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1:2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

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

2010年是实施国家 “十一五”规划和1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工作,对于圆满完成 “十一五”规划和10年扶贫《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和下一个五年扶贫开发工作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至关重要。我们务必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继续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并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推动我市扶贫开发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为重点,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抓手,以研究谋划下十年扶贫工作为突破,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扶贫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全面完成我市规划的10年扶贫开发任务,全面考评和总结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做好下五年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二、工作目标。圆满完成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扶持3.5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完成新村扶贫103个,开展劳务培训6400人,实施产业扶贫覆盖贫困农户5000户,建设农村沼气池4500口,建设通村公路45公里。继续推进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连片扶贫开发、外资扶贫试点、贫困村扶贫互助社试点工作,并着力抓好革命老区特困村扶贫开发。强化措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深入调查评估工作成效,搞好扶贫成果宣传,总结分析成功经验、问题教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扶贫办出台的相关意见,结合我市实情研究制定下个五年扶贫开发规划。

三、工作重点。一是抓好常规扶贫工程。新村、产业、劳务、村道、沼气常规扶贫工程,基本完成新世纪头十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巩固提高帮扶质量和效果,适度对已实施但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扶贫村进行再扶持。

二是抓好各项扶贫试点。提高受灾贫困村恢复重建标准和质量,突出抓好阆中市等地震灾区贫困村、特困户扶持工作,重点解决灾区贫困群众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巩固扩大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连片扶贫开发、贫困村扶贫互助社试点和CDD外资扶贫试点、升钟库区三年扶贫攻坚成果,抓好革命老区特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推动扶贫开发跨越发展。

三是抓好社会扶贫。要继续广泛开展社会扶贫,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事业的氛围,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渠道,形成各部门、各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合力扶贫的局面,努力推动我市扶贫事业再上新台阶。

四是抓好扶贫成果宣传展示。调查研究,开展十年扶贫成效评估、成果宣传、经验总结、先进表彰,采取在报纸开辟专栏等形式加大成果宣传展示力度,认真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为下十年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五是抓好下一个五年扶贫规划的制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并着手编制未来五年扶贫开发规划。重点要确立更加明确的扶贫目标,建立更加有力的投入制度,探索更加有效的扶贫方式,调动更加广泛的扶贫力量,建设更加完善的扶贫机制。要重视处理好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的关系,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的关系,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关系,中央扶贫与地方扶贫的关系,外部支持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一是加大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力度。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处于承先启后的特殊年份,扶贫部门要主动加强向党委、政府汇报,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帮扶优势,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突出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巩固发展扶贫瞄准机制、竞争机制、透明机制等,认真研究扶贫新村可持续发展、扶贫资金滚动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大扶贫”协调机制、扶贫资金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统计监测机制,积极开展新型扶贫试点,探索适应扶贫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有效机制,确保扶贫工作始终适应提升能力、消除贫困、建设小康的目标任务。

三是严格扶贫项目资金审计检查。严格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分配、下拨、报账管理有关制度规定,协同财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格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公开的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是强化扶贫调研和一线指导。认真搞好扶贫专题调研,总结评估十年扶贫目标任务落实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制定下五年规划的具体建议。扶贫办要靠前指挥,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五是认真落实省办“五早三高”要求。坚持思想早发动、任务早明确、措施早制定、责任早落实、资金早报账,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要快、各项工作进展要快、扶贫工程建设要快、增收项目见效要快、做到扶贫开发工作出手要高、工

程质量要高、项目效益要高,加快贫困群众巩固温饱、脱贫致富步伐。

第二篇:扶贫工作思考

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就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十五“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从双江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扶贫攻坚放在最突出的位臵。立足基本县情,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以贫困村为主战场,1 着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一体两翼”战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创新开发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表现在:一是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十五”期间全县共解决了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74.6%下降到23.7%;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18%;三是贫困地区安居工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四是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五是产业培育力度逐步加大,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劳动者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六是教育文化卫生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七是合力攻坚氛围浓厚,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群众脱贫致富信心逐步增强,热情和干劲高涨。

回顾五年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平安和谐云南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以 2 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困难和面临的形势

五年拼搏奋斗,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为我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县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欠发达阶段,发展不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主要是“一大、二深、三高、四散、五弱”。“大”就是贫困人口绝对数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人口还有 6.5 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83至94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共有 5.4 万人。“深”就是贫困程度深。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50.7%、26%、71.5%,并且呈现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全县还有近1万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高”就是返贫率高。“十五”期间,返贫人口占脱贫人口的比重高达86.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散”就是贫困人口分布散。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的格局。“弱”就是支持力量薄弱。由于我县各级财政的自给率低、调控能力有限,所增加的资金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扶贫资金 虽然总量在增长,但支出比例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仍呈下降趋势。扶贫开发呈现四个新特点:边际效益下降,扶贫成本提高,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扶贫难度加大,减贫速度减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返贫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扼制;贫困人口分布宏观分散,微观集中,点线面并存,边境、民族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一状况和特点决定了“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收入差距,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重要攻坚时期。

“十一五”是我县扶贫攻坚的决战时期,打好“十一五”扶贫攻坚战,既需要我们对这一时期扶贫开发的难度有足够估计,也应该看到扶贫开发具有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都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源泉。二是经过“十五”的建设发展,全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全面进步,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初步建立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制度,非公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对贫困地区帮扶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大,一个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四是贫困地区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脱贫致富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五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技术将向农村流动,项目资金将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将向农村延伸,扶贫开发工作又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充分认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消除贫困。打好扶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事关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实施,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我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巩固的大局。解决贫困问题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臵,把扶贫开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优先着力抓实抓好,圆满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二)坚持五个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扶贫责任、继续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充分发 挥信贷资金作用,发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投劳、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建立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让广大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直接受益。

——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科技培训和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力度,搞好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工作,使扶贫开发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落实“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整体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的服务水平,突出质量效益,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加大贫困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大流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依法有效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人文、生物和旅游资源,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尊重贫困群众参与权。在决策过程中,要摸清情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贫困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保障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权益,实现不同性别、民族、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淡化边缘化扶贫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名,把雪中送炭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条件较好村的新农村建设,搞“锦上添花”,偏离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的倾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我县区域发展不平衡,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人口资源环境气候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族构成千差万别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的原则,科学制定新农村的建设指导标准,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紧紧瞄准贫困对象和贫困村,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通过贫困村的综合开发,为新农村建设打牢基础。

第二,正确处理好农民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的关系。在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实施,尤其是支农资金的安排使用上,要坚持使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民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的关系,紧紧瞄准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建立使农民直接受益的资金投放和使用机制,围绕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以产业建设为中心环节,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保障,努力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进村入户率,舍得向农民投钱,把资金优先安排在与解决贫困农民温饱和巩固温饱最密切相关的项目上,突出解决好农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三,正确处理好综合开发与突出重点的关系。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突出解决好制约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稳定解决贫困村贫困群众温饱的关键性因素,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夯实农民的增收基础,着力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同步提高、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切实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

第四,正确处理好加大投入与整合资源、落实部门责任的关系。必须按照省委白书记关于完善协调、投入、责任、参与、激励5个机制的要求,切实加大投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处理好加大投入与整合资源、落实部门责任的关系。

(三)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扶贫攻坚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核心在发展经济,难点在贫困地区。搞好了扶贫攻坚,就抓住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加快了贫困地区发展,就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为了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只有打好扶贫攻坚战,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新的高度认识扶贫工作,用新的理念谋划扶贫工作,用新的机制提升扶贫工作,用新的措施推动扶贫工作。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抓住重点,破解难题,着力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增加扶贫投入上下功夫。首先,要建立扶贫开发投入随各级财力增加而同步增长的机制,大力调整资金支出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增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的10%用于扶贫开发。其次,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切实解决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充分用好政策、项目。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整村推进,兼顾贫困地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和省新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已经确定的扶贫重点工作。第三,要加大社会帮扶的力度。进一步完成挂钩扶贫的方式,探索有效的帮扶机制,促使各挂钩单位千方百计增加对挂钩扶贫点的资金投入。继续开展好扶贫济困向绝对贫困宣战的社会宣传工 作,争取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参与扶贫开发。第四,切实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各项工作的开展。着力建设贫困地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信贷规模,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以及对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有直接作用的项目。第五,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扩大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范围、额度和用途,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2、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在增强贫困村综合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把实施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作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改善贫困自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力求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一要规划先行。精心编制和实施好村级规划,规划围绕村情、项目围绕规划、资金围绕项目、检查围绕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整村推进。二要严格标准。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把最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和最困难的村、最穷的群众优先纳入扶持范围给予扶持。三要重点突破。要按照产业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把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搞好整村推进。

3、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在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上下功夫。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即辐射范围宽,又连接千家万户的种植业、畜牧为、林业三大产业扶贫投入,10 在项目安排上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发予以倾斜扶持,采取政府适当补助方式,充分发挥信贷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的作用,建立长期滚动、农民直接受益的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机制。二要着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三要继续巩固提高糖、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四要切实加快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抓住示范、培训两个关键环节,以良好的示范效果促推广,以实用的现场培训促普及,努力提高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水平。

4、着力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在拓宽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上下功夫。一要抓培训。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创新机制。建立输出输入互动机制,鼓励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依靠社会力量,搭建转移平台,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三要政策支持。认真落实政府对贫困农民转移的扶持政策,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影响农民工转移的突出问题。四要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五要加快成镇发展,收纳更多的贫困地区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

5、着力发展贫困农村公共事业,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要坚持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11 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作和战略性举措来抓,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地建设等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打牢经济发展基础。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上学难、就医难、文化落实、信息闭塞的状况。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强化民主法制建设,为贫困地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6、着力加大对特殊区域贫困人口听扶持力度,在缩小发展差距上下功夫。一要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二要对予重点倾斜,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三要加大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实行重点扶贫帮困。

第三篇: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据市扶贫部门统计,2015年底全市还有农村贫困人口45.29万人,其中33.5万人属于民政部门低保等政策救助范围。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救助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为45.5万人,其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约为32万人,占救助对象的70%以上,农村低保五保对象无疑是全市扶贫攻坚的主要群体。我市2018年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啃掉这块硬骨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全面推进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是精准发力的有效举措。

一、做好对象衔接,确保扶贫攻坚在精准发力上靶向明确

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扶贫部门掌握的扶贫对象和民政部门救助的低保五保对象存在很大差口。从扶贫部门的数据来看,2015年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扶贫对象45.29万人,其中低保五保人数为33.5万人,而民政部门实际救助的农村低保五保人数为45.5万人,这就反映出全市还有12万低保五保对象未纳入扶贫对象范围。通过两部门的数据对比来看,存在很大差口。主要原因有3个:

一是两部门间信息没有实现互联。扶贫、民政部门分别掌握的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仍处于条线管理状态,两部门对象信息没有实现互联共享。

二是两部门对象认定方法不同。民政部门的低保对象经过了审核审批认定,且对这些对象进行了资金救助,已落实到户、明确到人。扶贫部门掌握的扶贫对象采取的是由省抽样测算得出的贫困人口数量分解到县、乡镇、村,乡村按照上级分配的扶贫人数指标(乡村人口数×低收入人口发生率)来认定。同时,由于扶贫、民政部门认定对象的标准不统一、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在对象认定上存在差别。

三是9个非贫困县9.9万低保对象未被统计到扶贫对象范围。桥西区、桥东区、下花园区、经开区、察北管理区、塞北管理区、涿鹿县(仅统计了赵家蓬区)以及怀来县和原宣化区的大部分低保对象未被统计在扶贫对象范围内。

建议:打好扶贫攻坚战第一步是将两部门的对象衔接起来,进行精准识别,确保对象准确。

一是建立统一精准识别程序,做到贫困对象全覆盖。扶贫、民政部门密切配合,结合扶贫和低保政策,建立统一认定标准和识别程序,统一入户调查、评议公示、抽查检验等方式识别对象,实现标准统一、工作统筹、对象衔接。

二是开展联合摸底排查,实现“两库合一”。由扶贫、民政部门共同对全部“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和低保五保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比对,依靠乡镇、村干部、扶贫驻村干部为主体,全面排查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致贫原因。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中尚未纳入低保或五保人员进行核查,对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或五保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低保五保对象中符合条件未纳入扶贫对象范围的要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实现“应扶尽扶”。同时,扶贫部门“建档立卡”数据库和民政低保管理数据库要实行互联互通,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对象互查互对,对全部扶贫、低保对象实行台账管理,及时记录更新家庭情况、帮扶计划和成效,共享对象信息。

二、做好政策衔接,确保扶贫攻坚在分类施策上合理有力

问题:急需明确需要扶贫政策扶持对象和需要民政低保政策兜底对象,解决扶谁和兜底保障谁的问题。我市45.29万人贫困人口中,因致贫原因不同,亟待分类管理,提高针对性。

建议:在建立科学的认定程序上下功夫,对每名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分类识别,分类施策。针对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劳动能力等情况,因人因户施策,实现扶贫和低保兜底政策的有效衔接。可将扶贫对象分为3类并采取相应的帮扶或兜底政策:

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给于过渡性低保救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是国家扶贫政策实施的重点群体,把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等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到位,采取特色产业扶持、创业就业帮扶、资产收益、金融支持等措施实现脱贫。低保作为过渡性的救助手段,解决暂时性生活困难,实现脱贫后逐步退出低保。对有劳动能力的未享受低保的边缘户,重点依靠产业和就业等扶贫措施脱贫。

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给于低保补助。这类扶贫对象有部分劳动能力,但是仅依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很难全面脱贫,需要扶贫政策和低保救助政策共同发力,通过扶持,他们虽然有了部分收入,但仍难以超出扶贫线,需要低保给予补助达到扶贫线以上,从而实现全面脱贫。

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给予低保政策全额兜底保障。这类对象主要为重病、重残、高龄的低保五保对象,他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国家的产业就业等扶持政策在他们身上无法实施,难以通过扶贫政策实现脱贫,需要按扶贫线标准全额发放低保金,并加大重大疾病等救助力度,实行长期政策性兜底脱贫。

三、做好标准衔接,确保扶贫攻坚在兜底保障上效果明显

问题:目前,低保补助水平还停留在平均发放上,没有实现分类施保和足额补差,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没有进行兜底保障。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以来,绝大部分县区低保金一直平均发放(目前每人每月平均补助150元),这样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任何收入的扶贫对象来说,每年领取的低保金为1800元,距离扶贫线2900元还有1100元的差距,很明显对这些扶贫对象没有实现兜底保障。同时,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平衡关系,减少矛盾,没有很好的执行低保按户施保的政策。对一些家庭成员本应全部按户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却按年龄只对其部分或一名家庭成员纳入保障范围,导致一些家庭特别是家庭成员全部为重病重残的家庭没有落实好救助政策,更无法兜底脱贫。

建议:要建立形成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同步提高,低保分类施保、按户保障的工作机制,在标准衔接上下功夫。

一是全面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实现“两线合一”。调研感到:低保保障标准如果低于扶贫线,就难以对全市丧失劳动能力扶贫对象实行兜底脱贫。低保保障标准高于扶贫线,就会扩大保障范围,使已经脱贫的对象仍在享受低保,难以调动扶贫对象靠自身努力脱贫的积极性。我市从2007年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低保保障标准一直是低于扶贫线。2016年,全市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到2900元/年,实现了低保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每名低保对象平均每年实际补助提高到1800元)。今后低保保障标准要与扶贫标准保持同步提高,始终保持一致。

二是全面推行低保分类施保,提高补助标准。要实现扶贫和低保在标准上的精准对接,必须改变实施多年的农村低保金按人平均发放的做法。因此要实行分类施保,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扶贫对象按低保保障标准全额补助,按目前标准应该每人每年发放低保金2900元(每月应达到240元),从而实现兜底脱贫。同时,对享受低保的有一定收入的其他扶贫对象,分类施保足额补差。建议全市选择1个县进行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改革试点,探索出成功做法后,今年年底在全市推行,对全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又无任何收入的低保对象实行按扶贫线标准全额发放低保金,使他们率先通过兜底脱贫。

三是全面落实低保按户施保政策。民政部门组织县乡尽快对所有低保户排查,以户为单位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成员纳入低保范围,解决“保人不保户”的问题,做到全覆盖。

四、做好管理衔接,确保扶贫攻坚在持续推进上形成合力

问题:扶贫、民政部门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合作机制,没有实行统筹管理,不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发力。

建议:在扶贫开发中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设立扶贫、民政部门联络机构。加大统筹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既分工又协作共同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扶贫、民政部门要及时互相通报对象变化情况,通过联合开展定期核查,建立扶贫对象、低保对象有进有出管理机制。两部门要及时将已实现脱贫的扶贫对象信息、新发现的因病因灾返贫对象及时进行信息交换,确保已脱贫对象退出低保和扶贫范围,新发现的贫困对象及时纳入低保和扶贫范围。

二是开展信息比对。在县级层面,建立信息比对平台,由政府协调公安、人社、住建、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核查工作,及时向民政和扶贫部门提供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工商户、纳税等信息,并实现数据对接,及时掌握低保对象、扶贫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将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扶贫对象及时退出。

三是加强政策宣传。目前,群众对扶贫和低保政策认识有偏差。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权利和保障资格的正确认识,甚至出现曲解扶贫、低保政策,争着当贫困户和低保户。因此要加大扶贫开发和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要通过产业就业等扶贫开发措施脱贫,要逐步退出低保,防止出现为继续享受低保而不愿脱贫和低保养懒汉的问题。通过扶贫低保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为精准救助服务精准脱贫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四篇: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13亿 中国 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 发展。回顾我国 农村 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 经济 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 自然 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总结 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 科学 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 法律 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 企业 ,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 现代 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 工业 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 经济 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 农村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 发展 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 现代 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第五篇:关于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金融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手段之一,探索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金融模式,不断强化金融扶贫的有效性、针对性、可持续性是?F阶段金融扶贫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实施精准扶贫的内涵和原则进行阐述,然后通过结合中原银行近年来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些实践情况,尝试提出几点对于加强现阶段开展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希望通过农村供给侧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金融 商业银行 金融扶贫

一、商业银行实施精准扶贫的内涵

商业银行进行精准扶贫是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手段为贫困人口提供精准的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商业银行实施精准扶贫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减少浪费,从而可以在脱贫成效更好的领域利用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创新扶贫模式,更新金融产品,进行精准对接,把资金政策与具体的实施措施精准地配置到贫困对象上,有效发挥金融资金的杠杆效应,进而实现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二、金融扶贫应当坚持的原则

金融扶贫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开发扶贫,开发扶贫指的是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意在通过此种给予,贫困群体、贫困人口能够实现自身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实现良性循环。二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基本要求。在金融扶贫工作中,核心及关键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实现精准对接金融的需求、精准强化管理手段、精准完善支持措施,使金融资源可以更好地汇集贫困人口[1]。三是开放扶贫,其特点是政策的开放性、创新的开放性及组织的开放性。尤其是创新的开放性,具体指互联金融、移动支付体系等创新平台在农村地区具有的商业价值。

三、对于开展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注重实施到户精准扶贫

一是要精准选择扶贫对象。商业银行应当与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规划进行主动对接,收集、整理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认帮扶对象与帮扶目标。重点支持建档立卡中信用条件好、偿还能力较强、具有生产意愿的贫困农户。如中原银行制定的“上网下乡”发展战略,坚持“产品下沉、服务下沉”,主动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信贷资金投入,结合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实际,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分类指导,落实精准扶贫措施,积极帮助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稳定脱贫。二是要精准设计到户小额贷款金融产品[2]。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所在地区的生产经营状况、产业特点、偿还能力,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信贷产品。着重解决好到户小额扶贫贷款的准入、期限、还款周期、抵押方式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推出免抵押担保、免评级、额度以及还款周期与建档立卡户生产经营实际相匹配的贷款产品。

(二)通过创新方式,确保扶贫质量

一是要创新信贷服务理念,金融机构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的规模提供政策优惠,对上报的各类贷款开辟绿色通道,贫困地区在资产质量、收益、绩效等方面采取差异化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二是创新信贷模式,比如中原银行推动和发展的产业扶贫,通过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来帮助解决“带贫企业”融资需求与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通过运用“政府/龙头企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借款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服务模式,实施提前授信、批量扶贫开发等政策来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通过采用扩大农村贷款的有效担保范围的方式,把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逐渐纳入到抵押范围中。另外,积极探索水域滩涂、大型农用生产设备使用权等新型担保模式。

(三)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水平

由于许多贫困地区基础性金融供给不足,就造成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畅的问题明显。所以,金融扶贫需要重视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础性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度、覆盖率、可得性。首先要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物理网点覆盖面,同时,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布设电子设备,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其次是采用“三农”移动金融、互连网金融等服务方式。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建立电商金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平台,增加金融服务便捷度。如中原银行立足于区域贫困地区实际,以物理网点作为基础,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打造了惠农业务管理云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第三方”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了“县域支行+乡镇支行+惠农服务点”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另外,在兰考金融改革试验区,将惠农服务点“金融+电商”的功能融入到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两站合一”,推进金融服务等实现“四项功能合一”。三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通过在惠农服务点举办金融讲座,加大在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为贫困地区群众捐赠农业、科普、创业、管理等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户提升文化水平,了解金融知识,提升农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生产经营能力。

(四)制定贫困地区综合开发规划

一是由政府牵头,人行、农业、扶贫、财政部门及银行、证券、证券监管部门,共同制定金融综合扶贫战略规划。二是制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包括电力、交通、教育、通讯、水利、医疗、城市建设、住房等;开展全面的综合改造,资金来源以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向上级申报专项资金为主,同时结合开发性信贷资金配套投入[3]。如中原银行信阳分行根据河南省2017年光伏扶贫工作推进方案,结合信阳扶贫、脱贫工作任务重的实际,选择光山县开展村级扶贫电站项目试点,以最优惠的基准利率给予政府贷款,得到光山县政府的积极响应和紧密合作。通过综合开发计划,可以有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三是制定相关金融配套政策。商业银行协调人民银行对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政策、信贷规模控制、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建设制度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商业银行协调银监部门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监管标准制定、金融网点建设方面,保监部门在进行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方面制定专门政策,证监部门在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期货方面,配合满足金融扶贫需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金融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创举,由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通过利用小额信贷等金融工具为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体提供政策性、商业性及合作性金融服务,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改善其生产与生活状况,最大程度实现国家扶贫工作的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把握好金融扶贫的机遇,不断对金融扶贫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实现自身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雅博,王伟.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6(11):37-43.[2]谭正航.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法律制度的变迁、检视与创新[J].理论导刊,2016(6):20-24.[3]潘功胜.加快农村金融发展 推进金融扶贫探索实践[J].行政管理改革,2016(6):22-28.

下载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南充扶贫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现在,谈一下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一、要准确理解和领会政策精神 1、精准扶贫是什么? 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发力、精确制导。过去是......

    关于固原地区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固原地区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拜四俊 固原地区的贫困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长期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固原地区大多数乡村和农户主要靠以农耕为主的自然......

    关于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精准扶贫到户 林果产业富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关于有效推进扶贫建设工作思考

    建设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有效推进这一工作,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的巩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搞好建设扶贫极为迫切需要。(一)当前建设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近......

    文化南充(合集)

    文化南充 自从进入大学后,我才知道四川有个南充。在之前,我对南充毫无映像。现在,我已由原先对南充的一无所知,变为现在对南充的无所不知。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通过日常的见闻,我......

    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考[精选五篇]

    现在,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凸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依照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

    扶贫精准度工作提升的思考(5篇)

    扶贫精准度工作提升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

    关于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区农业农村局**)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在2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明确和强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已历经三十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