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

时间:2019-05-12 23:5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市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市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

第一篇:关于我市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

国际实践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的范围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而**市也同全国各地情况一样,正处于这个区间。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市公共安全现状

自然灾害频繁,种类繁多。自然灾害

主要是洪水、干旱、风灾、雹灾和雷暴等,其中风灾、雹灾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风灾和雹灾。自然灾害对我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仅2006年一年时间,我市就连续四次遭受自然灾害袭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259万元,农业直接损失21816万元,同时造成严重的家庭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失。这些灾害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更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其中极少数事件引发的后遗症至今尚未消除。此外我市农村畜牧业疫情,建筑业的事故灾害,生态环境污染等几乎每年都有带来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性危机。

工业生产安全任务繁重。我市是以工业为主的小城市,是衔接河南省会郑州和许昌的工业中心地带,工业是我市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政支撑;全市工业企业近2000家,尤以金刚石制品、电瓷电器、有色金属加工、建筑卫生陶瓷、机械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因此,我市的工业生产安全责任重大。尽管近两年来我市的生产安全形势总体趋于好转,但是由于我市有色废旧金属回收再加工、化工企业多且布局不十分合理,工业危险源也多,而且一些企业位于人口密集的市区和集镇中心地带。如火电厂、青山金汇等企业位于人员密集的市区和大周镇区,一旦发生化学品危险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交通、火灾事故处于高发状态,严重威胁公共安全。2005—2006两年间,我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56起,造成148人死亡,765人受伤,经济损失166.75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1.5%、4.1%、27.9%和5.5%。今年1至6月,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5起,造成24人死亡,214人受伤,经济损失36.09万元,除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外,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虽然近年来交通事故四项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继续在高位上运行。火灾事故方面,近年来全市火灾事故呈高发态势,2006年发生火灾事故31起,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今年1至6月份,共发生火灾事故5起,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

此外我市的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2003年的“毒鼠强”事件给我市的药品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二、我市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起了110、119、120、122等报警救助系统和水、电、气、防洪、防震、防空等应急救助系统,其中110、120、122已经实现了应急联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调查的30个部门(单位)中29个单位制定有应急预案;29个部门(单位)成立有各类应急指挥(协调)机构(含临时性的领导小组等);30个部门(单位)设立了专线或专门电话;其中安全生产、防汛、卫生、公安等部门还不定期开展了演练;在应急救援力量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公安、消防、武警、卫生为主体及各职能部门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正在着手完善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结构和相应程序,并着手筹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尽管我市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的危机意识不强,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缺乏长远、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组织,没有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及应对在政府的职能设置上没有形成综合协调的平台或日常的工作机制。一些部门对公共突发事件认识不足,对事件产生的后果存在侥幸心理,所制定的预案只限于一般性部署,缺乏科学论证和可操作性的防范性措施,没有研究应急性的对策机制;一些部门对于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职责模糊不清。政府对公众的危机教育欠缺,广大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首先缺乏高效统一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指挥机构。我市各部门成立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大多为虚设的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某个部门,虽然这种临时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一是平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分析和预警缺位,无人对潜在危机作分析预警;二是工作不具有延续性,经验不能有效保留;三是需要处理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大量时间浪费在部门

第二篇:对我市行业协会情况调研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加快,经济运行方式将全面与国际接轨,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一些政府、企业管不好也管不了的社会事务将历史地落在行业协会的身上。实践中,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四大组成部分(即行政、企业、事业、民间组织)之一

。行业协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日益凸现出来。本文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市行业协会发展与管理的现状,探讨建立行业协会规范管理、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我市行业协会基本情况与发挥的作用

目前全市有行业协会254家,会员约3.5万人。这些行业协会,主要分布在木业、竹业、茶业;果蔬、粮食、养殖、牧草、药材、花卉、食用菌;矿业、电力、电线电缆、化工、医药、纺织、家俱;文化娱乐、旅游、金融、广告、公共交通、劳动服务等行业。2001年以来,各级社团登记管理机关通过规范章程,积极参加协会活动等途径检查社团活动情况,指导社团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及社会道德风尚。对一些名存实亡长期没有开展活动的社团进行清理,全市先后注销社团102家、撤销社团28家(其中市本级注销社团40家、撤销社团1家),有效促进了我市社团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市行业协会发展趋势是健康的,在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我市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务。协会帮助行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提供法律援助、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等各种服务。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向行业发布行业发展研究情况、统计资料、产业政策,举办各种会展,商务考察。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技术培训等。如**市葡萄协会,围绕“服务壮大葡萄产业,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的目标,积极开展各项服务:一是抓规模生产,促产业发展。协会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大力宣传种植葡萄的优势和规模生产的好处,努力打造葡萄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葡萄业的发展从1984年的100株,发展到目前的3万多亩;二是抓技术培训、造就“乡土人才”。几年来协会组织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三是抓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协会为广大葡萄种植户,引进红地球、瑞必尔、美人指等新品种63种,葡萄套袋、秋冬季套种、限产保质等新技术6项。使葡萄的优质果比例和产量不断提高;四是抓产品销售加工、延长葡萄产业链。协会在发展葡萄产业中,坚持一手抓总量、保质量,一手抓流通、促加工。组建30多支流通分队奔赴各地,年销售葡萄鲜果4万多吨,并引进**家庭作坊式葡萄酿酒技术,全市家酿葡萄酒3万多户,转化果实3000多吨,提高了葡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益;五是抓产品宣传、推介,提升**葡萄知名度。协会从2002年开始,坚持办好每年的葡萄产业活动周,到2005年的福建省第四届(**)葡萄产业活动周,参加活动周的人数超过2万多人次,参加的客商有100多家,客商来自本省各地和**、、**、**、**、**、**、**、**等地,为**葡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代表会员维护正当权益。协会代表行业为会员企业维护正当权益,向政府反映企业、行业的要求和意见。代表行业参与制定政策和政策论证等。如**市猪业协会以协会名义,请求公安机关协助,为7家会员,追回外地不讲诚信的生猪收购个体户拖欠多年的生猪收购款21万元。**市房地产行业协会,代表行业就福建省新建住宅电力工程建设费试行一年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来**调研的省建设厅领导反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是开展行业自律。协会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制定行规行约,行业质量规范,服务标准。参与国家或地方产品标准制定,惩戒违规违纪会员,维护行业信誉,维持公平竞争秩序,开展行业评定等。如**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设立“行业自律委员会”,制定了《**市纺织服装行业自律公约》,通过协会加强对会员的自律监督,对会员进行依法经营、诚信经商教育、建立自律监督体系,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行业管理。

四是开展法规政策宣传和行业协调。协会通过会刊、简报等形式,宣传、引导会员企业贯彻执行政府的有关行业政策。通过调查走访会员单位,协调会员与会员,会员与行业内非会员,会员与其他行业经营者,消费者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同时协调价格,争议仲裁,开展经政府和法规授权委托的行业统计、行业调查,资质审核。发布行业信息等。如建瓯市木业协会通过《木业参考》简报,积极向会员企业宣传有关木业行业的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会员企业提供木业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发展趋势、新产品信息,介绍我国优秀国企、民企的管理经验和企

业精神。同时积极开展行业协调工作,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帮助4家会员企业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6家会员企业之间协调有关业务与工作往来问题。协会还积极与市林业、税务、工商、金融、质检等部门沟通联系,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市行业协会的发展情况看,这些协会的成立,对于推进行业自律,行业发展、行业分工与协作,加强行业自身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地方行业协会“政会不分”、“行政化”色彩浓。受官本位的影响,目前有一些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把有关应转移给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而是把行业协会作为他们的下属单位或附庸,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室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政会不分。行业协会的主要领导和办事人员都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科室人员,如我市254个行业协会中,一般干部担任社团领导职务的有207人,县处级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有13人。他们把官场形成的派头和办事的行政化程式原封不动地搬到协会来,“官衙”的身份,“官衙”的作风没有变,把协会组织办成了“二政府”,偏离了协会组织的“民间化”方向。使行业协会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很难做到纯粹的民间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一些地方企业被动重复入会负担重。主要表现在一些行业社团组织分类过细、各自为阵。如水煮笋企业,既要参加水煮笋同业公会,又要勉强参加竹业协会,还要参加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如果是私营企业,还要参加私营企业协会等。因为这些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企业或多或少都有求于他们,不敢不参加。这样一是增加了此类企业的会费负担,二是增加了此类企业参加一些不必要的协会活动,浪费了时间并加重了企业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3、部分行业协会缺乏诚信。一是有的行业协会收了会费,服务不到位;二是有的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协调能力差,不能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三是有的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缺乏应有的行业知识,对行业状况掌握不全面,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会员企业迎接商机和挑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会的形象,使协会缺乏诚信度,没有凝聚力。

4、有的行业协会自律机制不完善、法律意识淡薄。目前有些行业协会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单个组织内部,还没有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在行业内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同时不少行业协会不同程度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如不依法按时参加年检等。

5、一些业务主管单位缺乏监管意识,未尽监管职责。目前有相当部分业务主管单位,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只管行同意登记文件,不管注册登记后的监督管理。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对民间组织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前的审查;监督、指导民间组织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负责民间组织检查的初审;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民间组织的清算事宜。但是有相当部分业务主管单位未履行上述职责,如对协会记前的审查不严格,不按职责程序办,对协会检查的初审只是签“同意”、“同意年检”或“同意参加年检”等字样“应付”了事,未按监管职责审查,对一些长期没有开展活动的协会不关心、不过问等。

6、登记管理力量薄弱,执法职能难到位。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但是目前我市登记管理机关的力量非常薄弱,全市有各类社团组织88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3个,但是只有市民政局社团民管办1人是专职的,县(市、区)行使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的,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民间组织进行监督管理。如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协会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对其进行财务审计,但是目前登记管理机关没有力量组织审计,日常走访协会,指导协会工作也很难有。因此,登记管理机关对民间组织的执法职能难到位。

7、行业协会也存在活动经费不足。有相当部分行业的协会活动经费主要靠收取微薄的会费和需开展活动时请求外部支持解决,致使大部分的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为兼职,或者工作人员待遇和社会保障不到位,因此造成协会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或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组织开展协会工作,使协会履职能力弱,不能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

三、对策措施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行业协会运作的法规和一系列鼓励扶持行业协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登记管理机关缺乏与法规相配套的执法力量与手段。为此、我们认为要加强行业协会管理,规范和扶持培育行业协会的发展,应重点考虑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出台规范行业协会运作的意见。一是积极向省上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出台规范行业协会运作的法规。宏观方面包括行业协会的分类、行业协会的运作、行业协会的活动规范等;微观方面包括对行业协会可操作性的管理、监督、违规处罚等实施细则。从规范运作上推进行业协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是立足于我市实际,制定出台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相关文件,笔者认为,从当前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要建立起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如规定凡未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民间组织,公安部门一律不给办理刻章手续;技术监督部门、金融部门一律不赋代码和办理银行开户手续;新闻媒介一律不得予以公告;凡未参加民政部门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民间组织,技术监督部门和金融部门不进行代码证和银行账户年检;各级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要把加强民间组织管理有关工作纳入工作计划,适时对民间组织的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或纠正;公安机关对非法民间组织要进行严厉打击等。从而建立起对民间组织的社会监督管理网络,促进民间组织依法办事、按章活动。

2、政策上给予优惠。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行业协会打品牌。如对行业协会牵头运作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的产品,行业协会可从该品牌产品获利中抽取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补助行业协会活动经费之不足。行业协会为会员提供服务好、效果显著、工作出色,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当地政府应予以奖励,从各个方面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3、调动行业协会参与政府相关决策的积极性。政府在制定有关行业政策、规划、决策时,应多征求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或请相关行业协会参与调查、论证。使相关政策、规划、决策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使行业协会在参与制定政府相关政策、规划、决策的过程中,感受到政府对行业协会的重视和支持,感受到行业的自身利益得到保护,从而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办好协会的积极性。

4、让行业协会名符其实。政府职能部门应找准自己的职能定位,自觉和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禁止国家公务员兼任行业协会领导,少干预行业协会的工作。让行业协会真正脱离“二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按照行业协会本身意愿办会,使协会成为名符其实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决策的能体现民间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

5、培育树立行业协会诚信。开展行业协会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使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全面提升素质,建立自律诚信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并通过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各项制度,扩大行业协会社会影响,树立行业协会诚信,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会员之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登记管理机关工作力量。目前各地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县(市、区)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的。各级政府要通过给编制人员、给经费的办法,加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力量,使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力量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从各方面引导民间组织做好工作,真正把民间组织管起来,为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7、业务主管单位要将所主管的行业协会列入本单位的职能管理范围。根据对行业协会管理的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监督职责,业务主管单位要负起对本系统主管的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要设立管理机构,或者指定一个科室负责行业协会的管理工作,要选派政治观念强、素质好、作风正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行业协会管理队伍,推进所主管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对我市政务环境调研分析

为深入推进我市“一建双创”工作,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工作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审批项目较多。目前,我市共有涉及市级56个部门658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其中:行政许可4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122项;便民服务项目52项。同时,有的项目审批环节仍然比较繁琐,有的行政审批时限还比较长;一些行政审批权该取消的没有取消,该下放的没有下放;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中间梗阻”、工作“忽悠”现象比较突出。(1)服务意识不强。存在着表面热情、内心淡漠,口头热情、行动冷漠的问题。有的部门和服务窗口缺乏主动性,坐在办公室等待的多,主动上门服务的少;有的部门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遇到困难矛盾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推上卸下,左推右挡,打起了“太极拳”。(2)工作墨守成规。在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依然习惯于老办法、旧框框,要么就事论事,要么死抠条文,缺乏闯劲,不敢创新,习惯于用共性标准处理个性案例,缺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看似坚持原则、实是因循守旧,看似依规办事、实是不办实事,看似对上负责、实是推卸责任。(3)部门纪律不严。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办事看人情,以感情代替政策,以关系决定亲疏。有人情,不能办的事照办;没人情,该办的事也不给办。甚至办事看好处,无利不作为,小利慢作为,大利乱作为。如通过委托熟人办理时给予“打折”优惠。

(三)机关办事效率低下依旧明显。(1)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环节繁琐、办事拖拉的现象。虽然实施了限时办结制,但是一些企业和项目业主反映审批时限较长、高低限跨度大、执行中就高不就低的现象比较突出。(2)部分工作人员办事不求效率。有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时满口承诺抓紧办理,但群众在几次等待与催促下,得到的回答却是工作繁忙还需等上几日;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更有甚者即使在群众投诉后仍然强调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3)部门之间推诿现象不断。部门之间对一些难以处理或处理比较麻烦的事项,往往是假以理由一推了之。如市中心城区同一区域内有三个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及两区)的管理体制,同一区域出现了两个执法主体。致使为部门利益驱动及税收等,相互之间争夺管理权限。造成一方面让企业有机可乘、有隙可钻,游离于市区两级管理部门之间,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管理部门,导致“脱管”、“漏管”、“无人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市质监站、安监站等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市区两级管理部门只履行监管职责,各部门之间变争为推,造成整个建筑市场管理混乱。(4)少数工作人员工作马虎,引起失误。由于前一环节的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马虎导致后一环节工作无法进展或是错误开展,使群众要办理的事项久办未果。

(四)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发挥不充分。(1)有些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不充分,未有效发挥服务功能。市政务服务中心自2004年正式成立以来,56个具有审批、服务职能的单位,已有50个进驻中心设立窗口,但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只是收发员、登记员,没有发挥办事员的作用,使群众办事仍旧要找到机关职能科室进行办理。更有甚直,连受理也不在大厅,存在厅外审批行为。(2)并联审批功能使用不明显。没有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实施并联审批。

(五)部门服务利益为先现象比较突出。(1)有些部门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2)有些部门以方便自身为主导阻碍政令畅通。对上级的工作部署,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推诿,有利的事抢着干,麻烦的事拖着不办,当面表态很好,背后软顶硬拖,随意打折截留。(3)有的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部门小团体的利益,把一些本应该提供的服务,通过设置中介组织,变相地转变为收费项目,而且搞垄断经营;有的部门巧立名目,搭车收费、暗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讲服务就是收费、讲执法就是罚款,“以罚代法”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利用下属服务公司或行业协会名义打“擦边球”,向企业或群众收取服务费。

(六)少数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裁判不公、越权执法、野蛮执法,甚至“吃拿卡要报”。

二、原因分析

产生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思想认识层面、又有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职能转变不到位。突出表现在:其一,认为“行政行为规范了,权力利益缩小了,官位的含金量就贬值了”,规范了行政行为就是

第四篇:我市形成超限运输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形成超限运输长效管理机制

记者日前从市公路部门获悉,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已查处超限运输违法车辆近3000辆,卸载2.1万吨,恶意超限车辆行驶公路现象明显减少,公路超限率控制在2.86%,治超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市公路部门按照“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治超工作思路,狠抓源头监管和路面查处,研究推进超限运输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市治超办工作平台,加强督查检查,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组织多部门开展综合整治,形成治超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相关部门对货场、码头等重点货运源头开展治理,整合力量,形成高压态势,强行入轨,规范经营行为。在源头管控的基础上,全市公路部门注重增加检查巡查频率,加大重点区域治超力度,每个月都组织4次以上全市范围集中治超行动。

据了解,今年我市已开展了市县路政联动、路政与运政联动、路政与交巡警联动、普通公路路政和高速公路路政联动、县区路政大队之间异地执法联动等集中治超行动60多次。此外,还组织开展“保春运、保畅通”治超行动、治超“春雷行动”、华东片区第一、第二次集中治超行动、治超“夏季攻势”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每次行动前抓好组织,行动中加强督查,行动后及时通报,确保取得实效。

第五篇: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真实情况分析调研报告

近年来,湘乡市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土地流转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流转形式多样、多种组织参与的特点。为了全面掌握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情况,加速推进湘乡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湘乡市统计局组织课题组深入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及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湘乡市农村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及成效

湘乡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人口91.5万,下辖3乡15镇4个街道办事处。共有708个行政村,8040个村民小组,农村土地承包户223547户,农村承包人口767865人,承包耕地面积为678652亩。近年来,湘乡市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近18.2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6473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4%,涉及农户5.2万户,占总农户的23.3%。承包方式以转包、租赁、转让为主。

湘乡市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新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从农民手中集中连片,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规模特色产业,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2、推动了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与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3、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4、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通过土地流转,打破了一家一户封闭式的经营格局,使土地逐步转向种田大户,既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又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使许多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安心外出务工经商,转向二、三产业,从而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

5、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获得流转收入,还可以腾出手来从事其他工作,有的通过土地入股还能获得一定的分红收入,或通过就近在流转的生产基地务工赚取工资收入。

二、当前湘乡市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的行为不规范。一是土地流转存在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许多流转特别是农户之间的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短。除林地流转期限较长以外,以转包为主的农户间的耕地流转,期限一般1—3年,有的更短。二是流转无合同或合同不规范。大部分地方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特别是水田流转通常用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即使有合同,也存在权利义务表述不清、利益分配不规范等不完善之处,这种情况极易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形成土地流转纠纷隐患。

2、乡村两级中介组织和管理服务机构功能不健全。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引导管理上,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管理和服务,农户自发土地流转占相当比重。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多数农户土地流转发生在父子、叔侄、亲戚及邻居之间,有些是被动流转,因无力耕种,谈不上精耕细作,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3、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宣传教育没有跟上来,农民思想认识不足,心存疑虑。部分农民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权,影响自己的利益。因此,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弃耕,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另外,由于湘乡市就土地流转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因此,乡村基层干部没有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去正确引导农民依法有序流转。

三、当前制约湘乡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1、土地分散经营制约着土地流转。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以及后来的几次小调整留下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湘乡市人均耕地仅0.85亩,而且每户的承包土地相对分散。这种土地的分散经营,要转为集中规模经营,由于涉及的农户多,农户之间的思想认识不一致,严重制约了土地的有序流转,影响了土地规模效益的发挥。

2、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普遍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两大功能。这就决定了农民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不愿轻易离开土地。他们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返乡种田,心里踏实。同时,由于目前城镇化水平较低,吸纳农民就业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空间有限,以及农民自身知识技能的储备不足,进城就业门路窄,无法在城市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因此,农民始终把土地作为自己的最后保障。

下载关于我市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市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已成为我区计划生育......

    我市产业园区调研分析报告(共五篇)

    我市产业园区调研分析报告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地域内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聚集,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区域经济系统,是发挥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XX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XX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

    我市有关民政工作调研报告

    多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过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分析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退耕还林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接着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的构建,比如利益激励机制分析;差别化机制分析。最......

    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5篇

    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2009年12月26日,上海市**区**社区办事处正式成立。**社区在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社区的居委基本情况**社区现有2个居委会-......

    落实“一线一册”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办事处落实农村党员“一册一线”管理机制情况的调研报告自2007年赣州市党委实施农村党员“一册一线”管理机制以来,办事处党委积极响应,并且大力推行,严格按“一册一线”要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