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然而,许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使用上存在着过度使用,功能异化,盲目贪多的误区。本人通过对多媒体教 学中使用误区的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探讨,并针对多媒体教学运用中存在的误区提出相应的矫正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也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其主要标志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一般来讲,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并能方便地进行编辑、截取、存储和呈现的技术。
由于多媒体视听结合,声情并茂,能够使静止的画面活动化,深难的内容简单化。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因此,有人说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手段的一场革命。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逐渐普及,不少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走进了一些误区,表现在:
一、过度使用:淡化了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它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比如多媒体技术中的录音,它能够储存和反复重现教学中需要的各种真实、规范的声音,充当学生不知疲倦的老师,促进学生自学。再如多媒体课件,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增加了教育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很大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学习的成功。
正因为多媒体技术有如此种种优势,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认为课堂有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学生就一定能学得扎实,教学效果就一定好。于是,不论什么内容,都制成多媒体课件,不论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有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如课堂上,该让学生自己读书的环节变成了听录音的范读,该让学生静心学习的时候,偏要放个背景音乐,明明书上有的内容,偏要让学生看投影等等。课堂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也饶有兴趣,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这种课堂表面上看,学生都动了起来,其实教学的效果未必好。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被大量剥夺。语文是以“言”传“情”的,情感借助语义、语音、标点符号的表象意义来显现其相应的含义。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分析语义,体会语调语势,把握标点的情感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或明白一定的道理,或受到感染熏陶,得以内化,这便是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感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其一。课堂教学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过度的使用、依赖多媒体,势必会减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课堂上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敏感度下降。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程序、节奏、氛围、进度,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进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这是其二。我曾听过低年级的《坐井观天》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呈现小鸟和青蛙,问学生这两个小动物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接着听录音范读课文,然后逐段逐段的呈现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中间还适时穿插坐井观天的动画片段等等。从头至尾,学生始终在看老师制作的课件,眼睛几乎没有离开过投影,这样的教学,不但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习的效果也无从谈起。
二、功能异化:漠视多媒体技术的本质特点
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电教媒体的时空界限,可以极大地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正在担当传统电教媒体的角色,其真正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投影,本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关键内容的呈现平台,现在则更多成了简单的文字呈现工具。再如人们常用的多媒体课件,本来是用来提高学生兴趣,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现在,则更多成了教师用来提高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老舍《草原》一课时,将描写草原辽阔,一碧千里特点的一个自然段全部呈现在投影幕上。课堂上,让学生读这段话,思考,概括自然段意,联系课文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整幅的文字投影,学生看起来吃力,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找准最佳作用点和作用时机。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蝙蝠探路方法便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学生便可形象地明白其中道理: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超声波再进入蝙蝠的耳朵里,蝙蝠便可以掌握飞行的方向。这样直观的演示,便发挥了多媒体本身的技术优势,也向学生呈现了现代教学媒体的魅力。
三、盲目贪多:忽视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
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越多,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于是录音、视频、动画、投影等全搬上了课堂。课堂上,教师忙得是不亦乐乎,学生是热热闹闹了一节课,结果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老师一节课下来,也累得气喘吁吁。
事实上,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使用其他媒体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或是虽然能讲清但教学效率低的内容等。教师选择何种电教媒体,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课堂上,要采用最易达到教学目的的电教媒体。比如语文课,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话、朗读能力,就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录音系统。如果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话,写话或作文,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则应使用投影。不同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多种媒体使用时,能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观以上种种误区,我认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以期走出误区。
一、树立一个“度”字
“度”就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尺
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与作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传播学大师宣伯博士在谈到教育媒体制作与使用时,他概况了十二条原则,其中他特别强调了三条原则:其一,若教师教与用媒体效果一样的话,不要用媒体;其二,用教学媒体的目的在于教学生,不是用来炫耀;其三,若用价值低的教学工具与价值高的教学工具教,其效果一样好,不要用价格高的。这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二、强调一个“简”字 “简”就是简单,容易操作。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
课堂上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上,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巧妙地运用和处理好课堂上生成的各种资源。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简单,易于操作,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否则,一旦发生操作失误,或技术故障,不但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情绪,以至于将学生丢在一边,对着电脑手忙脚乱,此类事件经常发生,有的时候电脑给教师一点“颜色”看看也不能小瞧。
三、实现一个“优”字
“优”就是合理使用,达到最优化。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因此,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要把握最佳时机。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还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代表——多媒体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正视它的存在,又要在正确观念指导下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本身的优势,让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作者简介:
蒋飞翔: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历史课后,发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有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那么可能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如果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如果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如果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却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课件。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应让 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将大量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使学生的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 后在 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
七年级语文:蔡丽巡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
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其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第四篇:浅析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浅析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福建惠安一中 张冬梅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历史教学脱离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却发现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被无限夸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甚至出现了“课件依赖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进入了误区。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愚见,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误区 对策
“教育工作者要从批判的观点来使用媒体,对媒体本身要加以学习,并透过媒体表现自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已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并广泛采用,而历史教学由于它所特有的不可逆性和过去性,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者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但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高中历史课后,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结果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误区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人灌”变“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质意义,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教师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教师都快成“鼠标”了,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的再造。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我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悄声熄灭。所以,本人认为如果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使得教师成了放映员和解说员,那么实质就是把以前的“人灌输”变成了“机灌输”。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网络教学主要是人机交流。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情感的电脑,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在情感培养人格的塑造方面,网络显然无能为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这些都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误区二:一味追求时髦热闹,喧宾夺主,冲淡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多媒体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有不少历史课件,为了夺人眼球,一味的追求刺激和花哨,滥用装饰,甚至插入无关紧要的图片、声音、音乐、动画、影视片断等等,追求特技效果,课堂上屏幕花里胡哨。教室里流光溢彩、呜哇乱响,甚至刀剑声呼啸、枪炮声不断。教室当成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充当了放映员。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深度广度拓展不够,降低教学效果,甚至远离教学主题。
好的课件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要把材料中与本课无关的冗余信息去掉。例如,影片《蓝猫淘气三千问•造纸术的发明》中,只有两三分钟是介绍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的,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而其它部分蓝猫与菲菲你争我夺的内容,虽然很生动,但与课堂关系不大,所以应该去掉。课件设计同时也要注意素材本身的清晰简洁,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三:“拿来主义”,为用而用,轻视课件效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有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教学的现代化,理由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一 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于是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多媒体教学成了一种“作秀”;一些老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多媒体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来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不仅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将误人子弟;一些教师把讲课过程变为了照“屏”宣科的过程,教师只要按照屏幕宣读就可以完成讲课任务,讲课基本成为变相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讲课时可以按照屏幕宣读,对整个课程的详细内容、重点难点等没有深入分析,甚至对所讲内容并不熟练,到了课堂照屏幕宣读内容就打发了。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件演示助长了对课程不深入钻研和不细致掌握的惰性。由于患有“课件依赖症”,有些青年
教师一旦断电或者课件播放出现故障,屏幕上不能显示教学内容,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难以口述讲解,甚至不得不中断讲课。甚至有的年轻教师不钻研讲授艺术,把口头讲解等教学艺术看得可有可无,这样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显然,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盲目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现代教学信息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是上述诸方面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适合学生实际和有特色的教学软件,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讲究实效,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软件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切忌单纯为了愉悦学生,华而不实,切忌因为有多媒体课件而不备课,不去研究教学艺术。
毋庸置疑,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成败只在举手间,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多媒体有很大的作用,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将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多媒体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科学合理地运用,能够避免和消除。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 时彦华著《语文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6年第2期 [2] 郭文萍、储昌楼合著《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8期
[3] 王珊莉著《高中历史多媒体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 唐永明、樊永亮合著《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实验报告》,《中国电化教育》1995年第12期
[5] 佘武著《教育技术──信息时代的教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6] 桑新民著《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第1期
[7] 李宏兰著《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时如何运用电教手段》,《中小学电教》2005年第12期
[8] 郑流爱著《中学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材料选取与设计》,《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3期
[9] 黄旋波著《电教媒体在中师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电教》1999年第2期 [10] 魏淑平著《浅谈电教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1999年第3期第[11] 高春艳著《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4期
[12] 吴洪华著《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13] 蔡晓明著《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1月16日 [14] 曹晓燕著《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5] 李繁著《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与认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第五篇:谈幼儿园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多媒体在幼儿园辅助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提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原则”,对幼儿园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误区 对策正文当前,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从目前运用的现状来看,计算机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唯“多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媒体有些教师为了显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一味地赶时髦,唯“多媒体”独尊,以课件代替简洁、明了的示范讲解,以课件代替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以课件代替幼儿的探索活动等等,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误区二:文学作品图解化,限制幼儿想象、创造文学活动的魅力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地激活幼儿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去理解、去想象散文、诗歌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然而,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用视觉符号替代幼儿自己感悟、想象获取形象的过程,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
误区三:主导作用弱化,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有些教师却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和使用各种媒体上,相反对活动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的把握、师生情感的交流却无暇顾及,完全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实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幼儿仍然是主体,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
误区四:制作繁复华丽,分散幼儿注意力。
有些课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功能,制作得过于繁复、华丽。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只注意画面的精美、热闹,而忘却了思考和吸收教学内容;也有的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背景非常漂亮、显眼,而主要内容却不突出,使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对策
一、强调以人为本原则直观形象是计算机多媒体的鲜明特点,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必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使师生间情感交流融会的机会减少了。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要使用多媒体了,而应把握一个“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在语言活动《挤挤城和宽宽街》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现了“挤挤城”和“宽宽街”不同的场景,然后师生根据这些场景进行分析、讨论“挤挤城”拥堵原因,及如何让“挤挤城”变成“宽宽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整个活动中,幼儿思考、讨论,教师反馈、评议,兴趣浓厚,气氛热烈。
二、注意适时性原则适时,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使它在最合适的时候介入教学,达到手段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时机:
1、维持兴趣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大概只有10~15分钟,而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幼儿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维持幼儿饱满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及时了解幼儿的思维状况。尤其在教学活动的后半段,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这时教师若安排一些与幼儿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定当使他们精神大振,兴趣大增。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活化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幼儿思维,促进幼儿的理解。因此在幼儿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时,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感悟意境,升华情感时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其运用在领悟诗歌、散文的意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诗歌《摇篮》,幼儿看着宁静的画面,在舒缓悠扬的摇篮曲中畅想诗中描述的情境,不仅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了作品描绘的意境中对诗歌的感悟无形中又深了一层。
三、强调辅助性原则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非常明确,它是我们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又得以学为终极。归根结蒂,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幼儿的活动是根本,教学中使用什么媒体,怎样使用,都必须考虑幼儿。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好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者的地位和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
四、追求实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多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还是以语言活动为例吧,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幼儿去理解、想象,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如散文《秋天的雨》多媒体可形象地呈现红色的枫树、金色的稻田、橙红的果园„„但散文中落叶飘呀飘、梨子菠萝香香甜甜、桔子柿子你挤我碰等优美的意境美则荡然无存。散文的意境在读者的心中是无限丰富的,然而在散文《晚霞》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本着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使幼儿从视听交融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中,更好地展开想象,避免喧宾夺主现象。应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目前幼儿园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它无疑是先进的、高效的。我们只要把握好它在教学中的量与度,遵循幼儿教育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好媒体介入的时机,使教师、幼儿、媒体三者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