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财会人的职业道路将何去何从?
2018年财会人的职业道路将何去何从?
方向1:公共会计
就业工种:国际会计、审计/保证服务、税务、环境会计、法务会计、信息技术服务、个人财务规划
理想雇主:大型/跨国、区域性会计师事务所等。
相信99%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求职首选都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另外,如果想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就职,那么必须拥有能够参加注册会计师CPA考试所需要的受教育程度,即150个学时的教育,其中必须包含24个学时的会计课程,这也相当于一个会计专业的本科学位。
方向2:企业会计
就业工种: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成本会计、税务规划、预算分析
理想雇主:各行业中的各类企业。
在拥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企业中的许多经理人会去获取MBA学位以谋进一步发展,所以如果可以,提前接触一些工商管理的知识也会对未来的这份工作有所帮助。
方向3:政府财务
就业工种: 审计、财务报告、财务管理、预算分析、研究类工作
理想雇主:美国联邦机构和部门,其中包括有联邦调查局、国家税务局、财政部、审计总署、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各州及其当地机构。
如果有往该领域就业的梦想,那么除了在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努力熟悉政府事务的工作流程。
方向4:教育财务
就业工种:教师、科研机构、咨询服务
理想雇主:美国各大学学院或相关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要能在这些领域打开职业天地,一般要求拥有会计方面的博士学位,或者工商管理博士。而学生只有在读书期间获得高平均分,并且拥有资深的教职员推荐方可进入研究生院就读,所以本科生的底子很重要。
方向5:非营利机构或组织财务
就业工种:会计、内部审计、财务规划、预算、钞票打理和财务记录保管 理想雇主: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医院、公立学校系统、各类大学学院、宗教组织、图书馆和博物馆、各个政党机构、工会组织。
要想在这些领域谋上职,那么平时就该注意在非营利性组织担当志愿者,并且积极在这些组织内部建立人际关系网。
除了传统方向,会计人还有哪些高薪出口? 1.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
财会认证在经历了注册会计师(CPA)、美国注册会计师(USCPA)之后,正在转向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热,这种转变标志着一个财务时代的转型。
而从薪资来说,管理会计也更具优势: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以核算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作为现代会计的一门重要分支,管理会计即是为了适应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 2
需求顺势而生,对财会人士而言,选择财务会计还是选择管理会计,已经不是向左向右的岔路口,而是向前向后的淘汰赛。
2.投资银行
外资投行和国内券商的前台对专业本身没有任何要求,很多IBD的员工各种各样的专业都有:既有金融/会计等传统商科专业,亦有生物/计算机等工科专业,还有英语/历史/人文等文科专业。会计作为和投行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当然受欢迎。
eFinancialCareers利用其包含全球150万份简历的资源库,找出了进华尔街投行的前几大专业。其中会计就排到了第三,占总比的13.52%。
如果你既考过CPA,又考过司考,那你一定是投行最喜欢的人。而且会计是金融的基础,你可以多了解金融相关领域,看看自己是否感兴趣。如果觉得会计专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那么可以把已学的会计理论作为基础,拓展知识面。现在的招聘单位往往对于复合型人才亲睐有加。
3.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的员工也属于基本什么专业都有,最普遍的还是商科背景。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会计或金融并非咨询工作的核心要求,但是其知识和思想都是渗透在咨询顾问的日常工作当中的。
无论是经济学里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金融上的依据现金流折现给资产定价,或者是会计学教的怎么理解三张表里的数字,都是一个合格的咨询顾问应该具备的常识。
别忘了,麦肯锡和贝恩二人曾经都是财务出身。当然,想要进入咨询行业,除了必备的只是,培养自己有逻辑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4.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师的工作是揭露财务欺诈,以此将罪犯送入监狱。许多大公司每年因欺诈而损失数十亿美元,这也使这一行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5.环境会计
随着绿色运动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环境会计的需求增加。其工作主要是分析污染预防的成本,并将其与其他替代方案进行比较,包括漏税、罚款和与邻居的不良关系。
6.娱乐圈会计
现在,会计还可以为电影公司、制作公司、艺术家和技术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其内容为传统的税务、审计和财务分析领域,但在好莱坞工作以及不菲的薪资都十分诱人。
会计的视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窄,如果你站到了塔顶之上,你就能看得更远。提升自己的专业性,拓宽、转型自己的工作方向,面临的就可能是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第二篇: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当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悲剧!
悲剧一:
《义务教育法》执行的力度依然不够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声声说要搞全民义务教育,有消息说还要把高中阶段也纳入义务教育,要是再来个终身免费教育且不更好,可是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这现实吗?先不说免费教育的事,就当前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来说,从法律颁布至今,有多少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真正享受这份特殊的礼物。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阶段的全民义务教育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悲剧二:
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为了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又有几个。大多数学校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暗地里却拼命的抓应试教育,抓升学率。如果哪个学校真正的实施了素质教育,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因是学生最终还是要面对考试,而考试的结果就是分数。当每年的高考或是中考成绩公布时,也就是这所学校悲剧到来的时候了,而那些暗地里狠抓应试教育的学校却因为成绩突出受到教育部门的表彰,主管部门高兴,学校高兴,家长高兴,简称“三高”。在这里我想问:为什么同样是搞素质教育,却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是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力还是只喊喊口号?为什么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反倒挨批,让人鄙视。试想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又将怎么样呢?
悲剧三:
教育不公的现象将越演越烈
一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这里引用论坛里的一篇文章《用金钱堆出来孩子的未来》,全文如下:
“ 寒门再难出贵子,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的金钱,胎教、早教、兴趣班等等都需要花钱,一个刚满五岁的孩子,在教育的投入上已经有六位数,现在小升初考试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英语,这都得家长花钱上培训班。
以某重点高中来说,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985高校,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经商最差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村打工家庭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负责的家庭,“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上名校,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所吃的苦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面对城市学生,基本丧失竞争机会。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条件艰苦,能来上学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农村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在农村连幼儿园都没有,学校待遇差,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等造成“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底层向上流动的阻力变大,从前穷人的孩子忙读书,到穷人的孩子不读书转变,“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已经过时了,社会当如何调整政策和规则,减少这种现像发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句,那些考入北大清华的,有几个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出生,又有多少来自边远地区、平困家庭。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有,只是数量有限。
二是郊区与城区的差距,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城市,甚至是只隔一条道路,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划分界限的那把尺子?令人费解啊!别的城市且不说,就拿我所在的贵阳来说吧。如果生活在郊区,将会给孩子的升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当然我指的是普通家庭。教育部门会有意打乱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设置很多条条款款限制郊区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就读。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就近入学(这可能也是全国的一个通病),这表面上看起来倒像是为孩子着想,其实不然。如果你生活的周围有一所像样的学校,那算是孩子的运气好。可如果是一所垃圾学校,那将是这个片区的巨大悲剧,因为你别无选择。但对于政府官员及有钱(权)有势的家庭来说,这些就不重要了,他们有的是办法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想出了这么一个用来对付普通市民的“良策”。
(二)是不能与城区孩子一样选择心目中理想的高中,除非你孩子的成绩处于顶尖水平,教育部门每年会给出几个统招生名额。光有这个还不行,你还得花钱找关系要到名额才行,否则也只能就近入学或者花高价了。
(三)是配额生名额分配限制,如果你身边确实就是一所垃圾学校,而你又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学业荒废,你可能会花高价让孩子转入读私立学校。这应该也是人之常情,可你万万没想到教育部门会出“高招”收拾你,规定没有在片区规定的学校续读完初
二、初三的学生,不得享受配额生名额分配,统招生那有限的名额你又拿不到,到头来只怕是有苦没处说。
按照当前教育改革的模式,未来私立学校将异常火爆。原因很简单,很多家长在走投无路时,会将孩子的前途寄托于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也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且会因为选择的人太多而非常吃紧,这又将出现另一个“三高”。一是门槛高,二是学费高,三是应试教育比例高。
此时此景,我只会感到悲哀和无奈。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甚至连什么叫配额生都不知道,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这种说法。现在倒好,教育改革,新名词、新手段、新花样层出不穷,高深莫测。
哎!中国教育,您何时才能走出怪圈?何时才能公平?何时才能取消这样那样的入学限制?何时才能让老百姓不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揪心?盼这一天能来的快些。
第三篇:“人才招聘会”将何去何从?
来源:一览建工英才网
我国的人才招聘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及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展开,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政机关分离,开始运用市场手段为急需发展的行业部门、“三资”企业及区街、乡镇企业交流输送人才智力。在为上述新兴经济实体服务的过程中,这些新兴经济群体已经不满足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智力服务方面的“小打小闹”,要求集中性、规模性地为它们提供人才智力的配套服务。于是,人才招聘会便应运而生。
招聘会的老角色
30余年来,国家及各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各类人才服务过程中,创造了不少好的形式:
从地域上讲,有全国性人才招聘会、区域性人才招聘会、全省性人才招聘会、本地性人才招聘会、跨地区性人才招聘会、系统人才招聘会,以及网络人才招聘会等;从内容上讲,有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系列性人才招聘会、行业性人才招聘会、专业性人才招聘会、专场性人才招聘会等;从时间上讲,有季节性人才招聘会、定期性人才招聘会、不定期人才招聘会、人才夜市、人才早市等;从形式上讲,有单独举办人才招聘会、市与市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省与市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省与省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以及行业系统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等。
自兴起以来,人才招聘会走过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的过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响亮的“名片”。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服务机构举办各种形式或内容的人才招聘会约5.5万场次,660多万家次用人单位参会,为社会提供就业或职业岗位4200多万个,组织入场就业或求职择业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人才招聘会的作用与影响可见一斑。
“弊端”渐显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才招聘会的规模越办越大,内容越办越丰富,形式越办越多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用人选才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壮大和各类人才的就业与求职择业,都发挥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通过对近两年人才招聘会的切身体会,不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已经隐约感觉到人才招聘会已经或正在度过其“高峰”期,一些
“弊端”开始日渐凸显,现有的招聘格局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式、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的需要。这些“弊端”主要体现为:
●形式的“集市”性。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基本上是“集市”式,“展会”性。如同古时的“骡马市”,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把招聘人才的单位组织进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把求职择业的人才吸引过去,任凭供求双方面谈,组织者只不过提供一张桌子、两把椅子,1.2平方米的洽谈区域而已,除了负责大会安全外,其它事宜“概不负责”。这种“集市”、“展会”式的人才招聘会,到底效果如何,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统计分析。
●手段的“粗放”性。所谓“粗放”,是指人才招聘会的“大哄大嗡”,只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扎扎实实。比如: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如何提升用人单位的招聘水平和质量?如何增强求职择业者的应聘技巧?如何真正做到招聘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能找到合适的单位或岗位?这些都是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必须充分思考的问题,而现在则恰恰做不到或做不好。●服务的“暂时”性。人才招聘会的服务,在服务周期上一般为一天;大型的最多为三天。招聘服务一般也都是“当天有效”,至于用人单位能否在当天的人才招聘会找到合适人选,找到多少人才,则与招聘会的组织者无关。如用人单位还需要继续招聘,则要重新办理参加下一次人才招聘的手续,并交纳展位费。●内容的“单一”性。众所周知,人才招聘会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无非是为人才的供求双方提供一个现场见面、直接洽谈、双向选择的场所。待招聘会结束,招聘者、应聘者与组织者则再无任何“瓜葛”。
●后续服务的“缺失”性。在过去的实践中,人才招聘会基本没有后续服务。比如一个招聘单位在会议期间洽谈了多少人,填表达成意向协议的多少人,会后经过继续考察真正用了多少人,试用期结束真正适应本企业需要留下来多少人等等。这些后续服务是检验人才招聘会质量最重要的依据,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能够下力量、下功夫去做。
除了上述“五性”外,人才招聘会还有很高的成本负担,比如场地费、展位费、保安费、餐饮费、宣传费、印刷费等等。近几年,由于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不少省、市、县(区)各类人才招聘会都免收门票费,但应聘者的其他费用一点也未减少,比如交通费、午餐费、资料费等,尤其是异地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交通、住宿的费用则更高。而参加一次人才招聘会未必能找到工作岗位,很多时候是往返多个、多次人才招聘会,却“白搭”无功。
同时,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难题。不少人才招聘会的举办,一方面参会的招聘单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怨声载道;另一方面,进场的应聘人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单位或岗位而“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一些用人选才的单位与求职择业的人才对人才招聘会逐步丧失“信心”,继而对人才招聘会越来越“失望”。
还有一个安全问题。长沙、郑州等市都曾因为大型招聘会过于拥挤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出现踩踏伤人和应聘者“闹事”事件,隐患颇多。
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招聘会作为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主要方式和人才供求洽谈的主要平台,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有四:一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远未达到目标,人才供求主体进入市场的步伐尤待进一步加快。办好人才招聘会,对人才供求主体进入市场,将起到十分积极地推动作用。二是办好人才招聘会,能带动整个人才市场其他业务的深入开展。三是办好人才招聘会,不仅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还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对促进人才工作观念的更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意义深远。四是办好人才招聘会,能及时为单位用人选才和个人求职择业提供现场见面、直接洽谈、双向选择的环境条件,是深受人才供求主体双方欢迎的最简捷方式。所以,在没有更多更好形式的情况下,人才招聘会仍然是人才供求双方不可替代的选择。
招聘会该向哪里去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兴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转化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速转变,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加速优化调整,技术产品需要加速换代升级。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必由之路。上述新形势、新任务,为人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显然,传统的人才招聘会已很难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改进人才招聘会方式、促进人才招聘会内容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招聘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优化结构。所谓优化结构,就是逐步消除或减少综合性、集市性、展会性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及其数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发展中小型的专业性、专场性人才招聘会及其数量。比如机械电子专业人才招聘会、装备制造专业人才招聘会、冶金石化专业人才招聘会、农产品深加工专业人才招聘会以及经营管理人才招聘
会、金融财会人才招聘会、现代服务业人才招聘会、教育培训人才招聘会等,使人才招聘会小型化、专业化,供求信息对称、针对性强,有深入洽谈的时间和空间,效果扎实。
●提升水平。所谓提升水平,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人才供求双方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一是人才招聘会网络化,即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网上人才招聘会,使人才供求双方“足不出户”就能够相互了解洽谈,进行双向选择;二是人才招聘会前移,即把参加人才招聘会的单位、岗位、要求、人数、报酬等提前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上公布,让应聘者事先知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是否到人才招聘会洽谈;三是人才招聘会后续,即对在人才招聘会上未找到合适人才的单位或未找到合适岗位的人才,进行登记、统计、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后续服务。
●注重实效。所谓注重实效,就是通过人才招聘会等服务形式、技术和手段,一方面能够及时满足发展中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智力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及时为各类人才的就业与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机会或岗位。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人才服务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人才供求“直通车”,对人才供求双方主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即:事先充分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在社会上有针对性寻找或培训所需人才,最后把这些人才送到企事业单位,供他们挑选使用。
●发展“猎头”。在我国,“猎头”服务一直是人才服务机构的短板。按照国际惯例,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已成为未来人才服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强化素质。所谓强化素质,就是要加强人才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现代化系列培训,一方面让他们系统熟练掌握人才服务业的知识、技术、政策和法律法规及业务标准、流程等;另一方面,让他们深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服务的惯例、做法及经验;再一方面,让他们看到未来我国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断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和与时俱进能力等,对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内容、方法、技术、项目等进行改进或创新,使人才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尽快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可以预见,再过10年或更长时间,人才招聘会或许会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应该是更加有效、便利的人才服务新模式。
第四篇:《子曰,你将何去何从》演讲稿
子曰,你将何去何从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子曰,你还能记得多少个子曰?现在一些省份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高考语文180分的政策,涌现出“国学热”的趋势,一些家长也开始重视起例如论语的传统文化。我妹妹今年上小学,回到家我发现她在上“国学班”,便考了他几则不常见的论语,他背得很流利,但当我问到她这些论语意思的时候,他摇摇头告诉我说:老师没说要考意思啊!老师没说要考意思就不用知道了吗?
现在我们学习论语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有多少人是自愿 主动去学习的呢?子曰,你将何去何从?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有这样一个女孩,他父亲常年病魔缠身,最后转化成了肝硬化晚期,他和她的母亲四处寻医问药,跑遍了大大小小数百家医院,最后得到的最好的治疗结果就是换肝。于是,还那么年轻,没有结婚的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换肝救父。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将自己70%的肝脏捐给了自己的父亲。他是刘超,她以道德的力量彰显着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她或许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迎合了子曰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她只是遵循了流淌在骨子里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背的是躯壳,懂的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当二者兼备,我们就会拥有满满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拥有平和,善良,真诚的心。
昔有子路为亲负米,今有刘超捐肝救父,孔子若有千里眼,望她能穿过时空的界限,看到今天正值青年的我们,依然可以说一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第五篇:毕业后我们将何去何从
毕业后我们将何去何从?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的日益艰难,相信每个新入学的大一新生都会对将来自己大学4年的努力方向有所迷茫,不知道究竟该为自己未来的出路捉拿一种准备。大学毕业之后是该就业还是深造或是自己创业呢?听完同学们的辩论赛后,我不禁思考起这个经典的问题。
如果你正计划考研,那么是否已经问过自己读研的动机?究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还是对“高学历好就业”心存幻想?根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的读研者都是从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而读研的,还有一半的本科毕业生是出于希望去更好的大学甚至是因为就业困难、“随大流”等动机而读研。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也同样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被读研推迟了三年。职场专家指出,选择读研无可厚非,但缺少职业规划而盲目选择读研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
在每年的考研大军中,各种心态的报名者都有。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考研意味着就业将缓期执行。”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想通过考研逃避就业压力。这类考生绝大多数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考研目标。第二类考生是为求一个更好的文凭,这类考生更容易被理解。第三类考生则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不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或者寻求改变和转向。这类考生最理智,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第四类则是真正为了以后进行学术研究的。
就目前形势看,考研与选择就业难分仲伯。据了解,直接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是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虽然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各个高校也鼓励学生考研,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考研“不感冒”,掂着毕业证就找工作上班挣钱去了。而准备考研的学生大都目标清晰而明确:为了将来能找个更加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些同学从大一开始准备,即便放假时仍有不少学生留校复习。这些考生中,有些能够如愿以偿地圆硕士梦;有些可能落榜后不得不放弃;还有些可能会锲而不舍,下定决心再接再厉。不管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针对毕业后同学们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是进过深思熟虑后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切忌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同学们正值风华正茂,每一步选择都对自己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慎重。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人才,知识需要丰富,能力锻炼。考研或者就业只是自己选择成长的不同方式,只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今后的人生路,即使前途忐忑,同学们一样会用热情和激情披荆斩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