记》,逐段分析课文。“教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自译第二段”,“用1分钟时间提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用3分钟时间思考老师的问题”„„在时间上给学生以严格控制,而正因为此,就出现了时间不够,学生回答不好或老师说“那再给你们x分钟时间”的结果。
[反思]:这些虽然都只是教学细节,但从中不难看出教师缺乏等待心理。教 1
师对学生学习心理了解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缺乏信心,担心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过分强调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仍以自己的思想、思维、思路左右着自己的课堂。
[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必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揣摩、历练才能完成,任何包办代替的结果是不能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提并论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中采用的方式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上述教师的这些行为明显打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时间,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有所得的,但对中下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生产者,学会等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观念。
误区二:语文课成了包罗万象的“万能课”。
[现象一]:一教师上《石壕吏》一文,全文分析完后,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老妇人,再现故事情节;另外请一学生上黑板语合语境画图。
[现象二]:一名教师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在对课文稍加分析后,就用大量时间来看影片《后天》中的情节。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论,使语文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天地。于是,语文教师过份夸大了它的外延。有些课怎么看也不像是语文课。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一些问题,做些表演,画些画,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甚至将语文课上成了社会课、自然科学课。诚然,语文课堂引进小品、表演、演讲、辩论会等形式,确实给语文课带来不少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热闹的活动,不见对文章的挖掘、共鸣,势必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
[对策]:我们倡导综合性学习,但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它的最根本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热练运用祖国的语
言文字”。不管新课程怎样改,“语文味”始终不能淡化。仔细地阅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能够读得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章中丰富、浓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铺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正途。
误区三:学生讨论合作流于形式
[现象一]:一教师在教《敬畏自然》时,提问说:“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人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这种泛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形式在以班级为基础上的多样化,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
1、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2、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4、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误区四:“读写结合法”泛滥
[现象一]:一老师上《福楼拜的星期天》,离下课仅5分钟左右时,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过的“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方法”对你的同学作一下肖像描写。
[现象二]:一教师上完余光中的《乡愁》后,让从未离过家乡的学生们仿写“乡愁是”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阶段目标将阅读和写作目标分得很清楚,对于一堂阅读课的教学,阅读与写作孰轻孰重教师应很清楚地知道,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恨不得一吃吃成胖子”,这样的结果势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也不否认,学生从小到大写作,常常离不开模仿:仿主题的确立,仿材料的安排,仿语言的表达,仿手法的运用等。但是不问学生有无此类生活,不问学生有无此类情感(如现象二),不问这篇课文仿写的难度(如现象一,七年级学生在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议论、记叙,什么是抒情、描写情况下就让他们当堂运用,这样能写出多少佳作?且不谈佳作,能下笔就已经很不错了)。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说假话,说成人话,甚至胡编乱造,空话套话泛滥。又何来“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思”,又何来“说真话、抒真情”,离开了“真”又何来“善”与“美”?
[对策]:通过仿写这一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无可厚非,然而读写语合法却是在“不适当的时间选择了不适当的方法”,以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崔允郭教授提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的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份„„如果教师在还没有弄清教什么,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准确定位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此外,“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觉和真切体验。”
有专家指责当今的学生作文多无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甚至认为“当
堂作文无非是训练写作速度”。而为提高作文水平打基础的读写结合法更无任何意义可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放在综合活动课或专题训练中加以适时地运用。
新事物的诞生,总会经历种种坎坷和磨难。新课程的改革,也面临着种种缺憾。“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时间的冲刷下,在我们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平静下浮躁的心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会有更高的超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崔允郭《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人民教育》2004年13、14期合刊
3、黄厚江,杨斌《语文诗意的追寻》,《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12月
4、赵福祺,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导(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6日
第二篇:语文课导入例谈
语文课导入例谈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引领学生积极求知,乐于探索。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0余年,在传统的直入式课堂导入和介绍性课堂导入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将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复习旧知,寻求联系
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大地的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这样的导入,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紧密,启发性强,吸引了学生的心。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这些文章从作者到内容与现实都比较遥远,且文字艰涩难懂,因此课前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
精致的藤萝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我问:大家看看,老师手里的藤萝花的外形像是什么?有的说像猫耳朵,有的说像鼓起的帆,有的说像一只小船。我就提醒大家阅读课文对藤萝花外形的描写,比较和自己最初的想像有何不同。
五、背景介绍,引人入胜
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导入新课方式。如教授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表述的条理清楚,引人入胜。
一般来说,写作年代距今久远而又文意含蓄,不介绍有碍学生理解课文的,宜用此法介绍作者时,要语言简洁,突出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不可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相关背景时,力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六、制造悬念,扣人心弦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是“引人人胜的绝招”。
总之,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第一座桥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将奠定整堂课师生互动的基础,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顺利进行。当然,课堂导入要切
第三篇:谈幼儿园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多媒体在幼儿园辅助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提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原则”,对幼儿园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误区 对策正文当前,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从目前运用的现状来看,计算机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唯“多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媒体有些教师为了显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一味地赶时髦,唯“多媒体”独尊,以课件代替简洁、明了的示范讲解,以课件代替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以课件代替幼儿的探索活动等等,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误区二:文学作品图解化,限制幼儿想象、创造文学活动的魅力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地激活幼儿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去理解、去想象散文、诗歌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然而,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用视觉符号替代幼儿自己感悟、想象获取形象的过程,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
误区三:主导作用弱化,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有些教师却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和使用各种媒体上,相反对活动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的把握、师生情感的交流却无暇顾及,完全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实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幼儿仍然是主体,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
误区四:制作繁复华丽,分散幼儿注意力。
有些课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功能,制作得过于繁复、华丽。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只注意画面的精美、热闹,而忘却了思考和吸收教学内容;也有的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背景非常漂亮、显眼,而主要内容却不突出,使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对策
一、强调以人为本原则直观形象是计算机多媒体的鲜明特点,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必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使师生间情感交流融会的机会减少了。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要使用多媒体了,而应把握一个“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在语言活动《挤挤城和宽宽街》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现了“挤挤城”和“宽宽街”不同的场景,然后师生根据这些场景进行分析、讨论“挤挤城”拥堵原因,及如何让“挤挤城”变成“宽宽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整个活动中,幼儿思考、讨论,教师反馈、评议,兴趣浓厚,气氛热烈。
二、注意适时性原则适时,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使它在最合适的时候介入教学,达到手段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时机:
1、维持兴趣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大概只有10~15分钟,而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幼儿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维持幼儿饱满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及时了解幼儿的思维状况。尤其在教学活动的后半段,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这时教师若安排一些与幼儿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定当使他们精神大振,兴趣大增。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活化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幼儿思维,促进幼儿的理解。因此在幼儿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时,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感悟意境,升华情感时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其运用在领悟诗歌、散文的意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诗歌《摇篮》,幼儿看着宁静的画面,在舒缓悠扬的摇篮曲中畅想诗中描述的情境,不仅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了作品描绘的意境中对诗歌的感悟无形中又深了一层。
三、强调辅助性原则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非常明确,它是我们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又得以学为终极。归根结蒂,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幼儿的活动是根本,教学中使用什么媒体,怎样使用,都必须考虑幼儿。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好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者的地位和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
四、追求实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多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还是以语言活动为例吧,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幼儿去理解、想象,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如散文《秋天的雨》多媒体可形象地呈现红色的枫树、金色的稻田、橙红的果园„„但散文中落叶飘呀飘、梨子菠萝香香甜甜、桔子柿子你挤我碰等优美的意境美则荡然无存。散文的意境在读者的心中是无限丰富的,然而在散文《晚霞》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本着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使幼儿从视听交融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中,更好地展开想象,避免喧宾夺主现象。应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目前幼儿园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它无疑是先进的、高效的。我们只要把握好它在教学中的量与度,遵循幼儿教育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好媒体介入的时机,使教师、幼儿、媒体三者有机结合。
第四篇:学校文化建设误区与对策谈
学校文化建设误区与对策谈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句话形象表达出学校文化对学生和教师成长的重大影响。就一所学校而言能在学生身上产生终身影响的往往不是分数的高低,也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学校文化的优劣在学生心灵中所留下的精神印痕。学校文化对师生良好个性和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对师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前进,我们也逐渐将改革焦点对准学校文化的建设。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行为、精神观念的总合。学校文化其内涵极为丰富,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包含爱心、科学、民主、个性、责任、奉献、创新、和谐、自信、诚信、关怀等有关人类和谐发展的文化因素。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复杂,从时间上看包括历史、现在和末来的发展序列;在空间上看有校园环境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学生寝室文化、教师办公室文化等;从存在方式上看有外显与潜藏两种不断转化的动态形式;从文化层次上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相互渗透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建设的基础,“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发展的根本。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师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校风、教风、学风的成熟与发展,是学校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因素。
由于学校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表现形式,我们在思考学校文化建设时往往会出现割裂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在实践中不自觉得出现一些影响发展的根本性失误,可称之为“失根”现象。以“根”描述,主要是表达其应有的作用和重要性。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失根”现象,会让学校文化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考察,“失根”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的有“重物轻人、丢失精神;照搬因循、缺失个性;贪功浮躁、缺少积淀”三个方面。现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如下:
问题一重物轻人,缺少人的灵性,丢失精神之根。
案 例
1、某校建筑雄伟高大,校园设计优美。学校有计算机教室、音体美专用教室,也有一个藏书量挺多的图书室和漂亮的阅览室,但惊讶的是计算机很少有人使用,借书和看书的师生几乎没有,大部分计算机键盘和书架上的书,相关的桌椅已沾满了灰尘。
案例
2、某县城学校是花园式校园,有设计优雅的楼宇,有荷池假山,墙上有装饰各种字画图案,……但课间在校园却几乎没有学生自由嬉戏和玩耍的身影。
案例
3、某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花了很大的物力、财力、人力,搞花坛雕塑、给建筑物取上优雅的名字,搞制度上墙、搞校园美化、搞各项学生活动……调查中,很多学生竟然说不出写在校门的校训是什么,学生和教师中也屡有不文明行为出现。
从上面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出现重物轻人的倾向,指导思想过于偏向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而不重视丰富人文精神的建设。3个案例中出现“丰富藏书却少有人管理和借阅,美丽的校园中却看不到学生玩闹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建设却没触动师生的行为和精神”的失误。这些都表明丰富的物质条件没有与人们向往自然、追求文明、追求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出现了在现代设施与丰富物质条件中生命灵性和人性精神的丢失。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的优化和提升固然重要,但不能忘记了更为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真正影响人一生的文化底蕴绝不是单纯靠物质和经济可以塑造的,而是更多需要对人行为和精神上的感召与提升。同时,学校物质条件的优劣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成正比关系,物质条件丰富的学校不一定就有优秀的学校文化,物质条件贫乏的学校却也可以建设出优秀的学校文化。关键是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重物,更要重人;要关注物质、制度,更要关注人的行为和精神。问题二照搬因循,缺乏发展的个性,迷失生命之根。
案例
1、某镇有8所中小学,校园内都是似曾相识的塑像,6所有名为“腾飞”或类似含义的塑像;都是似曾相识的“名人名言”;都是似曾相识的校训,内容都是“团结、合作、文明、创新”不同排列组合。
案例
2、某农村学校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大搞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还到处请专家作报告等,结果使学校陷入困境,使学生在一个学期里几乎都在准备这些活动。
案例
3、某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提升所谓的“品位”,摘下了学校师生写的挂在墙壁上的书画作品,换上统一买来的名家书画;把学校搞了多年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停了,也跟风去搞条件尚不具备的艺术活动基地。
以上案例中的学校,如“追星”一样,总是随波逐流;总是盲目的起哄;总是狂热到失去应有的理智。案例1中,看那一个个映入眼帘制作讲究、内容空泛的横幅竖幅、校风校训。我们心中会是一阵悲哀:丰富的语言到了表达校训上怎么就这么贫乏呢?怎么就找不到一句更让学生警醒,更为个性化的话语吗?案例2的学校不顾自身特点和条件,死搬硬套,盲目模仿,活动开展过多过滥,从而打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结果是得不偿失的。案例3将原来很有个性的优秀传统,当作脏水给泼掉了,不懂珍惜自身学校文化中很有个性化的因素,让学校失去了已有的内涵和活力。以上案例都在模仿中丢失了一所学校个性化的精神和追求,丢失了学校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因素。当我们面对千人一面,千校一风的景象,那何止是一个心痛了得。
问题三贪功浮躁,忽视过程积淀,丧失发展之根。
案 例
1、某校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领导热情高涨,作了方案,发了通知,说是要在两周内搞定。学校有关负责人忙于设计学校标志,请人写校歌,大搞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班级公约的拟定,班级陈设的优化布置等。几乎一夜之间学校要出现翻天的变化,广大教师在不清楚为什么之下学校领导高速泡制了“学校文化”;在学生毫不知晓的情况下,班主任几个通宵达旦一手就秀出了“班级文化”。
案 例
2、某校总是不断更新墙上和纸上的办学理念,急急地把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制度推倒,再另搞一套。有关活动什么时候搞,怎么搞没有一个定数,往往昨天还在做的,今天不做了;去年有的,今年没有了。
案 例
3、某校有百年历史,享有很好声誉,学校却急于做大,一下子并吞了周边四个学校,又搬迁了新址,最后又改了校名。结果割断了学校文化历史的传承,原有的文化氛围受到严重破坏,最后学校办学质量随之下降。
以上案例中的学校单纯求追名目繁多的活动,一味的学校运动会,艺术节、文化节、活动周,各种活动一拥而上,搞疲劳战术,没有条件也要上,追求哄动效应,追求即时功利。„某某教育”提出,学校就模仿“某某教育”;“某某理论”问世,学校就推倒原有的一切传统,从头开始效法。明显表现出贪功浮躁的习气,忽视了历史和过程的积淀。缺少学校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和熏陶;缺少应有的坚持,缺少一种长期积累和保持的习气。结果是在贪功浮躁中,丧失了发展的根本。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活动,需要的是那贴近师生实际、学校实情能真正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活动;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改革,需要的是在历史传承和过程积淀基础上的改革。以上三方面问题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典型误区,可以说这三个误区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健康发展的致命伤。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现结合考察绍兴上虞两地一些学校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优秀做法,如“注重精神建设形成主流核心,弘扬人文和科学精神,挖掘地方和校本资源,传承民族和学校文化传统,创设有个性的特色文化等”,思考以下“寻根”策略。
一、构建一个让人感动崇敬的生动灵魂,萌生精神之根。
在学校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因些,我们一定要先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只有竖起精神文化的旗帜,才能将其它各种文化尽收帐下。精
神文化在学校中要表现师生付诸实际行动的办学思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师的教学观念、工作态度和精神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其中的一种精神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主流和核心。
在精神文化这个核心中至少应有一个让所有人崇敬、敬佩的生动灵魂,即一个活生生的精神。这人可以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英雄模范,是知名的校友,是地方的乡贤。通过学习、感受、体验、展示、宣传相关人物雕塑、图片、影片、人物传记、生平故事等形成一个本校特有的精神核心。如名校上虞春晖中学以创始人经亨颐奉献开拓的精神和他在1922年提出的校训“与时俱进”,激励着学校一辈辈的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学校还利用曾在学校工作过的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以他们丰厚的人文精神感动一代代新人。又如绍兴柯桥小学融合了绍兴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自强育人”的学校精神,在师生灵魂中撑起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还有绍兴鲁迅中学,继承鲁迅的“立人”精神,让学校洋溢着实事求是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一所学校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建立起一个让人崇敬的生动灵魂,让他感动着一辈辈的老师、一辈辈的学生。让人性的光辉不断照耀师生们的心灵,让丢失的精神之根不断萌发新芽。
二、搭建一方展示个性的舞台,寻求生命之根。
冰心说:“有个性才会有生命”。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个性化地建设,杜绝不考虑学校和师生实际的模仿,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以人为本”。在制度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上,要从师生的“人之本性”出发。学校管理的制度与措施,要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而制定和实施,才能被全体师生所接受,才能在长期共同实施中积淀为文化。如上虞春晖中学“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 的办学思想,从1922年提出,历经八十多年还有鲜活的生命,是因为春晖创始人对教育主体“人性化”的深刻把握,才让春晖的管理洋溢着生命的光彩。再如绍兴市鲁迅小学从“人本”教育出发,创建了“选择”性学校文化,实践出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的开放的“教育超市”环境,给学生充分获得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在该校里可以看到学生选择教师、班级、课程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种尊重个性、引导兴趣的“选择”性学校文化。自由活动时间,有学生在教室里画国画、做手工、说英语、拉小提琴,有学生在操场上跳芭蕾、做体操、吹鼓号,人的个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还如崧厦镇中在管理中一条规定:不吃早餐的人不许进课堂。学校的食堂备有免费的早餐任你享用。这一条严格的规定,却不断流淌人性关怀的温馨,不知有多少的师生为这关怀感动着。我们可以想到:只有充分尊重人性需求的文化,才会是真正有灵性的文化。
(2)全员参与。个性化的学校文化还来自于全体师生民主参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我们要让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有自主参与的时间、空间、机会。例如上虞金清扬中学设有“学校发展金点子”办公室,学校师生随时随地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发展建议,点子被学校采纳,还可获得一份有意义的小礼物。崧厦夏沔尊小学还将学校中有关师生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都采用公开办公和听证形式的制度文化,是来自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下形成的有特色的制度文化。上虞崧厦镇中有“每周五下午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各科任负责人集中15分钟,相互反馈问题,然后校行政班子30分钟集中办公,然后将各项结果反馈和新的要求及相关措施当晚上挂校园网进行公布,让全校师生能及时了解,充分参与。”这种高效务实的行为文化是在采纳全校师生不同的意见,经多年教育实践形成的。还有崧厦镇中校训(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的确定是在当时全校2000多名师生和许多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下诞生的。因此,全体师生的参与更能创设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3)就地取材。从学校本土的地域文化出发,寻找建设个性文化的最佳促发点。如上虞崧厦镇中,依托“中国伞城”的地域特色,围绕“伞”文化,把“伞”字与“德”字联结起来,弘扬“伞业精神”,把崧厦“伞人”不畏艰难、敢闯敢冒;勤劳勇敢、渴求富裕;敢立潮流、勇于争先;精明能干、务实求信的精神,引入校园。并在校园内建立“伞文化陈列馆”,围绕伞文化、伞城名人有计划开展了诸如“十佳小伞花”、“争做伞城文明人”、“小小伞花文艺汇演”、“伞城小画家”、“伞城学子体验
伞城”等活动。再如上虞岭南乡清潭小学地处虞南山区,是一所办学设施相对落后的村完小,学校根据农村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利用山乡遍地可掏的树桩树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根雕入手,进行德育—劳技—美术一体化特色文化建设。美术课设计构思根雕,劳技课加工制作根雕;校园路程指示牌是根雕,走廊文明展示牌也是根雕。这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学校文化是极富生命力的,可以有效推动学校文化向纵深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用。
(4)因人而异。从学校和地方出现的乡贤名士的德能才智出发,以名人的生平事迹、故事等为切入点,寻求学校文化个性化的发展。又如上虞金近小学充分挖掘童话作家金近的人文资源,竭力营造童话化的教育氛围,构建了“小鲤鱼,跳龙门”这一极富本校特色的学生素质评估体系,学校每周开设两节童话课,推出了校本教材——《童话红黄蓝》,营造了“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唱童话,画童话,演童话”的学校文化。上虞岭南乡中心学校充分利用教师爱好儿童诗的优势和山乡丰富的诗歌创作素材,组建“浪花儿童诗社”,把诗歌引进校园,把诗歌带入课堂,营造了诗意浓浓的学校文化。又如上虞夏沔尊小学以夏老的“爱的教育”思想为背景,每个学期都有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爱的教育”师生主题活动,师生相互讲述教育中感动自己的一件件事,用自己的行为去表达尊师爱生的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靠“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等措施和方法,搭建一方让师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寻得学校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根。
三、寻找一点过程的支撑,培育发展之根。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建校以来所有文化因素积淀而成的。现在的学校文化时刻也不能与过去的历史和传统断开。如果失去了历史和传统,学校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摒弃近功急利的思想,注重对传统和历史的继承,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重视细节的建设和过程的积淀。我们从“挖掘传统、关注细节、长久坚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把握,能让学校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
(1)挖掘传统。挖掘传统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要对地方和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中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起学校文化中人类精神的支柱。如上虞春晖中学以创办人经亨颐墓塑像、墓地,经亨颐故居和纪念馆为学校文化建设基地,全校师生不断在自己的生命中积淀这第一任老校长爱国家、爱事业、爱白马湖的春晖精神。学校还结合陶行知先生在春晖的留言:“五心”教育(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关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给自己)在教学楼前建造“五心”教育碑,每年开展“五心教育”,让学校获得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五爱”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师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拷问和撞击,就是我本人,在一次匆匆的春晖之行中,心灵也受到一种从来没有的震憾。又如上虞丰惠镇中以学校地处四明山区的地域文化,利用周围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文化。只要我们进入以上学校的文化之中,无不被这深厚的学校文化所打动。
(2)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小事做起,注重发展过程的每一点,进行仔细琢磨和推敲,从而获得学校文化的最佳发展。细节具有无形的张力,能展示学校的品位和前途。关注学校文化的细节建设,就是处处做文化建设的有心人,时时让师生在教育的细节中彼此感动着对方。如上虞崧夏镇中教室的墙上都是用学生自己创作的格言和书画作品,校园中每一颗植物都有学生精心为其取下名字的文化细节;绍兴蕺山中心校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一本书,用书信、E—mail等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还有教师与学生相互写生日留言的文化细节;上虞滨江小学的校长办公室有历届校长的大幅照片、教师办公室有历届优秀教师的照片和教育格言,各个班级中有历届学生留下来的班级口号的文化细节。这些文化细节,让校园充满自主、互动、温馨、爱意的文化氛围,无形中让校长、教师、学生彼此感动着;让每一个师生与学校历史和传统自然的融合,让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谐地与学校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就是这一个个细节,让学校文化的底蕴在不断的加深加厚。
(3)长久坚持。长期坚持指学校文化来自历史长期的积淀,一个制度、一种行为、一种活动在保持与时俱进基础上的坚持才会形成有内涵的文化。学校教育中一次两次活动只能叫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坚持下去,在学校中形成传统,在学生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那就成了文化。如崧厦镇中将“文化长廊”系列主题活动,列入学校的长期规划之中,结合学校的发展趋势分别作有五年和十年的规划,并且每一项活动的时间都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规定性。就拿校园的学科园地是每两周一期,现在已是200多期,是师生坚持了十多年后形成的一种自觉的文化。又如绍兴县实验中学每年五月开展“红五月——共青校园文化月”革命传统教育,从建校开始,一直不断坚持。因此,建设学校文化要耐得住寂寞,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最长久的就是最有内涵的。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过程,要切忌“重物轻人,丢失精神”、“照搬因循,缺失个性”“贪功浮躁,缺乏积淀”三个误区,应抓好“构建一个让人崇敬的生动灵魂、搭建一方展示个性的舞台、寻找一点过程的支撑”这三个有效途径,创设和谐的学校文化,让全体师生在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中获得应有的精神感召与发展。
第五篇:例谈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
让精彩从头开始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导入
泾源三小 马艳茵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 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火辣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积极参与“释疑”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提出疑问:
1、凡卡是谁?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4、爷爷能收到信吗?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三、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会使整个教 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 4 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故事案例的课堂导入方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达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就如何设计基于故事案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模式作一探析。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作者简介: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喜欢最新最早最热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音乐、歌曲、影视导入
: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五、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 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 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七、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八、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了 解民居的兴趣。
九、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 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角,身处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的概括性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还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这时,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好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
十、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十、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 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另外,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名人名言、引经典、温故知新、做游戏、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成功的导入法,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巧妙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