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组织管控之公司治理理论 6
企业组织管控之公司治理理论
(六)公司治理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什么是公司治理,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制度安排学说
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他的《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一文中也说:“在经济学家看来,企业组织管控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①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②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③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一般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这些制度安排和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人成本。近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投资者(外部人)如何监督约束经理(内部人)。
中国经济学者胡汝银在他的《中国需要公司管治革命》一文中认为,公司管治(即公司治理结构)是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为了股东、职员、顾客、供应商及提供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利益而管理和控制公司的一种制度和方法。
(2)组织结构学说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他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文中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革委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3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述3者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这实际上是标准的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中国大部分经济学者都持此种观点,例如陈清泰在他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文中认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形成这样的机制: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3者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且此种观点与十五届四中全会党的文件完全一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说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督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
(3)控制决策学说
奥利弗。哈特在英国《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企业组织管控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
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将如何使用。”
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他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文中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地对应,既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风险的人承担风险。
企业组织管控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定义,多种内涵,前文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治理结构的不同表述。吸取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成果,结合我国实践,概括起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契约关系,又是一种权利的制衡机制。
2西方两种治理模式分析:股东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或人力资本治理模式)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模式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集团即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工和社区之间的利益格局关系,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制度安排。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争论,在西方经久不衰,其核心就是“传统的”、“股东治理模式”和“新兴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或者目标利益优先的问题。
按照股东治理模式,作为股东代理人-总经理(或董事会),必须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和行为准则;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现代公司不仅归股东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实际上也为公司进行了投资(如员工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在考虑了相关者的利益以后,企业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应该是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多重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化地以凤东利益至上的单一目标。
经营目标之争,其实质就是股东还是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即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谁拥有企业的最终决策权,谁承担企业经营不善的损失与风险。这也就是企业理论上所讨论的谁拥有企业,谁是企业经营的剩余控制和剩余索取的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不完备的契约组成的(anincompletecontract)。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未来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要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residualclaim)的由来。同样,因为进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这就是剩余控制权(residualControl)。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谁就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目标就应该为其制定。
投入资本的股东,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货币资本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任意可分割性,因而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而相比之下利益相关者(以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代表),有一些学者从知识经济理论出发,认为依据人力资本正在成为财富创造核心动力的推理以及现实中人力资本作用和待遇不断提高的种种现象来证明人力资本重要性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理由。用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向资本雇佣劳动提出质疑。
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认为进入企业的各种要素: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理论上具有平等权利获取和行使剩余控制权,但现实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先天特征:人的健康、体力、经验、生产知识、技能和其他精神存量的所有权只能不可分地属于其载体,这个载体必须是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个人。即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性导致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具备承担企业经营最终风险义务的能力。经济学基本原理早已证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表明人力资本所有者无法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理由如下:
首先,人力资本不具有抵押功能。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其人力资本投入到一个特定的行业或企业之后,其所作的承诺可信赖性远比不上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股东)所作的承诺。因为非人力资本具有天生的抵押功能,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经营失败时,人力资本所有者除有自身人力资本外别无他长,受现实法律制约,无法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活生生的个人,进行拍卖、转换、变现或抵押,也就丧失了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
其次,人力资本专用性决定了其价值难以判断。为特定交易或合约服务而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是指工作中有些人才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的信息。人力资本专用性使得人力资本不能象非人力资本那样可以在静态下用货币加以度量,其价值随时、空的变化,对不同人或企业来说不是唯一的,甚至大相径庭。由于其价值最难以度量及受人才市场不完善的制约,很难显示真实的人力资本价格。因此,价值量的不稳定也阻碍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风险的能力。
以上论述表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只能作为雇员。我们认为,企业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股东的企业,股东拥有剩余收益权和剩余控制权,承担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而人力资本所有者一般情况下不承担经营的边际风险,收入也比较固定。因此,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应该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股东制定,就应该维护股东的利益。
诚然,股东利益至上会带来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员工的失业,供应商的中断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但这些完全可以依靠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来解决,而不应该在企业这个层次来探讨。
3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西方公司治理结构和模式,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我国国企公司化改造的过程。从复杂的治理理论与多变的治理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求得一剂药方,置之四海而皆准是不可能的。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是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外部(或间接)的控制与“三会四权”(或其他治理形式)权力制衡与约束实现内部(或直接)的有机整体。从现有文献上看,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内部组织机构如何设置,权力如何配置,激励与约束如何安排,而把竞争的外部市场,(如产品市场、经理人员市场、平均利润率形成等)看成是配套改革,在作者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内外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组合,缺一不可,不能把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看成是配套措施而放置公司治理结构整体改革之外。
第二,在学习、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之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前苏联与东欧在转轨时完全套用西方的作法,出现的问题是明显的,损失是惨重的。一种制度的变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其潜在的改革成本是巨大的。所以,中国在设计公司治理模式的时候,一定得考虑到中国的国情,那种完全西化的“拿来主义”或“拼装组合”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第三,中国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多种多样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各行业有很大差异,而且因为在中国的环境下进行企业改革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进行大范围的试验(中国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也能看得到,不同国家之间和一国内的企业组织都非常不同,例如英美主要是股东治理模式,德日主要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且一国在不同时期,治理结构上也有变化。中国企业改革最危险的政策可能是推进一种特定的范式(由法律规定的、或领导人肯定的),并且是强制的。
最后,我国国企公司化改革,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主张采用股东治理模式为好。一则股东治理模式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准则,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为手段,不应该在企业这一个层次上过多地考虑相关者(集团)的利益。其次,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股东治理模式产权清晰,易于决断,交易成本较低,代理收益远大于代理成本(相对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而言)。最后这本身也符合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企业这一层次讲效率,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讲公平。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http:///
第二篇:房地产组织管控
课程名称:房地产组织管控模式与组织结构设计
课程特色:
1)国内知名房地产咨询经验讲师主讲
2)该课程重点在管控模式和组织结构的设计方法
3)该课程内容的主要特色在授权与内部接口边界的界定
课程目标:
把握房地产管控模式与组织结构设计的类型、特点以及选择方式,帮助建立、调整和设计适合于组织特点及项目管理特点的管控模式与组织结构
课程对象:
组织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时间:6课时/12课时
课程提纲:
1.房地产管控模式的核心内容与应用
1.1什么是管控模式?
1.2管控体系的核心内容
1.3管控方法及应用
1.4集团/区域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主要管控模式分析
1.5案例分析一: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的的管控模式(总部/子公司/项目公司)
2.房地产管控模式与组织的设计方法
2.1管控模式与组织的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2.2管控模式与组织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3管控模式与组织设计的文件
3.房地产组织内部管控权限与边界
3.1组织管控模式对应的授权体系设计
3.2授权的原则与风险控制
3.3组织内部接口的边界设计
3.4案例分析二: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的组织结构与职能设计
3.5案例分析三: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的总部/区域公司/项目公司的内部接口边界设计
4.管控模式与相关的管理体系支持
4.1管控模式与流程管理体系
4.2管控模式与绩效管理体系
4.3管控模式与其它体系的融合4.4案例分析四: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管控模式、流程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融合5.房地产管控模式与组织设计的常见问题分析
5.1如何衡量管控模式与组织设计的效果
5.2管控模式与组织设计常见的问题
5.3管控模式设计的主要障碍与解决方法
5.4管控模式与组织设计的关键成功因素
第三篇:扬尘治理管控方案
***项目 扬 尘 治 理 管 控 方 案
二零一八年元月
扬尘治理管控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切实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全年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的完成,防止由于建筑施工造成的作业污染和扰民,保障建筑工地附近公民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必须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所以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扬尘治理管控方案。
一、工程目标
施工全过程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治措施,全面实行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监督员、网格员、管理员现场“三员”管理。
二、组织建立
本项目工程由商丘市睢阳区大棚户区改造西部安置区指挥部实施,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工作的管理网络,负责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控制的策划、组织、落实、并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实施战略布置,将本工程的施工扬尘控制融入到整个管理中。
三、施工现场防尘治理措施
1、主要道路及场地硬化:
1)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层夯实后,面层材料可用混凝、沥青或细石;
2)材料存放区、大模板存放区等场地必须平整夯实,面层材料可用混凝土或细石;
3)现场排水畅通,保证施工现场无积水;
4)施工现场道路及进出口周边一百米以内的道路不得有泥土和建筑垃圾。
2、洒水降尘:
1)外架拆除、平整场地、土方开挖、土方回填、清运建筑垃圾时,应当边施工边适当洒水,防止产生扬尘污染;
2)遇有四级以上风的天气不得进行土方运输、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等作业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3)为防止施工扬尘,施工现场应每天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清扫洒水(雨雪天及地表结冰的天气除外);在土方施工、干燥天气、风力四级以上的天气条件下,应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4)施工现场设置易产生扬尘的施工机械时,必须配备降尘防尘装置。
5)每天对现场施工道路进行清扫、洒水降尘,每天不少于两次。
3、垃圾堆放、运输:
1)施工现场设置垃圾站应为密闭式,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运输消纳应符合相关规定;
2)建筑物内的施工垃圾清运必须采用密闭式专用垃圾道或密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安全网内的垃圾应及时清理;
3)施工垃圾清运时应提前适量洒水,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4)运输各种材料、垃圾等有遮盖和防护措施,防止泥浆等随车带出场外,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5)施工期间,从建筑上层将具有粉尘逸散形物料、渣土或废弃物
运送至地面或下一楼层时,应采用密闭方式运输,不得凌空抛撒。集中处理集中清运,垃圾装入平斗并用密目网覆盖后,吊运到指定地点,垃圾倾倒时要适当洒水湿润。
5)垃圾清运时应在倾倒地点部位提前洒水,避免转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6)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按照“安全、环保、合理、适用”的原则规划现场弃渣及垃圾场地。
4、材料、土方覆盖:
1)非施工作业面的裸露地面、长期存放或超过一天以上的临时存放的土堆应采用防尘网进行覆盖,或采取绿化、固化措施; 2)水泥、粉煤灰、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进行覆盖,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 3)对于停止施工的施工工地,应当对其裸露土地采取覆盖或者临时绿化等有效防尘措施;
4)对于土方工程,开挖完毕的裸露地面应及时固化或覆盖; 5)在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的,应当配备降尘防尘装置。6)钢筋分型号、规格、货架式堆放,并排牌表明规格,成型钢筋必须表明使用部分。
7)施工机具要做到摆放整齐,机身保持整洁,标语编号明显,安全装置灵敏有效,机棚内外干净。
5、车辆清洗:
1)具有安装条件且处于基坑土方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出入口,均
应安装高效洗轮机,基坑土方施工阶段结束后,施工单位可按要求设置冲洗车辆的设备和设置沉淀池。安装使用高效洗轮机的,施工单位要确保100%使用;
2)在施工现场设置洗车池和沉淀池的,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施工现场施工车辆出入口应设置车辆冲洗设备,对车辆槽帮、车轮等易携带泥沙部位进行清洗,不得带土上路;
b、洗车池旁必须设置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管道。3)建设单位(或委托施工单位)应当到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办理渣土消纳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和要求,消纳建筑垃圾、渣土。施工现场必须使用有资质的运输单位和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承担现场土方、建筑垃圾等的运输任务,采取措施防止车辆运输遗撒。4)对出入现场的各种车辆进行限速(行驶速度不超过15公里/小时),防止车速过快产生扬尘。
6、运输围挡:
1)施工现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施工围挡坚固、严密,表面应平整和清洁,高度不得低于2.5m;现场围挡及大门每半年清洗或粉饰见新一次;施工围挡使用材料、构造连接要达到安全技术要求,确保结构牢固可靠;
2)围挡材质应使用专用金属定型材料或砌块砌筑;
3)外脚手架架体必须用密目安全网(颜色为绿色)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固定。密目安全网要定期清理,保持干净、整齐、清洁。防止施工中物料、建筑
垃圾和渣土等外溢或遗撒,避免粉尘、废弃物和杂物飘散,及时对工地门前及围挡附近进行清扫,保持干净整洁。
7、施工阶段:
1)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对于自然放坡的边坡工程可酌情进行覆盖;
2)土方施工作业面(钻孔、打桩、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等)可暂不覆盖,但应采取适度洒水等降尘措施,当天施工完毕后应按要求进行覆盖;
3)正在使用或正在装卸的建筑材料或建筑垃圾可暂不覆盖,可酌情采取降尘措施。
4)施工工人操作地点和周围必须清洁、整齐、做到干活脚下清,活完场地净。
5)临时食堂和开水房使用汽化油做燃料,避免烟尘污染。6)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废水,通过沉淀等措施,使污水净化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7)钢筋加工时,产生的铁锈、铁屑等要设置专门的垃圾箱或垃圾池。外运时应装入密封袋子或箱子里。
8)木工在加工模板时,电锯应设置防尘保护罩,并设置木屑收集袋,拆模后应集中清理模板,将清洁下来的水泥集中处理。9)砌块设置堆放专区,用完一批打扫干净后再进下一批,残留的砖屑粉末集中处理。
10)对于施工中产生的锯末、细沙等细小的物品,应使其保持湿
润状态,防止随风飞扬。
11)施工现场的零散材料和垃圾,要及时将不可利用废弃物清运到安检部指定地点。
12)项目部根据现场设置废弃物放置场地与设施并配备现场保洁人员,保洁措施。
13)实施现场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合理处置各类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减少外运废物量。
14)施工现场严禁随意抛扔垃圾等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减少外运废弃物量。
15)办公室、生活区做到天天打扫,保持整洁卫生,做到窗明地净,材料物品排放整齐。
16)结构周边的临边防护必须用密目网设置,底部设置防空隙的踢脚板,防止垃圾从楼层外围散落而产生扬尘。
17)清理脚手架垃圾时,禁止抛翻和拍打竹笆底,必须先进行洒水。
18)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垃圾废料。
四、施工环保及减少扬尘措施
1、贯彻落实政府《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巩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加强建设工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形象和建筑业形象,加强建设工地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扬尘。
2、外部环境
1)打围作业,封闭式施工,落实“净化、绿化、亮化”创建措施,做到内部标准化,外部景观化,露土采用安全网遮盖或种植草坪。
2)墙屋顶做美化装饰,外墙面采用安全网遮盖或种植草坪。3)进出口地坪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设专人清理,在每个施工车辆出入口,设置喷水洗车处,严禁携带扬尘及泥土出场。
3、内部环境
1)主要通道硬化处理,场地必须平整,夯实施工道路。2)材料堆码整齐,易扬尘材料以彩条布覆盖。3)施工区内无乱搭乱建,干净整齐。
4、治理扬尘措施 1)严禁燃烧废物
2)严禁高空抛撒垃圾,防止尘土飞扬,清扫必须湿法作业。3)车辆、机械出工地必须除泥除尘,严禁将泥土、灰尘带出工地。
4)运输土方等材料须封盖严密,严禁撒漏。
5)管道土方堆放集中,存放时间过长要覆盖,短时存放采取洒水降尘,设专人负责。
6)当五级以上刮风天气,停止施工。
五、扬尘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
当遇六级以上大风天气时,现场启动防尘应急预案。
1、项目经理组织施工队安全负责人对现场高处作业及大风天气危险工种责令停工。
2、生产经理组织现场卫生负责人对现场清理工作责令停工,对现场防尘设施进行检查,如发现破损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恢复,并及时洒水降尘。
3、劳务负责人负责组织施工队食堂管理员对食堂卫生及封闭垃圾池进行检查,如发现异常立即组织人员清理恢复。
4、材料保管负责组织施工队库管员对水泥及易飞扬材料的覆盖进行检查,如有覆盖未到位材料立即进行覆盖,直至全部覆盖到位。
5、安全员负责将现场所有搅拌工作停止,并与电气工长同巡视现场临电有无异常,如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到位。
第四篇:企业管控模式
一、理论回顾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
管控是管理控制的简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为了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和措施的总称。国外的学者,如安东尼,对管理控制给出了如下的界定: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目标,富于效率和效果地获取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他将管理控制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操作控制。三者相互联系,按照前后连贯的逻辑顺序开展。战略计划是设置企业的长期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操作控制是确保组织内各项即时任务的实现,并将长期发展目标转化为组织各个层面具体的、可执行的而短期目标。国内的学者,如陈志军,给出了如下的集团管控定义:企业集团为了实现其目标,以信息沟通为基础,权变选择控制模式,采取适宜的控制手段,通过实施业绩考核激励下属单位,以促使其实现集团意图。国外关于集团管控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企业集团的成因、母合优势、集团总部角色与定位等领域。通过应用委托代理理论、相互依存理论、集分权理论、协调和激励理论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集团管控系统的组成、性质和绩效的关系。从核心资源的角度来剖析集团面临的管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动态研究集团管控的进化机制等。国内关于集团管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控模式的分类、管控模式的选择和管控系 统的构成等方面。
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管控模式的分类有多种观点,主要有如下一些研究成果:在《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控制初探》中,将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分为:集权管理、分权管理、统分结合,这三种管理模式从人事、财务、业绩、权限、信息等五个方面落实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中,形成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大型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比较与总部权力配置》中,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财务管控模式、战略管控模式、运营管控模式。还有一些研究文章中提出了资本控制型、战略控制型、人事控制型和文化导向型等分类,或者是资本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参与控制型、平台控制型等管控模式。
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从分类的基本依据来看,都是从集团与下属单位之间的集权和分权程度来界定的。集团公司总部是通过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单位进行管控,在哪些职能领域进行多大程度的集权管理确定了不同的管控模式划分的大类。但是,每个职能管理领域的管理活动对下渗透的程度是一个连续可变的过程,从宏观的报表时管理到微观的业务活动各环节的监控,中间可以有很多种细分的形态。所以,在划分管控模式时,既不能太过笼统,也不可能过于详尽。既不能把企业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所有情形进行穷举,又不能界限模糊到失去了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按照集团公司与下属单位集分权程度的不同,集团公司介入下属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深度不同,目前比较主流的划分方法是分为三类: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 型和运营管控型。
1、财务管理型是指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管理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对下属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
2、战略管理型是指集团的核心功能为资产管理和战略协调功能。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但是集团总部很少干预子公司的具体日常经营活动。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一般地,这种情况比较适用于相关产业企业集团的发展。
三种管控模式分类示意图
3、运营管理型是指通过母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对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大部分房地产开发 公司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比如房地产公司和下属项目子公司的管控就是这样,大型房地产集团公司的区域中心和下属项目公司之间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运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有的企业集团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三种管控模式各有优缺点,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同时企业的管控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
各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
二、恒大集团的的管控模式
1、企业发展历程
恒大集团是是一家以民生住宅产业为主,集商业、酒店、体育及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恒大总资产2745.9亿元,员工 4万多人,在广州、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合肥、济南、沈阳、长沙、南昌、南京、太原、郑州、成都、海口、哈尔滨、武汉、石家庄、长春、兰州、南宁、福州、贵阳、呼和浩特、西安、昆明、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大连、桂林等4个直辖市、29个省会及重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地区公司),在全国140个主要城市拥有大型项目262个,连续三年土地储备全国第一、在建面积全国第一、销售面积全国第一、销售额稳居全国三甲。2012年,公司销售923亿元,向国家纳税13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2万个。2014年,恒大的销售额是1315亿元。恒大在创立之初即确立企业文化。恒大宗旨: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恒大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恒大作风: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恒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着企业高速发展。2020年,恒大矢志成为世界上行业内“规模最大、队伍最优、管理最好、文化最深、品牌最响”的 “五个之最”国际顶级企业。恒大集团拥有中国特级资质的建筑工程公司、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工程监理公司、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
第一个“三年计划”【1997-1999】艰苦创业 高速发展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亚洲金融风暴,恒大集团逆市出击,抢占先机,采取“短、平、快”的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于1999年从当时广州的16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首度跻身为广州地产10强企业。第二个“三年计划”【2000-2002】苦练内功 夯实基础 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恒大集团着力于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开发流程,狠抓管理促效益,支持未来发展。在广东地区同时开发及储备多个项目,陆续开发销售金碧华府、金碧新城、金碧世纪花园等多个金碧系列楼盘。2000年,恒大排名跃升至广州第6位。
第三个“三年计划”【2003-2005】二次创业 拓展全国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恒大集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潜力日益凸显。2003年,恒大被评为广东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从2004年开始,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经营战略。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在开发经验、品牌美誉度以及规模实力等方面,初步具备了全国拓展的条件。
第四个“三年计划”【2006-2008】迈向国际 跨越发展 恒大已战略性地进入广州、天津、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南京等2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50多个项目,规模与品牌取得实质性的跨越。恒大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青睐。期间恒大累计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0多亿美元,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迈向国际的标杆。
第五个“三年计划”【2009-2011】稳健经营 再攀高峰 恒大已战略性地进入广州、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全国120个主要城市,拥有项目200多个,规模与品牌进一步取得大幅跨越。
2009年11月5日,恒大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创下705亿港元总市值的纪录,成为起于内地、在港市值最大的内地房企。
2010年,公司先后成功发债27.5亿美元,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全球发债的最大规模纪录,全年实现销售金额504亿元。
2011年,公司总资产达1790亿元,销售额804亿元,销售面积、在建面积、进入城市数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品牌价值突破210亿元。
第六个“三年计划”【2012-2014】深化管理 稳定增长 2012年,恒大步入稳定增长期,全面实施向管理要效益方针,制定各项核心指标(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核心利润)年均增长30%的计划目标,并通过拓展商业、酒店产业,探讨体育、文化产业,加强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恒大品牌,确保公司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
截止2013年底,恒大总资产达3481.5亿元,销售额1004亿元,营业收入、在建面积、竣工面积、项目布局、现金余额等八项核心指标位居第一。2013年,恒大实施大战略,与世界第一名校哈佛、中国第一名校清华达成战略合作;进入快消业,成立恒大矿泉水集团,推出高端矿泉水产品 “恒大冰泉”;2014年,恒大粮油、乳业集团 成立揭牌,恒大粮油集团全国订货会创行业纪录。
第七个“三年计划”【2015-2017】夯实基础 多元发展 2015年,恒大将进入以“夯实基础、多元发展”为主题的第七个“三年计划”。在“夯实基础”方面,恒大要继续夯实民生住宅产业这个基础;在“多元发展”方面,要努力完善由民生住宅、文化旅游、快消及体育等构成的多元化产业布局。
恒大实施多元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民生住宅及各项重要民生工程,致力于打造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最顶级健康产业综合体和最生态、最环保、最美丽的文化旅游胜地海花岛等多个世界级拳头产品,构筑国际产业集群,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顶级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2、恒大集团战略
第一阶段【规模取胜】战略阶段
1997年,恒大基于行业竞争、目标市场、消费者负担能力、资金状况等因素的客观分析,确立了“小面积、低价格”的早期发展模式,采取快速销售、加快资金周转,快速实现企业规模壮大的发展战略。1997年,恒大只在广州开发1个项目;而至2004年,公司开始同时开发十多个项目,公司的员工人数由1997年不足20人上升至2004年超过2000人。凭借初创阶段的持续努力,公司逐步跻身广州房地产十强企业、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及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十强企业。
第二阶段【规模+品牌】战略过渡阶段 2004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恒大转变原有发展战略,开始进入“规模+品牌”的战略过渡阶段,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在规模方面,公司跨越广东,将地理版图扩充至其它战略性城市,使房地产开发面积从几十万平方米大幅增加至几百万平方米,在此过程中,公司在同时管理遍布全国多个项目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及能力。在品牌建设上,公司对所开发项目全部实施精品战略,并开始实施全国标准化运营模式。
第三阶段【规模+品牌】标准化运营战略阶段
自2007年起,恒大继续专注实施“规模+品牌”战略,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运营模式,逐渐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七大企业核心优势,并在深入拓展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过程中实现迅速拓展。经过多年实践及调整,恒大标准化运营模式行之有效,助推恒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2013年,恒大开始实施未来八年在世界上行业内实现“五个之最”蓝图,提出要用八年时间再造6个恒大的宏伟目标。在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恒大在2013年底实现销售超千亿的飞跃,成为多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第四阶段【多元+规模+品牌】战略阶段
2014年8月,恒大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在继续实施“规模+品牌”战略的同时,首次正式提出多元发展战略,明确了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以夯实房地产业为基础,恒大在体育、文化、快消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2014年9月正式成立恒大粮油、乳业集团。目前,恒大集团已成为集民生住宅、文化旅游、快消及体育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3、集团管控模式
按照前述的管控的三种分类即:财务管控模式、战略管控模式、运营管控模式的特点和恒大的紧密型集团化控制特征,恒大属于运营控制型。公司的集权程度比较高,重大事项均有集团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恒大继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成本、确保精品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不走弯路。恒大的组织架构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战略模式,恒大的总部组织庞大,下设许多职能部门垂直对地方公司进行归口管理。从下图的股权结构在可以看出,在整个集团中许家印拥有绝对控制权。在总部-地方两极构架中,总部负责决策各项业务,地方公司执行。恒大的重要决策集中总部,地方负责执行,有人事变动需层层上报总部。
从集团的人员分不可以看出,恒大集团的员工总部的人数相当可观,其具有大总部的特征,这也是其集权化的保证,决策的高度集中必须保证总部的人员的充足,以支撑起决策的科学性。
恒大集团的地区人数和总部人数比
恒大在全国设立28个分公司,监管62个城市。恒大的总部以监管、配套设计为主,负责标准的管理和落实。
在人、财、物上体现了恒大的高度集中化。恒大的各下属公司总经理助理及以上干部的入职、任免、工资、奖惩及解聘等需报公司的董事会及分管领导的审批后执行,总经理须报董事局主席审批后执行;中层干部及一般员工的入职等由下属公司办理。财务由集团统一管理,统一执行财务制度,对报表实行须经集团财务中心审核后报出,资金由集团统一计划管理,各公司每月上报下月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在每个月初由领导审批后下发,财务必须严格按照资金计划支付。计划内大宗材料和300万以下的计划外材料采购,由恒大集团的下属材料设备公司自行采购和招标;300万以上的计划外采购由集团的招标采购中心组织采购。
三、恒大集团的管控模式的思考
企业选择一种管控模式有众多的原因,有些是理性的因素,有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所谓非理性部分。这些共同形成了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了解恒大集团的管控模式后,探究其背后的因素即研究形成的动机对于了解、认识企业,学习其管理经,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下面将结合前面的理论和企业管控模式的动因对恒大集团的管控模式进行分析。
管控模式影响分析
恒大的管控模式的优点:
恒大在发展的初期以“短、平、快”为主的开发基调,在广州以金碧花园为起点的多个金碧系列产品,为金碧系列主线打下基础。后期以上市为目的的扩大全国的布局,以快速营销的高周转模式分配快速复制多渠道的融资推进项目的快速复制。其各阶段的战略成功的原因有不同阶段的不同战略,前面对于各阶段的战略有过分析,大规模的土地储备,通过运用“招拍挂、股权收购、战略合作,多样的拿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标准化的运作和集权化的管理,这些都是其成功的因素。这些体现了在不同的阶段其战略导向的管控模式必须是高度集团的运营型管理的模式,这样才能快速的扩张,迅速的发展。
恒大的管控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在众多管理理论上有分析,其缺点就是不易发挥下属企业的积极性,有可能出现管的过严的危险,导致企业缺乏弹性,影响企业的活力。恒大的管理方式,存在如下的问题:(1)企业目前的绩效管理存在责权利的不对等,重结果、轻过程。绩效管理的导向需要强化。
(2)高度集中决策权导致企业在地方化经营中存在不足,影响其品牌在地方的发展和竞争。
(3)长期大规模发展,高土地储备容量,导致公司治理的结构复杂,人员冗杂,企业的战略转化难度较大。(4)作为参谋职能的总部职能部门的权利过大,会干预地方公司的管理,影响管理的效率。
(5)公司的管控缺乏体系,各分公司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恒大的管控模式未来方向:
为了有效的提高其公司的管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恒大的运营型管控体系需向战略型的管控体系过度,最终定位于财务型的管控体系,这是符合恒大发展的实际。通过适当的分散其权利,让渡给地方公司,整合目前的大而广的公司体量,确定些战略性的产业,可以通过非关键性进行专业化的外包,较少总部的人员,提高其服务化水平,让总部成为利润中心,分公司是成本中心的财务型管控体系,这是其在国际化舞台上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五篇:家具企业成本管理——之物料管控
家具企业成本管理——之物料管控
家具企业
物料管理是指物料的计划、跟踪、收发、存储、使用等各方面的监督与控制,以及废料的预防与处理
工作。
加强与完善物料管理,可以使物料的供应紧密地配合生产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竟争力;并减少材料的积压,有效地利用资金。
家具制造业的物料管理工作,通常存在以下不足:
·缺少严密的物料计划
·对于物料的使用缺少有效管制
·辅助材料的定额工作不完善
·物料的供应不及时
·各类材料的使用监控不到位
·呆料、边角料、废料的处理不及时
·超料的追究与处罚管理不健全
因此,家具制造的物料管理重点是“计划、定额、跟踪、控制”。
物控组织的建立
1、物控组织的架构
家具的制造业的物控组织由发下主管人员组成:
控经理(主管)、物料计划员、物料跟踪员、物料定额及管理员、木材场主任、材料仓主任等。
2、物控部职能
(1)制定物料计划
(2)制定物料定额指标
(3)物料供应工作的跟踪
(4)物料使用过程的监控
(5)仓库管理
(6)物料分析与绩效评估
(7)向财务部门提供有关成本资料
3、各岗位工作职责
(一)物控经理(主管)
(1)建立物控体系的物控运作程序
(2)组织制定物料计划并监督实施
(3)组织进行物料定额的测试、分析、标准审核
(4)负责物料请购的复核,存量控制及物料跟催
(5)物料使用过程的监督及指导,违规及浪费现象的处理
(6)物料异常情况的处理及上报
(7)采购、仓库、车间的工作协调
(8)组织建立各订单日常用料台帐
(9)组织进行盘点工作
(10)余料、呆料、废料、遗留旧货及零部件的处置
(11)本部门日常工作管理
(二)物料计划员
(1)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物料计划
(2)存量控制及物料状况分析
(3)物料的请购
(三)物料跟踪员
(1)物料进度的跟催
(2)物料使用的监控
(3)物料品质分析与进料异常的协调、报告
(四)物料定额及管理员
(1)制定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物料定额标准
(2)负责材料消耗的测试工作
(3)材料定额执行情况监控及超料处理
(五)木材场主任
(1)组织进行木材的来料收货、检尺、搬运工作
(2)组织进行木材的蒸煮与烘干工作
(3)锅炉与烘干窑管理
(4)木材的分类、堆放、建档与发料管理
(5)木材场“5S”工作
(六)材料仓主任
(1)负责材料仓库(板材仓、油漆仓、五金配件仓、包装材料仓)的管理工作及所属部门日常事务
(2)材料的进出、存储工作管理
(3)材料建帐及盘点工作管理
(4)根椐物控部要求进行物料控制
(5)仓库整体规划及“5S”工作
物料管理的基本内容
1、物料计划
(一)订单物料计划
物控部在接到生产部制定的生产计划之后,开始着手制定订单物料计划,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木材:应根据产品的要求和零部件的规格,确定所需木材的种类、规格、数量。其中数量为产品的净材积除以木材的利用率。根据产品不同、木材等级不同其利用率也不同,一般在35%-60%之间,进口木材利用率也较高。制定木材计划,应把锯路、刨削量,边角料、正常损耗等因素计算在内。
(2)板材:在作板材用料计划时,要考虑板材的规格,并画出开料图。属于夹板类的,要考虑木纹方
向。
(3)木皮:作为木皮计划应注意,明确用何种长度的木皮,如何切料可使余料最短;对于不同的部位,应选用不同的木皮(包括品种与等级)
(4)油漆:根据实际测试,算出每平方米的用漆量,做出油漆计划。
(5)胶水、辅料:根据定额测试指标计算。
(6)五金配件:按实际需要量计算,给予一的损耗。
(7)包装材料:按实际需要量计算,封箱胶、珍珠棉等可给予一的损耗,外箱一般按实际个数计算。
(二)常用物料计划
(1)木材:木材的采购周期长,价格随季节变化同,木材烘干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要求对木材作出
、月度需求计划,以便有一定的储备。
(2)油漆、板材批量采购的价格较低,所以一般会按月或按批进货。
(3)胶水、辅料;亦可根据定额测试得出每月的大体用量,作出月用量计划。
(三)耗用材料计划
如砂布、皮带、机油、锯片等材料及刀具,应通过定额测试做也月计划,并加以控制。
各类计划的制定与审批,应遵照程序进行,计划员拟定、部门经理(主管)复核、厂长(总经理)审
批。计划的更改亦照批执行。
物料计划是物料采购的依据,收货的依据,发料的依据。
物料计划制定之后,便可结合库存情况,做出申购计划,审批后交采购部实施采购。
2、物料跟踪
申购计划交采购部门之后,能否按时按量采购回厂,仍然不得而知,因此,必须加强物控部门的物料
跟踪工作。
(1)物料跟踪的意义;a、减少采购部门的疏忽;b使物料的到位更有保证;c对不能到位的情况及时得
知,以做好应变。
(2)跟踪的步骤;物料跟踪应依据采购周期进行。
a、在采购周期一半的时候,进行一次到位时间的确认。
b、在预定到货期前三天,进行一次到位时间再确认。
c、在预定到货期的前一天,确认第二天到货的具体时间。
(3)不能按时到位物料的解决办法
a、考虑同种物料的分批次到位
b、考虑不同物料按顺序到位
c、采用替代品
d、更改生产计划
(4)跟踪手段
物料跟踪常见手段是“表格法”,即设计跟踪表格,完整体现;申购物料的规格、数量、要求到货期、实际到货记录、欠数、原因等,对于未能按时到位的及时采取措施。
(5)物料跟踪的具体要求
a、常规跟踪由物控员负责
b、特别跟踪由物控主管(经理)负责
c、物料异常情况要及时反映给生产部门
d、物料到位后(尤其是超期到位的物料)要及时通知生产部门领料
e、对于需返修、重新采购的物料,同样依有关程序进行跟踪
3、物料定额
物料定额是物料使用的数量控制标准,是物料计划与发放的依据,没有“标准,”、“控制”就无章可循,也就达不到物控的目的。
物料定额标准是这样建立的;(一)分析材料用量(月用量或日用量)与产品量(产值或件数)的关系,通过对整体耗用的分析,得出耗用量与产量(或产品)的关系;(2)在物料实际使用中,对单件(或若干件同种产品)
进行实际测试,是建立定额标准的基础工作。
(一)测试工作程序
(1)测试计划的制定。
(2)测试人员的组织与培训工作。
(3)测试工作的实施、资料的收集。
(4)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拟定“定额标准”初稿。
(5)初稿的的复核及验证工作。
(6)“定额标准”的修订。
(7)修订后“定额标准”(草案)的试行。
(8)“定额标准”的确定及按程序审批。
(二)定额测试的有关项目
(1)木材的利用率。
(2)板材余料的控制指标。
(3)木皮利用率。
(4)单位面积、油漆用量及成本。
(5)单位面积胶水用量。
(6)砂带、砂纸的单位用量。
(7)辅助材料的单位用量。
(8)包装材料的单位用量。
(9)五金、配件的允许损耗。
(10)刀具的单位产值控制额。
(11)电动工具的报废寿命指标。
(12)劳保用品定额。
(13)废品率控制标准。
4、物料控制
物料控制,是依据物料计划对物料的申购、收货、发料及使用的监督、管理过程。
(1)申购
物料的申购,依据物料计划及库存情况而定,应本着为生产提供及时充足的物料的同时,降低物料存量、减少资金积压。认真区分订单订购、定期订购、定量订购、并且哪些是批量采购可以降低价格的,哪些是存在季节差价的,那些是采购周期较长的。要求的到货时间应为生产留有余地,一般以提前一、二天
为宜。
在批准权限上,一千元以下的申购单可由物控经理批准;一万元以下的申购单可由厂长批准;一万元
以上的申购单可由主管副总(或总经理)批准。
(2)收货
物料采购回来后,由仓库和品质部来料检验员一同收货。收货应认真对照申购单,按所要求的品质,数量进行收货,对于专用的零配件与材料一般不允许超计划收货,特殊情况应请示厂长。收货时在规定的收货区进行,不得将已收、待检、退货等各类混淆。收货要认真登记入账,填写有关单据。收货后,要填
写“到货看板”,通知生产部门领料。
(3)存储
家具厂所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存储时应当注意:
A、按类别设立几个仓库;板材仓、木皮仓、玻璃仓、五金配件仓、包装材料仓、油漆仓等,各仓库
应尽量设在经常使用该材料车间的附近。
B、物料的堆放应采用立体化,五金配件应用同种规格的木箱存放。
C、物料应标识清楚,悬挂《标识卡》,明确标明;存置、最低库存数量、领用记录等。
D、要防止物料在存储过程中损坏。
(4)发料
A、物料应严格按照物料计划发放,做到“没有计划的不发,超料而未按程序补单的不发,非本部门用的不发”。
B、对于木材、木皮等材料,发放时严禁挑选,一定要根据用途,按既定等级发放。
对于可利用的木材边角料、余料以及废零部件要根据情况分利用。
C、劳保用品、生产辅料、低值、易耗品等应以旧换新。
D、发料应做到坚持原则、方便生产,必要时可以先行发料,而后补单或追究责任(需由部门经理或
主管批准)。
E、应根据生产实际,确定发料时间及安排加班。
(5)退料
A、退料包括以下内容;规格不符的物料、生产剩余物料、不良物料、呆料及报废品。
B、退料需车间开单,品质部鉴定,生产部审批。
C、仓库按照所退材料的性质不同,分别处理。
(6)监控
物控部物控员,应对材料的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包括:使用是否合理,是否一定要用贵重材料,利用
率是否达到要求等等。
仓库管理与盘点
1、仓库的人员配置
仓库的人员配置一般有:
(1)主管(主任);负责仓库的全面管理工作。
(2)记账(仓管)员;负责材料进出仓的登记、开单、建帐等。
(3)发料(仓管)员:材料的收、发及填写存货卡。
(4)杂工:材料的搬运、装卸工作。
2、仓库主要工作程序
3、盘点
盘点是对所有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以及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目的在于掌握公司资产状况,便于宏观决策。盘点分为小盘点与大盘点,小盘点一般每月一次,大盘点往往半年一次。
盘点工作由公司盘点小组负责,盘点小组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物控部门人员组成。分为初盘、复盘和抽盘。初盘由各部门自行安徘人员,复盘由盘点小组拟定人员(每小组应有一名原初盘人员在内),抽盘是由财务、物控及各部门主进行抽查。
进行盘点应拟定盘点计划,召开小组会议,进行盘点培训及印刷表格与发文。
公司应针对盘点计划,召开小组会议,进行盘点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盘点结束后要进行工作总结。
常用物料的管理
1、木材
(1)木材的检验、收发与存储
木材的检验由品质部负责,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木材的收货由木材场指定人员(二人以上)负责,首先对照申购单查看材种、规格是否与之一致,属计划外采购的,要有公司总经理签字,方可组织收货。
根据材种不同,可采用检尺或过磅两种方法。
收货时,应首先对木材进行品质检验,确定等级如何扣减等问题,答成一致之后,进行数量的丈量。
应在收货的同进,安排其存储工作,不可乱丢,要安排合适的位置摆放,并且摆放整齐,防止变形。如是干料,应考虑防雨、防潮工作,如是湿料,应考虑便于风干和日晒。
(2)木材管理的注意事项
木材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a).木材场要按照“5S”的标准进行清理、整顿,注意做到材料分类、规格分类、等级分类。
(b).要建立木材标识卡、木材库存看板,建立木材帐等。
(c).认真作好来料、领料、进窑、出窑的登记工作。
(d).建立规范的木材湿料区、干料区、存料区、收料区。
(e).根据生产需要制定木材的烘干计划。
(f).严格按计划进行发料。
(g).及时处理烂板、余料。
(h).设定木材最低储备,并根据生产计划、进行规格监控。
(i).木材仓库与生产车间隔离,但须保证车间领料进出的方便与畅通。
2、板材、木皮
板材、木皮应根据计划单和开料图进行发料,除数量之外,应充分考虑其等级。对于本批订单,无法避免的边角料和长度较短的木皮,应回收进仓,在以后可以使用时及时处理。
板材的存放应先分种类,而后按规格依次摆放,常用的在前,不常用在后,木材应注意防止潮湿、变
质及损坏。
3、油漆
油漆仓应设在离开厂房及生活区较远的地方,并按要求配备有关消防设施。油漆与溶剂的发放应不超过当日用量,下班后没有用完的应交回仓库统一管理。
4、五金配件
五金配件最好采用“五金包”的形式发放,便于进行控制(较大体积除外)。
5、刀具
刀具应统一由仓库管理,车间除机器上的刀具外,不能存有其它任何备用刀具。常用刀具,仓库应保证有2把以上好的库存,不常用刀具,保证有1把以上好的库存。应配有专职磨刀员磨刀,确保磨刀及时。
应建立刀具借用簿,车间领用刀具时作专项登记。
对于因磨损等原因不能继续使用的刀具,由车间填写《刀具报废申请》,品质部进行检验(必要时由机电部门配合)。最后由厂长审核确认。人为原因造成的将根据情节由厂部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