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确立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
如何确立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
孙华庆威海市城里中学
一、体育课技能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状
引用李德玲老师在她的体育论文《体育课技能教学研究》中一段话: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线有些体育教师忽略了运动技能的教学,随之娱乐性、兴趣性的体育课越来越多了,学生也更乐意接受了。这对于长期依据“体育教学大纲”从事教学活动的体育教师来说,不免产生这样的认识:体育新课程将淡化技能教学,甚至不需要技能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任意选择活动内容,甚至可以将无目标、无组织、无指导的“放羊式”教学重新搬到课堂上来。并堂而皇之说这就是新课程理念。忽视了根本的技能教学,缺乏必要的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所谓身体练习,是指“一系列具体的体育动作或动作组合”,在目的性与规范性上都不同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各种活动,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动作技能。作为手段,这些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同时,动作技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离开了技能教学,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可见,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
二、体育技能教学与身体素质发展是否矛盾?
“轻技术重身体素质”与“重技能教学忽视体能锻炼”是前一阶段讨论较多的话题,其实我们现状也认识到,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的,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不符合我们2011年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为身体素质去练身体素质,而是要为掌握技术去练身体素质,并且反过来以技术去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体育课中技能教学过程中发展身体素质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三、如何在一节技能教学课中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
众所周知,简单的技能教学运动量小,练习密度低,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的要求,个人认为:一是在技能教学后专门练习体能,达到一节教学课的平衡,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比如以前的每节课素质练习10分钟等。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对于单纯的素质练习具有抵触情绪,容易失去耐心和兴趣。二是在练习技能时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练习密度,强化学生的练习动作时对动作的严格要求,增强练习强度,从而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喜欢,但是对授课老师要求较高,操作性有时不高。
总之,在体育课教学中,既要重视技能的教学,也不能放弃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路,积极探讨可行的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二篇: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教学模式引言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教学模式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中央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使过去一个世纪来中华民族体质薄弱所受屈辱,于今天我们要强国强种振兴中华的历史呼唤,是一百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一种标准,一个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体育学习,片面强调困难,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在传统教材上,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形式授课,很难达到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我们就体育教学进行探讨:从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打破单班教学模式,实行多班男女分组分项教学模式;由单一教师上课,改变为多位教师分专项上课;由一种上课方式,改为必修和限项选修相结合方式上课。本课题的试验已进行了近三年,为更好、更进一步地探索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将更深入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转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倾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形成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
2、明确和树立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学习潜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把教师的教育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移到多方位教学方式上来,使体育教师成为一个体育健身的指导者,协调者,更是一位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练习、游戏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
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本课题的重要依据。
2、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在理论上要明确三个问题:“一个突出,两个坚持和四大任务”。2.1一个突出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要求学校走出“应试教育”和“竞技主义”的迷雾,改变传统的思想,确立新的发展方向。2.2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要坚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2.3四大任务 第一,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通过体育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第三,学校体育必须作为德育的一个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和比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第四,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人性的闪光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
3、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连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
第三篇: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第四篇: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特点
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特点
1、身体素质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7年通过对学生进行50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位体前屈、50米X 8往返跑,800米跑和1000米跑的测试与研究表明,男女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期。男生各项素质指标的高峰,除速度(50米跑)7—8岁出现外,其它指标均在12--16岁期间出现;女生各项素质指标,除城市女生的柔韧性外,其它素质高峰期出现在7—9岁。柔韧和耐力素质到18—19岁又出现高峰。一般说,到19岁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进入下降期。
2、在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的快时期,而且还有一个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由于男女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身体素质的敏感期也不相同。
3、各种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在不受外界教学刀训练因素影响的自然增长情况下*、男生从小学大学的全过程中,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腰腹力量增长领先;其下肢爆发力;增长稍缓慢的是臂肌静力性力量耐
力。*、女生各项素质发展的程序,随年龄的变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7一12岁间,同男子一样,速度、灵敏、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的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力即静力性力量耐力增长缓慢。而13-一17岁即进入青春期后,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最慢的仍是臂肌力。*、男女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水平,在12岁以前差别较小,12---17岁差距显著加大。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开始到成熟.这一规律首先是受形态、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所支配。17一18岁以后,其差异不再加大。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真对性地安排教学与锻炼内容,要科学地制定教学、锻炼计划,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既全面又有侧重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差异,做到区别对待。比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抓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高中、大学提高体能水平;柔韧、速度、爆发力、灵敏度和耐力等素质,以及投掷能力,应在学生青春期前及早发展,女生约在11一13岁(小学高年级),男生约在13—15岁(初中)时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到青春期后期(高中、大学),除力量素质、投掷能力,以及女生的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有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薄弱环节组织教学、锻炼和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并能收到好的效果。总之,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有效手段,合理组织教学、锻炼和训练,才能取得发展素质的最佳效果。
第五篇:如何处理体育课教学中兴趣与技能的关系
如何处理体育课教学中兴趣与技能的关系
【摘要】: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体育课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及机能的正常发育,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让体育课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处理兴趣与技能关系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我们学校共有学生2088人,33个教学班,一年级的体育课都是我上。由于前年我们学校搞创建教育强镇,给农村学校配置了很多体育器材,学校体育器材越来越全,上体育课我们不再为没有体育器材而发愁,而是把心思放在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上,认真钻研教材,为学生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爱参与的体育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身体和心理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体育课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学生兴趣与技能的关系,这样才能把体育课上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正确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最终目的。在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不一定对所有知识技能都产生兴趣,因为体育技能难度大,学生没兴趣,技能太简单,学生的兴趣就不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谈谈自己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兴趣与技能关系的。
一、兴趣能激发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
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发自内心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技能,并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增强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绪转
换,随时调空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饱满的情绪之中。如,我在教学《各种方法的跳绳》一课时,我知道跳绳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因为跳跃运动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发展身体的跳跃能力,促进下肢肌肉、关节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展,以及体验学习跳跃动作的乐趣起着积极的作用。我觉得学会各种方式的跳跃动作是三、四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我在活动之前,先放音乐让学生热身,在音乐声中,带领学生跑圈,再利用短绳,带领学生做热身操,接着原地练习单双脚、双脚互换跳,感受跳绳的基本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通过练习掌握了跳绳的方法。我又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的需要,在本节课构思了多种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跳跃的动作,提高跳跃能力。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注重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体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不断促进学生利用跳绳发展跳跃能力,掌握跳跃技能。实践证明:兴趣能激发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
二、兴趣与技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技能又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练习获得能够完成一定任务动作的系统。学生爱上体育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上,而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体育课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亲自参加锻炼,这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规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学到体育课中的基本技能,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兴趣与技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我在给二年级学生上《各种姿势走》这堂体育课时,上课铃声响了,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等待我给他们上体育课,我面带微笑地站在他们面前,我说:“同学们,你们生在宁夏,长在宁夏,知道我们宁夏有哪些有名的风景区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抢着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生:西夏王陵、中卫沙坡头、沙湖、苏峪口、小口子山、贺兰山岩画、影视城等。我说:“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我们宁夏很多的风景区,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呀!今天老师开着火车带你们去,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于是学生们就在音乐声中进行了队列训练,稍息,立正,四列横队齐步走,向右转,四列纵队变成了四列火车,老
师是其中一组的火车头,后面的同学将右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左手成车轮,“咔嚓,咔嚓”出发了。步调一致,团结合作,火车跑得又快又安全。过了一会儿,我又说:“中卫的沙坡头到了,这里的景色多美呀!我们在沙山上,在树林里,在河岸边,在沙地上慢慢走,模仿着小兔一蹦一跳,”然后,学着身后背球弯着腰走、大雁飞行双臂上下摆动走,大象行走(双手紧握,双臂左右甩动),同学们做完一系列模仿动作之后,我又说:“老师知道你们喜欢玩老鹰抓小鸡、踩影子、小猫抓尾巴等游戏,想玩吗?(学生齐回答)好玩,好,分四组做游戏,听哨声快速集合。”我将他们按兴趣分组,按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我一组一组的教他们动作要领,大家玩的很开心。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课中,采用了教与玩结合的教学形式,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快乐地去体验,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与学在情感上的融合和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这堂体育课上,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饱满,兴高采烈,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并和我一起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兴趣是掌握技能的条件之一
对体育活动有了浓厚地兴趣才能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的强调体育教学只是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知道兴趣和技能总是相互联系的,并表现在活动中,有了兴趣才能把体育技能掌握好。更好的锻炼身体,抵制疾病的捆扰,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工作。
四、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如,在教学《各种姿势的跑》这课时,我先教给学生跑的正确预备动作,然后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很好的掌握了正确跑的姿势。又如在50米跑的教学中,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因此都不愿意练习,我改变教学方法,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看看哪组得第一,并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这样就把学生对跑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就连不喜欢体育的学生也踊跃参加比赛了,为小组争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也是调动学生很好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好办法。
五、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牢固的掌握体育技能,就必须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增强学生的体质。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掌握好体育技能。
总之,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关键。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处处以激发学生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活动内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体育活动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掌握运动技能,牢固地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锻炼身体的乐趣。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让自己在学校这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大家庭中,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完善中学体育课教学,为学生更好的服务。参考文献:
[1]刘芳枝。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个案[D]。武汉体育学院,2007.[2]李小伟。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从“小”抓起[J]。中国学校体育,2006.[3]王佳,王光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李相如,李芬芬,冯张昌,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5]葛会欣,曹春海,张宇,等。贫困县中小学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