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在上级相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信息化工作得到极大的普及和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现从几方面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现有教师166人,教师用机90台,师机比1.8:1;学生人数2651,计算机台数268,生机比9.9:1。配备有两个照明、声学效果良好并配备有录制设备的多媒体教室以及4个专用多媒体教室,用于教师上公开课及示范课。有三个电子备课室供教师网络备课使用。
二、网络建设与应用情况
我校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把农远下发的所有资源光盘都进行了转码,在2008年制作成了农远资源网站,在我校网站(网址:
http://)上将以上所有资源都整合到栏目“资源中心”中,教师上网只要点击“资源中心”就能找到想要的资源。在这个“资源中心”还把沈阳市教育网中的所有资源都提供了链接,这样为教师快速访问沈阳市教育网资源提供了方便。在这个“资源中心”还把因特网上的资源网站按学科进行了分类整理。目前,我校资源库总存储量已达3173G,其中购买VCD光盘100G,下载整合90G,自制70G,其余为上级下发光盘及硬盘资源。我校有播放光盘1109张,刻录光盘165张,资源库存储量达到了400G以上,保证了教学应用的需求。
2009年4月,我校为了能更好的发挥以上资源的作用,让本校教师及兄弟学校教师在因特网上也能访问教学资源,(未托管服务器前放在本校 1
服务器上,只能在学校内网访问)学校投资17000元购买了服务器及大容量硬盘,将所有资源都上传到服务器,把服务器托管到沈阳市电教馆。
为了方便教师查阅资源,充分利用局域网优势,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将农远资源做成了web发布到局域网上。并充分利用市馆提供的“华夏远程教育卫星资源管理系统”农远资源,各班连接网络,给予登陆教育网权限,将省、市、区各级资源网址添加到收藏夹中,在班级里就可以查询资源,方便教师使用。另外还将教师自制以及下载的课件进行整理并发布到ftp服务器,形成我们学校自己的资源库,教师可以自行浏览与下载这些资源。
为了提高沈阳第六十七中学高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水平,2008年3月,学校自筹资金21万为高中的18个教学班配备了投影仪及屏幕。学校配备了这些设备后,极大地调动了高中教师学习使用电脑、学习制作课件的热情,现在高中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投影设备上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006年学校连接了沈阳教育网光纤上网。为每台机器安装了NOD32防病毒软件,开机自动升级,每天定时查杀病毒,学生机与电子备课室中的教师用机设置了每次开机自动还原,保障安全。为服务器安装了ISA防火墙,作为软路由使用,全校机器通过ISA上网。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况
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配备持有岗位证书的信息技术教师任课,使用规定的统一教材。学校配备了网络管理员,并且经过了市馆组织的网络管理师培训。
三、农远工程的应用与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教研活动,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备课,定期检查电子教案,网上教学、校本研讨、校级课件比赛等。
学校保证对教育技术的资金投入,统筹安排经费,保证经费的正常运转,2006年学校购买软件、设备及配件,设备的维修,累计资金达到34700元。2007年,我们装备了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微机室,购买了部分配件,投入金额达到了25800元(不包括维护费、电费)。2008年11月投入了
2.5万元,为每个教室配置了一台电脑、一台DVD及一台电视机,使每个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写出专门的教案,及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效果。每周平均上课达到70节以上,并保证了每个班级每周能看到一部电影或专题片。学校建立了听评课制度,要求校内评优课必须使用课件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及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
全校教师都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并取得了高级证书,合格率达到100%,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理论培训,提高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能力,委派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市电教馆举办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培训。为了使大多数教师能够尽快掌握信息技术,我们加强了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实施了1.3.7.3工程,即:一名管理员带3名信息骨干教师,每名信息骨干教师带7名学科骨干教师,每名学科骨干教师带3名教师,这样就使培训化整为零,提高培训的效率。1.3.7.3工程的培训覆盖面达到100%。任课教师网络教育应用率达到100%,学科覆盖面100%。我校的1373工程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省电教馆到我校录制了校本培训1373工程的专题宣传片在全省推广。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下一步工作重点是班班通的落实。2009年10月,苏家屯区“班班通”骨干教师培训在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举行,苏家屯区东片农村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我校计划在11月下旬开展校本培训,内容侧重于班班通的设备使用、网络资源的获取,以及课件的制作集成等方面,力争在班班通正式实施后全校老师都能够利用设备进行上课。
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
几年来,经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农村远程教育示范校。2006年8月8日,省政府在沈阳市召开2006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大会暨教学应用现场经验交流会。我校作为代表在会上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管理和教学应用方面的典型经验介绍。
2007、2008连续两年被评为沈阳市农远工程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沈阳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省、市、区各级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督导,召开农远现场会;我校先后接待了来自锦州、抚顺、新宾等外市县教育部门300多人次的参观、学习、交流。辽宁省电教馆在我校录制了农远专题片;辽宁电视台新闻联播组在我校录制了新闻专题片。在2007年省里组织的农远优秀课评比中,到我校录制的6节农远课被评为省级示范课。2009年9月8日,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天顺副司长为组长的3人验收组对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行了国家级验收。验收组在省教育厅王艳玲副厅长等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李天顺副司长对我校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与应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定刊物《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刊登了我校农远工作及管理员工作的专访文章。在09年市馆组织的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示范校的评比中,我校申请成功,被评为应用示范校。
至今,我校共有国家级优秀课7节,省优秀课9节(其中省级示范课6节在我校录制),市优秀课11节,区优秀课55节。其中整合课例国家1节,市4节,省6节。景涛老师的英语课,参加了国家优秀课评选,获二等奖,并在大会上作了交流。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在历年市电教馆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我校教师共制作课件500余件,有57个课件在各级课件比赛中获奖。其中省级10个,市级40个。在各级论文比赛中,也取得优秀成果,共有2篇论文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大赛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文章被收入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一书中。另有两篇论文被沈阳市电视大学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文章被收入沈阳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论文集》中。
在07年的全国敏持英语竞赛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300名进入了复赛,3名同学取得了满分,收到了市馆颁发的喜报。6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三等奖。08年一个二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三等奖,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09年学生参加敏特英语竞赛,复赛中取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组织老师获得优秀个人组织奖。另外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06年至今后有29名学生在市里获奖,还有四名同学的作品被市馆推荐到省里参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08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十七
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学生都积极报名,共有526名同学参赛,2名获得了优秀奖。2008年4月我校三年四班王烁荔同学在中国青少年网奥赛中夺得金牌。
学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基础工程,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如何更好的做好这个基础工作,让信息化真正带动起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是下阶段研究的主要目标,我们期待学校信息化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
六十七中学
二OO九年十二月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学校,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我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十多年来,学校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考试与评价、思想教育、课外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劳动教育以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综合整体改革试验和单项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特别是近十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为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理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关键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学校深深感到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的信息化,因此学校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更新观念,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与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优质教育结合起来,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培训、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建设,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我校提出:以校园信息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为重点,以“数字景山”创建为抓手,以信息化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建设
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离开了一定数量的硬件投资,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从1994年开始,景山学校筹划建设校园网,1995年底,景山学校校园网络安装调试完毕,正式投入使用。当时的校园网以FDDI光纤为主干,各个教学楼采用100M连接,10M连接到桌面。建网的同时,学校也建起了4个网络教室,购买了200台486微机。1996年,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放了一些免费课程和一些同步教学内容。校园网通过两条64KDDN专线分别连接CHINANET和CERNET,学校师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收发邮件。同时景山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制作系统包括Betacam SP前后期设备,MEDIA 100的非编系统及演播室灯光设备等。
2001年7月北京景山学校开始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校园网以1000M光纤以太网为主干,100M交换到桌面。同时DDN专线带宽扩展到256K。2002年,我校对全部中学教室及实验室做了多媒体改造,每个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数字展台、DVD、录像机、录音机、投影、电动幕、功放、音箱、中控等设备。2003年,学校为全校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们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目前,景山学校共有各类计算机房4个,国际网络交流教室一间、两间专门用于录制课堂教学的实录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电教及灯光设备,先进的数字遥控摄录像设备,可进行现场切换、录制,并实时制作成视频文件,供VOD点播。硬件的逐步建设与校园网的不断升级为应用搭建好了基础。目前校内形成了“四网”(广播、电视、电话、计算机)、“六室”(演播室、录像室、录音室、实录室、心理咨询室、学生阅览室)、“二中心”(校园网络中心、演播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在教室里通过计算机、各种视频设备和大屏幕电视进行各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里通过局域网进行网络化的各学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阅览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光盘阅览;在学校的各教研室里通过网络和教学资源系统辅助教师进行备课、资料查询和各种教学准备工作;在学校的各级行政办公室里通过校园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全校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教务管理进行监控和指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在学校的网络中心和其它环境里总结学校各学科教师的经验和方法,开展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
三、坚持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应用
在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现代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软件是灵魂”。如果没有软件,所有的硬件都是一个躯壳,所以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定位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与应用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鼓励教师开发一些适合自已进行日常教学的软件,鼓励教师人人参与课件的制作,从而达到提高所有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几年来,制作各种CD、VCD、CAI课件、资料库、常用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等光盘十余种,课件累计1000多件;各科教学录像素材650多课。学校还建立了教育信息库,收集教学法规,学校基本信息;课件素材库,为学校老师制作课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交流课件库,收集各学科老师做的一些优秀课件,供大家参考;教研论文库,将我校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收集,供老师参考;学科知识库,提供各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料。
仅靠教师自已开发教学软件自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进程,我校近年来注重在软件建设上投资,已经购买安装使用CMIS管理系统、鼎点天源视频点播系统、华教新课标同步教学资源库、北师大心理软件等教育教学管理软件,为教师更好地实施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有“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面向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教师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生动、教学形式活泼,教师教得“饶有兴致”、学生学得“热火朝天”。
五、以科研为先导,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向纵深发展
我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的建设,以课题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课题的展示实现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十五”期间,我校独自承担了《电脑辅助教学实验班的研究与实验》、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的《探讨网络联盟下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应用研究》又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重点课题。学校老师们还开展了《关于电脑美术学科建设的实验》、《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的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整合研究》、《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与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研究》、《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景山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一系列校本课题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与实验,师生互动合作、研究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提高,学校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教师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六、以系列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活动来提高信息素养,是普及和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并参加全国、北京市的各项活动,促进了学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和学生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我们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每年科学节上专门举办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活动,如电脑绘画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对外公开的“网络教学日”活动;与有关专家、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每学年进行优秀课件评比;积极参加全国、省级和市级的优秀课件、论文及教学大赛的评比活动;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建学生社团,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许多中学生科技类的最高荣誉。我校杨歌同学研究的“两足机器人”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获得工程类二等奖及两项专项奖。由我校学生参与撰写的《e矛e盾》一书就“科学家与学生谈网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此书已在全国发行,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这一成果也获得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我校涌现出了张尚、杨歌、何江舟、杨群等一批“科技之星”,在国际大赛中有28人获奖,在全国和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以及众多国内评比中有50多人次获奖。
七、创建“数字景山网络联盟”,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网络时代核心的精神是协作、融合、共享。教育资源的建设、内容开发不是单一学校或公司能完成的,必须面向社会结成最广泛的合作联盟,建成各种学校的协作关系,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共同建设、共同拥有、共同使用。
因此,我校在“数字景山”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发起“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联盟”,由国内外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小学校共同创建,以校际联盟的形式合作,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共建共享优质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和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数字景山网络联盟”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1.建立国际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平台,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共享平台。
2.共同建设新型的现代化数字教材体系。
3.搭建学校教改、教育科研的平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工作。
4.推进合作校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5.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以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全新姿态,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景山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汇报
岔口联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汇报
平定县岔口联校
岔口联校地处平定县北部,自古人文荟萃,演绎了颇具特色的山区文化。多年来市、县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岔口联校持续加大对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加强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建立联校教育论坛,多层次培训教师,强化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农村学校师生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概况
1、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目前,全联校六所中心小学配备电脑42台,岔口和黄统岭小学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岔口、马上固小学建有信息技术教室,全联校38个班级已有35个实现了班班通。现在各学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阳泉教育城域网,做到班班通媒体,室室有网络。改善了学校现代化办学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
2008年以来,联校和各中心学校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建立了联校教育信息通道,随后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平台,联校和各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联校还建立了视频教研活动室,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视频在线研讨。为了推进信息化及网络的应用,联校开辟了岔口联校教育论坛,建起了岔口联校教学资源库、教研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应用平台。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整合并扩大教育信息化及网络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的效益,培育学校信息化教育特色,联校建立和规范了信息化应用领导与工作小组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严格。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构建了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用严格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分工上,我们采用了既独立又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联校专门负责硬件维护与技术服务工作,教研室、各学校教导
处负责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课件评比及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正是有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互相支持,保证了信息化运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4、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多次举行培训班学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网站建设、博客建设、资源库更新、资源下载应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设备护、等方面。、教师培训率达95%以上。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5、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联校出台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学生必修课,并按学校规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四是促学科教学整合。目前,除了设备不到位的学校之外,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师生的优质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岔口联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联校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统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好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大教育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办学热情,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2010年,投资二十多万元给黄统岭和理家庄小学共12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新配和更新了20多台计算机及一批投影机、语音教学设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当前,岔口联校已形成了政府重视、学校努力自筹、社会广泛支持,共同为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出力的局面。
3、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引进、招聘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师资数量的补充方面,针对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优秀人才、重点招聘等途径,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需求。增强了教师对普及教育信息化步伐的认同感和紧迫感。
4、提升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
一是以农远工程为抓手,提升使用率。通过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县教育局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联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细则,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不断进取,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提升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岳家庄学校王计怀、岔口小学王国庆成为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能手。三是以岔口示范小学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应用水平,我们结合“农远工程”的结对帮扶定期开展联片教研,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加强应用研究,教师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是以网站建设为支架,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岔口联校教育网正式运行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效益,服务基层。网上设立学校公告、校园快讯、学校概况、教育科研、德育之窗、教师园地、学生园地、教学资源库、教师博客、教育论坛等十多个栏目、三十多个专题,及时发布信息、刊登文件,不仅减少了办公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基层学校及时了解、交流信息提供了重要
平台。由于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便教师,联校教育信息网的日访问量大幅增加,5、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用的督查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农业工程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教研、教育论坛、学科教学整合等列为必查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课、课件制作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
6、服务教育教学,完善信息化建设
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校网站的建设工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我们注重由有到精的原则,并注重实用、方便。到目前为止,学校初步实现了信息发布、校务公开、相互沟通的功能,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在校园上进行,基本实行了校园无纸化管理。在校园网上,我们还整理了教师资源库,按学科进行分类,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使校园网能更好地为学校工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信息化应用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提升,学生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我们实现了校际合作、相互沟通。每年我们进行了校际之间的远程互动,丰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涵。
(3)、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班级网页的制作与管理使学生们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方面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4)、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能依靠、阳泉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资源库备课,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成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6)、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7)、网络教研已成为联校信息化应用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组织教
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今年5月11日,省教育厅张厅长亲自到我们联校,听取了联校网络教研工作汇报,并亲自走进联校组织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舞了我们创新开展网络教研的信心。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自主性、广阔性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彰显,网络教研让山乡教育踏上了课改快车。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学校网站建设力度不大,部分学校网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牢固,普通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素养已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效不明显;设备更新的压力日渐加大;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一要加大学科整合力度。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二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有选择地市、县教育局及手拉手学校等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充联校资源库,组织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建,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三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重视配好网管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最大发挥。加强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四要加大装备更新力度。继续按照“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多方集资”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新建设,把小学信息化工程提升新高度,为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我们将把握这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农村学校办学品质和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DOC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连珠山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学校附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小学部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443名,在岗教职工58人,教师平均年龄47岁。2008年,学校申报国家农远工程模式二项目,建计算机教室一间,学生用机30台,教师机一台,服务器一台;建多媒体教室一间,装有投影设备一套;建卫星接收教室一间,卫星接收设备一套,计算机一台,接收机一台,电视机两台。2012年,接受省标准化学校验收,配备“班班通”设备12套,包括计算机12台,实物投影仪12台,电子白板12块,投影12台;音乐教室安装液晶书写屏一台,计算机一台,数码摄像机2台。2011年6月,省标准化幼儿园落成,配备计算机9台,投影仪一台,电视机6台。2013年6月,市教育局为各校计算机进行设备更新,我校更新学生机40台,教师一台。目前,全校共有学生用机40台,教师用机20台.师生用机全部连接外网。(上网方式ADSL宽带上网,带宽3M)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学校的管理层次逐步接收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洗礼。现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制培训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学校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求全体教师要应用新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我校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管理员为纽带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信息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不可缺少的因素。
1、制定规章制度,为信息工作护航
制度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校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卫星资源接收使用制度》、《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管理制度》等,拟定了《班班通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电子设备维护维修制度》、《多媒体设备使用奖励制度》等。通过制度要求教师们来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度来激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制度来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功能。由于实行了制度管理,教师们乐于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工作,从原来的被动使用变为主动应用;由于严格了制度管理,各项工作主动积极进展,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工作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加强技术培训,促能力素养提升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自2009年末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开始,学校便拟定了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利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对教师进修了WORD文档操作培训、幻灯片制作培训、电子表格的应用培训、图片处理等内容培训,教师全员参加,各有收获。学校通过开展计算机理论答题、制作电子小报、课件制作等竞赛,激发教师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在做好全体教师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我校还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及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人员均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如吴广宇老师多次参加省、地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学习,重点学习了视频剪辑、会声会影视频剪辑软件、省组织的电子白板功能使用培训;王文武老师多次参加鸡西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在鸡西市计算机培训中获得优秀学员,在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姜淼老师参加省美术学科电子白板使用培训,获得培训证书。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并已成为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载体。
3、设备资源应用,展信息活动风采
(1)学校在没有安装电子白板设备前,始终要求教师每学期每人要使用网络资源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两节,并号召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力求达到资源共享。
(2)连续几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师每次参赛都能积极参加,共上传教案五十余篇。
(3)要求45岁以下教师注册为百度会员,经常进入百度文库中查阅资料、上传文本教案。
(4)结合上级工会活动要求,组织教师开展课件制作竞赛,通过评选,王文武、李斌两位教师获得市优秀课件制作教师。(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答题、网络投票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答卷、群众满意学校网络投票活动等。
(6)组建计算机兴趣活动小组。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挑选20名学生,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幻灯片制作教程,目的是协助教师做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
(7)鼓励个别有计算机功底的教师参加uc在线论坛活动,零距离与学科优秀教师、专家们互动交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
(8)学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积极参加密山市教育网在线论坛活动,积极发帖、跟帖,与同市同学科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9)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群组交流活动,如语文、数学学科教师申请加入鲲鹏语文、数学工作室,与群中教师进行学科研讨;学校相关领导加入市进修学校、市教育局相关群组中,使得工作安排、通知更便捷、相互交流更方便。
二、加大硬件投入,科学有效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1、2008年农远工程投入所有设备在工作中使用率达到了100%。由于信息设备管理员工作认真负责,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维修,保证了计算机的完好率,至今无一台丢失,无一台损坏,设备都在继续使用中。学校每周按时接收卫星资源,并将存储的资源刻录成光盘(已刻录光盘几百片),供教师教学中使用,并将下载资源、接收资源、教师自制课件等材料作为学校信息资源库内容存放,供教师教学中参考。2、2012年学校迎接省标准化学校验收,上级配备“班班通”设备12套,于2013年4月1日安装使用。4月2日,由王文武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使用初步培训,4月3日,正直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很多教师大胆尝试使用新设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制定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制度、设备使用培训制度等,并为设备做了防尘罩,各位班主任能精心管理,积极使用,真正让新设备服务于教师教学。3、2013年6月,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帮助下,更新学生用机40台,教师用机一台。学校调整了各办公室设备,保障了学生上课需求、教师使用需求。
三、强化软件使用,服务教学实践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挖掘资源、储备资源,建立学校电子资源库。2013年3月开学,刘伟新校长提出了学校资源库建设的构想,制定了教师资源上传奖励方案,要求教师按照自制课件、改编课件、下载课件将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上传到资源库,学校按照奖励方案进行评比奖励。另外,信息管理员将下载的资源、接收到的资源分学科上传到资源库中,并将几年来学校存储的电子资源统一上传至资源库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开设计算机课。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征订了计算机教材,配备计算机教师,安排课时并要求教师认真上好计算机课。
3、学校内网的应用。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设置了教师领导权限,为各位教师均设立了个人文件夹和个人空间。学校各口计划、总结、通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中供教师工作中参考,教师平时需要上交的材料按时上传至规定的文件夹中,学校统一检查、打印,既丰富了校园网站,也方便了教师工作。
4、“班班通”设备使用。学校派出两名教师参加省级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校内进行了二级培训,效果很好。现不同年龄结构教师、不同技术水平教师均能正确使用、合理使用“班班通”设备。像王文武、李斌、赵德刚、王世权、霍英、姜淼、王龙梅等能力强的教师除正确使用课件外,能灵活使用白板书写、改写、圈画等功能,课堂运用灵活自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像薛玉梅、滕敏、吴永丽、孙桂琴、孙秀云、李冬梅、徐春夏等水平一般的教师能正确播放课件并穿插播放下载的视频等资料;年龄较大、计算机操作水平低、自己不能独立制作课件的教师课堂应用频率同样很高,如我校李长荣、梁英范、梁晓军、温志英、韩国云等教师年龄已超过五十岁,他们在上课前能根据自己所需上网查找相关课件、视频、图片等,根据课堂环节顺序编好序号,随着自己讲课顺序选择播放这些课件或图片,对于书中例题、课堂练习题他们能将内容写在纸上,通过正确使用实物投影仪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5、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利用设备更新后剩余的计算机为教师建立了电子备课室,方便教师查阅资料,准备授课内容。
6、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2011年6月省标准化幼儿园落成,投入计算机9台,投影一套。各幼儿教室虽没有连接外网,但年轻教师们能在家上网将材料带到班级播放,能运用光盘为幼儿播放动画片、音乐,丰富幼儿活动,开启幼儿智力。
四、学校师生变化,彰显信息化学校特色
1、教师教育观念有了提升,信息化设备使用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必做的事情。
2、师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都有很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教师和学生。如王文武教师,经常承担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培训任务,经常帮助各班教师、各科室教师处理操作中的疑难问题,经常协助网络管理员对学校的电子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结合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工作,王文武老师为全校教师设计出自动生成的电子表格,只要输入学生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得分率、失分率、及格率、优秀率、总分、平均分所有数据自动生成,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方便。五年三班王雨欣同学喜爱计算机学习,他的上机操作水平比其他同学强很多,在六月份的各班学生信息录入校对中,他协助班主任完成本班工作外,还自己承担了其他三个班的学生信息录入工作,并且独立修改在信息校对中发现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平时学习中,王雨欣同学负责班级校训通平台学校通知、班级通知的发送工作,每天协助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在校讯通平台上发作业,是老师工作的得力助手。这名同学正在学习幻灯片的制作,现在简单的课件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输入文本、插入声音、视频、图片等文件都可以操作,并能设置动画放映方式,但在课件制作上还缺少独立构思和设计能力。另外,我校三至五年级每班都有一至两名同学平常利用电脑帮助教师在校训通平台上发送作业和通知,也能帮助老师打印文本材料,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3、注重网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2009年9月,教师们开始走进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并逐渐认可这个学习的平台。历时三个春秋,“依托网络研修拓宽校本研训之路”作为校本研训的一条新举措已日趋走向成熟。
(1)为了教师能更好的提高研修质量,学校特别注重教师学习与培训工作。首先注重校内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网络、远程学习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了WORD文档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电子表格的应用等知识,为教师上机操作提供了保障。第二,由校长定期对教师进行辅导。刘校长作为鸡西教育研修网版块管理员,有权限查阅各位教师网络活动情况,每周进行一次记载,根据教师研修现状及时总结优秀之处并及时纠正偏差。通过学习与培训,实现了校本研训与网络研修的和谐统一。
(2)学校采取强制参与与自主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新教师和45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网络研修学习,45岁以上教师自愿参加。同时,学校制定了网络学习、培训、教研、管理等相关制度及《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考评细则》。《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考评细则》规定了教师十项必修作业的内容和数量。学校还制定了《网络教室开放管理制度》、《校园网开放管理制度》等多个保障网络研修工作正常开展的规章制度。强制性的管理规定只是网络研修工作走上正轨的助推器,如今,教师们沉迷于网络研修中,已不再为了完成任务而研修,网络研修已成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行为。
(3)2011年11月30日,连珠山镇中心学校作为子课题实验单位申请加入《黑龙江省中小学网络教研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实验,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子课题《关于网络研修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开题报告、确定了实验方案、拟定了课题实验计划,为实验的顺利实施做好了铺垫。为了更好地实施课题实验,学校还制定了《课题实验工作制度》、《课题日常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大大加快了我校进行网络科研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教师们的实验行为。
(4)取得的成绩:
从学校整体看,2010年、2012年学校分别被评为首届、第二届“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先进集体"。在省第二届网络研修工作表彰大会上,刘伟新作了题为《依托网络研修优化农村学校校本研训之路》的汇报,受到与会领导及同仁的好评。
从教师看:
1、广大教师的认识逐步提高了,由原来的不愿意参加到主动参加,由原来的少数人参加变成了现在的多数人参加,由当初完成学校的任务,变成了自己的一个乐趣,教师们教育研修观念大有转变。
2、学校已有80%的会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有近50%的教师积极踊跃表现突出,走在研修网会员的前列。其中,姜淼、刘伟新、徐春霞、被评为省基础教育网络研修先进个人,狄跃凤、孙秀云、孙桂琴、张桂凤等教师被评为鸡西市网络研修先进个人。这个研修团队中,新上岗教师关秋雨、刘晓霞、李秀坤、董彦秋刚参加工作不足两年,但在线时间多的达近几百个小时,少的也有几十个小时。年龄较大的教师狄跃凤、梁晓军已过50周岁,但网络研修学习却乐此不疲,在线时长达400多个小时,让领导、教师为之感动。在研修过程中,教师们撰写的研修叙事有十五篇获得省级一、二等奖。
五、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生源少,教育经费有限,电子设备增多,电费急速上涨,给学校经济带来压力。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前,每年电费大约4200.00元(2006年,电费是0.74元),平均每月350.00元左右;2009年9月以前每月平均650.00元,九月后计算机教室全面开放,月平均1100.00元左右,全年电费在7300.00元;2011年新增15台电脑及部分现代化办公设备,现在平均月用电费2200.00元,年用电费26000.00元左右;如果把今年更新的设备和旧设备同时使用,包括电视、监控等,按每天6小时计算,预计一天就会发生电费75.00元,未来每年新增电费10000.00元。
2、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外网申请宽带2M,年服务费1750.00元,后经反复做工作,降为1350.00元。学校学生用机、教师用机同时上网时,因流量低网速非常慢,在网络中查阅资料或完成其他的工作很难。
3、耗材消费、设备维修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现每年耗材大约在两万元左右。
4、教师参与上级培训经费高,近两年每年大约培训费12000.00元左右。因学校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学习机会无法多人次参与,阻碍了多数教师专业成长。
5、由于农村教师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在制作课件整合开发资源方面受限,能否以国家、省、地进行区域统筹,把先进的技术和资源整合共享,既节省时间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哈尔滨香滨小学的资源,是不是能全省共享)。
六、学校信息化建设今后发展的方向
1、根据教材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师校内教学资源共享。
2、实现办公自动化、力争达到无纸化办公。
3、利用班班通资源建立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
4、创建省级信息化先进学校。
5、争取利用十年时间创建数字化校园,拥有自己的数字化教室或未来教室。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河流镇陈家小学
教育信息化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校开始信息化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与时俱进,根据市、县、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学生257人,教职工22人,有多媒体教室7个,计算机教室1个,计算机总数26台,最大班额与计算机数之比达1.8:1,回顾以前的工作,我们有探索,有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制,科学规划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进入的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拿教育来说,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由此可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又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报刊及网络上相关文章,在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中统一了思想,建立以校长为首,以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并着手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每学期在工作计划中,我们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领导班子坚持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明确职责规范,定期督导反馈,注重工作实效,从而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健全制度,保障经费
有了规划,还要制度规范来保证。为此,学校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范冬萌主任为总管理员、郭洪升主任负责培训指导)等方式,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每学期初,由校长跟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然后,各部门分别与教师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并且各部门要定期对教师、班级使用信息媒体进行检查、打分。每学期结束,校长对各部门信息使用、维护情况进行考核,而各部门分别对教师信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经费的落实也得到很好的保证。学校争取镇中心校支持每年逐步加大在信息技术软硬件上的投入,这些经费用于添臵电脑,更新设备,除了保证使学校最大班额与电脑的比例达到1.8∶1外,学校还购臵了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等,此外,每年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学校也能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计算机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三、全员参与,资源整合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时,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则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聘请名师、专家定期来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这些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80%。
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吸引人。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足的时期,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三至六
年级开设计算机课),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班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针对我校中老年教师偏多的实际,学校经常组织全校教师利用双休日、下班后、寒暑假的时间分期、分批地对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操作程序,掌握使用方法。如本学期,我校聘请商培元老师就“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有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指导,从而使我校的信息化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电化教育水平,我们又要求全校教师人人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也尽可能多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各科教学工作,运用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教师的电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我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1人,经常到外校听课,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并注重整合、反思,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在省组织的网页制作大赛中,我校李建楠同学获省三等奖。学校网站点击率超过两万次,为家校联系搭建有效平台,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五、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在启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时就明确提出“注重应用”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实践表明,这一切入点,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在,我校教学运行机制正在悄然有序地发生改变,如: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困惑和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今后,我们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的工作原则,为把陈家小学这所普通农村小学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学校而不懈地努力。
谢谢!
河流镇陈家小学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