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系(合集)

时间:2019-05-13 00:3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系》。

第一篇: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系

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係 中国与外国发展的战略关係是分不同层级的,中俄、中欧(包括英、法、意、德等国)是最高级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係」,中巴(巴基斯坦)、中韩亦是「战略合作伙伴关係」,但不太「全面」;与印度是「战略伙伴关係」,只是没有「合作」;而与非洲及拉美国家是稍逊些的「全面合作伙伴关係」,合作伙伴,却无「战略」;而与日本,则是「战略互惠关係」,既不算「伙伴」,也没有「合作」;而与美国,则是只是「建设性合作关係」,既无「战略」,更不是「伙伴」。

按中文辞典,所谓战略就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是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等因素确定的……或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因此,战略合作伙伴关係应是双方共同对敌的一种结盟关係。

第二篇: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姓名:唐仕波

学号:201421000506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自我实现,也不是孤立实现,需要内外统筹。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存在,中国梦需要走向世界,寻求与国际的合作。相对于中国梦而言,第一,中国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梦,第二,中国梦是促进世界发展的梦。第三,中国梦是加强世界合作的梦。第四,中国梦是倡导世界共赢的梦。中国梦与各国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本文认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是相通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关键词:中国梦;世界梦;共赢

西南石油大学中特结业论文

梦”。③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在与各国合作共赢中实现自身发展,这是中国的民族复兴与以往大国崛起争霸的最大区别所在。

这方面,中非患难与共、平等互利的交往史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多次向西方国家提出援建坦赞铁路却屡遭拒绝时,是处在经济困难中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施以援手。1971年,26界联大上“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繁荣,发展红利也日益惠及非洲大陆。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过程;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让中国梦的辉煌乐章在国际社会的辽阔空间久久回响。

2.2 如何实现中国梦

当前,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地诠释中国梦理论的精神,对于我们丰富外交理论、落实大政方针、争取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分有意义。

首先,中国梦不是自我实现的。中国梦的实现标准要包含国际对比和国际认同的环节。如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崛起并成为富强国家,而且中国人民也拥有这种自我认同,那么中国梦就真正地实现了。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机遇终于在今天出现了。

其次,中国梦不是孤立的。总书记表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种相通性,一方面表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共同的方向,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点,对于美好的事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梦想。因此,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无论各个方面都有着多样性的特点,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规律的一种重要体现。由于世情和国情的复杂性,各国梦想之间有着小通小同、小通大同、大通大同、大通小同等几种模式之分。当然,总的来说,国际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各国通而致同的现象就越多。

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内外统筹。奉献世界的中国梦,源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同外界交流,同世界共赢发展。从“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从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4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想„„从一系列的中国行动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以及各国人民梦想的相融相惜。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既有了中国梦,那么世界梦又是什么?中国梦与世界梦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3.如何看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

梦想各有精彩,但也存在交集,甚至相互交融。尤其在今天这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际大环境里,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不是演独角戏,而是唱大合唱,把13亿人的奋斗融入时代潮流中,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带来更多新希望、新机遇。

3.1.从中国梦解读世界梦

中国梦扎根于民族性之中,但有着与生俱来的国际取向,离开了国际角度,中国梦的意义就无法界定和实现。④离开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是不完整的,离开世界的中国梦也是不完整的。当下我们不时提及的“世界梦”,以中国梦观之,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它包括中国对于自强的要求,还包含关于中国人所认知的世界的秩序安排与发展理想。这样,世界梦的定义也是明确的,即以中国观天下的角度。

第二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并列的关系。如果把中国梦 理解为“中国或中国人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梦想”,那么中国人不仅拥有中国梦,还有世界梦,这就是关于世界未来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如此,中国梦与世界梦就具备了同等的地位。④虽然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讲既有本国梦又有世界梦,但是将本国梦与世界梦同日而语的话,对于梦想的主体以及历史阶段而言,还是有特定的所指。因此,如果在中国梦之外再使用世界梦这个词汇,就容易被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从过去的周边面向或地区面向为主,向着世界面向为主转变,中国形成了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并有能力也准备付诸实施。

第三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 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世界梦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关于世界美好未来的愿景,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对于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中国确立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引起国内外积极反响,亚洲、非洲、拉美等许多国家领导人纷纷-5

西南石油大学中特结业论文

5.总结

奉献世界的中国梦,源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同外界交流,同世界共赢发展。从“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从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从一系列的中国行动当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以及各国人民梦想的互利互惠、相融相惜。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正如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所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是利好消息。中国越发展,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越有利。”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58-65.[2]黄仁伟,潘玮琳.拓展中国路 凝聚中国心 实现中国梦——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观点纪要[J].社会科学,2013,10:183-192.[3]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3,04:12-22.[4]谭扬芳.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相连[J].红旗文稿,2013,20:14-15.[5]李泽泉:《中国梦:国家梦、人民梦、世界梦》,《浙江日报》,2 013年0 5月17日.[6]项久雨,谭泽春.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及其实现进路[J].学习与实践,2013,11:5-10.[7]金鑫,王栋,林永亮,张伟杰.中国梦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0-31023.[8]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J].红旗 文稿,2013,10:11-14.

第三篇: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 关系

究竟应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可以对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理解企业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时间段而言。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现阶段的文化,而不是指企业过去的历史文化,也不是指将来企业可能形成的新文化,将来的文化可称为目标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第二,只有达成共识的要素才能称为文化。企业新提出的东西,如果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只能说是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化的文化种子。企业文化代表企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当然,共识通常是相对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所有员工都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判断。由于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人的追求呈现多元化,人的观念更是复杂多样,因此,企业文化通常只能是相对的共识,即多数人的共识;第三,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的部分。如果只是企业领导层认同,那么它只能称为领导文化;如果只是企业中某个部门中的员工普遍认同,那么它只能称为该部门的文化。依据认同的范围不同,企业中的文化通常可以分为领导文化、中层管理者文化、基层管理者文化,或部门文化、分公司文化、子公司文化、企业文化等;第四,文化必定具有内在性。企业所倡导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一旦达成普遍的共识,成为企业的文化,则这些理念和行为方式必将得到广大员工的自觉遵循。

二、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文化代表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使命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使命为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基础性依据。

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指出,有效的企业管理必须回答“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业务应该是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这些听上去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正是企业必须时时作出明确答复的最大难题。有时在企业刚成立时这些问题还比较清晰,但经营一段时间后,企业逐渐扩大,增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时,这些问题就会变得模糊起来。特别是随着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面对各种新的变化,如转产、多元化经营、并购、合营等。在新时代、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全新的环境中,企业如何选择自身存在的基础,如何树立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确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念,是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于企业使命的思想是以彼得•德鲁克(Peter Ducker)

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整套思想为基础提出的。德鲁克认为,问“企业的业务是什么”就等于问:“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定义企业使命就是阐明企业的根本性质与存在的目的或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使命成为使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类似企业的长期适用的对经营目标的叙述,揭示出企业要想成为什么样的组织和要服务于哪些用户这样的远景内容。

每一组织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存在理由,而不论其战略管理者是否意识到以及是否能用文字表达出这种特别的理由。清楚表达企业使命,对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来说至关重要,它能为企业资源分配提供基础与准则,从而对企业组织内部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起到一定的缓解与协调作用;能为企业员工了解组织目标与方向提供机会,从而有助于在组织内部树立起团结奋发精神,将组织的业务宗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将战略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

从另一层面讲,每个行业都存在行业文化,而且行业之间的文化往往有着较显着的差异,比如制造业的文化就有它行业自身的特点,从管理方面来说,它可能比较严格,注重质量的管理、生产的效率、纪律性等,而一些新兴产业,如IT行业的特征则更多地注重宽松的环境、注重员工的创新性、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特别是考虑行业选择时,必须以目前本企业的文化现状为基础。每一个行业都有其文化个性,在这个行业没有革命化的变化之前,行业的基本特性是不会改变的,是必需的,因此,企业的文化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总体战略中有效的行业选择。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企业制定战略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正是激发人们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的重要手段。

1、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

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力往前走,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企业行为方向所起的显示、诱导和坚定作用。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以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弥补人的有限理性的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2、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

这也是根据人的本性所决定。从传统经济学看,人是经济人,人人都惟利是图,希望财富最大化。但这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例如现实生活中,私营企业包括个体户也有不少支持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追求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的最大化,那么文化管理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

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通过团队的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在非财富最大化方面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所在。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很好地全方位地达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3、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

为什么企业员工需要约束?这也是因为人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讲,人不可避免地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总是倾向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时就可能妨碍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因此需要约束。如何约束,我认为一方面通过制度的管理,用制度来约束。但是制度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它很难做到完善,因为制度是人制定,人是有限理性的,它很难完备。退一步讲,即使制度很完备的话,制定制度的成本也会很高,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如何弥补制度的不足,这就需要一种软的约束。相对来说,制度约束是硬的约束,而文化管理就可以起到软的约束作用。就如一个国家,除了以法治国外,还要以德治国。对于企业来讲,除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外,同时它需要一种文化的管理,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

企业精神文化构成企业的主要非正式约束。其约束功能主要是从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上对员工进行软的约束。它通过将企业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向员工个人价值观、道德观的内化,使员工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一旦员工的某项行为违背了企业的信念,其本人心理上会感到内疚,并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促使其自动纠正错误行为。因此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可以降低企业运行的费用,达到最佳的约束功能。

四、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互适应和协调

由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不易变革,有一定持续性。因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适应已有的企业文化,不能过分脱离企业文化现状。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既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却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作出反应,这时企业原有文化就可能成为实施企业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注重行业文化的培育

公司领导层往往知道什么人最适合从事某一类工作,并在聘用时使某人在某一岗位上取得成功。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领导者很少考虑相同的问题:哪一种公司文化最适合于公司的行业特性并能自觉地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然后用心去寻找这种文化或是建立这种文化,使公司文化的特性与产业的特质一致,以使公司获得自觉的发展。

有雄心在某一行业中树立竞争优势,就必须将这一伟大的目标,具体演化为与行业相适应的使命、精神、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并使其员工对此有普遍的认同和自觉,使之成为文

化,这样才能使公司的战略目标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现过程。

2、企业并购要注重文化融合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低成本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近年来企业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风起云涌的势头。但纵观历史上的企业并购重组,往往以失败者居多。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对300多次企业并购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大约2/3的公司并购以失败而告终。麦肯锡咨询公司也曾对公司间并购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得出了同样发人深省的结论,并购10年后只有近1/4的公司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双方企业文化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如果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并购以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不喜欢并购企业的管理作风,并购后的企业便很难管理,这将严重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有效运作和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原有各企业长期奉行的决策偏好和参照系统往往会发生冲突,将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形成的企业文化有效地融合进并购方的企业文化,以降低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摩擦成本,对于并购完成后企业最终运行效果的好坏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首先,企业理念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离开了战略发展的理念,是盲目的、是短视的。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资源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其次,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也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制度建设要服务于发展战略的实施。

再次,企业物质文化同样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企业理念文化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新的环境里维护和加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对各个企业来说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于是,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收缩或者扩展业务,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

2003年4月28日,联想集团正式放弃旧的品牌标识“ ”,全面切换新的品牌标识,在国内正式采用“

”作为联想集团品牌标识,在海外采用“

”作为联想集团品牌标识。2003年2月18日,可口可乐(中国)饮料公司在上海对外

公开宣布,正式更换包装,启用新标识,这是可口可乐公司自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改用中文新标识。从联想和可口可乐品牌标识切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有时需要进行品牌标识切换。联想舍弃使用长达19年之久的原品牌标识,是为了下一步的国际化战略目标;而可口可乐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竞争的需要,首次改用中文新标识。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是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的,对于尚未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勾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

第四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航海实力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航海实力一

第一节 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启示

2006年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记录片第一集海洋时代,世界发展历史证明国家的强大是从海洋强大开始的。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 限在印度洋沿岸。

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 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15世纪葡萄牙造出了轻快帆船,这让航海家们可以跑出去更远的地方。

西班牙人用这种船于1492年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作为第一个敢吃葡萄的国家,开始了航海的旅程,淘到了第一桶金,然而随着欧洲航海的发展,国小民穷的葡萄牙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18世纪以后,基本在航海领域的强国中已经找不到葡萄牙的身影,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沉痛的讽刺。当时,葡萄牙贵族将洗劫的贵重金属全部用来消费,如果全部或者部分进行航海投入、战舰改造,那么葡萄牙的航海历史绝对不会中途衰落的。

到了1588年这个贪婪的封建帝国的海军被英国海盗组成的海军所打败,首先是西班牙这个封建帝国在西欧就不得人心,又是欺负意大利又是欺负法国更加欺负荷兰(当时比利时属于荷兰),荷兰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反抗运动。英国人歼灭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成了西方海上霸主,随后在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荷兰在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歼后,宣布成立了人类从未有过的新型国家,共和国。

西班牙开辟的大航海运动的意义在于,激活了欧洲,带动了欧洲经济,脱离了中世纪,积累了资本,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 航海梦 中国梦

世界各国的海洋权益之争也已经从最初的远洋航海和军事对抗走向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海洋战略,而其中,海洋经济是一切海洋战略的核心,决定着国家的竞争优势和政治军事实力。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各发达国家相继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重点。

1.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依赖于中国古代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先进航海科学技术之集大成。据航海史学者研究表明,郑和船队中的大型海船叫“宝船”,其“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有九桅,张十二帆;足见中国明代造船业的强盛。

中国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钱,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如果清政府可以将从乾隆皇帝开始修建的圆明园的资金拿出来,全部用到军事上,估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就是中国侵略他国,而不是被侵略了。极便就是慈禧时代修建圆明园的钱拿出来,也可以购置、装备20个北洋水师,这个是历史版看到的,不知真伪。不过,看到给慈禧过一次生日就可以买到三艘驱逐舰来看,极便不对也相差不多了。如果,真的可以装备20个北洋舰队,吓死日本也不敢将战舰开到黄海来。所以我们将屈辱的责任推卸到中华民族身上是极为错误的,清政府的错误应该由清政府承担,鸦片战争后的衰落就是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中叶。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随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第二次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和邻国日本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并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大获全胜,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而中国则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缓慢推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应该说,中国在冷战时期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但只能说利用了一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2航海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途径和载体,把世界拉近了;发展航海事业,实践航海文化的过程,就是建设海洋强国,加快中国梦实现的过程,航海文化把中国梦拉近了。

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国梦,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深刻揭示。“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航海梦将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加快航海梦的实现速度,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航海为海洋经济开辟通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承担起海洋经济、国民经济能源运输、物资集散等重任,也承担着保家卫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重任。国家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速度是取决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根本。而同时,航行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要注意保持速度与效益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民素质提高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中国航海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素质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船舶修造水平,增加自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航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打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要有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捍卫蓝色国土的持续安全和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

国家海上力量应当由六种力量所构成: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坚实的海上执法力量;以大型远洋运输船为骨干的商船队;组织规范的渔船队;领先的海上科学考察、海洋资源勘察和开发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航海事业从狭义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从广义上看又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性问题。海洋是政治、经济和贸易联系的通道,也是军事力量调动的通道。要成为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国、强国,离不开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航海作为交流传播载体的地位日益突显,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与航海事业的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坚定地走向海洋、拥抱海洋、维护海洋、发展海洋。当航海梦成为民族共同梦想时,中国离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已不远矣,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亦不远矣,中华之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第三节近代和现代航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欧洲国家率先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各门类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材料、机械、电气、电子、控制技术逐步应用于航海,形成了近代和现代航海科学技术。

18世纪炼铁业的发展导致1787年制造出第一艘铁木船,1841年建造出第一艘铁质船;1858年出现了钢,1866年开始用钢造船。就船舶动力而言,1769年研制成双向蒸汽机,1783年则制成蒸汽动力明轮船;1876年研制成功内燃机,1903年则制成内燃机船。18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与天文学结合,致使1730年发明航用六分仪,1888年发现电磁波,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尔后船舶采用无线电通信;1935年发明雷达,随即于1937年开始用于船舶探测目标、定位、导航与避碰;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就研制出卫星导航系统,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航海从技艺逐步发展成为科学技术,从帆船时代进入机动船时代,从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时代进入电子航海时代。

在近代和现代史中,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航海科学技术方面,则主要是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航海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我国原创性的航海科技成果较少,这一状况与我国海洋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列的状况还不相适应。

第四节

当代航海科学技术

20世纪下半叶,伴随整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其重要标志如下。

1)船舶大型化

在20世纪60年代,1万载重吨的船就可称为“万吨巨轮”,2000年末世界上拥有10万载重吨的超大型油轮(VLCC)数百艘,还有50万载重吨的特大型(ULCC)油轮。目前最大的散货船为30多万载重吨。集装箱船近年来也越来越大,从几百到1000、3000、50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已有许多;我国已有85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投入运营,而1万标准箱(TEU)左右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正在开发建造中。大型豪华客轮达到14万总吨级。

2)船舶专业化

过去的海洋运输船舶主要是客船、普通货船和油船。近20年来,集装箱船、滚装船(Roll-Roll)、液化气船(LNG、LPG)等专业化特种船舶迅速增多。

3)船舶高速化

为了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输竞争,近20年来,30节(1节为每小时航行1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以上的小型高速气垫船、水翼船、水动力船、喷气推进船快速研制并大量投入使用。当前的集装箱船速度可达25-30节,大约比过去的普通货船快一倍。

4)船舶自动化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在船上广泛应用,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值班机舱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遥测,船舶机舱自动化成为趋势。随后驾驶台的自动化仪器设备不断研发和应用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驾机合一的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

5)导航定位电子化

当前,传统的陆标定位、天文定位方法已成为特殊情况下的补充手段,无线电导航定位方法经过了无线电测向仪(1921)、雷达(1935)、罗兰A(1943)、罗兰C(1958)、卫星导航系统(1964)、全球定位系统(1993)的发展历程,进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时代。全球定位系统(GPS)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海上、陆上、空中和空间用户提供连续的、高精度的三维定位、速度和时间信息,使船舶、飞机和汽车等运载工具的导航与定位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6)避碰自动化

为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发现来船而进行避碰,船用雷达发挥很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自动雷达标绘装置(APPA)和雷达的结合被称之为自动避碰系统。该系统可自动采取和跟踪目标,以及自动显示来船的位置、航向、航速、相对运动和碰撞危险数据。避碰自动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是20世纪末开发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可连续向其他船舶传送船舶自身数据,并可连续接收其他船舶的数据,有利于减少因船舶识别和避碰决策失误引起的船舶碰撞事故。

7)海图电子化

传统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在近十几年研发成功并不断完善。该系统不但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海图作业,综合了GPS、APPA、AIS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的信息,成为一种集成式的航海信息系统,被称为是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

8)航海资料数字化

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潮汐表、灯标表等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海员可购买光盘或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纸质图书资料的手工更正,使用也更加方便。

9)通信自动化

无线电报、无线电话、电传和传真在船上采用,比船舶采用手旗与灯光进行通信已是很大的进步。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拉开了卫星通信的序幕。1979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宣告成立,1982年开始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Inmarsat可以为海陆空提供电话、电传、传真、数据、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通信业务。船舶通信自动化的另一重要标志是船舶使用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使船与船、船与岸台全方位和全天候即时沟通信息。一旦发生海上事故时,岸上搜救当局及遇难船或其附近船舶能够迅速地获得报警,GMDSS还能提供紧急与安全通信业务和海上安全信息的播发,以及进行常规通信。GDMSS在船上的使用导致了驾驶与通信合一,传统的船舶报务员已被取消。

10)航行记录自动化

为了在船舶发生海上事故后查明事故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原由海员手工记录的航海日志、车钟记录簿等,现正被俗称为船舶“黑匣子”的航行数据记录仪(Voyage Data Recorder,VDR)代替。VDR系统由主机、传感器、数据存储器、专用备用电源和回放再现系统等构成。船上有了VDR,就大大有利于海上事故原因分析。

第五篇:企业文化与竞争战略关系探究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应对五种竞争作用力的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并分析了这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资源以及基本的组织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竞争战略也需要体现为不同的企业文化,但并未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及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对企业文化的要求详细说明。本文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以完善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一、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每种对企业文化的定义,都体现了企业文化不同方面的特征。笔者借鉴霍华德·施瓦茨与斯坦·戴维提供的一个实用的文化概念,即“一种机构内成员共有的信念与期望的形式。这些信念与期望所产生的准则有力地引导着个人和团体的行为。”

2.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真正能够调节和控制企业组织行为的是企业的文化。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能调节企业成员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当企业在达到其组织的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使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这种状态是称心如意的,并且因而都使自己的行为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二、企业文化与竞争战略的关系

1.企业文化影响竞争战略的选择

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指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状况、社会文化和人口因素等。企业内部环境则包括企业的规模、历史、先前的绩效、先前的战略、高层管理者的特征以及治理结构等。从文化功能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企业内部要素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们自身便构成了企业的独特文化。所以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2.企业文化影响竞争战略的实施

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中不难发现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机构特征的核心准则。如果这些准则得到广泛的共享,并得到机构成员的有力支持,它们就会积极促进新观点的产生,并会帮助新做法能够得以实施。相反,当公司改变战略和结构(公司经常会对结构进行改变)时,他们有时候会失败,因为所共有的基本价值和准则并不支持这种新做法。

3.企业文化要与竞争战略相匹配

查尔斯·奥雷利在《公司、文化与承诺:组织中的激励与社会控制》中指出公司的战略一旦制定下来,就会规定通过人员、结构和文化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来完成的一组关键任务或目标。在上一部分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影响竞争战略的实施,所以对一个要成功实施的战略来说,它需要一种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三、基本竞争战略的企业文化

各基本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并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公司文化和公司氛围。所以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

1.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文化——鼓励和实施“降低成本”的文化准则

成本领先战略要求积极的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将成本领先,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的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所以一般来说,追求成本领先战略应该在企业中贯穿成本最小化的新理念,使“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鼓励和实施“降低成本”的文化准则主要包括促进“降低成本”的准则和促进实施两个方面。促进“降低成本”准则是指在全体员工中培养成本管理的意识和降低成本的主动性的准则。在企业内部苦练内功,塑造一种注重细节,精打细算,讲究节俭,以成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同时建立目标成本管理方式,将成本与薪酬挂钩,只有员工树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

促进实施的准则主要包括共同目标和严格管理。共同目标即降低成本,使企业每一个职工都知道: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严格管理是指明确目标成本的各项指标是刚性的,执行起来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原因。

2.标歧立异战略的企业文化——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

标歧立异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为了实现标歧立异战略的实施,与之相应的文化就应该鼓励创新、发挥个性及承担风险。所以,标歧立异战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

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也包括两个方面:促进创造性的准则和促进实施的准则。促进创造性的准则指促进员工进行创新的准则。在企业内部有尝试及失败的自由,可以接受错误,鼓励企业员工勇于挑战现状,对变革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员工提出的建议进行鼓励并得到实施,员工的观点得到重视,公开交流并分享信息,希望出现并接受冲突,鼓励横向思考,接受批评,不要过于敏感。

在促进实施的准则中,员工需要拥有自主权,有行动的自由,在较低层次有决策责任,并将官僚主义降至最低,采用迅速、灵活的决策方式;员工在行动中的信念不要过于追求精确性,强调结果,注重完成任务,强调质量,渴望完成任务。

3.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文化

目标集聚战略是指围绕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而采用成本领先或者标歧立异战略,或者二者兼得。所以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文化可以针对具体战略目标,由上述两项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战略的文化准则要求组合而成。如果在其特定细分市场采用标歧立异战略,则在其特定细分市场内建立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如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则建立鼓励和实施“降低成本”的文化准则。

四、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的建设

因为企业文化要与竞争战略相匹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得不做出这种战略选择时,那么企业就要在适应战略的基础上建设战略匹配型的企业文化。

1.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建设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

即建设战略匹配型的精神文化,将企业战略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文化之中;建设战略匹

配型的行为文化,将企业战略的目标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相结合,企业行为文化系统建设包括行为规范建设和规章制度两部分,比如成本领先战略可以在其规章制度中奖励那些对降低成本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使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联系起来,明确了员工的努力方向;建设战略匹配型的物质文化,将企业战略对员工的要求体现在企业物质文化中。比如标歧立异战略要求企业内部公开交流,办公室的门要打开,与属下谈话是在沙发、茶几加茶的气氛下进行的,衔职在必要时可以免掉。

2.建立学习型组织支持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建设

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在建设战略匹配型文化时,需要变革原有文化,这时却往往由于企业文化的刚性和连续性,使其很难马上为新战略做出相应的变革。而且急剧改变企业文化将会冲击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引发混乱,同样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是不利的。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稳妥的逐步调整企业文化,以支持竞争战略的实施。学习型组织的不断适应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创造性地学习的组织特点有利于企业员工吸收新的战略匹配型企业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使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调整企业文化,避免急剧改变企业文化而导致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混乱。所以当企业竞争战略制定下来后,企业的制度、准则、薪酬结构等为此而发生改变,企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而发生变革,通过学习型组织在组织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学习,引起企业价值观结构的持久变化,从而逐步建设战略匹配型的企业文化。

[首页] [上一页] [1

下载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系(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详细解释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战略关系(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