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的建议

时间:2019-05-13 00:4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户籍改革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户籍改革的建议》。

第一篇:户籍改革的建议

我国自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后,形成了农村

户口和城市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这种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曾在国家

社会管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实行户口登记制度,能够为政府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二是通过公民

身份登记,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立其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之所以要改革,并非户籍本身有多大问题,而是在于户籍背

后、附着在户口本上的那些特权、附加值。明白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目前科学推

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在于把长期受户籍制度保护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从户籍中剥离出来,还户籍制度本身应有的面目。鉴此,个人建议目前户籍制度改革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一、应该择机修改《宪法》,重新恢复和确立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1982年

制度的宪法中公民 的居住权和迁徙自由权没有得到确认和恢复。现在,应该对

宪法进行修改,重新确立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同时,加快立法进程,制度

和颁布确保公民 居住和迁徙自由权的《户籍法》,废止没用近半个世纪的《户

口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政策法规。户籍管理将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 全国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

制度。

二、彻底实行户籍与社会福利待遇脱钩的政策原则。取消一切附加在户籍上的政

策规定和条件,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功能。凡是与户籍挂钩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均应完全脱钩,有关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一切政策法

规 应一律废止或修订。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资源的垄断 支配程度,提度社会生

活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实行福利保障付费享受制度,最终将户

籍尤其是城市户口的含金量降为零,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消除任何人对户籍的非理性眷恋,利于人口在全国范围内能合理有序地流动起来。

三、在《户籍法》中确立确立以实际工作和生活是否需要为条件的准入方式、按

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以登记制度取代审批制。在哪里居住,就可以在哪里登记户口。它的作用是让不能在某城市生存的公民按市场法则去选

择适合自己经济水平的城市居住,这种方法往往比较行政手段更有效。但凡户籍

迁到居住所在地,就要向居住地政府依法交纳相应的税种,该税种与享受当地福

利 待遇直接挂钩。

四、每个公民配发一个以身份证号为基础的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险号,将自己在各

地就业时缴纳的个人保险金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存入个人账户,其余缴纳存国家

设立的保险 基金库,作统筹安排,并用法律 的形式确定依法缴纳保险金是每个

公民和用人单位 的义务。

五、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它

涉及行政机构的应对变革、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缩水、生产与分配的重大调整、社会保险体制的重新构建等等。必然会有重重阴力,但改革户籍实是大势所趋,因而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来减少阻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首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公安部一部之力不可能真正成功,需要一个更具有权威的、能跨部

际协调、得到充分授权的机构来统领这项工作;其次,废除以户籍为依据的城镇

就业制度,建立开放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第三农村的土地资源

应实际合理流动,对现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改革。允许农民以土

地作为财产进行抵押、入股、转让、租赁等,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解放一部

分农民向城市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二篇:户籍改革

户籍改革

我的父母是来自农村的一对平凡夫妻,自他们结婚以后

便离开家乡来到了甘肃打工,被当地人称之为”外地人”,在那里父

母生下了我和哥哥,而我当时被称之为“黑户”,为了逃避上门查

户口的,每次在查户口时我总是被父母支到外面玩耍,从我上学

前班到初中二年级,每年除了交学费还要交借读费,这是当地人

不用交的,为了将来能参加高考,父母把我和哥哥有送回了老家

上初三和高中,让我们成为了留守儿童。而我的父亲因为是外来

务工人员,在那个厂里”做牛做马“18年了,但是仍然不是厂

里的正式工,生病请假不能享受厂里的补助,过年过节没有正式

公的福利……对于这些,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受害者”。

户籍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需对症施策,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在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都有

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一颗颗渴望融入城市的心与现实户籍

约束之间存在种种矛盾。由此带来的权益、保障和待遇的不同,更是时刻提醒着每个城市外来人员身份的差别。

户籍制度是改革的“硬骨头”。尽管如此,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动作并不少。近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各

地也在积极想办法,出新招,破解户籍限制。北京、上海、南京

等不少城市从居住证制度入手,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逐步推行居住证和户籍的对接。

然而,到目前为止,改革进展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期许,有些改革举措推出时期望值很高,但实际推行却面临种种问题。以一度颇受关注的居住证制度为例,外来人口对此的热情正渐渐淡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居住证制度涉及的人口太少,与不断涌入的城市外来人口相比,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比如某大城市,自2002年实行居住证以来,获得居住证的人近30万人,但是真正转为当地户口的不到5000人,与城市上千万的非户籍人口相比,只是寥寥少数,而且申请的门槛并不低。由此可见,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但是还是难以跟上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

人们希望获得一张城市户口或者大城市户口,主要是因为户籍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背后是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等方方面面的保障和福利。身处大城市,如果没有一张户口,就会遭遇各种不便,看病没法报销,连挂号费都比本地人高出数十元;子女上学要交“赞助费”;买房购车受限制„„一张户口纸上承载太多附加值,让人们趋之若鹜。

户籍制度的背后是与之挂钩的公共服务、社会资源等,而目前我国城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较大。正因为此,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放开,就可能出现大量人口短期内向优势资源城市聚集,最终造成已满负荷运转的少数大城市无法承载。户籍制度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还是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的矛盾。

因此,要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也需对症施策,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在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户口的“含金量”相对均等后,户籍制度的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一时之功。还有很多难题要解,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一张户口背后涉及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改革,涉及医保参保补贴制度的调整,也涉及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变化„„每一项都不可能轻易解决。但是,不能因为难就怕改、不改。无论是从广大百姓的愿望出发,还是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角度考虑,相关改革都需要加速推进。通过改革打破户籍藩篱,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广泛更均等地覆盖,让人才更自由顺畅地流动,是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尺。

户籍制度改革进度:

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尝试户籍制度改革,尤其是2008年以来,各地改革加速推进。2012年底,上海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居住证A证和C证持有者在社会保险、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完全相同,享受和上海本地户籍居民的同等待遇。今年4月,北京市提出年内将启动实施居住证制度。

此外,南京即将建立居住证与户籍准入对接制度。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今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加速推进。2月,三部委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 “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于户籍制度改革。今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临床30班

郑丹

第三篇:户籍改革

户籍改革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第四篇:户籍改革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

本调查报告通过对重庆户籍改革的存在问题、面向对象、相应影响的调研,着重讨论了户籍改革对重庆人民生活的影响,得出了人们对重庆户籍改革持有的态度,以及它的利与弊。

调查方式

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

在街头随机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在21岁至49岁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围绕“重庆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调查的样本除区域分布广泛、均匀以外,人员结构从18周岁到50周岁,男女比例恰当,调查的对象有农民工、工人干部、教师、学生等,文化层次分布均匀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的各文化层次人员,从中了解他们对本次改革认识态度和思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户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

大多数地方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行都有正确的认识,但对于如何改革却有不同看法。有的地方通知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看不到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对解决西安市问题没有什么意义;也有的地方对户籍制度改革有为难和观望情绪,想等待中央明确的政策出台以后,或者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在着手进行改革,还有的地方

在工作中,又简单冒进的倾向,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试点实践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加一快速推进。

二.立法滞后

至今我国户籍制度的法律一句认识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而这一条例在很多方面与 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已经相差甚远。事实上,这一条例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障碍,急需废止栤重新立法。

三.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管理政策太多

在现行户籍制度之下,人民在教育,医疗,计生,土地占用等诸多方面享有的福利待遇都简单的以户籍性质为一句进行差别性的分配。甚至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户籍性质不同的受害人得到赔偿数额都有极大差别。这不但人在制造了城乡居民之间法律地位和社会待遇的不平等,而且也是户籍制度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不少地方反映,户口迁移条件放松之后。城镇户籍人口逐渐增多,使得原本游仙的城镇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更趋紧张,难以承受,另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居民在土地,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福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城镇居民,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办理了“农转非”户口手续的居民,现在有希望重新获得农村户口,享受农村福利待遇,这也给 地方政府带来新的压力。

四.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合力。

户籍制度改革牵涉城乡居民多方面利益,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绝不是仅仅从名义上取消城乡居民户口差别,还要逐渐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智商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当钱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游由公安部门推进,在公安部门采取取消城乡二元户口,放宽户口歉意条件等改革错失的铜佛寺,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却没有同不进行配套改革,不仅造成各项政策之间的不衔接,而且是的户籍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无法收到实质性的成效,广大人民难以十几享受到户籍制度改革的好处。

五.户籍登记及管理手段落后。

调研中了解到,各地普遍存在这一部分居民无户口,重复户口,空挂户口,人户分离等想象,居民更爱姓名和出生日期的管理不够严格,流动人口和婴儿出

生的登记和管理不够规范,在信息统计方面,各职能部门掌握这一部分人口统计数据,但各部门之间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切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各项数据之间出现不一致,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口信息的准确性,既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也不利于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资料和依据。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一个直辖市,城乡统筹是我们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把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解决好,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1、农民工进城,将直接改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存生活环境。农民工享受同工同权、同等市民待遇,体现公平正义。

2、农民工进城,逐步改变生活习惯,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

3、农转城使人均耕地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提高。

4、延迟城市老龄化,带来人口红利,增强城市活力。

5、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流动,使农村资源增值。

那么在人民群众眼中是否又达到了这五点呢?对于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大部分人都认为目标基本都实现了,也有小部分人认为目标实现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形 势发展的要求。那么新的户籍制度与原有制度相比是否更加的合理?根据调查发现认为合理的人占大部分,但是也不难发现认为不合理的比例也不少。说明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已经转户的居民,政策还没有完全配套落实到位,还需要一定的物力和财力支撑,并且今年还要继续推进农民工转户,这些转户的群体在各方面待遇和权益没有全部落实到位。表现在 :

一是养老保险落实到位。转户居民在享受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上不打折扣,坚决到位执行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标准。

目前,已经转户的居民中,很多都没有自己申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社保局在主动办理这个事。社保局根据转户居民应该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主动对接用工企业促其按新标准为转户农民工缴纳保险,通过这样一个渠道,确保转户居民执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

二是农村的权益要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都可以保留。农机具补助、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公益林管护补助等涉及耕种行为的补贴政策在退出承包地之前继续享受。农村居民涉及对象的补贴政策中,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不再保留,这是国家的规定,除此以外,其他的都享受。还有就是参军政策,转户之后还是按农村的标准来算,3 年之内不变。

三是住房问题落实到位。申请居住公租房也是转户居民的权利。同时转户居民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购房税费减免政策。政府以各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四是教育问题落实到位。户籍迁入地和居住地一致的,由迁入地教育部门安排入学;户籍迁入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由居住地教育部门安排学校入学。当学生就近就学容量不足时,当地教育部门采取随机派校等形式统筹安排学生相对就近就读。

五是农村居民转户后政府会给转户居民在以下政策方面的好处:

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标准得到相应补偿。

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3笔补偿资金。一是参照同时期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的一次性补偿。二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宅基地使用权补偿。三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购房补助。

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养老金。

在住房方面,可申请公租房居住,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登记为购买。同时,鼓励转户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廉租住房保障。

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

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

在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在就业方面,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政策。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在这次改革当中存在了一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对人口的迁徙进行限制,人为的划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使得价格调整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弱化,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

2、从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打破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3、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这种限制不仅不是市场化改革的任何制度创新,而只能是户籍制度和就业体制改革进程的一种倒退。

4、对城乡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很多的福利待遇往往是只是针对城里人的,相对贫困的农民却被排除了在了福利保障之外。

当然有问题存在就不代表进行改革是不正确的。我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越不相适应,所以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能盲目的进行。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改革最终会取得成功的。

第五篇:城乡户籍改革专题

分析材料:城乡户籍改革专题 参考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根据要求作答。

给定资料:

1.8月30日召开的贵州省遵义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遵义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生态环境同人文景观相协调,经济繁荣、文化浓厚、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将降低户籍入户门槛。根据提出的新思路,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基本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到2020年,实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到2011年,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2014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依托工业园区和能矿资源组合优势,抓住贵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大机遇,深化与广东等珠三角经济区合作,把遵义市建设成西南通道上的重要产业承接基地。树立全方位开放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

该实施意见强调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规范管理原则,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区内以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凡本省籍农业人口符合相关户籍政策规定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可在当地城镇入户。

对市外籍在遵义市城镇经商、创业和从业人员及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与当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扎实抓好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底前,率先在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实行户籍“一元化”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各项权利保障机制。

2.1958年以前,我国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政策以自由迁移为主,1958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严格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40年不变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原有的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原户籍制度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抑制各类人才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不能对大量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

——户籍管理使我国公民具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又具有不同的待遇。同时也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3.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议定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户籍管理工作中作出了: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放宽夫妻分居、投靠子女的户口政策以及在城市投资兴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可有条件在城市落户的政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4.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以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户口登记是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严密完备的户口登记制度,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对于提高社会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保障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使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人口管理向证件化过渡。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户口登记制度已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户分离。改革的方向是人口管理方式以户籍管理为主向以口籍管理为主过渡,最终以口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

由于城乡差别很大,流动人口数量惊人,户籍管理成本高难度大。当初实行城乡二元户口管理结构,也有着要降低人口管理难度的因由。建立城乡一元的管理体系,用市场加法制的机制调节人口流动,是静态管理模式向动态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户籍管理联网,是对人口进行动态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积极运用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准确及时地掌握人口变动的信息。

户籍制度改革前进历程上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各种新影响,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所避免的,而需要完善城市发展中其他配套政策,才能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

5.户籍制度改革后的新变化超出了常规研究范围,属于城市原发展轨迹外的突发情况,因而在短期内城市原有的供应需求体系被突破,部分设施供不应求,对城市本身与城市居民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放开,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有可能转换其原有曲线。这就需要我们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角度,全面分析城市发展形式,并给予城市新时期下的新定位,确定城市的新规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先期预测与指导的工作,也是城市定位与城市规模的初步确定者。因而新时期下的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对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进行重点研究,并把应对措施在各层次的规划中给予分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法律效力最高的规划。目前的总体规划基本上是按计划经济的思维进行编制、审批,而按市场经济进行实际运作的,表现在规划重视“期末”目标的合理性(编制、审批过程中过度重视人口规模、用地指标、规划期限、期末用地形态及其结构比例),忽视规划实施的中间过程控制(按市场需求进行的土地供给、项目用地安排根本不是按人均100平方米考虑的)。因此,面对户籍制度改革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重点、内容、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加强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土地供给相关性预测研究:通过对城市人口、用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预测,进行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策略的相关分析,提出实施措施;

其次要加强新型城乡关系对地区城市化途径、方式及对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影响研究:分析城乡复合型家庭结构对地区人口移动规律、城乡空间形态、城市化实现方式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加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吸引范围水平和发展潜力研究:通过现状评价,从更大范围里定位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及劣势,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6.为协调和整合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启动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机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城镇体系规划就其涉及的内容来看具有区域规划的主要特征,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也是要统筹部署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但其法律地位、编制、执行主体决定了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实际上还只是规划部门的规划,即对城市发展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定位,城镇体系规划也不具备指导、整合各部门发展规划的效力。以发展计划和规划部门为主编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协调各行业的发展关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与利用,建立相应的区域协调、决策机构,是应对种种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以人口因素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下的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使城市的发展与布局更具有不定性。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人口规模、人均用地指标限制、城市性质表述和规划期末的布局形态上耗费过多精力,导致了规划编制、审批周期长、调整频繁、规划的实际指导作用降低,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曾经是十分重要的规划要素在今天已不是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应是城市发展的动态框架,而不是规划期末符合用地指标控制的、在实际土地批租并不受人均指标限制的静态蓝图。为在新形势下真正发挥总体规划的作用,并与现行总体规划相衔接,强化城市远景发展规划,确定城市长远的空间拓展方向与结构框架,以适应城市多种发展可能对用地空间的需求。

7.在城市远景规划的结构框架基础上,根据城市各阶段的发展条件,按照由内向外、有序推进、集中发展的原则,确定城市空间拓展阶段、范围和分期开发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使总体规划既要具有弹性,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又要循序渐进,控制因乱铺摊子带来的资源浪费。

根据总体规划的分期建设目标和当前发展形势,结合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城市建设计划,以五年为周期,一年微调,五年大调,滚动式编制城市近期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地目标与政府工作计划密切结合;同时,通过近期规划适时调整、动态更新城市总体规划。在提高总体规划的柔性的同时,必须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刚性。总体规划在宏观上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但在具体土地使用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无序建设和乱占土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质量、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有效深化和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用地相容性规定等内容适应了由人口等因素导致的各种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

8.农民进城后,就业问题的落实是健康城市化与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落实进城农民就业不仅要制定优惠的产业集聚政策,扶持城市产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拓展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应该把研究建立在如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预备制度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劳务市场信息、咨询、职业培训、中介和劳务合同管理一条龙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也应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减免部分税费,降低开业条件,优化城市的就业环境。农民进城后,不仅是其本身因无法妥善就业而形成社会问题,同时因城市岗位数量所限对城市居民就业也形成了压力。城市通过产业集聚,虽能增加部分工作岗位,但总量有限,这就需要拓宽就业渠道,将发展目光放在第三产业上。根据调查,三产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至5倍,而我市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远远低于标准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提供就业机会潜力也较大,三产发展必将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促进进城农民就业,单就城市内部落实就业调配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从农村角度缓解这一矛盾。现时期下,由于土地效益递减,除城郊土地有较高的地租回报外,农民对土地已没有多少依恋。而实际上,土地本身含有极大的附加值。对农民来讲,进城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谋生需要本钱,这是一个资金问题。政府已经对农民作出土地承包45年不变的承诺,从而保证了土地使用的长期性。在农业用地效益递减和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最终的出路在于进行土地市场化、资本化的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制度并轨,以货币化的形式实现土地的自由流转。

9.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分阶段推进的大政策,第一步是出台土地使用权的良性流转政策,第二步是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的建立。而目前的解决途径则是将土地使用权变现。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土地得到规模化经营的倍增效益。农民就可以通过抵押、交换、出让土地使用权得到资金,进城开店、办厂,开发第三产业。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可以说是继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必须积极推进的重大改革。没有这项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进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为的城乡分割的行政藩篱,关键在于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实现城乡融合。这里有政策改革和社会改革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认真清理与户籍相连的各种附带功能,清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凡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又因历史遗留需要补偿而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的附加条件应立即废除。另一方面,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必须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联系起来,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基本保险。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将会使城镇的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突出出来。因此,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完成,有待于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即是对过去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损害农民利益的正当补偿,也是保护城市自己。农民得不到社会保障的照应,城市也得不到保障。通过建立全社会保障机制,实现政策的城乡贯通,有助于促成真正的城乡一体化。降低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同时也疏通了城市人口流出渠道。农民可以到城镇打工、经商,城镇居民也可以到农村去租赁承包山林、土地、大棚,通过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效率的提高,解决城乡共同的就业不足。

10.户籍制度作为一种政府强制实行的人口登记制度,可以有这样几种主要功能:一是为政府工作提供信息。

例如,户籍制度可以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总量和分布等情况;二是为控制人口流动提供手段。例如,人们要求迁徙时,迁徙目的地政府可以不予登记迁移者。三是为一个城市或社区提供人口准入门槛。例如,登记制度可以设立获得登记的标准,以限制某种类型的人进入社区。四是为政府提供识别服务对象的手段。例如,政府为了救济某一部分人口,可以从人口登记册中获得信息。五是可能会为社区公共资源选择性供应提供手段。

例如,政府可以仅仅给获得登记的人口提供水、电、气等资源。这些功能有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而有的则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似乎早已不能充分体现上述功能了。大城市户籍制度现在已经不具有完全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北京为例,估计有数百万左右的人口未获得登记,这些人口究竟有多少,人口学上的结构特征如何,政府并不知道。尽管大城市户籍制度不予登记农民或其他一些人,但这些人事实上已经完成了迁徙,政府不仅不能阻拦他们,反而在经济发展上依赖他们。一个“丑陋”的做法是在计算城市GDP总量时考虑了这些移民的贡献,但在计算人均GDP时又“忽略”了这些人口。我们根本不清楚大城市究竟对自己设置了何种“人口准入制度”,以北京为例,就很难搞清楚它那些指标是如何制定的,又是如何分配的。

在各地方政府向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很不相同的情况下,现行大城市户籍制度的确给政府减轻了不少负担。例如,北京市就不需要给“外来人口”提供和北京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帮助。这方面形成了事实上的某种歧视。一些有钱人通过门路在北京买到经济适用房,而这些人较之穷人也不是太需要政府的其他社会保障支持。在大量“准公共服务”日益货币化的情形下,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已经不可能仅仅瞄准户籍居民了。外来穷人也在享用北京的马路,尽管他们享用的面积比较小;外来有钱人照样可以上北京的好中学,而没有钱的北京人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也不能进入好中学。有的外地人买北京户口是看上了北京的大学录取成绩低,名牌大学好考。

可是,如果不是教育改革迟滞也不至于这样。如果改革了教育和考试录取制度,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办学自由,也不至于让少数几个大城市在教育方面独领风骚。

不论怎么看,现行大城市户籍制度几乎乏善可陈,它为人们所诟病是免不了的。经过多年的改革,政府对资源的垄断程度大大降低了,社会生活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提高了,这导致户口的含金量在减少,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户口早已没有任何含金量。事实上,大城市户口也在贬值。一个留京指标卖到1.5万-3万元,这已经不是一个大价码了。如果真正形成一个“指标“市场,交易成本会大大降低,指标的价格还会降低。这是基于经济学常识的判断。如果仅仅是户籍制度不改,而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总有一天大城市户口会不再值钱,而这一天的到来或许不会太远。

11.为什么公务员不可以是农民?之所以发出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的疑问,是源于不久前浙江义乌市委组织部对195名公务员“非转农”事件的处理。2010年初,在义乌市委组织部在一次针对公务员户籍的全面的检查中,发现当地有195名公务员的户籍从城市迁往了农村。为何“非转农”会成为很多公务员的选择?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经济利益恐怕是主要因素。

据悉,在义乌一个农村户口大概包含着100万元的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扩张所带来的土地升值,农村户口价值还存有上涨的空间。一个理性的人,如果在“非转农”之后并不会改变其目前的工作状态,那么他也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非转农:现在的工作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而获得农业户口又可以为今后获得一笔巨额的一次性货币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之所以质疑公务员的“非转农”,而公众对此现象也深恶痛绝,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公务员在非转农的过程中通过不劳而获而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种种违法的行为。因此,义乌市相关部门对那些“进村分钱”的公务员的户口迁出,获得了不少好评。但是,仅仅将这些公务员的户籍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吗?事实上,义乌市的这次清理“非转农”事件,并没有让“非转农”事件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次冲突可以归结为户籍与公务员资格的问题,但溯及本源,则是折射出城乡二元的体制下的种种弊病。

公务员是不是城市居民的专有权利?据媒体披露,此次义乌处理的195名公务员中,涉及到两部分群体:其中101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即为多年前在农村招聘的干部,并未及时转为城市户口并持续至今;还有94人则是主动将户口从城市转回农村。如果说后者的非转农是存有通过权力与民争利的嫌疑,那么此前一直是农村户籍的公务员转为非农业户口,当地政府的强制农转非则是有违法之嫌了。虽然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务员几乎都是非农户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必须是非农户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户籍并非是公务员的前提性要件,而纵观《公务员法》全文,也没有禁止农民成为公务员的规定。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将那些原本持有农村户籍的公务员强制转为非农业户籍,并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农户口意味着国家提供的就业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作为靠近权力核心的人员,公务员的基本生活当然是由国家负担。但是即便如此,在那个时代还存有非农户口的公务员:如陈永贵成为国家副总理时其户籍还在大寨,而吴仁宝在成为江阴县委书记时,他的户籍还是在华西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捆绑在非农户口上的福利越来越少,非农户口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逐步减弱,而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非农业人口则是由于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它的珍贵性会逐步得到体现: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村人可以在城市购房置业,但是城里人却无法在乡下买地。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放弃了通过大学而改变户籍的方法,而选择了以农业户口进城念大学,因为农村户籍中有着巨额的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这本该是由公务员自己决定的私事,而无需组织处理的大事: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民都可以通过考试或者选举成为国家公务员。而在今天中国这事之所以会被如此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当下以身份为纽带的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通过市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紧张关系所致。在现代中国,城里人获得财富的方式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在农村,农民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还可以通过集体经济成员的身份获得相关企业的分红。换言之,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身份性收入,而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城市已经通过契约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中国,农村中却还残留着以身份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当农民这一身份不再具有财产性收入时,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就不会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中国要实现这个转变,当务之急是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农民的收入不是通过其身份,而是通过其劳动获得时,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公务员会在乎这个农民身份了。

12.11个省市开始统一城乡户口,北京暂时未列在其中。日前中央综治委在会议上传出消息,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昨天公安部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全国已有山东、辽宁、福建等11个省的公安机关开展了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工作,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北京暂不在其列。

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25日在中央综治委2005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透露,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针对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昨天公安部有关人士说,目前这一规划还没有明确的实施时间,但这项规划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安机关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目前有的省市已经逐步启动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2003年,湖北省选定在武汉、襄樊和黄石三市为试点,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统一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2004年,山东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不再收取城市增容费。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透露,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在广东购买或自建合法住宅的外来事主有望同时迁入户口!日前,针对外地人来广东购了房但户口迁移却困难重重的情况,省公安厅表示,目前正争取重新启动户籍制度的调整改革,购房入户拟统一政策,届时,凡在广东购买或自建合法住宅达到一定面积的事主可同时迁入户口。

下一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由过去的防范控制型管理转变为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服务型管理,建立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时单位管、暂住地社区管、党团员组织管、系统问题部门管、治安问题公安管的工作格局

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了部分省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调研工作汇报会。

据悉,根据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05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安排,8月中下旬,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6个工作组,分赴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6省就各省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今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也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要求,组织各区县局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调研工作。

作答要求:

1.根据材料内容,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总结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15分)

2.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开始新一轮起步,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分析哪些措施能对达到理想成效起到作用。(25分)

3.请围绕材料主旨,写一篇题为“户籍制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的议论文,不少于1000字。(60分)

下载户籍改革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户籍改革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户籍改革最新政策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法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户籍改革最新政策 户籍制度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最新的户籍制度是什么......

    重庆户籍改革(合集)

    重庆户籍改革:推动重大理论创新 2010年8月1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并计划在2011年实现300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1000万,城镇化率由现在......

    户籍改革调研报告

    户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一、户籍制度改革的特殊意义 户籍问题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现行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影响着外来......

    小城镇户籍改革制度

    小城镇户籍改革制度 小城镇户籍人员是指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推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在城镇务工、经商、投资和居住的农民,按照市有关部门规定批准办理小城镇居民户籍的人员......

    重庆户籍改革调查报告

    重庆户籍改革调查报告概况 从2010年8月开始,作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之所以要改,并非户籍本身有多大问题,而是在于户籍背后、附着在户口本之上的那些衍生物、那些特权。明白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目前科学......

    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总结

    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总结 为深化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我镇认真按照《关于推进2013年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目标的通知》(大统筹办通〔2013〕10号......

    重庆市户籍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 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从2010年8月开始,重庆以其独有的重庆户籍改革模式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并且对全市所有高校的大学生作动员,开始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