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负下毕业生将何去何从
重负下毕业生将何去何从
现代社会,毕业生面对挫折不少,泪点很多,笑点却很少。对于挫折没有承受力的脆弱毕业生,早晚要遭遇危机;大家不禁开始反思,对于将要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缺乏容忍度的社会,又将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011年7月12日,“浙江主力传媒校园行”宣讲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举行,共有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技术专业三个专业3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
宣讲会开始之前传媒学院学工办李扬老师向08级得学生对我院今年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并提出学院对08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将于下学期专门聘请我校著名教授姚民治老师和我院著名讲师于洪涛做专门关于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报考的培训。其次,李扬老师介绍,浙江主力传媒是我院的长期合作伙伴,我院不止一次向浙江主力传媒输送我院优秀的人才。这次浙江主力传媒副总薛立军亲自来我院为08级准毕业生就市场化理念和浙江主力传媒的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向、发展方向、主要业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薛总在和同学进行交流时有同学问到当前的就业压力和毕业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等问题请教“浙江主力传媒”对人才的需求将是什么标准?薛立军回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当代大部分毕业生的心态放不平,你所想干的并不一定适合你,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导致了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不了业之间的错层。”同时还强调,“毕业生对待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对以后自身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帮助。
薛总还讲到“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传媒人”,现在做媒体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靠的就是市场化这就要求本身掌握很多的渠道、方式、方法,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将更高。
最后,薛总表示我院与浙江主力传媒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烈欢迎我院同学加入到主力传媒公司。同学们也对就业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篇: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当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悲剧!
悲剧一:
《义务教育法》执行的力度依然不够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声声说要搞全民义务教育,有消息说还要把高中阶段也纳入义务教育,要是再来个终身免费教育且不更好,可是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这现实吗?先不说免费教育的事,就当前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来说,从法律颁布至今,有多少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真正享受这份特殊的礼物。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阶段的全民义务教育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悲剧二:
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为了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又有几个。大多数学校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暗地里却拼命的抓应试教育,抓升学率。如果哪个学校真正的实施了素质教育,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因是学生最终还是要面对考试,而考试的结果就是分数。当每年的高考或是中考成绩公布时,也就是这所学校悲剧到来的时候了,而那些暗地里狠抓应试教育的学校却因为成绩突出受到教育部门的表彰,主管部门高兴,学校高兴,家长高兴,简称“三高”。在这里我想问:为什么同样是搞素质教育,却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是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力还是只喊喊口号?为什么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反倒挨批,让人鄙视。试想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又将怎么样呢?
悲剧三:
教育不公的现象将越演越烈
一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这里引用论坛里的一篇文章《用金钱堆出来孩子的未来》,全文如下:
“ 寒门再难出贵子,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的金钱,胎教、早教、兴趣班等等都需要花钱,一个刚满五岁的孩子,在教育的投入上已经有六位数,现在小升初考试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英语,这都得家长花钱上培训班。
以某重点高中来说,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985高校,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经商最差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村打工家庭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负责的家庭,“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上名校,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所吃的苦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面对城市学生,基本丧失竞争机会。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条件艰苦,能来上学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农村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在农村连幼儿园都没有,学校待遇差,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等造成“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底层向上流动的阻力变大,从前穷人的孩子忙读书,到穷人的孩子不读书转变,“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已经过时了,社会当如何调整政策和规则,减少这种现像发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句,那些考入北大清华的,有几个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出生,又有多少来自边远地区、平困家庭。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有,只是数量有限。
二是郊区与城区的差距,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城市,甚至是只隔一条道路,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划分界限的那把尺子?令人费解啊!别的城市且不说,就拿我所在的贵阳来说吧。如果生活在郊区,将会给孩子的升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当然我指的是普通家庭。教育部门会有意打乱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设置很多条条款款限制郊区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就读。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就近入学(这可能也是全国的一个通病),这表面上看起来倒像是为孩子着想,其实不然。如果你生活的周围有一所像样的学校,那算是孩子的运气好。可如果是一所垃圾学校,那将是这个片区的巨大悲剧,因为你别无选择。但对于政府官员及有钱(权)有势的家庭来说,这些就不重要了,他们有的是办法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想出了这么一个用来对付普通市民的“良策”。
(二)是不能与城区孩子一样选择心目中理想的高中,除非你孩子的成绩处于顶尖水平,教育部门每年会给出几个统招生名额。光有这个还不行,你还得花钱找关系要到名额才行,否则也只能就近入学或者花高价了。
(三)是配额生名额分配限制,如果你身边确实就是一所垃圾学校,而你又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学业荒废,你可能会花高价让孩子转入读私立学校。这应该也是人之常情,可你万万没想到教育部门会出“高招”收拾你,规定没有在片区规定的学校续读完初
二、初三的学生,不得享受配额生名额分配,统招生那有限的名额你又拿不到,到头来只怕是有苦没处说。
按照当前教育改革的模式,未来私立学校将异常火爆。原因很简单,很多家长在走投无路时,会将孩子的前途寄托于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也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且会因为选择的人太多而非常吃紧,这又将出现另一个“三高”。一是门槛高,二是学费高,三是应试教育比例高。
此时此景,我只会感到悲哀和无奈。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甚至连什么叫配额生都不知道,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这种说法。现在倒好,教育改革,新名词、新手段、新花样层出不穷,高深莫测。
哎!中国教育,您何时才能走出怪圈?何时才能公平?何时才能取消这样那样的入学限制?何时才能让老百姓不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揪心?盼这一天能来的快些。
第三篇:“人才招聘会”将何去何从?
来源:一览建工英才网
我国的人才招聘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及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展开,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政机关分离,开始运用市场手段为急需发展的行业部门、“三资”企业及区街、乡镇企业交流输送人才智力。在为上述新兴经济实体服务的过程中,这些新兴经济群体已经不满足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智力服务方面的“小打小闹”,要求集中性、规模性地为它们提供人才智力的配套服务。于是,人才招聘会便应运而生。
招聘会的老角色
30余年来,国家及各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各类人才服务过程中,创造了不少好的形式:
从地域上讲,有全国性人才招聘会、区域性人才招聘会、全省性人才招聘会、本地性人才招聘会、跨地区性人才招聘会、系统人才招聘会,以及网络人才招聘会等;从内容上讲,有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系列性人才招聘会、行业性人才招聘会、专业性人才招聘会、专场性人才招聘会等;从时间上讲,有季节性人才招聘会、定期性人才招聘会、不定期人才招聘会、人才夜市、人才早市等;从形式上讲,有单独举办人才招聘会、市与市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省与市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省与省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以及行业系统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等。
自兴起以来,人才招聘会走过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的过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响亮的“名片”。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服务机构举办各种形式或内容的人才招聘会约5.5万场次,660多万家次用人单位参会,为社会提供就业或职业岗位4200多万个,组织入场就业或求职择业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人才招聘会的作用与影响可见一斑。
“弊端”渐显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才招聘会的规模越办越大,内容越办越丰富,形式越办越多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用人选才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壮大和各类人才的就业与求职择业,都发挥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通过对近两年人才招聘会的切身体会,不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已经隐约感觉到人才招聘会已经或正在度过其“高峰”期,一些
“弊端”开始日渐凸显,现有的招聘格局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式、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的需要。这些“弊端”主要体现为:
●形式的“集市”性。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基本上是“集市”式,“展会”性。如同古时的“骡马市”,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把招聘人才的单位组织进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把求职择业的人才吸引过去,任凭供求双方面谈,组织者只不过提供一张桌子、两把椅子,1.2平方米的洽谈区域而已,除了负责大会安全外,其它事宜“概不负责”。这种“集市”、“展会”式的人才招聘会,到底效果如何,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统计分析。
●手段的“粗放”性。所谓“粗放”,是指人才招聘会的“大哄大嗡”,只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扎扎实实。比如: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如何提升用人单位的招聘水平和质量?如何增强求职择业者的应聘技巧?如何真正做到招聘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能找到合适的单位或岗位?这些都是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必须充分思考的问题,而现在则恰恰做不到或做不好。●服务的“暂时”性。人才招聘会的服务,在服务周期上一般为一天;大型的最多为三天。招聘服务一般也都是“当天有效”,至于用人单位能否在当天的人才招聘会找到合适人选,找到多少人才,则与招聘会的组织者无关。如用人单位还需要继续招聘,则要重新办理参加下一次人才招聘的手续,并交纳展位费。●内容的“单一”性。众所周知,人才招聘会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无非是为人才的供求双方提供一个现场见面、直接洽谈、双向选择的场所。待招聘会结束,招聘者、应聘者与组织者则再无任何“瓜葛”。
●后续服务的“缺失”性。在过去的实践中,人才招聘会基本没有后续服务。比如一个招聘单位在会议期间洽谈了多少人,填表达成意向协议的多少人,会后经过继续考察真正用了多少人,试用期结束真正适应本企业需要留下来多少人等等。这些后续服务是检验人才招聘会质量最重要的依据,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能够下力量、下功夫去做。
除了上述“五性”外,人才招聘会还有很高的成本负担,比如场地费、展位费、保安费、餐饮费、宣传费、印刷费等等。近几年,由于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不少省、市、县(区)各类人才招聘会都免收门票费,但应聘者的其他费用一点也未减少,比如交通费、午餐费、资料费等,尤其是异地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交通、住宿的费用则更高。而参加一次人才招聘会未必能找到工作岗位,很多时候是往返多个、多次人才招聘会,却“白搭”无功。
同时,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难题。不少人才招聘会的举办,一方面参会的招聘单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怨声载道;另一方面,进场的应聘人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单位或岗位而“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一些用人选才的单位与求职择业的人才对人才招聘会逐步丧失“信心”,继而对人才招聘会越来越“失望”。
还有一个安全问题。长沙、郑州等市都曾因为大型招聘会过于拥挤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出现踩踏伤人和应聘者“闹事”事件,隐患颇多。
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招聘会作为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主要方式和人才供求洽谈的主要平台,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有四:一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远未达到目标,人才供求主体进入市场的步伐尤待进一步加快。办好人才招聘会,对人才供求主体进入市场,将起到十分积极地推动作用。二是办好人才招聘会,能带动整个人才市场其他业务的深入开展。三是办好人才招聘会,不仅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还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对促进人才工作观念的更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意义深远。四是办好人才招聘会,能及时为单位用人选才和个人求职择业提供现场见面、直接洽谈、双向选择的环境条件,是深受人才供求主体双方欢迎的最简捷方式。所以,在没有更多更好形式的情况下,人才招聘会仍然是人才供求双方不可替代的选择。
招聘会该向哪里去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兴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转化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速转变,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加速优化调整,技术产品需要加速换代升级。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必由之路。上述新形势、新任务,为人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显然,传统的人才招聘会已很难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改进人才招聘会方式、促进人才招聘会内容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招聘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优化结构。所谓优化结构,就是逐步消除或减少综合性、集市性、展会性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及其数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发展中小型的专业性、专场性人才招聘会及其数量。比如机械电子专业人才招聘会、装备制造专业人才招聘会、冶金石化专业人才招聘会、农产品深加工专业人才招聘会以及经营管理人才招聘
会、金融财会人才招聘会、现代服务业人才招聘会、教育培训人才招聘会等,使人才招聘会小型化、专业化,供求信息对称、针对性强,有深入洽谈的时间和空间,效果扎实。
●提升水平。所谓提升水平,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人才供求双方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一是人才招聘会网络化,即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网上人才招聘会,使人才供求双方“足不出户”就能够相互了解洽谈,进行双向选择;二是人才招聘会前移,即把参加人才招聘会的单位、岗位、要求、人数、报酬等提前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上公布,让应聘者事先知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是否到人才招聘会洽谈;三是人才招聘会后续,即对在人才招聘会上未找到合适人才的单位或未找到合适岗位的人才,进行登记、统计、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后续服务。
●注重实效。所谓注重实效,就是通过人才招聘会等服务形式、技术和手段,一方面能够及时满足发展中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智力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及时为各类人才的就业与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机会或岗位。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人才服务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人才供求“直通车”,对人才供求双方主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即:事先充分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在社会上有针对性寻找或培训所需人才,最后把这些人才送到企事业单位,供他们挑选使用。
●发展“猎头”。在我国,“猎头”服务一直是人才服务机构的短板。按照国际惯例,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已成为未来人才服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强化素质。所谓强化素质,就是要加强人才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现代化系列培训,一方面让他们系统熟练掌握人才服务业的知识、技术、政策和法律法规及业务标准、流程等;另一方面,让他们深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服务的惯例、做法及经验;再一方面,让他们看到未来我国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断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和与时俱进能力等,对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内容、方法、技术、项目等进行改进或创新,使人才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尽快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可以预见,再过10年或更长时间,人才招聘会或许会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应该是更加有效、便利的人才服务新模式。
第四篇:法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法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王思鲁汪广翠
【金玉良言】在这样一个竞争惨烈、物欲膨胀、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下,在职业生涯中,准确的人生定位的确相当重要。不要轻易地作出决定,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定位,你必须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此我想提几点建议:如果你选择进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招聘法律人才的数量相对而言也比较多。你可以分三个方向考虑:
1、往公务员方向:如果你不喜欢法律,你可以在公司里面先工作着,同时准备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的录取比例太低了,这样,你既有工作保障,又可以充分准备公务员。
2、往企业方向:如果你喜欢做管理,进入企业后,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往管理方向发展,设法成为企业的高管或者企业老板,法律人经商或者管理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3、往律师方向:如果你最后的目标是做律师,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回到律师行,以后重点往公司诉讼和企业法律顾问方向发展,但要早早准备,尽快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和律师界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
如果你打算为律师事业奋斗终生,一毕业就选择进入律所。那么你须做足以下准备:首先,你要竭尽全力地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律师道路的通行证。
然后,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专心选择一家声誉好的律所,并力争取得通过实践磨练出来的“实战派”律师的指导,因为跟对老师将使你事半功倍。
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摆正心态,具备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随时准备投资时间、金钱和精力,珍惜在实践中再学习的机会,从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抛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魔,勤奋、踏实地学习做事、做人,经过三至八年大浪淘沙的历练,相信你将会成为一名独挡一面的优秀律师。
笔者认为,时下的中国正是孕育和造就志者、勇者的大好时机。“疑无路”,路,其实,就在脚下,“柳暗花明”需要的只是你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或许前进中会遇到雪山、草地,历尽磨难,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的历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志者、勇者就是这么炼成的!
时下,“找工作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窝上”的教育风气,教育的产业化,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相当普遍,可谓前路迷茫。特别是法学本科生,由于就业单位和求职者的双重原因,导致就业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难啊难”。作为律师,我们经常被问到,法学毕业生究竟该向何处去,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业?在这里我就自己的切身所感所悟,对法学毕业生讲几句肺腑之言,希望对行进在求职路上者有所帮助。因为公检法机关主要采取对外公开招考,或者下级提职等方式招员,对外招收应届生的职位逐年减少,条件却逐年增高,门槛愈垫愈高,很多法学院的“科班生”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法进入司法机关工作,所以,他们或选择企业,或选择律所,或选“家里蹲”吃用父母的,抑或“转行”从事非法律工作。当然,企业和律所是法学应届生的两大就业渠道,因此,我主要针对法学毕业生的两大就业渠道进行一些比较!
进入律师事务所或进入企业法务部工作的优劣之观:
一、轻松度不同――到企业工作较之在律所轻松。正规的企业有一套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上下班定时定点,员工一般有生活规律而相对轻松。当然,不排除有些未设立法务部等不太正规的企业,其员工的工作环境与薪酬待遇也是相当残酷的;而在律所除了做行政工作的人员外,一般情况下,律师助理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他们随时可能要帮“律师”老板草拟法律文书,帮着复印证据材料,大热天跑法院送材料;有时还得帮着倒茶、打扫、拿报纸、邮递信件等等;完了,回到家你还得加强业务技能学习、要看书,甚至连熟睡时突然一个电话,便须立即起身,或去见当事人,或去见证人,或出差,有时甚至连续几个月不休息,高强度、长时间的作业,极度消耗体力和精力,过着“炼狱般”的生活,需要极强的毅力,这也是很多律师助理扛不住而半路退出的主要原因。除此,不少律所还存在招助手专门为了拉案的情况,“有案有钱,无案无钱”,神似了“拉保险的”;还有一些律所招收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法学毕业生,让其挂名“律师助理”或“实习律师”,不用也不发薪酬,待其挂牌执业后,也不管不问,“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任其自身自灭,反正于己无害。更有甚者利用强势地位,让助手干活却不给钱,十足的“资本家”。据我们了解,支付一定薪酬给助手的律所,一般门槛较高,对学历、资格考试、专业技能等要求严格。
二、权力不同――律师助理的权限较之企业法务人员小。律师助理初出茅庐,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也有限,离不开资深律师的指导。在具备独立执业能力之前,须以经验丰富的指导律师为中心,听命于师傅,自己的权限往往较小;而在企业,由于法务比较专业,所以企业的领导一般会将部分权力授于法务人员,由其自己作主。在进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法务人员对法律实务便有了话语权,可以自己说了算,权力相对比较大。
三、薪酬不同――企业的薪酬与福利较之在律所优厚。需要设立法务部的企业,一般是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待遇高、福利好。例如在广州,这种企业一般员工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外资企业在4500元以上;而律师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对自己进行投资,除了要投入时间、精力外,还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在律所,律师助理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与下岗工人相像,甚至不如,有的每月只能领到1000-3000元不等,而不少律师在招用助理更没有工资发,且无福利,连起码的下岗职工所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都没有,甚至连饭、房租都成问题。如房地产律师秦兵曾坦言:“自己做助理时没有工资发,但包管午饭。”“律师太难,刚开始干,活下去都很难”,这可能是最精辟最真实的写照了。
四、发展空间不同――律所的律师助理在法律方面的发展空间较企业法务人员大。常识告诉我们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事业单位,而是“一切向利润看”的营利组织,它的最大目的就是赚钱。因此在它的运营中,最重要的部门是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技术开发部门等等,能为之带来利润的主角部门,而法务部往往排在最后,是名副其实的配角。但并不能因此怪责企业太拜金,只因它是企业,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为了赚钱,因此它的前冲锋主角不可能是法务部,而是不能用条条框框限制的,为其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发挥本领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的销售、生产等部门。试想,如果法务部成为了企业的主角,那么该企业就失去了企业的最本质属性,不再是真正的企业了,而演化成了律所。实际情况是,有些企业的老总考虑问题并不咨询法务部意见,或者咨询了也不重视。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用到法务部,法务部也只在此时才有了用武之地。可想而知,企业的法务人员能上升到企业高层领导的,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法务人员没有专业的师傅指导,没有提高专业技能的环境,没有介入重大法律实务诉讼,久而久之,成了“赤脚医生”,在法律方面的发展前景渺茫。当然,对于有志成为一名成功律师的毕业生来说,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把企业作为一种过渡,也未尝不可;而在律所,律师助理的发展空间与前景相对企业,更加广阔、更加明朗。高端的法律实务一般是由正规律所的专业律师团队操作,他们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专业的业务水平,对律师助理来说,好的师傅就如河上的桥,跟对师父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对于刚刚从事律
师助理工作的新人,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精力、时间,乃至投入金钱,经常还会遭遇不利或不好的结果。熬过去——将会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律师,名利、自由随之而来;熬不过去——那些带着襁褓梦不愿付出精力、时间,不愿投资的人注定是要被这个行业所淘汰,落得个“半路转行”的下场,或到企业的法务部,或找其它工作。
五、业务品质服务不同――律所的服务水平远比企业法务部高。企业的法务部门往往因“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企业的运作本体比较了解,但在法律本体上,法律水平却不高。因为企业招收法学毕业生只把他当作普通员工看待,虽也重视其法律专业,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或参与重大法律业务或法律诉讼,也没有更好的师傅指导,几乎靠着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想其法律实务能力提高不会太多,往往只是“绣花腿”,是不能与经真枪实弹打出来的专业律师相提并论的。就如同外科医生,取得医师证书资格肯定不能独立上手术台做手术,必须经过数年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方可独立完成手术。事实上,企业的领导也深知此理,一旦企业遇到重大问题,他们往往会外包给律师来处理,而不敢交到自己的法务部门。当然不排除律师队伍或因司考,或因行业不规范,或因执业环境的影响,造成律师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出现个别“害马之群”。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律师正值成长和发展时期,优秀的和真正的律师也在不断地涌现,中国律师的执业水平与素质也在日趋改进,可以说,中国律师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但道路的确是漫长、曲折的。
比较之后的几点建议:
总之,在这样一个竞争惨烈、物欲膨胀、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下,在职业生涯中,准确的人生定位的确相当重要。不要轻易地作出决定,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定位,你必须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此我想提几点建议:如果你选择进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招聘法律人才的数量相对而言也比较多。你可以分三个方向考虑:
1、往公务员方向:如果你不喜欢法律,你可以在公司里面先工作着,同时准备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的录取比例太低了,这样,你既有工作保障,又可以充分准备公务员。
2、往企业方向:如果你喜欢做管理,进入企业后,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往管理方向发展,设法成为企业的高管或者企业老板,法律人经商或者管理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3、往律师方向:如果你最后的目标是做律师,在充分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回到律师行,以后重点往公司诉讼和企业法律顾问方向发展,但要早早准备,尽快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和律师界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
如果你打算为律师事业奋斗终生,一毕业就选择进入律所。那么你须做足以下准备:首先,你要竭尽全力地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律师道路的通行证。
然后,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专心选择一家声誉好的律所,并力争取得通过实践磨练出来的“实战派”律师的指导,因为跟对老师将使你事半功倍。
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摆正心态,具备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随时准备投资时间、金钱和精力,珍惜在实践中再学习的机会,从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抛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魔,勤奋、踏实地学习做事、做人,经过三至八年大浪淘沙的历练,相信你将会成为一名独挡一面的优秀律师。
笔者认为,时下的中国正是孕育和造就志者、勇者的大好时机。“疑无路”,路,其实,就在脚下,“柳暗花明”需要的只是你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或许前进中会遇到雪山、草地,历尽磨难,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的历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志者、勇者就是这么炼成的!
第五篇:《子曰,你将何去何从》演讲稿
子曰,你将何去何从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子曰,你还能记得多少个子曰?现在一些省份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高考语文180分的政策,涌现出“国学热”的趋势,一些家长也开始重视起例如论语的传统文化。我妹妹今年上小学,回到家我发现她在上“国学班”,便考了他几则不常见的论语,他背得很流利,但当我问到她这些论语意思的时候,他摇摇头告诉我说:老师没说要考意思啊!老师没说要考意思就不用知道了吗?
现在我们学习论语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有多少人是自愿 主动去学习的呢?子曰,你将何去何从?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有这样一个女孩,他父亲常年病魔缠身,最后转化成了肝硬化晚期,他和她的母亲四处寻医问药,跑遍了大大小小数百家医院,最后得到的最好的治疗结果就是换肝。于是,还那么年轻,没有结婚的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换肝救父。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将自己70%的肝脏捐给了自己的父亲。他是刘超,她以道德的力量彰显着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她或许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迎合了子曰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她只是遵循了流淌在骨子里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背的是躯壳,懂的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当二者兼备,我们就会拥有满满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拥有平和,善良,真诚的心。
昔有子路为亲负米,今有刘超捐肝救父,孔子若有千里眼,望她能穿过时空的界限,看到今天正值青年的我们,依然可以说一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