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垄断法
***级法三班王珊珊浅谈我国《反垄断法》的执行体制
【摘要】: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其执行体制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反垄断调控先进的国家相比虽具特色但弊端日显,当前世界先进的私人执行模式也应在我国法定的的反垄断执行体制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反垄断法 执行体制比较 私人执行
古语云,“徒法不足以自行”,建立科学的实施机制是实现所有法律立法目的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自施行以来,其执行状况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由于我国《反垄断法》颁布时间较短,执行体制与现实尚需磨合,因此如何完善执行体制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反垄断法执行体制之比较:
我国反垄断法是一部新生的法律,由于缺少相关经验而出现执行缺陷在所难免,要解决我国反垄断法执行体制的弊端就要向反垄断历史悠远的先进发达国家借鉴经验。本文将以反垄断体制相当完善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例,通过对比总结经验。
1.美国的“双重”执行与诉讼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反垄断法的执法主体是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是相互平行的两个机构,共同负责执行反垄断法,职责划分如下: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负责执行《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司法部有权对反垄断事件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权衡是否向普通法院提起诉讼。联邦贸易委员会独立于政府,只对国会负责,是一个准司法机构,有权独立裁处违反反托拉斯法的垄断案件和不正当竞争案件,不服联邦贸易委员会裁决的,可向联邦上诉法院上诉。①根据《谢尔曼法》第4条、《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5条(e)款的规定,对于反托拉斯案件,法院应比其他案件予以优先、尽快审理,作出判决。法院是反垄断法执行中的重心所在,是最终的裁决者。而且,美国是联邦制,地方有独立的司法系统,美国的地方检察官的独立起诉权和私人的三倍赔偿诉讼权,强化了这一执法体制。每年地方司法部的检察官提起的反垄断诉讼远远高于联邦机关。这一点在联邦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发生变化时显得十分重要。②
2.德国的“双重”执行模式
德国反垄断执法体系包括联邦经济部、联邦卡特尔局、州卡特尔局。经济部是联邦政府中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主要职责之一是制定包括反垄断政策在内的竞争政策。联邦经济部长对反垄断法的执行享有较大权限,在其执法过程中不仅考虑竞争政策,往往综合考虑
政治和其他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但联邦经济部长对反垄断案件的管辖是个别的,有着特别条件的限制。联邦卡特尔局是一个独立的联邦高级机关,从属于联邦经济部。联邦卡特尔局享有执法权、处罚权、批准权、监督权等。州卡特尔局隶属于州政府,负责州内卡特尔事务。③
3.日本的单一机构执行模式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是根据1947年《禁止反垄断法》设立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公正交易委员会隶属于首相,是内阁之外的政府行政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他人干预。委员会掌管着反垄断法各条款的执行,即对私人垄断的规制、对不正当交易限制的规制、对不正当交易方法的规制、对垄断状态的规制等。在执法的过程中,委员会具体地行使着行政权、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④
从上述三种模式分析,尽管各国反垄断执行机构设置各具特色,在独立程度、权限范围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比较一致的是各国反垄断法都规定由专门机构负责执行,而且都具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不受其他部门干预。专门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确保了反垄断的独立、权威性。其途径包括制定文件、进行法律解释、实施反垄断制裁、监督检查等手段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我国反垄断的双层架构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定有关竞争政策;
(二)组织调查、评估市场竞争总体状况,发布评估报告;
(三)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
(四)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
(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规则由国务院规定。第十条规定: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从上述规定可以得出关于我国反垄断法执行机制三点信息:
一、国务院下设的反垄断委员会并非我国反垄断法的执行机关,不负责处理具体反垄断案件的调查处理和执行,而仅为协调机构;
二、我国目前并没有确定专门的机构统一执行反垄断法。我国反垄断法的执行职责主要根据垄断的不同形式分属于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是由商务部门负责的,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定位的工作主要是工商部门来做,而发改委一直以来就负责价格问题,查处垄断协议中的价格同盟等。
三、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与反垄断执行机构互为两层,必要时国务院可授权相关机构处理反垄断案件。此种执行体制明显的表现出反垄断法执行体制的致命缺陷:第一,没
有统一确定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执行职责分散且分工不明势必导致相关部门处理具有多重垄断表现形式的案件的纠纷,造成反垄断管理秩序的紊乱,相互争夺或推诿案件处理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更不利于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第二,受政府行为干预,我国没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没有设立监督机关对政府的反垄断行为进行监督,会使反垄断法威信力和实施效果大大降低,影响反垄断法维护实质公平的立法价值的体现,削弱颁布实施反垄断法的意义。借鉴美德日三国经验,我认为,完善我国反垄断法执行体制必须明确分工设立独立的专门反垄断法执法机构,适当减少行政力量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设立反垄断执行监督机关,确保反垄断执法机关怠用、滥用权利,以更好实现反垄断法的立法价值。
我国反垄断法执行模式是否应引进私人执行之探讨
反垄断法的公共执行是指反垄断主管机关以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身份通过行使公权力来执行反垄断法,而私人执行则是指那些自身利益受到反竞争行为影响的法人或自然人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通过仲裁等方式来执行反垄断法⑤。从现行我国反垄断法执法体系来看,我国是通过代表公共利益的机关行使公权力执行反垄断法的,属于公共执行。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制度始于美国1890年的《谢尓曼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后,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私人执行现在已经非常发达,并且这种模式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应用。虽然执行方式的背后是各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支撑,公共执行体现集体主义价值观,私人执行体现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但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和必要。为适应全球发展趋势,完善我国执行体制,这种私人执行模式应引起我国重视。与公共执行相比较,私人执行模式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挥私人执行的比较优势,可以弥补公共执行的不足,促进公共执行的发展。私人执行“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救济功能”和“指示功能”上。救济功能表现为其一,可以填补由于行政预算或人力资源不足所产生的行政缺口,弥补公共执行的不足;其二,现实社会中的反垄断主管机关可能迫于政治压力、被管制实体的游说、懒惰或自身的私人利益而不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执行,这就产生了执行机关的失职和懈怠问题。⑥私人执行可以克服反垄断主管机关的失职和懈怠。从现实情况看,这点对于我国反垄断法的执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三,“对于一个管制者来说,获得比较信息需要对当事人行为进行持续的观察,因此在实践中具有不可能性。”同时,“从诉讼能力角度来考察,竞争者和收购中的目标公司是一个理想的起诉者,因为它们可能具有特定产业的技能和知识,并且具有快速、准确发动强大诉讼的动机” ⑦所以在反垄断法的执行中,私人当事人在某些法律规定和案件的执行中会比反垄断主管机关更为有效。该项有利于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提升执法质量和效果。在“指示功能”方面,私人执行的作用较公共执行相比更为明显和有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私人执行对弥补我国公共执行之不足却又重大借鉴意义。但是,要具体实现私人执行优越性,必须以法律上可能实现私人执行和私人执行对经济有利为前提。以我国法律体制尚不健全的实际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来看,私人执行没有完善的成体系的法律保障,经济利益也会难以实现,因此我国全方位引进私人执行时机尚不成熟,但从长远发展看,在反垄断法中规定一定私人执行的内容将有利于我国反垄断法执行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好发展,贯彻落实反垄断法立法精神,我国应根据国情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完善反垄断法执行体制,做到法为我用,实现法的价值。
注:
①戴奎生:《竞争法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②张杰军:《美日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及权限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2年第1期。③戴奎生:《竞争法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④张杰军:《美日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及权限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2年第1期。⑤北大法律信息网 王健:《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优越性及其实现——兼论中国反垄断法引入私人执行制度的必要性和立法建议》2007年
⑥Matthew C.Stephenson,Public Regulation of Private Enforcement:The Case for Expanding the Role of Administrative Agencies,91 Va.L.Rev.2005.111.⑦R.PrestonMcAfee,HugoM.Mialon,and Sue H.Mialon,Private v.Public Antitrust Enforcement: A strategic Analysis〔EB /OL〕,http://www.economics.emory.edu /Working_Papers/wp /mialon_05_23_paper.pdf,2006-07-21.
第二篇:司法考试与法检系统职业垄断
司法考试与法检系统职业垄断
法官荒,无耻的谎言——兼论司法考试与法检系统职业垄断作者:吴成智博主按:发于某官方网站的一篇旧文。那几年间深感职业化问题上最高司法机关的表现可疑,后来果不其然,职业化改革开了倒车。这是我批评那种转向趋势的一篇集成文字。以前被非法转载者颇多,今日收入本博客,也算物归旧主。有意思的是,我批评涉及的一篇文章作者 伍洲奇先生,后来曾和我联系,吐露了写作和发表中的苦衷。在此表达谢意和敬意!
一、职业化和“法官荒” 的两种呼声 http: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法官职业化的一系列部署和规划,指出精减人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法官定额,是将真正符合 条件的审判人员确定为法官,现有的法官中一些不合格者将被淘汰。”(记者王炽《中国将精简法官人数,推行法官职业化》)应该说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庞大的法官数量是职业化建设的重大阻碍,至少在2002年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是决心解决或者决心争取解决这一尾大不掉的问题的。但这个决心显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到了2004年,《人民法院报》为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部署,策划组织了一个“边疆法院基层建设司法调查”,却将质疑的矛头指向了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由于迈不过司法考 试这道门槛,许多地方的基层法院面临着法官断层、人才流失的严重困境。”(记者刘岚《关于司法考试,我们有话要说》)于是,在重压之下,司法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虽然六届司法考试已经累计了相当数量的法律职业候选队伍,但是还不够,最近《法制日报》又组织了一个“中国西部法院法官荒调查”,再一次敲响了所谓 “法官荒”的鼓点。
二、真的存在“法官荒”么?司法考试教材司法考试真的是“法官荒”的罪魁祸首,或者说,真的存在“法官荒”问题么? 2007年7月底《法制周报》发表了伍洲奇、黄玉婷的文章《中国基层司法体系出现“人才荒”》①(以下引用时简称《荒》文),我且先拿这篇比较典型的文章进行一些分析。《荒》 文认为,司法考试“导致了基层司法系统人才青黄不接,‘新鲜血液’的输送出现严重‘循环障碍’”。其论据之一,衡阳市某区法院立案庭负责人的谈话:“我们 区,包括公、检、法、司在内的整个司法系统,五年来仅两人通过司法考试。”还有一个论据是,对书记员通过司法考试的“鼓励措施难奏效”。系统内部通过人员 少,就是人才断档,这种分析和议论让人匪夷所思:难道法官这个职业,是只有法院内部人员——或者扩大一些,是只有司法系统的现有人员——才可以从事的职 业?司 法考试是统一的国家考试,参考者并不限于“司法系统”,衡阳市某区也罢,湖南省也罢,“司法系统”的参考人员只是一部分,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内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统一的司法考试,甚至进行“中国基层司法体 系”这么大范围的推论,实在有点以偏概全。司法考试的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把选择法官、检察官的目光投向社会,而不是盯在法检系统内部。其实《荒》文的论调并不新鲜。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来自于广东省检察系统的赵菊花代表也批评司法考试试题太难不符合国情,“直接导致了目前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法官、检察官的断层”(大洋网讯,记者陈剑报道)。2005年9月前后《南方周末》发表了记者曹勇的文章《“法官荒”何解?》,引用的事例来也来自于湖南。但2006年2月底湖南招录法院检工作人员时,其报考条件却令人咂舌,英语占笔试成绩20%,年龄要求30周岁以下。一般公务员考试的年龄限制也就是35周岁以下,湖南对硕士以上学位或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才放宽到35周岁以下。不知道所谓“法官荒”严重的湖南,为何设置如此苛刻的招考条件?模样更像惟恐报名者挤断了门槛似的。讨论中国法官问题时,千万不可忘记20多万在职法官的庞大基数。抛开极少数边远地区,中国绝大多数法院根本不存在什么“法官荒”,相反是法官“人满为患”。问题在于很多根本不在审判岗位的人占据着法官编制,加上系统内更为庞大的职工总数,严重制约着有资格的新人进入。
三、法检系统的职业垄断 ②我们一般认为,国家司法
考试标志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开启,是司法改革中的一座里程碑。2001年 修订《法官法》确立司法考试制度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是相信此举能改变法官业务素质不高之状况的。但鉴于新、旧《法官法》的学历标准都是“老人老办 法、新人新政策”,所以所谓高标准、严要求历来对在职的法官们并无太大影响。在职法官晋升时照样晋升,提拔时照样提拔,不管学历、能力高低,总有政策之手 进行“过渡”。司 法考试所能解决的只是一个门槛问题,而只针对门槛不涉及门槛内的改革,对在职法官们而言不啻是一种变相的垄断保护。从理论上讲,法官的素质应当高于检察官 和律师,统一的司法考试只是将三者放在同一层面上考察。在统一的司法考试确立之后,着眼点应该是打破落后的职业垄断,改革僵化的人事体制,否则,司法考试 的难度越大,进入法官队伍的门槛越高,对在职法官们的职业垄断保护得越有效。关 于职业化,检察机关继法院之后也有了相同的提法,就如《检察官法》和《法官法》的条文用语都极相类似一样,面临的情形也如出一辙。职业垄断加上人事壁垒,社会人员通向法官、检察官的大门基本上关闭着,大量拥有法律职业资格者主动或者被动地走向律师职业,或者走向非法律职业。面对法检系统落后的职业垄断,很少有内部的批评声音出现;面对司法考试,来自法检系统的置疑却甚嚣尘上。虽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攀升,但法官、检察官断层的呼声也逐年攀升。律师资格从1986年开考,难度一年甚于一年,律师业从来没有出现断层反而更加欣欣向荣,到了应该比律师要求更高的法官、检察官这里,却好像只有饮鸩止渴的降低标准一条路了。http:
四、向社会遴选法官《荒》文开篇就说“司法考试通过率低,司法人才青黄不接”,但其引用的“每年通过率仅10%左右”,首先就是不准确的,除首次司法考试外,往届通过率皆在10%以上,2005年接近15%,2006年、2007年虽成为秘密,但很明显秘而不宣的原因就是为了回避社会对高通过率的批评。《荒》文说“参加司法考试的人数像滚雪球一样持续上升”,岂不知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才像滚雪球一样持续上升,前5届司法考试全国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者已有10多万人,我们从其中筛选了多少法官?加上第6届司法考试,通过者已在15万到20万人之间,我们准备从其中筛选多少法官?法院不是法院人的法院,法官职业也不只是法院人从事的职业。越过系统内部而着眼于社会时,我们会发现,挑选的余地不是太窄而是太宽。我 们今天谈论司法改革的成果,还多是一些诸如法袍、法槌之类涉及司法礼仪和程式方面的东西,触及实质的大概也就是一项国家司法考试了。司法考试有不足,但其 不足之处不在考试难度和通过率方面,相反司法考试如果失去了这些门槛作用,本身会变得没有意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队伍,是设立统一司法考试的 出发点;面向社会遴选法官、检察官,是设立统一司法考试的落脚点。过 去的法官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专业化,相反呈现出一片泛职业化的特点。我们不断地扩充队伍,又不断地将审判一线的法官转移到名不副实的非审判岗位 上,造成法官队伍总量臃肿不堪、审判一线又后继乏人的恶性循环局面。根据比较保守的统计,目前的法官队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与审判无关,我们的某些决策者既 不考虑如何清理不合格的法官出列,又不考虑如何让不在审判岗位的法官归位,仅仅一个法官遴选办法六年时间了不能出台,却回避问题的实质,一而再、再而三地 要求降低司法考试的门槛。长此以往,法官队伍将陷在整体业务素质低下的泥坑里不能自拔,司法改革将陷在恶性循环的怪圈里永无出路。抛弃谎言,直面现实!国家司法考试向社会遴选法官,为了司法的未来,为了宪政的未来。更多司法考试和司法考试教材相关内容浏览和让你司法考试过的更简单。
第三篇:我国行政垄断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竞争法作业一
我国行政垄断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行政垄断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非常关注的话题。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不同,作为转轨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通常是依靠公共权力来获取产业的独占地位或达到区域市场封锁的目的。行政垄断往往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社会福利的损失、收入分配的不均以及地方保护和区域市场分割等。研究行政垄断的政策意义在于寻求治理措施,以推进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本文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行政垄断的本质、根源及其治理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试图为治理行政垄断寻找一种思路。
一、行政垄断的界定
在我国,行政垄断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经济学学者胡汝银首先界定:行政垄断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来维持的”垄断[5]。我国法学界后来直接沿用了这一概念,形成如下几种有代表性见解:一是认定行政垄断为“凭借政府行政机关或其授权单位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滥施行政行为,而使某些企业得以实现垄断和限制竞争的一种状态和行为”[1]。二是认定行政垄断为“行政权力加市场力量而形成的特殊垄断”[2]。笔者认为,行政垄断可以界定为:政府机关及其所属部门,为了追求狭隘的不法利益,利用自己被授权、被委托的地位,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正当竞争,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政。
从上述定义来看,行政垄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行政垄断主体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即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另外,由于行政法上还存在着授权或被委托的行政主体,它们也可能变相实施行政垄断行为,因此也是行政垄断主体。二是行政垄断主观上具有狭隘的经济利益性,表现为对特定的不法利益的追求,即主观目的是特定经营者的利益,或者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三是行政垄断客体即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市场的直接竞争秩序和活动的限制和损害。
由上可见,行政垄断本质上是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和排斥公平竞争的行为,其以行政权力为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甚至陷于无效,因此是一种兼具经济违法与行政违法双重属性的违法行为。
二、行政垄断的成因
(一)历史原因
行政垄断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历史和文化传统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改革的过程中又在制度和体制上得到了一定的强化。
1.历史遗留的体制缺陷
由于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体制性缺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面临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使地方政府选择动用政府行政的力量对当地企业和产品进行保护不可避免;在干部管理体制上存在上级对下级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把直接的、具体的经济指标作为上级对下级考核评价的最重要的一条,既给行政垄断留下了可乘之机,又促使地方官员用行政发展经济,误入地方保护主义的歧途。[3]
2.地方政府的等待观望观念
地方政府的观念尚未转变,还有许多陈旧、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治理地方保护主义措施中存在等待、观望心理;走入市场经济等同于独立经济、自由经
济的思想误区;存在市场经济以自我为中心,全局观已过时的错误倾向;存在司法机关要作为地方利益保护伞的模糊认识。
3.计划体制遗留的工业布局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工业布局为地方市场分割提供了产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我国中央政府实施了均衡生产力布局的区域政策,为以后的地方市场分割埋下了伏笔。[4]
4.增量改革的宏观市场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有步骤的对外开放政策为地方市场分割提供了不同的宏观市场环境,梯度推进的增量改革战略在客观上推动了地区市场分割。较早开放的沿海地区由于较早接触国际市场,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发育较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较晚开放的内陆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整个地区的竞争力较弱。地方利益驱使落后地区不甘心在区域分工中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为谋求本区域的最大利益,落后地区要实行地方保护。
(二)法律原因
1.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了行政垄断以孳生的空间。在立法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让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界限不明确,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发生抵触和冲突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废止等问题,使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政策得以公开运行;在双重司法、执法领导体制上,存在地方部门和党政领导假借公务之名对司法、执法工作的非法干预问题,为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改革前后司法、执法管辖范围的变化,使司法、执法机关难以摆脱地方势力的纠缠和地方主义的束缚;法制领域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为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司法、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使有些人经受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做出徇情枉法的不公正裁决,对于非法干预,不能维护法律尊严。
2.缺乏权力约束机制
对于行政垄断的产生和发展,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缺乏明确划分,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事权、财权方面的界限不清,互相掣肘;政府职能上,未能很好地在法律中区分作为公权力行使者的国家与作为财产所有者的国家;权力控制方面,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权力主体的设定及其职权方面,未能形成保障司法权独立行使的有力机制。
3.监督不得力
司法部门过多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地方财政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制约,使司法部门及其司法活动带有较强的地方色彩,难以适应公正执法的要求,对司法活动的各种监督(包括党内监督、权力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有弱化倾向,特别是法律对地方保护主义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制裁和处理措施,使地方保护主义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三、行政垄断的危害
(一)从经济角度看
行政垄断分割了国内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阻碍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地方保护强化政府的短期行为,让地方和企业得到了一时之利,但弱化了其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破坏了当地的形象和投资环境,削弱了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基于中央政府对各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以及地方利益倾向膨胀基础上的地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直接阻碍了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能更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力量受到了严重制约,最终的结果是区域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双输”。行政垄断的盛行不仅难以适应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加强和我国对外开放深层次推进的需要,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二)从政治角度看
行政垄断的蔓延使有意来华投资的外商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统一实施产生怀疑,顾虑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而产生畏难情绪,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行政垄断削弱我国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能走向世界市场,占领世界市场,阻碍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行政垄断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狭隘利益至上的违法行为,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弱化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从法律角度看
行政垄断会对司法公正产生巨大危害。行政垄断对抗司法的统一性,破坏了司法公正的标准;影响司法的权威性,降低司法公正的保障;影响司法效率,破坏司法公正的及时实现;破坏司法独立;影响司法的公正执行。行政垄断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不顾国家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司法联合或迫使地方司法做出对地方有益的判决,使司法的判决明显失去公平性。
(四)从社会角度看
行政垄断既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又是反腐倡廉的障碍。行政垄断的存在意味着掌握行政权力即控制了市场资源,而资源的行政性配置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行政垄断对惩腐反贪、打击经济犯罪的干扰和破坏被称为腐败保护主义。腐败保护主义用个人感情代替政策法律,在反腐倡廉中他们对处罚有亲缘关系的腐败分子态度暧昧,千方百计地袒护本地本单位的腐败问题和腐败分子。
三、行政垄断的治理机制
经济转型必然导致社会转型,并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动荡及人们行为的无序化,从而需要相应的制度变迁。然而,造成行政垄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体制乃至于当权者的思想意识等众多层面。笔者认为,对于行政垄断,必须针对症结所在,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形成有效治理的机制。
1、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法律制度,加快竞争立法,构建反垄断法与行政法并重的二元治理机制“规制行政垄断,不能单靠某一部法律,而必须运用多种法律手段综合治理,反垄断法、行政法、财税法等都可以规制。这些法律制度在规制行政垄断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5]。从现象而言,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行政垄断对竞争的限制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侵犯其他经营者的经营权和消费者的选择权,这就为反垄断法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如果通过反垄断法明确界定行政垄断的标准,并准确列举其主要表现形式,规定严厉的制裁措施,使其违法性暴露于公众,执法机关也因此有受理和适用法律的准绳.则行政垄断必受到有力打击。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行政垄断的表象是市场行为,但本质却是行政行为,而其基本特征则是行政权力被滥用。行政法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6]。其宗旨就在于规定行政权的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权力界限。因此,我们需要运用行政法对行政权的正确行使进行规制。
除此以外,法治社会的司法终决理念还要求我们尽快完善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赋予地方性的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为受到行政垄断侵害的诚实经营者提供更加广泛的救助途径。所以治理行政垄断必须建立以反垄断法和行政法为核心的二元治理机制,才能真正以法律手段遏制行政垄断。
2、分权制衡,设立独立与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缩小政府不合法干预经济的空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7]由于我国竞争立法拟采用分别立法的方式,所以在制定反垄断法的过程中,应设立一个独立的,高度权威的执法机构,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和人民法院形成一个相互配套而又具有高效率的执法体系.据此不宜在现有机构中指定反垄断执法机构,而应该单独创设专门的执法机构,这种机构的职能可以类似于美国的联邦交易委员会或者德国的反卡特尔局,在编制上隶属于国务院,在地方建制上可以采用中央垂直领导体
制。如此方可保证反行政垄断执法机关在各级行政力量的交错中,有自身的独立性和执法上的公正性。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对有关行业的垄断行为不应由行业主管机关直接认定和处罚,而是由反垄断执法机关统一认定和处罚,只是在其认定这些行为时可以适当考虑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这样有利于保证反垄断法的有效和统一实施。其法理依据是竞争法在性质上属于市场经济基本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它不同于在有关具体部门和行业实施的特别性、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因此应该统一实施于各个行业和部门。
3、构建严格完备的行政垄断法律责任体系,增强反垄断法的威慑作用
“长期以来,行政垄断之所以屡禁不止,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法律责任不明确,不严厉。”[8]目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最大问题在于注重对行为不当性的认定而忽视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所以必须完善反垄断法律责任体系,在未来的反垄断法中应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包括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行政责任如宣布行政行为无效、给予行政处分、责令改正、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直至刑事责任。
对行政垄断的规制,不仅要追究违法行为者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必须对受害者提供充分及时的合理救助,才能使受侵害的法律关系得到恢复,为此应该赋予行政垄断的受害者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从而使受害者获得现实补偿。这有助于以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更好地监督和制约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4、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立法步伐,培育正确的权力观和市场理念虽然行政垄断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成熟势必会被历史淘汰。但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治理行政垄断除了法律这种正式规则,还包括整个社会对行政权力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其中“道德控制和更加广泛的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控制是同时进行的”[9],这些构成了治理行政垄断的非正式规则。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正确权力观能够促进权力的正确行使,进而减少因权力滥用而支付的额外社会成本。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能大大减少破坏市场交易的行为,如行政垄断。但也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对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的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缓解不平衡的状态,并且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适当限制地方政府过度膨胀的经济权力。
综上所述,行政垄断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我国现实背景下利益格局变动的复杂性。其解决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成熟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法治社会及成熟的市场经济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包括世界观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要求人们具有适应新的时代环境的思想理念,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消除行政垄断产生的土壤,维护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漆多俊.中国反垄断立法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1997(4):54-58.[2]张德霖.论我国现阶段垄断与反垄断法[J].经济研究,1996(6):57-58.[3]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3):34-42.
[4]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6):3-12.
[5]郑鹏程.论法律对行政垄断的综合规制[J].求索,2003(1):69-71.[6]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黄欣,周昀.行政垄断及反垄断立法研究[J].中国法学,2001(3):99-107.[9]胡光志,王波.行政垄断及反行政垄断法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4(4):109-119.
第四篇:电信垄断
中国电信为何遭遇反垄断调查?
2011年11月11日 08:48:40来源: 经济参考报
“电信垄断”早已不是新闻,长期备受诟病,公众不满却无能为力。涉及国计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等成为电信资费居高不下的理由。国家发改委近日证实,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正在被反垄断调查。这一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电信为何遭遇反垄断调查?中国电信是如何滥用行业垄断支配性地位的?《经济参考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黑白名单”“价格歧视”是中国电信最突出垄断行为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宽带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短板》认为,中国电信不仅处于垄断状态,而且有垄断行为,垄断行为中最典型的就是价格歧视。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互联网接入与电信垄断”学术研讨会获悉,目前中国60%的宽带接入用户、65%的内容资源、62%的国际出口带宽集中在中国电信,网间互联总流量中有83%流经中国电信网络;中国联通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大约是中国电信的一半,国际出口带宽占33%;其他运营商的市场占比总和不足10%。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基本上是一个由中国电信占垄断支配地位、中国电信和联通两大运营商双垄断的格局。
“自行协商”、“市场行为”等看似公平对等的语句,其下掩盖着的是强者凌弱,弱者只能被动接受、别无选择。电信专家指出,从市场竞争角度看,中国电信与其他运营商之间的接入价格属于垄断定价,说是所谓“自行协商”结算费用,实际是中国电信单方面决定,中国电信利用了手中巨大的互联网接入用户的市场地位,以及IC P网站托管用户的巨大流量占有的市场地位,对弱势运营商制定了垄断价格,涉嫌违反已出台的反垄断法。
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信息产业部的规定,维护垄断和支配地位,中国电信制定了远高于市场价格的结算标准,以此增加竞争对手的带宽接入成本,遏制竞争对手的宽带业务发展,从而最终稳固自身的宽带市场,其具体做法是,在实际操作中设立了“黑白名单”,予以差别定价。
中国电信将高带宽接入用户(45M以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联通、铁通、移动3家基础运营商,以及教育网、长城宽带两家全国性单位,必须由中国电信集团直接受理业务。中信网络和广电机构这两家地域性单位,必须由中国电信集团审批后才可受理业务。除了上述用户外的其他用户属于第二类,中国电信省级公司可直接受理业务,但也要进行价格管控,避免为第一类用户提供转接。
由于中国电信给两类用户的待遇差异巨大,第一类用户的结算价格一般都高达100万元/G /月以上,第二类用户的结算价格则一般只有25万至42万元/G /月,在一些地区,二类客户向中国电信购买带宽的价格甚至低达10万元/G /月。由此造成互联网接入的双轨价差,弱势运营商包括广电网络,通过第三方ISP进行转接,目的在于绕过中国电信的价格门槛,寻求互联网接入的生存空间。
“灭”掉伙伴甚至“家臣”中国电信滥用支配地位
以“第三方寻租”方式获得相对低成本流量的弱势运营商,并未能侥幸多久,中国电信开展了一场“大清洗运动”清理门户。2010年8月上旬,中国电信要求其各省公司对其他运营商和互联单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加以清理。迄今为止,已有联通、铁通、长城宽带、地方广电机构及民营互联网接入商遭受冲击,其中强者尚能苟延残喘,弱者则一命呜呼。
所谓“穿透流量接入”是指由于互联网带宽存在规定价格与市场价格差价,一些公司从中国电信购买带宽后,转售给弱势运营商的行为,这条路径被称为“流量穿透”。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第三方迂回接入中国电信,是弱势运营商的普遍行为。互联网流量最大,用户最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是流量穿透最密集的地方,成为中国电信此次清查和打击的重点区域。
在内部通知中,中国电信集团要求,各省公司要自查自纠,查实违规接入立即清退,并向集团公司报备,不得以其他理由拖延整改。为防止地方公司因业绩或利益搞小动作,中国电信还要求各省对其他省的异常流量进行举报,由集团核查处理。中国电信还出台了惩罚标准:一旦查实,首月加倍扣减违规省级公司业务收入100万元,此后每月按100万元递增扣减。
专家表示,按理说中国电信进行清理是一个内部的清理,但是,由于中国电信占据着互联网接入市场的支配地位,其内部清理的实际结果已经排挤了竞争对手,按照国家《反垄断法》第二条,叫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中国电信此举的意图是集中权力,加强垄断。当语音业务中心地位不再之后,中国电信重新审视和评价互联网接入作为数据时代核心业务的地位,为维护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惜“灭”掉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家臣”,重新走上高度集权垄断之路。
电信出此一策,和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的变化有关。过去,语音业务是运营商主要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业务成为新的主要业务。人们逐渐意识到,电信改革打破了电信垄断,但没有打破互联网垄断,打破了语音管道垄断,但遗漏了数据管道垄断。如果把基于语音联接的垄断称为一次垄断,那么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接入就是二次垄断。
电信这场所谓内部的大清理,谁受害谁受益?结论不言自明。
民营互联网企业利益以及消费者利益都受到了严重损害。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电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作为合作伙伴的接入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包括中国电信下属公司(电信三产)业务也受到了影响。业界专家分析,像电信通(鹏博士)、网宿科技等上市企业,业务都收到影响,包括正在申请境外上市的蓝汛科技。
中国电信清理穿透流量接入后,2010年8月12日至9月9日,仅广东铁通就爆发了37477件用户投诉,38443用户拒绝缴费,并已有28210用户面临退网。此外,中国电信滥用垄断造成的市场支配地位和支配权力,还会带来损害创新而有违公共利益的问题。
电信巨头垄断难题不解三网融合新政恐成空话
由于《电信法》尚未出台,电信市场监管的上位法缺乏,使得国家对电信行业国有企业的垄断状态及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此次中国电信清理行动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了这个问题和矛盾。专家认为,如果宽带垄断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国家三网融合新政可能会变成空话。
非常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中国电信和联通遭遇的反垄断调查,让业界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反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决心和不懈努力。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电信和联通此次遭遇反垄断调查,与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对电信领域垄断现象的持续关注研究及多篇直指垄断核心问题的深度调研报告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业界普遍认为,电信主管部门多年前制定的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100万元/G /月的上限标准,由于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等原因,已经与当前市场脱节,并已造成当前互联网接入双轨价格的事实存在。
因此,专家们建议,不仅要严查电信巨头的垄断行为,工业与信息化部还应当尽快评估论证这个问题,并及时调整网间结算政策,解决好这个突出矛盾。同时,对于弱势运营商向中国电信、联通进行单向结算的体制,由于中国电信、联通已不是2001年国家制定该规则时的背景和情况,建议应适时作出调整,改为双向结算体制。
姜奇平等电信专家建议,电信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开放政策,将“穿透流量”合法化,加快开放与竞争的步伐。及时调整网间结算的结构与政策,增加国家交换中心(N A P)点的互联带宽,降低网间结算价格。
鉴于自1997年《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国务院195号令)颁布以来,互联网接入市场已经是一个开放市场;鉴于目前中国电信和网通已经占有互联网接入、网站内容资源均在90%以上,国际出口带宽95%,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已经形成典型的双垄断局面。
为了打破这个双垄断局面,鼓励竞争,推动技术与应用创新,应当尽最大可能地促使那些仅占不足5%份额、有创新能力的ISP/ID C公司,在国家交换中心互联、骨干网间直接互联之外,发挥配置市场资源的作用,作为更好地解决网间互联问题的一个有效的补充解决手段。为此,在加强市场监管和网络安全管理情况下,电信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第三方“穿透流量”和“高带宽转售”合法化。
专家建议,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电信网络资源,切实地支持那些在宽带互联网领域中,有路由优化技术、及智能路由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进入这个市场,参与电信资源和市场要素的配置和供给,推动产业升级与业务创新。
宽带垄断瓶颈致中国企业成本高4倍
专家建议治标更要治本
对电信巨头的反垄断调查,固然让人欣喜,但要缩短中国与美国等国家宽带发展上的差距,则必然要从宽带政策上进行重大调整,否则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UC优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永福10月21日发布《2011年第三季度移动互联网报告》说,当前移动互联网显现出“25号效应”,即每到月末(通常在25号左右),用户手机上网流量会明显下降,这是PC互联网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资费是瓶颈,省流量很重要。”
数据流量限制多、资费高已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业以及移动互联网业飞速发展、获得国际领先地位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宽带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短板》显示,国有电信运营商垄断接入市场,严重遏制民营增值服务商技术与业务创新的行为,严重影响互联网的网络连接作为一个重要生产资料和市场配置要素的重大作用,妨碍新的竞争主体的市场进入,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是一系列的。
最为明显的是,尽管中国电信市场存在着多家基础运营商,但是,近十年来,在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中,除中国电信、联通之外,没有任何一个运营商发展起来。
其次,宽带垄断还影响着IPT V、手机电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应用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三网融合进程,扼杀了技术与业务创新,直接损害用户的利益,消费者利益、公众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此外,电信系统基层还大量滋生腐败,双轨价格及中国电信的高压清理,为基层电信要价提供了空间。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损害了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局,拖拽我国产业升级的进程,直接影响着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损害了国家长期的战略利益。
公众利益被损害,到桌面的接入带宽本来可以达到10M /s,现在到不了;互联网产业的升级被延缓了,现在美国互联网已经深入到视频领域,全球互联网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光速时代”的极度变革。当家庭用户能够应用到1G b/s的宽带速率时,最直观的体验就是,以前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需要将近一个小时,那时最快只需要30秒,并且在进行视频通话时,声音、画面更清晰,音效和视觉媲美高清电视。
与美国相比,美国已经在推动高带宽计划,未来3年中51个州完成100M到桌面、1G到小区的计划。而我国仍然在使用不足1M带宽到桌面。“这样的差距,令人汗颜。更重要的,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运行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这对整个国家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业内人士评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等专家呼吁,中国应当警惕在宽带垄断上错误走得更远。因为是在根本方向上与国际潮流背离。宽带越发展、宽带越重要,这一错误的后果也会越显得严重。
同时,在我国现有互联网网间互联不通畅、网络接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宽带互联网的产业升级无法完成,这不仅严重限制这个产业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进一步拉大我们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北京易路联动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国洪表示,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电信、联通两网之间不通,或通路比较窄,这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很不正常的事。
宽带瓶颈,即将转化为中美竞争的战略瓶颈。因为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场竞争,中国要比美国多付出4倍的成本,中国在其它方面的比较优势将荡然无存。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宽带投入仍会大量增加,但由于规制不当造成的投资浪费也将是惊人的,如果不及早认识这一问题,将犯下堪比欧洲3G牌照发放的大错,在基础设施制约瓶颈问题上重现大炼钢铁时代的错误。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家认为,像云计算,我国要达到跟美国同等的竞争力,除非一个前提,我们服务器效率是美国的4倍(即成本高3倍),这是因为我们基础设施价格太高,接入成本太高。就是我们还没有做就已经输掉了。
按照这种价格和成本结构,云计算不是中国人的天下,而是美国人的天下。因为美国政府正在推行的新一代宽带计划,以及电信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为其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我国,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之所以顽固存在,新兴产业之所以难以跨越式发展,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转变,像宽带垄断这样由于体制造成的基础设施扯后腿现象的广泛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
姜奇平等专家建议,我国宽带政策应尽早进行重大调整,打破骨干网对于接入网及增值业务的垄断,以公平竞争促进宽带发展,将电信市场监管的重点,从十几年以来保护国有垄断企业发展,转向监管垄断企业,扶持、培育新的竞争主体。(记者 程士华 南婷)
电信联通认错 央企反垄断第一案或以和解收场
作者:马晓芳 王文博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12-05 08:20:00
也许正应了“伸手不打笑脸人”这句俗语,中国第一例央企反垄断案很可能将以“企业认错,政府终止调查”而收场。
上周五(12月2日)下午,中国电信(00728.HK)和中国联通(600050.SH、00762.HK)先后发布内容和措辞基本一致的声明,称已经向发改委提交了整改方案和中止调查的申请,并将“认真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
随后发改委表态称,已经收到了两家公司中止调查的申请,正在根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一度剑拔弩张的反垄断调查,不出意外的话,将以这种双方各退一步的方式收尾。
联通、电信“认错”
“通过自查,发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其他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质量未完全达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没有实现充分互联互通。同时,在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专线接入业务方面,由于竞争和管理原因导致价格差异较大。”中国电信在声明中表示。
中国联通也说,“自查中发现公司在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专线接入业务方面,价格管理不到位、价格差异较大。”
两家公司的自查结果以及认错态度,甚至对外措辞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基本就是发改委对此事的态度和意见,运营商表示接受和尊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人士表示。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自从4月份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下发反垄断通知,到11月9日央视曝光,发改委价格监督与反垄断局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两家运营商在宽带市场的垄断调查,并得出初步结论“涉嫌垄断”。
据一位了解事态经过的运营商人士透露,如果要最终确认为垄断,发改委还需要其他政府部门以及更高一层主管单位国务院的共同认定,但在多部门讨论过程中,这个结果并没有获得通过。
“其实20天前(央视曝光第三天),就很明显是这种结果,本来宽带服务就是‘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经济垄断’都存在,表面看是运营商认错,实际是求和谐,最需要改变的还是工信部和发改委的监管。”电信行业资深专家付亮认为。
上述运营商人士也赞同这种观点,他说,与其双方相持不下造成资本市场波动和国有资产流失,不如各退一步,通过运营商整改,更能解决现实问题。
“电信联通声明诚意够不够,理由是否充分,发改委应该组织听证会,请电信行业和反垄断的专家、潜在的利益受损方、存在利益冲突的竞争者、社会公众的代表等几方面人士出席,对此事调查表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反垄断专家张曙光表示,发改委反垄断局既然已经介入调查,就要给公众一个清除、全面、透明的交代,要及时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包括初步调查的结论,电信、联通提出中止调查的理由都要及时告诉公众。
或影响运营商收入
据本报记者了解,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之所以“不约而同”选择在周五下午4点之后发布公告,主要是考虑到尽量减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电信表示将按照市场规则公平交易,适当降低资费标准”。
“降低资费将直接影响两大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影响程度要看降价幅度有多少。”德意志银行一位分析师表示目前对这个结果仍持观望态度。
虽然按照《人民邮电报》的数据,两大运营商的ISP收入每年不足2亿元,但两大运营商都提到了会进一步降低宽带接入市场的价格。根据2011年上半年财报,中国电信的宽带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24.8%,中国联通宽带收入占比17.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提高。
不过,对于中国铁通、长城宽带以及广电等第三方宽带运营商来说,接入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中国电信专门提到将“尽快与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骨干网运营商进行扩容,降低与中国铁通的直联价格。”
更对此拍手称快的,应该是消费者,因为宽带价格降低在即。中国电信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大幅提升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宽带接入速率,五年内公众用户上网单位带宽价格下降35%左右。”
比如,上海电信日前就表示,将目前已经增速到2M、3M、4M的城市光网客户,将再免费升速到10M或者20M。类似免费升级,其他城市也在陆续展开。
中国联通也作出了类似承诺。
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反垄断调查只是告一段落。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反垄断调查距离最终“终止”应该不会太远。“案件下一步的进展方向,我觉得终止调查的可能性更大。”张曙光说。
第五篇:行政垄断浅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行政垄断浅析
摘要:行政性垄断作为一种违法的行政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对社会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文中通过分析我国行政垄断的现状,指出我国行政垄断的危害,最后提出了预防的对策。关键词:行政垄断 浅析 引言
行政垄断是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实施的限制、排出和妨碍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行政机关的抽象的行政违法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鲜明的行政强制性,严重侵害了竞争法法益目标的实现,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研讨这一热点问题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行政垄断的现状
(一)经济性垄断问题。
经济性垄断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等方式,凭借经济优势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一般认为它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技术优势的存在、信息优势的存在、竞争过程中的垄断行为的存在、企业实施垄断策略、私有财产权及其他排他性产权的存在、非产权进入成本的存在及市场非出清状态的存在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性垄断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联合竞争行为、搭售和附加条件交易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强迫交易行为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打压价格、排挤竞争对手、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现象都是经济性垄断的表现。经济性垄断极大地削弱市场自身的调控能力,削弱了竞争活力和效率,加剧了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前面所述的外资购并国内企业,采取联合竞争行为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排挤国内相关企业,显然是经济性垄断的一种典型表现。
(二)行政性垄断问题。
行政性垄断是指政府及其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被政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部门授予行政管理权的企业凭借行政权力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我国正处于市场改革的初期,行政性垄断成了我国垄断的主要特色。其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发达是造成行政性垄断的基本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再加之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阶段,因而行政性垄断的出现有其历史根源,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2)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行政性垄断的根本原因。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等问题还存在,从而导致行政性垄断。(3)行政利益的多元化是造成行政性垄断的动力源。我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利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刺激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由此导致行政性垄断是很难避免的事情。
行政性垄断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一是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化独占地位,热衷于“唯成份论”和“唯系统论”,制造市场进入障碍和市场歧视,保护了落后,打击了先进,阻止了公平竞争的健康发展;二是滥用职权,冲击了市场;三是违规评比,欺骗舆论,制造混乱;四是政企不分、假分,“官商一体”,破坏了竞争秩序;五是公开“设租”、“寻租”,控制信息,排斥公平竞争;六是巧立名目,乱收费,增加了经营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造成了“费大于税”的局面;七是通过参与立法“给自己授权”,采取立法“行政垄断”,获得“合法地位”;八是以行政手段进入垄断弱化和未垄断领域;九是行政性垄断控制资源人为制造短缺和市场摩擦。上面可说是我国行政性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导致的危害有:(1)行政性垄断的特征是条块分割,从而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2)行政性垄断由于公权力的介入,公平的竞争秩序被破坏;(3)行政性垄断获得垄断利润,必然损害其他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4)行政性垄断成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合法外衣”,容易导致政治腐败。
二、行政垄断的危害
(一)破坏了竞争机制,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行政垄断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行政垄断的实质是行政权利的滥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场状态发生了扭曲,危害和弱化了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了社会进步,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不利于地区和行业经济的长远发展,阻碍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行政垄断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合法权利
消费者有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但垄断行为却往往限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消费者买不到价低质优的商品,因为消费者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一家——国企。它禁止和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违背了消费者的意愿,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民盟中央常委刘光复说:“垄断行业的存在,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垄断企业享受了政策、资源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却为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公众期望与企业伦理之间已然产生极大偏差,垄断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阻碍了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生产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1/23,但人力成本约等于美国的4倍。
(三)行政垄断导致有效投入不足,阻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垄断行业有较高的行业障碍与壁垒,阻止了社会上其他资金进入该行业,另外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垄断获得超额利润,它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很多资金通过各种方式“违规”进入,但规模有限,往往会导致有效投入不足,因此在操作或管理中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说,在邮政行业内,按照国家《邮政法》的规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由国有邮政企业专营,但是由于有利可图,许多速递公司也在以各种形式参与这项服务。EMS目前最低的资费是23.3元,而私营速递公司的最低资费不过10元左右。另外目前经过审批的私营速递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几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递公司的数量则在1000家以上,因为超额的利润吸引大量资金的涌入,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但是这些公司在管理环节、运送环节并不是很规范,有的甚至几家快递公司联合运输,这就导致在为消费者和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运送不及时、货物丢失、理赔的纠纷等等。
(四)行政垄断滋生腐败毒瘤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首先,很多垄断行业员工的工资过高,引起其他群众的强烈不满,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他们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行业腐败现象——“福利腐败”,很多垄断行业经理级别的奖金远远超过他们工资的几倍,有的企业甚至在职工内部发行股票分红,等等。其次,在这些行业内部灰色收入大量存在,比如华中电力原总经理林孔兴与其家人非法牟利高达8286万元,他是依靠了电力系统对市场的垄断造成的,这种依靠行政干预制造的垄断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
(五)行政垄断阻碍国内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我国行政垄断的行业是不允许外资进入的,因为这个行业一旦开放,外资凭借资金实力和灵活性会导致原来这些企业的优势消失。因此那些依靠行政垄断得到保护的企业一旦参与到开放的市场中将面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往往会被市场淘汰。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想要充分地发展经济都必须开放市场,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如果我国经济想要和世界经济接轨,就要求各行业、各企业摆脱行政垄断,有充分的竞争能力,有足够的实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预防行政垄断的对策
1、完善和加强对防止行政垄断的立法和救济。
行政垄断既然是体制转轨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的产物,因而它在短期内是不会消灭的。对行政垄断的约束在现阶段我们就只有依靠反垄断立法,在立法和法律救济上我们还可以参考东欧及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的经验。例如,俄罗斯反垄断委员会运用反垄断法的规定,通过宣布地方政府行政垄断行为非法、起诉实施行政垄断的地方政府等执法措施,在制止行政垄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规定统一和有力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关。
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行政垄断行为由上级部门责令改正。这种规定有两个基本缺陷:一是制止行政垄断的执法机关不是统一和单一的,而是因实施行政垄断的部门不同而不同;二是执法机关不具有超脱性。在查处行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政垄断行为时上级部门很难避免“官官相护”、“手下留情”,甚至视而不见。为有效地制止垄断行为,必须重构执法机关。
3、强化行政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
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规定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责令改正”,这种规定没有威慑中力,不足以处罚和遏制行政垄断行为。在完善反行政垄断的规定时,应当增加罚款等行政处罚(即加重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在反垄断立法中应规定垄断受益方向受害方补偿。最后,在给予受害方补偿后,垄断主体应对市场参与者重新平衡,回复到公平竞争、自由竞争、市场自发调节的状态,这才是最根本的补救性措施。
结语
在传统行政垄断认识的影响下,我们会面临一个个矛盾困惑的难题,行政垄断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格格不入,但另一方面却在一些部门领域中又显得无奈和必要,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会导致实践中操作性的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个认识上的困惑,对行政垄断做一个更加合理的定义和定性,将其加以合理的规制和限定。
参考文献:
[1]汤吉军,陈俊龙,打破垄断新思维.董事会,2011,05.[2]尹跃辉,关于我国电力行业垄断与有效竞争的思考.财经界,2011,12.[3]成明,反垄断与政府管制浅见.中国证券期货,2011,12.[4]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5]陈志成,《行政垄断的多为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