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鸭山市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总结(报省)
职业能力建设科2010年工作总结
及2011年工作安排的汇报
2010年在省厅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系支持下,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双鸭山市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现将2010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2011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技工院校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入,技校招生任务圆满完成。一是顺利迎接省技校评估检查工作。2010年省厅对全省的技工院校进行了一次综合评估检查,为了更好的迎接这次评估,确保我市四所技工院校能够顺利通过评估检查,我们首先组织各技工院校进行了自评,并针对评估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省评估检查团的评估过程中对我市的技工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九月份的技工院校评估结果通报中,我市四所技工学校也同顺利通过评估,其中宝清县技工学校被评为示范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二是技工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情况监管进力度一步加强。今年中央及省都加大了对技工院校助学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为确保我市所属的四所技工院校国家助学金的安全完整,我们先后组织了两次助学金自查,并计划在近期深入学校对助学金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三是技校招生任务圆满完成。2010年技校招生工作困难重重,工作应届生源较少,与各中-1-
职及普通高中的竞争很激烈,然而我们积极应对,深入指导技校的招生宣传等各项工作,年初省厅下达技校招生任务为800人,截至当前,技校招生人数已达970人,完成年计划的121%,现已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和指导的力度,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进展顺利。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余波尚在,企业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势必要削减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投入,为确保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做了大量宣传和动员工作,经我局与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年初省厅下达企业职工培训任务为3700人,截至当前,共完成企业职工培训4000人,完成年计划的108%。
(三)强化鉴定质量,职业技能鉴定程序完善工作进一步推进。一是奠定良好基础,深入县区、企业指导培训工作。培训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抓好培训是提升鉴定质量的第一步,今年,我们先后深入龙煤营销公司等企业指导培训工作作为调研的一部份,对新接触的鉴定工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提升鉴定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培训工作的拓展了新的途径。二是严把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申报资格审查关。今年,在对各县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对申报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真正做到层层申报、层层把关。但对于不符合申报等级资格的协调处理,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向其推荐适合的申报等级并鼓励参加鉴定,提高职业技能,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好评。三是克服困难,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服
务工作。2010年机构改革等种种因素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进度,但我们克服困难,按照领导“机构改革事不乱”的原则,加班加点工作,基本满足了各县区、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需求,截至当前,共完成鉴定946人。
(四)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还随同组织部同志深入县、区对全市人才工作情况做了调研,完成组织部交办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相关业务材料的准备工作。二是积极协调省厅,组织了全市560人参加了全省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与此同时,应省厅要求,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我们职责范围外,为双鸭山周边的66名考生组织了理财规划师的全国统一考试,得到了省厅的好评。
2010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这都要归功于省厅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帮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例如:由于职业技能培训总体投入不足,职业技能培训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还不牢固;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技工院校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指导力度不大;民办职业培训管理还不够规范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深入推动技工院校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培养能力。
当前,双鸭山市所属的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面对整个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逐步趋同的新挑战及逐年的生源减少,如何推动技工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特色,强化软实力。要进一步突出我市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借助我市招商上项目的发展契机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能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认真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组织招生和安排教学,创新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技工院校的吸引力。二是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及省重视支持技工院校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重大政策,宣传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成效,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和重大贡献,并发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宣传,扩大技工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助学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今年,国家及省厅对于技工院校助学金的关注度很大,下一步我们也将加大助学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做好新生学籍注册、在校生学籍异动的管理和备案工作,确保我市技工院校助学金的安全完整。
(二)突破瓶颈,积极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一是要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取得突破。要根据培训工作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实施好分类培训。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统计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要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培训有谱,使得我们培训的技能人才有人要,最好能做到争着抢着要,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上取得突破。企业既是用人的主体,也是培训的主体。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培训,深入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职工培训的重视度,逐步渗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培训与创造效益互赢理念,支持企业对所招收农民工开展上岗培训,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就业与培训一体化。三是在规范培训管理上取得突破。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对承担培训任务的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工作。要建立完善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基本制度,强化对培训全过程的监管。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审批和办学监管工作,引导民办培训机构依法办学,规范发展,重视民办力量在培训工作上的强大潜力,只有将人民的力量调动起来,形成竞争机制,在竞争中良性发展,一项事业的发展才有光明的前景。
(三)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制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近几年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稳步推进,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
力,2011年,要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狠抓质量、树立信誉”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年初王晓初副部长的讲话精神,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四个转变”:由扩大规模、注重质量向质量第一、兼顾规模转变;由治理假、乱、低问题的应急治标措施向标本兼治,构建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转变;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向明确不营利的公共服务性质,更加突出社会效益第一转变;由注重外部质量监管向注重内外部质量管理相结合转变。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新职业申报审批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鉴定考务管理、证书核发管理等一系列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制度。二是规范鉴定运行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同时,要不断完善鉴定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鉴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三是树立鉴定质量信誉。坚决纠正和防止降低鉴定质量、损害鉴定工作声誉的行为,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发展。
2010年对于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来说,机构改革是新的机遇,在完成新老交替的同时,我们也在经历着经验的传承和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优良严谨的工作作风,将创新的理念和活力注入到职业能力建设的工作中去。2011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思路、坚定信心、改革创新,努力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为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职业能力建设科2011年工作总结(定稿)
2011年工作总结
职业能力建设科
一年来,在省厅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会议精神,以“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和“满浮散懒庸”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为目的,全面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开展工作,求真务实,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为推进我市“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先行区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就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主要工作目标情况
2011年共完成各种职业技能培训31000人,占市定目标1.8万人的172%。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20000人次,占省定目标(4000人次)的500%;职业技能鉴定12432人次,占全年任务(12000人次)的103.6;高技能人才培养1259人,占全年目标(800人次)的157%;技工学校招生3026人,占省定目标2000人德151%;完成信息报道5篇,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经济发展”在《工人日报》上刊登,市级报刊发表4篇。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争取上级资金,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是以《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 案》的出台为契机,多次深入到全市职业院校和豫光金铅集团、金马焦化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及各民办培训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制定出台了《济源市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二是发扬跑争拼抢精神,经多方努力,争取省厅奖励资金1000万,(其中:市技工学校和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各300万元,一职高4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50%。这些资金的注入,为我市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了济源职教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推进职业院校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今年,我们突出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使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一是重点做好了黄河科技大学、中原科技大学的筹建准备工作;二是争取市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并投入使用,以优良的设备、规范的管理跻身全省优秀行列;三是我们依托市技工学校,拟征地42.2亩,投资230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自筹1300万元),易地重建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包括实训车间一幢,综合实训楼一幢,宿舍楼一幢,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900平方米。目前,学校征地已经济源市政府批准,预计2012年12月底竣工;三是积极与市大项目办、督查局、沁园办事处、赵李庄村委会等部门协调,确保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扩建工程按节点计划顺利推进,目前,土地补偿款已全部发放到老百姓手中,土地圈围工作正在进行。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实施扩建工程已列入了我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征用土地 87.89亩,投资9469万元,项目建成之后,该校办学规模由现在的3500人增加到5000人,年社会培训量由现在的25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由现在的200人增加到2000人,将成为济源市最大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加强技工学校教学和教研管理
1、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了与大学联合办学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自2005年以来先后与河南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函授大专班。现大专已毕业131人,在读470人。2011年参加成人高考478人,其中技校毕业返校参加高考110人。市技工学校也从2011年开始和中原工学院联合招生办学。联办大专、本科班一方面通过技能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历层次,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广泛宣传,扩大招生。我们根据省厅下达的技工学校招生任务和要求,加强对各学校的招生宣传指导,先后在《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连续刊登招生公告,并配合学校做好招生工作,共完成招生3026人,占省定任务2000人的151.3%。
3、技工院校教学教研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按照省教研室工作总体安排,组织技工院校教师外出考察学习1次、参加省级培训2批,教师教学比赛2次、学生技能比赛1次、教学研讨会2次,评选20名优秀教师并进行了表彰;二是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招工、用人单位深层次合作,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优势,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三是严格按照程序,推荐济源市机械高级技校为全省技工院校先进集体,市技工学习教师杜丽萍被评为全省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四是组织技工学校开展向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学习活动及竞赛活动,推选三份优秀教案保省厅评比。
4、配合省厅做好技工学校其他工作。
一是配合市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三所技工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情况进行检查,并协调解决免学费和助学金资金遗留问题;二是对我市技工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使用教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向省厅报送检查总结报告;三是积极协调市财政部门简化助学金拨付程序,使财政资金能按要求、按时限直接拨付至学生资助卡上,简化了程序,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目前我市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达2676人,发放资金201万元,国家免学费人数达648人,发放资金55万元,市级免学费人数达1034人,94万元。
(四)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1、服务企业用工,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解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工难”难题,我们大胆创新,全力服务企业用工。先后多次组织市就业培训中心、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到三个产业集聚区调研技能培训工作,针对产业集聚区实际情况,出主意,想对策,千方百计开展技能培训工作,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援。今年我们共完成各种技能培训 31000人,工种涉及 等 个。
2、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增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内外协调与合作,争取支持,提供服务积极与技术监督局、煤炭局、安监局、运管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利用其行业培训资源,使其享受技能鉴定财政补贴政策,拓宽了鉴定覆盖面;二是加强和就业训练中心和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联系沟通,提供鉴定服务,共完成此类鉴定1125人;三是主动深入企业,宣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指导其建立技能岗位津贴制度,提高职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共完成各类企业鉴定988人;四是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广二次技能鉴定,鼓励广大学生“一专多能”,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1000余名学生在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还参加了制图员和计算机鉴定考核,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
3、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管理,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为使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管理规范化,我们以质量管理责 任书为抓手,积极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年初,与8个所(站)、3个职业院校签订了质量管理责任书,加强日常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严格鉴定申报、考务管理、制证核发等有关程序。5月份,根据省厅要求,我们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联合开展质量管理评估工作,从硬件设施、场地建设、人员配备、考评资格以及资料归档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考核,并以局正式文件进行通报考核结果,其中1家符合申报示范鉴定所的条件,其余检查均合格,针对存在问题,各站所进行了积极整改。
4、出台政策,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范围。积极开展职业能力建设领域课题研究,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今年9月份,我们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用工服务的意见》(济政„2011‟65号)文件,明确规定“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含职业院校学生)人员,均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这将调动各方面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性,为进一步扩大我市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奠定了良好基础。
5、指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
为提高职工学技能、学知识、比学赶帮的积极性,我们指导豫光金铅集团公司、兴华机械制造公司、丰田肥业、济源钢铁公司等企业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先后举办了全省有色金属冶炼工、机修钳工、天车工等各种省市技能大赛,一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
(五)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初我们印发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手册,汇编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政策文件、经验集锦、经典案例及精要点评,指导试点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我市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豫光金铅集团和金马焦化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人才评价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出台了考评方案,建立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关键技术岗位的作用,本年共完成高技能人才评价149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和兄弟地市的做法比起来还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职工提升培训工作有待加强。当前,由于用人单位不太注重职工的提升培训工作,持证上岗意识差,招录员工不能严格执行先持证,后上岗的规定,使就业准入制度达不到落实,同时也有人社部门内部协调不力等问题。
(二)各鉴定等级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鉴定数量偏低。2011年我市鉴定结构为30:60:10(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合理为30:45:25)。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企业职工技能鉴定工作滞后,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和规模距离经济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三)技能培训工作和技能鉴定工作不协调,劳动力培 训结业与技能考核同步实施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享受财政培训补贴的学员参加技能鉴定人数不足一成。
(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亟待管理。表现在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低下,大多学校难以为继。
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12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重要的一年,也是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同时是我市全面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怎样立足岗位服务好济源经济建设,为济源三化协调发展贡献力量?一直以来,我们在思索这个问题,并达成一致:“给力”济源挑重担,立足岗位做奉献。我们要主动担当起为产业集聚区培养人才的重任,助推济源经济取得新发展。现将2012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亮点工作
(一)制定政策,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2012年5月份前,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济源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和《济源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和技术能手评选选拔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我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并筹备2012年下半年在全市大张旗鼓表彰一批高技能人才,营造我市浓厚的学技能、重人才氛围,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壮大提供好的政策和舆论氛围。
(二)营造氛围,组织一次全市技能大赛。根据省厅开展技能比赛的要求,2012年,准备与市工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技能大赛,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并进行 大力宣传,营造技能人才服务我市经济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重点工作
(三)强力推进,开展试点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今年我们将根据全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推进会议精神,着力服务豫光金铅和金马焦化在两个试点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权,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打开通道。
(四)想方设法,努力争取上级资金。为提升我市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深入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我们将发扬“跑争拼抢”精神,积极争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资金及市财政配套资金。2011年,我们已申请到省级资奖励资金1000万。目前已到位资金50%,2012年我们在做好已到位资金的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的同时,要全力协调省厅,做好后续500万元资金的申请拨付工作。还要和市财政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从明年开始,每年争取配套奖补资金500万元,为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目前,我们正在拟定修改《济源市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及申报办法》,为资金监管和合理使用提供政策依据。
(五)深入企业,全面开展统筹职工教育经费制度的调研工作。根据2010年5月市政府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签署的《共建统筹改革试验区合作框架协议》精神,要求我市“建立政府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制度”。2012年,我们将会同市财政、工会、工信等部门在全市企业开展统筹职 工教育经费调研工作,并准备到工作开展较好的省市进行学习交流,力争年底前拿出草案,准备在2013年建立政府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制度。
(六)注重质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2012年,我科室将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主线,以《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用工服务的意见》为指针,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重点企业用工需求,集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组织开展校企用工培训对接活动,并大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强力推动技能鉴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
(七)想方设法,力促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重点扩建工程早日完工投用。精心编制好2012年节点计划和项目进度表,确定好投资额度,为扩建项目实施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按时间、按计划要求,确保完成投资额度。
三、日常工作
(八)脚踏实地,做好各项日常工作。一是会同市财政、教育部门,落实好技工学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并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二是严格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办法,严把技师考评关和鉴定质量关;三是群策群力完成省市下达的技工学校招生任务;四是努力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等各项工作。
四、采取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认真学习研究各项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提升处理问题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二)深入企业,主动服务。转变机关办公为基层办公,多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积极指导培训实体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为企业培训实用性技术人才。
(三)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多学习周边省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主动和市人才办进行沟通,及早制定我市有关人才实施办法,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好的政策依据。
(四)转变作风,提升效率。以开展“满浮散懒庸”活动为契机,勤学习、勤对照、勤整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人保部门良好的工作形象。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总结
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总结
一、今年工作情况
(一)制定完善系列培训政策。年初,会同区财政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XX区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的通知》;二季度,会同区总工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指导意见》;三季度,结合本市有关地方教育附加经费的文件精神,初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从而为加强本区劳动者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建设适应本区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二)有序推进培训考核指标。今年市局下达了完成外来农民工1.75万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我科室一方面结合街镇情况,分解指标,并加强日常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实地走访街镇,听取意见建议,力求提高培训实效。截止9月,全区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7723名,其中本市劳动力培训15343名,外来农民工培训22380名,完成市局下达指标数的127.9%;职业资格等级培训20813名(初级工为9721名、中级工为8037名、高级工为2313名、技师为214名、高级技师38名、模块为490名),上岗培训16910名。
(三)依法开展各项审批审核。一是实施行政许可审批,截至10月,变更有关办学事项4项,新增、提升专业8项,涉及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机电技术等多个类别。二是完成全区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网络化核检工作。经审查,24家培训机构中合格22家;50个培训项目中合格22个,对通过网检和年检的培训机构,按规定落实行政许可的换发证工作。三是落实补贴培训签约,今年全区共25家培训机构的106个培训项目通过审核,签订了《承担补贴培训协议》。四是协助开展社团年检,今年共对25家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进行了年检初审。五是做好培训机构收费许可向物价局备案工作。
(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开展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推选、审核、申报工作。我科室积极组织发动并深入企业宣传,共收到4家企业8名候选人的推荐材料,经评选,共有7名获今年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有4名被推荐申报市首席技师工作资助;二是引导企业组织“高师带徒”。今年,我科室对获得2012年市、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的4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宣传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重点推动“高师带徒”项目。目前,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组织申报该项目;三是发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经培育发展,保力马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符合各项要求,已通过市局审核。目前,全区共有1家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家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四是开展全区人才统计工作。一方面按市局要求核准信息、填报表格;另一方面自主建立我区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做好日常数据维护。
(五)严格执行补贴资金审查。一是做好今年政府培训补贴资金申请的受理、审核、上报工作。截止10月,全区经审核下拨政府补贴培训费1310.06万元,其中外劳补贴为1081.15万元,本劳补贴为228.91万元;二是按要求开展了2012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过程评价、后评价以及明年绩效预算前评价的工作,并制定明年政府培训补贴资金预算;三是落实今年拨付地方财政教育附加经费的受理、初审、汇总、上报工作,截止10月,全区共2150家企业申报,经审核下拨经费18072.88万元;四是开展2012使用中央补助就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并结合审计结果召开工作会议,自查自纠;五是加强对全区培训机构补贴资金的日常指导与监管。
(六)全面紧抓机构日常管理。一是多次召开全区所有职业培训机构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市、区文件精神,合力推进培训工作;二是管理市局信息平台,同步更新培训机构各项数据、审核开班信息、查实考试情况等;三是组织全区培训机构校长、教务长参加市局业务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四是举办全区培训机构班主任业务培训,解读最新政策文件要点,听取意见建议,八十余人参加了培训;五是开展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检查,加强安全宣传,督促培训机构做好日常记录、及时添置安全消防设备;六是做好对培训机构的日常指导和服务,并完成各类数据报表的统计和上报。
(七)大力发动各方政策宣传。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发挥区培训协调小组的作用,落实培训的目标管理;另一方面调动街镇工作优势,加强地方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互动,做好培训的过程管理。一是参与区、街镇就业招聘活动,加强培训政策宣传,通过培训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二是每月汇总全区培训机构开班信息,通过区人保报及人保网站公布,拓宽信息渠道;三是集中调研走访全区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社保中心及部分培训机构,实地了解情况,探讨有效措施,并联合基层单位共同开展宣传;四是组织各区域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人事干部培训,争取企业支持配合;五是举办上电教育培训中心a级办学机构挂牌仪式,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六是开展莘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题报道,通过相关媒体予以刊登,对该学校坚持自身特色、重点推进等级工培训的做法予以推广。
(八)认真办理两会意见提案。我科室今年负责办理区人大、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共两份,针对委员提出的《解决如何为XX区的先进制造型企业留住外来人才的建议》、《关注闵行现代服务业趋势和物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认真讨论研究,并通过与委员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在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3月上门走访答复,10月回访听取意见,委员对答复均表示满意。
一、今年工作情况
(一)制定完善系列培训政策。年初,会同区财政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XX区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的通知》;二季度,会同区总工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指导意见》;三季度,结合本市有关地方教育附加经费的文件精神,初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从而为加强本区劳动者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建设适应本区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二)有序推进培训考核指标。今年市局下达了完成外来农民工1.75万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我科室一方面结合街镇情况,分解指标,并加强日常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实地走访街镇,听取意见建议,力求提高培训实效。截止9月,全区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7723名,其中本市劳动力培训15343名,外来农民工培训22380名,完成市局下达指标数的127.9%;职业资格等级培训20813名(初级工为9721名、中级工为8037名、高级工为2313名、技师为214名、高级技师38名、模块为490名),上岗培训16910名。
(三)依法开展各项审批审核。一是实施行政许可审批,截至10月,变更有关办学事项4项,新增、提升专业8项,涉及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机电技术等多个类别。二是完成全区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网络化核检工作。经审查,24家培训机构中合格22家;50个培训项目中合格22个,对通过网检和年检的培训机构,按规定落实行政许可的换发证工作。三是落实补贴培训签约,今年全区共25家培训机构的106个培训项目通过审核,签订了《承担补贴培训协议》。四是协助开展社团年检,今年共对25家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进行了年检初审。五是做好培训机构收费许可向物价局备案工作。
(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开展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推选、审核、申报工作。我科室积极组织发动并深入企业宣传,共收到4家企业8名候选人的推荐材料,经评选,共有7名获今年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有4名被推荐申报市首席技师工作资助;二是引导企业组织“高师带徒”。今年,我科室对获得2012年市、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的4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宣传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重点推动“高师带徒”项目。目前,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组织申报该项目;三是发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经培育发展,保力马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符合各项要求,已通过市局审核。目前,全区共有1家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家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四是开展全区人才统计工作。一方面按市局要求核准信息、填报表格;另一方面自主建立我区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做好日常数据维护。
(五)严格执行补贴资金审查。一是做好今年政府培训补贴资金申请的受理、审核、上报工作。截止10月,全区经审核下拨政府补贴培训费1310.06万元,其中外劳补贴为1081.15万元,本劳补贴为228.91万元;二是按要求开展了2012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过程评价、后评价以及明年绩效预算前评价的工作,并制定明年政府培训补贴资金预算;三是落实今年拨付地方财政教育附加经费的受理、初审、汇总、上报工作,截止10月,全区共2150家企业申报,经审核下拨经费18072.88万元;四是开展2012使用中央补助就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并结合审计结果召开工作会议,自查自纠;五是加强对全区培训机构补贴资金的日常指导与监管。
(六)全面紧抓机构日常管理。一是多次召开全区所有职业培训机构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市、区文件精神,合力推进培训工作;二是管理市局信息平台,同步更新培训机构各项数据、审核开班信息、查实考试情况等;三是组织全区培训机构校长、教务长参加市局业务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四是举办全区培训机构班主任业务培训,解读最新政策文件要点,听取意见建议,八十余人参加了培训;五是开展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检查,加强安全宣传,督促培训机构做好日常记录、及时添置安全消防设备;六是做好对培训机构的日常指导和服务,并完成各类数据报表的统计和上报。
(七)大力发动各方政策宣传。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发挥区培训协调小组的作用,落实培训的目标管理;另一方面调动街镇工作优势,加强地方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互动,做好培训的过程管理。一是参与区、街镇就业招聘活动,加强培训政策宣传,通过培训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二是每月汇总全区培训机构开班信息,通过区人保报及人保网站公布,拓宽信息渠道;三是集中调研走访全区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社保中心及部分培训机构,实地了解情况,探讨有效措施,并联合基层单位共同开展宣传;四是组织各区域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人事干部培训,争取企业支持配合;五是举办上电教育培训中心a级办学机构挂牌仪式,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六是开展莘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题报道,通过相关媒体予以刊登,对该学校坚持自身特色、重点推进等级工培训的做法予以推广。
(八)认真办理两会意见提案。我科室今年负责办理区人大、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共两份,针对委员提出的《解决如何为XX区的先进制造型企业留住外来人才的建议》、《关注闵行现代服务业趋势和物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认真讨论研究,并通过与委员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在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3月上门走访答复,10月回访听取意见,委员对答复均表示满意。
(九)着力规范科室内部管理。一是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积极参与市局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自学、互学活动,提升科室人员业务水平;二是定期召开科室会议,及时转达市、区文件精神,布置下阶段各项工作,通报前期工作完成情况。三是形成多项规章制度,制定培训学校、培训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确定专家评审费用标准,配合局法制办做好依法规程编制工作。四是依法依规装订卷宗,按要求做好科室资料的整理归档及日常查询工作,今年共装订2007-2012年卷宗210卷。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完善政策、重点落实。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及早出台实施。同时做好地方教育附加经费和财政预算经费的审核、使用,给予符合条件的个人、企业、培训机构补贴扶持,并在年底评估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一是与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养老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有的放矢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培训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并以地方教育附加经费使用情况为抓手,对企业自主培训情况开展调研。同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加强社会培训资源和企业培训需求的对接,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培训管理部门的联系机制;二是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定期梳理全区就业年龄段内的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用工情况等,动态掌握培训需求,指导全区培训工作开展。鼓励培训机构培育特色项目,逐步打造自身品牌,使全区培训工作更富活力、更具影响力。三是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日常联系,争取行业支持,和谐推进各项培训工作。
(三)质量并举、全面推进。一是制定全新模式的考核标准,科学设置全区各街镇、培训机构岗位培训、等级工培训的指标比例,重点提高等级工培训所占比例。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推选首席技师,引导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自主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高师带徒,在全区形成规模宣传效应,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进步。三是广泛征求基层建议,通过设计新颖的宣传资料、设立“闵行职业培训”微博、微信等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拟写“XX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报告”,分析研究近年来培训工作的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参考。
第四篇:报省2009年电教科工作总结
牡丹江市2009年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09年初以来,牡丹江市按照司守英处长提出的“三个率先”要求,立足于抓创新、抓实效、抓特色、抓亮点,高标准推进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获得了市委领导和基层群众的认可,现将09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开展远程教育进社区工作。协调民政、劳动部门为137个社区解决远程教育设备,统一为全市170个社区下发了摄像头;建立全市社区远程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增设社区网络管理节点170个;选拔培训站点管理员185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79期,群众文化活动526次。组织召开了全市社区远程教育工作启动会,省委组织部电教处长司守英亲临会议并对我市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2、推行远程教育星级目标考核。制定出台《全市远程教育星级目标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对全市887个行政村进行全天候检查监测,每季度发布《全市远程教育情况通报》,动态对各地进行督促评价,每半年对各地工作进行量化打分,评定星级,并按规定兑现相应奖惩,目前已完成两次评星工作,有力提高了全市远程教育工作管理水平。
3、开展“金手指帮致富活动”。先后深入宁安市大三家子村和阳明区铁岭二村等地,组织开展“金手指帮致富专家辅导”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组织11次,拍摄制作26部农 技操作专题片,在市远程教育网挂网播放;制作《金手指画册》、《远程教育工作手册》及技术资料9600份,全部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结成农技帮扶对子145个,公布32名农技专家电话,预约式、菜单式辅导农民群众3562人。目前,全市“学用”工作已蓬勃开展,全年共培训教育农村、社区党员干部8万余人,全市33万人因远程教育受益。
4、推行远程教育督导员制度。按照“责任+督导+制度”的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市、县两级督导员下沉工作重心,利用实地检查、现场指导及远程监控等方式,对全市终端站点进行驻点式检查指导,先后深入全市8个县(市)区、15个乡镇、53个村远程终端站点进行检查调研,进一步扫除了远程教育工作死角,不合格站点数量大幅减少。
5、抓好电教专题片摄制工作。围绕部里中心工作,拍摄制作了8部工作专题片;在市电视台开设《七月阳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电视片展播》专栏,制作播出17部先优事迹专题片;利用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全市第三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会,对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
6、强化远程教育宣传工作。全年发布远程教育简报33期,直接邮寄到县(市)区主要领导,并在市远教网挂网公布;发表远程教育新闻13篇,16篇被新华网、农民日报、中组部远程教育网站采用。
7、完成科技局立项工作。全市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已正式在市科技局立项,列入09牡丹江市科技发展计 划项目,4万元立项资金已划拨到位。
8、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平台。牡丹江市在原有市远程教育网站和教学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平台,主要内容是:建设952个县、乡、村远程教育网站,四级网站装截“视频会议、网络寻呼”远程管理软件,全市各级远程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实现对远程终端站点的有效管理,破解了全市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监督难题。
9、实施“八个一”系列工程。为更好地让远程教育服务第三批实习实践活动,牡丹江市在市远程教育网建立“科学发展观”栏目,定期更新工作信息和学习资料;在“视频点播”栏目上传省“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等音像教材36部;组织开展先进典型和科学发展经验做法的专场报告会36场次,会议内容全程录像并挂网播放,全市2万农村党员受到教育。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全面完成远程教育进社区工作。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社区终端站点建设任务,并根据社区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远程教育“学用”活动。
2、深入开展远程教育“学用”工作。以“金手指帮致富”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化“学用”工作,让远程教育更加喜闻乐见,广受欢迎。
3、全面加强四级网络应用工作。制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管理办法和运行规则,开展大规模网络平台应用培训,让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全面实现管理职能。
4、成立远程教育机构。拟建立牡丹江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配齐、配强专职远教人员,划拨固定经费,让远程教育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5、进一步做好电教制片工作。围绕部里中心工作,制作10余部工作专题片、电视新闻片及适用技术片;向省、中央呈报优秀作品,争取做为省编教材在全省发行,力争被选为全国远程教育教材。
2009年12月17日
第五篇:2011年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思路
一、建设和完善“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形成覆盖城镇并向农村延伸的多层次职业培训网络。
加快完善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规划建设市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各市区建设1个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1个以上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江门市高级技工学校第二校区建设,打造一所国家级示范性的技师学院暨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二、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明显提高,形成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全面实行凭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就业制度。利用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结合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重点依托行业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指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发挥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阵地作用,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在数量上有新的突破。
三、多法并举,加强监督,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大力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校企联合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进行网上审批材料、网上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定期、不定期检查、抽查、巡查制度。力争在培训点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培训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培训机构定期报送记录数据以备检查。
四、创新公务员培训方式,提高公务员参训的兴趣和效果,落实并完善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公务员岗位不同的知识需求,采用“选修课”和“菜单式”自主选学模式,运用情景模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新型培训手段,提高公务员自觉参训的意识。推广使用公务员网上学习系统。抓好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做到培训结果与公务员的考核、使用、晋升相挂钩。
五、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不断拓宽培训范围,重点发动非公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与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等专业机构合作,开发和利用网上培训平台,实行网上学习培训管理,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与工作时间冲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