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共5篇)

时间:2019-05-15 15: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第一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全国一线优秀教师甘肃省中小学

优质课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0年4月24日至25日,我有幸在甘肃政法学院观摩了来自北京、辽宁等地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四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数学课堂的精彩,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陈千举(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老师是用体育比赛的图片作为教材,让学生有一张残缺的成绩单引发对谁是冠军的争论。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二、合作交流实践生活

活动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最佳形式,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活动被区别为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这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哪一种活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都很关键,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1、操作目的要明确,2、操作时机要恰当,3、操作方法要开放。合作学习应注意:1、合作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2、要分工明确,并且要加强互助性,3、不能搞浅层次底水平的操作,4、要提供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想象空间,5、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质疑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在参与活动中,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评价和自我反思,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如原月(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老师在讲授《铅笔有多长》一课时,她在课前准备了许多量具,让学生亲自去测量、发现,并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其实就是使学生经历了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整理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丰富了解题策略,重视了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得到答案的同时,学生们爱问:“为什么”了,在问的过程中,思路自然而然就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得到了提高,真实的再现了课堂上学生的魅力!

三、课件助阵为学生添活力

这一次所有的课都用了课件,并且课件制作的都非常精致且实用。如胡文莉(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中,制作了磷虾和鲸鱼的活动统计表,有趣直观。不仅使学生读懂了折线统计图,还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还有陈千举老师执教的《小数比大小》这一课,用课件给学生演示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直观形象,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等等。这些课件不仅美观精致,并且用的都非常到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内化,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每节精彩的课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辛勤与汗水,需付出多少的代价!

四、教师的激励评价 激活创新思维

在每一节课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收集的资料很有价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们机智幽默,挥洒自如的表现,这

真功夫决不是上天的恩赐。记得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不声张却很厚实,不陡峭却很有高度。面对他们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擅于反思的习惯和坚持学习的心态。

用心感悟,潜心研究,做一个有才气的老师!

附:教育专家于永正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主要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前进小学徐吉龙

第二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听省级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心得体会

由省教研室组织的“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泰安市实验学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共安排了40课,参赛的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课堂的精彩,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我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一、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布鲁静老师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用游乐园里的游乐项目作为教材引入,让学生感受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布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正在运动的风车,冉冉升起的红旗,行走的火车,升降的缆车等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而且老师让学生看着物体的运动方式用手模拟出来,培养学生的图形的运动和变换表象。同时,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合作交流 实践生活

活动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最佳形式,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活动被区别为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这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哪一种活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都很关键,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

1、操作目的要明确,2、操作时机要恰当,3、操作方法要开放。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作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2、要分工明确,并且要加强互助性,3、不能搞浅层次底水平的操作,4、要提供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想象空间,5、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质疑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在参与活动中,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评价和自我反思,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如在讲授《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布鲁静老师让学生亲自去操作,通过“小鱼平移”的游戏突破物体平移格数这一难点。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丰富了解题策略,重视了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得到答案的同时,学生们爱问:“为什么”了,在问的过程中,思路自然而然就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得到了提高,真实的再现了课堂上学生的魅力!

在这些课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学习。这些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三、课件助阵 为学生添活力

这一次所有的课都用了课件,并且课件制作的都非常精致且实用。如 张永芳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中,选用了刘翔跨栏的图片,非常有趣直观地引入了对本课的学习;还有臧晓梅老师执教的《平均分》这一课,把课件制成有动画效果的,直观形象,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等等。这些课件不仅美观精致,并且用的都非常到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内化,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当然每节精彩的课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辛勤与汗水,需付出多少的代价!

四、教师的激励评价 激活创新思维

在每一节课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收集的资料很有价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们机智幽默,挥洒自如的表现,这真功夫决不是上天的恩赐。记得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不声张却很厚实,不陡峭却很有高度。面对他们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擅于反思的习惯和坚持学习的心态。用心感悟,潜心研究,做一个有才气的老师!

对学校的建议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外出学习机会,通过聆听各市地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使我大开眼界。希望学校鼓励更多的老师走出去取经学习,使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两瓶酒—嘉善黄酒、钱江啤酒”,让学生说说哪种酒容易喝醉人,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两种酒的酒精度不同,然后思考“酒精度”表示什么意义,进而揭示新课。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从中领略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2、挖掘教材中潜在数学资源。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也存

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问题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再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然后求出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为课堂教学服务。

3、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开展“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

中要注重把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1、通过探索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数学课堂中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花园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1)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贺卡镶花边,该从老师提供的三种长度不同的彩带的尺寸中,选择哪种长度的彩带最节省?(2)议一议:要准确确定、选择彩带的尺寸,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从而引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合作、实践等方式参与长方形计算,求出花边的长度,明确花边的长度就是长方形周长,不仅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而且也据此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也经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从数学的视角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乏味。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六年级28人到西塘旅游,门票每张40元;如果购买团体票,每张门票可以打八折,团体票必须30张以上,请设计一个购票方案。让学生利用分数、百分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探索等,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并进行交流直接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

上。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等;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整理数据、编制统计图表。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数学价值,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4、在数学化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思想,如统计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分解组合思想、分类思想及极限思想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让学生抛掷一枚一元的硬币若干次,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然后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正、反面出现的百分数都越来越接近50% ;再让学生分析买各种彩票、摸奖中的中奖概率,从而渗透概率的思想。再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从而渗透数学的化归问题,即,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其产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教学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2、周宏、高长梅:《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九洲图书出版社

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化

《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化》结题报告

柏城小学 徐桂芹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自主研究,寻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法,使学生轻松快乐的学到数学知识。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课题研究,创设生活情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运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教学建议,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3、第三阶段: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和一般模式的研究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对整个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

五、具体做法 :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数学。

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时,先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树叶、手绢、红领巾、作业本黑板擦等实物,让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中应用的物品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你们

想给妈妈买礼物吗?学生都说想。然后我就出示一家商店的一些商品及其价格,让学生说说想买哪些礼物,要付多少钱。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妈妈选了这么好的礼物,而且作出了不同的购物方案,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数学。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图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动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回家测量家里餐桌的长和宽,求出周长。可以量出自己的胸围、腰围等。这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习“克和千克”时,课前先让学生到商店进行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采用实物演示、小游戏、多媒体课件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填一填等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在班级评出创意奖。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五、实验取得的成果:

1、通过实践与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改变了学生以前的“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课题实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水平,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本人的课堂教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

3、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的教科研、教学水平逐步提升,收到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不是所有的知识,我们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学好。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只顾着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数学味”,毕竟,“生活”不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唯一底色,“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如:收集有关知识的信息材料,举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选读数学课外读物、选做数学课外习题等等,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

七、今后的设想: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一如既往,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继续探讨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方式,及时总结、整理经验,完善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让本实验得到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而努力。

总之,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知识。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记得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分米的认识”感触颇深。“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份学生日记:今天早晨,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做到了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的听课。我刚读完,一些学生就开始笑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怎么会有4米那么高的凳子啊!师:那改成4厘米呢? 生:4厘米不行,太小了!

师:看来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对,怎么办呢?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由此引出课题:分米的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长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来认识分米、建立对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然后联系生活,我问:“你能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学生有的仔细观察教室有的在认真思考„„,不一会儿都举起手来。)生:讲台上粉笔盒的高度、我的文具盒的宽度、我这支(用了一些)铅笔的长度、我们家用的水杯的高度„„。

然后再出示1米长的小棒,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来知道米和分米的关系。随后让学生测一测自己的课桌的长度,学会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学生认识了分米,知道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自学教材例3,在小组里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巩固练习中,贴近学生生活,我设计了把一些常见的动物的身高作单位,如小猫高20()、山羊高7()、小狗高50()„„,以农村孩子亲眼见过的动物来设计问题。

在课后,我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可以用分米作单位的物体长度,测一测,然后回来交流汇报。

【案例分析】这里,我从学生平时的生活日记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测量课桌的长度等活动,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来认识分米,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观念,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分析以上教学片断我认为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在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己有经验来体会分米产生的意义,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并学习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学生日记”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分米在生活中应用都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不足之处。本节课没有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学内容讲到学生课桌,可以渗透国家学生课桌标准,在一些数据中进一步了解分米、厘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练习题型过于单一,设计练习题还应注重形式多样。

下载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课堂生活化

    地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

    政治课堂生活化

    政治课堂生活化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课题计划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阶段研究小结 2009——2010学年 埔上中心小学 肖金凤 本学年围绕“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这一主题内容,针对学生的学情、教材的情况和创设的方法这三......

    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五篇)

    《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访问次数:1071 《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永昌县朱王堡中心小学 赵玉英 一、课题的提......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常进行中的现实......

    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在地理......

    创设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5篇)

    创设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芦桢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

    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中期报告平原县王风楼镇张士府小学 王志刚 “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市级一般课题,于2013年8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市、县教研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